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称象(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4
《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曹、称、员”等 14 个生字,会写“称、秤、杆”等 10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称象的两种办法,体会“到底、才”等词语表达的作用。
3.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
课时教学目标1.多种方法认识“称、称、员、柱、议论”等 14 个生字,写好“称”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比,体会“到底”的表达作用,并能用“到底”尝试说话。
3.整体感知课文,品读2、3自然段,通过“读、思、议、演”等学习活动,感受大象之大,称象之难,官员办法不可行,为第二课时感受曹冲的聪明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在中国古代有一群聪明的小孩,比如7岁作诗就能流传千年的骆宾王,同伴遇到危险,临危不乱解救同伴的司马光,4岁就懂得让梨给兄长吃的孔融……他们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了今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叫——曹冲;他7岁时做了一件绝顶聪明的事——称象。
2.齐读课题老师的课题中漏写了一个字,是什么?——称二、识字辨字并指导书写1.识记“称”①强调读音:出示“称”,师强调“chēng”读后鼻音,齐读②识记字形:出示“称”甲骨文(字形像一只手提起一条鱼是人想掂一掂鱼有多重。
)“称”字除了表示“称重量”的意思外,他常常还表示“说话”的意思。
如果你坐得端正,积极思考,老师就会把好听的话说给你,这就叫作——称赞③指导书写“称”:把题目中漏掉的“称”字补充上去,生书空。
2.识记“秤”①师:出示“秤”,齐读②师:在古代没有电的情况下,我们聪明的祖先发明了一种秤,叫杆秤,既方便携带又称量准确。
③出示杆秤实物、图片名称④那这一杆秤应该怎么用呢?师边实物演示边解说。
解释并强调“秤”字的右边是“平”④指导书写“秤”3.比较识记师:一个是第一声的“称”,它表示的是一个动作,去称一个东西的重量;另一个字是第四声的“秤”,它是一种称东西的工具。
三、整体感知:1.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一边读一边勾画出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2.交流汇报:①曹冲:一看题目,就知道文中的主人公就是曹冲。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称象_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熟悉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方法的小朋友,感受曹冲的聪明。
4、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教学预备:生字卡片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课题,学习生字“称、象”2、读课题后质疑,师梳疑:谁称象?这是头怎样的象?为什么要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二、初读感知。
1、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称象》教学案例: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圈诞生字,读准字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说说。
2、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两个自然段尝试自学)(1)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2)划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读正确。
(3)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得正确、流利。
3、小组汇报沟通,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艘、沉、止”*帮忙学生把每一段都读正确*指导学生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其他三段4、组内沟通读懂的问题。
5、你还想知道什么?三、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感悟官员称象方法的不行行。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
(2}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3)语句训练:一边一边(4)官员们想出了几种方法?这些方法行吗?(争论)随机理解“直摇头”(5)、朗读指导。
2、学习4、5段,感受曹冲的聪明。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2)小组合作讨论曹冲称象的方法。
边争论边做试验。
(3)沟通讨论结果。
(教师演示或推选学生上台演示)(4)结果如何?理解“果真”四、课本剧表演。
五、指导书写。
六、拓展练习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称象称象综合课。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亲自动手作试验,弄懂曹冲称象的方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曹冲称象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课题4、曹冲称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底”等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表达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记生字,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板书设计4、曹冲称象—先赶象上船,画直线一再赶象上岸,装石头称秤杆柱—然后称石头,得出重量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集备与复备新课导入明确目标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称东西为了什么?2、师: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谁愿意来读一读课题?(两名学生读课题)你读的字音真准确。
曹和称是我们今天需要认识的字,我们身边就有姓曹的人,平舌音“曹”,和老师一起读“曹你能给“称”组个词吗?一起读称,称重,名称,称呼。
5分钟结合学生已有认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只有把生字词掌握住,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自主探究汇报梳理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曹冲称象到底是怎样称的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8页,自由读课文,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遇到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开始吧!2.同学们都把字音读准了吗?很好,现在呀我们同桌之间合作读课文,一人读一个自然段,如果他读对了,就夸夸他,如果他读错了就帮帮他,我们开始吧。
3.读过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评价(同学们非常棒,不仅把课文读流利,还能用心记这个故事的情节,并且还能有自己的见解,很会读书)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事情都源于一件事(课件出示第一个自然段。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简单的《称象》这篇课文。
2.能够反复朗读《称象》这篇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能够按照课文内容做简单的表演,培养表达能力。
4.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内容。
5.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听懂《称象》这篇课文,反复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并表达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课文《称象》教材内容及相关教学视频。
2.课堂教具:图片、板书、幻灯片等。
3.课外辅助:音频设备。
4.学生素材:有关小象的图片、故事、小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导入1.利用图片展示小象,让学生猜测“称象”是什么意思。
2.通过简短的小故事导出《称象》这篇课文的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第二节课:学习与讨论1.教师朗读《称象》这篇课文,让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并展示讨论成果。
第三节课:表演与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称象》的小表演,培养他们的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2.完成相关练习册上的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第四节课:知识拓展1.展示相关小象的知识,让学生对小象有更深的了解。
2.通过小游戏或讨论,引导学生保护动物意识的养成。
五、课堂活动设计1.课文朗读活动:学生分组或轮流朗读课文。
2.比喻和象征活动:分组讨论《称象》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表演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称象》的小表演。
4.保护动物活动:展示小象资料,进行有关小象的讨论或小游戏。
六、作业布置1.教师出示相关小象图片,要求学生写一段小短文表达对小象的喜爱。
2.完成练习册有关《称象》的课后练习。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同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确保教学效果。
学建议教学开始,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果现在有一头大象在你面前,咱们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问题一出,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在脑海中积极想办法。
无论是哪种办法,老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
曹冲的办法是哪里来的?他是吸收了前面意见中合理的部分,摒除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
