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史的名词解释和简答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吠陀时代的名词解释吠陀时代是印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尤其在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梵语中,“吠陀”一词意为“知识”,因此吠陀时代也被称为“知识时代”。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吠陀时代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加深我们对这个时代的了解。
吠陀吠陀,即“知识”,是吠陀时代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吠陀是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文献,记录了吠陀时代的宗教、哲学和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吠陀被认为是神圣的,通过口传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
吠陀分为四个部分,即《利玛经》、《雅各经》、《萨马经》和《阿耶尔吠陀》。
婆罗门婆罗门是吠陀时代社会的最高阶层,主要从事宗教仪式的执行和教诲的传授。
根据吠陀的记载,婆罗门由太阳的嘴巴诞生,象征着他们拥有神圣的知识。
婆罗门在吠陀时代的地位极为崇高,被视为人类与神灵之间的纽带。
印度教吠陀时代是印度教形成的关键时期。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宗教体系之一,由吠陀时代的宗教观念逐渐发展而来。
印度教的核心信仰包括梵我一体、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
该宗教包含了各式各样的神祗和奉献式祭祀,深深地融入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
轮回转世轮回转世是印度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吠陀时代的主要信仰之一。
根据吠陀的教义,人的灵魂具有不朽性,会在死后进入另一个身体中继续生活。
这种循环的过程被称为轮回转世,被认为是一个灵魂来世的机会,旨在实现灵魂的超越和升华。
牛牛在吠陀时代具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牛被视为神圣的动物,代表着生命和丰饶之神的化身。
吠陀中有许多祭祀和仪式与牛相关,牛被当作重要的祭祀品,以祈求神灵保佑人们的养殖业和农业丰收。
梵我一体梵我一体是印度教中的核心信仰之一,也是吠陀时代的宗教哲学思想。
梵指的是宇宙的根源和真理,而我则指的是个体的存在。
梵与我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相辅相成、内外共生的存在。
梵我一体的观念强调个体与宇宙的统一性,以及个体与梵的共同性。
祭祀祭祀在吠陀时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印度教宗教仪式中的核心活动之一。
第3课古代印度
【知识框架】
古代印度
【重点梳理】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知识延伸】
1.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有哪些?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2.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印度种姓制度固化了社会阶层,严重束缚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它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
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不满,激化了社会矛盾,客观上促成了佛教的诞生。
印度的历史知识点梳理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逐步梳理印度的历史知识点,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
第一步:古印度文明印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哈拉帕文明。
哈拉帕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其遗址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
该文明的人们以农业为生,他们建造了复杂的排水系统、城市规划和砖石建筑。
哈拉帕文明的衰落原因至今仍不明确。
第二步:阿利安人的入侵公元前1500年左右,阿利安人从中亚地区入侵了印度次大陆。
他们带来了雅利安语系,这成为了印度最主要的语言之一。
阿利安人建立了许多小王国,形成了印度古代历史的开端。
这段时期,印度出现了四个主要的吠陀时期,这些吠陀文献是印度教的重要经典。
第三步:印度教的兴起公元前6世纪,印度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宗教领袖:释迦牟尼和摩诃婆罗多。
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他传播了佛教的教义。
摩诃婆罗多是《摩诃婆罗多》史诗的作者,该史诗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文本之一,讲述了古代王国的兴衰和英雄的故事。
第四步:印度帝国的兴起和衰落公元4世纪至6世纪,印度出现了许多强大的王朝和帝国。
著名的帝国包括了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孟加拉的巴克塔帝国和南印度的恒河王朝。
这些帝国统一了印度次大陆,并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帝国逐渐衰落,印度陷入了分裂和混乱的局面。
第五步:伊斯兰教和莫卧儿帝国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伊斯兰教逐渐在印度扎根,并形成了多个穆斯林王朝。
其中最著名的是莫卧儿帝国,该帝国在公元16世纪时达到鼎盛。
莫卧儿帝国统治下的印度出现了许多文化和建筑上的壮丽成就,如泰姬陵和红堡。
第六步:英国殖民统治 17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进行贸易,并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18世纪末,英国建立了殖民地统治,对印度实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这段时间里,印度遭受了贫困、剥削和饥荒的困扰,并经历了一系列的抵抗运动。
孔雀王朝名词解释
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存在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的首都是皮希库里,位于今天的印度北部地区。
孔雀王朝的创始人是钦古塔王,他是一位强大的征服者,曾经征服了许多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在孔雀王朝的统治下,印度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钦古塔王和他的继任者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统治着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包括建设灌溉系统、修建大坝和运河,以及发展贸易和手工艺业。
