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花木兰的传说
- 格式:doc
- 大小:4.45 KB
- 文档页数:2
花木兰的传奇生平中国古代传说中,花木兰是一个女英雄的代表。
她出生在一个军事世家,她的父亲是一名老将军。
花木兰从小就对武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在自己的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她的武艺日渐精湛。
一天,北方的边境发生了一场战争。
皇帝下令征召年轻人入伍,以保家卫国。
这个消息传到了花木兰的家中,她的父亲虽然已经年迈,但仍旧义不容辞地要参军。
然而,花木兰深知父亲体衰力竭,若在战场上恐难以抵挡敌军攻势。
为了替父亲分忧,保家卫国,她决定代父从军。
在黑夜里,花木兰悄悄地偷走了父亲的军服和武器,披上重甲,拿起长剑,坚定地走向战场。
她以男子的身份加入了队伍,并且改名为花军。
在军队中,花军的武艺首屈一指,无人可敌。
她凭借着她的勇气、机智和智慧,征战沙场,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然而,与此同时,花木兰的身份却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秘密。
她一直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性别,历经炼狱般的战场和辛勤训练,她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她的战友们尊敬她,可他们却不知道她实际上是一位女子,更不知道她是个年迈父亲的女儿。
在一次艰难的战斗中,花木兰负伤昏迷,被队友们带回营地医治。
当她醒来时,看到了满地的战友们的尸体,她内心深感痛惜。
她深知自己无法再次扛起长剑踏上战场,需要偷偷地离开,然而她的身份绝不能暴露。
在她离开战场的路上,她遇到了敌军的将领。
情势危急,花木兰孤注一掷,她忍痛放弃了伪装,当场斩杀了那位将领。
这一幕正好被国王的使者目睹,使者心生敬佩,决定将这一英雄的事迹报告给皇帝。
事后,花木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她终于可以以女儿的身份回到父母的身边。
当她的父亲了解到花木兰在战场上所做的一切后,感慨万分。
他为自己有一个如此勇敢、聪明的女儿而骄傲,同时也为自己曾几何时看不清女儿内心的坚韧和勇气感到懊悔。
花木兰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国家,人们对她的故事赞不绝口。
她的传奇生平在中国流传至今,成为了许多人学习和崇拜的榜样。
她用自己勇敢的行动证明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敢。
无论是在传说中,还是在现实中,花木兰都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
花木兰的故事睡前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花木兰的故事2.故事背景介绍3.故事情节分析4.故事主题总结5.故事启示和影响篇1正文一、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以其英勇的形象和感人的故事广为流传。
传说中,她是一位女子,因父亲年迈无法再征战而代父从军,历经艰辛,成功完成任务,被皇帝封为将军。
她的故事在民间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故事背景介绍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花木兰的家庭状况也影响了故事的走向。
她的父亲年迈体弱,无法再战,而她的兄弟年幼,无法代替。
在这样的情况下,花木兰代父从军,展现出了她的勇气和智慧。
三、故事情节分析花木兰的故事主要围绕着她代父从军展开。
她在军中表现出色,历经了许多战斗。
在军队中,她不仅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还以她的勇敢和智慧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
最终,她成功完成了任务,被皇帝封为将军。
四、故事主题总结花木兰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勇气、智慧和孝道的重要性。
她以一个女子的身份,展现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和勇敢。
她的智慧和军事才能让她在军队中脱颖而出。
而她对父亲的孝道,让她决定代父从军,展现了家庭和亲情的力量。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品质。
五、故事启示和影响花木兰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英勇的故事,还蕴含着许多生活哲理。
它告诉我们,勇气、智慧和孝道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因素。
篇2 目录1.花木兰的故事2.故事背景介绍3.故事情节4.故事的意义和影响5.结论篇2正文一、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传奇女子。
她以男装身份代父从军,多次参加对匈奴、契丹等外敌的战争,表现出色,被赞誉为“花将军”。
她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小说等多种形式。
二、故事背景介绍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战争频繁。
朝廷征集士兵,花木兰为了家人,决定代父从军。
花木兰民间故事【--整改方案】花木兰(412年-502年),她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一、射雁的姑娘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哗啦啦地落下了许多。
