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错案概念的深层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7
我国刑事冤假错案成因及预防机制研究引言:刑事冤假错案是指由于司法机关的失误、不当行为或犯罪证据不足等原因,导致无辜的人被错误判决或无辜被冤枉。
这些冤假错案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的公正和法治;因此,研究冤假错案的成因及预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因分析:1.司法考验不足:一些司法机关成员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观念,无法正确鉴别证据材料的真伪和客观性。
2.侦查工作不规范:侦查人员不严谨地收集证据,甚至出现拷问、威逼等行为,以获取虚假证词。
3.证据保全不完善:一些司法机关在保全证据时存在过失,导致证据被篡改、破坏或丢失。
4.证据审查不慎: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对被告提供的证据未认真审查,导致证据未能得到充分呈现,产生错案。
5.律师辩护不力:一些律师在审判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辩护策略,无法保护被告方的权益。
二、预防机制探究:1.提高司法机关职业素质:建立健全司法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人员选拔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
2.优化侦查工作流程:提升侦查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侦查工作的标准化程度,确保证据获取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加强证据保全措施:加大对证据保全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立完善的证据系统,确保证据得到安全保管。
4.完善审判制度:建立科学公正的审判制度,加强审判人员的法律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对证据的审查能力。
5.强化律师辩护权益保护:督促律师履行辩护职责,提高辩护质量,为被告方提供充分的辩护。
三、案例分析:1.清白典型案例:XXX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起冤案,被告人在初审时被判无期徒刑,经过多年的申诉,最终证明其清白。
2.案件重审案例:XXX案件在被告人多次上诉无果后,因新证据浮现,经过重新审判,被告人终获得了无罪判决。
结论:为预防我国刑事冤假错案的发生,需要政府、司法机关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确保司法工作的公正与透明。
司法机关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规范办案流程,确保证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错案的概念错案,也称冤案或冤狱,是指由于司法失误、法律适用错误或者是种种客观因素,导致在司法过程中对一名无辜人士做出了不当的定罪或处罚决定。
错案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领域内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国家、社会、公民信仰、公共权利等多个角度的综合性问题。
错案不仅仅涉及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更涉及到整个司法体系的公信力和社会的公正性。
错案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存在,并且在近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中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较为著名的案例有:刘芳菲、陈光标等。
这些错案不仅仅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公之苦,也会动摇社会的公信力,降低对司法体系的信任度,导致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下降。
因此,错案有必要被视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需要制定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对于如何预防、避免和处理错案问题,有以下几个建议:首先,要加强司法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审判机制。
在司法制度上,要推进审判公开、改革检察机构、加强律师制度建设等。
同时在审判过程中,除了依据事实和证据定罪,也需要科学而严谨的程序和丰富的法律保护措施来加强一审审查和上诉审查过程,使得审判程序更加的严格和科学化。
其次,加强侦查机构规范、权利保护和人员培训。
检查机构在整个司法链条中起到决策性的作用,必须要把握好一审\二审的过程中公正与科学的度;而权利保护则是防止过错出现的最基本的保障。
同时,对执法人员进行更为全面的培训,以应对复杂的法律、技术和人性问题。
第三,要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媒体作为公众的眼睛和耳朵,可以及时跟踪和披露各种错案,使得司法过程公开、透明,有助于舆论的监督作用,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司法的情况,提高社会公正的意识和社会运行的规范性。
最后,建立扶助机制并赔偿受害人。
