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原因预防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剖宫产术个案选题理由一、剖宫产术的背景和现状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手术,用于解决分娩过程中的困难和危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剖宫产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率逐渐上升。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剖宫产术过度使用和潜在风险的争议。
二、剖宫产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尽管剖宫产术在拯救母婴生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手术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这些风险包括出血、感染、脏器损伤、麻醉意外等。
此外,剖宫产术还可能导致产妇术后疼痛、恢复缓慢、瘢痕等问题。
三、剖宫产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剖宫产术适用于分娩过程中出现难产、胎儿缺氧、产妇出血等情况。
然而,并非所有这些情况都需要进行剖宫产术。
医生会在充分评估产妇和胎儿状况的基础上,权衡利弊,决定是否实施剖宫产。
同时,存在严重内外科疾病、产前出血、胎位不正等禁忌症的产妇,不适合进行剖宫产术。
四、剖宫产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为确保剖宫产术的安全和顺利,术前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产妇需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胎儿和产妇状况。
术后护理同样重要,包括观察生命体征、妥善固定伤口、预防感染、早期活动等。
五、剖宫产术的替代方案和预防措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剖宫产术,产妇和医生应共同努力,关注孕期保健,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妊娠因素。
替代方案包括顺产、产钳助产、胎头吸引等。
此外,预防措施如正确面对分娩恐惧、加强产前教育、普及自然分娩知识等,也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六、剖宫产术的案例分析与讨论本部分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剖宫产术的实施过程、原因、结果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案例讨论将涉及产妇年龄、产次、分娩过程、手术指征、术后并发症等方面。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剖宫产术的利弊,为产妇和医生在分娩过程中的决策提供参考。
总之,剖宫产术是一种挽救母婴生命的产科手术,但过度使用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产妇和医生应共同关注孕期保健,合理选择分娩方式,降低不必要的剖宫产率。
浅谈剖宫产率增高的有关因素【中图分类号】 r714. 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235-01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优生优育的愿望,珍贵儿,剖宫产会使孩子聪明等思想的误导等,所以产科剖宫产率明显上升,现将我院近几年对剖宫产增加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产科工作者能够合理掌握剖宫产的指征。
1 资料及结果我院2008年至2010年间,妇产科分娩的产妇总数为4116人次,其中剖宫产608例,占14.8%。
近五年来分娩人数逐年减少,依次为10.1%、12.6%、26%、38.7%、49.9%。
下面我们将608例剖宫产手术指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胎儿因素胎头位置异常、横位、臀位、胎儿窘迫、脐带绕颈、巨大儿、双胎、珍贵儿、各种因素在608例剖宫产中所占比例见表1。
胎头位置异常包括枕横位、枕后位、面先露,共计约160例,多数是试产后发现,经产科处理失败而行的剖宫产。
臀位165例,146例剖宫产分娩,其中合并妊高症6例,前置胎盘5例,有臀位阴道分娩难产史者3例,余无其他手术指征。
18例经阴道分娩者,有一例因脐带晚垂至死产。
统计体重≥4000克的新生儿有84例,其中22例直接剖宫产分娩,因珍贵儿直接剖宫产24例,无其他手术指征存在。
在术前b超检查诊断脐带绕颈、羊水少,直接剖宫产分娩的约10例和12例,手术前后基本符合。
77例胎儿有宫内窘迫的,诊断依据为:①胎心<120次/分或>160次/分;②胎动减少;③羊水粪染;④胎儿监护仪提示胎心率异常。
其诊断依据多为其中一项以上,手术后新生儿的预后情况良好,评分在7分以上者占多数。
大多数是阴道试产后出现胎儿窘迫才考虑剖宫产的。
1.2 头盆不称包括骨盆狭窄、畸形者、产前诊断明确者仅3例,均剖宫产分娩。
相对头盆不称21例,指临床后抬头浮动或产程表现为宫颈扩张、胎头下降停滞,产程延长,人工破膜,静点催产素试产一小时,无进展或不试产者而行剖宫产。
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及防治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出血的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
