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绿化种植相关设计规范绿化种植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营造美化环境的效果,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增加自然的元素和空气质量。
为了确保绿化种植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一些设计规范和标准已经被制定出来。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绿化种植相关的设计规范。
首先,关于树木种植的规范包括: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在公共区域和城市街道上,树木之间的间距应足够宽,以确保树木的正常生长和根系的发育;选择具有良好形态和无病虫害的树种,并注意保护树木的树干和树冠;树木的栽植必须符合安全和稳定的要求,可以使用专业工具和草木胶水固定树木的位置。
其次,关于花草种植的规范包括: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花草品种;根据花草的特性,合理安排其位置,以实现良好的视觉效果;保证花草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和水分,适时浇水和施肥;定期修剪和清除花草的枯叶和枝条,以保持整洁和健康的外观。
此外,绿化种植的规范还包括对景观设计的要求: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活动方式,创造一个宜人和舒适的环境;景观设计应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相协调,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加入一些创新和具有特色的元素,如雕塑,水景,露天剧场等,以增加景观的吸引力和功能性。
另外,关于绿化养护的规范也非常重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绿化植物的健康状况,包括病虫害的防治和膳食矫正;保持绿化植物的整洁和干净,及时清除落叶和废弃物;制定合理的养护计划,包括浇水、修剪、施肥和草地管理等,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最后,还有一些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绿化种植规范:避免使用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化学农药和化肥;选择具有耐旱和耐寒能力的植物,以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在设计中合理使用雨水和废水,推广灌溉系统的应用;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纳入景观设计和照明系统中,为绿化种植提供可持续的能源。
总结来说,绿化种植设计规范的制定可以确保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些规范包括树木种植、花草种植、景观设计、绿化养护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种植设计---国家规范一、种植设计一般规定第1.1.1条公园的绿化用地应全部用绿色植物覆盖。
建筑物的墙体、构筑物可布置垂直绿化。
第1.1.2条种植设计应以公园总体设计对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的要求为根据。
第1.1.3条植物种类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当地适生种类;二、林下植物应具有耐阴性,其根系发展不得影响乔木根系的生长;三、垂直绿化的攀缘植物依照墙体附着情况确定;四、具有相应抗性的种类;五、适应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六、改善栽植地条件后可以正常生长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种类。
第1.1.4条绿化用地的栽植土壤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栽植土层厚度符合附录四的数值,且无大面积不透水层;二、废弃物污染程度不致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三、酸碱度适宜;四、物理性质符合表6.1.4的规定;五、凡栽植土壤不符合以上各款规定者必须进行土壤改良。
第1.1.5条铺装场地内的树木其成年期的根系伸展范围,应采用透气性铺装。
第1.1.6条公园的灌溉设施应根据气候特点、地形、土质、植物配置和管理条件设置。
第1.1.7条乔木、灌木与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及各种地下管线的距离,应符合附录二、三的规定。
第1.1.8条苗木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规定苗木的种名、规格和质量;二、根据苗木生长速度提出近、远期不同的景观要求,重要地段应兼顾近、远期景观,并提出过渡的措施;三、预测疏伐或间移的时期。
第1.1.9条树木的景观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郁闭度1、风景林地应符合表6.1.9的规定;2、风景林中各观赏单元应另行计算,丛植、群植近期郁闭度应大于0.5;带植近期郁闭度宜大于0.6。
二、观赏特征1、孤植树、树丛:选择观赏特征突出的树种,并确定其规格、分枝点高度、姿态等要求;与周围环境或树木之间应留有明显的空间;提出有特殊要求的养护管理方法。
2、树群:群内各层应能显露出其特征部分。
三、视距1、孤立树、树丛和树群至少有一处欣赏点,视距为观赏面宽度的1.5倍和高度的2倍;2、成片树林的观赏林缘线视距为林高的2倍以上。
农业技术规程农业技术规程是指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一系列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作物和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持续发展。
农业技术规程涵盖了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以及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等内容。
以下是对农业技术规程的详细探讨。
一、农作物种植规范农作物种植规范是指在农作物的生长、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要求和要点。
农作物的种植要遵循科学种植原则,包括合理施肥、适时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在合理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肥力特点和农作物的需求进行施肥,保证营养充足而又不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适时灌溉方面,要结合气候和土壤湿度情况,及时补充土壤水分,确保农作物生长所需。
对于病虫害防治,应采用科学的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培育抗病虫害品种等。
二、养殖业规范养殖业规范是指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
畜禽养殖要遵循合理饲养管理原则,包括合理配合饲料、定期驱虫、预防疫病等。
合理配合饲料是指在饲料的搭配上要合理,保证畜禽所需的营养全面而充足。
定期驱虫是指定期进行驱虫操作,以减少寄生虫对畜禽健康的影响。
预防疫病是指对畜禽实施合理的免疫措施,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农产品加工规范农产品加工规范是指对农产品在收获、运输、加工、储存等环节的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
在农产品的收获上,应根据不同的农产品特点和成熟度,选择适当的收获时机,以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农产品的运输要注意保持适宜的储运条件,防止破损和品质降低。
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加工安全和产品质量。
