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稻套麦高产栽培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24.91 KB
- 文档页数:2
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也涌现出了很多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
沿淮-淮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稻麦产量丰富。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栽培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沿淮-淮北地区稻麦的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一、地理气候特点沿淮-淮北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基地。
稻麦作为当地主要的农作物,其栽培技术需要结合地理气候特点来进行调整。
1.气候特点:冬季气温寒冷,多风,冷空气活动频繁;夏季气温高,多雨,高温多风;秋季气候凉爽,较为干燥。
2.土壤特点: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质松软。
以上地理气候特点对稻麦的栽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
二、水稻的栽培技术1. 水稻的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水稻品种。
一般选择早熟和中熟水稻品种,以适应当地的冬季寒冷、夏季高温的气候特点。
2. 土壤准备:在水稻田地秋季收获后,及时进行土地整理,进行深松耕作,加强有机质的施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性和肥力。
3. 水稻种植密度: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特点,合理确定水稻种植密度。
一般情况下,畦高可达15-20cm,行距60-70cm。
4. 施肥技术:利用有机肥、复合肥、氮磷钾化肥等,进行合理施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5. 水田管理:水稻的管理包括水稻田地的灌溉、除草、虫害防治、病害防治等。
要做好水稻田地的管理工作,及时测定水稻田地的土壤水分情况,合理增减灌溉水。
6. 水稻收获和后期管理: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合理确定水稻的收获时间,并且在水稻收获后,进行农田的整理工作,做好下茬作物的前期准备工作。
稻-麦两熟丰产高效绿色栽培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稻-麦两熟是苏、皖江淮下游地区的主流种植制度,稻麦总产占全国的22%,至关国家口粮安全。
进入新世纪,品种熟期、种植方式、秸秆利用和温光资源等生产要素发生重大变化,严重制约了稻麦丰产高效和绿色生产。
该成果以稻麦接茬为核心,按照“周年丰产模式-高效接茬、绿色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的系统化解决思路,开展了16年的联合攻关,为苏皖稻麦连续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如下创新: 1. 研明了周年均衡增产的关键障碍,重构了江淮不同生态区稻-麦两熟丰产接茬模式。
揭示了稻麦高产群体的共性规律是“前期数量适宜质量高,中期碳氮协调结构好,后期积累充足转运强”。
明确了冬前积温偏高不利小麦壮苗、晚秋气温升高未被水稻有效利用是制约稻麦周年均衡增产的关键障碍。
阐明了新世纪江淮稻麦区气温的时空非对称性变化特征,探明了以挖掘冬前、春末夏初和晚秋温光潜力为目标的周年高产技术路径,重构了不同生态区稻-麦两熟丰产接茬模式,周年产量提高4.4%~6.6%,温光生产效率提高11.3%~19.5%。
2. 探明了秸秆全量还田下稻麦立苗的生理和技术障碍,创新了高效接茬的立苗障碍消减技术。
明确了麦秸全量还田下根系功能衰减是水稻僵苗的关键生理障碍,提出了从秧苗素质和稻田水土环境两方面增强根系功能的途径,创建了以“壮秧促根,露田增氧”为核心的机插水稻僵苗消减技术。
缓苗期缩短到3天左右,移栽后20天分蘖数提高50%左右。
揭示了稻秸全量还田下小麦全苗匀苗难的关键技术障碍,探明了提高秸秆混匀度、播种均匀度和土草紧实度的技术路径,创建了以“碎草匀铺提质-带状匀播促匀-适时镇压争全”为核心的小麦全苗匀苗技术。
播种均匀度提高15%~30%,出苗率提高10%以上。
3. 揭示了稻麦周年氮肥利用规律,创建了周年氮素高效绿色管理技术。
阐明了稻麦周年肥料氮利用规律,揭示了稻季基蘖肥损失大、麦季氮肥残留高是制约稻麦绿色高效的关键因素。
2017 年第 12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125科研◎技术推广淮北地区优质高产小麦栽培与管理技术胡云飞调查表明,淮北地区小麦栽培面积在150万hm 2左右,达全省小麦种植面积70%以上,总产量是全省小麦总产量的75%以上,不管是种植面积或是产量都是该地区粮食作物的首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淮北地区的小麦种植已从中产迈向了高产,为克服产量不稳定、抗灾害能力较弱、品质不佳等问题,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目标,有必要对其栽培与管理技术进行总结分析。
1 小麦播种前的管理技术1.1 精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只有选择品质好、分蘖强、抗倒伏以及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才能够充分发挥生长过程中的光合能力与抗衰老的优势。
淮北地区大量选择种植的小麦品种有烟农19、新麦18以及皖麦38等,这些都是经过实际种植所验证过效益不错的品种。
1.2 精细整地,提升土壤肥力为有效提升小麦的最终产量,要对土壤进行深耕作业,倘若是采取旋耕的方式,需保持深翻耕,避免有大量的生土出现;秸秆作为帮助农作物生产的常见生物肥料,可直接还田处理,同时要将破碎的秸秆清理掉,保证耕层深浅度一致,这样一来种植地面能够保证平整。
浇水要保持均匀度,倘若底墒不足,要先进行造墒,然后再进行整地作用。
1.3 确定播种日期淮北地区的小麦种植面积非常广,在经过多年的种植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播种时间方面要结合淮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决定。
淮北地区的中北部则比较适合种植弱冬性的小麦品种,可在每年的9月下旬~10月中旬进行播种,半冬性的小麦品种与春性小麦品种则可选择在每年的10月20日~30日播种;淮北地区北部与南部的小麦播种时间则需要比中北部地区的播种时间推迟或前移3~5天左右,其中弱冬性小麦品种可在10月上旬播种,半冬性与春性小麦品种则最好在每年的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
1.4 合理密植淮北地区的优质高产小麦一定需要采取机械精量播种,行距控制在23~15cm 左右,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 左右。
淮北地区麦稻周年高产栽培技术作者:黄海萍黄开忠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年第6期黄海萍1,黄开忠2(1.灌南县堆沟港镇农技服务中心;2.灌南县农业委员会,江苏灌南 223500)摘要:本文针对淮北地区麦稻复种连作茬口季节紧,影响麦稻周年高产状况,从季节安排、品种搭配、适时收获、高效施肥、植保综防、抗逆管理等方面入手,缓解麦稻复种连作季节矛盾,实现温光资源高效利用,达到麦稻双高产、周年高产目的。