对于错案受害人,要及时精准地记录、处置和保护,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赔偿机制,将赔偿标准和补偿范围统一规划,并让政府按照规定予以赔偿,使得受害人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赔偿和补偿,为受害者重建信心,同时对执法机构的工作也起到警示作用。
刑事错案的原因与对策简析刑事错案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铸成刑事错案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而这些因素集中体现于取证与推理方面,即由不当地获取和使用证据所致。
这是酿成错案的关键性因素。
结合本学期所学课程,我试图从几个经典错案中找出一些规律,并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概言之,造成错案的原因总与确证偏见密切相关。
确证偏见主要是指对待证明观点存在轻信或偏执的信任,对自己的论点只满足于确认,而不反思它可能是错的,也拒绝承认别的可能性解释,以自我为中心取舍论据,漠视、贬损或掩盖对之不利证据,对论证缺乏批评性的表现。
案件中的确证偏见会由许多原因造成。
其中包括侦查过程中的偏见、邀功心切、成见难消、破案层级压力大等。
像这样的情况下,若是机缘巧合造成犯罪嫌疑人身上具有的“疑似”点,很可能引起侦查人员逻辑上的确证偏见,因而相信犯罪嫌疑人就是真正的罪犯。
以近年来的几起错案在为例:在佘祥林案件中:佘祥林与某女青年关系暧昧,其妻张在玉精神不正常,夫妻关系不好。
此时,恰好张在玉下落不明,河边又发现一具无名女尸。
由于佘祥林平时与妻子关系不好,使得张在玉娘家人合理推测:张在玉一定是遇害了。
加之,河边出现的女尸无法辨认,这些因素的巧合进一步强化了张在玉娘家人的心理:女尸一定是张在玉。
张家人咬定无名女尸是张在玉,确证偏见直接误导警方对侦查方向的确定,这也是酿成冤案关键的一步。
在湖南的滕兴善冤案中,滕兴善身为屠夫,具有较高的解剖技巧,此点巧合了无名尸块解剖上的特点。
加之,石小荣下落不明,滕兴善与其有暧昧关系,女尸年龄又与石小荣相符。
这些诸多“疑似”集中在滕兴善身上,使得警方对滕兴善产生“合理”怀疑。
特别是在警方面临巨大破案压力之下,确证偏见心理愈发增长,不会放过对任何可疑人或事得“假象”。
在杜培武案件中,杜培武身上有枪弹遗留的痕迹,没有通过测谎测试,其妻王晓湘“红杏出墙”。
这一系列疑点都集中在杜培武身上,一些顶级刑侦专家也认为杜培武杀人至少有90%的可能性。
工作心得:检察环节错案产生的原因在刑事诉讼中,错案对被告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产生的负面效应都是不可回复的,刑事错案的发生不仅会对当事人的生命、自由及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害影响法律的公平正义,更严重的是导致民众对司法公正与法律权威丧失信心,良好的社会秩序根本无法保障。
在崇尚法治以及人权保障的现代社会,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冤假错案保护被告的合法权益才是当务之急。
从检察机关角度对错案的定义、形成错案的原因及降低错案的发生率进行简要分析。
一、错案的概念“错案”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但对于什么是错案并未形成共识。
从历史渊源来看,“错案”有时与政治联系起来,具有政治上的含义,习惯的提法是“冤假错案”,政治运动所导致的许多冤假错案并不是司法意义上的案件。
在法律上,“错案”却相当含混,通常指错误的裁判,既包括违法裁判的情形,也包括虽然裁判没有违法,但裁判结论与案件事实不符的情形,甚至还包括上下级法院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方面的不一致。
所谓“错案”即“错误裁判”,既可能是实体上也可能是程序上,其含义比之违法裁判要广得多。
从检察机关的角度来看,对“错案”比较有权威的解释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错案责任追究条例》。
该条例第2条规定,错案是指检察官在行使职权、办理案件中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案件,或者在办理案件中违反法定诉讼程序而造成处理错误的案件。
这个解释是为了落实检察机关错案责任追究而对错案所做的界定,着眼点在于案件的“处理错误”,也就是案件的处理结果错误。
这种案件处理结果错误既可能是认定事实、适用法律错误,也可能是因违反法定诉讼程序而造成案件处理错误。
只有在检察人员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并且造成案件处理结果错误的情况下,才构成错案,错案的范围界定比较窄。
这里研究的错案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发生了犯罪事实,但是由于检察机关违反法定的程序或者严重侵害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调查收集证据,抑或其他违法的方法,结果使无辜的人被错误的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
浅谈刑事错案防范机制构建--以检察监督为视角汪新利;颜艳飞【摘要】近年来,一些刑事错案频频被媒体披露,如湖北佘祥林杀妻案、河南赵作海杀人案、云南杜培武杀人案,还有去年引发热议的浙江张辉、张高平叔侄奸杀冤案等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将司法公信力一次次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极大地损害了司法公正性,不仅给受害人及其家人带来了灭顶之灾,而且还放纵了真正的罪犯,其社会危害性非常严重,而这种危害性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刑事错案防范机制,本文以强化检察监督为视角,就构建该机制提几点建议。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2页(P50-51)【关键词】错案概念;成因;防范机制构建【作者】汪新利;颜艳飞【作者单位】临沂市郯城县检察院,山东临沂 276100;临沂市郯城县检察院,山东临沂 27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5.2一、刑事错案的概念自古以来,“天下太平、天下无冤”是司法的一种理想状态。