因此,教学时,不要简单地宣讲曹冲如何聪明,而应抓住他如何动脑筋,特别是如何吸收别人的意见来认识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曹冲的喜爱之情引导他们像曹冲一样,想办法解决课文中的生字,并在读中认真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用上“先……然后……再……最后”等连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在进行这一环节时,可结合“金钥匙”进行,教给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在反复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复述课文的水平。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一课《称象》教材分析《称象》这课文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四句话说明的。
第一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
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21、《称象》第一、二课时课堂教案教学内容21、《称象》第一、二课时)教学课时第1、2 课时教学课型阅读是否集体备课是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讲的是曹操的亲小孩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
那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方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情况进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亲小孩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方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方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明白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能够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明白得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那个故事。
教学重点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曹冲想出称象方法的缘故.教学预备预设过程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
(板书:称象)认识生字“称、象”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什么缘故称象?如何称的?)二、初读课文新课标第一网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
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5、朗读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判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称象》教学设计之六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分析比较课后习题2中三对句子间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在通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出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通过实物演示和分析联想,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出课题。
教课前,教师先讲有关曹冲的故事,使学生对曹冲的聪明才智有初步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急于知晓曹冲小时候的故事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状态。
接着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审题中,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曹冲的另一个故事——称象。
然后启发学生:“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怎么称呢?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弄明白曹冲怎么称象的,他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二、展开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
3.联系课文内容讲讲“又高又大”、“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等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因人而导。
四、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情况,复述故事。
五、练习填空:1.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一个是()。
第一个办法别的官员认为(),第二个办法曹操()。
2.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第二课时一、对比分析,突出教学重点。
先指导学生把曹冲的称象和官员们的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高明之处。
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1.官员们想的第一个称象办法是什么?(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称)这个办法好不好?(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2.官员们想的第二个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办法也不好,因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大象活不成了。
一年级语文下册《称象》第一课时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称象》第一课时教案
称象参考教案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可以称一称。
)教师板书“称”。
谁听过称象的故事?怎么称?结果怎样呢?请带着问题学习第6课。
(二)初步阅读,领略课文内容。
1.大家小声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5个自然段。
)
2.指五名同学读全文。
大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一个曹冲出主意称大象的故事。
)
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这个故事的呢?下面我们细学课文,理解内容。
(三)细学课文,分析内容。
(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多“到底”这个词。
)
到底:究竟。
两句话哪句话写得好?怎么好?
第二句话增加“到底”一词,加强了语意和语气,把官员们那种急切的心情描写出来了。
(4)指导朗读。
读描写大象的句子,应该把大象高而大的意思强调出来。
读官员们议论,应该读出大家急切的心情。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称象教案【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材分析】《称象》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动脑筋想方法,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七岁的孩子,竟然解决了连官员们都无从下手的难题,学了本文就是想让学生明白遇事要善于观察,要动脑筋想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分析】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校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乐于承受课程标准的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
会用“一边……一边……”说话。
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主动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多读,明确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转字盘、录音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一定都见过大象吧!象很大,也非常重。
现在我们要知道大象的重量是很容易的,但在古时候却十分困难。
可是就有一个聪明的小朋友想出了绝妙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你想知道这个小朋友是谁吗?他想出的是什么好方法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动画欣赏、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并伴有课文内容的录音。
2、提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的答复和板书课题)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谁想的方法呢?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开,自由读一读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并圈出文中的生字。
2、交流识字:同桌间互相学习生字,互相介绍记生字的好方法。
(如,给熟字加偏旁,形近字区别记忆等) 四、稳固识字 1、转学盘认字,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画上十三个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
在黑板的某一处作上记号,转动字盘停下后,学生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称象_人教新课标“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课型】精读引领课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进展的障碍。
许多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可怕: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那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排除幼儿恐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自由自在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适应。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爱好,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关心和鼓舞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晰,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夸奖,并要其他幼儿仿照。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识也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