对于农产品的储存,要采取适当的储存方法和条件,如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等,以延长产品的货架期。
四、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规范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规范是指在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中,科学、安全、高效地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
合理使用农药是指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根据病虫害种类、发生程度和作物生长期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和使用方法,以最大限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对环境的污染。
农业种植技术标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农业种植的规范与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农业种植技术规范的角度,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种植。
一、土壤管理标准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土壤的质量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合理的土壤管理是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1.土壤肥力管理土壤肥力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保证。
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以及微量元素,根据不同农作物种类、生长期和土壤条件,确定适宜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同时,制定土壤调理计划,合理轮作和休闲,以减少土壤疲劳和退化。
2.土壤水分管理不同农作物对水分要求不同,因此要根据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合理安排灌溉,遵循水肥一体化原则。
合理利用灌溉设施,控制土壤水分含量,避免土壤干旱或过湿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不利影响。
二、农作物品种选择标准农作物品种的选择是决定农业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品种。
1.适应性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生长周期相适应的品种。
以提高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抗病虫害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
三、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农业生产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规范和管理,以达到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的目标。
1.种植技术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采取适当的种植技术,包括整地、撒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并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农民正确操作。
2.农药使用管理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标准,定期检测土壤和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广有机农业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
3.病虫害防治标准制定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损失。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作物种植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引言:农作物种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规范的种植技术操作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选种、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农作物种植技术操作规范要求。
1. 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农作物种植的基础。
在选择作物品种时,要根据本地的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种。
同时,要选择符合优良农艺性状的品种,如杂交水稻中的光温敏感杂交稻、纯种小麦中的耐旱品种等。
2. 土壤准备良好的土壤条件是作物生长的基础。
在土壤准备上,要注意耕地的平整,并进行适度翻耕、深翻和耙平,以提供适宜的土壤结构、排水和通气条件。
同时,要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肥措施。
3. 播种技术正确的播种技术有利于提高播种效果和减少病虫害发生。
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无病虫害和适应性。
播种时,要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种子的大小进行恰当密度的排布,同时要注意播种深度和覆土膜的保护。
4. 施肥管理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是农作物种植的关键环节。
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肥力情况,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量。
同时,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期和生理需求进行分季施肥,避免养分过多或过少,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5.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保障作物健康生长和高产的重要措施。
要定期巡视、观测作物的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在防治过程中,要选择安全、有效的农药,并在使用前进行充分的咨询,遵守使用的安全操作规程。
6. 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是作物生长发育的保证。
要根据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和土壤水分状况,制定科学的灌溉计划。
在灌溉过程中,要注意节约用水、适度满足作物需水量,避免因灌水不当引发的病害和养分渗漏。
7.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节。
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透气性和通风性,避免作物间竞争资源。
同时,要注意防风固沙、保温保湿,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农业种植规范手册(标准版)第一章:引言1.1编写目的本手册旨在为农业种植者提供一套全面的种植规范,以指导种植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确保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2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我国从事农业种植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农民、农场、农业企业等。