孔雀王朝还是印度艺术和文化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建筑、雕塑、绘画、文学和音乐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
著名的艺术作品包括艺术品、雕像、壁画和建筑物等。
此外,孔雀王朝还成为佛教和耆那教的中心,在这个时期,许多寺庙和佛塔被兴建。
然而,孔雀王朝的统治并不一直是稳定的。
在钦古塔王之后,王朝的统治者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内战和政治斗争。
这些冲突削弱了王朝的实力,最终导致了它的衰落。
在公元550年左右,孔雀王朝被另一个印度王朝所取代。
南亚的古代历史名词解释南亚,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地之一,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古代历史。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片土地上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历史名词,这些名词代表着南亚地区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以下将逐一解释这些名词,以期了解南亚古代历史的精彩。
1. 印度教(Hinduism)印度教是南亚最古老、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它是印度文化的核心。
印度教源于古代印度次大陆上的各种宗教和信仰体系,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的年代。
印度教相信世界是由无始无终的周期循环构成的,崇拜数不胜数的神灵,并遵循各种仪式、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
印度教对南亚的文化、艺术、哲学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士奇亚玛(Sanskrit)士奇亚玛是古代印度亚洲雅利安人所使用的一种宗教和学术语言。
这一语言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达到鼎盛期,对南亚的文学、宗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士奇亚玛语曾经是古代印度学术、哲学和宗教的主要媒介,许多重要的宗教文本和经典都是用这种语言创作的,如《摩诃婆罗多》和《巴格瓦农》等。
尽管这种语言现在已经较少使用,但在南亚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3. 犍陀罗(Gandhara)犍陀罗是古代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地区,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
犍陀罗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之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中心。
在这个地区,希腊、波斯和印度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尤其是佛教艺术方面。
犍陀罗佛教艺术的特点是将希腊和印度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佛教雕塑和壁画。
4. 摩揭陀(Magadha)摩揭陀是古代印度次大陆的东部地区,现在是印度东部的比哈尔邦。
在古代历史中,摩揭陀是一个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印度最早的王朝之一。
摩揭陀王朝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期间统治了这个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是毗湿奴王朝。
摩揭陀王朝的出现标志着印度政治的集中化和中央集权的崛起,为后来的王朝和帝国奠定了基础。
古代印度哈拉巴文化印度河流域古文明。
因1921年在印度河上游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巴发现而得名。
它存在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750年。
该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很广:北起喜马拉雅山、难道纳巴达河下游,东起德里附近,西至巴基斯坦西南沿海。
哈拉巴文化属于城市青铜文化,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各种家禽。
手工技术发达,发现了大量铜器,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
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频繁。
社会已有财产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养尊处优的统治者。
已经有了文字。
阇提印度中古时期的种姓制度。
该制度按行业划分成不同种姓,种姓内职业世袭,种姓间禁止通婚。
这一制度称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耆那教公元前6世纪印度一个很有势力的教派,奠基人和创立者是筏驮摩那。
该教代表了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利益。
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物质和灵魂构成的;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能黏附于人的灵魂上。
行善者可以转生了天神,作恶者可转生为低级种姓、动物和无生物。
耆那教的最高理想是让受业和肉体这些物质束缚的灵魂得到解脱,得以脱离躯体,超脱轮回。
丰持“三宝”和五戒。
耆那教的进步性在于反对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争锋相对氐指出吠陀并非真知,杀生祭祀只会增加罪恶,婆罗门是不学无术的祭司。
其缺陷在于它囿于灵魂转世、因果报应、轮回解脱之见,并将禁欲和苦行当做解脱的好方法。
顺世论派古印度的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活跃于列国时代,又称“顺世外道”和斫婆迦派,重要代表人物为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该派不承认吠陀和其他婆罗门教经典文献,主张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人死后没有灵魂和轮回。
该派激烈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本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时认为人应该入世求快乐,反对苦行、禁欲。
该派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统治阶级残酷的迫害,也被视为异端邪说,作品基本全部被毁灭,目前仅存片断。
九年级古代印度知识点古代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它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知识和思想。
本文将为您介绍九年级学生应该了解的古代印度知识点。
