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5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2018山东临沂模拟)在一定温度下,将溶液密闭久置后,溶质( )A.浮于液面B.浮于中间层C.会沉于底部D.不会分离出来2.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下图能较好地反映溶液中蔗糖分子分布的是(水分子未画出)( )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物质在溶解时速率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硫酸铜为例进行如下探究:【提出假设】假设一:温度,温度越高,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越快;假设二:搅拌,搅拌能增大硫酸铜晶体的溶解速率;假设三:颗粒大小, 。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在2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注入温度相同的100 mL 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颗粒大小相同的硫酸铜晶体,其中一个烧杯用玻璃棒搅拌在搅拌的情况下,硫酸铜晶体溶解得(填“快”或“慢”)假设二正确【反思评价】(1)用分子观点解释温度的影响;(2)在本实验中搅拌能加快晶体溶解速率的原因是。
三年模拟全练拓展训练1.(2017吉林长春一模,5,★☆☆)医用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属于混合物B.溶质是氯化钠C.用前要摇匀D.静置时不分层2.(2018广西钦州开发区月考,15,★☆☆)小明在家做蔗糖溶于水的实验时,观察到如下现象。
请填空:(1)能说明糖水是溶液的现象有;(2)溶解后,液面低于原水平线的微观解释是;(3)将形成的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 (填“会”或“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五年中考全练拓展训练(2017四川内江中考,20,★★☆)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1)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 ℃、沸点为100 ℃。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2.通过分析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知道溶解与乳化的不同,认识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及其原因。
难点:乳化原理及乳化现象。
三、教学准备
氢氧化钠、硝酸铵、蒸馏水、温度计、汽油、植物油等。
四、教学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
知识进行回答。
观看演示实验,并填
写实验现象。
并填写
实验表格。
洗涤剂,用胶塞塞住试管,振荡,
五、板书设计
课题1节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
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不变Q吸>Q放,溶液温度降低
二、乳化现象
概念: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都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到水中,形成不易分层的、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应用:(1)利用乳化现象去除油污。
(2)在化妆品、药物、涂料生产中都会用到乳化现象。
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1、溶液是一种或 物质分散到 里,形成 、 的混合物。
溶液是由 和 组成,溶液的特点具有 性和 性。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 。
2、填表 溶液 蔗糖溶液 食盐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 98%浓硫酸溶液 溶质溶剂3、为什么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更快?4、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 。
常用洗涤剂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 ;汽油除油污是因为 ;氢氧化钠能除油污是因为5、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有的是吸热使温度降低,如 ;有的放出热量使温度升高如:课题2 溶解度1.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是这种溶质的 ,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2. 通常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 温度变化恰恰相反)8.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示在 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 达到 时,所溶解的 。
所以溶解度的单位是 。
9.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少数固体的溶解度 ,如 ;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10.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下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因此,气体溶解度与 、因素有关。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见右图)①M 表示 。
②P 点的的含义是: 。
③N 点为 t 3℃时A 的 溶液 ,可通过 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④曲线上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
⑤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但是点不能被移动到图象上方),加溶剂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不饱和溶液 降温、恒温蒸发溶剂、加溶质升温、加溶剂 饱和溶液⑥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⑦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的方法获取晶体。
⑧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的方法获取晶体。
⑨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无晶体析出的有,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背景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化学溶液的有关知识。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溶液这部分内容主要以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对于乳化现象的要求较低。
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溶质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合这两个过程(溶剂一般指水),在宏观方面则表现为放热和吸热。
理解这两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整合思路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叙述性内容多,不便于学生理解。
为了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溶液的形成时,采用卫星收视模式下的多媒体配套设施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影像、动画效果,给学生展示了丰富、真实、直观的信息资料,达到了使静态内容动态化,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学生难以触及到的事物在课堂上显示。
课件图文相互交映,形象直观、对比鲜明。
通过直观感知、讨论、实验,有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大通五中集体备课定稿科目: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九年级化学主备人:李生莲审核人:王昌芳授课教师:李生莲授课班级:九三班课堂助学考点梳理:1、制备的原理、制取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氧气(O2)二氧化碳(CO2)药品①装置A②装置B反应原理①②③实验装置A、固固加热型B、固液不需加热型固液不需加热型装置特点固固加热型装置的特点是:①试管口略向倾斜。
②铁夹夹在离试管口处③导气管伸入试管不宜④导气管应伸入到集气瓶固液不需加热型装置的①长颈漏斗下入,止液面以下。
③不需酒精④导气管应伸入到集气何时收集收集原理和方法①向排空气法(O2的密度空气且不与空气反应),此法收集到的气体比排水法收集到的干燥。
②排法(O2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此法收集到的气体比排空气法收集到的纯净。
只能用法收集(CO2密度空气,于水)检验方法氧气:带火星的木条;要求:描述方法,现象,结论.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要求:会描述过程验满方法①排空气法收集的:②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二氧化碳逐一分析2、装置气密性检查:制取气体时,必须先检查,后装入。
以独立思考加小组讨论先完成,然后由提问形式逐一检查掌握情况。
