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道家
- 格式:doc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38
试述黄老学说的内容
黄老学说,又称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主要涵盖自然、宇宙、人体、道德等方面。
黄老学说主张“道”的存在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源,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追求生存和发展的指南。
黄老学说的核心思想包括“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阴阳五行”等。
其中,“无为而治”主张政府应该放弃一切干预,让自然规律自行发挥其作用,以达到和平、稳定和繁荣的目的。
而“道法自然”则强调了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宇宙方面,黄老学说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两极相互作用而生成的,阴阳之间的转换和平衡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和法则。
而在人体的宇宙方面,黄老学说认为人体也受到阴阳的制约和调节,人体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脏”(心肝脾胃肾)相互协调,共同维护着人体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黄老学说还涉及到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修养和保健等方面,如“五行相生相克”、“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等理论和方法,以达到维护身体健康和延长寿命的目的。
黄老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老道家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和变化,年轻一代对于国家治理意识的提高也越来越迫切。
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重镇之一的道家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黄老道家思想对于当代国家治理的指导意义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对于黄老道家的国家治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具体案例证明其在当代国家治理中的现代价值。
一、黄老道家的国家治理思想概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以清静为本”,主张在国家的治理中通过尽可能的减少干预,引导国家自发走向规矩正常的道路,力图达到务实、和谐、和平的目标。
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道和天道,它将宇宙万事万物看作是一种大自然,强调事物之间的和谐、平衡和无偏见,因此要尽可能避免任何形式的极端化和过度干预。
在政治诉求上,黄老道家思想主张在国家治理中通过穿着之道、言说之道、制度之道、经济之道等诸多渠道来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二、黄老道家思想在当前国家治理中的现代价值1、强调“无为而治”,减少干预以避免混乱黄老道家思想在当代国家治理中最为宝贵的贡献,就在于强调在处理政治问题时要做到“无为而治”,尽量减少干预,避免局势陷入混乱。
在新时期,我国一直在推动政策的简化和效率的提升,但是部分地方仍然存在过多干预的情况。
因此,国家治理过程中可以运用黄老道家思想来加强其自我约束,将干预层次降低到最低,尽量避免混乱的发生。
2、预防因过度扩张产生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些行业、企业由于过度扩张而导致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产生一系列问题,如负责人的滥用职权、独裁和腐败等。
黄老道家思想主张适当的“自然管理”,要求在治理方面应遵循最小规模原则,避免过度扩张和过度管理方案的使用,从而避免出现管理的腐败和制度的扭曲。
3、注重修身与道德素养黄老道家思想认为国家的治理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性的行为,更应该是一种高度思辨性和道德性的行为。
为了确保国家治理能够顺利进行,该思想主张国家领导者应该注重修身、提高道德素养,将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作为全民示范。
内⽤黄⽼,外⽰儒术内⽤黄⽼,外⽰儒术,应该说这是⾮常⾼妙的办法,对个⼈、对国家都有⾮常⼤的好处,真让⼈赞不绝⼝。
黄⽼,指的是黄帝和⽼⼦,指的是道家。
儒家与道家的关系,在我的书⾥说了不少了。
表⾯上⼆者似乎有⽭盾,但实质上⼆者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要挖根的话,那道家更接近形⽽上道,⽐儒家⾼明些。
但如果离开了儒家的基础,道家就失去其神髓⽽流于形式了。
所以内⽤黄⽼,就是以道家的清净淡泊为宗旨,外⽰儒术,就是以仁义道德为号召。
表⾯上看有点内外分离有点不⼀致,其实这⼆者本来就不是⽭盾的,本来就不可分离的。
对儒、道等诸家的点评,史迁(司马迁)的评论颇为公允:“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故⽈“博⽽寡要,劳⽽少功”。
若夫列君⾂、⽗⼦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时之计,⽽不可长⽤也,故⽈“严⽽少恩”。
若尊主卑⾂,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不能改也…… 道家⽆为,⼜⽈⽆不为,其实易⾏,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为本,以因循为⽤。
⽆成势,⽆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法,因时为业;有度⽆度,因物兴舍。
故⽈“圣⼈不巧,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群⾂并⾄,使各⾃明也。
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款。
款⾔不听,奸乃不⽣,贤不肖⾃分,⽩⿊乃形。
在所欲⽤⽿,何事不成!乃合⼤道,混混冥冥。
光耀天下,复反⽆名。
凡⼈所⽣者神也,所托者形也。
神⼤⽤则竭,形⼤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死者不可复⽣,离者不可复合,故圣⼈重之。
由此观之,神者⽣之本,形者⽣之俱。
