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设计全册知识点精简
- 格式:doc
- 大小:283.00 KB
- 文档页数:4
《技术与设计1》知识要点第一章技术及其巨大作用(人类的需要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新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地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1、技术对人类的价值:技术是指从人类需求出发,秉持一定的价值理念,运用各种物质及装置、工艺方法、知识技能与经验,实现一定使用价值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技术上的创造与发明使他们得到终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
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
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
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
(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利用可再生的材料)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相关性、专利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例: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属于技术革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属于技术发明。
)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3.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技术与设计知识点归纳技术和设计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产品开发、建筑设计、媒体制作还是其他领域,技术和设计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对技术和设计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1. 创意设计- 概念设计:根据客户需求或项目要求,形成初步的设计概念和想法。
- 手绘草图: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形将设计概念表达出来,并进行初步的构思和修改。
- 数字设计工具: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等,进行创意设计和编辑。
2. 色彩理论- 基本颜色:红、黄、蓝是色轮上的三个基本颜色,它们可以用来混合出其他颜色。
- 对比与协调:色彩对比可以增强设计的动感和吸引力,而色彩协调则使设计看起来和谐统一。
- 色彩情绪:不同的颜色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和感受,例如红色代表激情、蓝色代表冷静等。
3. 用户界面设计- 可用性原则:界面设计应该注重用户体验,符合用户的直觉和习惯。
- 页面布局:合理的页面布局可以使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界面功能。
- 导航设计:清晰的导航结构能够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信息或功能。
4. 响应式设计- 移动优先:在设计过程中,优先考虑移动设备的使用体验,然后再逐渐适配到大屏幕设备。
- 媒体查询:使用CSS媒体查询技术,根据不同设备的屏幕尺寸和显示能力来适配不同的样式。
- 弹性布局:使用弹性盒子布局(Flexbox)或网格布局(CSS Grid)实现页面的自适应和响应。
5. 网页开发-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用于构建网页的结构和内容。
- CSS:层叠样式表,用于控制网页的样式和布局。
- JavaScript:一种脚本语言,用于实现网页的动态交互和功能。
6. 交互设计- 用户思维:根据用户的行为模式和需求,设计出更符合用户习惯和期望的交互方式。
- 反馈机制:通过视觉、听觉或触觉等方式给予用户及时的反馈,增强用户对操作的理解和控制感。
技术与设计一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一、技术的巨大作用1、技术的起源:源于原始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
此时的技术并不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2、技术: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工具和方法。
4、技术的巨大影响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
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
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
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技术对自然的价值:(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
(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5.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综合性(指的是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两面性(有利有弊,例如:电池)、专利性(专利权)。
6.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独自拥有其各种权利)、时间性(在一定的时间内)、地域性(专利有地域区分,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与国际)专利种类:发明专利(指对产品、方法或者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与设计1知识点技术与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科技和艺术领域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技术与设计1课程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逐一介绍。
1. 创意设计创意设计是技术与设计1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个知识点中,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发散思维和灵感激活等方法来产生创新的设计理念。
这包括了从观察、研究、头脑风暴到概念设计的整个过程。
学生需要学会挖掘问题背后的需求,并找到富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
2. 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是技术与设计1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模块。
在这个知识点中,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设计流程来开发新产品。
他们将了解到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人机工程学和可持续设计的概念。
学生需要学会将市场需求转化为产品设计方案,并运用CAD等工具进行设计和建模。
3. 数字制造数字制造是现代技术与设计中的重要领域。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和建模,并结合数控加工(CNC)技术进行制造。
他们将了解到各种数字制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包括3D打印、激光切割和数控车床等。
通过数字制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将虚拟设计转化为现实产品。
4. 电子科技电子科技是技术与设计1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学习基本的电子电路原理,如电阻、电容和电感等。
他们将了解到电路的连接方式、分析电路的方法和常见的电子元件。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基本的电子元器件进行电路设计,并进行模拟和实验验证。
5.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技术与设计1课程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设计和创新来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
他们将了解到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减少能源消耗、延长产品寿命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
通过学习可持续发展原则,学生将培养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总结:技术与设计1课程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包括创意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制造、电子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技术与设计1全册知识点导读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国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作、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一、技术的概念: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二、技术的价值表现在技术与人、与社会、与自然三个方面:1、技术与人:技术具有保护人(提供防侵害的手段)、解放人(解放、延长了自身器官的功能或提高其效率)和发展人(自身能力的发展、自身价值的实现)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3、技术与自然:人类依靠技术利用、合理改造自然;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思考:1、区分“保护人”和“解放人”。