方法:对1365例剖宫产产妇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并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365例剖宫产出血139例(出血量>1000ml),占剖宫产产妇总数10.18%,其中术中出血122例(8.93%),术后出血17例(1.24%)。
出血139例中,子宫收缩乏力出血96例(69.0%),缝合不当出血24例(17.3%),胎盘胎膜因素所致出血19例(13.7%)。
结论:剖宫产出血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及缝合方法不当等,迅速缝合切口,b-lynch缝合术是有效防治措施。
关键词剖宫产产后出血防治2006年acdg提出阴道分娩胎儿娩出24小时内阴道出血>500ml 或剖宫产出血>1000ml为产后出血定义[1]。
2007年1月~2010年2月对139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所致出血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剖宫产出血的防治措施。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365例手术产妇中,139例出血产妇,其中初产妇102例,经产妇37例,年龄22~38岁,平均23.6岁,孕周38~40周,平均39周。
诊断标准:阴道分娩胎儿娩出24小时内阴道出血>500ml或剖宫产出血>1000ml为产后出血定义[1]。
出血量的估计采用容积法+目测法。
结果1365例剖宫产出血139例(出血量>1000ml)占剖宫产产妇总数的10.18%,其中术中出血122例(8.93%),术后出血17例(1.24%)。
出血139例中,子宫收缩乏力出血96例(69.0%),缝合不当出血24例(17.3%),胎盘胎膜因素所致出血19例(13.7%)。
术中、术后2小时及至24小时总出血量各为1160ml、400ml、1560ml。
剖宫产出血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及缝合方法不当等,迅速缝合切口,b-lynch缝合术是有效防治措施。
讨论为防止血凝,减少测定误差,术前负压瓶可放肝素抗凝[2,3]。
本研究中主要采用容积法+目测法来估算出血量。
剖宫产相关注意事项妊娠28周后经腹切开子宫壁,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的手术,凡剖腹切开子宫取出体重>500g的胎儿者称剖宫产术,而体重<500g者称为子宫切开术。
孕妇第一次剖宫产称首次剖宫产,再次剖宫产者称二次、三次简称重复或再次剖宫产。
分娩前实施的手术称选择性剖宫产。
剖宫产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腹膜外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古典式剖宫产、剖宫产+子宫切除术。
剖宫产腹部切口选择常用切口为下腹部纵切口,下腹部横切口。
纵切口优缺点操作简单,耗时少,空间大,易延长,术中暴露好,切口出血少,适用于需尽快取出胎儿的急症手术,尤其是早产儿。
缺点为影响美容,腹部疝可能性大。
横切口优缺点沿皮肤皱纹切开,切口愈合好,较美观,皱纹的皮下脂肪少,适用于腹壁脂肪厚的产妇不易形成疝。
缺点为操作复杂,出血多,易损伤膀胱,术中暴露不好,切口稍大不适宜抢救母子急症手术,切口长度一般10~12cm。
子宫切口选择多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切口位置根据子宫下段形成情况而定,长度10~12cm,下段形成良好者选择在下段中部偏上,此处高于子宫动脉分支即使切口撕裂不至于损伤子宫动脉干,修补时也不易损伤输尿管,切口不要偏向一侧,最好弧形向两侧上方剪开,避免损伤子宫血管,增加娩出空间。
下段形成不良者,即使先露高浮也不要高于子宫下段和宫底交界下2cm。
胎头入盆过深时切口选择不宜过低,以免切口延伸至宫颈,造成产后出血,引起切口愈合不良或切口裂伤累及膀胱。
对于瘢痕子宫的二次剖腹产手术,子宫切口也应选择在上述范围,如子宫瘢痕愈合良好最好避开前次手术瘢痕,另外选择切口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切口延伸,同时避免瘢痕血运不良的弊端。
子宫切口最好位于胎儿枕骨结节或胎耳上方,这样不存在胎头高浮及过度仰伸的胎头,娩出胎头更容易。
胎儿娩出的时机与手法切开子宫后避免过早将手伸入宫腔,这样反而将胎头上推,应由助手适当加压固定宫底,刺破羊膜后子宫收缩宫腔容积缩小,借助助手施加于宫底的推力,协助胎头娩出。
社会因素致剖宫产率升高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分析萍乡市社会因素致剖宫产率升高相关因素,制订干预对策,降低因社会因素而导致的剖宫产率。
方法对我市2011年7~9月剖宫产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全市2011年7~9月共分娩6031人,剖宫产率41.09%(2478/6031),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占18.36%(455/2478),其中农村孕产妇占76.9%(350/455),初产妇占61.32%(279/455)。
结论降低社会因素致剖宫产率关键是加大孕产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推广无痛阴道分娩技术,倡导人性化服务理念,为孕妇提供自然分娩的心理、生理和医疗的支持。
【关键词】社会因素;剖宫产;干预对策剖宫产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水平和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剖宫产成为解决异常分娩及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常用方法[1],对确保母婴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近年来,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率逐年升高,为准确了解萍乡市孕产妇分娩情况相关信息,于2011年7月至9月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孕产妇分娩情况调查,分析我市因社会因素致剖宫产率升高相关因素,并制订相应干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全市所有医疗保健院内,在2011年7月1日至9月30日剖宫产分娩的所有产妇(孕周≥28周)。