爬在树上玩耍的牧童,看见天色不早,赶忙从树上滑下来,牵着牛回家去了。
蔚蓝的天空,渐渐暗了下来。
这时,远远的天边,有一群雁,一字儿并排着飞过,它们飞得很快,大概正赶着飞去暖和的南方过冬吧。
忽然,嗖的一声,一枝箭直向雁群射去,有只负伤的雁,从高空掉了下来。
"姐姐,我去捡!"大树下,有个八九岁的小男孩,一边喊,一边跑进不远的草堆,他在草堆里找了一会儿,便提着一只雁往回跑。
"姐姐,你真行,射中的都是大肥雁!"大树下,站了个十八岁的姑娘。
鹅蛋脸,长长的眉毛,直挺的鼻子,红红的小嘴,是个清秀的姑娘。
但她个子高高的,手里拿着弓,背上背着箭袋,威风凛凛,却文像个英俊的男子汉。
这时,她对跑过来的小男孩说:"聪儿,天晚了,我们回去吧。
"说着拉了小男孩,朝山脚的一幢小平房走去。
这姑娘姓花叫木兰,小男孩是她的弟弟,叫聪儿,他们和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姐姐,住在山脚下。
爸爸叫花弧,曾经做过大将军,自从隋朝统一天下以后,他便解甲还乡,带看妻子儿女,过着简朴的农家生活。
"聪儿,瞧!爸爸回来了。
"木兰的手指指向不远的田垅,那儿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农夫,正慢慢走来。
"爸爸,"聪儿飞奔到爸爸面前,举起手上几只雁。
"爸爸,你看,这都是姐姐射的。
""爸爸,你回来啦,"这时,木兰也已经走到爸爸跟前。
"唔,"爸爸看了看聪儿乎上的雁,又看了看木兰的装束。
"木兰,你穿上猎装,就更像男孩子了。
""嗯,爸爸,"聪儿对姐姐做个鬼脸。
花木兰的中国古代传奇故事替父从军花木兰,用自己的能力保护的她的父亲。
下面是花木兰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花木兰的事迹使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不怕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认真想办法,所做的事情一定能做成功,像花木兰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凡是多动脑筋想办法。
一个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必然经历得起更多的大风大浪,也更易获得成功。
原文阅读北魏年间,有一个名叫花弧的将军,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回老家养病。
花弧有三个孩子,大女儿花木莲,二女儿花木兰,最小的孩子是个儿子,名叫花雄。
花木兰从小活泼好动,缠着父亲学了不少武艺。
她天天苦练功夫,渐渐地,连父亲花弧也不是她的对手了。
这年,木兰十七岁,长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武艺也更加精进了,手中一杆枪使得出神入化。
一天,父亲带着木兰姐弟外出狩猎。
木兰拉弓射箭,箭无虚发,不一会儿,就射下了好几只大雁。
花弧乐得笑眯了眼,小儿子花雄也乐呵呵地跟在姐姐后面捡大雁。
有了大雁,弟弟花雄又嚷着要吃鱼,于是花弧又带着他和木兰来到河边钓鱼。
他们坐在河岸上,一边钓着鱼,一边欣赏着河岸的景色,不一会儿,鱼儿就上钩了。
“呵!这可真是一条大的鱼啊!”花弧看着钓上来鱼,乐呵呵地说。
花雄见了,也开心地说道:“我们快拿回家去,让木兰姐姐给我们做好吃的鱼肉吧!”木兰看看天,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于是笑眯眯地对弟弟说:“你这个馋嘴猫。
不过,好吧。
现在天色也不早了,是该回家了,母亲和姐姐还在家等我们呢。
”于是花弧收拾好渔具,带着两个孩子,提着猎获的大雁和鱼回家去了。
他们刚走到村口,妻子袁氏和大女儿花木莲就出来迎接了,一家人说说笑笑地往家走。
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花弧心中猛地一惊,心想:“最近听说朝廷要和柔然人打仗,难道是战书来了?”果然,战马在花家门前停下,送书信的人高喊:“花弧!花弧快接战书!”花弧赶紧迎上去,颤抖着双手接过战书。
送书信的人嘱咐花弧早做准备,然后又跃上战马,急促地奔向了远方。
木兰从军的历史典故木兰从军的历史典故导语:北魏年间,有一个名叫花弧的将军,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回老家养病。
花弧有三个孩子,大女儿花木莲,二女儿花木兰,最小的孩子是个儿子,名叫花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历史典故,欢迎查阅,谢谢。
木兰从军的历史典故北魏年间,有一个名叫花弧的将军,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回老家养病。
花弧有三个孩子,大女儿花木莲,二女儿花木兰,最小的孩子是个儿子,名叫花雄。
花木兰从小活泼好动,缠着父亲学了不少武艺。
她天天苦练功夫,渐渐地,连父亲花弧也不是她的对手了。
这年,木兰十七岁,长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武艺也更加精进了,手中一杆枪使得出神入化。
一天,父亲带着木兰姐弟外出狩猎。
木兰拉弓射箭,箭无虚发,不一会儿,就射下了好几只大雁。
花弧乐得笑眯了眼,小儿子花雄也乐呵呵地跟在姐姐后面捡大雁。
有了大雁,弟弟花雄又嚷着要吃鱼,于是花弧又带着他和木兰来到河边钓鱼。
他们坐在河岸上,一边钓着鱼,一边欣赏着河岸的景色,不一会儿,鱼儿就上钩了。
“呵!这可真是一条大的鱼啊!”花弧看着钓上来鱼,乐呵呵地说。
花雄见了,也开心地说道:“我们快拿回家去,让木兰姐姐给我们做好吃的鱼肉吧!”木兰看看天,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于是笑眯眯地对弟弟说:“你这个馋嘴猫。
不过,好吧。
现在天色也不早了,是该回家了,母亲和姐姐还在家等我们呢。
”于是花弧收拾好渔具,带着两个孩子,提着猎获的大雁和鱼回家去了。
他们刚走到村口,妻子袁氏和大女儿花木莲就出来迎接了,一家人说说笑笑地往家走。