手册所涉及的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
第二章:种植前准备2.1土壤选择与处理土壤选择:选择肥沃、排水良好、土壤结构疏松、无污染的土壤进行种植。
土壤处理:对土壤进行深翻、细耙,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2.2品种选择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
选用抗病虫害、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
关注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等特性,以满足市场需求。
2.3种子处理晒种:播种前将种子晒干,提高种子活力。
浸种:根据种子特性,选用适当浓度的农药、微肥等进行浸种处理,预防病虫害。
消毒: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菌传播。
第三章:播种与育苗3.1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物品种特性及市场需求,合理安排播种时间。
3.2播种方法撒播:适用于小粒种子,如小麦、蔬菜等。
点播:适用于大粒种子,如玉米、豆类等。
条播:适用于行距较宽的作物,如棉花、甘蔗等。
3.3育苗苗床准备: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进行深翻、细耙,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
播种: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在苗床上,覆盖细土,保持适宜的湿度。
管理: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及时浇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
第四章:田间管理4.1水分管理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土壤湿度及天气情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次数,保持土壤湿润。
4.2施肥管理基肥:播种前施入有机肥、磷肥、钾肥等,提高土壤肥力。
追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适时施入氮肥、磷肥、钾肥等。
叶面喷肥: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喷施适量微量元素肥料,提高产量和品质。
4.3病虫害防治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降低病虫害发生。
种菜园子规章制度
《种菜园子规章制度》
种菜园子可以是家庭菜园,也可以是社区菜园,无论是哪种形式,都需要一套规章制度来规范种植活动,并确保园子的良好运作。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规章制度:
1. 种植规划:确定土地使用和分配,绘制菜园布局图,确定各个区域的种植计划和时间安排。
2. 土地管理:规定土地使用的种植方式、施肥、浇水、灌溉、除草和废物处理等。
3. 种子和植物管理:确定什么种类的植物可以在园子内种植,禁止在园子内种植有毒、杂草或对其他植物有害的植物。
4. 灌溉规定:规定灌溉的时间、频率和方式,确保植物获得足够的水分,同时避免浪费水资源。
5. 肥料使用:限制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保护地球环境。
6. 园艺工具管理:规定使用园艺工具的流程和安全操作规范,保护园丁的人身安全。
7. 植物收获和分配:确定植物成熟收获时间,规定收获和分配方式,保证公平。
8. 园地维护:确定园地的日常维护责任,保持园地的整洁和良好状态。
9. 园地守则:公布园地使用的基本守则,规范园丁的行为,共同维护一个和谐的种菜园子。
以上规章制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和修改,一旦确定,需所有园丁遵守。
有了这套规章制度,种菜园子才能顺利地运行,植物也能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最终收获丰硕的果实。
一、引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种植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种植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范。
二、种植产业技术管理规范内容1. 种植品种选择(1)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区域特点,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
(2)优先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
(3)禁止种植国家明令禁止的品种。
2. 种植技术(1)严格按照种植技术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种植质量。
(2)合理密植,提高土地利用率。
(3)科学施肥,合理施用农药,防止土壤污染。
(4)加强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5)实施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种植管理(1)加强种植基地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2)建立健全种植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
(3)定期对种植基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提高种植人员素质。
4. 质量安全(1)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来源可追溯。
5. 市场营销(1)积极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
(2)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
(3)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产品多元化销售。
6. 持续改进(1)定期对种植产业技术管理规范进行修订和完善。
(2)关注行业动态,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鼓励技术创新,提高种植产业整体水平。
三、结语本规范旨在规范种植产业技术管理,提高种植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认真贯彻执行,共同推动我国种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种植养殖规范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成为保障食品安全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重要产业。
然而,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在此背景下,制定和遵守农业种植养殖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农业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的规范内容展开论述,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土壤管理规范1. 合理施肥原则合理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护环境的关键。
农民应根据土壤类型、作物需求和农产品质量要求合理选择化肥和有机肥的比例,并遵循适量适时施肥的原则,避免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污染。
2. 土壤保水保肥措施农民应采取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侵蚀,如合理覆盖秸秆、添加有机质、合理排水等。