刑事错案,既可以表现为冤案,又可以表现为假案,或者既是冤案又是假案。
在理论界,专家学者对于刑事错案的定义见解并不一致。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司法实践中,刑事错案的这一概念是根据1998 年7 月17 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人民检察院错案责任追究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进行界定,《条例》对于检察工作中“错案”的范围、标准、法律后果、具体的文字说明以及追究程序等作了具体的规定。
检察工作中的“错案”一般是指“检察官在行使职权办理案件时故意或者因个人重大过失而造成认定事实或者法律采用有错误的案件,或者是在办理案件中违反相关的法定诉讼程序而造成错误的案件”。
回到刑事诉讼格局中,所谓的“错案”,我们认为应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办案人员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实体法律上存在错误,而在造成这种错误时存在着故意或者重大的过失;二是办案人员违反了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因为个人原因而造成了案件处理结果的错误。
刑事错案原因的多维透视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 年度河南省人文社科基地项目《我国刑事错案的现状、成因和预防研究》(项目编号:2012-JD-003 ); 20 1 3年度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司法公信语境下我国刑事错案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ZD-003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刑事错案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刑事错案的发生,不仅影响着案件当事人的权益,更影响着社会民众对国家法律的信仰。
随着这几年曝光的刑事错案越来越多,笔者发现,在造成这些刑事错案的原因中,有很多地方是惊人的相似性。
例如,在绝大部分案件中都涉及到侦查人员的刑讯逼供现象。
无论在案件的哪一个阶段,如果有一个机关能够及时的制止错误,那么将会遏制住错案的发展。
本文将试图从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来以及其他方面来全面、立体的分析刑事错案的成因。
一、侦查阶段错案的发生原因侦查阶段是刑事案件的启动阶段,是全面的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罪轻、罪重的阶段。
这个阶段侦查人员应该全面的收集证据,而不仅仅是只注重口供的收集,只有做好了证据的全面收集,才能为后面的审查起诉,审判做好准备工作。
“中外刑事诉讼的历史已反复证明,错案的审判恶果从来都是结在错误的侦查之上的”。
侦查阶段的错案发生原因有:(一)刑讯逼供屡禁不止虽然我国我国已经迈入法治国家行列,但是司法人员由于深受一些传统司法观念的影响,依然没有摆脱“有罪推定”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
“有罪推定”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刑讯逼供。
因为在他们思想观念中,刑讯逼供虽然是错误的,但是逼出来的东西绝大部分是真的。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这种方法能保证使强壮的罪犯获得释放,并使软弱的无辜者被定罪处罚” 。
这些令人不齿的手段与传统的“重口供,轻证据”“重实体,轻程序”的司法观念相映衬。
在这些旧的思想观念的引导下,侦查人员将现代司法理念“无罪推定”“保障人权”抛入脑后。
于是刑讯就成为侦查人员屡试不爽的招数,导致一大批的错案“脱颖而出”。
从言词证据谈我国刑事错案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摘要:刑事错案伴随着刑事司法制度的始终,造成刑事错案的原因有很多,言词证据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正确对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严格取证程序,以防范刑事错案的发生,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尊严。
关键词:刑事错案言词证据原因防范近年来,不断有刑事错案产生,对个人、国家、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导致刑事错案的因素看似复杂,但都与证据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与实物证据客观性较强不同,言词证据则更容易受到提供者自身记忆和表达能力、趋利避害的心理或者外部环境的刺激等方面的影响,从而难以审查判断其真实性。
我国古代长期采取“无供不录案,罪从供定”的办案模式,对现今的侦查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因言词证据导致的刑事错案不容小觑。
本文试从言词证据角度分析刑事错案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防范刑事错案,维护司法尊严。
一、刑事错案的概念刑事错案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产生的客观现象,具体是指公检法等机关在在刑事司法活动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违反法定的程序,或以严重损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的方式调查、收集和适用证据,或者因为对案件事实认定、证据认定和适用法律的错误,最终导致无辜的人被错误地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
