今天教什么样的知识?——2010年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十一
- 格式:pdf
- 大小:221.86 KB
- 文档页数:3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天地十一》说课稿一、教材简介《语文天地十一》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教材,主要适用于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
本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丰富的课文内容和多样的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材组织架构本教材共分为12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主题单元(如“童话世界”、“名人故事”等)和日常学习内容。
每个单元包含多个课文,课文涵盖了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如童话、诗歌、散文等,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同时,教材还包括一些课外拓展活动,如写作、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等。
2.教材特点本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教材中的课文类型多样,包括童话、诗歌、散文等,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综合性:教材中的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等。
•渗透性:教材注重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题材丰富的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学习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解析和评价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阅读引导法:通过阅读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老师可以提出问题、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语文知识教学的审视与反思——2008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之五上海大学文学院曹建召评议论文:周庆元、黄耀红《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审视与观念批判》,原载《福建论坛》,2008年2期原文提要: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存在课程与教学两种不同视角。
现代语文知识主要通过移植与引进、选择与创造而形成。
从现代知识观的角度审视,目前奉行的语文知识观以追求客观、普遍与价值中立为表征,是典型的工具主义知识观。
这种知识观所遵从的自然科学范式,往往湮没了语文知识的人文特性。
上世纪末关于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讨论中,“语文知识”系统、繁琐,以至于“变得比数学都精确”成了重点批判的对象。
这也直接导致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刻意追求系统与完整”。
由此,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再度成为人们争论的热点。
面对当前“语文知识”在教学与实践中的尴尬,反观百年语文学科发展,语文教学从没有知识,到逐步引入知识,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再到淡化知识,以至于目前没有有用的知识可教。
对语文知识的现状进行合理的审视和反思是必要的。
周庆元、黄耀红的论文从语文知识的源头入手,即知识生产的本源进行分析,提出了语文课程到底要由谁来选择知识?怎么样选择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一、谁来选择知识课程开发者的立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知识的取舍,不同历史阶段进入到教育决策层的教育研究者的经历、知识背景都会影响到知识的构成。
“语文课程中的知识、权力关系,突出反映在选文及其阐释上。
但语文知识的选择,也能折射出选择主体的价值倾向。
例如,语言学家和文学家、文论家选择建构的语文知识,肯定有不同的偏好。
同样是语言学家或文学家,所持的语言观、文学观不一样,构建的语文知识也会大相径庭。
”1论文认为,知识的生产者可以这样来描述:由课程决策者、研究者与优秀实践者组成的课程研究共同体,他们从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需求出发,根据集体创造的课程方案,从整个人类文化的知识谱系中精心选择和组织那些切合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知识,使之进入语文课程和教学,成为特定的“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文分析及教学实例分享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仍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在全球范围内,语文学科一直是各国教育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
在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更是被广泛认可和关注,特别是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材,是小学语文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本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课文,涵盖了多种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本文将分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几篇主要课文,同时分享一些教学实例,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些课文。
1.《生命的奥秘》《生命的奥秘》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科普读物,通过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描述,让孩子们了解生命的奥秘。
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分为多个部分,例如解释科学名词、理解文章结构,以及对主要观点和论述进行分析等。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篇文章。
例如,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互动学习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让学生进行图表绘制或制作科学模型等。
2. 《寻找春天》《寻找春天》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东北农村小说,讲述了一个困难家庭的女孩儿寻找春天的故事。
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小说结构和故事情节的分析,理解和解释一些重要的词语和短语,以及对作者的描写技巧和表达意图进行分析等。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小说。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游戏或故事演绎活动,让学生通过模仿和表现来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人物的情感和行为特征。
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互动学习,以便更好地分享和交流个人观点和认识。
3. 《三教场》《三教场》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古文,讲述了一个严格守规矩的官员如何面对命令与人情的矛盾的故事。
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古文结构和用词的分析,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以及对主要观点和论述进行分析等。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全册:引导孩子感悟经典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经典文学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淀和人类精神的积淀。
