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28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6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8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讲义(含解析)鲁教版第28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考纲呈现]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纲解读] 1.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2.学会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点3.掌握从静态横向和动态纵向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难点[思维导图] 考点一区域特征分析1.区域的含义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②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①指标②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2.区域的类型类型含义举例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自然区域如高原区、平原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功能区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城市经济区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如辽中南工业区 3.区域的特征方法技巧区域特征分析1 2 3 4 5 思维建模区域特征的答题模板1自然要素要素术语地理位置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气候属于气候;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大小,降水季节变化大小;光照;易受灾害影响地形以地形为主,地形;地势高低;多地貌,地质水文为内外流河;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2人文要素要素术语人口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高低;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就业压力大小城市城市数量多少;城市规模大小,辐射带动作用强弱;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高低产业以产业为主;农业地域类型为;工业类型为型;有利不利条件是;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科技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科技水平高低考向一区域的特点与特征判断2017·全国文综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和特征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干湿区划分图,回答问题。
(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明确的,有的界线是模糊的。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读某区域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区域空间结构的含义: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发展阶段从甲到丙的影响因素。
(3)空间分布特点。
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3)变化特点。
【深度思考1】(1)区域和地域有什么异同?(2)如何根据三次产业的比重推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示(1)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2)一般而言,当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当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
二、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1)常用的指标⎩⎪⎨⎪⎧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2.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三、区域发展差异 1.四大地区的差异(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区域是指地理分区中相对独立的一个或一组相邻的国家、城市、地区等。
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经济、文化等特征,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和特色。
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可以分为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简单,主要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开发。
人口多以农民为主,就业机会有限。
典型的初级阶段区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
2.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开始增长,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
人口开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就业机会逐渐增加,服务业和制造业等行业蓬勃发展。
典型的发展阶段区域包括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城市和省级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3.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峰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高度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市,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
典型的成熟阶段区域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地区。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1.地理条件差异: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气候等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比如,地理条件好的海岛地区可能发展旅游业,而地理条件差的山区可能发展农业。
2.经济基础差异:不同区域的经济基础差异也会导致区域发展差异。
比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能发展矿产资源,而技术研发能力强的地区可能发展高科技产业。
3.政策差异:政府的政策也会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导致经济发展加快。
政策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4.人力资源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也会导致发展差异。
比如,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教育水平低的地区可能发展较慢。
以上是关于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的简要介绍。
第28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考点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分明确和模糊两种。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提示区域差异性的表现(1)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2)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
并非内部地理要素绝对一致,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区也存在绿洲,即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只是求某某而存小异。
3.区域空间结构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类型及特征乡村地域城镇地域X围大,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X围小,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空间分布特点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地区差异传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间变化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化时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化时期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三、二、一〞的格局题组一区域图的定位(2015·某某文综)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一、选择题福建土楼(下图所示)是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的象征,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屋顶外缘距墙体较远,墙体厚实,以圆形土楼为主。
据此回答1~2题。