不先定其神形,⽽⽈“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史记·太史公⾃序》)所以离开了道家之本⽽求治术,那就是儒家的舍本逐末,劳⽽少功。
有了道家之本,配以儒法因应,那就是本⽴⽽道⽣,到其极处就是垂拱⽽治。
什么是道家的精髓?勉强来说就是“淡”字。
理聖老子所学乃“师官合一,家传世学。
”《道德经》广博精微,微妙玄达,《老子》理论体系博大精深。
老子弟子众多:文子、阳子居、庚桑楚、南荣、孔丘、尹喜皆有留名。
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便,各学派所记载的,只是各派各自知悉的某地某事。
例如,曾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鲁地的情况;庄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沛地的情况;司马迁所记载的,着重于周地的情况。
老学五派:关尹、尹文一派,杨朱一派,庄周、列御寇一派,鬼谷、苏(秦)张(仪)一派,申(不害)、韩(非)一派。
老子弟子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辛銒、崔翟、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十人为玄元十子。
《文子•道原》云:“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
”《文子•道德》云:“执一无为……执一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
”孔丘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澹然独若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以道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之人道。
《韩非子》:“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
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1)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
黄老学说指的是什么
黄老学说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1.黄老是黄帝、春秋时期的老子,而“道”则是黄帝与老子讨论的“道”。
史称黄老学说、黄老道家等.黄老学说是在先秦时代开始的,它是由彭蒙,田骈,慎至,环渊等人创立的。
2.黄老学说是先秦道教中的一种流派。
“黄”,是黄帝的意思。
“老”,是道教思想的开创者。
黄老学派是黄帝老子学派的开创者,以其学说为其理论指导,故称黄老学派。
黄老派是战国时代的一种流派,在齐国稷下学宫盛行,它重道德,重刑,重法,重法,重“道生法”。
我们所熟知的沈不害、沈至、韩非等法家的代表性人物,大多是“学本黄老”,这说明黄老派具有明显的道法结合的特征,并且更偏向于先秦法家的观点。
3.春秋战国时期,黄老学说在齐国稷下学宫盛行。
他既主张"律法之明,也主张刑罚之名,既主张"律法之明,强盗之多",又强调"法之道",主张"虚心聆听,以法为符",不受干扰,一切都是以法为准则。
道家趣闻典故1.田齐尊黄重老战国时田齐尊黄重老的行为,是黄老道家形成的根源。
稷下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
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
它的基本体系是由稷下学者首先建立的,是老子之后影响最大的道家学派,以致现在人说道家一般指的就是黄老道家。
稷下黄老之学与老子无为的道治差别很大,学术特征为“道法结合、兼采百家”,道家是其哲学基础,法家是其基本的政治主张,兼采百家则是其政治主张的辅翼。
稷下黄老之学产生后曾两度“显学”,战国中后期曾是田齐政权的官学,西汉初年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曾一度成为西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田齐政治和西汉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黄老之学之所以产生于齐,兴盛于齐,是因为田齐统治者大力提倡的结果。
为什么田齐统治者一上台之后就不遗余力、大张旗鼓的尊崇黄帝、宣扬黄帝的学说呢?除了尊祖之外,主要原因是为了寻找代姜齐的政治借口。
田氏代姜齐后,为了摆脱篡逆的指责,也为了笼络民心、巩固政权,他们抬出了自己的祖先黄帝,想借黄帝战胜炎帝的历史,为自己正名(田齐的祖先是黄帝、大舜、陈国国君、陈完;姜齐的祖先是炎帝、伯夷、四岳、姜太公)。
为什么田齐统治者又尊崇老子,褒扬他的道家思想呢?因为田齐统治者与老子是同乡。
据《史记》记载,老子是“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而苦县本属陈国,只是到了春秋时期陈国被楚国所灭,才属楚国。
老子的故乡是陈国,田齐统治者的故乡也是陈国;老子的学说是“道”,而齐国从姜太公立国起就有重“道”、“道统”、“道术”的传统;田齐统治者将祖宗、同乡老子的“道”与齐国本土的“道”加以整合扬弃,推行一种讲究通权达变的新道学——黄老之学。
2.曹参无为之贤相曹参为西汉开国之君刘邦的丰沛故旧,在三年的反秦战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中立下不世之功,当时汉廷诸臣论功名,曹参位次仅次于萧何。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思想传承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潮流多种多样,其中黄老道家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黄老道家思想的传承在这个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哲学思想起到了指导作用。
黄老道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老子和战国时期的庄子。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顺应自然,不争强好胜,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则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只有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黄老道家思想是在老子和庄子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黄老道家思想的传承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学派传承,黄老道家思想形成了独立的学派体系。
庄子的弟子荀子在政治上发展了黄老思想,强调以德治国,提出了“道德治国”的观点。
