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比·萨格斯的创伤愈合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解读《宠儿》中的两性关系作者:王颖潇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3期内容摘要:托妮·莫里森是世界上著名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也是非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她的作品深深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与现实中,因而种族问题一直是她作品的研究热点,在《宠儿》这部作品中,除了表达种族歧视这一主题之外,也将两性关系作为小说的一条暗线贯穿于故事之中。
本文主要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中复杂的两性关系,文中男女关系沿着失衡--缓和--融合这一主线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
在男女矛盾不断激化又融合的过程中,小说中的男男女女共同成长,女性有了觉醒的意识,男性也从逃避者转变成女性斗争的协助者,最终实现两性和谐,共同对抗种族歧视问题。
关键词:《宠儿》种族歧视两性关系失衡和谐一.引言托妮·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被布莱克波恩称为“早已超越了是美国生活中黑人经历的卓越记录者,她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也是美国本土产生的最配得上称之为民族作家的黑人女性”。
她的作品涉及到种族、性别、阶级等政治性主题,已成为美国文学传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宠儿》被认为是托妮·莫里森最重要的作品,一举摘得了1988年的普利策奖。
小说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女奴弑婴的故事,讲述了一个黑人女奴塞丝为逃避奴隶主的追踪,也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女儿,但十八年后,宠儿借尸还魂纠缠折磨塞丝讨要母爱,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宠儿离开了社区,塞丝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莫里森用压抑的口吻记录了一个黑人家庭的悲欢离合,以男女关系的矛盾激化为催化剂推动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黑人的悲惨命运,深刻论述了蓄奴制的历史遗毒及其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二.《宠儿》中两性关系的解读1.两性失衡在小说中,莫里森用了大量的篇幅的描写女性人物,她们大都是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奴隶主的附属物。
从莫里森《宠儿》看黑人的自我成长摘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长篇小说中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小说里,莫里森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对一位生活在奴隶制度下的黑人妇女进行了详细的描绘——黑暗的压迫使得母亲做出了弑婴的行为,小说用艺术形式再现了人性的光芒。
本文以《宠儿》为例,通过分析奴隶制下黑人的悲惨命运以及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心灵创伤来阐述黑人的成长过程,并分别从黑人身体自我成长、黑人社会自我成长和黑人心理自我成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促进读者对“黑人自我成长”这一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黑人自我成长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对美国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秀拉》、《最蓝的眼睛》、《宠儿》曾多次获得多项大奖,其中《宠儿》更是以苦涩的诗意和紧张的悬念、如诗般的文字画面以及对黑人生活的真实描写,先后获得了种族关系图书奖、普利策奖和美国图书评论奖。
尽管莫里森顺利地读完了大学,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仍然很严重,而作为一名黑人作家的莫里森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编著黑人历史、讲述黑人文学就成了她毕生的事业。
《宠儿》作为黑人对奴隶制度的控诉,在这个诉说过程中,黑人忘掉了过去,在心灵创伤的愈合过程中实现了身体、社会和心理的自我成长。
莫里森在《宠儿》这部作品的叙事中采用多视角、空间错位、时序颠倒、语境变换、虚实相生和历史与神话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黑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重新构建。
一《宠儿》概况尽管《宠儿》是以小说的形式发表,但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却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作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古典文学以及小说的研究使得她曾担任过出版社的编辑,在一天上班的早上,她在简报上看到一则关于黑人妇女的报道,报道上讲述了一位黑人女奴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避免重复奴隶的悲剧亲手结束了孩子的生命。
《宠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作者:马艳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摘要:《宠儿》是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试图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本小说,通过分析自然、黑人女性的关系,以及黑人在自然中寻求自我的过程,来说明只有冲破奴隶制的障碍,黑人才能获得自由,获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宠儿》;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自由作者简介:马艳琳(1989-),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现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1一、引言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其小说《宠儿》讲述了黑人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折磨。
而在当今世界日益壮大的环境保护和妇女解放运动中,生态女性主义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流派。
而“其目的是为了积极地质疑和颠覆二元论等级制以及父权制话语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和贬义。
”《宠儿》中所描绘的受压迫下的黑人奴隶的生存困境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的社会状况下,也充分显示了黑人和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二、自然与黑人女性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和自然是基于一种二元对立的认识模式。
在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的压迫下,黑人女性和自然有着共同的遭遇。
