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抗菌合理应用药
- 格式:pps
- 大小:608.00 KB
- 文档页数:38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地控制感染,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治药物的毒副作用,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必须加强以下工作: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尽可能确立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等。
2、借用支援医生的知识切实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3、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采取分级制度。
将抗菌药物分为一般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几个等级。
一线抗菌药物门诊所有医师均可使用;对第3代头孢菌素、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等二线用药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才能使用;对头孢吡肟、万古霉素、加替沙星、亚胺培南等作用强大的药物主任医师才有权使用。
因医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对医务人员加强常见感染的正确判断和处理的培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学习,使其严格掌握各类抗菌药物的临床适应证、用药剂量、用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及易引起的不良反应,根据感染部位和性质选用有效的药物。
由专职的临床药师进入临床,及时与医师探讨有关问题,提高药物的合理应用。
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建立临床用药信息网,对抗菌药物应用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进行监测,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对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宣传力度,及时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合理用药的教育,制作宣传栏,让公众真正明白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的严重后果,使其懂得感冒、喉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这类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不仅无效,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增加,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实施细则为了促进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本细则。
一、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组织与职责成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的组成:由医院主管医疗工作的院长或副院长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医务科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人、药学部门负责人担任。
成员包括临床科室(内、外、妇、儿)具有高级职称的主任或副主任、检验科的主任或副主任以及临床药学专业人员。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小组的职责是组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会诊,负责全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
二、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非上述病原体所致疾病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给予针对性目标治疗。
临床无感染表现而病原检查获阳性结果时,应注意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定植菌的可能。
3、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强、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门诊经抗菌药物治疗3天,病情末能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住院治疗并应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4、选择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根据药物抗菌作用和体内特点,结合患者病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正确制定抗菌的治疗方案。
一、目的为规范社区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降低细菌耐药性,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社区医院内所有抗菌药物的使用、采购、储存、调剂、临床应用及药物评价等环节。
三、管理制度1. 抗菌药物采购(1)抗菌药物采购由医院药剂科统一负责,严格按照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进行。
(2)抗菌药物采购应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中的品种。
2. 抗菌药物储存(1)抗菌药物应存放在专用仓库,由专人负责管理。
(2)储存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温度控制在2℃-25℃之间。
(3)定期检查抗菌药物储存条件,确保药品质量。
3. 抗菌药物调剂(1)调剂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药学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
(2)调剂抗菌药物时,应核对患者信息、药品信息、适应症、禁忌症等,确保用药安全。
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1)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前,应询问患者过敏史、既往用药史,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3)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期间,医师应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5. 抗菌药物评价(1)医院应定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评价,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细菌耐药性、患者满意度等。
(2)根据评价结果,对不合理用药进行调整,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
6. 抗菌药物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医师、药师、护理人员等人员的抗菌药物知识水平。
(2)新入职人员应参加抗菌药物使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监督检查1. 医院药剂科负责对抗菌药物采购、储存、调剂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2.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医院质控科负责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确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安全。
抗生素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指南规范用药以提高抗菌能力抗生素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指南——规范用药以提高抗菌能力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和滥用,细菌抵抗力不断增强,导致严重的抗生素耐药问题。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抗菌能力,规范抗生素的使用,下面将从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的用药原则以及社区居民的预防措施等方面,为大家介绍抗生素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指南。
