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1.2-水的组成教案-浙教版 (1)
- 格式:doc
- 大小:281.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水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掌握检验氢气和氧气的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的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能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4.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理解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证明水的组成三、教学难点做好电解水的实验四、教学用具电解器、电源、火柴、烧杯、插座、多媒体(PPT)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的分布、种类以及它的运动转化过程——水循环。
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三态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水有没有变成其它物质呢?生:没有。
师:水的物态变化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变化呢?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物理变化。
师:对,那么水是否真的不能变成其它的物质了呢?实验探究:水真的不能变成别的物质了吗?师: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其实早在200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利用法国物理学家伏打发明的伏打电堆已经发现了实验结果。
今天我们将踏着前人走过的足迹去感受科学研究后成功的喜悦。
(二)新课教学师:我们先来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氢气有什么用途?氧气有什么用途?学生分组讨论。
师: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今天是讲水的组成,跟这个有什么联系了?慢慢看,等会你就明白了。
)可略去不讲。
Ⅰ演示实验1.介绍实验装置师:我们的目的是电解水,但纯水是不易导电的,怎么办呢?生:加入能增强导电性的物质。
师:对,所以我们还要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导电性。
2.注入水,关闭活塞,说明正负极要求学生观察两极附近通电前后的现象,注意哪个电极产生的气体多,并观察两管中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多少。
3.接通电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1)开始时两玻璃管液面高度如何?(2)通电后两电极出现什么情况?(3)两玻璃管内液面如何变化?说明什么?[学生活动,分析实验现象,完成下列问题]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内注满水,接通直流电,观察到两个电极出现------------------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学生得出结论:水电解产生气体,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小,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大。
1.2水的组成【学习任务】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了解水分子的构成。
【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水分子构成。
【器材】一、【自主学习】1.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因为水在该过程中(填“有”或“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只是发生了变化。
在水电解实验中,水通直流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这发生了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常温下,水是色味透明的液体。
在1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降低到以下水会结冰,而当水的温度达后继续吸热水就会沸腾,所以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水的沸点是℃。
3.水是由分子构成,氢气是由构成,氧气是由构成。
分子还能继续分成更小的微粒吗?4、氢气:无色无味的气体,标准状况下密度是0.09克/升(最轻的气体),难溶于水,氢气常温下性质稳定,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能多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的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4%至75%时都能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
氧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解于水,能帮助物质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二、【合作、探究、展示】一、水的电解1.电解水的实验。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实验时可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溶液以增加水的导电性),接通直流电;(2)可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产生,两玻璃管内液面;(3)用点燃的火柴接触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 ,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气;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端,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这是气;(4)产生氢气的那个电极是极,产生氧气的那个电极是极;(5)通过精确实验测得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水电解产生的氢气体积较,产生的氧气体体积较。
※※※记忆: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这里是氢二氧一是体积比,而非质量比2.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和,这个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水的电解是变化)3.实验结论:氢气中的氢元素和氧气中的氧元素是从水中产生的,所以水是由和组成的。
第2节水的组成【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水的组成物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线索来学习水,从而完成全面对水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认识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更能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
由浅入深的学习“水”,为进一步学习水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水的组成和性质的研究,向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教学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教学方法】边实验边讲解【教学用具】水电解器、电解水的电脑动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水能发生化学变化吗?可举例:水跟生石灰化合变成熟石灰,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化合生成一种酸。
如果在水中通直流电,水能变成其他物质吗?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板书: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二、新课:(第1课时)水的电解实验: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这个装置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制成的,当玻璃中有不溶于水的气体产生时,就将水排到中间的漏斗中。
在实验之前先在两边的玻璃管内装满水,他们通过电极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通电源后,大家要仔细观察电极上和玻璃管内有什么现象发生?2、观察内容及步骤: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只玻璃管内都收集了不少的气体,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气体体积大,他们的体积比大约为1:2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两极上生成的气泡均向上运动,气体分别汇集在玻璃管的上部。
在负极上生成的气泡又快又多,而在正极上生成的气泡较慢较少。
第二节水的组成【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主题】水的组成【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电解的产物以及验证方法。
〔2〕了解水分子的构成。
〔3〕通过比拟水的三态变化以及电解水之间的区别,理解物理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与观察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微观探析的过程,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教学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三、教学方法1.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2.用电脑动画模拟水的电解过程,并形象化地模拟微观粒子的化学反响过程,使学生更易去承受和了解。
四、教学过程探析〕观变化。
对学生的演示给以点评肯定,并用多媒体动画再一次展示“水的微观变化〞。
