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河
- 格式:wps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红军长征中的战争故事:四渡赤水【背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因为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绝大部分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
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战争故事】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实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
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
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成为战争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一渡赤水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向各军团首长下达了《渡江作战计划》,拟定:中央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
1935年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前进。
红星照耀中国五个重要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引言二、红星照耀中国的五个重要故事1.四渡赤水河2.渡金沙江3.飞夺泸定桥4.冲破四道封锁线5.遵义会议三、结论篇1正文【引言】《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记录了他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这本书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
本书通过五个重要故事,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历程。
【红星照耀中国的五个重要故事】1.四渡赤水河四渡赤水河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的情况下,成功地在赤水河上四次渡河,展现了红军高超的指挥艺术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2.渡金沙江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重要事件。
红军在渡江时面临严峻的考验,但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指挥,成功地跨越了金沙江,继续向陕北前进。
3.飞夺泸定桥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红军在泸定桥上与敌人激战,最终成功地夺取了泸定桥,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冲破四道封锁线红军长征途中,需要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
这是一场极为艰苦的战役,红军将士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成功地冲破了敌人的封锁线,继续前进。
5.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得以在困境中重新振作,为后来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结论】《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五个重要故事,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历程和英勇奋斗精神。
篇2 目录1.概述《红星照耀中国》2.五个重要故事简介2.1 毛泽东与秋收起义2.2 强渡大渡河2.3 四渡赤水2.4 红军长征2.5 延安精神篇2正文《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非虚构作品,通过作者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实地采访,真实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事迹。
作文一<<四渡赤水:红军的神奇之战>>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四渡赤水的故事吗?那可真是一场超级厉害的战斗。
当年,红军被敌人追得紧。
毛主席带领着大家想办法突围。
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到了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
可敌人很快反应过来,又围了上来。
红军不怕,接着第二次渡过赤水河,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敌人懵了,赶紧又追。
红军呢,再次巧妙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把敌人都给弄晕了。
然后,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充分展现了毛主席的高超智慧和红军战士们的勇敢无畏。
他们不怕困难,和敌人斗智斗勇,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我们要向红军学习,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奋斗。
作文二<<说说四渡赤水的传奇故事>>同学们,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四渡赤水的故事。
那时候,红军的处境可艰难啦。
敌人追着不放,就想把红军给消灭掉。
但是,红军可不会轻易被打败。
毛主席带着大家想办法突围。
他们第一次渡过赤水河,找机会休整。
敌人发现后急忙追来。
红军不慌不忙,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给敌人来了个突然袭击。
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
可他们还不死心,继续追。
红军接着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最后,红军又一次神奇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成功摆脱了敌人。
四渡赤水这场战斗,真是太精彩了。
红军战士们用他们的勇敢和智慧,创造了历史。
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向前冲。
作文三<<四渡赤水:传奇之战>>嘿,同学们,今天咱来讲讲那超厉害的四渡赤水的故事。
当年啊,红军被敌人追得可紧啦。
毛主席带领着红军来到赤水河边。
第一次渡过赤水,想摆脱敌人。
可敌人也不傻,马上就追过来。
红军又杀了个回马枪,第二次渡过赤水。
这下把敌人都给弄糊涂了。
接着,红军再次转移,第三次渡过赤水,把敌人引得团团转。
最后,红军又巧妙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这四渡赤水啊,那可真是神了。
1、基本情况 作战时间:1935年1⽉19⽇⾄1935年5⽉9⽇ 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 参战部队: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俘敌3600余⼈。
摆脱了敌⼈的围追堵截。
相关介绍:⾚⽔(河)是长江上游右岸⽀流,为贵州、四川、云南三省界河。
2、历史背景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被迫撤出中央⾰命根据地,开始了⼤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实⾏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万多⼈减少到只有三万多⼈。
