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197.10 KB
- 文档页数:2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作者:袁明琴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8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析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其中对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成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基,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间合著的一部哲学巨作,他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不同的视觉角度以科学的方式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调——“现实的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定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理论前提为“现实的人”,以用来区分“德国的批判”。
“现实的人”的发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的历史观的关键所在。
这里的现实的人不是与世隔绝的人,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生产、生活并且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人的存在。
因此,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应当是人,但这种人不是任意想象的、抽象化的人。
他们特别指出了“现实的人”和抽象的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在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活动的人。
联系到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若从“现实的人”出发,就会把今天的十几亿中国人在想什么、正在干什么、正在追求什么,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诠释首先包含了人的体力、智力、才能、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可以按照社会的需要从事各种体力活动脑力劳动,可以根据分配从事各项工作。
另一方面是指人可以是自己的展现自己的才能技术,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成为能手,俗语有云行行出状元,人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原因是因为人又思维,可以按照自己或他人的意愿进行创造。
作为社会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发挥自己的个人所长,使得社会认同自己的存在,从事各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的社会活动,已使得自己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发展。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理论探析人的全面发展摘要]交往是人类社会普遍现象和存在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的论述了交往实践观,并明确的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人要生存,就必须与历史上或同时代的个人进行着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交往范围的扩大和方式的演进,促进了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交往;生产力;分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通过在阐述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用这些范畴全面阐发了他的交往理论与人的关系:“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交往论的基础上的。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
”马克思所讲的人,不是孤立的人,是指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处于通过交往形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中的人。
人的一般的普遍的本质是在人的劳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人作为人存在的诞生标志,也是人作为人存在的继续发展的起点与基础。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所研究的个人,是社会中的直接或间接地与历史上或同时代的人进行纵向或横向交往的人。
一、在生产力和分工相互促进的关系中考察交往,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是在一定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各种活动的人。
任何历史观的前提必须是人。
但是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因而人只能是历史的存在的。
唯物史观正是从现实出发,它的前提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离开现实的个人,就谈不上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条件;离开人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人,也不是现实的人。
202现代交际·2018年14期作者简介:李亚男,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现实意义李亚男(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唯物史观角度探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确立了“现实的人”是研究人的发展问题的出发点,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角度论证了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并从根源上寻求到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的废除这两个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条件。
针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现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启发指导意义。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的全面发展 现实启示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202-02一、“现实的人”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世界观、历史观和人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为主题和主线,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对“人”的片面主观的理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
”①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泥沼”。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出“现实的人”,首先,“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②现实的人是一个生命体,其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这是现实的人形成的自然基础。
其次,“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③人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生存,并由这一物质生活条件决定自身的状态,这是现实的人的物质条件。
再次,“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④物质生产与交往活动构成现实的人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提出了现实的人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成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出发点。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摘要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境界。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人的独立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人作为社会主体越来越关注起自身的发展。
“以人为本”额人力资源管理从人出发,对人赋予高度的重视,不仅关注人的共性,同时也注重人的个性,具有丰富的人学内涵,是现阶段推进人的自由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并提出在当前要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著的一部巨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诞生,标志着哲学形成过程的基本完成,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个人”研究的基础出发,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不同的视角,首次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1.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体力和智力的支出。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曾谈到过人的各种能力,但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系谈得最多的还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2.人的发展表现为人的个性的发展。
人的个性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的能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与人的个性发展分不开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能力和关系的发展都是为形成和发展“自由个性”服务的。
马克思认为,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中,人与人相互依赖,人的个性都被淹没了。
而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第二个社会形态,即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很强,劳动者没有个性,“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最普遍的形式。
”只有到第三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宫盼盼(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本文主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调——“现实的人”的含义入手,从人的三种发展状态引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论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根本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重要条件是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有效途径是消灭旧式分工,现实基础是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谐发展。
同时,结合现实社会论述了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实的人;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旧式分工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0) 04-0013-03《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1845~1846年间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哲学巨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标志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形成,从而成为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界碑。
正是唯物史观的确立,完成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
在这本书中,马恩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了具体完善的阐述,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才有了全新的基础,才找到了理解人的问题的钥匙,为今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全面发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调——“现实的人”马克思批评了从“抽象的人”出发对历史所做的唯心主义解释。
不管是作为绝对理念外化的人,还是作为抽象的生物本体,都不是现实的人。
因而,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达到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
马克思在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浓重影响之时,也曾用这种方法来解释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
他用理想化了的人的本性来批判现实的社会关系。
