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理解)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78.43 KB
- 文档页数:9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3课解题锦囊论述类文本的解题原那么1.加强审题意识注意对题干信息的审读,注意关注题干隐含的作答要求指向,注意学会对题目作前勾后联的审读。
2.强化题型意识了解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根本手法(删、调、改、漏、凑):或是过于绝对,或是以偏概全,或是混淆时间,或是模糊范围,或是无中生有,或是偷换概念。
3.强调题文对应意识论述类文章阅读答题有一个根本原那么:答案就在原材料中。
因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4.学会筛选答案做选择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
如果选项在原文根底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等成分,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了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会抓题干与原文的比拟,题干与选项的比拟,选项与选项的比拟,选项与原文的比拟,最后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错误项。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步骤读——阅读题干找——准确查找比——仔细对照除——排除干扰做题: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社科文阅读的解题方法1.认真阅读文章,注意语言标志读文是解题的根底,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
阅读时,首先给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以便答题时能根据题目中提到的“某一段〞迅速找到这一段。
其次,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
如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说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或段落)的结论(或观点)所在。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
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
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
这样收效会好一些。
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
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
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不同的答题习惯。
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
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
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
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
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
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很少与120个文言实词或是360个文言实词完全相同的,再说,不同的实词在不同的语境里,含义也不尽相同。
高考是用课外的例子考查课内的知识点,“举一反三”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我们在理解文言实词的时候,应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考题形式有三种:①提供解释,辨别正误。
这是绝大部分高考试卷的题型。
在设题时,大部分试卷只考单音词,少数试卷考两个单音词连用,也有的考双音词,还有的将单音词和双音词放在一起考查。
全国新课标卷一直考单音词。
到目前为止,试题大都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也有选出释义正确的一项,比如2015年北京卷。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3课解题锦囊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常设误区及解题技巧设题误区一: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局部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技巧: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设题误区二:混淆时间。
就是指命题者成心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技巧: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一定会〞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那么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
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成心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解题技巧: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
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
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解题技巧: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件性关联词语的时候,要仔细辨析。
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
解题技巧: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
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
在保存原文根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解题技巧: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设题误区七:无中生有。
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参加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分析散文结构。
结构是散文的骨架,线索是散文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结构特点之一。
散文的结构作为一种由生活事件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具有共时和历时的双重秉性,表层结构和潜在结构的多重语义。
散文的结构指内部的逻辑联系和外部的组织形式,包括情节、线索、脉络、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等。
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篇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
散文结构不仅指文章的客观组织方式,而且包括创作主体的意识、情感、思想,特别是独特的生命体验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优秀的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态,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外部和内部的圆融,规范和独创的和谐。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散文结构。
高考试题分析散文结构,可以从九个角度去进行:(1)人物角度;(2)事件角度;(3)景物角度;(4)情感角度;(5)意境角度;(6)空间角度;(7)时间角度;(8)主题角度;(9)全文角度。
至于采用什么分析散文结构,在考试中,要根据试题具体的要求,精准分析。
二、概括散文主题。
散文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也是主题,是散文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概括散文主题的基本方法有: ①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
比如上面试题正是从理解中心句开始把握主题的。
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
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
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②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
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
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③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3 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3 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3 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芦草之思王巨才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中,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
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
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③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知味,寝不安枕。
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
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
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
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
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
2018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解题锦囊】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里的关键词在于“不同角度和和层面”、“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以及采取的“发掘方式”。
三者的交相配合构成了探究能力考查的基本内容。