关键词:小麦;水稻;周年;高产;栽培技术麦、稻是淮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麦稻复种连作是主要种植方式。
生产上,由于水稻高产稳产性能好,其产量、产值、效益均明显高于小麦,所以,一般粮农在麦稻复种连作中,对水稻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小麦,甚至通过挤占小麦生长季节、牺牲小麦产量,来追求水稻产量的有限提高,结果水稻产量虽上去了一些,但小麦产量却较大幅下降,最后导致麦稻全年产量和收益的下降。
针对生产上存在的高产水稻、低产小麦,全年麦稻产量不高状况,近年来,我们对麦稻周年高产、全年增效进行了探索,初步总结了以季节有效衔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麦稻周年高产栽培技术。
1 科学安排季节,充分利用资源淮北地区由于温光资源不足,麦稻复种连作茬口衔接矛盾突出,季节比较紧张。
根据高产小麦、水稻生长所需的温光资源条件,淮北地区稻茬小麦适宜播种期不宜迟于10月25日,最迟10月底,播期越早越好,这样可保证带蘖越冬,形成冬前壮苗,为争取足穗和壮秆大穗奠定基础。
麦茬水稻适宜移栽期不宜迟于6月25日,最迟6月底,适宜秧龄期抛秧稻30d左右(不少于25d,不超过35d),盘育机插秧龄18~20d(不少于15d,不超过22d),麦后移栽越早越好,以延长大田有效分蘖期,形成足穗和壮秆大穗。
2 合理品种搭配,发挥品种优势根据淮北地区温光资源不足、麦稻复种连作茬口季节紧张,以及麦稻高产稳产需要足够的营养生长期特点,淮北地区要获取麦稻双高产、周年高产,必须合理地选择和安排麦稻品种布局,特别要注重选择生育期适宜、成熟期相对较早的高产稳产品种,最大限度地缓解上下茬口接茬矛盾,既保证前茬作物有较高的产量,又保证熟期适宜,不影响后茬作物的适期播栽,为下茬作物高产创造条件。
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1. 引言1.1 背景介绍沿淮-淮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稻麦产区,稻麦种植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传统的种植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低产、低效、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种植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沿淮-淮北地区稻麦栽培现状的分析,探讨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理论基础,构建适合当地特点的栽培模式,并总结推广实践经验。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该地区稻麦种植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实现稻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淮北地区稻麦种植是该地区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栽培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低产、品质不稳定、劳动强度大等,制约了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成本。
研究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该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可以提高稻麦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能够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研究该技术模式不仅对沿淮-淮北地区稻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稻麦种植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我国稻麦产业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沿淮-淮北地区稻麦的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通过对现有栽培技术的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构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栽培模式。
通过技术操作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评价模式的效果并进行推广应用,旨在提高稻麦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探寻适合沿淮-淮北地区的稻麦栽培技术路径,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沿淮-淮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稻麦种植区域,具有优质丰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
本文将从土壤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一、土壤管理1. 秋收后的土壤整理秋收后,对土壤进行深翻整理,有利于促进土壤中的养分释放和植株根系伸展。
深翻整理后,要及时进行平整,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湿性。
2. 秋冬耕土在深翻整理后,进行秋冬耕土,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性。
在耕土的可以进行有机肥的施入,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物含量和养分水平。
3. 土壤酸碱平衡在栽培稻麦的过程中,要注意土壤的酸碱平衡。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必要的施肥和改良措施,确保土壤的酸碱平衡,有利于植株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
二、水肥管理1. 合理施用氮肥在稻麦的栽培过程中,氮肥是非常关键的养分。
合理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还可以减少氮肥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2. 水肥一体化在沿淮-淮北地区,可以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方式进行稻麦栽培。
通过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减少水肥的浪费,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是一种比较安全、环保的肥料,对土壤有机质的提高和改良有很好的效果。