如何引导孩子感悟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从中汲取到人生的经验和智慧,成为了我们老师的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全册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尤为重要。
一、经典文学作品与孩子的成长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逐渐形成。
而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孩子对人生、社会、自我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给孩子带来教育启示和成长启迪。
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形象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会激发孩子的勇气和自信心;《红楼梦》中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事件能让孩子懂得珍惜和维护美好的友情。
二、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应用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追求文化的高度,而是让他们能从中学到生活和人生的道理。
在教学中要强调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1. 《西游记》教学《西游记》是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可以用来讲述中国古代的故事和历史。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应对处世的态度。
比如通过列举《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商量、猪八戒的质朴、沙和尚的沉着等特点,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性格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分组朗读《西游记》中的精彩片段,读者选手选择自己想要表演的角色,从而激发他们的音韵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三国演义》教学《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具有史诗性和民族精神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经典名言的研读,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和感悟。
比如:文学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曾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构建有效写作教学活动的策略——2010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十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周子房活动理论为分析写作学习过程和结果、设计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基于活动理论的视点去构建写作教学活动,一是要关注写作学习的交际实践取向,核心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二是发挥中介途径的功能,主要是如何提升教材和教师的教学价值;三是重视写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关键是怎样打造师生、生生平等合作的平台。
下面评述的4篇论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它们分别在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策略、教材中写作知识的呈现策略、教师的写作教学策略和写作教学中的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一、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策略【评析文章】郑桂华《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原文提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写作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设法在教学中进行写作话题、写作地点、写作主体、阅读对象、写作目的等方面的转换。
这些转换应具体落实在作文题目的编制、作文教学的组织、作文评价和展示手段的选用等环节上。
文章首先分析了我们的写作教学普遍缺乏读者意识的原因。
现代社会人类的教育活动因从社会生活中渐渐分化出来而获得高效率的同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了本真的生活。
这种背离在作文教学中尤其突出,学生写作的对象变成了教师,写作情景变成了课堂或考场,写作目的变成了获得高分,作文的价值观偏离了交际的本质,造成学生作文了只有一个异化了的读者———教师的局面。
针对一原因郑桂华提出,要使学生养成真正的“读者意识”,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降低或消解学校教育教学对社会生活的离间性,将抽象的写作技能训练,部分地复原为青少年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的过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教师是主导,是辅助。
学生才是实践的主体。
只有做才学得会。
当前的教学,显现的是两个极端:或者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或者,一味让学生活动,教师不教不讲不示范。
语文教学,传授的是方法(也可以称其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培养的是能力,而这个能力和方法一定是学生不会的。
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就必须要示范、要讲解,学生必须要实际操作。
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运用所要传授的方法的情境,这样,学的和练的是一致的,以保证学生得到必须的训练。
其次,孩子学步是在肌肉、骨骼等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的。
这对于教学的启示就是要知道学情,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扶其肩还是携其腕的差别启示我们,教法也就是教师介入的程度是不同的。
往往是早些时候要扶其肩,稍后再能携其腕。
教学中,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一讲到底或者一练到底。
孩子学步的过程中,往往大人往前拖拉孩子迫使孩子迈步,而后诱导孩子迈步。
教学中,应当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或者迫使学生学习,或者因学习内容有意义、有意思而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设计导入环节其目的就在此。
可惜很多老师为了导入而导入,或者笨拙地绕圈子,或者与学情不衔接……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么做得并不多。
所以,学生成绩好的是那些管理严格的老师。
这些老师的执行力强。
既提要求,又有检查督促,当然,学生学不会也会有指导。
管教不管学是不行的。
既管教又管学,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情怀的教师。
对工作满腔热忱,对学生极端热爱。
这就是职业认同感,这就是师德。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课程标准说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这里所说的“独行颇利便”。
那么,我们应该想想,“独行”除了包括独立迎接考试之外,是不是更包括独立面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挑战?如此,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之外,应该培养怎样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怎样才能培养“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想一想,答阅读题的能力是“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吗?如果不是,在教学中就不要在学生阅读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视频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其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
