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的几个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贷案例分析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即将踏入社会,对金钱和借贷的概念和风险认识不足。
近年来,校园贷案件频发,给学生们的安全和自由带来了威胁。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本文将分析两个校园贷案例,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保障学生的权益和安全。
案例一:张某的借贷之路张某是某高校的大学生,他被同学推荐去借贷平台申请了一笔贷款。
由于没有经验和充足的财务知识,他对利息和还款期限没有掌握清楚。
在需要用钱的时候,他又通过其他借贷平台借贷,形成了多头借贷的局面,最终无力偿还。
分析:张某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不知道高利息和多头借贷的风险。
如果学校能加强对学生的金融教育和借贷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学生的风险认识。
借贷平台存在监管不足的问题。
一些不良借贷平台通过虚假宣传将学生引入陷阱中。
政府需要加强对借贷平台的监管力度,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信贷监管机制。
学校应设立借贷咨询服务机构,向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这样学生在遇到借贷问题时可以及时得到专业指导,避免陷入困境。
案例二:王某的校园贷勒索王某喜欢赌博,欠下了很多债务。
为了偿还债务,他向同学借贷,并威胁说如果借不到钱就要揭发对方的一些秘密。
因为同学惧怕他的威胁,王某得到了一些借贷。
分析: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让学生知道校园贷违法行为的后果。
学校可以设立匿名举报机制,让学生在遇到勒索行为时能够及时举报,保护自己的权益。
要加强学校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赌博等问题的学生尽早走出困境。
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因借贷问题而陷入负面情绪,避免引发更多问题。
学校可以和警方合作,加大打击力度,整顿校园贷市场。
通过打击违法行为,对犯罪分子形成有力震慑,减少校园贷案件发生的可能性。
针对校园贷案件频发的问题,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金融教育和借贷知识的普及,设立借贷咨询服务机构,提供及时的咨询和帮助;政府需要加强对借贷平台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信贷监管机制;学校还需要加强法律教育和心理辅导服务,设立匿名举报机制,与警方合作打击违法行为。
校园贷典型案例校园贷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借款的一种贷款形式。
近年来,校园贷案件频频发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校园贷典型案例。
小明是某大学的大三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生活费用有些紧张。
某天,他在校内的一个社交平台上看到了一则广告,介绍了一家专门给大学生发放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
他便按照广告上的联系方式,联系了对方。
对方很快就与他取得了联系,表示可以为他解决燃眉之急。
小明很快就拿到了2000元的贷款,但是对方要求他在一个月内还款3000元。
小明原本以为只是短期周转,没想到到了还款日,他却发现自己无法偿还如此高额的利息。
最终,他向家人坦白了实情,家人不得已筹集资金,帮他还清了债务。
另一个案例是小红,她是某高校的大一新生。
因为学费和生活费用的压力,她也曾经向校园贷机构借款。
起初,对方确实按时给她发放贷款,但是后来却要求她提供身份证、学生证等个人隐私信息作为抵押,还以泄露信息来威胁她。
小红陷入了恐慌和困扰之中,最终她选择了向学校求助,并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和帮助,解决了这一困扰。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典型的校园贷案例,也充分暴露出了校园贷的一些特点和危害。
首先,校园贷利用学生的经济压力和对金钱的渴求,快速放贷,诱使学生陷入高利息的还款困境。
其次,一些校园贷机构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会采取各种手段,包括威胁、恐吓等,侵犯学生的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
再次,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欠缺和对校园贷的认识不足,容易陷入校园贷的陷阱,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针对校园贷案例,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让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借贷行为。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经济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经济问题,避免他们因为经济压力而选择校园贷。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校园贷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的校园贷机构,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校园贷”那些套路!案例一非法借贷猛如虎大学生走上不归路小郑是一名大学生,由于迷上了网络赌球,小郑先后通过某借贷平台共计借款6万元,这笔钱利滚利,慢慢地小郑无力还款。
虽然借贷平台宣传“无利息”,但实际上却巧立名目,偷换概念,将利息换成所谓的手续费、违约金、迟延履约金、保证金等,加在一起,高出国家规定的银行同期利率的10倍、20倍甚至更多。
走投无路之下,小郑偷偷用了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去贷款还贷,但这并没有缓解小郑的还贷压力。
同学陆续收到催款电话,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被小郑用来贷款。
最终,欠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变成了60万元,小郑不仅要偿还巨额贷款,还面临着家庭和同学的压力。