同时,定期开展土壤调查,了解土壤肥力状况,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 土壤修复和养护农民应定期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要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同时,可通过合理轮作、增加有机质等方式养护土壤,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二、农产品质量规范1. 农药使用规范农民使用农药时应遵循合理使用原则,不超量使用和超标使用。
同时,选择绿色、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避免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2. 农产品采摘和加工规范农产品采摘应选择适当成熟的期间进行,保证产品的品质。
采摘后要及时冷藏、包装、运输,避免产品腐烂和污染。
在产品加工过程中,要遵循清洁卫生原则,保证产品的卫生和安全。
3. 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记录每一批次的产地、生长过程、施肥使用情况和农药使用等信息,以便于追溯和溯源,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可追溯性。
三、畜禽养殖规范1. 养殖场环境管理养殖场应建立合理的环境保护设施,保障新鲜空气、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并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和清洁。
同时,减少废弃物和有害物质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 健康养殖管理养殖场应严格防控疫病传播,进行疫苗接种和定期体检,对疾病动物进行隔离和治疗。
农作物种植规范作为农业行业的资深专家,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农作物种植的规范。
农作物种植规范是指在农田内进行有计划、有序、有标准的作物种植。
正确的种植规范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土地准备、肥料施用、种子选择、农药使用、灌溉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土地准备农作物种植的第一步是对土地进行准备工作。
首先,要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避免盐碱地区和病虫害严重的土地。
其次,要进行地面平整和杂草清除,以减轻后期管理的难度和提高地力。
然后,根据作物的特性和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二、肥料施用肥料的施用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达到科学、安全的施肥效果,首先要进行土壤养分检测,了解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根据检测结果,科学配制肥料,合理施用。
在施肥过程中,应遵循按时、定量、均匀、适量的原则,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三、种子选择种子是农作物种植的基础,对于选择和使用种子需要慎重考虑。
应该选择高产、质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同时,要确保所选种子的质量合格,并具备合法的购买途径。
种子的存放和管理也是重要的环节,要注意保持种子的干燥、通风和避光存放,防止种子变质和病虫害的侵害。
四、农药使用农药的使用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也是容易引起问题的一环。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应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农药的使用说明,合理选择和使用农药。
要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进行施用,避免过量使用和误用,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损害。
五、灌溉管理灌溉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在进行灌溉管理时,要注意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阶段,合理安排灌溉频率和灌溉量。
同时,要确保灌溉水源的质量安全,避免使用含有污染物的水源进行灌溉。
六、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对于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可以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口腔种植技术的应用,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口腔种植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口腔卫生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开展口腔种植技术的医疗机构、口腔种植技术人员及患者。
第三条口腔种植技术是指将人工种植体植入颌骨,以替代缺失牙齿或牙根的一种治疗方法。
第四条口腔种植技术的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
第二章医疗机构管理第五条开展口腔种植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具有口腔科执业许可的项目;(二)拥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口腔种植技术设备;(三)配备具有口腔种植技术专业资质的医务人员;(四)建立健全口腔种植技术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五)具备完善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口腔种植技术管理办公室,负责口腔种植技术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章口腔种植技术人员管理第七条口腔种植技术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二)取得口腔种植技术专业培训证书;(三)具有3年以上口腔临床工作经验;(四)通过口腔种植技术考核,取得口腔种植技术执业资格。
第八条口腔种植技术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口腔种植技术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第四章口腔种植技术操作规范第九条口腔种植技术操作前,医师应当对患者的口腔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
第十条口腔种植手术应当在具备条件的口腔科手术室进行,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第十一条口腔种植手术应由具有口腔种植技术执业资格的医师实施,手术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第十二条口腔种植手术完成后,医师应当向患者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进行术后护理。
第五章口腔种植技术质量管理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口腔种植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口腔种植技术进行质量评估。
第十四条口腔种植技术质量管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术前评估:对患者的口腔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手术操作:严格执行口腔种植技术操作规范,确保手术质量;(三)术后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术后护理,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四)随访管理:对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治疗效果。