刑事错案包括错判和错放两种情形:错判是把无罪判为有罪,把罪犯判为无罪是错放。
但在现实中错判的危害更大,错判不仅使真正的罪犯未受到法律的惩处,反而使无辜者成了替罪羊,权利遭到损害。
因此更容易引起法律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重点介绍错判。
二、造成刑事错案的言词证据原因分析刑事错案本质上非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务问题,因此关注刑事错案必须从实证研究开始。
随着证据裁判原则的确立,证据越来越多地成为公安机关决定是否立案、移送检察院起诉,检察院决定是否批准逮捕、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决定是否作出有罪判决,同时也是律师决定辩护策略的基石,但大量已经发现的刑事错案在证据方面都存在问题。
刑事错案中的证据剖析作者:王琴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4期摘要:对赵作海等十起震惊全国的刑事错案的证据因素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实物证据的形成过程较为规范,而言辞证据却存在非法取证的嫌疑。
其中被告人供述大都因刑讯而获得,侦查人员诱导或暴力强迫证人作出的证言同案件事实相背离,被害人陈述多为不理性且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辨认证据也存在瑕疵。
关键词:刑事错案;刑讯逼供;证人证言;瑕疵近年来,随着云南杜培武、河北李久明、湖北佘祥林、湖南滕兴善、河南张海生、黑龙江杨云忠、河南赵作海等冤假错案披露报端,刑事错案已然成为法律人一个沉重而时尚的话题。
公众在谈论,学者在思考。
法院为何不能把住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些错案发生的根源于何处?一系列离奇的冤假错案,考验着社会与民众的神经,更将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重弊端展露无遗。
陈永生教授07年在对20起典型冤案的调研后感叹道:“有多达19起案件,也即95%的案件存在刑讯逼供。
”杜培武被拘传后连续11天11夜接受讯问,佘祥林被毒打、蹲马步、不让睡觉、呛水,赵作海被枪筒狠击、放鞭炮炸醒……棰楚之下,何求不获?重刑之下,何欲无求?同时,在20起冤案中,有多达11起案件,也即55%存在警察违法取证,隐瞒、伪造证据,甚至阻止证人作证的现象。
至此,我们有必要对错案中的证据进行一次深入剖析。
通过对赵作海等十起刑事错案进行实证分析后,不难发现证据存在以下问题:一、刑讯逼供屡禁不止,非法被告人口供大量存在刑讯逼供由来已久,据《唐六典》记载,“凡察狱之官,先备五听,又稽诸证,信有可证焉,而不属实,然后拷掠”,发展到如今,刑讯则演变出各式各样的形态。
在存在刑讯逼供的8起案例中,被告人都受到了刑讯逼供。
王俊超每两小时被提审一次直至麻木招供为止,李久明更是受到电刑、灌凉水、芥末油、辣椒油、不让睡觉、不让呼吸、用打火机烧等残酷的手段,杜培武被戴脚镣手铐、悬空挂铁门上,佘祥林被连续被审讯10天11夜后又被审讯5天5夜,据赵作海对公安机关刑讯的描述,他从抓到派出所起,就受到拳打脚踢,其头顶上的伤疤是用枪筒狠击留下的,讯问者还不断地用棍棒打,口渴后给他喝了些什么东西(好像是含有安眠药的水),一会儿他就睡了过去。
刑事冤假错案的原因分析摘要: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在大力主张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的的情况之下,冤假错案仍一再发生,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这里通过结合一些近年来为人们所熟知的案例,从几个角度分析讨论,阐明导致刑事冤假错案产生的几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疑罪从无;刑讯逼供;惟口供;律师辩护这里所讨论的冤假错案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发生了犯罪事实,但是由于公安检查机关违反法定的程序或者严重侵害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调查收集证据,抑或其他违法的方法,结果使无辜的人被错误的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即刑事冤假错案。
纵观诸多冤假错案的产生原因,总能找到许多共同点,总结有主要如下几点:一,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疑罪从有、疑罪从轻”现象仍占主导,司法实践中还没有根本贯彻落实“疑罪从无”的刑事司法原则,即使现在相关立法已经确立了这一原则。
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办案人员受到上级机关、领导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追求办案效率。
虽然我们可以从先哲贝卡利亚那里得知,刑罚与犯罪的时间间隔越短,那么刑罚预防犯罪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为了效率而忽略公正的理由。
每一个案件的侦破都具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限期破案,片面追求破案率有悖客观规律,破案有奖,无可厚非,但限期破案,积案必罚的指令,则不应该出现,破案也需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会给办案人员带来巨大的压力,以致为了不受罚而随便结案,这样就会造成冤假错案,甚至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托词或便利。