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不顾敌⼈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泽东主席⼒主摆脱敌⼈主⼒,改向敌⼈⼒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7⽇,红军⼀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了⽑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命的新局⾯。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
蒋介⽯等⼈⼤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及⼴西军队⼀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命根据地的红4⽅⾯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命根据地。
3、战役经过 四渡⾚⽔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的⼀次出⾊的运动战。
在这次作战中,⽑泽东充分利⽤敌⼈的⽭盾,灵活地变换作战⽅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
当发现敌⼈的弱点时,⽴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歼敌⼀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文章摘要:一、四渡赤水战役背景及意义1.战役背景2.战役意义二、战役过程1.一渡赤水2.二渡赤水3.三渡赤水4.四渡赤水三、战役中的重要人物1.毛泽东2.周恩来3.朱德四、战役影响及启示1.对我国抗日战争的影响2.对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启示正文:四渡赤水,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此战役发生于1935 年5 月,地点位于四川省与贵州省交界处的赤水河流域。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争取了主动,而且对于提高红军士气、锻炼红军队伍、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四渡赤水战役背景及意义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长征。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长征面临巨大压力。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为红军长征打开了通路,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战役过程四渡赤水战役历经一个多月,分为四个阶段。
1.一渡赤水:1935 年5 月3 日,红军成功渡过赤水河,进入四川省。
2.二渡赤水:5 月6 日,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再次渡过赤水河,向西南方向挺进。
3.三渡赤水:5 月12 日,红军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第三次渡过赤水河。
4.四渡赤水:5 月25 日,红军在激战中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最终摆脱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三、战役中的重要人物1.毛泽东:作为红军的领导人之一,毛泽东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准确判断敌情,制定出合理的战略部署。
2.周恩来: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在战役中负责红军的政治工作,为提高红军士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朱德:朱德担任红军总司令,在战役中负责红军的军事指挥,成功带领红军突破敌军防线。
四、战役影响及启示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使红军得以继续长征,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奠定了基础。
此次战役的启示在于,只有紧密团结、统一指挥、英勇战斗,才能战胜强敌,取得胜利。
四渡赤水过程简介四渡赤水的结果是什么本文导读: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
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
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一渡赤水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向各军团首长下达了《渡江作战计划》,拟定:中央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
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台或东入湖南同红2、红6军团会台,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
1月中旬,薛岳兵团的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滥板凳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以西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建立新的苏区。
1月19日起,红1、红3、红5、红9军团分3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续永等地推进。
红军四渡赤水河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红军四渡赤水河,感谢您的阅读!红军四渡赤水河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回顾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我们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少年,更是感触颇深。
我的家乡——古蔺县太平渡,到处传颂着当年红军的故事,因为她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红军曾从这里几次渡过赤水河。
在每天每人吃三两毛粮的艰苦长征中;天险激流与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下;在前截后追的强大敌人面前,凭着坚强的信念,无畏的精神,无比的辛劳,战胜了随时可能出现的生死考验。
如果说,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次关键举措,那么,四渡赤水则是长征中关键的关键。
没有长征北上抗日,中国革命的胜利就要推迟。
同样,没有四渡赤水调动了敌人,长征的胜利也不是那么的容易。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战略战术上的得意之笔,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调动敌人,牵制敌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可说是绝无仅有。
古蔺是一块光荣的红土地,七十年前,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举行了千古壮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赤水河畔谱写了“四渡赤水”的英雄史诗。
“四渡赤水”期间,红军三次转战古蔺,途经太平、二郎、双沙等66个乡、38个场镇,历时54天。
在太平渡和二郎滩等渡口进行了二渡和四渡赤水,在双沙召开了遵义会议后第一次由毛泽东主持的政治局会议,作文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在二郎镇开仓分盐,救助劳苦百姓……赤水船工摇橹撑船。
太平、二郎百姓下门扛木帮助红军渡河,纯朴的山民冒着生命危险救护红军伤员,张二婆收养了贺子珍在双沙生下的孩子,二郎滩人用郎酒劳军,全县有八百热血男儿随军北上,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
红军业绩千古流芳,古蔺人民永志不忘。