如:B超的应用体现技术(解放人)的价值。
2、理解技术“发展人”的含义:如爱迪生在完成大量发明项目过程中,自身造诣日渐深厚,并且博得世人的尊重。
三、技术的性质技术有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其中: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是技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在原因。
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是通向技术发展之路的重要机制)和技术发明(对技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2、由“技术的综合性”引出“技术与科学的关系”(二者的区别:科学是发现规律并对其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对大自然的改造;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现,而技术侧重利用和改造自然,力求有所发明;科学回答“为什么”,技术回答“怎么办”;过程:科学用实验证明理论规律;技术用试验验证可行、合理性。
二者联系: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
3、专利权申请: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可以提出申请,其程序为: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技术专利有独占性、时效性和地域性。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I》复习提纲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一、技术的价值:1、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⑴、人类需要着衣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⑵、人类学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⑶、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⑷、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⑸、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⑹、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通讯技术。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技术的作用: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身体器官,拓展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增强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
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
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
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具体为:⑴、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
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⑵、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
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⑶、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⑷、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⑴、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
如: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⑵、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一、技术的性质:(1)技术的目的性: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与愿望。
(2)技术的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 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永动机梦想的破灭;社会属性: 技术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如新旧社会对传染疾病的防范。
(3)技术的创新性。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
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
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
(例: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属于技术革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属于技术发明。
)(4)技术的综合性:技术设计需要综合知识的应用,则重合作精神。
(5)技术的两面性: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幸福,同时技术应用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6)技术的专利性:1)知识产权:智力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取得成果后,对其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
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2)知识产权的内容:主要有著作权、商标使用权、发明权、专利权。
3) 专利的三种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4) 专利的种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5)专利的有效期:发明专利20年。
实用新型专利10年。
外观设计专利10年。
6) 专利申请的原则:先申请原则,即先申请专利,后发表论文或公开,避免因过早公开技术而丧失保护机会。
7) 专利申请的途径:主管单位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一是自己直接申请;二是到专利事务所委托专利代理人代办专利申请。
8)专利申请步骤:①提出申请②受理③初审④公布⑤实质性审查⑥授权二、技术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技术具有保护人(安全帽)、解放人(交通工具)和发展人(智力进步)的作用。
技术与社会: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技术与自然:人类依靠技术利用、合理改造自然;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科学是通过各种方法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理论,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一、技术的价值表现在技术与人、与社会、与自然三个方面:1、技术与人:技术具有保护人(安全帽)、解放人(交通工具)和发展人(智力进步)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3、技术与自然:人类依靠技术利用、合理改造自然;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技术的性质有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其中: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2、“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回答“为什么”(牛顿运动定律),技术回答“怎么办”(瓦特发明蒸汽机);3、专利权申请程序为: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技术专利有独占性、时效性和地域性。
4、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强调设计的重要作用)(如可降解材料取代塑料材料制造包装袋)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如达芬奇设计的飞行器当时未能实现)3.设计的丰富内涵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等等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1、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2、还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关系:(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正常人与残疾人)(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尺寸)(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颜色、视觉)(4)关注信息的交互(电梯的楼层显示)三、技术试验及其方法3、技术试验的类型(从试验目的划分)可有:性能试验(安全帽的性能)、优化试验(品种选择)、预测试验、信息试验等四类。
4.技术试验方法:优选试验法、模拟试验法、虚拟试验法、强化试验法、移植试验法模拟试验法:有模型的成分(汽车碰撞试验);虚拟试验法:一般讲,其特征是以电脑为工具;(3D动画虚拟宇宙飞船上天)强化试验法:不含有模型的成分(重锤测试安全帽性能);移植试验法:换个环境进行试验(地球植物的移到月球试验)。
高中技术与设计知识点总结在高中技术与设计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各种与技术和设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高中技术与设计课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材料与工艺- 材料的分类和特性: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等常用材料的特性和适用领域。