一、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要明确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应不同的细菌感染达到最佳疗效,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对于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脑膜炎、尿路感染等,应当及时使用抗生素,但对于普通感冒、咽炎和病毒性腹泻等病情,一般不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
此外,抗生素使用具有一定的禁忌症,如对抗生素过敏者、患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应该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二、合理的用药原则1. 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应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对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建议选择广谱抗生素,以覆盖多种常见病原菌;而对于慢性感染性疾病,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特定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2. 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短,容易导致抗菌能力下降,甚至滋生抗药性细菌。
因此,在用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剂量和用药时间的控制,切忌自行减少剂量或提前停药。
3. 避免盲目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出于对病情的忧虑,医生可能会采取联合用药的策略。
然而,盲目使用多种抗生素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还会加大费用负担。
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病原菌的类型和敏感性来权衡风险和效果,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三、社区居民的预防措施预防总比治疗更加重要。
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1.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咳嗽和打喷嚏时的礼仪、定期清洁居住环境等,可以有效降低细菌传播的机会。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草案)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面较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
一般可分为杀菌剂与抑菌剂两类。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品种、剂量、时间、途径、病人、疗程及治疗目标均是适宜的,目的是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力争防止宿主体内菌群失衡,节约药品资源,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
参照国家和军队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1.各单位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加管理,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并定期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2.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3.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病人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5.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应用。
6.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7.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更替。
8.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9.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
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10.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
11.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12.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13.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标
1、抗菌药物品种数
2、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处方使用率不超过20%,住院患者使用
率不超过60%
3、药品总金额,抗菌药物使用总金额,使用比例
4、抗菌药物DDD值
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应不超过40DDD
6、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应不超过30%
7、处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
8、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的比例
9、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使用比例不得
超过30%
1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应<40DDD
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00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1)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每100人中一天中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应<40DDD
(2)收治患者人天数:指同一抽样时间段内出院患者总数与同期患者住院天数和乘积
(3)抗菌药物消耗量(累积DDD数):
DDD值:按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计算,同一通用名的药物剂型不同DDD值也不同
(4)某个抗菌药物的DDD数=该抗菌药物消耗量(g)/DDD值(5)抗菌药物累计DDD数=所有抗菌药物DDD数的相加总和(6)限定日剂量:即DDD值
11、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数
=———————————————————
同期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尊敬的医务工作者:您好!为了更好地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护公众健康,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所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特向您发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
希望您能够自觉遵守以下规定,并在临床实践中尽职尽责,以期共同维护良好的医疗环境和患者的健康。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您作为医务工作者,要积极推广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遵循以下原则:- 仅在确诊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时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细菌感染的类型、严重程度和耐药性情况来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严守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不随意增减用药剂量或延长疗程。