农作物种植技术规范农作物种植技术规范是指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护农作物健康成长,合理利用土壤和水资源,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指导原则。
一、前期准备1. 合理选择农作物品种。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品种。
2. 土壤改良。
对于贫瘠的土地,应加入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和气候条件。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来合理施用化肥。
3. 农作物前茬处理。
在耕作前,注意清除病虫草害并采取措施阻断它们的传播。
二、播种1. 种子处理。
选用质量好、无病虫害的种子,并在播种前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浸泡、消毒等。
2. 播种深度。
根据作物品种和土壤条件来调整适当的播种深度,确保种子萌发顺利。
3. 播种密度。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力和栽培目的,合理控制播种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稀。
三、田间管理1. 防治病虫害。
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等。
2. 施肥管理。
根据土壤肥力和农作物需求,科学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料,并合理安排施肥时间。
3. 灌溉管理。
根据农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湿度进行合理的灌溉,避免过量或过少的灌溉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4. 杂草防治。
及时清除杂草,避免杂草竞争养分和阳光资源,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
5. 支撑管理。
对于需要支撑的农作物,如蔬菜、果树等,及时设置支撑物,保持作物竖直和通风良好。
四、采收和储存1. 采收成熟期。
在农作物达到成熟期时进行采收,避免因果实过熟而导致质量下降。
2. 采收方式。
根据农作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采摘或收割方式,避免对农作物造成损伤。
3. 合理储存。
对于易腐烂的农作物,及时采取储存措施,如冷藏、干燥等,避免果实变质和损失。
五、总结和改进1. 作物生长情况统计。
通过对农作物生长情况的统计和分析,总结种植经验,为下一季度的种植提供参考。
2. 改进种植技术。
根据前期的种植情况和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和调整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苗木栽植规范一、相关名词解释1、绿化工程:树木、花卉、草坪、地被植物等的种植工程。
2、种植土:理化性状良好,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
3、客土:将栽植地点或种植穴中不适合种植的土壤更换成适合种植的土壤,或掺入某种栽培基质改善理化性质。
4、种植土层厚度:植物根系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土壤深度.5、种植穴(槽):种植植物挖掘的坑穴。
坑穴为圆形或方形称为种植穴,长条形的称为种植槽。
6、规则式种植:按一定规则配植的种植方式。
7、自然式种植:株行距不等,采用不对称的自然配植形式. 8、土球:挖掘苗木时,按一定规格切断根系,保留土壤呈圆球状并加以捆扎、包装的苗木根部。
9、裸根苗木:挖掘时根部不带土或仅带护心土的苗木.10、假植:苗木不能及时种植时,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临时性填埋的措施。
11、修剪:在种植前对苗木的枝干和根系进行疏枝和短截.对枝干的修剪称修枝,对根的修剪称修根.12、疏剪:将枝条从分枝的基部剪除称疏剪或疏枝.13、短截:从枝条上选留一合适的芽后将枝条剪短,以刺激侧芽萌发.14、分枝点高:乔木从地表面至树冠第一个分枝点的高度。
15、树池透气护栅:护盖树穴,避免人为践踏,保持树穴通气的铁蓖等构筑物。
16、鱼鳞穴:为防止水土流失,对树木进行浇水时,在山坡陡地筑成的众多类似鱼鳞状的土堰。
17、浸穴:种植前的树穴灌水。
18、成活率:树苗种植后成活株数占种植总数的百分比。
19、非植树季节植树:正常植树季节以外的时间植树。
20、软容器囤苗:将苗木种入软容器(软容器为可降解的材料)中,掩入土中常规养护,移植时连同软容器一起埋入土中。
21、植物材料和种子:植物材料和种子应品种准确、纯正、无病虫害。
22、植物材料:植物材料应根系发达,生长健壮,规格及形态应符合设计要求.二、苗木栽植的各项规定1、露地栽培花卉①一、二年生花卉,株高一般为10 cm ~50 cm,冠径为 15 cm ~35cm,分枝不少于3个~4个,植株健壮,色泽明亮。
农业行业农作物种植技术规范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作物种植技术规范也日益受到重视。
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农业行业农作物种植技术规范。
一、环境因素规范农作物的种植受到气候、土壤和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规范是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关键。
其中,在气候方面,规范要求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的特点,合理选择适宜的种植季节和气候条件。
在土壤方面,规范要求进行土壤检测,合理施用肥料和调整土壤pH值,以保持土壤的营养平衡和结构稳定。
在水分方面,规范要求进行科学的灌溉管理,合理用水,避免水分浪费和过度灌溉。
二、种子和品种规范优良的种子和品种是保证农作物良好产量和质量的基础。
种子和品种规范要求选择具有良好生长特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的种子和品种,并通过相关部门认证。
种子质量检测的标准和方法也需要依照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种子的纯度、活力和萌发率。
三、肥料和农药使用规范肥料和农药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不当的使用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规范要求合理、科学地使用肥料和农药,遵循使用剂量和频率的规定。
同时,规范还要求定期检测土壤和农作物,确保肥料和农药的施用不超标。
四、病虫害防治规范农作物的病虫害是制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病虫害防治规范要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轮作、清除病虫害源、使用病虫害抗性品种、避免单一作物连作等。
同时,规范还要求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应对病虫害的发生。
五、田间管理规范田间管理规范是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基础,其中包括适时的田间操作、正确的播种和移栽方法、规范的间隔和密度等。
同时,规范还要求进行及时的病虫害、杂草和营养失衡等状况的检测和处理,保证农田的整洁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六、科学收获和储存规范农作物的收获和储存环节对于保持农产品的品质和延长货架期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种植技术规范管理规章制度手册第一章总则第一节目的与依据本手册的制定目的是规范农业种植技术管理,提高农作物种植的效率和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健康,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制定本手册的依据是《农业法》、《农田水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节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农业种植技术管理部门、种植户和农业种植技术人员,包括大田作物、蔬菜、果树和草地等农作物的种植。