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花弧心中猛地一惊,心想:“最近听说朝廷要和柔然人打仗,难道是战书来了?”果然,战马在花家门前停下,送书信的人高喊:“花弧!花弧快接战书!”花弧赶紧迎上去,颤抖着双手接过战书。
送书信的人嘱咐花弧早做准备,然后又跃上战马,急促地奔向了远方。
“爹爹,柔然人真的要攻打我们北魏了吗?”木兰接过父亲手中的战书问。
“是啊。
”花弧喃喃地说,“爹爹我又要重返沙场了。
中华经典花木兰的故事中华经典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是替父从军的孝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花木兰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花木兰中华经典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412-502)北魏宋州(今河南省虞城)人,时值太武皇帝时期(424——452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西汉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
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
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
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人物生平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一说花木兰(412-502)是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人。
时值太武皇帝时期(424——452年)。
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里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二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花木兰的故事
花木兰是一位来自古代中国的传说中的英雄女子。
故事发生在北魏末年,木兰家族在边境之地。
当时,魏国正面临来自北方的侵略。
为了保家卫国,每户家庭都需要派出一名男性去参军。
然而,木兰家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年幼的父亲。
为了避免父亲上战场,在父亲病倒无法行军的时候,花木兰决定代替父亲,假扮成男子去参军。
她剪了长发,束起杂乱的马尾,穿上男装,并取了一个男性的名字“木兰”。
在军队中,木兰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韧劲和聪明才智,因此很快得到了指挥官和战友们的赏识。
她参加了长时间的训练和战斗,并在很多战役中表现出色。
经过多年的战斗,木兰终于协助魏国击败了敌人。
当她在皇帝面前脱去男装,揭示自己的真实身份时,大家都对她的勇敢和忠诚感到十分惊讶和赞赏。
于是,皇帝决定奖励木兰,赐予她许多荣誉和贵族地位。
然而,木兰却谦虚地拒绝了这些荣誉,只希望能够早日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
木兰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子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了保家卫国而扮演男子身份,并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
她的精神和毅力让她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受人尊敬的象征。
花木兰故事
花木兰,一个中国古代的传奇女子,以其勇敢、坚强和孝顺的品质而闻名于世。
她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符号。
花木兰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的品质。
她喜欢读书,善于思考,对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
然而,她的父亲却一直希望她能够成为一名男子,能够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花木兰虽然感到压力,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有一天,花木兰听到皇帝征兵的消息,她知道这个消息对于她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她的父亲身体不好,弟弟又还年幼,她觉得自己必须站出来,为了家庭和亲人去做出贡献。
于是,她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在军队中,花木兰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她需要忍受艰苦的训练和极端的环境,同时还要应对军旅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
然而,她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使她很快就适应了军队生活,并在战斗中屡获战功。
在长达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花木兰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和磨砺。
她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表现,逐渐晋升为一名高级军官。
然而,在一次战斗中,她的身份被敌人发现,她面临着被处决的危险。