《中学语文》“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专栏专栏简介:学术是一个不断累进的过程。
“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专栏选取近年在语文教育研究诸领域有创新价值的代表性论著,放置在语文教育研究发展历史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予以评析。
评析跟论著构成对话关系,目的是传播语文教育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构筑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平台。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等,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等丛书。
语文:在言意转换之间——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七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荣维东[评议文章]朱学坤《语文:话语重建与传统回归》,原载于《语文学习》2007年第10期[原文提要]在西方强势话语主导下,我们的语文教育理论的建构,如何汲取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文章基于这种视角,运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言意”概念,诠释了语文的新内涵即语文就是探究言和意的内在关系以及生成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同时还指出了这样一种“语文”的界定的课程和教学意义。
在中国哲学史上,“言意之辩”是一个绵延不断而又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著名命题。
从孔孟老庄,到魏晋玄学,从哲学思辩,到文艺理论,这一对范畴几乎伴随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史,至今以致我们在诸如“科玄之争”“文道之争”以及语文学科性质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中还不时看到它的影子。
“言意之辩”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哲学本体论问题。
讨论的中心是,世界与人生的意义能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语言能不能表达意义?语言在认识中起什么作用?一句话,语言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关系?在这场争论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一是“言不尽意论”,一是“言尽意论”。
“言不尽意论”者以嵇康为代表,认为:语言不能表达心中的意义。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语文知识教学的审视与反思——2008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之五上海大学文学院曹建召评议论文:周庆元、黄耀红《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审视与观念批判》,原载《福建论坛》,2008年2期原文提要: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存在课程与教学两种不同视角。
现代语文知识主要通过移植与引进、选择与创造而形成。
从现代知识观的角度审视,目前奉行的语文知识观以追求客观、普遍与价值中立为表征,是典型的工具主义知识观。
这种知识观所遵从的自然科学范式,往往湮没了语文知识的人文特性。
上世纪末关于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讨论中,“语文知识”系统、繁琐,以至于“变得比数学都精确”成了重点批判的对象。
这也直接导致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刻意追求系统与完整”。
由此,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再度成为人们争论的热点。
面对当前“语文知识”在教学与实践中的尴尬,反观百年语文学科发展,语文教学从没有知识,到逐步引入知识,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再到淡化知识,以至于目前没有有用的知识可教。
对语文知识的现状进行合理的审视和反思是必要的。
周庆元、黄耀红的论文从语文知识的源头入手,即知识生产的本源进行分析,提出了语文课程到底要由谁来选择知识?怎么样选择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一、谁来选择知识课程开发者的立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知识的取舍,不同历史阶段进入到教育决策层的教育研究者的经历、知识背景都会影响到知识的构成。
“语文课程中的知识、权力关系,突出反映在选文及其阐释上。
但语文知识的选择,也能折射出选择主体的价值倾向。
例如,语言学家和文学家、文论家选择建构的语文知识,肯定有不同的偏好。
同样是语言学家或文学家,所持的语言观、文学观不一样,构建的语文知识也会大相径庭。
”1论文认为,知识的生产者可以这样来描述:由课程决策者、研究者与优秀实践者组成的课程研究共同体,他们从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需求出发,根据集体创造的课程方案,从整个人类文化的知识谱系中精心选择和组织那些切合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知识,使之进入语文课程和教学,成为特定的“语文知识”。
高中语文篇目索引由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图书馆提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四大趋势/胡根林(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7-8—P.7新世纪语文教育发展路向的沉思——追寻言语生命智慧教育/李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7-8—P.14中学语文基本教材建设必须正本清源/周新曙(湖北武汉市水果湖高级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7-8—P.17作文教学知识的三种开发路径——2010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七/魏小娜(西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7-8—P.33阅读教学品质提升策略摭谈——《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例研习/袁爱国(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7-8—P.49我给学生搭建作文的支架——以《人性的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为例/朱伟(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7-8—P.70新诗写作训练应纳入高中写作课程/李岗(广东东莞东华高级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7-8—P.77问世间情为何物——试论侍萍与周朴园的情感纠葛/吴国珍(安徽安庆一中)//中学语文(武汉).——2011.NO.7-8—P.85《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悲慨/陈湘(黑龙江青冈六中)//中学语文(武汉).——2011.NO.7-8—P.105“下水作文”有奇效/明学圣(江苏泰兴第四高级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7-8—P.113《指南录自序》真的不存在吗?——兼与郑义广先生商榷/孙富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7-8—P.118关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反思与构想/纪荣海李军(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7-8—P.122平平淡淡才是真——关于彭莉琼老师课改研讨会发言纪要/宗禹(江苏泰兴第四高级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9—P.3语文教育:回归常识和理性/徐利(上东泰安第一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9—P.9从祛魅走向返魅——新知识观及其对语文课程的影响/顾云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中学语文(武汉).