- 尽可能选择窄谱抗菌药物,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2. 提高诊断能力您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临床诊断能力,减少未经明确诊断的抗菌药物使用。
以下是提高诊断能力的具体措施:- 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明确感染病原体的类型和耐药性情况。
- 应用临床指南和相关专业知识,合理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诊断和判断。
3. 加强药物管理作为医务工作者,您应该遵循以下药物管理原则,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安全和合理性:-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处方和配药制度,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方和配药。
- 向患者详细解释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 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纠正滥用和过度使用的行为。
- 积极参与药敏试验和耐药监测工作,为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4. 宣传教育您作为医务工作者,要积极参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理解,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行动。
以下是宣传教育的具体措施:- 在医院和社区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通过讲座、海报、宣传册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抗菌药物知识和正确使用方法。
- 在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指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同时尽量减少耐药性形成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有:
1、准确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细菌类型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对症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或误用。
2、按照医生建议使用:抗菌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和疗程使用,不得随意增减或中断药物使用。
3、避免滥用抗菌药物:不应将抗菌药物用于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也不应当作为预防性药物随意使用。
4、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了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肠道紊乱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5、倡导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另一方面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卫生,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5、注意预防和控制感染: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包括手部卫生、食品安全、接种疫苗等,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从而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29)38号)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1、抗菌药物是指应用于治疗和控制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的药物。
2、建立、健全、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院长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3、医院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督导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4、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感染科和药剂科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为一线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
5、诊断为细菌感染者,应有指征应有抗菌药物。
对感染性疾病应尽早确定病原学诊断,住院病人尽可能在开始抗菌治疗先留取、送检标本,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
对于未明确致病菌的危急病例,可根据患者年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临床特点,给予抗菌经验性治疗。
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6、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控制在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在40DDD/1人/天以下,I类切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7、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选择用药。
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治疗有效的感染,不需要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北医三院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管理制度》,加强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特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治疗性应用: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
1.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细菌性感染及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临床确定适应证后:a.根据经验选药的同时,应尽早采集相应部位的标本查明感染病原体,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b. 门诊基本不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药物用量一般感染处方三日量,慢性感染二周量,避免长期用药。
2.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还应综合患者的情况(新生儿、老年人、孕妇、肝肾功能损害、免疫功能低下、过敏体质等)、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另外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价格等也是考虑的因素。
3.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联合用药的指征:(1)病原未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应用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 种或2 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
(5)需长期用药,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者,如抗结核药物的联合;(6)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单一抗菌药物剂量减小,因而减少不良反应。
预防性应用:用于预防特定病原菌(非病毒)入侵或在某一时间段内可能发生的感染。
不宜长期连续应用。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必须充分权衡感染发生的可能性,药物预防的效果,耐药性的产生,二重感染,不良反应以及价格等各种因素后决定是否应用。