重压下,小郑最终以自杀来逃避。
案例二以裸换贷不值得合理消费是关键20岁的大二女生小茜,因沉迷于购买名牌衣服、名牌包,通过向某网贷平台提供自己裸身持身份证的照片贷款5万元,一年不到,欠下的贷款本息已高达30万元。
因还不起钱,小茜被放贷人威胁以卖淫还债,小茜无奈报警。
“校园贷”是指被害人仅需向非法借贷平台或借贷人提供学生证、身份证,同时提供家属电话或常用联系人,即可借到现金的借款途径。
犯罪人员通过签订虚高的借款合同或约定高额的利息、逾期费等牟利,在被害人无力偿还贷款时,又以威胁手段等实现其它非法目的。
案例三一环套一环“套路贷”让四万借款变百万小侯收到一条“校园贷”的短信,称可以为学生族提供分期贷款,他动了借款的心思。
小侯第一次借款被带到一家饭店,从饭店老板处借款5万元。
但实际到手只有4万,借条却打了9万元。
5万的借款,对方要求扣除2000元上门费和8000元中介费。
至于9万的借条,对方告知,若按时还款无需按借条还。
根据约定,小侯每半个月还款2000多元,一共还了3期。
但到了第4期,借款的饭店老板突然提出,要立刻还清所有借款。
就在小侯不知如何是好时,欧阳某出现了,并称可以帮小侯“平账”。
小侯被带到一家公司借款1万元。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贷案例分析校园贷是指在高校校园内以高利贷形式向学生提供贷款的一种非法借贷行为。
这种行为在近年来逐渐增多,给大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校园贷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探讨出其中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校园贷案例一:小明是某大学的大二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开始接触校园贷并逐渐陷入其中。
一开始,他只是借了一些小额贷款应对一些突发的开销,但随着利息的累积,他逐渐无法偿还贷款,还贷期限迫在眉睫,最后只能转而向其他非法借贷平台继续借款还债。
校园贷案例二:小红是某高校的一名研究生,她平时学习努力,不想为生活费向家人要钱。
她听说了校园贷的存在,觉得这是一种能够自给自足的方式。
最初,她只是借了一些小额贷款应对生活费用,由于高额的利息使她无法偿还,这进一步加大了她的经济压力。
以上两个案例给我们展示了校园贷给学生们带来的困扰。
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问题的原因。
学生本身的经济压力巨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或者生活费用庞大,使他们有了想要寻求贷款的需求。
校园贷平台各种虚假宣传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他们往往对于贷款的利息、还款期限等重要信息缺乏了解。
校园贷的代办服务屡禁不止,一些违规经营者逃脱打击,高校对校园贷的监管不力也是问题所在。
为了解决校园贷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家庭和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让他们学习如何管理金钱、规划生活费用。
高校应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设立专门的部门和机构来处理校园贷案件,及时发布警示信息,确保学生们不再陷入校园贷的陷阱。
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校园贷平台的打击力度,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处罚力度,形成校园贷不易发展的氛围。
校园贷带给学生和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解决校园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教育、加强监管和加大打击力度,才能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校园贷典型案例校园贷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线上或线下形式向其提供贷款服务的一种金融业务。
在一些高校校园内,校园贷的存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种高利贷不仅给学生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校园贷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
小明是某大学大二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费用一直都是个问题。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了校园贷这个“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
于是,他找到了一家校园贷款平台,借了5000元钱。
虽然小明知道校园贷的利息很高,但由于当时急需用钱,他并没有太在意。
起初,小明按时还款,但后来因为生活费用仍然不足,他又借了其他平台的贷款。
渐渐地,小明发现自己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高额的利息加上本金,使得他每个月都要还去一大笔钱。
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他开始四处借贷,甚至出现了逾期还款的情况。
最终,小明的债务越滚越大,不仅影响了他的学业,还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最终,他不得不向学校求助,才得以解决了这一困境。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校园贷给学生们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困扰。
校园贷典型案例告诉我们,校园贷并非解决经济问题的好方法。
虽然在一时之间能够解决眼前的困难,但却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因此,学生们在面临经济困难时,应该寻求更加合理、安全的解决方法,比如向学校相关部门求助,向家人坦诚相告,或者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来解决经济问题。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和管理,加大对校园贷的打击力度,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陷入不良的经济困境。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校园贷的蔓延,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学习生活环境。