这时,她的真实性别被揭开,所有人都被她的勇气和毅力所感动。
最终,花木兰胜利归来,她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颂。
皇帝为了表
彰她的贡献,授予她最高荣誉,并任命她为朝廷官员。
然而,花木兰并没有被这些荣誉冲昏头脑,她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花木兰民间故事
花木兰是一位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
以下是花木兰民间故事的概要:
从前,有个武艺高强的姑娘叫花木兰,她年轻漂亮,还有一手好箭法。
一天,花木兰正在屋里织布,忽然听见外面有马蹄声。
她走出屋子,只见一个军官从马上下来,递给她一份公文,说:“边疆正在打仗,可汗命令征兵,你们家有一个人的名字在公文上。
”木兰翻开一看,爹爹的名字在上面。
花木兰回到屋里,左思右想:爹爹的年岁大了,弟弟还小,怎能随军打仗呢?这可怎么办呢……花木兰一夜没有合眼,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花木兰上街买了一匹马,赶做了一身战袍,又剪了头发,装扮成小伙子,连父母和弟弟们都认不出她了。
家人不忍心让木兰去打仗,可是也没别的办法,只好和木兰挥泪告别,于是花木兰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
战场上的花木兰一点儿不比男儿差。
她历经百战,挥汗流血,凭着她的机智、勇敢和超群的武艺,一次次立下了战功。
战争一打就是十二年,大军终于胜利归来,可汗亲自召见了花木兰,要封她做大官。
但花木兰想念亲人,她谢过可汗,就和几个一起打仗的好伙伴回家乡了。
父母听到木兰要归来的喜讯,高兴地来到村口迎接,弟弟们也都长大了,正在家里杀猪宰羊,准备犒劳凯旋的姐姐。
花木兰终于到家了,她回屋换上以前的青布衣裙,和她一起打仗的伙伴们看到后,都惊呆了。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和他们并肩作战十二年的花木兰竟是个漂亮的姑娘!。
花木兰的历史故事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她是一位传奇的女战士,替父从军,参加了长时间的战争,最终荣归故里。
她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了孝顺、勇敢和忠诚的象征。
关于花木兰的传说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一部古代诗歌《木兰辞》,后来经过无数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的改编,她的形象得以深入人心。
尽管花木兰的故事在历史中并无确凿的证据证明其真实性,但她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女性勇敢、智慧、孝顺的典范。
与英国神话中的女王Cordelia相似,花木兰也是一位勇敢的女战士,为了保护家人和祖国,她毅然决然地男扮女装,代父从军。
在战场上,她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最终,战争结束后,她功成身退,回到了故乡。
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成为了民族英雄的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花木兰的故事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受到了极高的赞誉,但她仍然是一个虚构的传奇人物,而非真实的历史人物。
然而,这并不影响她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中国,花木兰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了女性勇敢、智慧、孝顺的品质。
总之,花木兰和Cordelia等女战士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但她们都具有勇敢、智慧、忠诚等共同特质,成为了各自文化中的传奇人物。
这些故事在世界各地流传,激发了人们对英勇女性的敬仰和赞美。
真正的传奇花木兰花木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传奇女英雄,她的故事已经被流传了数百年。
虽然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她的存在,但她的形象和故事已经深深植入了中国文化,成为了代表勇敢、智慧和孝顺的典范。
花木兰的故事首次出现在公元6世纪的《木兰辞》中,这是一首描绘了她代父从军,英勇战斗的诗歌。
后来,她的故事被不断地改编和再创作,出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戏剧、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
根据传说,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人物,她为了代替年迈的父亲参加战斗,隐瞒了自己的女性身份,代父从军,历经十二年的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
花木兰的故事简介花木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英雄,她的故事被流传了几百年,深受人们喜爱。
花木兰的故事源自中国北魏时期的《木兰诗》,后来被改编成了戏剧、电影、动画等形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经典之一。
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北魏时期,当时北魏正值战乱不断,国家急需男丁征战,而花木兰的父亲年迈体弱,无法应征入伍。