1. 印度教:印度教是古代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它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基于吠陀经典,印度教相信存在许多神灵,强调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的观念。
学生应了解印度教对印度文化和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2. 佛教:佛教是在古代印度产生的重要宗教之一,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追求解脱与智慧,强调人们通过禅定和修行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学生应了解佛教对印度和东亚地区的宗教、文化和艺术产生的影响。
3. 蒂尔他:蒂尔他帝国是古代印度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公元三世纪至十至世纪繁荣。
它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学生应了解蒂尔他帝国的总统、历史事件和社会制度,例如在艺术、建筑和石雕中所体现的蒂尔他艺术风格。
4. 摩揭陀帝国:摩揭陀帝国是古代印度的重要政治实体,它由乌玛·古晋松于公元三世纪建立。
该帝国在北印度地区统治了数个世纪。
学生应了解摩揭陀帝国的扩张、统治者和政治制度,以及它对佛教的宣传和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
5. 八达岭:八达岭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数学领域的里程碑。
该著作包含了诸多数学概念,如沟通、零、负数和平方根等。
学生应了解八达岭对现代数学的影响和重要性。
6. 阿育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著名的君主,也是蒂尔他帝国的统治者之一。
他致力于推广佛教、保护人民的福利,并将其散播到其他地区。
学生应了解阿育王的治理政策、佛教对他的影响以及他所建立的大量摩揭陀石柱的意义。
7. 梵文:梵文是古代印度的一种古老的语言,也是印度教的圣典吠陀经典的语言。
学生应该了解梵文的重要性和其对印度文化、哲学和文学的贡献。
8. 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古代印度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进入印度次大陆并植根于印度社会。
雅利安人的语言和文化对印度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生应了解雅利安人的历史、社会地位以及印度古代社会阶级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古印度的历史印度拥有着不输于中国的历史底蕴,他们的文化传承最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古印度的历史,一起来看看吧。
古印度的历史简介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迁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经过无数次战争后,他们的势力从印度河流域进入恒河流域,并大肆奴役当地的土著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坏以及改变。
古印度的历史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经》问世,这是印欧语系诸民族中最为古老的一部文学著作,全部是祭祀用的圣歌和祷词。
在其中,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的组合起来。
吠陀神话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罗,他是天帝,众神之首。
据记载,因陀罗原本是带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后成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诗人对于权利的一种附会。
与它相关的注解文献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吠陀神话中歌颂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罗,以及水神伐楼那、死神阎摩、风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
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出现是其权力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
,这一时期,旧的神话不断被编辑,新的神话又不断产生,宗教方面,出现了佛教与耆那教,而这两大教派又各自繁衍着不同的神话。
其艺术和哲学价值也是最高的。
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罗摩衍那》和《摩柯婆罗多》。
这是两篇非常庞大的诗史,限于篇幅就不详细介绍了。
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罗摩衍那》中最著名的角色是神猴哈奴曼,即是孙悟空的原型;《摩柯婆罗多》中最有名则是鼎鼎大名的人类英雄大黑天。
对印度神话感兴趣的朋友有机会可以找这两本书的翻译版来看看。
其实与印度神话相关的书籍还很多。
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往世书系列。
通常,往世书分为十八大往世书与十八小往世书。
这些书应该算是众神的个人传记和专题介绍,比如《梵天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湿婆往事书》、《大鹏往世书》等等。
古代印度名词解释吠陀,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
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阿育王,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
阿育王统治下的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威任,。
阿育王的治国方针是基于佛教的精神,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
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
顺势论派列国时代的的哲学流派,主要观点是反对婆罗门教,及其种姓制度。
顺世论派:古印度的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活跃于列国时代,又称“顺世外道”和斫婆迦派,重要代表人物为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该派不承认吠陀和其他婆罗门教经典文献,主张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人死后没有灵魂和轮回。
该派激烈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本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时认为人应该人世求快乐,反对苦行、禁欲。
该派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统治阶级残酷的迫害,也被视为异端邪说,作品基本全部被毁灭,目前仅存片断。
哈拉巴文化:南亚次大陆古老的青铜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700年),1921年由考古学家最早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而得名。