合理用药及抗菌药物使用建议整改措施第一,加强公众教育宣传。
公众对于用药知识的认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增加用药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特别是针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进行宣传,让公众明白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于病毒感染无效。
通过各种渠道,如医院、学校、社区、媒体等,向公众传递正确用药和抗菌药物使用的信息。
第二,建立健康教育体系。
在学校和社区建立健康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和公众正确用药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
可以开展定期的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活动等,加强青少年和公众的健康教育,增强他们对于合理用药和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
第三,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医务人员是患者用药的指导者和推荐者,他们的知识和态度对于患者的用药决策有很大影响。
因此,需要加强医务人员在用药知识和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培训,培养他们良好的用药观念和用药指导能力。
医院可以组织定期的培训班、讲座等,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用药指导能力。
第四,制定规范的用药指南。
制定规范的用药指南,明确各类疾病、症状的用药标准和用药方案,指导医务人员和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用药指南应该包括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疾病分型、用药原则、用药剂量等内容,确保医院中各个科室和医生在用药上的一致性。
第五,加强临床用药监管。
加强对医院和医生的临床用药监管,建立健全的用药审核制度,防止医生滥用药物或者滥用抗菌药物。
临床用药监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和标准,对医院和医生的用药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以维护用药的合理性。
第六,加大抗菌药物的市场监管。
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劣药品和非法销售行为,确保市场上的药物质量和安全性。
国家药监部门可以加大对抗菌药物的审核和监管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促进抗菌药物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和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要解决合理用药及抗菌药物使用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
加强公众教育宣传、建立健康教育体系、医务人员培训、制定规范的用药指南、加强临床用药监管和加大抗菌药物的市场监管等都是可行的整改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合理用药及抗菌药物使用水平,促进公众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老年人抗菌药物应用现状与对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剧,老年人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老年人常常因为各种疾病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但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已经引起了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
因此,探讨老年人抗菌药物应用现状与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一、老年人抗菌药物应用现状1. 高发的疾病老年人比其他年龄段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例如呼吸系统感染、尿路感染、消化系统感染等。
而这些疾病往往需要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 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严重由于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弱,自身免疫力下降,他们往往需要长期使用抗菌药物。
在这种情况下,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严重。
一些医生或者老年人家属,往往过分追求治疗效果,忽视了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导致抗菌药物被滥用。
二、老年人抗菌药物应用意义1. 保证疗效一些细菌感染疾病比较严重,如不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很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并发症。
而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增殖,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 提高生存质量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帮助老年人缓解疾病症状,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老年人抗菌药物应用对策1. 加强宣传教育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视、广播、宣传单等途径,对老年人进行抗生素的医学知识普及,特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生产、销售的监管法规的宣传。
同时,加强对医生的教育,让他们更好地向老年人讲解抗生素的作用、适应范围、剂量和用药频次等问题。
2. 建立健全规范的评价和管理机制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管,从管理、法规等方面,提高抗生素的管理水平,避免不合理的使用和误用,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保护老年人的健康。
3. 临床应该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医务人员必须进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的训练,掌握不同疾病的抗生素使用原则,规范抗生素的开具、使用和销售,推广现代化诊疗手段,加强科技含量和水平的提高,避免滥用、不当使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
结论老年人是社区中的重点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问题影响整个社区的健康问题。
社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吴方建武汉脑科医院·长江航运总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的原则⏹社区医院不合理使用抗菌药案例分析合理使用抗菌药的原则—机体、药物、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机体抑制或杀灭病原体药物耐药性2006年多位感染病学专家提出并倡导——2RDM原则⏹Right patient(有指征的病人)⏹Right antibiotic(合适的抗生素)⏹Dose (适当而足够的剂量和给药次数) Duration (合适的疗程)⏹Maxima1 outcome (尽可能好的疗效)⏹Minimal resis tance (尽可能低的耐药)⏹2RDM的结果自然是医疗费用下降⏹优化抗菌治疗强调的不仅是选用合适的药物,而是优选药物⏹优化抗菌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PK/PD)的研究成果,优化给药方案使现有抗生素用得更加有效,更能避害趋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尽早查明病原,根据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送细菌培养,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如何制订治疗方案⏹病原体?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患者的生、病理情况?年龄?⏹以往不良反应?⏹遗传/代谢因素?⏹肝/肾功能?⏹妊娠?哺乳?⏹住院/门诊治疗?