植 物 油 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①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固固加热型制气的发生装置)②将导管连接胶皮管,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往长颈漏斗注入水,使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水柱,数分钟后,水柱不会下降,则装置不漏气。
(固液不需加热型的发生装置)。
此外,还可将装置放入冰水混合物中,观察现象,也可在胶皮管外连接一个注射器,推或拉活塞观察现象。
当 堂 检 测1、精讲P80,6题(2014青海)14题(2014西宁)2、.(1)写出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
(3)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CO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此外,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NaHCO 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CO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用此法来制取CO 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收集装置为 。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酒精,水,玻璃管,橡皮塞学生用具:探究手册;试管,烧杯,药匙,玻璃棒,蔗糖,碘,高锰酸钾,酒精【教学过程】引入: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万州人杰地灵,瀑布彩虹舞山涧,水秀陶醉四海宾。
有幸观赏到万州大瀑布的彩虹美景,老师特制了一款化学彩虹。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款独特彩虹的奥秘在哪里呢?这还需从一杯糖水的配制开始。
环节一、溶液概念的形成【过渡】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配制糖水。
1、演示实验【投影】活动一:蔗糖溶于水【边操作边讲解,在投影仪上做实验】取半匙蔗糖于烧杯中,加入约50ml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大家观察大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交流】请一组同学说说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其他同学补充。
【生】蔗糖在水中消失了。
(蔗糖溶解了)【结论】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了糖水。
2、从微观角度:蔗糖消失的微观解释【提问】蔗糖消失了,固体到哪里去了?你能从物质微观的角度解释吗吗?【生】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过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我们通过模拟的动画视频来认识这一微观过程。
【播放视频】先说明: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5.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6.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NaCl溶液、CnS04溶液、CuC12溶液、KMnO4溶液、FeCl3溶液、NaCl固体、糖、CuS0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4、CnCl2、KMn04、FeCl3。
让学生观察,并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4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交流现象】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反思教
案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相对独立的知识,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而本课题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又是本单元的基础,同时学习溶液的知识,掌握溶液在生命活动中、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具有重要意义。
2.本课题要求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通过认识溶液的特征为下一步酸碱盐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学生能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能举出身边常见和以前学过的溶液,如糖水、盐水、可乐、硫酸铜溶液等。
但是对于溶液形成的微观认识还是难以理解。
本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授课时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加强和组织学生全面参与实验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2)知道溶液的特征及溶液的组成;
(3)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判断。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教学过程。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课 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配制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
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2、讲授新课: [活动与探究一]
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蔗糖溶解在水中
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
结论
蔗糖消失在水中 食盐消失在水中 现象 蔗糖加入水中
食盐加入水中
步骤
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练习: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怎么办? [活动与探究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
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活动与探究三]
难溶于酒精
高锰酸钾
酒精
易溶于酒精 碘 酒精 易溶于水 高锰酸钾
水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力也不同
难溶于水
碘 水 结论 现象
溶质 溶剂 乙醇能溶于水,形成溶液。
分层
不分层
分层
乙醇 水
结论
静置后 现 象
振荡后 现 象 振荡前
现 象 溶质 溶剂
小结: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液—液互溶量多—溶剂量少—溶质
通常:水是溶剂
想想: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汽水
小结:溶质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并谈谈溶液的用途?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1、复习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加以改正
1、凡是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2、溶液是均一、透明、无色的混合物。
3、溶质必须是固体。
4、只有水才能做溶剂
5、98%的硫酸溶液中水做溶质,硫酸做溶剂。
6、食盐水和蔗糖水混合后仍为溶液
7、所有的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8、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2、情景引入:
把油放入水中会不会形成溶液?
3、讲授新课:
[活动与探究四]
思考: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不稳定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原因: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为大油珠。
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因些试管的内壁很干净。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五] 硝酸铵溶于水 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原因: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活动与探究六]
思考:同样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干净
泡沫仍
均匀,
不分层
形成均一的泡沫
分层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不干净
分层
不分层 分层
水和植物油
静置 后 振荡 后 振荡 前 液体倒掉后的试管
是否干净
现 象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温度升高 放出热量
温度降低 吸收热量
温度变化不明显
结论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NaOH
NH 4NO 3 NaCl 水中加入的物质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结论: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了变化。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
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型管、玻璃片,NaCl、 NH4NO3、NaOH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