以后又在其他地区陆续发现250多处类似文化,通称为“哈拉巴文化”。
该文化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比较发达,铜器和青铜器已经广泛使用。
城市是该文化的重要特色,已发现的有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等,估计已形成城市国家。
印度古代史的详细介绍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
其古代史自然也是丰富而壮丽的文化史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印度古代史的详细介绍,希望大家喜欢!印度古代史之吠陀文化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是一个分布范围非常广大的文明,在时间上大致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时。
这一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
吠陀一词的意思是知识,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中国古代曾将这个词译为“明”或“圣明”。
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是在很长的时期中由多人口头编撰并且世代口传下来的。
早期吠陀时代的历史几乎完全无从考查;梨俱吠陀描述这一时期。
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动是祭祀、迁徙和对土著居民(可能是达罗毗荼人)进行征服。
雅利安人在这时的主要祭祀对象是代表自然力量的因陀罗、阿耆尼诸神。
《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产生较晚,被称为“后期吠陀”。
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他们从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恒河流域地区。
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
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灵的早期吠陀信仰,这种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抬高祭司阶层(婆罗门)的地位。
往世书和印度大史诗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团,而且人民中已经有被称为“罗阇”的领导者出现(王)。
敌对的部落集团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最终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早期印度国家。
在前600年时,印度有不少于20个这样的国家,吠陀时代到这时通常认为已经结束。
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
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吠陀时期(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4世纪)概述1.吠陀文献:吠陀文献指四部吠陀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
除了这四部吠陀外,还包括阐述这四部吠陀的各种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
还有一类与吠陀文献密切相关的著作,统称为“吠陀支”,它们共分为六支——礼仪学、语言学、语法学、词源学、诗律学和天文学。
2.吠陀时代形成的种姓制吠陀时代形成的种姓是古代印度社会阶级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
在吠陀文献中,用作种姓的专有名词是“瓦尔那”。
在《梨俱吠陀》中的意思是“色”,并无种姓的含义。
在四种姓中,第一种姓婆罗门是祭司阶级,掌管宗教事务,第二种姓刹帝利是武士阶级,掌管军政大权,第三种姓吠舍是平民阶级,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第四种姓首陀罗,从事农业和各种技艺,充当仆役和奴隶。
前两种种姓,尤其是婆罗门地位越来越高,后两种种姓,尤其是首陀罗地位越来越低。
3.婆罗门教的祭祀仪式分类:分为“家庭祭”和“天启祭”。
家庭祭:是有关出生,祭祖,祈福等日常活动的祭祀仪式。
只需要点燃一堆祭火。
由家长担任司祭者,至多由一个祭司协助。
天启祭:是贵族、富人,尤其是国王举行的祭祀仪式。
需要点燃三堆祭火,由四位祭官统领一批祭司担任司祭者。
劝请者,念《梨俱吠陀》颂诗,赞美诸神,邀请诸神。
歌咏者,由他伴随供奉祭品,高唱《娑摩吠陀》颂诗。
行祭者,由他执行全部祭祀仪式,同时低诵《夜柔吠陀》中的祭祀规则。
监督者,由他监督整个祭祀仪式的进行,纠正错误。
《梨俱吠陀》是印度古代吠陀文献中四部吠陀本集中最早的一部,是印度历史上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是印度文学和哲学的源头,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在印度享有至为神圣的地位。
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前1000年。
是印度上古初民的“集体创作”。
“梨俱”意思是“诗节”,“吠陀”的意思是“知识”。
《梨俱吠陀》是婆罗门祭司为了适应祭祀需要编订的,共十卷,1028首诗,主要内容:描绘自然现象、反映社会现象和神话传说颂诗。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巴比伦之囚古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597~前538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
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
这段历史对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铁列平改革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了改革,他确立了王位继承法,即长子优先,无长子归次子,无子归女婿。
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
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最强盛的时期。
此间,赫梯人摧毁了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并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之机,夺取埃及的领地,与埃及争霸。
犹太教世界各地犹太人信奉的宗教。
犹太教在古代是民族宗教,由于经受多次亡国和流散的凄惨遭遇,犹太人发展了对民族神的排他性崇拜,进而自称为唯一真神的特选子民。
在其一神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既有复杂的信仰礼仪,又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不仅表现为宗教文献和观念,而且也是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
贝希斯敦铭文古代波斯的记功刻石。
刻于山崖上,在今伊朗克尔曼沙阿以东32千米处的贝希斯顿村附近。