总之,校园贷典型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警惕校园贷给学生们带来的风险和困扰,不仅要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和管理,还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借贷观念,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金融环境。
大学生校园贷案例近年来,大学生校园贷案例频频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校园贷是指一些非法借贷机构或个人以高额利息向大学生放贷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还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一些真实的大学生校园贷案例,以便更好地警示和引导大学生避免校园贷的陷阱。
小明是某大学的大二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一般,生活费用并不宽裕。
在一次朋友的介绍下,他开始接触了一家提供校园贷的借贷机构。
这家机构承诺可以快速放款,而且手续简便,利息也相对较低。
小明急需用钱,于是毫不犹豫地向这家机构借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偿还高额的利息,甚至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债务漩涡中。
另外一个案例是小红,她是一名大三学生,因为家庭困难,她的学费和生活费都需要自己打工来挣。
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她结识了一个看似和蔼可亲的中年男子,对方主动向她提出可以帮助她解决资金问题。
小红感到非常感激,于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对方的帮助。
然而,她很快就发现对方并非善意,而是以高额利息向她放贷,甚至以暴力手段威胁她偿还债务。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大学生校园贷案例并非个案,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缺乏经验和资金需求,通过各种手段诱骗大学生借款,然后以极高的利息和威胁手段来逼迫他们偿还债务。
这不仅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大学生校园贷案例的发生。
首先,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
其次,社会应该加强对校园贷借贷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放贷行为,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最后,大学生自身也要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或非正规渠道的借贷,避免陷入校园贷的陷阱。
总之,大学生校园贷案例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加强监管打击和提高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我们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学生校园贷案例的发生,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清朗的校园环境。
校园贷悲剧案例咱先来说说小A的事儿。
小A呢,是个大学生,平时就爱追求个时尚,看舍友们都用着最新款的手机,心里那叫一个痒痒。
可是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就那么点儿,根本买不起。
这时候啊,校园贷就像一个“贴心”的小恶魔一样出现了。
有个穿着西装革履的人在学校附近发传单,上面写着“轻松贷款,快速到账,低息无忧”。
小A就这么被忽悠过去了。
他想着,先借点钱把手机买了,然后再慢慢还,每个月省点生活费就够了。
于是他按照人家的要求,填了一堆资料,还拍了手持身份证的照片。
没过多久,钱就到账了。
小A开开心心地拿着钱去买了手机,在同学面前可算是风光了一把。
但是呢,他根本没仔细看贷款合同。
等到第一个月还款的时候,他才发现利息高得吓人,而且还有各种隐藏的手续费。
他本来一个月就一千多块的生活费,还了贷款之后,连吃饭都成问题了。
这时候他就慌了,可是又不敢跟家里人说,觉得太丢人了。
然后他就想再从别的校园贷借钱来还这个贷款,就像拆东墙补西墙一样。
结果呢,越陷越深,欠的钱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那些校园贷的催款人可就不是当初借钱时候的好脸色了,开始打电话威胁他,说要是不还钱就把他手持身份证的照片发给他的同学、老师还有家人。
小A整天提心吊胆的,上课也没心思,成绩一落千丈。
最后实在没办法了,他只能跟家里人坦白。
他爸妈气得不行,可是又心疼孩子,只能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帮他还账。
小A呢,因为这件事情整个人都变得消沉了,以前那个阳光的小伙子不见了,整天都在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去借校园贷。
还有小B的情况更糟糕。
小B是个女生,特别爱美,看到别的女生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也想给自己好好置办些化妆品和漂亮衣服。
她也是经不住校园贷的诱惑,借了钱。
可是她花钱没个节制,借了一笔又一笔。
后来还不上钱了,那些催款的人就开始骚扰她。
在学校里散布一些难听的谣言,说她在外面做什么不正当的事情才欠了钱。
小B受不了这种压力,精神上出现了问题,最后不得不休学回家去治疗。
好好的大学生活就这么被校园贷给毁了。
校园网贷的真实案例
校园网贷,作为一种新兴的借贷方式,近年来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普遍。
许多
大学生因为生活费用不足或者其他原因,选择通过网贷平台借款。
然而,校园网贷也伴随着一些不良后果,甚至演变成了一些真实的案例。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些真实的校园网贷案例,以警示大家对校园网贷的风险。
小明是某大学的大三学生,由于经济拮据,他在一家网贷平台上借了一笔款项。
开始时,小明只是想借一点钱度过难关,但是由于借贷利息高昂,加上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小明一拖再拖,最终欠下了一大笔债务。
最终,小明不得不向家人求助,才得以摆脱债务的困扰。
另外一个案例是小红,她因为购物欲望强烈,频繁在网贷平台上借款。
小红并
没有认识到借贷的严重后果,最终她欠下了数额巨大的债务,不得不辍学回家还债。
除了个人债务问题,校园网贷还存在着一些不法行为。
有些不法分子会以虚假