——2011.NO.9—P.14阅读教学的基本问题是引领学生达成“确解”——理解性教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启示/王聚元(江苏无锡滨湖区溪南新村417-301)//中学语文(武汉).——2011.NO.9—P17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2010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八/袁彬(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育系)//中学语文(武汉).——2011.NO.9—P.20学案,想说爱你不容易/黄慈翔王家伦(江苏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9—P.33阅读教学的三个基本点/李仁甫(江苏盐城中学中校区)//中学语文(武汉).——2011.NO.9—P.38作文指导:让学生“反观自我”——学生作文反思能力培养探究/郑沂(福建武夷山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湖北).——2011.NO.9—P.42中小学生习作兴趣培育的“家庭支架”/苑青松(河南周口师范学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9—P.46独享的梦境——《再别康桥》情感内蕴探寻/朱卫国(河北监利朱河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9—P.50论语文教育的课程观/杨旸(河北监利朱河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0—P.3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命题的策略/欧阳昱北(湖北大学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0—P.6构建有效写作教学活动的策略——2010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八/周子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育系)//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0—P11章法的审美——语文教师课文美读的角度之一/余映潮(湖北荆州教科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0—P.14理想中的高考作文:平庸的最小化与创新的最大化/陈俊江(江苏盐城中学中校区)//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0—P.29审视与探寻:合适的作文评价标准/茹红忠(江苏淮安楚州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0—P.35从关键语句出发,抵达作者的心灵世界——《我与地坛》教学片段/陈霞(浙江宁波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0—P.47背离与扭曲:十年高考语文之痛/周剑清朱秋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0—P.59在场——一种语文教育的存在论立场/毕泗建(山东泰安一中)//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1—P.3认知主体的语感和元认知能力培养摭谈/田泽生(湖北松滋市第一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1—P.5今天教什么样的知识?——2010年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十一/高晶(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1—P.7阅读课堂深度追问的策略优化/李光(江苏扬州市翠岗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1—P.9文本多元内涵的“陌生化”探究/方相成(浙江丽水学院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1—P.14作文教学中的导与堵/陈宏(浙江黄岩第二高级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1—P.25议论文写作,请拿起理性的解剖刀——以例说法谈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分析方法/王忠敏(江苏丰县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1—P.29易道的十大关系/韦志成(武汉江汉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1—P.34深读课文的一个点——语文教师课文美读的角度之二/余映潮(湖北荆州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1—P.38慢慢走,欣赏啊——谈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陈孝荣(江苏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1—P.54于细微处见智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实践与体会/廖海燕(江苏盐城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1—P.56建设真正开放的语文学科/李国栋(四川成都郫县一中)//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2—P.3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史知识探析/袁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育系)//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2—P.9学情探测:从评价方式到教育模式——2010年语文论著评析之十二/袁根林(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2—P.13深度赏析广角生发——阅读教学中文本延伸解读摭谈/席欣圣(安徽定远县第二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2—P.15刍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陈俊江(江苏盐城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2—P.23作文命题指导思想及基本要求管见/萧兴国(武汉市武汉中学)//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2—P.27读出课文内容的集合——语文教师课文美读角度之三/余映潮(湖北荆州教科院)//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2—P.37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灵魂/张朝昌(四川雅安市一中)//中学语文(武汉).——2011.NO.12—P.50戏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王学东(江苏省如皋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7—P.4引领入境的情味、本味与真味/袁菊(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7—P.12高中文言文应在深度教学上下功夫/何郁(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7—P.18教写作:要作为过程而不是产品/胡根林(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施轶(上海市洋泾东校)//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7—P.29生命的哲学人生的礼赞——《在山的那边》解析/赵鑫(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7—P.36贾政三个“半旧”补说/赵春晖(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7—P.47写在备课本上的《<史记>选读》教学故事/曹勇军(湖北省武汉市新州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7—P.59《师说》标点辩证/胥照方(江苏省东台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7—P.66寻找回家的路——2011年高考阅读测试的“言语形式”趋势/沈文涛(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张悦群(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7—P.67侧重个性与理性凸显开放与多元——2011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