1.2 具体方法1.2.1 人员专题培训,统一表格填写。
1.2.2 2011年7月至9月份全市分娩数6031人,其中剖宫产2478例,剖宫产率41.09%。
共收到有效调查表2478份。
2 结果2.1 社会因素导致剖宫产的相关因素构成比及顺位社会因素导致剖宫产在全市位居第二,共有455例,其中产妇怕痛352例,居首位,占77.4%;其次选择良辰吉时98例,占21.5%;保持身材5例占1.1%。
2.2 社会因素导致剖宫产妇女相关因素①文化程度分布情况: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剖宫产数375例,占82.42%;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80例,占17.58%,文化程度低的剖宫产率越高。
剖宫产产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岳阳市妇幼保健院816例产妇进行剖宫产术后护理。
结果 816例产妇舒适度提高,住院6天康复出院。
结论剖宫产后立即实施相应的护理,可防止产后并发症发生确保了母婴平安,有效的防止了剖宫产给产妇带来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关键词】剖宫产;产妇;护理随着医学的发展,剖宫产指征的放宽,我国平均每年新生儿数量达到1700万左右,其中大约有60%为剖宫产儿,一些医院剖宫产比率甚至更高,大大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剖宫产率控制在15%以下的要求。
剖宫产就是在麻醉情况下切开产妇的腹壁及子宫壁,从子宫中取出胎儿及胎儿附属物,然后将子宫壁及腹壁各层组织缝合的一种手术[1]。
它是解除孕妇及胎儿危急状态的有效方法。
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剖宫产率上升,同时剖宫产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见,如子宫出血、发热、切口感染、尿潴留、肠粘连等,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有羊水栓塞、肺栓塞等,可导致猝死。
远期后遗症有慢性输卵管炎导致的异位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手术成功可使母婴转危为安,术后护理得当能使产妇尽快痊愈,因此剖宫产术后的护理极其重要。
术后的精心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和产妇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2]。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妇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实行剖宫产手术人数816例,年龄在18~45岁,平均年龄25岁,产妇平均住院4~5天,均痊愈出院。
1.2方法1.2.1术后护理:①术后6小时开始鼓励并协助患者床上活动,由于剖宫产手术对肠道的刺激,以及受麻醉药的影响,产妇在产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肠胀气,会感到腹胀。
产妇应尽早离床活动,这样可促进肠蠕动,使肠道内气体尽早排出,解除腹胀 [3]。
也可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②在手术前后,医生会在产妇身上放置导尿管。
导尿管一般在术后24小时后拔除尿管,拔管前对产妇进行膀胱功能训练3次,拔管后观察产妇排尿情况,并协助床上排尿,以及鼓励离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这样不仅可促进肠蠕动和子宫恢复,还可避免术后肠粘连及血栓性静脉炎形成。
356例剖宫产原因分析[摘要] 目的通过356例剖宫产原因分析,在临床工作中减少“社会因素”及“不必要的产程干预”,降低剖宫产率。
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704例分娩中356例剖宫产原因。
结果以“社会因素”为手术指征133例,过早产程干预导剖宫产31例。
结论做好孕期保健与入院时的医患沟通,以”社会因素”为手术指征的剖宫产及“过早产程干预”引起的剖宫产就会明显下降。
[关键词] 剖宫产;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过早产程干预[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剖宫产是产科学中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手术,用于帮助不能或不宜经阴道分娩的孕妇娩出胎儿,挽救了千百万产妇的生命。
但剖宫产毕竟非自然分娩,有许多缺点,如费用高、住院时间长、产妇恢复慢,手术近、远并发症较多等。
因此,降低剖宫产率,仍需产科医生不懈的努力。
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共分娩704例,剖宫产356例,占50.6%,就其原因作如下分析讨论。
1 临床资料 (1)356例产妇中,年龄20-41岁,平均28.6岁。
初产妇304例,经产妇52例。
孕周36-3-44+3周,文化程度:初中194人,高中及以上162人。
居住环境:农村220人,城镇136人。