借款为名,骗取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甚至直接盗取他们的银行卡资金。
这些不法行为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甚至有的学生因此陷入了法律纠纷。
以上这些真实案例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校园网贷虽然可以解决一时的经济困难,但是却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我们应该意识到,借贷不是长久之计,应该通过勤工俭学或者向家人朋友求助来解决经济问题。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经济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借贷观念。
综上所述,校园网贷的真实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认清借贷的风险,理性对待自己的经济问题,避免陷入债务的泥沼。
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远离校园网贷的风险,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时光。
第1篇在我国,校园贷曾经一度成为校园内的热门话题。
这一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法律纠纷。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校园贷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并探讨如何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
一、案例背景2018年,某高校大学生小王(化名)因急需用钱,通过一款名为“校园贷”的APP 借款5000元。
借款期限为一个月,利息为每天10%。
在一个月的借款期限内,小王按时还清了本金和利息。
然而,当小王准备再次借款时,却发现APP的借款额度已经降至1000元。
此时,小王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了一个循环借贷的陷阱。
为了提高借款额度,小王开始四处借款。
在短短几个月内,他先后在多个校园贷平台上借款,累计借款金额高达10万元。
然而,由于高额的利息和手续费,小王根本无力偿还这些债务。
最终,小王因无力偿还债务,被迫辍学。
二、法律纠纷分析1. 借款合同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提供一定数额的货币,贷款人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在本案中,小王与多个校园贷平台签订的借款合同均符合借款合同的基本要素,因此合同有效。
2. 校园贷平台的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银行业务。
在本案中,校园贷平台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贷款业务,属于非法经营。
3. 高利贷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借款合同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利率的规定。
在本案中,校园贷平台的借款利率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最高利率,属于高利贷。
4. 暴力催收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暴力催收属于犯罪行为。
在本案中,校园贷平台在催收过程中,对小王及其家人进行恐吓、威胁,甚至暴力伤害,已构成犯罪。
三、案例分析1. 校园贷平台的非法性校园贷平台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贷款业务,违反了国家金融监管规定。
此外,高利贷和暴力催收行为更是严重侵犯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2. 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本案中,小王因急需用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盲目相信校园贷平台,最终陷入债务危机。
校园⾼利贷案例有哪些校园⾼利贷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家⼤概以前都只看到过电视上借⾼利贷的情况吧,下⾯就由店铺⼩编为⼤家整理有关校园⾼利贷案例的相关内容。
以供⼤家阅读,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校园⾼利贷案例有哪些案例1:借款4万,借条却打了9万元因为借款4万元,最终却背上了超100万元的负债。
“这事如果不是发⽣在我⼉⼦⾝上,我都不信。
”上海的侯先⽣近⽇报料,⼉⼦⼩侯遭遇⾼利贷,在民间⾦融⼈⼠层层套路下,不断拆东墙补西墙,半年时间竟⽋下100多万元的债。
事情发⽣在去年6⽉,在上海读⼤⼆的⼩侯收到⼀条“校园贷”的短信,称可以为学⽣族提供分期贷款。
因恰好⼿头紧,⼩侯动了借款的⼼思。
“在上学的时候有兼职,就想着先借了然后慢慢还掉。
”⼩侯说,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条短信让他⾛上了⼀条不归路。
⼩侯称,他联系到了借款者李某、冯某、欧阳某等⼈,第⼀次借款被带到上海⼀家饭店,从饭店⽼板处借款5万元。
“但实际到⼿只有4万,借条却打了9万元。
”⼩侯说,5万的借款,对⽅要求扣除2000元上门费和8000元中介费。
⾄于9万的借条,对⽅告知,若按时还款⽆需按借条还。
根据约定,⼩侯每半个⽉按约定还款2000多元,⼀共还了3期。
但到了第4期,借款的饭店⽼板突然提出,要求⽴刻还清所有借款。
“兼职赚钱,怎么还得起。
”就在⼩侯不知如何是好时,欧阳某再次出现,并称可以帮⼩侯“平账”。
⼩侯称,他就这样被带到上海源达⼤厦,向其中⼀家公司借款1万元。
这⼀次,被要求⼀个⽉后还款1.3万元,⽽需要打6万元的借条。
在到⼿的1万元借款中,中间⼈欧阳某和借款公司分别抽取了1500元⼿续费和2000元中介费,⼩侯到⼿的资⾦只有6500元。
⼩侯表⽰,为吸取第⼀次借款的教训,第⼆次借款后的第15天,他凑齐1.3万元到借款公司还钱后,却被告知提前还款属于违约,要求他偿还6万元的违约⾦。
⽽且,⼀群⼤汉将他带到⼀辆车上威胁拿不出钱,不放⼈。
⼩侯称,⾛投⽆路的他只能再次找到欧阳某。
大学生校园贷受害案例大学生校园贷受害案例时有发生,这些案例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心酸和无奈。