总结: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深入思考 1.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2.氧气和氧、氢气和氢是否一样?3.能不能说“因为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所以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深入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提升认知新知呈现运用已有知识,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水有哪些重要的性质颜色无色透明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下为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多媒体展示“冰川〞的图片。
问题:冰川的形成过程及“泰坦尼克号〞漂浮的原因。
学生讨论完成表格小组讨论稳固练习下面关于水的组成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A. 水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的B. 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C.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D. 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关于水的电解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物理变化B. 化学变化C. 物理性质的表现D. 产生的氧气体积较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A. 氢气B. 空气C. 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D. 电解水时,与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氢气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产生水的同时还产生大量的热,所以 ( )A. 水中含有氢气B. 水中含有氢和氧元素C. 水中含有氧气D. 该变化是物理变化新课小结同学们请在纸上用知识框架的形式呈现出来选取几位同学的框架图,用投影仪进展展示,请其他同学进展评价。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一中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节水的组成》教案浙教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水的组成物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线索来学习水,从而完成全面对水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认识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更能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
由浅入深的学习“水”,为进一步学习水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水的组成和性质的研究,向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激发兴趣。
二、教学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三、教学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四、教学方法边实验边讲解五、教学用具水电解器、电解水的电脑动画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怎样的变化?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二)引入: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大量水,而且,大气中、动植物体内也含有许多水。
没有水,也就没有生物界,水是一切生物的生存、发展所必需的。
人类探索水的组成历史悠久,那么水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它的组成到底如何呢?请认真分析和观察电解水实验,体会如何得出正确答案的。
实验名称:水的电解实验若把水通直流电,又有什么现象产生?一、水的电解: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2、观察内容及步骤: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但产生的速率与多少都不同。
在负极上生成的气泡又快又多,而在正极上生成的气泡又慢又少。
两个玻璃管中的现象相同点是两极上生成的气泡均向上运动,气体分别汇集在玻璃管的上部。
水B. 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两支玻璃管里的液面都在下降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D.验证让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气体检验:等收集较多气体后,设法从水槽中取出试管(应堵住试管口)进行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发现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电解水实验的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知道化学变化的发生需要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通过水电解的过程示意图,掌握其文字表达式,解释水的电解原理,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微观粒子的拆解重组,培养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环节一:引入:水以不同状态存在自然界中的,并通过水循环得以不断更新。
其主要是在状态上发生转化。
正因为水的无毒无害和水循环,科学家在设计未来交通工具中,会优先考虑产物为谁的氢能源汽车,氢能源汽车主要是靠燃烧氢气来给汽车提供能量,其产物是水和极少量的氨气,氢气可以燃烧变成水,人们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否可以利用水来得到氢气呢?于是科学家们尝试设计了以下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并交代仪器名称、实验条件、观察内容等,同学们有目的的进行观察)请同学四到六人一组,观察后续实验,然后小组汇报分析总结。
环节二:实验一: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源。
药品:水、烧碱溶液和稀硫酸。
实验步骤:1.装满两支试管2.接通电源实验环节三:引导学生完成汇报分析总结水电解实验实验现象1.玻璃管:液面下降,负极液面较正极液面更低,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气体体积的两倍。
2.电极:正极:有气体产生,产生气泡速度较慢负极:有气体产生,产生气泡速度较快通直流电环节四:通过实验得出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在正负电极上产生了两种气体,那么这两种气体是否是同一种气体?是什么气体?实验二:检验气体并完成表格学生选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点燃验证氢气和氧气,并指出正负极的气体都不是氯气 教师演示实验:演示氢气和氧气的检验方法,学生完善表格水电解实验实验现象验证气体1.玻璃管:液面下降,负极液面较正极液面更低,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气体体积的两倍。
2.电极:正极:有气体产生,产生气泡速度较慢负极:有气体产生,产生气泡速度较快负极气体氢气:用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的和不习惯的。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
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3)知道元素、分子、原子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的组成。
(2)学生能结合资料,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2、难点:水的化学式的确定;分子、原子、元素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水电解器、6V低压直流电源、木条、火柴、简易氢气发生装置(含试剂)、尖嘴导管、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蒸馏水一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和了解另一种我们非常常见的化学物质。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同空气一样重要。
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回答]水。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请学生自己归纳水的用途。
[小结]水用于维持生命、灌溉农田、工业用水、水上交通……[展示]展示一瓶蒸馏水。
[提问]纯净的水有哪些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沸点、凝固点)[回答]生甲: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水的组成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本质是事物外部现象的内在根据,现象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这一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 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3. 能说出水的重要性质。
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4. 学会从“现象到本质”,来认识事物;5.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互助合作等实践能力;6. 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科学地观察实验,并从实验现象,确认电解水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从而得出水的组成。
2. 通过对比观察实验,分析100g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从而归纳得出水的特殊性质。