立意透视与技术分析/胡家曙(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7—P.70呼唤有效的语文课堂/本期名师:金军华(江苏省无锡市梅里中学)青年教师:崔平(江苏省无锡市新城中学)戴建国(江苏省无锡市新区第一实验学校)陈浩良(江苏省无锡市旺庄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7—P.76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张玉新(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教研部)//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8—P.4“阅读教学”价值的认知——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一/王俊鸣(北京十二中高中部)//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8—P.12议论文材料的“金库”/王栋生(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8—P.26语文教学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蒋波(四川省江中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8—P.30也来点批《祝福》——兼与陈日亮老师商榷/寇永生(江苏省锡山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8—P.38“记”“诗”并选才能完整解读/陈同友(江苏东台市曹一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8—P.44高考语文试卷的组卷原则和命题策略——以2011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为例/陈志国(北京教育考试院)//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8—P.58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冷思考/姜有荣(江苏省阜宁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8—P.64回归诗意语文/本期名师:秦晓华(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青年教师:许亚冰(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徐崇伟(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刘林涛(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8—P.72作文教学:能力训练课怎么教/黄厚江(江苏省苏州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9—P.4“阅读教学”价值所在——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二/王俊鸣(北京市十二中高中部)//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9—P.10教师自身要有写作的经验/王栋生(江苏省南京师范附中)//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9—P.25联想·分类·层进——以《说“曲”》为例的“教师下水展示课”教学思路/程翔(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9—P.27情到深处语简淡——对《项脊轩志》深层次悲情的解读/郭天彪(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9—P.36生命教育内涵的丰富意蕴——再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杨定胜(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9—P.44亘古男儿一字长隐忍著书雪前耻——《报任安书》(节选)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颜碧伟(安徽省桐城二中)//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9—P.46资料助读巧设情境——《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刘宏业(四川省广汉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9—P.50拓宽思路用活方法——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推进策略/陈鲁峰(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9—P.542011年高考语文探究题评价标准浅析/黄玉慧(北京市海定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9—P.58高考作文何时才能给学生“松绑”/崔国明(江苏省华罗庚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9—P.64确定教学内容的思路/本期名师:李海林(上海市洋泾中学)青年教师:孙彧(华东师大二附中)王顺民(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吴颖芳(上海市洋泾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9—P.69名师是怎样炼成的?——《中国语文人》读后/邓木辉(贵州省福泉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9—P.74作文教学:写作体验课怎么教/荣维东(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0—P.4“阅读教学”价值的实现——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三/王俊鸣(北京市十二中高中部)//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0—P.12把说课引入到集体备课中去/刘跃夫(江苏省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0—P.19有些表达令我们终生不忘/王栋生(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0—P.34品味词语:教师应该做什么/张兰(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0—P.36“景语”与“情语”的另类——《芦花荡》开篇景物描写的匠心之笔/何文刚(北京市十二中初中二部)//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0—P.44苏轼《赤壁赋》的互文性解读/余泽峰梁秀惠(山东省德州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0—P.46探究《听听那冷雨》(完整版)的“实”——兼与苏教版教参主旨商榷/袁夫石(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淮安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0—P.53《秋声赋》教学设计/张正耀(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0—P.60有理与有用——对高考作文命题乱象的思考/周京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0—P.64作文教学:作文讲评课怎么上/蔡明(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1—P.4历史小说教学例谈/杨粉荣(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一中)//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1—P.13文言文教学“拓展阅读”例谈/元东军(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1—P.16知识呈现:亟待突破的语文教学瓶颈/执教者:关艳丽观察者:邓彤(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1—P.19为什么不要提过高要求/王栋生(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1—P.26为“议论”觅渡:“一事一议”训练——以《陈情表》的使用为例/陈友宝(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1—P.32鸿门宴酒香飘千古楚霸王心机费参祥——浅谈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的原因/王连龙(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1—P.37揣一揣王夫人的心思/徐地仁(江苏省兴化