事实上,长征它体现出一种精神,向我们昭示,古蔺七十万人民将发扬红军光荣传统,以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向贫困宣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二十一世纪,我们深信,古蔺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古蔺这块红军走过的热土,建设得繁荣富强,赤水河一写会再度辉煌!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最具谋略的战役--四渡赤水(含遵义战役)用兵如神突出重围。
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
会后,在行军途中,根据会议精神,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
随后,军委决定设置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
接着,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调集重兵进逼遵义地区,对只有3.7万人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形成铁桶般的重重包围,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两省边境地区,局面十分严峻。
1935年1月至4月,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率领中央红军迂迴穿插于40万国民党“追剿”军之间,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河战役,巧妙地调动和打击了国民党军,使红军在长征的关键时刻从被动转为主动,不仅突破了蒋介石苦心设计的重围,更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取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博主本着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原则,以尊重历史的严肃态度,在该文中转载了部分史料。
例如:《朱德选集》中“关于四渡赤水战役的电报”等......一渡赤水(西渡赤水河)一渡赤水,摆脱被动。
为摆脱敌军,根据遵义会议确定的方针,中央红军决定迅速北渡长江,进军川西或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川西北根据地。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会师北上,拟夺取土城、赤水县城,经泸州至宜宾地段北渡长江。
由于敌加强了对长江的布防封锁,红军遭川军重兵堵截,土城战斗陷于被动,赤水城战斗遭遇强敌抵抗,攻城未果。
当晚,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果断改变北上渡江计划,决定首先集中主力围歼尾追的川军4个团。
由于敌情不断变化,红军未能全歼敌人。
为避免被动,军委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古蔺南部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四渡赤水河申论素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四渡赤水河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节点。
这段历史发生在1949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进行的一场壮丽的战役。
四渡赤水河的胜利意味着中国共产领导的革命事业迈入了胜利的序曲,也为中国革命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概述部分将通过回顾四渡赤水河的历史背景,以及该战役的战略意义和影响,来介绍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同时,本部分还将提供本篇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第一要点2.2 第二要点3. 结论3.1 总结3.2 展望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出了明确的规划,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简要介绍。
在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本文所探讨的主题——四渡赤水河,并简要介绍了其重要性和影响。
接着,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包括文章的章节划分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探讨四渡赤水河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别展开两个要点。
第一要点将详细介绍四渡赤水河的过程和背景,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参与者。
同时,还将探讨四渡赤水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第二要点将重点阐述四渡赤水河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包括它在打破困境、推动革命发展以及鼓舞人心等方面的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简要回顾四渡赤水河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并强调其对中国革命的重要影响。
同时,展望未来,探讨四渡赤水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以及对于我们个人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规划,我们将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探讨四渡赤水河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文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启示和思考。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读者阐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四渡赤水河的主要内容
《四渡赤水河》是中国红军长征中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
在
1935年,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击,不得不多次穿越赤水河。
这一段历史事件被毛泽东称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
第一次渡河发生在1935年5月。
当时,红军在赤水河边与国民
党军队激战,最终强渡赤水河,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然而,红军在
渡河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牺牲,成为了长征中的一个痛苦的回忆。
第二次渡河发生在1935年6月。
红军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再
次来到赤水河畔。
在激烈的战斗中,红军成功渡过了赤水河,继续
了他们的长征征程。
第三次渡河发生在1935年8月。
红军在赤水河畔与国民党军队
再次交火,最终以小船强渡赤水河,取得了胜利。
第四次渡河发生在1935年9月。
红军再次来到赤水河边,面对
着敌人的围追堵截。
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红军用木筏、皮筏等方
式四次渡过赤水河,继续了他们的长征。
四次渡赤水河的历程,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展现了红军官兵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这一段历史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前行,不断奋斗。
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省交界地区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