同时,韩非子也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将其思想与法家学说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黄老道家思想。
第二是文化传承,黄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的文人墨客将黄老思想作为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的重要素材,通过诗歌、散文、音乐等形式将其传承下来。
第三是个人传承,黄老思想通过学者和思想家的个人传承得以保留和传扬。
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如孔子、墨子、荀子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黄老思想的影响,并在其思想中加以发展和诠释。
黄老道家思想的传承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黄老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反对权谋斗争和争权夺利。
这种思想影响了当时各国的统治者,使他们更加关注道德和仁义的实践,提倡温和、宽容、仁爱的政治理念。
在社会方面,黄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宁静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想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使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宁静与平静。
在文化方面,黄老思想成为了当时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源泉。
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通过黄老思想的表达,使其思想得以在文化中传承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思想传承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之学黄⽼之学(拼⾳:huáng lǎo zhī xué;英语:Yellow Emperor and Master Lao, school黄⽼之学黄⽼学派。
“黄”指黄帝,“⽼”指⽼⼦。
该学派of),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称黄⽼学派以道家创始⼈⽼⼦为宗师,⼜因攀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为远祖,故称黄⽼之学。
关于黄⽼之学形成的时代、代表⼈物和作品等,学术界意见不同。
⼀般认为,黄⽼之学发源于战国时期的齐、楚等地,盛⾏于西汉初期。
先秦并⽆“黄⽼”⼀词,黄⽼连⽤最早见于《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申不害“学本于黄⽼⽽主刑名”,韩⾮“喜刑名法术之学,⽽其归本于黄⽼”,慎到、⽥骈、环渊、接⼦等⼈“皆学黄⽼道德之术”。
《史记·乐毅列传》记载的黄⽼学者有河上丈⼈、安期⽣、⽑翕公、乐瑕公、乐⾂公、盖公。
汉代的曹参、陈平、司马季主、窦太后、王⽣、黄⽣等也是黄⽼之学的信奉者。
黄⽼之学代表⼈物:⽼⼦(像)黄⽼之学的主要特点在于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诸⼦百家,尤其注重与法家、儒家思想的结合。
在哲学上,它继承和发展了⽼⼦的道论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强调“道”的客观必然性,⼜指出社会⽣活中也有其客观规律性,“极⽽反,盛⽽衰,天地之道也,⼈之李(理)也”。
因此,必须以“虚⽆为本”,“因循为⽤”。
在政治上,黄⽼学派主张“贵清静⽽民⾃定”,“⽆为⽽治”,君主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涉,“省苛事,薄赋敛,⽏夺民时”;还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必信,循名责实。
黄⽼学派的著作⼤部分已亡佚,其思想散见于《管⼦》、《⽂⼦》、《吕⽒春秋》和《淮南⼦》等书中。
1973年1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帛书《⽼⼦》⼄本卷前有《经法》、《⼗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是黄⽼学派的重要著作。
黄⽼之学对中国古代政治有⼀定的影响。
每当⼤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黄⽼之学,与民休养⽣息。
道家黄老学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评价*导读:从同的一面说,二者在哲学上都是以老子的道论为主旨,包含了许多朴素辩证法观点。
在政治思想上都以清静无为理论为基础,主张统治者少干涉人民的生活吴光教授在大众讲坛作讲座4月14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光在山东省图书馆与本报联合主办的大众讲坛上作了关于道家黄老学的讲座,对道家黄老学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评价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本文是在该讲座文稿上整理而成。
什么是黄老学所谓黄老学,顾名思义就是黄帝老子之学。
但这样定义过于简单,又不准确。
因为黄帝并未传学,所谓黄帝学只是后人假托的。
准确地说,所谓黄老之学,是形成于战国末年、兴盛于西汉初期、假托黄帝立言而以老子道论为基础,兼综阴阳、儒、墨、名、法诸家思想的道家新学。
那么,判断是否黄老学的思想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载《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论之道家。
《论六家要指》指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又指出: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这样的道家是老子或庄子吗?非也。
因为老庄是非儒墨批名法的,也罕论阴阳之大顺。
据我的研究,司马谈所谓的道家,只能是黄老道家。
《论六家要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黄老道家的标准,即综采诸家精华而构建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家理论体系(以道为宗,兼采百家),这就是黄老学。
老学、新老学、黄老学三阶段论众所周知,古代道家学派是由老聃奠基创说的。
但对其发展脉络则众说纷纭。
据我考证,作为道家的老聃,是战国早中期人,《老子》一书成书于战国中期。
在老聃之前,如杨朱、范蠡、荷蓧丈人等可以说是道家的先驱,但未形成道家学派。