第二章农业种植基础管理第一节农田准备1. 农田选址(1)选择土地时要考虑土壤质量、地势高低、排水情况等因素。
(2)选择离市场和交通便利的土地,方便生产运输。
2. 土壤改良(1)使用有机肥料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
(2)按照土壤测试结果调整土壤的酸碱度和养分含量。
第二节农作物选择1. 根据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2. 选择具有抗病虫害特性和高产性的品种。
第三节农作物播种与管理1. 播种(1)按照适宜的季节和播种密度进行播种。
(2)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2. 田间管理(1)适时翻耕,保持土壤松散。
(2)定期施肥,补充作物所需养分。
(3)注意及时除草,防止杂草对作物的竞争。
第三章病虫害防治管理第一节预防为主1. 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做好田间卫生,清除积水和病死植株等病虫害的源头。
第二节害虫防治1. 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和寄生性昆虫控制害虫的数量。
(2)合理使用有机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化学防治(1)选择适宜的农药,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2)定期更换农药,避免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性。
第三节病害防治1. 病害防治方法(1)采用无公害的防治方法,如利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2)及时清除病害植株,防止病害的扩散。
2. 化学防治(1)使用环保农药,减少对农作物和环境的损害。
(2)按照使用说明正确使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
第四章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第一节农产品加工与储存1. 农产品收获(1)选择适宜的收获时间和方式,避免损伤。
最新中草药种植规范和标准中草药种植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农业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对中草药种植的规范和标准也越来越高。
以下是最新的中草药种植规范和标准:1. 土地选择与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远离污染源的土地。
- 进行土壤检测,确保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含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2. 种子和种苗选择:- 选择经过认证的种子和种苗,确保其健康无病害。
- 根据中草药的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季节。
3. 种植技术:- 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保证中草药生长的空间和光照。
- 根据中草药的生长需求,合理施肥和灌溉。
4. 病虫害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和环保型农药。
5. 生长管理:- 定期进行田间管理,包括除草、修剪和疏枝等。
- 监测中草药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生长过程中的问题。
6. 收获与加工:- 根据中草药的成熟期及时收获,避免过度成熟或不成熟。
- 采用科学的加工方法,保证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不被破坏。
7. 质量控制:-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从种植到收获的每个环节都进行质量检测。
- 确保中草药产品符合国家和国际的相关标准。
8. 环境保护:- 在种植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减少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
- 推广可持续种植模式,保护生态环境。
9. 法律法规遵守:- 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中草药种植的相关法律法规。
- 定期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10. 记录与追溯:- 建立中草药种植的详细记录,包括种植日期、使用肥料和农药的种类和数量等。
- 实施产品追溯制度,确保中草药产品的来源可追溯。
通过遵循上述规范和标准,可以确保中草药的种植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和生态平衡。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草药的国际竞争力,也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口腔种植技术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口腔种植技术管理,提高口腔种植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口腔种植技术的应用和管理。
第三条口腔种植技术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患者利益,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口腔种植技术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口腔种植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第二章口腔种植技术应用第五条口腔种植技术是指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将人工牙根植入颌骨,以支持义齿的一种技术。
口腔种植技术包括牙种植、颌骨增量、骨移植等。
第六条医疗机构开展口腔种植技术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独立的口腔种植室和相应的设施、设备;(二)具有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口腔种植资质的医生;(三)具有完善的口腔种植技术和质量控制制度;(四)具有相应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措施。
第七条开展口腔种植技术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术前诊断和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了解患者口腔健康状况,制定种植方案;(二)术前准备:准备相应的设备和器械,做好患者术前教育;(三)手术操作:按照种植方案进行手术,确保手术安全;(四)术后恢复:对患者进行术后指导和随访,确保患者顺利恢复;(五)义齿修复: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义齿修复方式,确保修复效果。
第八条医疗机构开展口腔种植技术应使用合格的人工牙根和种植器械,并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第三章口腔种植技术培训和管理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口腔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培训内容应包括口腔种植基础知识、手术操作技巧、术后管理等。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口腔种植技术质量控制制度,对种植手术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医疗安全。