在校园贷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性不强、资金来源有限等特点,通过各种手段向他们借贷高利贷,甚至采取暴力威胁手段逼迫他们还款,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小明是一名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生活费用并不宽裕。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了一家校园贷公司,看到了一则“无抵押、无担保、当日放款”的广告,他便产生了借贷的念头。
他向该公司借了3000元,承诺一个月后还款3500元。
然而,由于学业繁忙,小明并未按时还款,结果这家校园贷公司开始不断打电话给他,还派人到学校找他,甚至对他进行人身威胁。
小明陷入了极度恐慌和绝望之中,最终只能向家人求助才得以解脱。
另外一个案例是小红,她是一名大二学生,因为生活费用不够,她也向一家校园贷公司借了2000元。
但是,由于生活压力大,她无法按时还款。
这家校园贷公司不仅频繁地打电话威胁她,还到她的宿舍找她,最后更是通过各种手段对她进行人身威胁。
小红在极度害怕和绝望之下,最终选择了逃跑,躲避了这家校园贷公司的追债。
以上两个案例只是众多大学生校园贷受害案例中的冰山一角。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金钱和社会经验方面相对薄弱,容易成为校园贷公司的目标。
而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不择手段地催收债务,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首先,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经济教育,提高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让他们远离高利贷。
其次,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校园贷公司的监管,严厉打击暴力催收行为,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最后,大学生在面临经济困难时,应该通过合法途径寻求帮助,避免盲目借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大学生校园贷受害案例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让校园成为一个清朗的地方。
校园贷事例简短
近年来,校园贷问题频发,不少学生因此落入了债务陷阱。
以下是一些校园贷的事例:
1.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学费,便向一家校园贷公司贷款。
但由于高额的利息和复利,小王最终欠下了数十万元的债务,甚至还拖累了家人。
2.小李在大学期间经常为了应对生活开销而向朋友借钱。
后来,小李知道了一家校园贷公司,便开始频繁地向其借贷。
但随着利率不断上涨,小李的债务越来越高,最终导致他的学业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3.小张在朋友的推荐下,向一家校园贷公司贷款,但由于没有认真阅读合同,不清楚利率和还款方式,最终导致他欠下了巨额债务,甚至不得不中途辍学。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因为贷款人没有认真了解贷款合同,盲目借贷而导致的债务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加强对校园贷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切实保护学生的利益和权益。
- 1 -。
附件2:全国校园网贷受害典型案例摘选大二女生借裸条贷欠下50万家长被逼卖房(转载2016-11-16中华网)合肥某职业学校一大二女生小静(化名),就通过“裸条贷”借钱用来和男友花销,结果陷入泥潭。
其借来自用的本金不到5万元,一年不到,欠下的贷款本金已高达30万元,本息合计更是达50多万元。
还不起钱后其裸持身份证照片被曝上网,家人电话也被催债电话打爆。
不得已,家人在报警同时,正变卖唯一住房还款。
事件:女生交男友花销大裸照抵押高息贷款前段时间,一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合肥一职业院校大二女生小静,以唯爱冷光美白仪投资为由,用裸照抵押且伪造其父亲担保书,诈骗携款潜逃,已经失联一个星期。
目前已经有多个被诈骗受害人。
微博中还曝光了女孩“裸持”身份证的照片,其家庭住址、学校宿舍地址、专业、父母、学校老师甚至同学的联系方式都被一一公布,微博一发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根据图片中的联系方式,记者联系上了小静的父亲张旭(化名),他告诉记者,微博爆料内容除了女儿伪造自己的担保书,其他都是虚假的。
“她的确在外面欠了不少钱,但没有诈骗。
”张旭告诉记者,女儿大一时瞒着家人交往了一个男友,花销比较大,自己家境又一般,女儿没钱就通过网贷平台,利用“裸条贷”的方式借钱,本金就高达30万元,与她有“贷款”往来的网贷平台及放贷人,有59家之多。
“这30万元绝大部分并不是借来花的,而是借来偿还前期欠下的债,就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结果欠得越来越多。
真正她借来自用的钱,差不多不到5万块钱,结果一年不到,现在本息合计50多万元了。
”张旭告诉记者,女儿“裸条贷”借款的周息高达3分,“1万块钱一星期的利息就高达3000元。
”债主追债不得散播其照片等隐私。
小静最初是通过“校园贷”的方式借钱的,后来钱越借越多,还不上,只得利用裸条贷的方式“借贷养贷”。
校园贷真实案例在当今社会,校园贷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校园贷是指一些非法的高利贷行为,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中学生。
这些贷款通常利用学生的无知和急需资金的心理,以及缺乏还款能力和还款意识为基础,通过各种手段向学生放贷,收取高额利息,甚至采取暴力威胁手段进行追债,给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小明是一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生活费用一直都是比较吃紧。
有一天,他在校园里看到一张小广告,上面写着“急用钱,无抵押,当天放款,利息低,额度高”。
对于急需用钱的小明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及时雨。
于是,他按照广告上的联系方式联系了对方。
对方很快就联系上了小明,要求他提供一些个人信息和学生证照片,并承诺会在当天放款。
小明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怀疑,因为他急需用钱,就提供了这些信息。
果然,当天下午,小明就收到了一笔钱。
但是,很快小明就发现,对方收取的利息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而且还要求在一个月内还清本金和利息。
小明当时非常着急,因为他没有能力偿还这么高额的债务。
于是,对方开始采取各种威胁手段,要求小明还款。
小明感到非常害怕,也不知道该向谁求助。
小明的经历并不是个案,类似的校园贷案例在各地都有发生。