只是在老聃过关写了《上下篇》传授给关尹之后才逐渐形成老子学派。
关于道教的简介1.道教道教三祖:道教以始源於黄帝,乃尊黄帝为始祖,以阐扬道学精义的老子为道祖;以组成道教的张道陵为教祖。
道教别称:道家、黄老、老氏、玄门、道门道教思想:除"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2.道教发展史战国中期,齐国,兴盛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以 "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修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
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间符水道教。
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
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隋朝实行佛道并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苏元朗开启了内丹学说,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
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
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唐玄宗时期基本已经完成,道教发展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
元朝前期,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道教最大的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
明朝诸帝都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成千上万座城隍庙和土地庙;明成祖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全真道士张三丰及其门派极为尊崇。
什么是黄老之学,黄老学派的主要主张是什么?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
“黄”,指传说中的黄帝。
“老”,指道家学派的始祖老子。
尊黄帝、老子为学派的创始人,以他们的言论为学派的指导思想,故名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不受任何干扰,一切均以法律为准绳。
我们熟悉的一些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如申不害、慎到、韩非等大都“学本黄老”,由此可见,黄老学派带有明显的道、法结合的性质,而且更加倾向于先秦法家的主张。
从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黄老之学非常盛行。
帝王将相多崇尚黄老,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丞相萧何、曹参等,都务在简约,以“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为宗旨。
汉高祖以马上得天下,曾对儒生十分不屑。
《史记》载,大臣陆贾时常在高祖面前称说《诗》、《书》,高祖怒道:“乃公居马上而得天下,哪里靠什么《诗》、《书》?”陆贾回应道:“在马上得天下,难道也能在马上治天下吗?”然后历数史上兴败存亡的教训,高祖很受触动,随后命陆贾写下《新语》。
《新语》的核心就是综合儒、道的黄老之学。
之后的汉文帝、汉景帝都以俭约节欲自持,十分开明。
汉文帝曾亲诣河上公学习《老子章句》,为政则与民休养,施行无为之治。
景帝的母亲窦氏对老子的学说十分推崇,一次,有儒生辕固诋毁《老子》道:“此不过是家人(僮隶之属)言罢了。
”窦太后知道了大怒,让辕固徒手去和野猪搏斗,幸亏景帝同情辕固,从旁相助,给了他一支匕首,他才幸免于难。
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因充分总结了秦亡的教训,力推清静无为之治,因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迎来了空前的大治。
事实上,汉初的黄老学派和最初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先秦时期的黄老重点在法而不在道,不谈儒家的“礼治”或“德治”;而到了汉初,黄老之学则既强调无为的道,力求“道胜”而“反于无为”,又在重视法的作用的同时,反复强调礼或德的功用,可谓经过了很大的改造。
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因循思想探析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而又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潮,被誉为是中国哲学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除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之外,还产生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哲学思想,其中黄老道家的因循思想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其思想的独特性和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黄老道家的因循思想,是以尚无为、尚自然、因循为主要特征的哲学学派,与儒家、墨家等其他学派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差异。
这个思想体系,是在战国时期的齐国产生的,其代表人物是黄帝和老子,所以被称作是“黄老道家”。
下面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来探析这种思想。
一、形而上学黄老道家的形而上学思想,主要是尚无为,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尚自然的思想,不追求主观能动性,不强调人的自我意志的表现,而是强调从宇宙自然中得到真正的自由,全身心的沉静下来,以达到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纯粹的境界。
孔子有“天命之谓性”的观点,而黄帝却认为天是自然的形式,不是一个人的生命形式,人只能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思想,但是不能为自己的思想控制事物,因为这是由自然决定的,而且无法改变。
二、人的本性黄老道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是一种自然的道德规律,其行为的好坏都是受到天命的支配的,是由自身的道德规律所决定的,而且没有任何的个人决定性。