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前522~前486)所刻。
铭文约1200行,以楔形文字刻写,包括古波斯文、埃兰文和巴比伦文。
主要记述冈比西斯二世死后到大流士一世重新统一帝国期间的史事,其中包括高墨达政变、大流士镇压起义、大流士出征等。
铭文左上部有浮雕,表现大流士头戴王冠,一只脚踩在高墨达身上,身后有2名侍卫,面前是9名被俘国王;上方刻善神阿胡拉•马兹达形象。
该铭文于1835年发现,对释读两河流域和波斯古代文字有重要意义琐罗亚斯德教波斯人信仰的宗教,又称拜火教或袄教,传说为伊朗人的先知琐罗亚斯德所创。
该教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善神即阿胡拉.马兹达,也是光明、正义之神;恶神即阿胡拉.曼尼,也是黑暗、邪恶之神。
善恶二神始终处在斗争之中。
善和光明终将战胜恶和黑暗。
古代印度知识点总结一、宗教1. 印度教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
印度教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
印度教的信仰体系非常广泛,包括各种各样的神祇和教义。
其中,梵天是印度教最主要的神祇,他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此外,印度教还信仰众多其他神祇,这些神祇代表了不同的力量和属性。
印度教的教义也非常复杂,包括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四贵人道等等。
印度教的传统文化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 佛教佛教是古代印度的另一重要宗教,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
佛教始于释迦牟尼的教导,他在印度东北部的迦毗罗卫国悉达多园(今尼泊尔境内的卢木荼姆芭瓦)出生,并成为佛陀(觉者)。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缘起说等等。
佛教强调人们要放下欲望、克制自我,以解脱生死轮回。
佛教在古代印度的宗教和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与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 锡克教锡克教是古代印度的另一重要宗教,始于公元16世纪的旁遮普地区。
锡克教是一种独特的宗教形式,它融合了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义和仪式。
锡克教的核心教义包括信仰同一神、尊崇古兰德·辛格和古鲁·那纳克等。
锡克教注重人道主义和平等思想,强调良善行为和对他人的关爱。
锡克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印度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哲学1. 在古代印度,哲学发展非常繁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印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耆那教、佛教、吠舍祇、毗憧等哲学流派代表了古代印度哲学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2. 古代印度的哲学家们对宇宙、人生、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和学说。
比如,婆罗门教主张诸神都是至上,资源主义,佛教则主张正如佛教八正道所述,不唯一来而有解脱。
原始的印度教则大致上独特的诠释宇宙是由神创而使这对每个人类都是贵重的。
高中印度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印度历史(公元前3000年-公元3世纪)1. 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0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北部出现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包括城市、农业、手工业和贸易。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遗址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是该文明的两个重要城市,分别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
2. 阿利安人入侵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间,阿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融合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并形成了印度教文化的基础。
在此期间,印度的宗教和哲学开始形成,最终导致了佛教和耆那教的诞生。
3. 孔雀王朝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孔雀王朝崛起,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中央政府的王朝。
孔雀王朝统治者是阿育王,他是印度历史上最出名的皇帝之一。
阿育王的王朝在印度次大陆上推广了佛教,并建立了一系列的石刻,这些石刻传播了佛教的教义。
此外,孔雀王朝也成为印度和外部世界之间文化和货物交流的中心。
4. 印度教的兴起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
它起源于印度次大陆上阿利安人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融合,融合了宗教信仰、祭祀和传统的元素。
印度教的核心教义是转世和因果报应。
在它的影响下,印度次大陆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5. 莫罗王国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莫罗王国在印度次大陆上短暂统治,它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印度国家。
莫罗王国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得很快,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和壁画作品。
6. 孔雀王朝灭亡公元1世纪之后,孔雀王朝的统治开始衰落。
此时,印度次大陆上出现了一些小国和王国,它们彼此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
7. 斯克达王朝公元1世纪,斯克达王朝在印度次大陆上崛起。
斯克达王朝继承并延续了哈国的统治,也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硬币和首都的发展。
此外,斯克达王朝也以对外贸易和外交关系著称。
8. 印度语言和文学古代印度次大陆上形成了梵文和印度-欧洲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
梵文是印度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是印度教的圣典语言和宗教语言。
《世界古代史》(上)一、名词解释题1.摩珂婆罗多古代印度最著名的一部史诗,成书于约公元前5世纪,相传为毗雅娑所作。
“摩珂婆罗多”意即“伟大的婆罗多族”。
史诗描绘了婆罗多家族中居楼王一支与般度王一支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