很多学生因为缺乏金钱意识和法律意识,对校园贷缺乏足够的警惕,导致了被不法分子利用的情况。
校园贷的危害不仅仅在于高额利息,更在于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的严重影响。
很多学生因为校园贷问题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甚至因此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为了避免类似的案例再次发生,学生们需要增强金钱意识和法律意识,不轻易相信一些过于美好的承诺。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明白校园贷的危害性,增强防范意识。
对于那些从事校园贷业务的不法分子,也需要严厉打击,让他们知道法律的严肃性。
总之,校园贷真实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保护好学生们的利益,让校园成为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校园贷大学生典型案例校园贷是指一种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小额贷款服务,通常是以高利息和灵活的还款方式为特点。
近年来,校园贷问题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许多大学生因此陷入了财务困境。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来了解一位大学生是如何陷入校园贷的泥淖中的。
小明是某大学大二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生活费用并不宽裕。
在面临突发的学习和生活开支时,他听说了校园贷这种快速借款的方式。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向一家校园贷公司借了2000元钱,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用。
在当时,小明并没有意识到高额的利息和不透明的还款规则会给他带来多大的负担。
起初,小明按时还款并且能够支付高额的利息,但随着学业压力和生活费用的增加,他逐渐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此时,校园贷公司开始对他进行威胁和恐吓,甚至出现了暴力催收的情况。
小明感到非常恐慌和无助,他不知道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最终,小明向学校求助,学校给予了他必要的帮助,并协助他和校园贷公司进行了沟通和协商。
最终,小明通过学校的帮助,成功摆脱了校园贷的困扰,但他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校园贷对大学生的危害是巨大的。
一方面,校园贷公司往往以虚假宣传和高额利息吸引学生借款,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对贷款的认识和风险意识,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因此,我们呼吁大学生在面临经济困难时,要理性对待借贷,避免盲目借款。
同时,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校园贷问题的关注和管理,共同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总之,校园贷问题不仅仅是一种经济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对校园贷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贷款观念,避免陷入校园贷的泥沼中。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校园贷对大学生的伤害,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金融环境。
案例一:大学生请同学借20万多元赌足球杭州的一名大学生错误地声称自己在家里有一个造船厂,在新加坡有一家旅馆。
他也很慷慨。
在获得同学的信任之后,他试图通过代表他人购买来向家人证明自己的能力。
但是,以缺乏启动资金的名义,他欺骗了同学,以帮助他从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贷款。
拿到钱后,他将其用于赌博,最终损失了所有钱。
案例2:大学生借贷3万元购买手机变成超过70万元的债务来自湖北一所大学的一名学生于去年10月申请了在线贷款,以购买Apple 6手机和其他产品。
后来,抢劫彼得偿还保罗后,他一直在寻找其他小额贷款公司偿还债务。
最终,他欠了几家公司总计超过70万元的债,但原来的数额只有3万元。
案例3:河南省一名大学生以同学名义借了100万元,并用毕生赎回。
最近,河南畜牧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铮是班主任。
近30名学生帮助他“在线刷单”。
他以同学的名义,从各种网上借贷平台借贷,总金额超过58万元。
通过网上赌博,小郑终于在青岛自杀了。
记者调查:充满诱惑的“校园贷款”是馅饼还是陷阱?(1)面试:“游击战”和“阵地战”都在战场上,口号很吸引人“您是否仍然因缺乏郊游资金而感到沮丧?来找我们,我们是您的经济担保吗?”“这是记者在大学宿舍楼下看到的一条小广告。
广告上说,只有身份证和学生证才能办理100至10000元的贷款业务。
手续方便,快捷。
可以进行最快的半天贷款。
在访问几所大学时,记者发现许多校园公告栏,宿舍甚至浴室隔板上都有此类借贷平台的广告。
“一些学生已经成为各种校园贷款平台的兼职代理。
他们经常到宿舍寄传单,以说服所有人扫描QR码并下载某些校园贷款平台的应用程序。
这就是游击战。
”所谓的“定位战”是指这些借贷平台有时会在校园内设置“地摊”进行宣传,还会向路过的学生分发传单,或要求他们扫描QR码以下载应用程序。
有时他们会发送接受采访的一名学生说,一些小礼物或饮料吸引了学生下载该应用程序。
记者在借贷平台的传单中看到,“零服务费”,“48小时支付”,“大学生分期购物节”和“全网最低价”这两个字非常醒目,充满诱惑。
校园贷案例案例一:学生:非常后悔,再不入“坑”随着“白条”、“花呗”以及P2P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快速兴起,相关市场也日趋细化,其中,校园贷款、校园分期成为各大机构争抢的“香饽饽”。
与此同时,个别大学生因此背上高额负债,甚至自杀的案例被媒体报道。
那么,平台力推校园贷的现状如何?大学生借来的钱去哪儿了?如借款人无力偿还,平台又将如何催收?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您带来深度调查,剖析校园借贷生态链。
“现在非常后悔。
以后一定合理消费,再也不想和这类网络分期贷款平台产生交集。
”武汉某高校大三学生李好(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2015年,由于提前用完了三个月的生活费,李好在朋友的推荐下通过趣分期平台贷款3千元。