孔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进行教育和德育的训练,而黄老道家的思想则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善良的本性,这种本性使人在行事时,知道道德准则,能够自我控制,从而展现出良好的人性。
三、道德观念黄老道家认为,道德是自然决定的一种规律,是由天命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孔子则认为,道德是一种基于学习和教育,通过刻意培养得到的,是一种需要不断努力的品质。
黄老道家的道德观念强调自然,尊重天命,但同时也不排除人的作用,认为人通过了解自然规律,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能力,达到身心的一种协调,从而达到境界的纯净。
四、社会政治黄老道家的因循思想,强调功名利禄的无足轻重,它们不应该被过于追求,也不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
道派之黄老道是方仙思想和黄老之学的结合。
黄老之学是中国道教的理论基础,它发展成为了黄老道;黄老道也就是中国早期道教的始。
“黄老之学”是秦汉以来学术上的一个主要流派。
“黄”指“黄帝”它所代表的是古代“神仙家”和“阴阳家”思想。
《汉书·艺丈志》神仙十家中,黄帝著述即占去四家,共六十一卷之多,阴阳家二十一家中有《黄帝泰素》二十篇,又阴阳家十六家中有《黄帝》十六篇,此外还有凤后、力牧,鬼容区等人作品,他们都是黄帝的臣子。
“老”指“老子”,老子所代表的是“道家”思想。
道家和神仙家与阴阳家的思想是本有共同之处的。
《老子》说:“深根固柢,是谓长生久视之道。
”《庄子》中更谈到不少神仙事例和道家修养方法,这都是古代神仙家思想在道家学说中的具体反映;《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老子自己在《道德经》中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是道家学说中根本即包含了阴阳家的思想在里面。
因此,黄帝和老子学说后来便自然结合起来形成所谓黄老之学。
我国早研究黄老之学的人,《史记·乐毅传》末太史公说,是河上丈人。
河上丈人出处不详,但我们可以推出,他和环渊、庄周都是直接继承老子的人。
他和齐国的一些稷下先生们差不多同时,也许还要略早一点。
关于黄老之学的流传脉络,太史公说:“尽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 后来由于窦太后(汉景帝之母)和景帝的提倡;又因为曹参以清静无为学说在政治上得到了成功,于是大兴。
它和当时的儒家学说此起彼伏,数百年来,互不相下。
汉初窦太后好黄老,屈儒学;武帝以后又尊儒术而抑黄老,《后汉书·仲长统传》中说:“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谈;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
”即是说明这两个学派的斗争情况。
当时以研究黄老之学而著名的人物有:陈平、田叔、黄生、邓章、郑当时、司马谈等人。
黄老之术是什么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道教始祖——老子。
后世道教奉为鼻祖。
‘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或黄老教派,古代一种宗教流派。
黄老”,也称黄老道,为道教早期重要教派之一。
一、“黄老”的出处是在哪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之学本於黄老而主刑名。
”《史记·孝武本纪》:“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伺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
后六年,窦太后崩。
其明年,上征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唐韩愈《原道》:“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宋陆游《古风》诗之一:“少年慕黄老,雅志在山林。
”二、黄老之术的简介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上古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黄老道家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
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三、黄老之术有哪些思想主张?1.哲学主张与古代西方的原子论不同,古代中国流行的是元气论。
根据这种学说,万物都是由元气或者精气组成的,元气或者精气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东西;散开来就成为了无形的东西。
而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元气和精气这两个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另外,黄老道家继承了老子观点,认为万物的主宰是虚静的道,而且正因为道是虚静的,所以才能因顺万物,成为万物的主宰。
2.社会政治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
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
黄老之说的名词解释黄老之说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即黄帝道教和老子道教。
这两个流派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本文将对黄老之说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思想体系。
一、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黄老之说的核心概念,也是黄老学派的基本观点之一。
道法自然中的“道”意味着一种无法用言语或概念来精确描述的真理或原则。
它是世界万物之间的共同规律,是无限变化和运行的根源。
在黄老之说中,人应当追求与道相合,遵循道的指引行事。
“法”则是指所有事物的规律和规则。
道法自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有其固有的规律和运行方式,人应当顺应自然法则,凭借自然的力量来达到自身的完善和和谐。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黄老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主张。
它强调以不干涉和不强求的态度来处理事物。
无为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而是指主动不主动,以谨慎、柔和和平衡的方式来处事。