史诗的内容反映了雅利安各部落在从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中战争的情景,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强暴奸诈的厌恶和对公正善良的同情,对后来的南亚文学有深刻影响。
2.科林斯会议公元前338年(或公元前337 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的全希腊会议。
除斯巴达外,希腊各主要城邦均有代表参加。
会议承认马其顿对希腊的领导地位;宣布希腊各邦停止战争;还规定了航海自由,共同清剿海盗集团,严禁各邦没收财产,重分土地、取消债务,以及为政治斗争而大批释放奴隶等等。
会议期间建立了泛希腊同盟,腓力二世被推举为同盟军队的统帅。
这标志着希腊诸城邦开始受制于马其顿统治,希腊城邦时代结束。
3. 亚克兴海战公元前31年罗马“后三头”中的屋大维与安东尼之间的一次决战。
战斗发生在希腊西部的亚克兴海角。
从力量对比来看,安东尼在军队数量和装备上占有优势,但在战斗力上却逊于屋大维一筹。
而在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协同安东尼作战的托勒密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却带领自己的埃及舰队临阵脱逃。
安东尼在得知女王逃跑的消息后,竟然丢下为自已战斗的10万将士于不顾,只身追随克里奥帕特拉而去。
结果,安东尼的舰队因失去指挥,很快就被屋大维击败。
亚克兴之战终以屋大维的胜利而告终,它是罗马内战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
通过这次战斗,屋大维基本上消灭了安东尼的主力,奠定了其军事独裁统治的基础。
公元前30年,屋大维拥兵侵入埃及,迫使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兵败自杀,于此结束了罗马的百年内战,迈向了走向帝国的重要一步。
4. 卡迭什战役卡迭什战役是埃及同赫梯王国为争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而发生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公元前1299年,拉美西斯二世率军进军叙利亚,赫梯国王穆瓦塔鲁也将军队开进叙利亚,并集中2万战车兵于叙利亚的卡迭什城,准备将埃及军队诱至该城围歼。
古印度的历史进程文明起源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
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局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
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
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
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
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只萨罗、跋只、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
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
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婆罗。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
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
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为了扩大他的王国,阿育王征战了11年,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使他悔悟了。
后来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并在佛教和平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法。
阿育王在国内修筑道路,扩大灌溉,发展国家的经济,使国家繁荣和兴盛起来。
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
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入侵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
印度简史:十分钟了解印度的前世今生印度历史,或者说历史上的印度,是指印度次大陆的历史。
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坦南部部分地区和尼泊尔。
1947年后,印度的领土仅包括今印度共和国部分。
印度年表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史前期(前2500 年前)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时期(前2500—1500年)2.奴隶社会(公元前1500—公元4世纪)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鼎盛时代:阿育王统治(前273—前232)外族入侵(前150—公元300)外族入侵时期由外族建立贵霜王朝(公园100—公元300)鼎盛时代:迦腻色伽统治(公元120—162年)3.封建社会(公元4世纪—18世纪)笈多王朝(320—600年)鼎盛时代:旖陀罗笈多二世(380—414)戒日王朝(606—647年)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鼎盛时期:苏丹王朝(1296—1316)莫卧儿王朝(1526—1757)鼎盛时期:阿克巴统治(1556—1605)奥郎则布统治(1658—1707)4.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57—1947年)英国统治5.印度共和国(1947年至今)一、史前时期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
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考古学家的估计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
讷尔默达人化石是南亚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人类化石。
次大陆最早的人工制品的年代早于讷尔默达人,该石器遗址发现于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其时代大约为200万年前。
希瓦利克遗址中包含大量兽骨化石,但没有人类化石伴随出土。
在晚于希瓦利克遗址的地质年代发现的人类活动痕迹明显增多。
按照印度考古学界的意见,印度的旧石器文化从喜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开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古代印度名词解释
吠陀,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
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阿育王,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
阿育王统治下的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威任,。
阿育王的治国方针是基于佛教的精神,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
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