在这部小说中,白人是正常的人类,而其他的有色人种是劣等的。
小说中的学校老师打破了原来相对和谐的状态,建立起专制社会。
他告诉塞丝要把他们的“人物属性”写在左边,动物“属性”写在右边。
塞丝和其他黑人一样,只是人类社会中的“他者”。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黑人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那就是塞丝母亲身上的伤疤。
在塞丝的回忆里,“就在她的肋骨上,有一个圆圈和一个十字”,其母亲身上的“十字”记号是她奴隶身份的象征,不仅给肉体带来灾难,也更束缚着人的思想。
这种自然和文明的二元对立,充分显示了她所遭受的磨难和耻辱。
从美国电影看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作者:周丹刘静苏凤美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19期[摘要] 电影《宠儿》以“镜头中的魅影”代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原有的意识流动的人物心理空间被物化的意象与外部视角情节所代替,电影以新的视像方式,更生动传神的展示了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全过程,阐释了黑人女性只有冲破种族压迫、性别歧视与精神枷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
[关键词] 《宠儿》电影黑人女性觉醒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241993年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在其后现代小说《宠儿》中塑造了文学视野中的非裔美国人族群,获得了美国小说普利策奖,并一举摘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当今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作家。
《宠儿》在1998年被搬上银幕,由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奥普拉·温芙蕾(Oprah Winfrey)饰演塞丝。
《宠儿》从小说到电影的二次建构,把小说中的人物转变成“镜头中的魅影”,更鲜明的体现出黑人女性意识的复苏和觉醒。
一、电影:小说的二次建构故事发生在1873年,奴隶制已经被废止,但黑人依然沉浸在过去的创伤阴影中。
主人公女黑奴——塞丝,携子女逃出奴隶庄园,却又被奴隶主追到,为了使自己的儿女不再重蹈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杀死了大女儿——宠儿。
宠儿的冤魂多年来一直在家里肆虐,导致塞丝的两个儿子离家出走;加速了婆婆贝比·萨格斯的精神崩溃和死亡;使小女儿丹芙养成了幽闭、孤僻的性格,她甚至去诱惑塞丝的情夫保罗·D,将他赶出家门。
为了复仇于塞丝,宠儿不择手段的侵占着塞丝全部的爱,塞丝终于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最后成长起来的小女儿——丹芙和黑人民众一起帮助塞丝摆脱了宠儿,重新开始面对新的生活。
[1]小说与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但经典小说一直是电影的重要内容来源。
在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电影对小说完成了二次创作。
论《宠儿》中社区帮助个体在灾后重获新生的作用摘要: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关注的是经历过灾难的人们在灾后的心理康复。
而本文则探讨了在奴隶制的前提下,黑人家庭的概念往往超越了血缘关系,是由邻居和朋友等组成的扩大外延的社区关系所构成,从这一层面上讲,社区就是黑人的家;个人、家庭都不能孤立于社区独立存在。
对经历了奴隶制浩劫的黑人而言,黑人社区帮助其重获健康心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创伤黑人社区黑人家庭心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文坛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宠儿》是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发表于1987年,现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亦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宠儿》的背景时间是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即所谓的“重建时期”。
随着奴隶制的废除,黑人身体被奴隶的状态虽然结束了,但是心理的创伤却仍是巨大的。
莫里森关注的是在巨大的灾难过后,普通人该如何站立起来,放下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痛,开始新的生活。
莫里森在《宠儿》里充分描写了黑人社区对个体的支持和心理疗伤的作用。
一为奴隶的惨痛经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宠儿》中的人物被过去的记忆所吞噬,淹没在过去的回忆中,无法开始新的生活。
黑人有关过去为奴隶的屈辱和苦难的记忆,如波涛汹涌,一触即发。
“除非不得已,没有人肯开口,肯讲述自己的故事。
他们不想谈论,他们不想记得,他们不想提及,因为他们害怕。
”[1]在《宠儿》里,莫里森用多角度叙事、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叙事手法,将黑人的苦难史全方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莫里森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幅白人奴役、屠杀黑人的血腥画面,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屠杀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更包括人格和精神上的,为奴隶的一生就是肉体和精神饱受摧残的一生。
奴隶制废除以后,白人对黑人的身体奴役虽然结束了,但是曾经为奴隶的经历和屈辱,却是黑人心里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
论托尼·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黑人女性创伤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宠儿》、《爵士乐》和《天堂》作为托尼·莫里森八部小说中最典型的三部作品,被称为《历史三部曲》。
在《历史三部曲》中,托尼·莫里森将目光投射于本土文化和历史环境之中,刻画了一系列饱受精神创伤的黑人女性形象。
莫里森在积极建构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也提出了女性对种族平等和性别平等的要求。
《历史三部曲》在关注黑人女性所处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书写着黑人女性的精神创伤,这对构建黑人女性精神传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黑人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历史三部曲》女性创伤1引言托尼·莫里森在历史散步曲终阐述了对黑人女性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与历史,这奠定了她作为一位杰出美国小说家的地位。
《历史三部曲》反映了黑人获得解放后追忆过去,并从痛苦与创伤中解脱出来的历史进程,借助黑人女性讲述着她们在奴隶制特殊环境下的悲惨境遇和痛苦生活,以求重新塑造黑人女性的形象。
在对黑人女性所经历的物质困扰和精神贫瘠状态进行描述的同时,托尼·莫里森也将黑人历史追溯到奴隶制解放初期,通过对黑人城镇及西进运动的书写,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深刻的黑人女性形象。
《历史三部曲》在黑人女性文学兴起的最初阶段展现出了反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强烈自我意识,也使黑人女性从弱势边缘群体逐渐走向领路者[1]。