在黄老学派看来,过度的干预和行动常常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相反,通过以退为进、用柔克刚的方式处理事务,能够更好地达到和谐和稳定。
三、自然与人之道黄老之说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自然与人之道认为,人应当以自然为师,学习自然界万物的运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处事方式中。
黄帝道教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体察宇宙万物的真理和智慧。
而老子道教则主张人应当返璞归真,遵循自然之道,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古代中国深深扎根,并对后来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四、无欲无求无欲无求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黄老之说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指的是摆脱对物质世界的执着和欲望,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黄老思想认为,过度的欲望和追求会使人陷入无止境的苦海,在不断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的过程中失去真正的幸福和内在的宁静。
因此,人应当放下功名利禄,修身养性,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超越。
黄老之术黄老之术,又称黄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
黄老思想源于道家和黄帝思想的融合,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瑰宝。
黄老之术以返璞归真、道法自然为核心理念,强调修身养性、治国安邦,对于个人修行和社会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老之术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后世黄老思想逐渐发展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黄老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帝、老子、庄子等。
这些思想家以他们对人性、社会和政治的独到见解,为后世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黄老之术强调返璞归真,尊重自然法则。
人们应该追求道的自然之德,以此来修身养性,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净化和升华。
黄老之术强调将身心与自然合一,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个人修行方面,黄老之术主张以柔克刚,要保持柔软的心态,不与外界物质和利益争斗,而是通过悟道、涵养性情来修炼自己的心性。
黄老之术对于社会治理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黄老思想家认为,社会治理应当以道德和道义为基础,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而不是追逐权力和名利。
他们强调通过道德教化和自然之道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黄老之术主张统治者要以自身的德行和德政来感化民众,以示榜样力量,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强权来镇压人民。
黄老思想家认为,只有通过德治才能达到国家安宁和社会稳定。
黄老之术对于个人修行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讨论领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黄老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各个朝代的政治方针和道德伦理建设。
黄老之术在施政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形成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黄老之术的核心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个人的生活中,追求道德修养、返璞归真始终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根本。
在社会的发展中,强调以德治国、以和谐为本仍然是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黄老之术的价值更加凸显。
人们应该通过黄老之术的理念,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和。
同时,社会治理也需要从道义和道德的角度出发,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提要1 “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汉初的黄老;2 “道教”概念最初所指乃是儒家或儒教;魏晋时代,人们用“道家”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同时用仍用“道教”指称儒家或儒教;3 道家和黄老一直是异名同实的概念;4 从汉朝末年开始,人们用黄老指称今天所说的道教;5 葛洪到寇谦之,道家、黄老和道教逐渐成为同实异名的概念;6 唐代及其以后,道家、黄老和道教仍然是同实异名的概念;7 严格区别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学术界对古代情况的误解,尤其是对道教的误解;8 汉初黄老并称,是由于黄帝是当时的上帝之首。
汉末张角、张鲁等为首之道,乃是汉初黄老道的继承。
今天所说之道教,就是汉初黄老道的延续。
9 道家、黄老就是道教,道教不只是求长生的方术之教,而是有一套高深哲学理论、高尚政治理想的、以善道教化天下为己任的、和儒佛并列的真正的人为宗教。
正文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道家与道教有着严格区分,而“黄老”是属于道家范畴的,对于国外将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词深表不满,现在要论黄老、道家即是道教,其难以为人接受心中自知,然而事实如此,难有它论。
一言难尽,就先从黄老、道家、道教这三个概念谈起。