顺势论派列国时代的的哲学流派,主要观点是反对婆罗门教,及其种姓制度。
顺世论派:古印度的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活跃于列国时代,又称“顺世外道”和斫婆迦派,重要代表人物为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该派不承认吠陀和其他婆罗门教经典文献,主张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人死后没有灵魂和轮回。
该派激烈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本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时认为人应该人世求快乐,反对苦行、禁欲。
该派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统治阶级残酷的迫害,也被视为异端邪说,作品基本全部被毁灭,目前仅存片断。
哈拉巴文化:南亚次大陆古老的青铜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700年),1921年由考古学家最早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而得名。
以后又在其他地区陆续发现250多处类似文化,通称为“哈拉巴文化”。
该文化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比较发达,铜器和青铜器已经广泛使用。
城市是该文化的重要特色,已发现的有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等,估计已形成城市国家。
该文化的创造者尚不清楚,可能是南亚次大陆的古老居民达罗毗荼人。
对于该文化衰亡的原因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尚待进一步解决。
婆罗门教:古代印度宗教,大约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以“吠陀”为经典,在《奥义书》中体现其基本观念。
该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主张整个物质世界是一种幻想,唯一真实存在的是成为梵的世界精神或轮回,同时提出“梵我一致”和造业轮回的思想。
该教的产生与王权兴起密切相伴,鲜明地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与种姓制度紧密相连。
在列国时代随着耆那教和佛教的传播,一度较前有所衰落。
经过公元8—9世纪的改革最终形成印度教。
耆那教:印度传统宗教之一。
“耆那”一词原意为胜利者或修行完成的人。
在汉译佛典中称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或宿作因论等。
该教弟子尊称创建者为伟大的英雄,即大雄。
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
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
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
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
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
摩诃婆罗多:印度古代史诗。
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而成,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还有宗教哲学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长。
《摩诃婆罗多》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
它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4世纪之间。
史诗是纪元前后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
它有许多不同的手写本流传下来。
《政事论》:古代印度的一部论述治国安邦策略的著作。
一般认为它是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的宰相考庇利耶所作。
书中包含有丰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外交思想。
全书系统论述君主如何统治国家的种种问题,主张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国王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政事论》中包含大量的民法与刑法内容,对研究古代印度的土地所有制、财产关系、奴隶制度和种姓制度等内容有重要价值。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
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简答题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及其进步意义
答。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最最根本的教义是四谛,就是四条神圣的真理,包括苦集灭道四谛。
八正道也是佛教的主要教义,包括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命,正思维,正激进,等八正道。
在社会问题上,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并不承认神的主宰地位,把佛教和人都列为众生之列,神虽然比人神通的多,但也必须从佛陀的教义的启示中得到解脱。
哲学问题上是唯心主义。
一切事物都是内外缘和合而成,生生灭灭都是暂时的相对的。
进步意义,反映了各种性发对婆罗门教种姓特权的的要求,因此打击了婆罗门教极力维护的种姓制度,有利于国家的形成和社会的进步。
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
答。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特征,1职业世袭《摩奴法论》规定了各种性的职业,2内婚制,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不得以同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只允许高级种姓的男子娶低级种姓的女子,3不平等。
孔雀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土地制度
答。
政治制度○1君主是最高主宰,王权神化,他是国家的最统帅,委任重要的官员,拥有最高的行政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军事权,最高司法权,○2完整的统治机构,分为,中央部门,密探机构,地方为行省制,地方的基层组织是村社,○3有庞大的军队。
土地制度,古代印度的土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国家和国王直接占有的土地,包括山林,水源等。
◇2贵族官吏占有的土地,这种土地不仅可以免税,而且还可以继承。
赐予官吏的土地,他们无权以出卖,抵押等形式转让这种土地。
◇3农村公社占有的土地,公社又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部落公社,实质是部落的公有制。
二是农村公社,土地分为水源,道路等属于全村共有,有权使用共同兴建。
每户有份地,对其有占有权且有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