(2)入院时基本情况:临产240例,入院待产68例,胎膜早破11例,过期妊娠2例(42+1周,44+3周),妊娠并发症46例(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子痫前期、羊水过少、icp等病例)。
2 方法2.1 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将剖宫产指征分为胎儿因素,母亲因素,头盆因素,社会因素,催产素诱发宫缩1-2天未临产等五方面。
2.2 缩宫素诱发宫缩的方法排除有剖宫产指征[1]病例,对要求阴道分娩而未临产的孕妇,第一天用催产素2.5单位加入5%葡萄糖水500ml中,从8滴开始,以后视宫缩强度和频率调节滴点速度,每隔15min按等差级数的比例增加滴数,直至最佳的有效宫缩,要求达到每10min有3次宫缩,每次宫缩持续40到60s,最大滴数50滴/分[2],如无有效宫缩30min后停止输液,严密观察。
剖宫产术并发症的防治【摘要】目的:研究剖宫产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0例剖宫产术后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共37例发生并发症,仰卧位低血压16例,出血9例,产褥感染7例,脏器损伤1例,子宫切口愈合不良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结论:剖宫产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要正确衡量它的价值,合理选择分娩方式,一旦发生应对症治疗。
【关键词】剖宫产;并发症;防治【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45-01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剖宫产术式的不断改进更新,近20年来剖宫产率大幅度上升,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但剖宫产所带来的并发症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现将本院2010年-2012年中的36例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的并发症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以其为临床降低和治疗剖宫产手术的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
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剖宫产350病例,剖宫产率达42%,发生并发症37例,发生率10.57%,其中患者年龄24-41岁,平均年龄28.4岁;孕周36~40周,平均37.8周,新生儿体重3410g,新生儿apgar评分≥7分。
无新生儿损伤及孕产妇、新生儿死亡发生,转院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
2 结果:2.1 手术方式350例均为腹部纵切口和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其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差别。
2.2并发症发生情况3 讨论3.1术中并发症3.1.1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孕妇仰卧位时,妊娠晚期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称为仰卧位血压综合症,严重者危及母儿安全,常发生于剖宫产术中,尤其用腰硬联合麻醉者更为常见。
因此麻醉前应先建立静脉通道,防止麻醉平面过高,麻醉后侧卧位。
剖宫产原因的分析摘要目的: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方法:回顾2008年1~12月403例剖宫产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剖宫产率逐渐上升。
其中胎位不正、胎儿宫内窘迫为剖宫产主要原因。
结论:提高产科医生对剖宫产的认识,提高其技术水平,加强孕产期的监护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即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剖宫产率指征原因剖宫产术为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手术,应用适当能起到及时挽救母儿的作用,因此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近年来,随着优生、优育思想的不断普及,原来越多的人们希望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因此剖宫产指征被适当放宽,而产科医生如能对剖宫产术指征把握得当,一方面能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另一方面亦能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
本文对我院近1年来403例剖宫产指征做调查分析,以探讨实施剖宫产术的各种原因。
资料与方法2008年实施剖宫产手术403例,其中前5位的原因分别为:臀位82例(20.35%),胎儿宫内窘迫49例(12.16%),相对头盆不称39例(9.68%),骨盆畸形35例(8.68%),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3例(8.19%)。
其他常见原因有前置胎盘(32例)、瘢痕子宫(27例)、胎膜早破(26例)、头位不正12例、羊膜腔感染11例,脐带脱垂11例、其比率分别为7.94%、6.54%、3.00%、2.73%、2.73%。
另外,一些不常见的原因有羊水偏少9例(2.22%)、横位8例(1.99%)、高龄初产6例(1.50%),很少见原因有先兆子宫破裂4例,妊娠合并症2例,阴道纵隔2例,胎盘早剥1例,宫缩乏力2例。