1 “道家”始出任继愈先生曾经指出,道家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先秦有老子,但老子在儒墨之前,无法“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先秦也有庄子,但庄子“剽剥儒墨”(《史记·庄子列传》),对名家的善于论辩、法家的严刑峻法持反对态度,也没有“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因此,司马谈所说的“道家”乃是指汉朝初年的黄老之学。
(任继愈《先秦无六家》,引自任继愈《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先秦的学者对当时的学术也曾进行过分类,如《庄子·天下篇》(有人认为晚出),《荀子·非十二子》,其中也描述了各个学术派别的不同主张,但是没有“道家”这个概念。
黄老道家,道家正统。
道统传承,伏羲黄老,世统绵绵,泽被天下。
相传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女首领华胥,踩雷神脚印(华胥和龙图腾部族的男人野合的委婉语),感应受孕,生伏羲和女娲。
《帝系谱》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有蟜氏为妃,生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公孙勗,以公孙勗嗣少典国君,世为少典氏。
据说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相传,黄帝即位首任华夏部落联盟盟主于西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黄帝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二子为嫘祖所生,长子为玄嚣,次子昌意。
据载黄帝二十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
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于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有一子颛顼。
《世本·帝系》:颛顼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产老童。
《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
”依《世本·帝系》,老童为颛顼的儿子。
依《史记·楚世家》,老童为颛顼孙子。
《世本·帝系》、《史记·楚世家》,孰是孰非?《山海经·大荒西经》:“老童生祝融。
”传说老童修道养寿,能唱善歌。
老童,老、童二姓始祖。
,老童又名卷章、耆童。
谯周曰:“老童即卷章。
”注引《世本》:“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
”老童的女儿女脩和东夷嬴姓首领结合,生下皋陶(大业)。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
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
已成,帝锡玄圭。
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
”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
尔後嗣将大出。
”乃妻之姚姓之玉女。
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
舜赐姓嬴氏。
”伯益跟随大禹治水十三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著有《山海经》十八篇(伯益著《山海经》所用文字应该为骨刻文,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
《史记·秦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
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赢姓十四氏包括瞿、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
嬴姓中东夷来源比较纯的只有徐、廉、江、黄、缪。
其余九氏也有来源姬姓等其他姓或赐姓改姓。
嬴氏祖为伯益(又名大费),而大业是伯益之父,所以李氏是嬴宗,不是嬴氏。
《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管子•法法》曰:“臣度之先王者,舜之有天下也,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皋陶为李,后稷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贤人也。
”皋陶负责部落联盟政权李法的治理。
李通“理”,泛指法律。
大业(皋陶),唐尧时任“大理”,虞舜时的掌管刑法的“理官”(士师),夏禹时选为继承人,咎陶先禹早薨,禹荐益于天,启夺益位。
皋陶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李)氏。
“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
以表示其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
母系氏族社会中,即夫从妻居,子女属于母族,世系以母方计。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妻从夫居,子女不再属母族而归于父族,世系以父方计,所以母系姓族遂转为父系姓族。
在母系向父系转变之初,子女虽已属父族,但仍以其母之姓族名号为族名,后延续作为父系姓族的名号。
老童的女儿女修生下了皋陶,皋陶为李(理),李氏是嬴宗,老子老姓嬴宗李氏。
理聖李耳,姓老氏李,字伯阳,谥号聃,字伯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一说安徽涡阳县)。
《北史.序传》叙说老子家族世统:“子孙散居诸国,或在赵,或在秦。
在魏者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后也。
别孙悝为魏文侯兴富国之术焉。
在赵者曰昙,以功封柏人,武安君牧其后也。
在秦者名兴族,为将军。
生子伯佑,建功北狄,封南郑公。
伯佑生二子,平燕、内德。
子信为秦将,虏燕太子丹。
”史料记载、民间传说,春秋末老子西行时带领儿子李宋、李宝出函谷,经散关,为关令尹喜写下哲学巨著《道德经》,游河湟,涉流沙,访陇西。
传说李耳临终飞升于狄道(今临洮)岳麓山凤台。
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
其后有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
生同,为赵大将军。
生兑,为赵相。
生跻,赵阳安君。
二子曰云,曰恪。
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
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
生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