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历史背景王明等人把毛泽东的兵权夺走,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争取战略主动的作战行动。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三万余人,在毛泽东指挥下,为了从四川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合,于19日从遵义地区出发,经桐梓、松坎转向西进,28日在鳛水(习水)西南土城重创四川军阀一个师后,29日分别在土城、元厚场渡过赤水河,进到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
蒋介石急调重兵到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地区进行围堵,并在长江沿岸构筑了严密的封锁线。
当其重兵逼近威信地区时,红军为了争取主动,乃放弃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乘贵州北部敌人比较空虚,突然转头东进,于2月18日由土城东南的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将围堵之敌甩在后面。
接着,以一部兵力将回头尾追的敌军向温水方向吸引,主力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城,歼灭贵州军阀部队两个师。
这时,蒋介石嫡系两个师从乌江南岸驰援遵义。
红军以一部兵力在遵义城西南郊老鸦山地区与敌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主力从侧翼突击,将敌主力歼灭于遵义城外;并乘胜猛追,将残敌大部歼灭于乌江北岸。
这次遵义地区的作战(遵义战役),共歼敌二十个团,是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仗。
此后,红军几次寻敌作战,敌却在遵义地区周围加筑工事,小心防守,并加强乌江沿岸防御力量,防止中央红军同湖南西部永顺、桑植地区的第二、第六军团会合。
红军为了调动和迷惑敌人,在运动中寻求歼敌机会,便从遵义地区再次西进,3月16日乘虚占领仁怀,由茅台三渡赤水河,19日进至四川南部古蔺地区。
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一面派兵西追,一面在四川、贵州、云南边界地区大修碉堡,企图封锁围歼红军。
当其重兵奔集四川南部时,红军又突然折回,3月21日晚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河。
乘贵州北部、中部和东部广大地区敌军比较空虚,以一部兵力牵制敌人,主力急速南进,于3月底南渡乌江,将敌主力全部抛在乌江以北。
四渡赤水河的故事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湖南、四川、贵州省的革命武装被迫分散行动。
1942年5月,以刘伯承、邓小平为首的红四方面军又在湖南东北地区重新建立了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的行动能力很快得到了日益增强,然而,东南面的黔北、川东的地方武装与红军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为此,红四方面军决定直接向川陕两省的地方武装展开超长距离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并计划于1944年冬季对川陕敌后进行大规模的游击战争。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必须解决一个严重的问题——赤水河。
赤水河是横亘在川陕两省间的一条凶险的山地河流。
四渡赤水河成为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团之间在川陕敌后改变战略方向的重要举措,被历史上誉为“人类造物史上的奇迹”。
1944年5月,刘邓中央前委下令,以红四方面军为主力,组织一支由三年级干部和连以上干部组成的过渡部队,进行集结、清剿敌情,准备四渡赤水河的行动。
8月,红四方面军高调动员特别行动大队和地方武装,出发前往真龙滩。
刘邓中央前委也率领中央军区的部分队伍赶赴四川。
当时日本军队在真龙滩河谷地区部署了数千人的守备军,而川东的国民政府军队也开始进行部署,不惜动用大批的军力来反击毛泽东的战略决策。
尽管敌人的兵力阻拦着红四方面军,但在积极部署和准备闪击的基础上,红军还是在1944年9月到1945年1月为期5个月的时间里,经过历经推进和数次惨烈的战斗,在对一系列防线进行突袭和整合后,成功地完成了渡河行动。
在此期间,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是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最开始的用牛背运兵渡河,到利用草编的胶泥船,再到以手扫船,最终采取逆流而上、分散而进等方式,战胜了强大的自然环境,斩断了敌人的防线,开展了川陕敌后的游击战争。
一次次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巨大的魄力和超然的决心,成为红军历史中的一个传奇。
在今天,四渡赤水河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经典和感人的壮举之一,也深深地激励和鼓舞着每一代中国革命者。
四渡赤水解说词四渡赤水解说词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今天的解说活动。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1935年秋季至1936年春季,地点位于四川省的赤水河流域。
这一地区地势险要,山势陡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在华南地区扩张势头强劲,企图控制整个中国。
为了反抗外敌侵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领导下,四渡赤水战役迅速展开。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战役的背景。
当时,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统一战线,为打败侵略者,共同努力。
然而,国内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分歧点就是战略方针。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战略,而国民党倾向于更加保守的“积极防御”战略。
因此,在四渡赤水战役之前,两党发生了一系列冲突和摩擦。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四渡赤水战役的过程。
在1935年10月,红军发起了第一次渡河作战,意图阻止日军南下。
然而,由于敌军的强大火力和地理条件的限制,红军最终不得不放弃第一次渡河。
在战役的关键时刻,红军指挥官毛泽东提出了“战胜敌人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并坚持进行第二次渡河。
在红军的勇敢抵抗下,日军遭到了重创,但对于红军来说,战斗仍然十分艰苦。
随着战役的进行,红军进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渡河。
在四渡赤水的作战过程中,红军牺牲惨重,但也展现了他们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
最终,红军成功击退了日军的入侵,并在四川建立起了游击根据地。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埋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抗日战斗奠定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渡赤水战役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更是中国共产党坚守民族解放原则的重要例证。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心士兵的生活,照顾伤员的康复,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红军长征进至遵义,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围追堵截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