在栽培稻麦的过程中,适量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三、病虫害防治1. 科学施药在栽培稻麦的过程中,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种类,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农药的使用要遵循科学施药原则,做到合理使用、防治合一,尽可能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2. 合理轮作合理的轮作也是非常关键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通过合理的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健康状态。
3. 提高作物免疫力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稻麦的免疫力,如增加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选用抗病虫的品种等,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减少农药的使用。
在沿淮-淮北地区,积极推广和应用这些周年优质丰产高效的稻麦栽培技术,对于提高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沿淮-淮北地区是中国稻麦生产的重要区域,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稻麦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为了提高稻麦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科研人员和农民积极探索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本文将介绍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区域特点沿淮-淮北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中国北方最主要的稻麦连作种植区之一。
该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充沛,土地肥沃,适宜稻麦生长。
但由于病虫害防控难度大,土壤水分管理困难,加之市场竞争激烈,农民在稻麦种植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二、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1. 科学选种针对该地区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科研人员选择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稻麦品种作为种子供应。
这些品种在抗病虫害、耐逆境、产量稳定等方面表现优异,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
2. 精细施肥在沿淮-淮北地区,科学施肥是提高稻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农民需要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作物需求,合理配置氮磷钾等肥料,并结合化肥与有机肥的施用,实现施肥的精准和科学性。
科研人员也推荐使用缓释肥料,能够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有利于稻麦的生长发育。
3. 合理灌溉沿淮-淮北地区降水充沛,但在干旱季节和海水倒灌等情况下,农民需要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和灌溉设施,确保稻麦的正常生长。
科研人员建议采用滴灌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技术,实现水肥同步,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分浪费。
4. 良好的病虫害防控沿淮-淮北地区病虫害严重,给稻麦生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农民需要及时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如合理轮作、间作、套种等措施,及时发现并合理使用农药,减少病虫害对稻麦的侵害,保障产量和质量。
5. 精密管理在稻麦的生长管理中,农民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包括及时调整种植密度,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及时除草,减少杂草对作物的竞争;及时修剪,保持作物通风透光;适时穿墒、松土保湿等技术措施,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沿淮-淮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稻麦种植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优势。
为了实现稻麦的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应该地区特点的栽培技术模式。
一、地区概况沿淮-淮北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该地区年平均温度15-16℃,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适宜稻麦生长。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和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二、技术模式构建(一)良种选育良种是高效栽培的基础,本地区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特点、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稳定的良种进行栽培。
特别是要选育早熟、耐寒、耐旱的良种,以适应该地区多变的气候条件。
(二)合理播种稻麦的播种时间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水稻的播种时间通常在4月中旬至5月初,小麦的播种时间通常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
在播种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品种,控制播种密度,避免密植导致养分和水分竞争,影响产量和品质。
(三)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高产稻麦的关键。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求量,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一般来说,水稻适宜施用有机肥,小麦适宜施用化肥。
施肥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期和需求量,合理安排施肥次数和施肥量,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
(四)科学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保证高产稻麦的重要环节。
包括良好的灌溉管理、草害和病虫害的防治、适时的中耕和松土等。
要定期检查农田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五)适宜的排水措施沿淮-淮北地区水资源丰富,但也容易出现积水或过度排水的问题。
要根据具体田地情况,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保证土壤湿度适宜,避免作物受涝或干旱的影响。