“虽然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但毕竟是因为不合理消费产生了财务紧张,不好意思跟父母再要,于是打算先贷款,之后再分月还清。
”李好表示。
据李好介绍,趣分期办理贷款的速度很快,基本上一天之后即可通过认证。
就李同学当时提供给趣分期的个人信息,该平台给出了7000元的额度,其中,可提现额度为3000元。
这3000元可以直接转入用户绑定的支付宝账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趣分期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发现,趣分期的贷款额度分V1、V2、V3三个等级,额度分别为3000元、7000元、9000元。
其中,申请V1等级只需要线上认证,包括填写支付宝芝麻信用授权、学籍认证、父母等信息;V2等级则需上门审核,即学生在网上申请后填写学校及宿舍信息,趣分期的校园代理会上门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核;V3等级也是由校园代理上门审核,不过所需资料则更多,包括成绩单,最近3~6个月支付宝流水情况等。
“就我所代理的学校而言,同学们贷款还是相对谨慎的。
虽然通过趣分期贷款比银行容易,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于主动借款都持谨慎态度,会在签约前对利息及还款流程认真核实。
”趣分期武汉某高校校园代理林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虽然最后顺利还上了趣分期的贷款,但李同学仍觉后悔。
校园贷案例
校园贷是指向在校大学生发放的小额贷款,其利息高、逾期罚金严重、催收手段恶劣等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校园贷的典型案例有哪些呢?让我们来看一下。
首先,小明是一名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他通过同学介绍,接触了一家校园贷公司,借款数额不大,但利息却非常高。
小明在短时间内无法还清贷款,逾期后被催收公司不断骚扰,甚至到他家里找人讨债,给他和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其次,小红是一名女大学生,因为购物欠下了一笔债务,无法向家人坦白,于是选择了校园贷。
她借款后迅速花光,却发现无法偿还。
催收公司开始对她进行人身威胁,甚至发布她的个人信息,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恐惧。
再者,小李是一名研究生,因为科研项目需要资金支持,他选择了校园贷。
然而,由于项目进展不顺,他无法按时还款。
催收公司不仅对他进行了人身威胁,还通过各种手段骚扰他的同学和导师,给他的学术生涯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校园贷典型案例的代表。
这些案例反映出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包括高利息、恶劣的催收手段、对借款人的人身威胁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危害了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因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校园贷行为,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总之,校园贷典型案例的存在,凸显了校园贷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和打击,让校园成为一个清朗的学习环境,让大学生远离校园贷的伤害。
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有效解决校园贷问题,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校园贷案例
案例一:学生:非常后悔,再不入“坑”
随着“白条”、“花呗”以及P2P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快速兴起,相关市场也日趋细化,其中,校园贷款、校园分期成为各大机构争抢的“香饽饽”。
与此同时,个别大学生因此背上高额负债,甚至自杀的案例被媒体报道。
那么,平台力推校园贷的现状如何?大学生借来的钱去哪儿了?如借款人无力偿还,平台又将如何催收?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您带来深度调查,剖析校园借贷生态链。
“现在非常后悔。
以后一定合理消费,再也不想和这类网络分期贷款平台产生交集。
”武汉某高校大三学生李好(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2015年,由于提前用完了三个月的生活费,李好在朋友的推荐下通过趣分期平台贷款3千元。
“虽然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但毕竟是因为不合理消费产生了财务紧张,不好意思跟父母再要,于是打算先贷款,之后再分月还清。
”李好表示。
据李好介绍,趣分期办理贷款的速度很快,基本上一天之后即可通过认证。
就李同学当时提供给趣分期的个人信息,该平台给出了7000元的额度,其中,可提现额度为3000元。
这3000元可以直接转入用户绑定的支付宝账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趣分期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发现,趣分期的贷款额度分V1、V2、V3三个等级,额度分别为3000元、7000元、9000元。
其中,申请V1等级只需要线上认证,包括填写支付宝芝麻信用授权、学籍认证、父母等信息;V2等级则需上门审核,即学生在网上申请后填写学校及宿舍信息,趣
分期的校园代理会上门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核;V3等级也是由校园代理上门审核,不过所需资料则更多,包括成绩单,最近3~6个月支付宝流水情况等。
“就我所代理的学校而言,同学们贷款还是相对谨慎的。
虽然通过趣分期贷款比银行容易,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于主动借款都持谨慎态度,会在签约前对利息及还款流程认真核实。
”趣分期武汉某高校校园代理林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虽然最后顺利还上了趣分期的贷款,但李同学仍觉后悔。
他告诉记者,由于受家庭教育影响,向“别人”借钱一直是压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想与朋友倾诉却又说不出口。
而经过这件事后,他决定好好反思自己生活方式上的问题,以后再不入“坑”。
实际上,在提供父母信息(主要是姓名和联系方式)给趣分期平台以获取贷款额度的过程中,李好非常犹豫。
“我并不想让父母知道我用了这种(分期贷款)APP。
最后校园代理给我的承诺是,不会打骚扰电话,只要按期还款就不会让父母知晓。
”李同学说。
贷款学生并非都能掌握好“尺度”