试想,当一味的追求效率而使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而无辜清白者被判刑入狱甚至被处以死刑时,这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司法的权威还能存在多久?我们不能为了效率而丧失了对公正的追求。
当这两者出现矛盾的时候必须在确保公正前提下去讲求效率。
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的疑罪从有,有罪推定的思想在影响着办案,司法实践中的这一做法不仅违背了我国刑法确立的罪行法定基本原则以及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疑罪从无的刑事司法原则,还导致了冤假错案的频发。
重大刑事诉讼冤错案案例分析重大刑事诉讼冤错案件是指判决结果与事实真相相悖的案件。
在司法实践中,重大刑事诉讼冤错案件时有发生。
这些案件的发生可能会导致司法公信力的下降和社会信任度的降低。
下面将分析一些重大刑事诉讼冤错案例。
1.阿玛尔·卡赞案阿玛尔·卡赞是一位黑人男子,被控在1991年强奸了一名白人女子。
在经历了长达18小时的审讯之后,卡赞自白称自己是罪犯。
他被判处了生命刑,并在狱中度过了28年。
但在2019年,他通过DNA证据证明自己是无辜的,获得了释放。
这起冤错案件凸显了审讯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审讯时间过长、强迫认罪等。
它还强调了DNA科技在确定罪犯方面的重要性。
2.中谷芽衣子案中谷芽衣子是一名在2007年7月自杀的年轻女子。
她在死前曾声称被强奸。
警方将嫌疑人定名为横山幸雄,并在审讯中获得了他的自白。
但在经过DNA证据的检查后,横山幸雄被证明是无辜的。
这起案件显示了警方在审讯中缺乏慎重和科学性。
他们过分依赖嫌疑人的自白,而忽略了法医证据的重要性。
当DNA证据为嫌疑人洗刷罪名时,这起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3.蓝洁瑛案蓝洁瑛是一名著名的华语电影演员,于1995年在家中身亡。
她被发现死于窒息和其他暴力伤害。
警方将其死亡定性为自杀,但蓝洁瑛的家人却怀疑她被谋杀。
经过近二十年的追查,最终证明了蓝洁瑛确实被杀害。
这起案件揭露了警方可能在处理女性暴力案件时存在的不公正和歧视。
4.杨佳案杨佳是一名曾在2008年在上海一次有争议的诉讼中被判处监禁的男子。
在9月25日,他持刀进入警察局杀害了6名警察。
他曾试图逃离现场,但最终被逮捕。
杨佳事后声称自己是为自卫而杀人。
这起案件让人们反思警察和个人之间的权力行使是否存在平衡。
它还引发了对中国司法制度和外国人在中国暴力行为的讨论。
最终,杨佳被判处死刑。
总的来说,重大刑事诉讼冤错案件对社会和司法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们让我们认识到司法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反思我们应如何改进。
侦查活动引发刑事错案的成因分析—以“卢荣新案”为样本摘要:由于刑事犯罪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错案的存在不可避免。
本文力图通过对“卢荣新案”侦查环节的透析,寻找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的漏洞与缺陷,总结错案形成的原因,揭示目前侦查人员及其相关侦查行为的问题。
关键词:错案;侦查;证据一、刑事错案概述在我国法学界,学者们对于“刑事错案”概念的看法不一,一直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有客观说、主管说、主客观统一说等观点。
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不应该使用“错案”的概念。
当然,在法律没有对刑事错案进行明确、清晰界定的状况下,这些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方向,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鉴于现行立法较为模糊的现状,笔者认为我们因结合实践操作来具体认识刑事错案。
从我国目前法律规定以及实务运行来看,对刑事错案的分类笔者较为赞同陈永生学者的观点,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确属被错误追诉和误判有罪的案件;另一类是因没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而被检察机关、法院按无罪处理的案件。
[1]二、“卢荣新案”回顾笔者将根据判决书中二审查明的事实对该案进行分析。
其一,有关DNA的鉴定意见。
首先,对于用作DNA鉴定的锄头柄部擦拭物,办案机关于不同时间出具的检材提取情况说明彼此矛盾,无法证实该柄部擦拭物的来源;其次,用作DNA鉴定的卢荣新的血样,卷内居然没有提取记录。
因二审期间,重新送检,才证实该锄头柄部没有卢荣新的DNA。
而原判却据以定案,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办案机关对于检材提取情况都无法自圆其说,从侧面反映出办案人员在侦查活动中检材提取,保管等环节的疏漏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重要物证的提取记录也没有附卷,无法说明来源的证据何以定案。
其二,有关有罪供述。
卢荣新在侦查阶段的八次供述中仅做了一次有罪供述(随后还翻供),原判就因该有罪供述能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则认定为卢犯罪的主要证据,这并没有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要求。
并且卢有罪供述的询问时间、地点、录像都存在重大瑕疵,办案机关没有作出合理解释,其有罪供述的真实性以及办案机关获取有罪供述的方式是否合法,都存在一定的疑问。
我国误判案例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刑事错案”的现象一直存在。
所谓“刑事错案”,是指法官或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因认识上或观念上的错误,从而造成案件结论错误与事实不符的现象。