结果分析剖宫产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产力、产道和胎儿,即分娩的三个主要因素。
而产力异常如能适当调节,一般均能纠正,使其经阴道娩出。
因此,现代剖宫产手术主要原因是产道方面及胎儿方面,而产力不是主要原因,单纯因产力异常实施手术的很少见,403例手术中只有2例(0.5%),均为宫缩乏力。
剖宫产术时娩头困难的处理和预防[关键词] 剖宫产术;娩头困难;处理;预防[中图分类号] r71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由于剖宫产新术式的应用,加之抗生素、输血、输液疗法的完善以及麻醉技术、监测水平的提高,手术的危险性已明显降低,剖宫产术已成为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新式剖宫产术因其术式简便、快捷、损伤小,术后恢复快,腹壁癍痕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但因新式剖宫产术野暴露差,腹壁的阻力大,在某些情况下,娩头困难的发生率高于传统纵切口式手术,如处理不当,可造成新生儿窒息、损伤、子宫切口的延裂等母婴应发症,现就娩头困难处理的问题写点体会。
术时娩头困难常发生在:①试产失败,宫口>6cm,宫颈水肿,产程延长,胎头深固定,胎头下降过低,嵌顿在盆腔内。
②胎头高浮。
③麻醉欠佳。
④腹壁肥厚。
1 术时娩头困难的处理1.1 胎头下降过低的处理大多采用腹壁纵切口,(1)胎头不托出盆腔时,经阴道推胎头,我院以往常用此方法,现极少采用。
感染率高。
(2)产钳娩胎头,可用单叶产钳,剖宫产术时产钳操作容易,多无困难,钳印少。
(3)子宫下段横切口向上作“⊥”切口,新疆为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允许生三胎,二次、三次剖宫产术常见,因“⊥”形切口愈合不良,尽量避免用此法。
(4)子宫下段横切口,切口位于膀胱膜反折处上2cm,切开2-3cm,吸尽羊水,钝性撕开6-7cm,弧形向两侧剪开至10-12cm,牵足娩出,在我院常用此法,2006年-2008年30例,无1例切口延裂,胎儿损伤。
1.2 胎头高浮时娩头困难的处理胎头高浮时,胎头未变形,球形,难固定,取头困难,羊水吸尽后,助手按压宫底,胎头接近切口,术者右手伸入宫腔(勿深),边压宫底、边娩胎头,多能娩出,如胎头接近切口仍未娩出时,可用短柄双叶产钳。
腹壁如肥厚,胎儿大,可采用腹壁纵切口。
2 剖宫产时娩头困难的预防2.1 手术准备当决定手术时,应全面了解孕妇及胎儿情况,估计胎儿大小,胎头高低,宫口开大的情况,产妇腹壁的情况,预先设计腹壁切口术式及切口大小,作好出头困难的准备,一般宫口开大小于6cm,头s+1cm以下,选新式剖宫产术,如胎头嵌顿,宫口开大8cm以上,头s+2cm以上,腹壁纵切口,牵足娩出。
降低剖宫产制度范文降低剖宫产率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近年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降低剖宫产率,以减少母婴安全风险,降低医疗费用,提升自然分娩率。
然而,剖宫产制度的问题不仅仅是单一原因所导致,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从加强分娩教育、优化医疗资源调配、完善分娩风险评估体系等角度入手,探讨如何降低剖宫产制度。
首先,加强分娩教育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许多准妈妈对于分娩过程及其风险了解不足,缺乏必要的分娩知识和技能。
因此,加强分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孕产咨询课程等方式,向准妈妈传授相关知识,使她们了解分娩的正常过程、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增强她们的分娩信心,并掌握一些自然分娩的技巧和方法。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孕妇的心理疏导,解除她们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升自然分娩的意愿和能力。
其次,优化医疗资源调配是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医疗体系下,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分娩过程中常常出现分娩床位紧张、分娩医生不足等问题,因此,很多医院为了应对客观条件的限制,选择了剖宫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加强对医疗资源的科学调配。
一方面,可以采取类似分级诊疗制度的措施,将高风险的分娩病例集中到有条件、有经验的医院进行处理,将低风险的分娩病例留在社区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处理,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增加分娩床位数量和分娩医生的培养,提高分娩服务的质量和规模。
此外,完善分娩风险评估体系也是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目前的剖宫产制度下,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决定是否进行剖宫产,缺乏科学依据。
因此,建立科学的分娩风险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引入国际通行的分娩评估指标,如产程曲线、胎儿心率变化等,通过综合评估病例的风险程度,进而确定是否需要剖宫产。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医生的分娩风险评估培训,提高医生对分娩风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减少剖宫产的主观性。