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1—P.41论《祝福》中的《醉醺醺》/杨大忠(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1—P.45生命需要“抚摸”——现代散文选读教学随笔之三/蔡建明(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1—P.61应考作文修改:提档升级/毛洪其(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1—P.64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试题失误辨证/杨宝生//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1—P.67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意义/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1—P.74作文教学:写作理念课怎么教/陈俊江(江苏省盐城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2—P.4读懂诗意把握诗情——谈谈古诗鉴赏五法切入/张庆山(江苏省江都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2—P15简约而不“简单”——例説作文化用课文材料/臧传东(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六中学北校)//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2—P29语文阅读教学需再走一步/郑萍(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华盛虹溪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2—P33李清照《声声慢》三题/童洪星(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2—P43“发现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威尼斯商人》(节选)教学设计/袁爱国(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2—P50如何面对一篇陌生的文本——以《六国年表》教学为例/夏坚(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2—P54“饭疏食”之“饭”是活用吗/王立军(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2—P59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趋势的观察与思考/王经军(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2—P63文本阅读要捕捉富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的语言/本期名师:董一菲(牡丹江市第二中学)青年教师:郭兰华(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曹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李慧(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1.NO.12—P66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夏天(河南济源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4那人那词那风情——《雨霖铃》课例鉴赏/执教:王红观察:张春莲(山西省教科院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19《鸿门宴》课例赏鉴/执教:宋浩观察:李文忠(山西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23于山水间悟人生哲理——《游褒禅山记》课例鉴赏/执教:贾侦观察:王永(内蒙古包头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27六家论六国,史外看世界——《六国论》课例鉴赏/执教:刘勇观察:张玉新(吉林省高中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34《蜀道难》课例鉴赏/执教:徐海观察:李树泽(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副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38《老王》课例鉴赏/执教:颜敏观察:朱芒芒(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文科部主任)//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46《我与地坛》(第一部分)课例鉴赏/执教:徐红芬观察:孙勤东(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54《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例鉴赏/执教:张岚徐观察:冯晓云(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62《将进酒》课例鉴赏/执教:耿文超观察:厉复东(山东省教研室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70《登高》课例鉴赏/执教:丁晓红观察:李青峰(河南商丘市基础教育教研室副主任)//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74《边城》课例鉴赏/执教:易晓观察:段增勇(四川省教科所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90《逍遥游》课例鉴赏/执教:张茗观察:訾慧(贵州贵阳市高中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94《琵琶行并序》课例鉴赏/执教:王毅军观察:贾玲(陕西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7-8A—P110一片丹心在校园/耿文举(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教研室)//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9—P4拓宽思路,用活方法——高中语文选修内容专题教学下的推进策略/陈鲁峰(山东淄博市教学研究室)//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9—P1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雷俊彪(山西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9—P23千“呼”万“唤”曲尽其妙——简析《雷雨(节选)》中的人称代词/董亚(安徽淮南市凤台第一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9—P26解识无声弦指妙平淡之处见深情——《项脊轩志》赏析/房丽(江苏南通第一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9—P28问老舍:你究竟在想些什么——《想北平》情感主旨再探究/朱水军(浙江绍兴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9—P30曹勇军“生活化作文”教学观探析/王夫成(江苏南通市十三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9—P35研读发展等级融入作文教学/余德旺(河南中学生学习报社)//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9—P40作文教学:回到原点——以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为例/胡兴桥(广东佛山第三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9—P422011年高考病句题类型解析及备考指导/陈新国(广东东莞市东莞高级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9—P47年年考相似岁岁诗不同——2011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考查之七宗“最”/赵仲春(江苏赣榆高级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9—P51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2011年17套试卷“古诗文阅读”述评与2012年命题预测/鄢文龙(江西宜春学院中学课程教学研究所)//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9—P53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张矛(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9—P60书香情怀进取人生——记河北省语文特级教师裴春雪/徐会玲(河北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0—P4外国小说阅读摭谈/张悦(浙江宁波效实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0—P7我们到底离学生还有多远?