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12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导学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8.50 KB
- 文档页数:4
王安石变法1.“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 ,帝然其说 ,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 ,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2.阅读材料 ,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市易法的主旨 ,是遇价贱增价买进 ,价贵那么低价卖出。
此价上下是与当时市价相比拟而言 ,按市易法是“出入不失其平〞 ,既不亏蚀本钱 ,也不谋求赢利。
虽然市易务“售四方之货〞 ,但并不觊觎交易利润 ,而是为了抑制兼并之家垄断物价、侵谋细民。
所谓“必也官无可买 ,官无可卖〞 ,即是经过市易法调控 ,商货通流、物价平稳 ,到达市易务不用再买卖物货的理想境界。
吕嘉问〔王安石任用的市易务主管官员〕把市易务办成“贱以买 ,贵以卖〞的官营买卖机构 ,强迫客商把物货卖给市易务 ,这样 ,商户只能从市易务赊买物货 ,从而扩大赊贷额 ,提高市易本钱的发放率 ,市易务可获取更多的利息。
——摘自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1〕根据材料 ,概括市易法的目的与手段。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作用。
【答案】〔1〕目的:稳定市场物价 ,促进商品流通 ,抑制富商暴力掠夺。
手段:按市价 ,价低加价买进 ,价高降价卖出 ,实际为贱买贵卖 ,强行买卖。
〔2〕积极: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度对市场的稳定有所作用。
消极:增加了商人的负担;扰乱了市场经营;政府的不当干预恶化了政府形象。
3.阅读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 1043年 ,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说:“纲纪法度 ,日削月侵。
官壅于下 ,民困于外 ,夷狄骄盛 ,寇盗横炽 ,不可不更张以敕之。
然那么欲正其末 ,必端其本 ,微清其流 ,必澄其源。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 ,以墨义取诸科 ,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 ,虽济济盈庭 ,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 ,乏人如此 ,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世济民〕。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积贫、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2、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3、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重点与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
【知识导学】A级(一)、变法的命运——曲折→废止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王安石提出“”的思想,坚持变法;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失败。
【思考探究】B级1、阅读P55【学思之窗】,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又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1)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2)变法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
阶级不同(或集团利益不同),对变法就会有不同看法和态度。
文彦博代表了守旧保守势力,变法必然会危机其自身利益;王安石代表了锐意改革的革新派,主张变法,富国强兵;宋神宗作为最高统治者,希望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3)宋神宗支持变法。
C级2、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①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改革自身缺陷:变法的理念和措施脱离实际(理念违背经济规律,措施实施时过于激进);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④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⑤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C级3、从王安石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1)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2)敢于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3)关心国计民生,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精神。
【知识导学】A级四、变法的评价1、性质:2、进步性:(1)增加了政府的,加强了国家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局面;(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3)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命运”是遭到失败。
2.“积贫局面的改变”表明变法在经济方面取得成效。
3.“积弱局面的改善”表明变法在军事方面取得成效。
【自主学习】一、变法的命运1.守旧派的指责:运用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和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坚持变法。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
4.结果:司马光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失败。
[思维点击]1.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王安石对宋神宗变法态度的认识请回答:(1)根据材料,宋神宗对变法持什么态度?试分析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
(2)上述态度与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结局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二、积贫局面的改变1.原因三、积弱局面的改善措施作用保甲法加强了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
实现了兵农合一,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军器监使武器的质量都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节省了养马费用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2.表现: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历史地位:促进了北宋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思维点击]2.熙宁六年(1073)十月,王安石全力支持大臣王韶发动了对西夏的战争,取得了收复河湟(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故汉地2 000里的大胜利。
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2)请列举与此现象有关的变法措施。
[网络构建]【合作探究】探究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史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选修1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五、教具准备《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欣赏诗词,感受历史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变法前景象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变法后的农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王安石《收盐》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王安石讲述: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2.巩固基础,突破重点积贫局面的改变积弱局面的改善人才选拔的改变(二)变法的命运探究问题,细化难点提问:1.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为什么反对变法?2.面对阻力,王安石提出了“三不足”思想,对变法进程起了什么作用?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宋神宗态度的变化对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阅读材料,解决难点(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一:课本“学思之窗”材料二: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课标要求】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主要内容: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3.历史作用:⑴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⑵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知识疏理】二、变法目的和性质: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3、中心:富国(理财)。
4、目的:,,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在不触动的前提下,对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
三、变法措施:(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1、思想和策略:⑴对社会问题认识:①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而在于。
②农民贫困是由于,由于政府把加在农民身上。
⑵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2、具体举措:(商业措施:均输法、市易法。
农业措施:青苗法、役免法、农田水利法)(二)强兵之法(三)育才之法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⑴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取士,在《》《书》《易》《》《》中选一经。
⑵作用:选拔大量能够的有用人才。
(也是目的)2、改革学校制度⑴认识:要统一思想,培养改革派人才在于的变革和发展。
(也是目的)⑵原因:①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长期以来是高官子弟的地方,已徒有虚名。
②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
(甚至以“王莽变法”考题攻击王安石)⑶内容:整顿太学,把改革派编纂的《》《》《》(合称《》)作为必读教材,也使科举考试的依据。
⑷作用:使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仍在太学中流传。
四、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1、变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局面⑴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年之用.(理财中哪五个?)⑵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如:⑶改变积弱局面:扭转屡战屡败局面,1072年拓地千里,是北宋军事空前大捷.(强兵措施)2、改革的失败⑴失败标志: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4.3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案1(人教版选修1)自主探究一、变法的命运1.___________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
答案:守旧派2.王安石坚持变法,并提出“___________,人言不足恤,___________ ”的“三不足”精神,对扫除变法的重重障碍起了很大作用。
答案:天变不足惧 祖宗之法不足守3.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1)宋神宗决定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主要是为了维护其统治。
(2)宋神宗态度动摇,导致1074年王安石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年,宋神宗恢复王安石的职务,继续变法。
(4)最后神宗和王安石意见不一,王安石又被迫辞职,法令陆续废止。
答案:(2)被迫辞职(3)10754.___________做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失败。
答案:司马光二、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答案:富国之法的措施:免役法作用和成效:水利工程 耕地 税收 隐瞒土地阶级矛盾 劳动时间 政府 大商人局限:借贷利息免役钱答案:强兵之法的措施:军器监将兵法作用和成效:封建统治秩序社会治安马匹养马能力提升议一议宋神宗、王安石和大地主、大官僚对变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答案:因为他们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