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 养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并懂得“凡事都有例外”,明白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3.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落实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明白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2. 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教学方法:通过科学地观察实验,并从实验现象,确认电解水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从而得出水的组成。
观察分析1Kg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从而归纳得出水的特殊性质。
学生4人小组观察、实验、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水的电解的装置,火柴,一内盛100g水的烧杯,100g冰块,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等加热设备,每四人一小烧杯蒸馏水。
教学设计: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即时生成的课,具体细节教学实际进程应该由教学实际情景决定的。
但本节教学主线设计是:通过引导同学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从两电极上的现象,到两支试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再到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以及验证两种气体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和出现的不同现象。
3.1.2 水的组成【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元素,引入氢气。
【教学难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事实说明水的分子组成。
【教学方法】边实验边讲解【教学用具】水电解器、电解水的电脑动画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对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水到底具有哪些性质呢?它又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首先,我们来学习水到底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一、水的物理性质出示样品:让学生观察水的样品,并结合生活实际,回答水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厘米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能浮在水面上。
二、水的组成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进行水的电解实验注意:观察实验所发生的现象,(1)两个电极上有什么现象,(2)两个电极上所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两电极都产生气体,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管其体积较小,另一个管气体体积较大,它们之间的体积比为1:2通电停止后,分别检验气体的性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管,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其是氧气,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管,生成的气体能,并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这种气体是氢气。
这个事实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电脑动画播放:我们刚才通过实验知道,水电解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我们在书中可查得它们的密度分别为0.0899克/升和1.429克/升,根据m=ρ·v ,可求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H 的质量 :O 的质量 =1 :8再根据它们各自的原子量,从而可推断出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1 :168= 2 :1,故其化学式为H2O ,同时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
且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通电氢气 + 氧气 H2O H2 O2问:水是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若为纯净物,又属于纯净物中哪一类? 属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一种氧化物。
第2节水的组成教材分析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帮助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既复习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又学习了原子概念,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物质的结构和组成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2.了解水分子的构成。
3.能用微观观点分析水的电解过程和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 通过分析水的电解过程示意图,发展归纳、概括等能力。
帮助他们将微观过程进行模拟,用一种建模的方式降低学习难度。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的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能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通过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STS1.体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科学技术工具的发展对人类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分子的构成及水的一些性质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火柴、分子模型、矿泉水、汽水、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问:同学们,2013年11月29日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中提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它的主要内容: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政策吗?学生答:五水共治。
追问:为什么要五水共治?→水是生命之源。
导入: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水的组成新设想:如果在水中通上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产生?(二)实验探究:水的电解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我们来做一个水电解的实验,这是实验室电解水的装置:中间的玻璃管与左右的两个玻璃管底部互相连通,我们往中间的玻璃管里注入水(内加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溶液,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最后,三只玻璃管内液面保持相平,左右两个玻璃管的底部各有一个电极,通过导线把玻璃管内的电极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与电源正极相连通的电极叫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通的电极叫阴极。
《水的组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水的电解出发,以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线索来学习水的组成,从而实现对水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认识的目的。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出发,对性质进行总结,同时能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
在由浅入深的学习“水”的过程中,为进一步学习水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此外,这是教材第一次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放在一起,在这节课中建立好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模型,能为以后学生探索科学微观世界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电解的现象2. 掌握氢气和氧气的性质和检验他们的方法3. 了解分子与原子微观层次上的关系,知道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推理、分析、判断,进一步得出结论。