(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散文的意蕴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散文作品解读的多元性。
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1)通读全文,理解文意。
鉴赏与评论首先应该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
要边读边想,边想边关注重点词句、重点文段。
精读,而不是略读、粗读,更不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跳读。
一般来说,读两到三遍是必须的。
对文本的阅读,要全神贯注,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
因为鉴赏与评论的突出特点就是依附于文本,而不是像以前的高考小作文,完全是独立于阅读文本之外进行写作。
所以,读懂文本,直到悟透文本,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选准角度,是指要找到评论的切入点(鉴赏点或评论点),一般来讲,对文学作品的评论与鉴赏,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
但中学语文考试是考查考生初步的(或“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通常题干上有“某个”或“一个”(或“两个”)角度的要求,一旦选定分析角度,就要集中笔力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分析,力求以小见大。
(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
鉴赏或评论要切合作品的实际情况,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名词术语,要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考生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
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把握作品的基调和总的倾向。
同时要知人论世。
因为文学作品往往表现作者的理想、志趣,并与作者的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个性有关,所以要知其人。
又因为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往往跟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密切相关,所以要论其世。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艺术”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形式。
(1)读懂作品的“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重要语句是就语句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哪些语句是文中的重要语句呢?第一,是与作品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语句。
有的语句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语句,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第二,是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语句。
有些语句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语句也是重要的语句。
第三,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语句。
有些句子或句子中的一些语句,既与作品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句子或语句,自然重要,如果不理解它的丰富含意,就可以说没有读懂作品。
(2)理解作品的语言表达艺术。
①了解叙述人称的方式与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②把握语言的特点与作用:形象化。
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像出作家所描绘的一切。
凝练含蓄。
作品要尽可能用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余地。
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总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表现在作品语言上。
(3)重视描写的效果。
作品不仅重视人物描写,同时讲究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是要求在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内涵和艺术魅力进行鉴赏。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基本原则:依据具体语境,避免望文生义。
具体如下:(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上面提到的“杰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它就应解释为“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
再如,上面提到的“干瘪”“残缺”,依据所在句子“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就会发现“干瘪”“残缺”在这里不仅不含贬义,而且贮满歉疚、感激之情。
(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理解词语的依据。
例如: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时,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
”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
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
(唐弢《琐忆》)“议论”本是“谈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从“议论”的内容和其中引用的那个成语。
不难知道它是“造谣毁谤”。
(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
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比如,《湿湿的想念》中的“书”,内涵是什么?文章开头有:爷爷(沈从文)沿着一条河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
后来……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
文末还写到: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
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可见,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如果不将分散的这些相关内容作一番清理,理解就很难到位。
(4)理解重要词语应注意的问题。
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是脱离语境,凭空猜想。
这里提醒三点:①注意相同词语的不同指向。
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是明确甚至单一的,但是作者在运用过程中往往赋予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辨别。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八)表达)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3课解题锦囊阅读老师如何就“语言〞打分一、灵活的句式让语言灵动多变所谓“句式灵活〞,就是指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句式。
一篇文章,一段话,选择句式,要根据表达的目的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变换,综合使用,这样才能使语段更为和谐流畅,从而让你的文章文采飞扬。
1.灵活运用长句与短句长句字数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细致、精确。
短句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
因此,我们在缀句成篇时,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根据整篇的语言风格,慎重选择。
或用长句,或用短句,或长短结合,如果调配得好,语言就能因之增色。
2.灵活运用常式句与变式句常式句就是按照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前因后果,先轻后重等正常语序组成的句子。
变式句那么是为突出表达某方面的内容,临时改变某些成分位置的句子。
变式句一般有下面几种:句子成分的倒装,正句和偏句倒装(如“虽然……但是……〞的倒装、“尽管……也……〞的倒装等)。
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句式,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3.灵活运用整句与散句运用整句即运用排比、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采用骈句、整句的形式,来议论点题、抒发感情、总领全文,以到达引人入胜的效果。
整句适用于以抒情和议论为主的文章。
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散句比较灵活,富于变化,生动感人。
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
典例: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个片段说明自己的观点,要求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
【答案】(例如)生活中的风雨险阻不可防止,然而凭借担当与毅力,生命之舟畅行水上。
生命的丈量者史铁生以淡定向我们诠释了无畏的力量。
他双腿残疾却没有意志消弭;他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走得更远;他忍受病痛,却自愿在死后捐出器官;他在人生最好的时刻失去双腿,但地坛里的思索与感悟却让他的灵魂站得更高,更挺。
2018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解题锦囊】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形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在不能直译的情况下才能意译。
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
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
(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4)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
(5)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
(8)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