面对这一情况,花木兰毅然决定代替父亲,假扮成男子,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投身军营,开始了她的军旅生涯。
在军中,花木兰表现出色,她勇敢、机智,深得战友们的信任和敬重。
她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与此同时,她也时刻面临着被人发现真实身份的危险,一旦被揭穿,将面临着严重的处罚。
最终,在一次关键的战斗中,花木兰的真实性别被战友发现,但出乎意料的是,战友们并没有因此责怪她,反而更加敬重她的勇气和忠诚。
在战争的胜利之后,花木兰终于平安归来,她的父亲也因此得以平安度过晚年。
花木兰的故事被传颂至今,不仅因为她的英勇和智慧,更因为她展现出的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孝节义,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花木兰的故事也被改编成了动画、电影等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迪士尼公司也曾推出以花木兰为主题的动画电影,讲述了花木兰的故事,向世人展现了这位伟大女英雄的形象。
花木兰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女子假扮男装的故事,更是一部展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作品。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男女,只要心怀家国情怀,勇敢无畏,都能成为伟大的英雄。
在当代社会,花木兰的故事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她的形象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追求真理和正义。
她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孝道忠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这种美德。
总之,花木兰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奇,她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心怀家国情怀,都能成为伟大的英雄,这也是她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花木兰的个人事迹介绍花木兰,生卒年代不详,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
名木兰,后称花木兰。
其父名弧,乃汉初千夫长。
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冒顿单于之子,名稽粥大举入塞,杀掠甚众。
文帝大征天下臣民抵御,木兰父当往,然年已老迈,木兰弟尚年幼。
木兰悯其父老,便替父从军。
木兰初为戍卒,立功后升为小校,后晋升为将军,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
驰奔沙场,屡建战功。
木兰从军12年,人们都不知她为女子。
天子因其有功,封她为尚书郎,木兰没有接受,只恳求回家探亲。
到家后。
木兰脱去戎装,换上女服,随从惊讶不已:木兰原是女子。
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冢丘高大,苍松环护,翠竹成林,乡人又为其立祠,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
木兰戍边之地名曲逆,即今河北省顺平县,该地人民为感激木兰的恩德,从汉代起就为其立庙建祠,历经多代,香烟不绝。
唐朝乾封元年,唐高宗偕武则天到泰山封禅,路经亳州,游老君庙和木兰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兰为"孝烈将军"。
孝烈将军木兰替父从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皇上先知她不受封赏。
后又听说她还是一位未出阁的女郎,而且貌美,欲纳其为妃子,下旨召木兰进京。
皇上一见,木兰果然是位绝色佳人,喜不自禁地说:"孤王见你才学过人,武功高强,忠孝皆全,国色天香,想把你封为妃子,不知意下如何?木兰闻说如雷击顶,暗暗想道:从前昏王因迷恋酒色,祸乱朝纲,以致国势衰危。
今四方稍定,不思治国安民,反而封宫选妃,岂不又要重蹈覆辙?她蹙了一下眉头,说道:"皇上恩泽,怎敢不受?只是小女子自幼立下3桩誓愿,若不实现,永不嫁人!"皇上心喜道:"这好办,你说吧,不要说3件,就是30件、300件.孤王不惜千斗金,万斗银,也要办得使你满意。
木兰说:"其一,小女子替父从军,一为尽孝,二为尽忠,三也是为天下女子争一口气。
巾帼英雄的成语故事及出处巾帼英雄的成语故事及出处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了解过成语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巾帼英雄的成语故事及出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拼音] jīn guó yīng xióng[成语解释] 巾帼: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
指女子中的英雄。
[典故出处] 清·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成语故事在三国纷争的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出祁山,攻打魏国。
魏军统领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于渭南。
由于看到诸葛亮远道而来,利于急战,所以司马懿采取了相持战术。
蜀军多次挑战,屡次辱骂,司马懿都不肯出战。
诸葛亮深知,如果这样相持下去对蜀军是极为不利的,故而发动强攻。