质量控制内容包括术前诊断、手术操作、术后恢复等。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口腔种植技术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种植技术管理,提高种植技术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农作物种植的生产者、经营者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第三条种植技术规范备案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性:备案的种植技术应当符合科学原理,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2. 法规性:备案的种植技术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3. 安全性:备案的种植技术应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4. 有效性:备案的种植技术应当能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
第二章备案范围和内容第四条备案范围:1. 农作物品种选择与搭配;2. 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3.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4. 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作物的高效栽培技术;5. 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技术。
第五条备案内容:1. 种植技术名称、适用范围;2. 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3. 技术指标和效果;4. 技术推广单位及负责人;5. 技术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三章备案程序第六条种植技术备案应当由技术实施单位向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出申请。
第七条申请人应当提交以下材料:1. 种植技术备案申请书;2. 种植技术方案及相关证明材料;3. 技术实施单位的资质证明。
第八条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收到备案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审核内容包括:1. 种植技术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和法规要求;2. 种植技术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3. 种植技术是否能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九条经审核合格的种植技术,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当予以备案,并颁发种植技术备案证书。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条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当加强对种植技术备案的管理,定期对备案技术进行抽查和评估。
第十一条对未备案的种植技术,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当予以纠正,并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种植技术备案证书有效期为五年。
完整版)绿化种植设计规范根据《公园设计规范》,管线应从___、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并且其埋深应大于1.5米。
对于现状下大树的管线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应大于3米。
此外,需要根据上部荷载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应该是单株树,同时满足树冠垂直投影及其外侧5米宽和距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胸径20倍以内。
在保护范围内,可以采取设置保护加固设施等措施。
在公园内修剪草坪时,人力剪草机修剪的草坪坡度不应大于25%,而普通草地的最适排水坡度为1.5-10%。
对于运动草地,最适排水坡度为1%。
成片树林的观赏林缘线视距应为林高的2倍以上。
在公园集散场地种植设计时,应考虑交通安全视距和人流通行,场地内的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2米。
在儿童游戏场中,应选择高大荫浓的乔木种类,夏季庇荫面积应大于游戏活动范围的50%。
灌木应选择萌发力强、直立生长的中高型种类,在活动范围内,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1.8米。
公园中大、中型汽车停车场的庇荫乔木枝下净空应大于4米,小汽车停车场的庇荫乔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5米,自行车停车场的庇荫乔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2米。
同时,停车场内的种植池宽度应大于1.5米,并应设置保护设施。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珍贵稀有的树木或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以及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在公园新植乔木时,需要与地下热力管线保持最小水平距离为2米,与地下给排水管线保持最小水平距离为1.5米,与地下电力、通讯电缆管线保持最小水平距离为1.5米。
根据《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城市绿地范围内原有树木宜保留、利用。
如因特殊需要在非正常移栽期移植,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确保成活,胸径在250mm以上的慢长树种,应原地保留。
在《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规定,种植裸根树木时,应先在种植穴底填土呈半圆土堆,然后将树木置入并填土至1/3的高度。
接着,轻提树干使根系舒展,并充分接触土壤,最后随填土分层踏实。
对于胸径5 cm以上的乔木,应设支柱固定,支柱应牢固,绑扎树木处应夹垫物,绑扎后的树干应保持直立。
园林植物栽植技术规程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提高绿化栽植质量,充分发挥绿化功能,特制定本技术规程。
第1. 0.2条本规程系根据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参照一九八二年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内容而制定。
第1.0.3条本规程适用于本市区、县公共绿地及专用绿地。
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绿地,均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2.0.1条凡列为工程的栽植工作应具备与工程有关的各项批准文件。
第2.0.2条综合工程中的栽植工作,应在主体工程、地下管线及道路工程等完成后进行。
第2.0. 3条绿化栽植应在栽植季节进行。
综合工程的主体工程如在非栽植季节完工,栽植工作应在随后的第一个栽植季节内完成。
第2.0.4条成活率和保存率一、在栽植季节内栽植树木,凡是由本地区移植的苗木,其成活率应大于95%,由外地移植的苗木,其成活率应大于90%。
因特殊原因在非栽植季节栽植树木,成活率可另行议定。
二、栽植一年以上的树木保存率应大于98%。
三、计算成活率和保存率时,不包括因人为机械损伤,各种污染以及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所造成死亡的树木。
第2.0.5条树木与架空线、地下管线以及建筑物等应保持下列距离。
一、树木与架空线的距离1.电线电压380伏,树枝至电线的水平距离及垂直距离均不小于1.00m。
2. 电线电压3300伏至loooo伏,树枝至电线的水平距离及垂直距离均不小于3.00m。
二、树木与地下管线的间距1.乔木中心与各种地下管线边缘的间距均不小于0.95m。
2.灌木边缘与各种地下管线边缘的间距均不于0.50m。
注:各种管线指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煤气管、电力电缆、弱电电缆。