想一想从王安石变法中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答案: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且毫不动摇才能成功;变法要注意用人。
想一想左表中各项法令推行后所起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点?变法过程中存在着局限,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共同点:都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说明了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很重。
想一想“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倾,海贡集千艘。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答案:反映了北宋农业、海外贸易的发展。
议一议王安石变法前后,北宋与西夏、辽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答案:变法前北宋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战争失利;变法后对西夏战争胜利。
说明了北宋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的壮大。
人教版历史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特色教案】导入教学:“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诗,它描述了农民的苦难,更表达了改变现状的希望。
师:“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生1:农民命运悲惨。
生2: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探究的主要问题】王安石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王安石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变法措施主要有哪些?【重要概念】青苗法保甲法均输法◎起用王安石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宋仁宗拒纳《言事书》:面对统治集团的危机,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3)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1068年,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
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要求变革的呼声又起,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要求变法。
他说如果不变法,汉末张角和唐末黄巢那样的农民大起义说不定又要发生,但没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很早就显示出了政治才能。
他在多年的地方官任上,兴修水利,把库存的粮食贷给百姓,防止高利贷盘剥,博得了百姓的尊敬,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了解,锻炼了才干。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历史第一册[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三节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第三课时)一、变法的命运1.保守派的反对2. 宋神宗的动摇二、积贫局面的改变1.农业生产的发展2.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三、积弱局面的改善1.强兵之法的成效2.历史地位重点:变法的命运及变法的成效和历史作用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评价【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设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也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导入新课】“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谁知道这首诗作作者是谁吗?(北宋王安石)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变法失败后)对,王安石是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但王安石所以能成为历史名人并不只是由于诗才拔群,而是他是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改革家而彪炳史册的。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变法的命运1.保守派的反对变法触及到了一些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他们千方百计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
针对这些批评和指责,王安石坚持“三不足”的精神,坚持变法。
提问: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反映了的实质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在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形势下王安石坚持“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反映了王安石无论面临什么阻碍和反对,都不改变的变法决心。
王安石在与反对派的斗争中高举“三不足”的理论武器,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
在变法的初期阶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2. 宋神宗的动摇提问:王安石变法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思考后,教师指出:改革必然会危害到保守守旧势力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王安石各项变法法令的具体成效。
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学习重点: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三、学习难点:1.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自主学习】一、变法的命运1.的反对:采用各种办法阻止变法。
2. 王安石的态度:提出精神,坚持变法。
3. 的态度:动摇。
4. 结果:宋神宗死后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二、积贫局面的改变1.原因:富国之法的措施产生的成效。
(1)法:广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和防洪抗灾;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2)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政府收入增加;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3)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4)法: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5)法和法:打破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
2.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改善积贫局面。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1.原因:(1)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治安。
实现了,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2)监:使用武器的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
(3)法:是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政府节省了养马费用。
(4)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2.表现: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得到改观。
【合作探究】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 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支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A.利不一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2.下图为司马光画像,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A.支持B.反对C.默认D.不管不问3.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C.用人不当D.变法法令违背经济规律4.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现象,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措施是() A.更戍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保马法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B. ①④C.③④D.②③6.“惠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教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内容标准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1.历史背景:⑴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
⑵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其失败。
2.主要内容: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3.历史作用:⑴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⑵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教学流程】投影: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愁啊愁,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让我再无心忧……问:北宋皇帝愁什么?答:……投影:官多兵多,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财政入不敷出。
投影:问:国库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投影: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项目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4)商税450万贯1975万贯酒税428万贯1710万贯盐税355万贯715万贯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
”守信等乃皆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
”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这是什么典故?这个典故反映了宋太祖集中了何权?目的为何?除此以外北宋初期还集中了哪些权力?答:杯酒释兵权。
这个典故反映了宋太祖集中了军权,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政府还把地方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
宋太祖为什么要这么做?投影:五代十国形势图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选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属于古代史范畴。
本章的课标要求是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本节承接第一节内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的失败》,即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让我们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节课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学好本课可以使学生对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另外,王安石变法也是历年高考的考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王安石变法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王安石变法每项措施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初中教材没有太多涉及,因而在学习这课时需要学生联系北宋王安石变法前的背景来分析。
另外,正是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初中基础,掌握王安石变法的一定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又可以利用此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王安石变法措施可能会产生的作用。
三、课标要求(一)基础知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其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奉献的精神。