可是无奈北魏军深沟高垒,很难取胜,可是诸葛亮又怎能甘心退兵?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派人大张旗鼓地前往魏营给司马懿送了一份“厚礼”——一大堆妇女用的头巾和发饰(钗、环、及脂粉等),还写了一封信,说司马懿太胆小了,一个大英雄,掌握那么多兵将,竟然不敢前来应战。
如果他领兵出战,就是男子汉、大英雄;如果不敢出战,干脆就用妇女的头巾包上头(看到这里你会理解最初巾帼英雄是什么意思了吧),再用脂粉化妆吧!以此来讥讽证明他这个所谓的英雄只是个一般妇女而已,这是激将法。
而司马懿虽然非常生气,却依然没有中计。
与之相关的故事花木兰花木兰:流传版本最广为姓魏,名木兰。
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
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
后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但《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民歌,不可能隋朝才出现。
最真实应是北朝人(由诗中“黑山”可知,黑山所处应是北朝)而北朝为鲜卑人为尊,初年士兵多是鲜卑人很少汉人,又因为鲜卑女性地位较高(最初为母系氏族),女子主母也可领兵。
花木兰的个人事迹介绍花木兰,生卒年代不详,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
名木兰,后称花木兰。
其父名弧,乃汉初千夫长。
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冒顿单于之子,名稽粥大举入塞,杀掠甚众。
文帝大征天下臣民抵御,木兰父当往,然年已老迈,木兰弟尚年幼。
木兰悯其父老,便替父从军。
木兰初为戍卒,立功后升为小校,后晋升为将军,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
驰奔沙场,屡建战功。
木兰从军12年,人们都不知她为女子。
天子因其有功,封她为尚书郎,木兰没有接受,只恳求回家探亲。
到家后。
木兰脱去戎装,换上女服,随从惊讶不已:木兰原是女子。
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冢丘高大,苍松环护,翠竹成林,乡人又为其立祠,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
木兰戍边之地名曲逆,即今河北省顺平县,该地人民为感激木兰的恩德,从汉代起就为其立庙建祠,历经多代,香烟不绝。
唐朝乾封元年,唐高宗偕武则天到泰山封禅,路经亳州,游老君庙和木兰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兰为"孝烈将军"。
孝烈将军木兰替父从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皇上先知她不受封赏。
后又听说她还是一位未出阁的女郎,而且貌美,欲纳其为妃子,下旨召木兰进京。
皇上一见,木兰果然是位绝色佳人,喜不自禁地说:"孤王见你才学过人,武功高强,忠孝皆全,国色天香,想把你封为妃子,不知意下如何?木兰闻说如雷击顶,暗暗想道:从前昏王因迷恋酒色,祸乱朝纲,以致国势衰危。
今四方稍定,不思治国安民,反而封宫选妃,岂不又要重蹈覆辙?她蹙了一下眉头,说道:"皇上恩泽,怎敢不受?只是小女子自幼立下3桩誓愿,若不实现,永不嫁人!"皇上心喜道:"这好办,你说吧,不要说3件,就是30件、300件.孤王不惜千斗金,万斗银,也要办得使你满意。
木兰说:"其一,小女子替父从军,一为尽孝,二为尽忠,三也是为天下女子争一口气。
花木兰的传说故事
花木兰,中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
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广泛流传,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传说中,花木兰看到年迈的父亲被征召入伍,决定替父从军。
她女扮男装,在军队中表现出色,成为了一名勇敢而智慧的士兵。
经过多年的战争,她成功地击败了入侵的敌人,展现了自己的英勇和才干。
战争结束后,花木兰的英勇事迹被皇帝得知,她被召回宫中,赏赐官职和财富。
然而,花木兰拒绝了这些赏赐,请求返回家乡。
回到家乡后,花木兰恢复了女儿身,与家人团聚。
在她的故事中,花木兰展现出了孝顺、勇敢、智慧和忠诚的品质,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人物。
她的故事也反映了对家庭、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
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花木兰的传说故事被广泛传播和演绎。
有许多诗歌、戏曲、电影、电视剧等都以她的故事为题材,展现了她的英勇和智慧。
花木兰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符号,代表着中国妇女的坚强、勇敢和智慧。
总之,花木兰的传说故事是中国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和精神风貌。
通过花木兰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忠孝节义、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
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英雄,她的故事被传颂了千百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北魏时期,她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孩,为了替父从军,她剪去长发,换上父亲的军装,代替父亲参加了战争。
她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民间传说。