生四子:崇、辨、昭、玑。
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李信至李广世系云:“(信)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
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没,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
生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
生尚,成纪令,因居成纪。
弟向,范阳房始祖也。
尚生广,前将军。
”李广有三子:当户、椒、敢,皆为郎。
当户早死,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
李敢有一子一女,子李禹。
当户有遗腹子陵。
”且鞮侯单于壮陵,以女拓拔妻之。
单于立李陵为右校王,贵用事,陵居外,管辖坚昆等地区,有大事,乃入议。
“胡俗以母名为姓”,右校王李陵和妻子拓跋氏的后裔姓了拓跋,繁衍为拓拔部。
西元前41年,拓拔推寅当选鲜卑人首领,娶鲜卑女人为妻,形成拓跋鲜卑。
拓拔魏、李唐帝国、蒙古帝国、满清帝国,皆属拓拔系帝国。
相传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女首领华胥,有一天去雷泽郊游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华胥和龙图腾部族的男人野合的委婉语),于是就有了身孕,生伏羲和女娲。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黄帝、炎帝、蚩尤之祖,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
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帝系谱》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有蟜氏为妃,生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公孙勗,以公孙勗嗣少典国君,世为少典氏。
《汉书》记载:“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
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
在第四纪冰期中,冰川最强盛时,全球32%的陆地面积为冰川覆盖,大量水分以固态停滞于大陆,海平面要比现在低130米左右。
所以冰期能够改变全球气候带的分布,致使大量喜暖性动植物种灭绝。
而在间冰期,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就会上升,同时造成冰川大洪水。
距今约1万年左右,气候转暖。
冰川融化带来了大洪水,许多民族或宗教的创世纪神话都起源于此。
《春秋世普》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
”苗族有“伏哥伏妹治人烟”传说,布依族、瑶族均有“伏羲兄妹”传说。
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戴冠的伏羲执矩,头挽发髻的女娲执规,二人均人首龙身且尾部交缠,他们中间有一小人。
左边题刻“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的铭文。
河南唐河汉画像石上,刻有伏羲手执排箫的图像。
微山两城镇出土的一画像上,中间是“西王母”,其两侧是手执便面、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二人作交尾状(也有的伏羲女娲中间为东王公)。
三是对伏羲或女娲个体始祖的崇拜形式:费县潘家疃出土的伏羲图和女娲图分别刻在两个门柱上,伏羲为人首龙身,身上有日轮而手执规,下身长两只足;女娲人首龙身,身上有月轮而手执矩,下身有两只足。
《文选王延寿》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所谓伏羲女娲鳞身蛇躯,属于图腾崇拜的表现形式。
伏羲女娲,可能纹身如鳞蛇状,身上穿着用兽皮叶片串连编制做成类似鳞甲衣物服饰搭配可能存在的鳞蛇纹身视觉效果似鳞身蛇躯,崇拜龙却附会在蛇这种形状类似闪电的动物身上的图腾崇拜。
民间常把蛇称为“小龙”,蛇形是闪电的常见形态。
根据雷电的不同形状,基本可分为片状、线状和球状三种形式,具体细分有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片状闪电、火箭状闪电、球状闪电、联珠状闪电等。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从夏族的旗帜龙旗到清代的龙旗,是演化发展变化的,特征符合总体是增加的。
图腾就是崇拜的对像,也就是一个民族用一个事物来让自己去效仿或追限的行为。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
图腾就是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亲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
古突厥人、古回鹘人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史书上多次记载他们打着有狼图案的旗帜。
今天华夏民族的龙图腾,是以雷电为原型塑造而来,龙身是以闪电之形为主干,统合各种图腾演化而成,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呼风唤雨,腾云驾雾。
“龙”是发出隆隆雷声的雷电,“龙”的发音是雷电发出“隆隆”声,“龙”的形象是雷电的形象“闪电”。
民俗有云:二月二,龙抬头。
天地玄黄,龙战于野,电闪雷鸣,狂风暴雨。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放电现象。
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能使人敬畏的放电现象,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放电过程中,由于闪电通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
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
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闪电距离近,听到的就是尖锐的爆裂声;如果距离远,听到的则是隆隆声。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
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一道闪电的长度一般数千米,长可达数百千米。
雷电是一种强大的电脉冲波,也会形成强脉冲磁场。
强雷电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也可以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