三、树木与建筑、构筑物的平面距离表2.0.5-3建筑物、构筑物名称距乔木中心不小于距灌木边缘公路铺筑面外侧 0.8m 2.0 0m道路侧石线(人行道外缘) 0.75 不宜种高2米以下围墙 1.00 0.50高2米以上围墙(及挡土墙基) 2.00 0.50 建筑物外墙上无门、窗 2.00 0.50 建筑物外墙上有门、窗(人行道旁按具体情况决定) 4.00 0.50 电杆中心(人行道上近侧石一边不宜种灌木)2.00 0.75 路旁变压器外缘、交通灯柱 3.00 不宜种警亭 3.00 不宜种路牌、交通指示牌、车站标志 1.20 不宜种消防龙头、邮筒 1.20 不宜种天桥边缘 3.50 不宜种第2.0.6条道路交叉口、里弄出口及道路弯道处栽植树木应满足车辆的安全视距。
第三章栽植前的准备工作第一节施工依据第3.1.1条凡列为工程的栽植工作应将设计图与现场核对平面及标高,如有不符时,应由设计单位作变更设计。
第3.1. 2条原绿地中植物抽稀时,应按设计远期效果进行。
第3.1.3条原树穴中补植如发现有地下管道不符合第 2.0.5条规定时,应另定地位,经批准后方能栽植。
第二节栽植材料的质量要求第3.2.1条栽植材料的主要质量要求是应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茁壮、无检疫性病虫害及草害,并符合设计要求的规格。
第3.2. 2条设计中无明确规定规格的乔灌木均应符合下列二表的规定。
乔木的质量要求表3. 2.2-1栽植种类要求树干树冠根系重要地点栽植材料1.主要干道、广场及绿地中主景树干挺直胸径大于8cm树冠要茂盛,针叶树应苍翠层次清晰树系必须发育良好不得有损伤,土球应符合本规程规定2.一般绿地栽植材料主干挺拔,胸径大于6cm同上同上3.防护林带和大片绿地树干弯曲不得超过两处具有抗风、耐烟尘、抗有害气体等要求,针叶树宜树冠紧密分枝较低同上4.绿篱有丛生特性容易发生隐芽潜芽叶常绿树梢耐修剪萌发力强发育正常注:(1)道路上机动车道旁乔木,主干分叉点高度不小于 3.2m,分枝三至五个,分布均勾,斜出永平角以45-60度为宜。
(2)胸径系树木离地面1.3m高处树干的直径。
灌木的质量要求表3.2.2-2栽植种类要求高度地上部分根系重点栽植材料150~200cm枝不在多,须有上拙下垂,横猗之势根系须茂盛一般栽植材料150cm枝条要有分歧交叉回折,盘曲之势同上防护林和大片绿地150cm枝条宜多,树冠浑厚同上花篱茎干有攀缘性枝密树茂能依附它物,随机成形同上第3.2.3条草种、花种的质量规定:每种草种、花种应注明品种、产地、生产者、采收年份、品种质量、播种质量及发芽率、混有病虫害的种籽不得用以播种。
第3.2.4条铺草用草块,以每边长33cm为宜,大小相仿,边缘平直,厚度不小于2cm,杂草不得超过5%,铺草用的草根茎要纯,杂草不得超过2%,无病虫害。
第3.2.5条花苗应茁壮,发育匀齐,根系良好,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
一、一、二年生花卉的花苗,必须是籽出后经过移植的茁壮苗,茎高应视品种有异,叶簇茁壮,根系发育良好,凡有分孽者必须有三四个分叉。
二、宿根花卉,根系必须发育良好,并有三至四个芽。
三、块茎和球根花卉,须茁壮、完整,在块茎上部至少应有两个幼芽。
四、观叶用的材料必须是移植苗,叶色鲜艳、叶簇丰满。
第三节土壤准备第3.3.1条栽植和播种前应根据土层有效厚度,土壤质地,酸碱度和盐分,采取相应的消毒,施肥和改换土壤等措施。
第3.3. 2条含有建筑垃圾的土壤、盐碱土、重粘土、砂土及含有其他有害成份的土壤均应根据设计规定全部地或部份地用种植土加以更换。
第3. 3.3条草坪及花卉的翻土深度不得小于20cm,多年生木本花卉翻地深度不得小于30cm。
翻地深度内土壤中的混杂物,如杂草根、碎砖、石块、玻璃等应加以清除。
在布置夏季花卉和地被植物时,土壤中如有混杂物,应将翻地深度内的土过筛。
翻土后。
应施腐熟基肥,每平方米1.0一1.5kg。
草坪铺设面必须平整,排水良好。
第3.3.4条栽植乔木灌木的坑槽。
一、树坑的直径(或正方形树穴的边)应较根系或土球直径大 40cm。
二、树坑的深度应与根系或土球直径相等。
三、乔木坑槽的有效土层至少为1.Om,灌木0.8m。
四、坑槽内土质不符合栽植要求的需更换。
坑槽内土质符合栽植要求的,在土球(或主根端)以下的土,只需翻松,不必取出。
五、坑槽必须垂直下掘,上下口径相等。
第四章栽植第一节乔木和灌木的栽植第4.1.1条栽植季节一、落叶乔木和灌木的挖掘和栽植,应在春季解冻以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落叶后冰冻以前进行。
二、常绿乔灌木挖掘和栽植,应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发芽以前进行,或在秋季新梢停止生长后,降霜以前进行。
第4.1. 2条乔灌木的挖掘一、挖掘裸根树木根系直径及带土球树木土球直径及深度规定如下:1.树木地径3~4cm,根系或土球直径取45cm。
“注”地径系指树木离地面20 cm左右处树干的直径。
2.树木地径大于4cm,地径每增加lcm,根系或土球直径增加 5cm(如地径为8cm,根系或土球直径为(8—4)X5+45=65cm)。
3.树木地径大于19cm时,以地径的2∏倍(约6.3倍)为根系或土球的直径。
“注’在实际操作中为避免计算可采用根系及土球半径放样绳。
4. 无主干树木的根系或土球直径取根丛的1.5倍。
5.根系或土球的纵向深度取直径的70%。
二、乔灌木挖掘方法1.挖掘裸根树木,采用锐利的铁锹进行,直径3cm以上的主根,需用锯锯断,小根可用剪枝剪剪断,不得用锄劈断或强力拉断。
2.挖掘带土球树木时,应用锐利的铁锹,不得掘碎土球,铲除土球上部的表土及下部的底土时,必须换扎腰箍。
土球需包扎结实,包扎方法应根据树种、规格、土壤紧密度、运距等具体条件而定,土球底部直径应不大于直径的1/3。
第4.1. 3条树木运输前的修剪一、修剪可在树木挖掘前或挖掘后进行。
二、修剪强度应根据树木生物学特性,不损坏特有姿态为准。
三、在秋季挖掘落叶树木时,必须摘掉尚未脱落的树叶,但不得伤害幼芽。
第4. 1.4条树木的装运一、装运树木时,必须轻吊、轻放、不可拉拖。
二、提运带土球树木时,绳束应扎在土球下端,不可结在主干基部,更不得结在主干上。
三、运输裸根植物,须保持根部湿润。
四、运输树木应合理搭配,不超高、不超宽、必须符合交通规定,不得损伤树木、不得破碎土球。
第4.1.5条树木运到栽植地点后,应及时定值,否则对裸根植物要进行假植或培土,对带土球树木应保护土球。
第4.1. 6条树木在栽植前需加以检查,如在运输中有损伤的树枝和树根,必须加以修剪,大的修剪口应作防腐处理。
第4.1.7条树木栽植的定向和深度一、树木定向应选丰满完整的面,朝向主要视线,孤植树木应冠幅完整。
二、树木栽植深度应保证在土壤下沉后,根颈和地表面等高。
“注”根颈系树木主干和根系的交点。
第4.1.8条带土球树木的栽植:在坑槽内用种植土填至放土球底面的高度,将土球放置在填土面上,定向后方可打开土球包装物,取出包装物,(如土球的土质松软,土球底部的包装物可不取出),然后从坑槽边缘向土球四周培土,分层捣实,培土高度到土球深度的2/3时,作围堰、浇足水、水分渗透后整平,如泥土下沉,应在三天内补填种植土,再浇水整平。
第4.1.9条裸根树木的栽植,按根群情况先在坑槽内填适当厚度的种植土,将根群舒展在坑槽内,周围均匀培土,并将树干梢向上提动或左右移动,扶正后边培土,边分层捣实,然后沿树木坑槽外缘作围堰,并浇水,以水分不再向下渗透为度。
第4.1.10条树木自挖掘至栽植后整个过程中,若遇高气温时,应适当疏稀枝叶,或搭棚遮荫保持树木湿润,天寒风大时,应采取防风保温措施。
第4.1. 11条支撑一、乔木、大灌木、在栽植后均应支撑。
二、支撑可用十字支撑、扁担支撑、三角支撑或单柱支撑。
三、成排树木或栽植较近的树木,可用绳索相互连接,在二端或中间适当地位设置支撑柱。
四、因受坑槽限制胸径在12cm以下树木,尤其是行道树,可用单柱支撑。
支柱长3.5m,于栽植前埋深1.1m(从地面起),支柱应设在盛行风向的一面。
支柱中心和树木中心距离为35cm. 五、支柱要牢固,树木绑扎处应夹垫软质物,绑扎后树干必须保持正直。
第4.1.12条非栽植季节栽植,应按不同树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一、最大程度的强修剪应至少保留树冠的1/3。
二、凡可摘叶的应摘去部分树叶,但不可伤害幼芽。
三、夏季要搭棚遮荫、喷雾、浇水。
保持二、三级分叉以下的树干湿润,冬季要防寒。
第4. 1. 13条假山或岩石缝隙间栽植,应在种植土中渗入苔鲜、泥炭等保湿透气材料。
第4.1.14条藤本、攀缘植物栽植后应根据植物生长的需要进行绑扎或牵引,藤本植物的绑扎和牵引,应先把枝条搁在固定的支撑物上,然后用细绳索呈“8”字形结扎。
攀缘植物的绑扎或牵引应先把枝蔓缠绕在支撑物上,再用细绳索呈“8”字形结扎。
支撑植物用的竹竿、架子、棚架和墙上的固结物等,应根据植物的特点(缠绕的、攀缘的。
要支柱的和爬墙的)而设置。
第4.1. 15条凡列为工程的树木栽植,及非栽植季节的栽植均应做好记录,作为验收资料,内容包括:栽植时间、土壤特性、气象情况、栽植材料的质量、环境条件、种植位置、栽植后植物生长情况、采取措施以及栽植人工和栽植单位与栽植者的姓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