- 制造工艺:包括加工、焊接、铸造、喷涂等一系列制造过程和工艺。
- 数字化制造技术:如3D打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新技术的应用。
2. 电子技术与电路设计- 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晶体管等常见电子元件的特性和应用。
- 电路设计:从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到复杂的逻辑电路设计,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和调试能力。
- 微控制器的应用:学习如何使用微控制器编程和控制各种电子设备和机器。
3. 结构与机械设计- 结构设计原理: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力学原理、材料应力分析等。
- 机械传动系统:学习齿轮、皮带、链条等传动系统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 CAD建模和仿真: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结构和机械设计的建模和仿真。
4. 产品设计与创新- 创意思维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学习创新方法和工具。
- 产品开发过程: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开发、原型制作和测试,学习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和技巧。
- 可持续发展设计:学习如何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产品,包括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方面。
5. 能源与环境- 可再生能源:了解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原理和应用。
- 节能技术:学习如何设计和应用节能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
- 环境保护技术: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如何设计和应用环境友好型产品。
6. 人机交互与界面设计- 人机交互原理:了解人机交互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原则。
- 用户界面设计:学习如何设计直观、易用和美观的用户界面。
- 用户体验设计:了解用户需求和心理,通过用户测试和反馈改进产品设计。
7. 制作和工艺技术- 制图与标绘:学习制图和标绘的基本技巧,包括手绘和计算机辅助绘图。
技术与设计高一上册知识点技术与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计算机科学、工程学、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
在高一上册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技术与设计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这些知识点,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工程设计原理和艺术设计要素。
一、计算机科学基础1. 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
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而软件则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
2. 程序设计:程序是计算机的核心,而程序设计是指按照一定的算法和语法规则,编写出能够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
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有C++、Java等。
3. 网络与互联网: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而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进行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在线购物等活动。
二、工程设计原理1. 产品设计过程:产品设计是指通过研究市场需求、进行创意构想、进行原型制作和进行产品测试等步骤,最终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其中,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是产品设计的重要一环。
2. 制造工艺:制造工艺是实现产品设计的关键环节,包括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等。
不同的产品需要采用不同的制造工艺来实现。
3. 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指根据产品使用要求,确定产品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结构设计需要兼顾产品的功能性、美观性和可制造性。
三、艺术设计要素1. 线条:线条是艺术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可以分为直线、曲线、斜线等多种类型。
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达出作品的节奏感和动感。
2. 色彩:色彩可以给作品带来视觉冲击力,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和主题。
色彩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之分,不同的色彩组合可以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
3. 图案:图案可以为作品增添丰富的细节和纹理感。
通过使用不同的图案元素,可以营造出不同的风格和氛围。
综上所述,技术与设计高一上册的知识点涉及了计算机科学基础、工程设计原理和艺术设计要素等多个方面。
名校联盟]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二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知识点新人教版1、结构:(1)结构的含义①从力学角度讲: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应力的物体形态,结构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②从理解上讲,结构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创造的物体中,不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来描述。
③从广义的上讲:结构是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
结构决定物体的性质和形态。
(2)两个概念①构件(member):工程中把组成结构的部件和零件称为构件。
②变形(deformation):工程中把结构的形状和大小的改变称为变形,又叫形变。
(3)五种不同的力:①拉力、②压力、③扭曲力、④弯曲力、⑤剪切力。
(4)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①实体结构:利用自身来承受自身的荷载,主要承受压力。
②框架结构:通过条状物的连接来承受荷载,既可承受压力又能够承受拉力。
③壳形结构: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壳顶受到压力时,它能将力均匀扩散。
2、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在载荷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的平衡形式的能力。
决定结构稳定性的因素:结构的稳定性与几何形状、支撑面积的大小和重心位置密切相关。
一个结构要稳定,它的几何形状科学、支撑面积大和重心位置低。
3、结构的强度:构件和材料具有的抵抗破坏的能力。
结构的强度是通过构件和材料来体现的。
构件的强度与构件的横截面积、材料和材料的形状有关。
(1)应力①内力: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变形,同时构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改变,这种作用力的改变称为内力。
内力是构件由于要抵抗外力的破坏而产生的力。
强度越大,构件能承载的外力就越大,构件能产生的内力就越大。
③应力:构件单位面积所受的内力称为构件的应力。
用符号σ表示。
a.计算公式:Nσ=,其中N表示内力,A表示横截面积。
Ab.单位:帕(Pa)。
c.应力与压强:应力是属于压强。
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应力具体指构件横截面上受到内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d.常见的应力:正应力或反应力,与截面垂直的应力; 剪应力或切应力,与截面相切的应力。
高一年技术与设计1知识点技术与设计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高一年级的技术与设计课程通常包括一系列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知识点一:工程图纸和制图在技术与设计领域中,工程图纸和制图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绘制和解读不同类型的图纸,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立体图等。
他们需要了解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标注和尺寸设计。
知识点二:材料与结构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包括金属、塑料、木材和复合材料等。
他们需要了解这些材料的制作工艺和加工方法,并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用于特定的设计项目。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各种结构的原理和应用,如梁、柱和桥梁等。
知识点三:电子技术与电路设计电子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电子知识。
他们需要了解电子元器件的种类和功能,如电阻器、电容器和二极管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设计和组装简单的电路,并能够使用相关工具进行电路测试和故障排除。