2.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解水实验的探究,确定水的组成难点: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化学变化的特点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模型法、演绎推理法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识【板书】结论:六、板书设计1.2水的组成一、水的电解(一)现象1、电极上出现气泡,玻璃管内液面下降2、阴阳两极产生气体体积不同3、阳极: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阴极: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二)结论二、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化学变化: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1.2水的组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2、掌握检验氢气和氧气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的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能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3.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理解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水的组成》的学习,形成用实验法探究物质组成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水以及水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水的电解【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2分钟)【教学活动】拿出一支水笔。
【提问】这是一支水笔,它有哪些部件组成呢?【学生活动预设】学生回答:笔套,笔芯等。
【提问】我们上节课中学到的水是不是也是由其他物质组成?我们是不是应该探究一下?或者: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的分布、种类以及它的运动转化过程——水循环。
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三态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水有没有变成其它物质呢?生:没有。
师:水的物态变化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变化呢?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物理变化。
师:对,那么水是否真的不能变成其它的物质了呢?二、探究新知(30分钟)【实验探究】水真的不能变成别的物质了吗?师: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其实早在200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利用法国物理学家伏打发明的伏打电堆已经发现了实验结果。
今天我们将踏着前人走过的足迹去感受科学研究后成功的喜悦。
1、水的电解【教学活动一】介绍实验装置。
【教学活动二】电解水①师:我们的目的是电解水,但纯水是不易导电的,怎么办呢?生:加入能增强导电性的物质。
师:对,所以我们还要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导电性。
②注入水,关闭活塞,说明正负极要求学生观察两极附近通电前后的现象,注意哪个电极产生的气体多,并观察两管中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多少。
③接通电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1)开始时两玻璃管液面高度如何?(2)通电后两电极出现什么情况?④气体的验证。
水的组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水电解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0。
2、了解水分子的构成。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册的学生并未系统地开始学习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组成的知识,所以水的电解实验对学生来说很新鲜,非常好奇,而且学生也没有电解方面的知识,似乎是一个全新的认识。
3重点难点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难点:用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解释水电解的过程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复习第一节水循环的过程活动2【讲授】提出问题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活动3【导入】引入新课若给水通直流电,又有什么现象产生?活动4【活动】演示实验:电解水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注: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增加水的导电性。
2、观察内容及步骤。
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有气体生成B、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液面下降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D、验证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直接点燃和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E、出现不同现象:阴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形成蓝色火焰;阳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2.规律:负极:氢气正极:氧气负极的气体体积是正极的两倍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活动5【讲授】水分子的构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2、分子由原子构成,结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
3、分析课本的水电解过程示意图得出:1个水分子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第一章第2节水的组成一、教学内容:学习了解水的组成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内容通过学生对实验的仔细观察和思考来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水的组成。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但还是难免有些浮躁,不够细心,所以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时刻提醒他们认真操作,细心观察。
教学过程通过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水的组成。
四、重点难点重点:水的电解的现象和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五、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六、实验准备:电解水实验装置、5~15%的氢氧化钠溶液、每组一杯纯净水七、教学过程【复习回顾】【引入新课】师: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大家都来说说你对这一每天都要打交道的水的认识。
生:水的颜色是无色、常温常压下状态为气态。
水可以在固、液、气之间发生变化师:水在固、液、气之间发生的变化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没有变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
师:如果在水中通入直流电,这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水会变成其他的物质吗?引入水的电解实验,介绍水电解器实验装置。
老师准备电解水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下列:1.接通直流电,仔细观察:两个电极上出现了____,哪个电极气泡产生快_____ ;2.过一会儿两支玻璃管内液面_____________。
3.在相同电解时间里,哪个电极产生的气体多____,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
分别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产生的气体呢?(生:从她们的用途中可知,氧气是支持燃烧,而氢气是自己本身能燃烧的。
师结:其实我们可以用我们生活中的木条来检验她们——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_______;用点燃的木条去点燃气体,能够燃烧的就可以检验出________。
水的组成目的要求: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方法:用电脑动画模拟水的电解过程,并形象化地模拟微观粒子的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更易去接受和了解教学过程:〔图片展示〕:展示一系列水在自然界中的美丽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导入新课〕:影片文字介绍:对于生命,水具有可与空气相比的重要意义。
水对于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离不开水。
没有了水,就不可能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新课开始〕导航画面: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小结、测试一、物理性质:文字表示:纯净的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文字体现:101 kpa,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凝固点0℃沸点100℃图片展示:冰山浮于水面,说明冰的密度比水小文字说明:4℃是时密度最大,为1g/cm3二、化学性质{实验3-1}水的电解动画体现:水的电解过程,对电极上所产生气体的检验过程同时文字表示:两边电极上均有气体产生V正:V负≈1:2{实验3-2}气体的检测正极气体:放时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负极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实验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水氢气+氧气H2O H2 O2{实验推算}:附加:根据电解水实验现象得知:V(H2):V(O2)=2:1,试推导水的化学式(已知ρ氢气=0.09g/L,ρ氧气=1.43g/L)提示:V(H2):V(O2)=2:1ρ氢气=0.09g/L H2质量:O2质量=?:?ρ氧气=1.43g/L氢元素质量:氧元素质量=?:?氢原子个数:氧原子个数=?:?水分子的化学式为: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水的化学式为H2O启示:一要物质的化学式都是根据定量的实验结果测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