(六)综合防治病虫害沿淮-淮北地区病虫害较为严重,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包括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及时清除病虫害源,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采用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革,稻麦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沿淮-淮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稻麦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但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种植方式已不能满足其稻麦种植业的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提高稻麦产量和品质,为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一、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沿淮-淮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平原的中部,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温暖而多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而晴朗,冬季严寒而干燥。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适宜稻麦种植。
但由于气候条件不稳定,易受气候灾害影响,如干旱、水涝等,给稻麦种植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1. 产出不稳定。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稻麦种植的产出较为不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大,田间管理难度大,导致产量和品质波动较大。
2. 环境资源利用不合理。
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较多的耕作和施肥,导致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变差,影响了稻麦的生长和发育。
3. 种植技术滞后。
大部分农民仍然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产出效益较低。
三、技术模式建设1. 优质品种的选育。
结合沿淮-淮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育适应当地环境的稻麦品种,提高抗逆性和适应性。
2. 土壤改良和水利设施建设。
通过农业技术手段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建设水利设施,保证稻麦的生长和发育所需的水资源。
3. 合理施肥和耕作。
采用科学的施肥和耕作技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植物生长的需要进行施肥和耕作,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4. 种植机械化和自动化。
推广种植机械化和自动化,减少人工劳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5. 病虫害防治。
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预防和控制稻麦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虫害。
6. 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经营。
采用先进的农业管理和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稻麦种植过程的精确监测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益。
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种植一直是农民们的主要生计来源,而稻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沿淮淮北地区,稻麦种植的优质丰产和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产量和农民收入。
一、土壤改良与耕作措施沿淮淮北地区土地肥沃,但潜在土壤肥力有待进一步发挥。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在种植前,农民们普遍采取了土壤改良措施。
首先,他们进行土壤酸碱度的测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量石灰的追施以提高土壤的酸碱平衡。
其次,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秸秆、绿肥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
此外,农民们还普遍进行了地面覆盖,采用秸秆覆盖来保持土壤湿度和改善土壤结构。
在耕作措施方面,沿淮淮北地区农民们普遍采用了插秧栽播和保墒保温的技术。
通过插秧栽播,可以节约劳力、节水和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在插秧栽播后,农民们还会在田间进行田面覆盖,使用土壤祛湿剂和覆膜等措施,保持水分和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和农药的损失。
二、合理施肥与病虫害防治合理的施肥对于稻麦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在沿淮淮北地区,农民们普遍采用了依据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施肥的方法,根据土壤测试结果,科学合理配比肥料以保证作物所需营养。
并且,在施肥时,农民们还结合农作物生长时期的需求进行了分蘖限制、抽穗调控等技术措施,以避免肥料过量对作物生长的不良影响。
病虫害是影响稻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农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他们改变传统的单一施药方式,采用轮作、间套、合理布局等方式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其次,他们加强了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此外,农民们还加强了防治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了他们对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能力。
三、科技创新与新品种推广科技创新在稻麦栽培技术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沿淮淮北地区的农民们积极引进了新的农业机械和设备,提高了种植效率和农作物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