(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九大易错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以减少失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第03课解题锦囊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特别是小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并提升答题要点(1)回答问题,要平实具体,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
(2)综合分析,要有概括、具体的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
(3)对应题旨,要分点答题,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之所以要这样去做,是因为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一般是“按点给分”。
(4)看赋分,配答案。
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有一点。
一般情况下,每个要点2分。
2.掌握答题的基本顺序(1)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叙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联系背景,整体把握主旨(文章涉及哪些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写作核心(作者的创作意图)——审准题干要求,提取关键信息。
(2)弄清文章是怎样写的。
文章各段的内容是什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主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
(3)把握解题的一个核心原则——以文为本。
无论是哪类题型,解题都要依本探源,内引外联。
3.能有效地组织语言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
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紧扣题干要求,抓住问题陈述的对象,对准文中的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符合全面、凝练、流畅、契合要求的答案。
请看下面的例题: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欢乐颂陈毓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
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有个大妈,我最喜欢。
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
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第03课解题锦囊探究题的作答原则1.立足文本。
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度开放。
当然,又不要囿于文本。
2.叙议结合。
探究题实际上是一篇微型论文,要求有观点有材料,有议论有叙述,观点从材料中来,材料能够证明观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议论与叙述相结合。
3.辩证说理。
答题时考虑主客观(主观思想与客观成就)、内外因(先天禀赋与后天历练)、个体整体因素(把个人放在集体、时代中),对平凡的人不拔高,对伟大的人不溢美,阐述客观公正。
尤其是答2016年全国甲卷、全国乙卷那种“关系型探究题”,一定要把握住、把握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可失之偏颇。
探究题的设题角度、命题形式与解题技巧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
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小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一要要点须全面;二要陈述有条理。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探究题的作答规范所谓探究题,无非就是思考得广、深而已。
有的要求思考得广(多层次、多角度思考),答题要点就多,形成了“多点探究”答题模式;有的要求思考得深(围绕一个观点或问题向深处思考),形成了“深点探究”答题模式。
这两种答题模式如下:1.“多点探究”答题模式,主要针对“探究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点,要求至少有三个点,这些点就是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各角度、层面间不能交叉,角度不能太小或太大,每个“点”都是由“结论+依据”组成。
其组织形式为:①要点一:结论+依据(主要是文本依据)②要点二:结论+依据(主要是文本依据)③要点三:结论+依据(主要是文本依据)2015年全国卷Ⅰ第12题(4)题,2014年课标全国卷Ⅰ、Ⅱ第12题(4)题全是用这种模式回答的。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考情纵览阅读素养1.形散而神聚。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也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这些都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人生经验;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但却饱含哲理,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不是凭空而发,它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作者也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绝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4.分类按内容和性质分有以下几种: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整体感知,精准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要求考生在读文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读文时也要始终坚信一点,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的每一段落、每一句,甚至每一词都不是随意堆砌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提炼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具备了以上读文意识,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读散文便成了一种“享受”,做题也就有了“成就”。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五)结尾)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3课解题锦囊结尾爆亮点“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前者说明结尾之重要,后者说明结尾须有特色。
俗气的结尾以直白浅露、意已尽而言未穷为其特征,就像那些三流歌手在一曲让人耳朵备受折磨的演唱之后还赖在台上要掌声一样让人生厌。
好的结尾应该是言尽而意隽永,叫人回味、思索、追寻,魂牵而梦萦,产生曲终人不散的效果。
1.有亮点的结尾,可以使情感升华。
同学们熟悉的郁达夫《故都的秋》是这样结尾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假设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对秋天的感情,对故都秋的喜爱,至此已到达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作者宁肯用生命作代价去换取,这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情愫啊!2.也可由哲理生发。
《管理=1.75件事》一文收束于极富哲理的议论中:把简单的事弄复杂,很简单;把复杂的事弄简单,很复杂。
简短的语句,鲜明的比照,道尽了“复杂〞与“简单〞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3.还可妙笔点睛。
一篇题为“穷人的风骨〞的文章,结尾以极有分量的议论写道: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
很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丧失自己最可珍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恰当的比喻,形象的表达,将风骨之于穷人的意义揭示无遗,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4.亦可余味悠长。
如高考总分值作文《英雄》以西楚霸王项羽这个悲剧英雄为题材,集中展示了他悲情谢幕的场景,结尾是这样的:他倒下了。
空无一人的,是他背后的茫茫大地……茫茫大地,是他曾率领千军万马征战的人生舞台,也是他悲惨倒下的空阔背景,没有了人马,没有了对手,也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剩下的只有一具渐渐冷却的尸体。
这样的收束,言已尽而味隽永,让人为这个刚愎自用的英雄深深地扼腕叹息。
4种常见的结尾方法首尾照应式首尾照应是作文构思的惯用手法,开头提出观点,经过论证,结尾再次照应观点,强化主题,使文章首尾圆合,严整完美。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理解)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解题锦囊】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基本原则:依据具体语境,避免望文生义。
具体如下:(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上面提到的“杰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它就应解释为“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
再如,上面提到的“干瘪”“残缺”,依据所在句子“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就会发现“干瘪”“残缺”在这里不仅不含贬义,而且贮满歉疚、感激之情。
(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理解词语的依据。
例如: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时,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
”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
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
(唐弢《琐忆》)“议论”本是“谈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从“议论”的内容和其中引用的那个成语。
不难知道它是“造谣毁谤”。
(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
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比如,《湿湿的想念》中的“书”,内涵是什么?文章开头有:爷爷(沈从文)沿着一条河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