1.土楼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屋顶外缘距墙体较远,墙体厚实,反映出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B.河网密布A.气候湿热D.地质稳定C.地势低平2.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的优势主要有( )①增加实用面积②减小地震危害③抵御敌人入侵④利于御寒B.②③A.①③D.①④C.②④解析:第1题,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是为了排水;屋顶外缘距墙体较远是为了避免雨水侵蚀墙角;墙体厚实是为了隔热,反映了当地气候湿热的特点。
故选A。
第2题,相对于方形土楼,圆形土楼首尾相连,实用面积大;方形土楼多死角,不利于防御敌人入侵,圆形土楼无死角,利于防御敌人入侵。
故选A。
答案:1.A 2.A (2019·赣州十四校联考)我国按区域经济状况,可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
下表为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情况(单位:万人)。
读表回答3~4题。
( )A.我国棉花的主产区B.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C.水能丰富的地区D.西电东送的输出地4.形成区际人口流动主流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且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B.东部地区人口比中、西部地区稀疏C.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D.中、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资源开发吸引大量劳动力解析:第3题,读表可知,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共同的特征根据提供的选项内容只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第4题,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方向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人口流入东部地区,原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
答案:3.B 4.A (2019·安徽十校联盟段考)下图为世界两著名岛屿分布简图。
据此回答5~7题。
5.读图可知( )A.甲是大陆岛,乙是火山岛B.都处在板块的消亡边界C.两岛屿人口密度都比较大D.两岛屿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6.甲岛屿优质乳品生产基地集中于岛屿北部的主要原因是北部地区( )①地价便宜②港口众多,海运便利③接近消费市场④劳动力成本低B.③④A.①②D.②③C.①③7.乙岛屿西部和南部无遮蔽地带,仅有矮木和苔藓,其主要原因是该地( )①受沿岸寒流影响,气温低②受沿海西风影响,多大风天气③受高纬度大陆气团控制,气温低④土壤贫瘠B.①③A.①②D.②④C.③④解析:第5题,结合经纬度可以判断出甲岛屿为塔斯马尼亚岛,乙岛屿为火地岛,两岛屿都是大陆岛,A错;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的内部,并不处于消亡边界,B错;两岛屿人口稀少,C错;结合纬度来看,两岛屿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故选D。
第6题,甲岛屿优质乳品生产基地集中于岛屿北部的主要原因是北部地区港口众多,海运便利,此外,北部地区距离本土消费市场近。
第7题,乙岛屿西部和南部受沿岸寒流影响,气温低;且受沿海西风影响,多大风天气,所以无遮蔽地带,仅有矮木和苔藓。
答案:5.D 6.D 7.A下面的左图和右图分别是某国不同地区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和夏半年(5月至10月)耕地播种面积占本地区耕地总面积比重图。
据此回答8~9题。
8.导致左图中Ⅰ、Ⅱ两区域比重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B.光照A.热量D.土壤C.水源9.图中Ⅱ区域冬、夏半年比重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B.降水A.气温D.劳动力C.市场解析:第8题,由经纬网和轮廓可知该国为柬埔寨。
Ⅰ、Ⅱ两区域纬度相近,海拔差异较小,热量、光照条件差异和土壤差异也较小;该国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半年降水少,Ⅱ区域靠近河湖,灌溉水源充足。
第9题,Ⅱ区域夏半年耕地播种面积比重远高于冬半年,是由于该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半年降水差异大;该区域冬夏半年热量差异小;市场、劳动力受季节影响较小。
答案:8.C 9.B(2019·兰州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B.cabA.abcD.bacC.cba11.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解析:a时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
b时期由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差,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
c时期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根据各点的产业结构比重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答案:10.A 11.D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法国地形分布图,图2为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材料二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
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
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用法国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简述法国的地形特征。
(2)比较甲、乙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简述塞纳河的水文特征。
(4)根据材料,推测法国甲、乙两地中哪个地区更适合种植葡萄,并说明理由。
解析:(1)作答时要注意特征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地形特征的描述要从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势起伏状况、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方面进行。
(2)降水差异要从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的主要描述: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冬季或夏季),或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要注意区分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水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进行描述,而水系特征一般从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形态等方面进行描述。
(4)葡萄属喜热喜光植物。
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光照相对不足,不适宜种植葡萄。
乙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中糖分的积累;热量充足,葡萄能够充分成熟。
答案:(1)法国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或东高西低)。
(2)差异:甲地降水季节变化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冬季(冬季降水较多,夏季降水较少)。
原因:甲地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乙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
(3)径流量(水位)变化较小,无明显汛期;无结冰期;流速较慢等。
(4)乙地。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光照充足(有利于葡萄进行光合作用);多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甲岛地理位置。
甲岛气候湿热,人口稀疏,旅游业是其支柱产业。
岛上难得一见的美景“荧光海”其实是在平静湿热的海域中生长的鞭毛藻在受到外界扰动时,像萤火虫一样释放出的生物光。
在漆黑的夜晚,点点荧光犹如蓝色星河坠入人间。
鞭毛藻的生长对阳光、营养和水质的要求很高,观光者需要划船穿过茂密的红树林方可到达观赏区。
(1)说明甲岛气候湿热的原因。
(2)分析甲岛“荧光海”形成的有利条件。
(3)某游客曾计划在2017年3月30日(农历三月初三)晚上前往该岛观赏“荧光海”。
请根据天文和气象条件判断当晚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
解析:(1)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而东北信风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和地势的抬升作用影响,导致该地阴雨天多,空气湿度大。
(2)根据材料可知,鞭毛藻的生长对阳光、营养和水质的要求很高,因而可从阳光、营养和水质等方面分析。
(3)根据表中提供的天气状况分析,3月28日、29日和30日白天为晴天,光照充足,对鞭毛藻的生长有利;3月30日(农历三月初三)晚上有小雨,水面扰动,且没有月光,利于观赏“荧光海”。
答案:(1)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四面环海,深受海洋影响,湿度大(东北信风从海洋挟带大量的水汽,登陆后受地势抬升作用影响形成降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2)“荧光海”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鞭毛藻生长所需的光照有保证;海湾气候湿热;海面风平浪静;人口稀疏,海洋污染小,水质好;周围红树林密布,生态环境良好,营养物质丰富,有利于鞭毛藻的生长;红树林能净化水质;岛上人类活动干扰小。
(3)合适。
连续的晴好天气,阳光充足,利于鞭毛藻生长;30日晚出现小雨,水面扰动,鞭毛藻容易发光;农历月初,没有月光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