知识点四:机械结构与机械原理机械结构和机械原理是技术与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机械结构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如齿轮、传动系统和机械臂等。
他们需要学会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结构的设计和仿真,并能够进行相应的力学分析和优化。
知识点五:创意设计与产品开发在技术与设计领域中,创意设计和产品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生需要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会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创意设计方案。
他们需要学习市场调研、用户需求分析和产品规划等技能,以及产品的设计、制作和推广等过程。
知识点六: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话题,也是技术与设计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概念,学会将环境保护融入到设计和制作过程中。
他们需要了解可再生能源、废弃物处理以及环境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设计作品。
通过学习上述知识点,高一年级的学生能够逐渐掌握技术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技术与设计一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一、技术的巨大作用1、技术的起源:源于原始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
此时的技术并不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2、技术: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工具和方法。
4、技术的巨大影响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
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
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
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技术对自然的价值:(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
(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5.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综合性(指的是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两面性(有利有弊,例如:电池)、专利性(专利权)。
6.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独自拥有其各种权利)、时间性(在一定的时间内)、地域性(专利有地域区分,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与国际)专利种类:发明专利(指对产品、方法或者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与设计一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一、技术的巨大作用1、技术的起源:源于原始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
此时的技术并不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2、技术: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工具和方法。
3、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4、技术的巨大影响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
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
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
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技术对自然的价值:(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运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和谐关系。
(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2)人类运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也许导致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也许(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5.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综合性(指的是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两面性(有利有弊,例如:电池)、专利性(专利权)。
6.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发明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狭义的知识产权涉及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期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发明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独自拥有其各种权利)、时间性(在一定的时间内)、地区性(专利有地区区分,重要是国家与国家与国际)专利种类:发明专利(指对产品、方法或者改善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技术与设计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表现在技术与人、与社会、与自然三个方面:
1、技术与人:技术具有保护人(安全帽)、解放人(交通工具)和发展人(智力进步)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3、技术与自然:人类依靠技术利用、合理改造自然;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技术的性质有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其中: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2、“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回答“为什么”(牛顿运动定律),技术回答“怎么办”(瓦特发明蒸汽机);
3、专利权申请程序为: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技术专利有独占性、时效性和地域性。
4、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强调设计的重要作用)(如可降解材料取代塑料材料制造包装袋)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如达芬奇设计的飞行器当时未能实现)
3.设计的丰富内涵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等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1、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2、还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关系: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正常人与残疾人)(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颜色、视觉)(4)关注信息的交互(电梯的楼层显示)
三、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3、技术试验的类型(从试验目的划分)可有:性能试验(安全帽的性能)、优化试验(品种选择)、预测试验、信息试验等四类。
4.技术试验方法:优选试验法、模拟试验法、虚拟试验法、强化试验法、移植试验法
模拟试验法:有模型的成分(汽车碰撞试验);虚拟试验法:一般讲,其特征是以电脑为工具;(3D动画虚拟宇宙飞船上天)强化试验法:不含有模型的成分(重锤测试安全帽性能);移植试验法:换个环境进行试验(地球植物的移到月球试验)。
6、《技术试验报告》的撰写:结构为:标题、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几个部分。
当然,还要有试验者姓名、试验时间等内容。
第三章设计的过程、原则及评价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五个阶段(或者说五个步骤):
1、发现与明确问题(调查需求、调查统计、明确要求);
2、制定设计方案(收集信息、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方案筛选);
3、制作模型或原型(绘制图样、模型制作);
4、测试、评估及优化(测试、评估、优化);
5、产品的使用和维护(设计一份产品说明书)。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
创新原则(设计创新)、实用原则、经济原则(功能成本比)、美观原则、道德原则(瓜子美容)、技术规范原则(飞机圆形舷窗)、可持续发展原则(环保)。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
一.问题的来源:
(1)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2)别人给出的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3)基于一定的目的有设计者自己主动发现问题。
2.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1)观察日常生活(分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锯子、珍妮纺纱机的发明);(2)收集和分析信息(有
文献法、问卷法和询问法等);(3)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温度计的发明).