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红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
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
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1月19日起,红1、红3、红5、红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
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
28日,红3军团、红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红军一渡赤水,改向川滇黔边发展1月29日,红军分三路从猿猴(今元厚)场、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川军立即以12个旅分路追截,并沿长江两岸布防;薛岳兵团和黔军从贵州分路向川南追击;滇军3个旅向贵州省毕节和云南省镇雄急进,企图截击红军。
2月2日,右纵队红1军团第2师进攻叙永不克,继续西进,在毛坝、大坝等地遭川军截击。
7日,中共中央鉴于敌军已加强了长江沿岸防御,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红军进逼,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
接着,红军即向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
红军进入川滇边境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将湘军改为第1路军,何键为总司令,以其主力在湘西"围剿"红2、红6军团;薛岳兵团和滇黔两省军队组成第2路军,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前线总指挥,辖4个纵队:以薛岳兵团的8个师组成第1、第2纵队,滇军4个旅为第3纵队,黔军5个师为第4纵队,在川军及第1路军一部的协同下,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长江以南、横江以东、叙永以西地区。
红军二渡赤水,进行遵义战役2月9日,中央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
这时,第2路军各纵队分向扎西迫近。
为了迅速脱离川、滇军的侧击,毛泽东等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
11日,中央红军从扎西挥师东进,于18~21日在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向桐梓地区急进,同时以红5军团的1个团向温水方向开进,以吸引追
击之川军。
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外。
川军3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军3个团从遵义向娄山关、桐梓增援,第1纵队2个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疾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24日,红1军团先头部队第1团进占桐梓,桐梓守军退守娄山关。
25日,红5、红9军团在桐梓以北地区阻滞川军,红1、红3军团进攻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的黔军,相机夺取遵义。
当晚,红3军团攻占娄山关,并在红1军团的密切配合下连续击溃黔军的多次反扑。
接着,红1、红3军团乘胜向遵义方向追击。
27日,在遵义以北的董公寺、飞来石地区击溃黔军3个团的阻击。
28日晨再占遵义城,并控制了城西南的老鸦山、红花岗一线高地。
这时,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军第1纵队第93师进至遵义以南的忠庄铺地区,第59师已进至新站,正向忠庄铺开进。
毛泽东等当即决定,乘援军孤军冒进之机,集中兵力,求歼其于遵义城以南地区。
为此,红军以一部兵力在老鸦山、红花岗一线阻击第59师的进攻,主力从左翼向忠庄铺突击,直插第1纵队的指挥部。
第1纵队指挥部经红军突然打击,丢下部队,慌忙夺路南逃,红军乘胜发起攻击,迅速将其2个师大部歼灭于忠庄铺、遵义西南及乌江北岸地区。
遵义战役从24~28日,历时5天,红军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人。
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大的一次胜利。
在此次战役中,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
红军三渡赤水,由遵义再进川南遵义战役后,蒋介石由汉口飞抵重庆坐镇指挥,并改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南北夹击,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
其部署:川军3个旅由桐梓向遵义地区进攻;第9军2个师由重庆向松坎、新站地区推进,支援川军进攻遵义;第2纵队主力3个师进至仁怀、鲁班场地区,向遵义及其西北地区进攻;第3纵队4个旅进至大定(今大方)、黔西地区防堵;第4纵队一部集结于金沙、土城等地,阻止红军向西发展;第1纵队4个师位于乌江南岸,策应其他纵队作战。
此外,第1路军第53师由镇远向石阡推进,湘军3个师沿乌江东岸筑堡,阻止红军东进。
3月5日以后,中央红军以红9军团在桐梓、遵义地区吸引川军向东,主力由遵义地区西进白腊坎、长干山(今长岗)寻机作战未果。
15日,红军主力进攻鲁班场之第2纵队,因其3个师密集一起,攻击未能奏效,而援军第1纵队已进至枫香坝地区。
红军遂转兵北进,于16日在茅台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
19日,红军攻占镇龙山,接着进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
红军再次进入川南,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击,企图围歼红军于古蔺地区。
红军四渡赤水,将国民党军甩在乌江以北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毛泽东等决定,乘敌不备折兵向东,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
3月20日,为迷惑国民党军,红1军团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于21日晚至22日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河,从敌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急进。
26日进至遵义、仁怀大道北侧干溪、马鬃岭地区。
27日,红9军团由马鬃岭地区向长干山方向佯攻,引国民党军北向;主力继续南进,于28日突破鸭溪至白腊坎间国民党军封锁线,进至乌江北岸的沙土、安底等地。
31日经江口、大塘、梯子岩等处南渡乌江。
4月2日,中央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狗场、扎佐地域,前锋逼近贵阳。
这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只有第99师4个团。
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十分惊恐,一面急令各纵队火速增援贵阳,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子、马匹、向导,准备随时逃跑。
4月4日,红9军团在打鼓新场以东老木孔地域击溃黔军5个团,歼其2000余人。
至此,中央红军
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将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
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主力乘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迅速进军云南,并于5月9日,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金沙江。
与此同时,活动在乌江以北地区的红9军团,也从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
四渡赤水之战,毛泽东等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