(上)/董旭午(江苏省泰州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0—P9例谈散文教学内容的误区/李全云(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0—P12立足语文教育的“原点”——《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简案及反思/张俊峰(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0—P21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垓下之战》创新教学/高传利(山东滨州市滨城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0—P23精选深修——上好选修课的关键/李哲锋(河北邯郸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0—P32再生作文的追求和前提/黄厚江(江苏苏州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0—P32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看“名著导读”教学/李伟杰(湖北宜昌市教育科研中心)王健(湖北三峡艺术中心)//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0—P47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评析(上)/潘伟杭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0—P492011年高考文言文删选信息题综述/杨明(山西大同大学御东校区文史学院)//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0—P55我们因教师这个职业既灵且美/连中国(北京四中)//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P4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冯为民(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P7我们到底离学生还有多远?(下)/董旭午(江苏省泰州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P9完整准确地理解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杨斌(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12在诵读中涵泳——《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反思/王兆彬(安徽省蚌埠二中)//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15让鱼儿回归大海——《雷雨》课堂实录及反思/章浙中(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21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原因探微/陈广团(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24多读,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抓手/刘跃夫(江苏省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27万化冥合的山水图画特立独行的心灵诗章/诗定国(江苏省溧水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31一个挣脱人生困惑的诗意灵魂——从《归去来兮辞》看蓬勃生长的个体生命意识/林君慧(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32荷塘,精心构筑的精神世界——《荷塘月色》写作目的解读/卢正雄(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34追根溯源创新立意——“溯源”写作立意法例説/石爱国(江苏省泰兴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39论据选用“非新勿扰” /杨友生(湖北省武汉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41增强语言张力展现文章魅力/康宏东(安徽省肥东一中)//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45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评析/潘苇航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472011年高考语言表达新题型透视/李光列(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54让经典阅读与经典同行——关于经典阅读的现状调查与思考/吴国锋(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1—62情到深处是执著思到深处成孤独/张慧腾(上海市复旦附中)//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2—4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五项原则/张勇(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2—7新课程推行中的典型桎梏/司新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2—9文学教育的多维价值/李俊(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2—11高效课堂中教师角色意识及发展方向/邢延(江苏省海门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2—13《祝福》教学突破口设计例説/童洪星(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2—19语文教学内容亟待清晰/袁东升(江苏省宿迁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2—23巧用诗评词话搭建鉴赏桥梁/钱士宽(江苏省高邮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2—25利用链接助读文本/陈桂华(江苏省扬州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2—28时空坐标中的生命观照——《兰亭集序》之生命主题赏析/陈国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1.NO.12—30。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1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使我获益匪浅,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等。
下面就谈一谈我读完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每一个教育者都会面对学生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语文”,每当教学中遇到难题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也会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为什么要教语文?叶圣陶先生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叶老首先从“什么叫语文”入手,谈“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
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叶老认为,学语文为的是为了使用,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是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叶老说,“教书教书,就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知识并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让自己的“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从知道、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实践是必然的桥梁。