后来他对“人”作出了正确的理解之后,就抛弃了之前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不是从抽象的人的本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把决定现实社会关系的生产力当作历史发展的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全面发展2010级马哲吴兆华 20101007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集中体现唯物史观的经典性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书中对“现实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行了深刻精辟的论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一、“现实的人”的提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从“现实的人”这一现实的前提出发的,但这里的现实的人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人,而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这样的人既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也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承担者,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现实的人”这一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包含着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人形成的自然基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的必要条件;“现实的人的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等,但其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物质生产活动。
这三者之中,现实的人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又是与他们的活动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诠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的论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的发展,既能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又能从事各种脑力劳动并能自觉按照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其次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各种个性品质的充分的发展,能够在众多领域成为行家里手,并进行独立创造;再次是指人的才能和个性的自由的发展,能够驾驭各种影响个人发展的力量,自主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个性,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1.根本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不仅可以给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人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个性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作者:吴昭圆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2期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条件。
这一思想对正处于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72-02《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写于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一思想对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大的直接指导意义。
1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提出的,此后,又在许多重要著作中,做了系统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要使“每个人”、“任何人”即“全体社会成员”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人在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应该能完整地均衡地全面地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
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现实人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有机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出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性、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即人的实践活动能力;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1.人:现实的个人:马克思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和出发点,全人类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第一,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正是在劳动中人的类存在才得以体现,人的本质才得以反映,人才成其为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析人的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析人的全面发展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现实人”思想成熟,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出发点。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1845—1846年间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哲学巨着,它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的新型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形成 ,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界碑。
正是唯物史观的确立,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才有了全新的基础 ,才找到了理解人的问题的钥匙。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历史唯物主义其它重要原理一样,第一次得以科学阐述。
一、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单纯个体或单纯群体问题,而是一个“个体即整体(总体)”的双向发展问题。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考察全部人类历史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发展是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体的发展,因为“在个体中存在着一种主体感应体现其本质力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作为“天资”存在于个体身上,但能力的具体发挥是各不相同的。
其次,马克思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是“在其现实性上”进行研究,注重对现实的个人在生存过程中的所有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的分析。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时候,正是指出了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应当着眼于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生产的发展来考察,因为人“是处在现实的、可能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再次,“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哲学巨著,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析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入手,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描述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三个基本条件,同时结合现实社会论述其现实意义。
标签: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条件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可理解为:首先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兴趣等各方面的发展;其次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各种特质的发展能驾驭影响个人发展的力量,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从而达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这时候的个人一方面完全依附于自然;另一方面又完全受制于社会共同体。
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即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的主体地位虽有一定的提升,但不可能以一种全面的形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导致的后果是个人的发展呈现异化状态,类的发展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体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也就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在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地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
[2](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个体和整体”双向联系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考察全部人类历史的。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体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3]这里的人既然是现实的人,就注定生活在现实世界、从事着物质生产并和现实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见,个体的发展是群体发展的具体前提,而群体发展、历史的发展则是个体发展的总体展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简析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哲学著作,它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批判,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飞跃。
而马克思主义人的人学也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现实的人”正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由于分工的出现必定要经历片面的发展,当生产力高度发达,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便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的全面发展逻辑脉络的阐述,在此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异化;分工;私有制;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13-02一、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人(一)“现实的人”的涵义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与以往的“德意志形态家”的观点完全不同,他们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热衷于在抽象思辨中进行哲学思考,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人”。
这样的差别一方面根源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因为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对于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
但是另一方面,一定要看到马恩的唯物主义超越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的地方,那就是他们不是把人理解为单纯僵化的“感性直观”,而是给人的能动性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将人理解为“感性活动”。
而所谓“现实的人”,简单的讲就是活生生的从事“感性活动”的人,而非抽象的,离群索居的,不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人。
马恩看到了人类历史最真实的前提,那就是从事人类物质生产的现实的能动的人。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产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由此可以看到,马恩将人放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去考察,这是在历史当中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生生的人,这便是所谓“现实的人”的涵义。
此也正是他们与费尔巴哈的重要区别,“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