武汉某高校大四学生马彦(化名)是同学眼中的“购物达人”。
他从高中起就在淘宝等购物网站购买物品,是支付宝的深度用户。
在分期付款流行的当下,他也不甘落后,很早就使用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工具。
马彦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使用分期付款功能很大程度上是把它当做信用卡,如今使用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付款还能在京东、淘宝上享受一定的
购物优惠,且京东白条30日之内还款或蚂蚁花呗在下月10号之前还款都是不需要利息的。
2015年,马彦在京东打了24次“白条”,共4180元,在支付宝使用蚂蚁花呗共消费约2000元。
“贷款消费很容易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我可以随时购买我想要的东西,但还款时仍会吃惊自己欠款这么多。
”马彦说。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尺度”。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某个大学生贷款QQ群里发现,大部分同学并不打算还款,不少同学都有因逾期而被各贷款平台通知父母或学校的经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该QQ群内很多同学都是因为经不住诱惑步入分期贷款的死循环,“拆东墙补西墙”的这种方式很常见,而一旦踏入逾期,贷款平台各种催款方式不断,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大影响。
多数同学分期付款都是购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
有同学表示,自己在某平台分期付款购买了一台iPhone 6,目前已经还款16期,已还近7000元,但是还差3000多未还。
而令他愤怒的原因是,贷款时并没有仔细计算过最终还款利息,如今还款额已经远超当时的购买价格,心理上产生了极度的不平衡。
实际上,对于逾期情况,贷款平台除通过父母及学校解决外,情况严重的还会诉诸法律。
2015年,趣分期平台就将一名欠款、违约金、滞纳金合计逾3万元的大学生告上法庭。
“提前透支购买一些东西无可厚非,但如果这超出了自己的还款能力,甚至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是得不偿失的。
”马彦称。
案例二:借款800元,一周利息就要10%
大三学生小杨曾有过一次“难忘”的借贷经历。
去年12月,他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为了购买装备、充游戏币,三天内他不知不觉就消费了近800元。
当他取钱充饭卡时才发现银行卡里只剩100元了,此时,距父母汇生活费还有两周时间。
一向“好面子”的小杨便想起了校门口的借贷“小广告”。
小杨说,对方要求他提供学信网登录截图及辅导员和家长的手机号码,签了一份类似借款的协议后,就借到了800元。
一周后,小杨便开始接到借贷平台的催款电话。
“借钱时没搞明白‘一周10个点’是什么意思,他们还骗说还不上可分期还,我当时快崩溃了,哪有钱还。
”小杨说,此时他才弄明白,“10个点”即一周利息10%,更可恶的是,第二周再不还,就会利滚利。
“那时每天都会接到催债电话,对方还威胁,一周内再不还就打电话给辅导员和家长,找他们要钱。
”小杨说,受不了这种惊吓,他只好向父母老实交代,立即把钱还了。
案例三:手拿苹果吃不起饭
这几天,在网上看到的河南大学生欠债自杀的新闻让大二学生林霖“心有戚戚焉”。
这几日,除了上课,林霖几乎天天都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一大盒麦片,已经被她吃得见底。
这样的生活都是拜她手里那部iPhone6s所赐。
每个月只有1200元生活费的她,吃饭成了问题。
网贷消费模式在95后大学生中普及,但非理性消费、以贷还贷等现象时有发生……正如林霖所说:“硬生生让自己欠了一屁股债,以前是月光族,现在变成吃土一族。
”“因为每个月都在还钱借钱,一来二去到了月底吃不起饭只能吃土啦。
”另一位大二女生深有同感。
案例四:务农父母卖猪还债
类似的故事发生在西南某高校读大三的秦歌身上,他每月生活费只有800元,去年却在网购上花了近1.23万元。
当他在朋友圈里晒出支付宝账单时,下面的评论排起了整齐的队伍,“土豪哥”“土豪哥”“土豪哥”。
“我哪里是土豪,每月10日还得往蚂蚁的窟窿里填土呢。
”秦歌回复。
秦歌口中“蚂蚁的窟窿”,指的是由蚂蚁微贷依托支付宝平台提供给消费者的一项网购服务。
今年1月底,在乡下务农的父母卖猪卖粮帮秦歌还了在借贷平台欠下的债。
秦歌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捅出来的篓子,只能我们来补啊。
”
记者调查:校园网贷,挖的“坑”不少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还有不少学生喜欢向网贷平台借钱。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校园网贷产品大致分为三类: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优分期等,部分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投投贷、名校贷等;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
记者留意了几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分期购物的借贷平台,发现这些平台的借贷门槛都很低,对借款人资质审核很宽松。
在某平台上借1000元,只要注册,然后在网上填写自己的身份证、校名、银行卡号、同学以及辅导员的姓名、电话即可;借款5000元以上则要求录一段视频,发一段念自己身份证号、家庭地址的语音,签一份电子版合同,即可轻松搞定。
另外,“零首付、零利息”也是这些平台的噱头。
然而,这些吹嘘的“低息”却经不起推敲,且审核程序、条款明细等方面存在不少漏洞。
一业内人士透露,这里面猫腻很多,这些平台都会隐瞒或模糊实际资费标准、逾期滞纳金、违约金等,等真正签约借钱或产生了逾期后,借款人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记者了解到,一旦发生逾期,这类网贷平台的违约金都不低,比如“名校贷”会收取逾期未还金额的0.5%/天作为违约金,“趣分期”则要收取贷款金额的1%/天。
记者还发现,不少网贷平台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学生,实际上,部分平台的分期费率比银行分期高许多。
以趣分期平台的“趣白条”为例,借款3000元,借款期限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应的年利率分别为24.0%、17.5%、15.4%、13.5%;“e时贷”发布的许多贷款期限均为1月,贷款金额从百元至千元不等,最高利率达24%。
而目前,银行信用卡分期的月利率普遍在0.6%至0.72%之间,实际年化利率为13%至15.6%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