后来……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
文末还写到: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
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可见,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如果不将分散的这些相关内容作一番清理,理解就很难到位。
(4)理解重要词语应注意的问题。
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是脱离语境,凭空猜想。
这里提醒三点:①注意相同词语的不同指向。
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是明确甚至单一的,但是作者在运用过程中往往赋予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辨别。
比如,雪野里的精灵》阅读题中就有: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如果仅看词面而妄断肯定不合要求,这就需要运用上面所介绍的方法加以辨别。
②注意不同词语的相同指向。
众所周知,要理解的重要词语如果是多义词,答案一般都应排除其本义。
可有一些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词典意义毫不相干,就必须充分借助语境。
还有的是作者为了追求语言的变化,给不同词语以相同的含义,比如“辖制”和“影响”的词典义不同,但在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却相同,都表示“管束”。
像这样的语言现象不能不分外留心。
③注意非词语题所涉及的词语。
文章中的有些词语,命题并不是放在词语理解题中考的,而是其他试题涉及的,这也应该注意。
比如,茅盾的《海南杂忆》)阅读题: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如果不明白“天涯”一词的本意是天之尽头,又怎能理解作者有此一问的原因?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针对这一题型在散文阅读专题复习中怎样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取得实效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尝试用以下六种方法求突破:(1)关键词语突破法。
即分析句子中重要词语(关键词)的含义。
一般来说,命题者出题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作者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思想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
而认真研读这些语句,这些句子中都有凸显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
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整个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只要把句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如:分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一句所蕴含的深意。
只要抓住句中的“真的猛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这些关键词,理解它们的意思,“真的猛士”指那些为革命不惜牺牲的真正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残酷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的黑暗现实。
这句话所包含的深意基本也就明晰了,即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无比哀痛,他们为了改变这黑暗的现实,勇往直前、奋不顾身。
理解以上这个句子的含义,我们只要先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突破,然后从整体上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平实、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得出了考查所要给出的答案。
(2)感情色彩剖析法。
即分析句子和句中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由此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爱憎、好恶等等。
如: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的含义。
我们只要扣住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
“文明”“伟绩”“武功”都运用了反语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就能准确理解这句话就是在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准确把握句中关键词的感情色彩,是正确分析句子含义的前提。
否则,就会犯“是非不分”、“南辕北辙”的错误。
(3)修辞手法还原法。
即分析还原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弄清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进而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含义之所在。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句子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等等。
如:解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个句子。
我们只要对句子所使用的比喻修辞进行还原,弄清楚“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是由大量木材烘烤转化而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又如何能轻易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对学生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是持否定态度的。
这里采用“木材形成煤的过程”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惨烈的流血斗争只能换来了社会的一点点进步”这样一种深刻的历史感悟。
(4)结合语境分析法。
即结合全文(或上下文)内容分析句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结合全文语境,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句子所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对揭示全文主旨的作用。
如:如何理解杨绛《老王》文末的“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句话所饱含的丰富的意蕴?首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具有收束全篇、卒章显志的作用。
这句话既交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本文的“文眼”。
“幸运者”是杨绛的自称;“不幸者”指“老王”;“愧怍”是惭愧的意思。
作者回想起来为什么感到惭愧?可谓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作者在和老王相识相处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真正读懂老王、理解老王和尊重老王,作者对老王的关爱似乎只是一种对弱者的同情,与老王对作者付出的爱,是不能等同的,是不平等的,所以,作者为此深深感受到“愧怍”。
(5)句子结构分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抓住主干去除其枝叶,让句子的主要意思凸显出来。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信息)较难理解(提取)的句子。
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这样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如:“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理解上面这个句子的含义,我们可以用简缩的方法,去枝叶,找主干。
经过分析,找到了这个句子的主干:“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其余都是依附于这个主干的枝叶,起修饰、限制和说明作用的。
找到了这个主干,再来分析这一段(即这个复杂长句)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
全文的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和实践上的光辉业绩。
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而这一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样,抓住了这一长句的主干,就理清了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认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
(6)所处位置定位法。
即通过分析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或者顺藤摸瓜,或者追根溯源挖掘出句子所饱含的丰富意蕴。
有时候,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还常常需要根据这个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进行推断。
如果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或一段话的开头,是全段或全篇的统领句,那么理解这个句子的句意时,则要从后面的语段中进行内容层次的梳理;如果出现在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前后过渡的语句,则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出现在文末或者段末则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如:谈谈“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这句话的理解(余秋雨《都江堰)》。
由于这是文章的第一段,所以除了对这句话的内容进行解释外,还需要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同时还要对其结构作用进行说明:开篇点题,领起下文。
六种方法,是彼此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针对具体的问题,常常又是多种方法交错使用,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对待,融会贯通方为得法。
【真题演示】一、(2011年北京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
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
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