“刑事错案”不是法官与检察官过错引起的纠纷,而是由于司法人员对法律和司法解释理解上的偏差、认识上的错误和法律观念上的错误所导致。
“刑事错案”是指案件事实认定错误、法律适用错误或法律适用不当、法律适用错误等情形。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92条规定:“审理刑事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应当遵守法定程序和回避制度。
”可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规定了三种司法解释程序。
从刑事案件本身看,其定罪、量刑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但从我国目前审理的刑事案件看,不少错案确实存在司法人员在审判实践中没有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和回避制度而造成案件结论错误、法律适用错误等问题。
一、对死刑适用错误导致错案的认定对于死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对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不能因为罪犯死亡或者改变死刑执行的日期而改变其判决,也不能因为罪犯有悔罪表现而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
对死刑立即执行案件发生后,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由高级人民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再审检察建议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作出不再审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曾说:“死刑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有学者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死刑判决结果往往具有法律效应,它决定着罪犯生死。
同时这一观点也被很多学者所认同。
其实,对死刑适用错误导致错案,最重要的问题是:刑事司法机关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以及法律规定进行办案;对于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应遵守法定程序中提出的回避制度和回避事由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二、不尊重诉讼规则导致错案的发生司法制度的核心是规范自由裁量权,而规范自由裁量权的前提是必须遵守诉讼规则。
在司法实践层面,在司法制度层面尚没有建立起统一、完善的规范自由裁量权运行机制。
错案剖析材料一、错案基本情况本错案发生于XXXX年XX月,涉及当事人A与B之间的合同纠纷。
原审判机关在未经充分调查取证的情况下,作出了错误的判决,认定A违约并需向B支付巨额赔偿金。
后经二审法院审理,发现原判决存在严重错误,遂予以撤销。
二、错案发生原因经过深入分析,本案错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证据收集不足:原审判机关在审理过程中,未对关键证据进行充分收集与核实,导致判决基础不扎实。
法律适用错误:原审判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存在偏差,未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法律条文,导致判决结果与法律规定相悖。
审判程序不当:原审判机关在审理过程中,未能遵循正当的审判程序,导致当事人权益受到损害。
三、错案影响分析本案的错判给当事人A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害,同时也对司法机关的公信力造成了不良影响。
错案的发生破坏了法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四、错案责任认定经过调查核实,原审判机关在本案中存在严重的审判过错。
相关审判人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可能的刑事责任。
同时,原审判机关的领导也应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五、错案纠正措施为纠正本案错判,二审法院采取了以下措施:撤销原判决:二审法院依法撤销了原判决,确保了错案的及时纠正。
重新审理:二审法院对本案进行了重新审理,充分听取了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和证据,确保了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赔偿损失:二审法院判决原审判机关赔偿当事人A因错判造成的经济损失,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六、错案教训总结本案的错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必须重视证据收集:在审理案件时,必须充分收集并核实关键证据,确保判决基础的扎实。
准确适用法律:在审理案件时,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法律条文,确保判决结果与法律规定相符。
遵循审判程序:在审理案件时,必须遵循正当的审判程序,确保当事人权益得到保障。
七、错案预防建议为预防类似错案的发生,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法官培训:加强对法官的法律知识和审判技能的培训,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和审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