花木兰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自小就饱读诗书,精通武艺。
她聪慧勇敢,机智过人,深受父母的喜爱。
然而,正当花木兰青春年少,英姿飒爽之时,边疆战事频繁,北魏朝廷下令各家户口都要派人参军。
可是,花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她的哥哥又年幼无知,无法胜任这项重任。
为了保全家族的荣誉,为了保家卫国,花木兰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代父从军!花木兰剪去长发,换上父亲的军装,悄然离家,踏上了征程。
她骑着父亲的战马,背负着父亲的重托,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战场之中。
在军营里,她严守军纪,勤学苦练,迅速融入了军队。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和上级的赞许。
她在战场上勇敢无畏,机智过人,屡立战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战士。
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在等待着花木兰。
在一次关键的战斗中,花木兰受了重伤,奄奄一息地躺在战场上。
就在这时,她的真实身份被揭露了。
当时的将军大为惊讶,他没有责怪花木兰的冒名顶替,反而对她的英勇行为赞赏有加。
最终,花木兰凯旋而归,成为了一名英雄。
花木兰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奋斗,她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心怀报国之志,就能创造奇迹,成就非凡。
她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女性同样可以勇敢坚强,可以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挺身而出,展现自己的价值。
花木兰的故事,永远在人们心中闪耀着光芒,她的形象永远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
愿我们都能像花木兰一样,勇敢坚毅,敢于迎接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新都二月二木兰会作文
一年一度的“二月二”木兰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开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由迁居当地的客家人首先发起。
农历的二月初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
传说在这天庆祝“龙抬头”,则寓意敬龙祈雨,来年庄稼收成好。
而在新都区木兰镇木兰山,这一天山上山下摩肩接踵的有近10万人,大家来到山上赶庙会、摸龙头、晒种子,讨个好彩头。
如今,木兰会已经成为木兰镇的一张名片,每年的“二月二”都会吸引数万周边游客来赶庙会。
木兰乡是新都较偏僻的一个小乡村,木兰乡的木兰村坐落于一处被称为“术兰山”小山丘的山脚,木兰因其而得名。
当地土著盛传,木兰之名乃是源于有“蜀中花木兰”之称的元代女英雄——韩娥。
她女扮男装从军反元的事迹,曾传为蜀中佳话。
因此,四川境内共有两处纪念韩娥的祠堂:一处在韩娥的出生地——阆中老干山。
祠堂几经兴废,至今保存完好;另一个就在新都的木兰山。
新都术兰寺一年一度“二月二龙抬头”的庙会活动远近闻名。
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涌上新都木兰山,山上山下人海延绵几公里,人挨人、脚挨脚。
上山祈福烧香、摸龙头,为全家讨个好彩头。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四川阆中有个木兰会,却与花木兰没有关系,说的是另一个巾帼英雄的故事呢!
这位巾帼英雄名叫韩娥,生于元朝末年,三岁丧父,七岁丧母,只好跟着叔父生活。
叔父名叫韩立,曾经在县衙当过小官,看见朝廷腐败后,就辞官到乡下隐居,每日有空闲就教韩娥读书练剑。
小韩娥聪明机灵,读书过目不忘,剑法也是很快学到要领。
一天,她练剑完回到房里,忽听叔父呼唤,上前问:“叔父唤女儿有啥吩咐?”叔母拉过女儿,眼泪汪汪说道:“孩子,如今你已是十二岁的人了,姑娘家防身最关紧要。
这些天,溃军到处奸杀抢劫,我担心你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受侮辱,万一有个差错,怎对得起你死去的二老!”韩娥跪在叔父母面前,咽喉哽咽地说:“二老教诲,女儿终身不忘。
如被乱军掳掠,女儿誓死殉节,决不砧污家门!”韩立说道:“昏君无道,豪杰蜂起,元人的日子也不会久长了,孩儿千万不能轻生。
我和你叔母商量,给你做了一套男子衣裳,你可穿着,若被官兵掳掠,见你是个男子,也可以免遭不幸。
”韩娥点头答应。
从此,她就穿上了男子衣裳。
韩娥女扮男装不久,果然被元军掳去,当了一名马夫,后来,这支溃军又被王起岩义军包围,韩娥杀掉元军副将,投降了义军。
王元帅在帐内召见韩娥,问其姓名,韩娥随口答道:“韩关保。
”王元帅见她年少英俊,勇敢机灵,心里十分欢喜。
问起家事,知道她父母双亡,对韩娥说:“你父母既一亡故,罗甲将军膝下又无儿女,你何不将他认作义父,日后也有个照应。
”韩娥想:父母双亡,如今又不知叔父母的下落,既然元帅作主,不如暂且就把罗甲将军认作义父吧。
她向王元帅说:“多蒙元帅厚爱,实在感恩不尽。
只是我年幼无知,若有差错,还望元帅、罗将军恕罪。
”
韩娥认了罗甲为义父,在罗甲身边作了亲兵副将,跟随罗甲南征北战一十二年。
罗甲是四川宜宾人,他待韩娥如亲生儿子,韩娥也把他当作亲生父亲。
在军中,韩娥举止检点,小心谨慎。
严寒的冬天,她四肢僵冰不叫苦,夏天酷热,她汗流如雨不裸浴。
无论行军露营,严冬暑天,总是迟睡早起,不卸衣甲。
日子久了,也有将士生疑。
有的将士问她:“少将军,你怎么总是迟睡早起,睡觉不卸衣甲?”韩娥答道:“侍候义父呼唤,操心义父安全,怎好怠慢贪玩?况且,战事紧要,敌寇当前,怎能粗心大意,解衣卸甲?”