⏹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敏感性?单用?联合用药?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综合病情、病原菌及抗菌药特点制订治疗方案⏹品种⏹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按照有关指南的指导⏹剂量⏹按治疗剂量范围给药(轻、重、下尿路感染)⏹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口服,不注射⏹重症或全身感染:序贯疗法⏹局部应尽量避免应用(选药)⏹给药次数⏹给药间隔时间=药物的>MIC值的时间+PAE⏹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败血症(7-10d)、感染性心内膜炎(4-6周)肺炎链球菌肺炎(3-5d)流脑(5~7d)G-菌脑膜炎>4w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关注⏹ADR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h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Ⅰ类切口手术一般NO⏹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妊娠期和哺乳期⏹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B、C、D及X类,可供药物选用时参考⏹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抗菌药不合理使用案例分析无明确目标适应证条件下使用⏹患者,男,7岁,上呼吸道感染。
⏹Px: 0.9%NS 100ml,头孢曲松1.0g,ivd qd⏹点评⏹上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只有少数患者为细菌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此时才予以抗菌治疗⏹即使发生细菌感染,在小儿也主要以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为主,选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或第一代头孢菌素为首选,而不宜选三代头孢菌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大环内脂类或克林霉素⏹对G+菌:头孢1>2 ≥4 >3代⏹对G-菌:4、3、2、1⏹在肾毒性上,一代较明显,其他均较低⏹对β-内酰胺酶,三代、四代较一代和二代稳定⏹对革兰阳性菌,如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和某些革兰阴性菌来说,作用最强的是头孢唑啉,蛋白结合率较高,肾毒性较低⏹头孢呋辛是二代头孢菌素中毒副作用最低、对β-内酰胺酶最稳定的的一个品种,同时是二代头孢菌素中唯一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的品种常用第3代头孢特点⏹肠杆菌科细菌⏹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定、头孢哌酮铜绿假单胞菌、沙雷菌、不动杆菌等不发酵杆菌⏹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较强,头孢噻肟最差⏹头孢哌酮对其它G-菌的作用不如其它第三代⏹药代动力学⏹他定和噻肟主要经肾排泄⏹对复杂的肾盂肾炎、肾脓肿、肾周围炎的疗效优良⏹肾功能不好不选或调整剂量⏹头孢哌酮(70%)和头孢曲松(30-40%)经肝胆系排泄⏹适用于不发酵杆菌引起的肝胆系感染⏹肾功能不全不调整⏹经胆道进入肠腔中药物多,易发生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及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半衰期⏹曲松半衰期最长(7~8h)⏹屏障⏹曲松脑脊液中的浓度较高⏹哌酮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头孢哌酮分子结构中存在一个四氮唑基团⏹抑制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头孢曲松⏹特别适用于G-菌引起的中枢感染⏹肝胆系感染或合并有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全⏹大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头孢噻肟⏹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头孢哌酮⏹不发酵杆菌引起的肝胆系感染⏹头孢他定⏹用于不发酵杆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感染超适应证用药患者,女性,17岁,胃肠型感冒Px 0.9%NS 100ml头孢曲松钠2g用药至30ml时,胸闷气促,紫绀,皮肤湿冷,意识模糊,脉搏细速,血压测不到,双肺可闻及大量干湿性啰音,HR112次/分,心音低钝。
停用头孢曲松钠,对症治疗,10min后自觉症状好转⏹胃肠型感冒⏹病毒/伴细菌性混合感染⏹上呼吸道症状相对比较轻,以纳差、上腹不适、反酸、烧心、以致恶心、呕吐为主, 常常伴有腹痛、腹泻,大便以水样泻为主,不含脓血⏹盲目用抗菌药,非但无效,反而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紊乱⏹对症治疗/黄连素、氟哌酸⏹头孢曲松?⏹ADRM中心示,ADR严重病例中超适应证用药约占严重病例报告总数的10%ivd qd病因诊断未明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男,66岁,有心脏病史,因腹痛、腹泻到社区医院就诊,医生经过简单问诊后,诊断为是急性胃肠炎⏹Px:左氧氟沙星静滴。
2d后又联用头孢噻肟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闷、心慌症状⏹忽视重要资料,为必要检查,如听诊,大便常规检查⏹转上级医院院急诊,查心电图,显示右心衰竭,针对心衰进行治疗,腹痛、腹泻症状缓解⏹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为主的综合征。
⏹胃肠道症状:长期胃肠道淤血,可引起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便秘及上腹疼痛症状选药不当患者,男,72岁,慢性前列腺炎Px:0.9%氯化钠100ml,氨苄西林2.0g,ivd.bid⏹氨苄西林对G+与青霉素相近,对G-之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等敏感,不能透过前列现包膜,在前列组织中浓度低,不适宜前列腺炎的治疗。
⏹在前列腺浓度较高的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SMZ、TMP、四环素类⏹选氟喹酮类、阿奇霉素前列腺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SMZTMP四环素类分布特点胆汁胆汁/血清比值头孢曲松10头孢哌酮8~12环丙沙星 2.0哌拉西林10~15美洛西林10四环素5~10多西环素10~20红霉素8~25利福平100克林霉素 2.5~3头孢孟多3~4头孢呋辛0.4头孢噻肟0.1~0.5头孢他啶0.3头孢唑肟0.1~0.3亚胺培南0.04氨曲南0.6氨苄西林1~2羧苄西林0.5~0.8青霉素G0.5分布特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当患者,男,47岁,左臂部脂肪瘤切除术。
Px :0.9%NS100ml头孢曲松2.0g 0.9%NS100ml 头孢曲松2.0g 0.9%NS100ml 克林霉素0.6g⏹1类手术,一般不预防用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金葡菌⏹头孢唑林1.g ,术前30min 静滴。
头孢曲松为广谱抗菌药,侧重G -菌感染,对金葡菌作用差,选药起点高,也起不到预防感染的作用,反而,易产生耐药性,增加不良反应。
⏹克林霉素为抑菌剂,围手术期宜用杀菌剂,仅用于患者对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时才针对G +菌、厌氧菌选用。
ivd qd 术前30minivd qdivd qd局部用药不当患者,女,37岁,阴道炎Px:氨苄西林胶囊500mg,阴道上药,每晚1次制霉菌素片,50万U,阴道上药,每晚1次⏹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两药或为胶囊或为片剂,臵于阴道内,崩解释放所需体液量难达要求,刺激大,造成黏膜损伤⏹宜选用栓剂或泡腾片剂,如甲硝唑栓、咪康唑(达克宁)栓用药次序错误患者,女,52岁,右腿胫骨折并肺部感染Px:0.9% NS 100ml⏹头孢曲松2.0g ⏹5% GS 250ml ⏹磷霉素 4.0g⏹两药均作用于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磷霉素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的起始阶段,使之完全破坏,有利于其他抗菌药随知进入菌体,通过不同机制二杀灭细菌⏹用药应注意“时间差”,先用磷霉素1h后,再用头孢曲松抗菌效果好,PAE长ivd bid(先)ivd bid (后)选药错误、超剂量用药Px 头孢曲松钠2g地塞米松2mg5%GSN250ml⏹1min后,患儿出现烦躁、流涕、口吐白痰、口唇发绀,立即关闭输液,采取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