通过对王安石这个人的了解,学习王安石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的精神。
四、教学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归纳其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及评价。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评价(二)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功过评价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意识教学法、总结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二)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此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课堂容量大,信息多的特点,有利于和谐、宽松课堂气氛的营造,使学生更好地交流、思考和学习。
七、学法指导:(一)分组讨论法:围绕庆历新政不能解决北宋社会危机,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的矛盾,帮助学生认识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学案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课程标准]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经济理财方面的改革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
2.青苗法:青黄不接时国家将钱粮以低息贷给农民,收获后归还。
3.均输法:发运使据京师实际需求采购商品,调剂余缺,统一运输。
4.免役法:政府出钱募役,各户按高下不同分担免役钱,特权户减半。
5.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6.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数量、肥瘠纳税。
7.市易法:设市易务,平价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繁荣时,再赊销给商人贩卖。
[核心点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局面,而王安石变法就是在庆历新政以后积贫积弱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采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改革自救。
[历史认识]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而进行的,其核心是富国强兵。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先”。
依据这样的方针,王安石制定了一系列整顿财政、增加政府收入的经济措施,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重点精讲]想一想,为何将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均输等法称为“富国”之法?(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免役法的实施,使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和肥瘠纳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之为“富国”之法。
深化探究探究点1 青苗法材料一(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
”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导学案【知识导学】A级(一)、变法的命运——曲折→废止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王安石提出“”的思想,坚持变法;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失败。
【思考探究】B级1、阅读P55【学思之窗】,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又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1)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2)变法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
阶级不同(或集团利益不同),对变法就会有不同看法和态度。
文彦博代表了守旧保守势力,变法必然会危机其自身利益;王安石代表了锐意改革的革新派,主张变法,富国强兵;宋神宗作为最高统治者,希望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3)宋神宗支持变法。
C级 2、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①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改革自身缺陷:变法的理念和措施脱离实际(理念违背经济规律,措施实施时过于激进);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④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⑤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C级 3、从王安石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1)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2)敢于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3)关心国计民生,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精神。
【知识导学】A级(二)、二、积贫局面的改善【知识导学】A级三、积弱局面的改善【知识导学】A级四、变法的评价1、性质:2、进步性:(1)增加了政府的,加强了国家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局面;(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3)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1)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2)变法以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思考探究】B级 1、我国古代改革的类型按性质划分主要有: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②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
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历史选修一《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案【时事链接】温家宝谈“三不足”精神2007年9月6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非常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学习任务 1 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2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问题探究 1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2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原因有四点:(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
(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2.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理财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局部改革合作探究2】如何全面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性质: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历史地位: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
但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注定改革必然失败。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2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导学案新人教
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1.积贫局面的改变
成效
面积增加,农
______
2、课堂识真
1.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法的实施()
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设军器监
2.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
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
”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6.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
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这表明他认为() A.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B.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
C.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D.改革教育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
7.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8.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的两税法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
3、课后见功
9.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
岁以九月,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
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中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梁启超对变法的结论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材料四(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
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
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
……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
……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
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
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
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据材料二分析其所持态度的原因。
⑵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⑶据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
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w.w.w.zxxk.c.o.m
参考答案(第12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课前导学
1.富国之法的措施:免役法市易法和均输法
作用和成效:水利工程耕地税收隐瞒土地赋税政府收入阶级矛盾劳动时间政府大商人政府积贫
局限:借贷利息免役钱
2.强兵之法的措施:军器监将兵法
作用和成效:封建统治秩序社会治安马匹养马
2、课堂识真
1-8 C C A B C A C D
3、课后见功
9.答案:
⑴反对。
实行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等措施,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⑵肯定,因为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改革,目的是为变法造舆论。
⑶观点:变法帮了腐败的忙。
(意思相近即可)
第一种答案:不正确。
因为评价改革要放到当时特定的时代中去,从当时来看,变法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于腐败,这不是王安石变法本身造成的,腐败的根源是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的。
第二种答案:有一定道理。
因为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现象,危害百姓的利益,引起人民的反抗,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考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5、拓展空间
10.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评价历史事件,我们应该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应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加以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