有时队伍打了胜仗,或者星夜劳苦,罗甲赐酒,韩娥巧言回绝:“孩儿天生不饮酒,若饮酒,就生大病。
”由于韩娥谨慎机敏,不仅全军上下相信不疑,而且深深受到罗甲喜欢。
罗甲把军中事务都交韩娥处理,并且常常对人夸耀说:“关保胜过亲生儿子。
我要给他成亲,继承我的香烟后代。
”罗甲远征云南回到宜宾以后,一次,韩娥随罗甲到王元帅帐中商量军情。
结束时,王元帅问韩娥:“少将军,义父待你如何?”韩娥见元帅如此问话,心中感到蹊跷,忙起身回答:“义父待儿如亲生,末将铭记不忘!”元帅说:“你视罗将军如生父,罗将军视你如己子。
罗将军毕有心为你招亲。
今王将军有一女,聪明贤惠,才貌双全,相配与你,可谓男才女貌,本帅作媒,不知你意下如何了”韩娥一听,如同九天霹雳,半天不能作声,只好支支吾吾:“元帅见爱,小将感恩,但我年纪尚幼,正当为国效力,小将实在不……”
王元帅说:“本帅作主,你就休要推辞了。
”
韩娥百般推委,横竖不行,又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新婚之后,王小姐情长意绵,韩关保总是支支吾吾,尽情推却,就更不说同床共枕了。
不久,关保夫妇失和,这消息传到罗甲耳里,罗甲唤来关保,教训一翻,又尽力劝她夫妻和睦。
韩关保有口难言,只好忍住不说。
后来,明玉珍在重庆建立了大夏国。
有一次,韩娥随王元帅由宜宾到成都商议军机,行至成都度缘桥,忽见人群中有一老年夫妇朝自己张望,面目好像很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走了几步,猛然想起:莫不是叔父、叔母?
韩娥回转身来,走到二位老。
人跟前,仔细端详了一番,上前施礼道:“二老贵姓,可认识我么?”俗话说,“小认老,容易找;老认小,认不倒”。
韩娥离家时不过十二岁,如今已是二十四岁的人了,何况又是女扮男装,一身戎装,二老如何认得?韩立见戎装小将相间,施礼回答说:“老夫韩
立,少将军有何吩咐?”韩娥一听韩立二字,连忙施大礼:“二老不认识我了,我是女儿韩娥呀!”接着,韩娥把被掳以后的情况告诉了二位老人,又指着自己头上幼时的刀痕给二老看,韩立夫妇才认出侄女。
叔侄见面,不禁抱头痛哭。
韩娥说:“女儿与二老失散之后,不觉已一十二年了,无时。
无地不想念二位老人,想念故土。
幸喜今日遇见叔父、叔母,女儿想察明元帅,改换女装,回家侍奉二老天年,又恐欺哄之罪,不知如何才好?”
韩立道:“从古至今女扮男装的何止你一人?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12年,同行不知是女郎,后来天子赐她女儿红妆还故乡。
你如今暂且回营去,等我向王元帅说明原委,乞还女装。
”韩娥回营之后,韩立马上向王元帅写信,请求放还韩娥。
王元帅接信之后,不觉暗暗吃了一惊:天下真有这样怪事,莫非我营中又出了个花木兰不成?其中怕有蹊跷哩!王起岩立刻将这事交给成都府衙审理。
府衙接到王元帅的案子,自然不敢怠慢。
公堂上,府衙问罗甲,罗甲说韩关保是他义子,从征一十二载。
问韩立,韩立说韩娥是我侄女离散也是一十二年。
问关保,关保说她叫韩娥,十二年前被元军掳去,认罗将军为义父,改名关保。
一时真假难分,府官只得命一老妇检查,韩关保果真是一女子。
真相大白,府官将此事申报明玉珍大夏朝廷,朝廷批准韩娥还乡,并表彰为“贞烈”。
韩娥从此结束了十二年的戎马生活,重新穿上女儿装。
后来,由叔父作主,韩娥嫁给了同她一起从征的新都人马复宗,生了一男二女。
韩娥的事迹传出去之后,文人学士写诗作文,称她为“蜀中花木兰”,她女扮男装的故事也就流传下来了。
在四川阆中县木兰乡老乾山有个木兰庙,还有木兰墓。
墓碑上刻有:“阆中花木兰,生于老乾山下,葬于钟鼓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