第五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一、方案的构思方法
2.方案的构思方法:(1)草图法;(2)模仿法;(3)联想法;(4)奇特性构思法。
“模仿法”和“联想法”的区分:原理、功能目的都相似为模仿,如模仿蝙蝠设计出雷达;原理目的功能有扩充、集成、推理、迁移甚至逆向思维的为联想。
第六章设计图样的绘制
二、常见的技术图样:
1、正投影与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统称为三视图。
2、形体的尺寸标法:
(1)尺寸要素:①尺寸界线;②尺寸线(必须单独画出);③尺寸数字(以毫米为单位时可不注单位;水平的字头方向向上、垂直的字头方向向左)。
(2)、尺寸标注举例表示直径的符号为“φ“;表示半径的符号为“R”.
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一.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1)草模(2)概念模型: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
(3)结构模型:用于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
(4)功能模型: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
(5)展示模型:是采用真实材料,按照准确的尺寸做成的模型(样品)。
二、工艺
1.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
1、金属材料的加工包括划线、锯割、切削、钻孔、连接(包括螺纹制作)等工序。
2、锉削:要领大致和锯割相同外,要求运锉要平稳,不可上下摆动,还要经常用角尺检查垂直度。
运锉方向应与锉刀平行。
3、表面处理:目的;美观、防锈防腐蚀。
工序:(1)、表面刷光(2)、喷涂油漆或镀层
三、制作模型
制作模型一般步骤:1.选择合适的材料。
2.准备适当的工具和加工设备。
3.按设计图样画线。
4.对材料进行锯割、切削等加工。
5.装配。
6.对模型进行表面处理。
7.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和色彩进行评价;对产品的结构、功能进行检测和试验。
8.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样品)。
技术与设计二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
一、结构与力
1、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
公式表示为:σ= F/s ,其中,F 是内力,S 是受力面积,σ是应力。
2、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
二、稳固结构的探析
1、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重心位置的高低(不倒翁)、结构与地面支撑面电风扇底座)、结构的形状(三角形支
架)。
2、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
3、连接方式:a、铰连接:连接处可相对转动,具体有松螺栓、松铆等,如折叠伞伞骨间的连接、门与门框的连接等。
b、刚连接: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固定铁床架、桌腿与桌面的连接等。
四、经典结构的欣赏
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如:赵州桥、岳阳楼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
1、不可颠倒的时序反映了事物内在规律或机理。
2、流程优化的指标:
指标: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五项指标。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
一、系统的结构:
1、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
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2、系统的类型:(1)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2)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
3、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
(1)整体性:(巴尔扎克的塑像分析、木桶理论、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相关性: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电冰箱放合适的位置
(3)目的性:是区别不同系统的标志。
钟表系统的目的性
(4)动态性:任何系统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5)环境适应性:系统能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的特性。
飞机在空中适应环境的飞行
4、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整体性原则(丁谓修复皇宫)、科学性原则(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综合性(中西结合)原则。
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
一、控制的手段与应用
1、理解任何控制现象,都要明确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和采取什么控制手段。
例如:人力三轮车转弯过程中的方向控制问题,其控制的对象就是人力三轮车,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三轮车
行驶的方向,控制的手段是骑车人通过双手转动车把,改变前轮的方向并带动后轮。
控制的手段分类:
从控制过程中人工干预的情形来分,控制有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控制按执行部件的不同,可分为机械控制(自行车)、气动控制(蒸汽机)、液压控制、电子控制(遥控器)等。
二、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1、控制系统一般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案例分析:
三、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
1.干扰因素
克服干扰的办法有:减弱干扰、消除干扰、提高系统性能
2、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的比较
开环控制系统适用于控制精度要求不高而系统本身的元件又比较稳定的场合。
闭环控制系统结构相对复杂,构成控制系统的成本较高。
闭环控制系统用于要求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场合。
3、闭环控制的实例哪两类?
(1)、温度控制类:蔬菜温室、空调、供热系统、电脑CPU风扇转速调节。
(2)、水位控制类:水塔水位、游泳池供水、马桶水位控制等
三、闭环控制系统都是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不一定是闭环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