剖宫产原因分析及预防
随着产科医学的发展及人们对剖宫产的认识,剖宫产被越来越多的育龄妇女所接受,并且呈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目前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剖宫产率最高达46.2%。
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的剖宫产资料进行分析,旨在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健康。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月的分娩记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列出剖宫产指征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1年来住院分娩产妇总数2320例,其中剖宫产987例剖宫产率42.6%。
剖宫产原因:①母儿因素:相对头盆不称、产程延长335
例(34%)。
②母亲因素:过期产﹑瘢痕子宫﹑妊娠合并症、高龄初产300例(30%)。
③胎儿因素:胎儿宫内窘迫﹑臀位、双胎、脐带绕颈255例(10.9%)。
④社会因素:无确切指征97例(4%)。
讨论
在987例病例中,剖宫产指征前四位占80%,依次为:①相对头盆不称:产妇骨盆与胎儿比相对狭窄。
临床表现为继发性宫缩乏力,胎儿先露下降缓慢。
一方面胎儿体重过大,另一发面医生过于谨慎,诊断较松,试产不够。
②瘢痕子宫:我们属于县级市医院,服务的对象大部分是农村孕龄妇女,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二胎的育龄妇女逐年增加。
由于初产妇剖宫产率的上升,导致近年来以瘢痕子宫
为剖宫产指征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③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依据:a.胎心率<120次/分或>160次/分。
b.胎儿监护呈中重度可变减速或晚期减速。
c.羊水污染:由于医疗设备的日新月异,各种先进的胎儿监护仪不断应用于临床产科。
由于仪器本身的机械局限性及各种干扰因素,直接间接地影响了医生本身判断的准确性,就临床而言又缺乏简单而可靠的排除假阳性的方法。
多凭羊水污染或胎心异常单一因素诊断,从而使“胎儿宫内窘迫”诊断放得较宽松,导致“过度诊断”。
④无明确剖宫产指征归纳为社会因素:一方面由于患者是有选择性,而一些孕妇和家属不恰当的运用这种权利,以种种人为的理由,如不愿忍受自然分娩的疼痛,在农村受封建迷信的影响看生辰八字,选择吉日将孩子带到人世。
另一方面由于医疗系统内部缺乏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助产人员缺乏。
而当前新闻媒体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种种热点报道,医疗风险无形中增加了许多。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得产科医生过于谨慎,迫使医生放松剖宫产指征,稍有异常情况必须向家属交待,而家属也不愿意产妇和孩子有丝毫风险,急于要求剖宫产结束分娩,从而失去了许多可以试产的机会。
而这些病例中许多都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治疗最后自然分娩。
近年来,社会因素呈不断上升趋势。
一方面由于孕妇及家属对剖宫产术的远﹑近期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腹腔粘连﹑异位妊娠﹑新生儿呼吸系统并发症等认识不够。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
各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医院领导者看重的也是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至于剖宫产的上升情况往往认为是顺其自然,这就导致了剖宫产率的上升。
对策:①建立孕妇学校,成立助产士咨询门诊。
加强孕妇营养知识的教育,是孕妇合理地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以防止胎儿过大导致难产;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妊娠合并症,及时纠正治疗,减少高危孕妇;加强孕前健康教育,帮助孕妇了解分娩过程,减轻分娩恐慌,让孕妇能够更客观理性的选择分娩方式;做一些公益性讲座,正确引导产妇及家属对剖宫产利弊的认识,减少人为的剖宫产。
②医务人员应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责任心。
在严密观察产程的情况下,给产妇以试产的机会,切不可操之过急,滥用剖宫产。
③推广适当的产科新技术,改善分娩环境,并开展导乐分娩﹑无痛分娩﹑降低会阴侧切率,让孕妇减少对自然分娩的恐惧。
改变服务模式,在自然分娩中加入人性化的服务,积极推广陪产服务,减轻产妇的紧张焦虑情绪。
通过提高产时服务质量,减少产科干预,降低剖宫产率。
④医院的内部管理中,进一步加强人才管理的配置。
产科是一个高风险的学科。
据最新资料统计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助产士的缺失。
因此通过增加助产士数量,合理排班,让她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观察产程,对产妇进行适时的人文关怀,让她们充分体验分娩过程中做母亲的快乐,从而选择自然分娩。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 熊永芳.人性化分娩服务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护理学杂志,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