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
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
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上了。
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
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
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1.字音字形(1)不悱.不发()(2)贫而无谄.()(3)如切如磋.() (4)闵.子骞()(5)举一隅.() (6)巧笑倩.兮()2.重要词语(1)有教无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尝独立..,鲤趋.而过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女与回也孰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吾与.女,弗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素.以为绚.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自卫反.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用法(1)赐也何.敢望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何.言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告诸.往而知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闻斯行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类活用(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特殊句式(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整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整理)2011年08月09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立即修改 | 关闭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整理)2011-08-09 21:49:31| 分类:王荣生教授文章|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序言:《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该书出版前名为《语文科课程论建构语文科课程论建构》,是王荣生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
网络上的荐书意见:这是一部填补我国语文课程论空白的力作。
本书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论著从现代课程论的视角,居高临下地审视了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经验和教训,所涉及的论题皆为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有现实意义,也为我国语文学科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提供了较扎实的思想资料。
倪文锦教授为《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作《序一》,并在《序一》中评价道:该书:该书有三个主要特点:1、重说理;2、重逻辑;3、重建构。
有两大创新之处:1、对袭用已久的以“工具性”和“思想性”(或“人文性”)为代表的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框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从结构和功能上深刻揭示了这一框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和主要弊端,进而从课程论角度确立和提出了新的层叠蕴涵分析框架。
2、在中外语文教材的对比研究中,对具有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概念,即“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划分和辨证,并对近百年来我国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尤其是对一向笼统的范文系统做出了新的鉴别……王尚文教授在《序二》中指出:《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的一个轮廓——2008年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十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陈隆升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做到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帮助学生有效达成语文课程目标。
其中的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指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探索,研究的主体(研究者)主要有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
本文对这三大主体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取样,试图对2008年这一领域的研究梳理出一个轮廓。
一编者的视角:教材内容“教学化”意图的揭示分析样本:王荣生郑桂华主编.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试编本)语文教师手册:语文教材建设新探〃试教交流(第1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8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
其特别之处正如编著者所言,本书的书名其实是两种表达的结合。
“语文教材建设新探”,表明这本书的主旨;“试教交流”,则显示这本书与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的特殊关系。
或者这样说,本书是通过试编本的编写者与试教者的交流,通过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对话,共同探讨语文教材的建设。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本书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的一种探索和努力。
在这本书中,教材编写者集教材编写意图的揭示和教材试教经验的总结于一体。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文课本编撰试验”,主要是试编本编写者的言说,陈述对有关问题的认识,解说课本的单元构成和编撰思想,期待试教教师的理解,也与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商讨;第二部分是“试教反思与交流”,主要是编写组成员的教学实录与反思,以及在试编本编写过程中曾参考过的课例;第三部分是“教材篇目的课例研究”,汇集了对相关课文的课例评议和课例综述。
编著者认为,这本书对语文教材教学化的新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材内容建设的实践。
语文教学论著
语文教学论著,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是专门研究语文教育教学原理、方法、策略及其实践应用的学术著作。
这些论著深入探讨了语言文字的教学规律,从课程目标、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到评价反馈等各个环节均有详尽论述。
在内容上,语文教学论著强调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文学鉴赏、文化理解等综合素质。
同时,它也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倡导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推进,现代语文教学论著不断引入新的理论视角,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智慧课堂建设,力求实现语文教育的传统底蕴与现代创新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论著是指导广大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知识宝库,为提高我国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