2被剥夺作为母亲权利的心灵创伤在《历史三部曲》中,托尼·莫里森刻画了一系列被剥夺劳动力且承担着繁殖奴隶任务的黑人女性形象。
在奴隶制时期,黑人女性生出的孩子不属于父亲和母亲,而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在这种严酷的社会现实之下,黑人女性不仅遭受着物质层面的博学,也饱受心灵上的侵害[2]。
在《宠儿》中,主人公塞斯和宠儿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角色,然而,生育孩子的塞斯却无法抚养自己的孩子,她被剥夺了作为母亲的权利。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作者:陈晶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摘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它展现了奴隶制给黑人奴隶带来的悲惨遭遇以及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重现了黑人奴隶的血泪史。
残酷的现实使得黑人极度渴望解脱,向往自由。
在没有尊严充满压迫的日子里,获得自由是他们活下去的动力和目标,为自由而活着是他们普遍秉承的生存伦理。
同时,残酷的现实使得黑人对亲人的爱无法正常地表达,导致黑人世界的家庭伦理走向极端化。
通过对黑人奴隶的伦理异化和道德困境的刻画,莫里森表达了其倡导黑人民族摆脱伤痕累累的历史,重新建构民族文化,寻求伦理回归的诉求。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生存伦理;家庭伦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65-03作为美国现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继赖特、艾里森之后的又一座高峰”[1]。
她的文学创作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再现血腥而黑暗的奴隶制给美国黑人带来的长期的奴役和苦难,揭露奴隶制的累累罪行,同时倡导黑人同胞摆脱历史阴影,走出历史的桎梏,勇于重构民族精神和文化,追求黑人民族自立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其小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其众多作品中,《宠儿》是展现其思想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宠儿》的故事背景是南北战争结束,奴隶制被废除之后的1873年,在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号住着主人公塞斯和她的女儿丹芙。
小说是以各种人物的回忆为主线,讲述了废除奴隶制之前塞斯在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农庄当女奴的惨痛经历,以及她与孩子们逃离苦海后的生活。
其中,塞斯因“学校老师”—接管“甜蜜之家”的奴隶主的追赶,不愿让孩子重回那可怕的魔窟,像自己一样忍受非人的待遇,她竟然试图杀了自己的孩子们,将“都会爬了”的小女儿的喉咙锯断,替她选择了死亡来避免被摧残的命运,后来为其取名为“宠儿”。
吉林工商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名称:浅析《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与觉醒院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专业:英语专业学生姓名:单琪学号:421009401003指导教师:金艳丽年月日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浅析《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与觉醒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
她的作品总会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作为黑人作家,她对种族歧视有着独到的个人见解。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
本篇论文就《宠儿》中三代黑人女性不同的成长经历进行论述,充分展现了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妇女在种族歧视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心路历程。
尽管成长的道路坎坷异常,但黑人女性们任然依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不断地努力,走出悲剧的命运,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黑人女性;种族歧视;性别主义;悲剧;觉醒Abstract:Toni Morrison is the only Afro-American women writer who wins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American history. A deep sense of tragedy always immerse in her works. As a black writer, she has deep personal views on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Beloved is the most vocal and mature masterpiece of Toni Morrison. This paper mainly argues that the different growing experience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black women in Beloved, and reveals the humble position of the black women and their difficult process of the growth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sexism. Despite the path of growth is full of thorns, black women still get rid of the tragic fate and gain awaken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depending on their strong willpower and continuous efforts.Keywords:black women;racial discrimination;sexism;tragic;awakening目录引言 (1)一、以贝比.萨格斯为代表的第一代女黑奴的悲剧 (1)(一)黑人女性的生存苦难 (1)(二)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2)二、以赛丝为代表的第二代女黑奴的成长 (3)(一)几经波折的反抗命运 (3)(二)自我意识的不断成长 (4)三、以丹芙为代表的第三代女黑奴的抗争 (4)(一)踏上自我救赎的道路 (5)(二)摆脱不被认同的命运 (5)结语 (6)参考文献 (7)致谢 (8)引言托妮·莫里森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性作家,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解析《宠儿》中的贝比·萨格斯艺术形象摘要:莫里森通过对贝比·萨格斯生动的刻画,充分暴露了奴隶制犯下的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和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高度赞扬了黑人妇女的力量、价值观和信仰,并编织梦想,神话,塑造出黑人女性奴隶的经久典型。
关键词:原型;宠儿;贝比·萨格斯《宠儿》(1987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
通过一场杀婴案及其余波揭示罪恶的奴隶制的无穷贻害,着重表现黑人奴隶历史对现实世界、尤其是黑人女性造成的心理创伤。
它塑造了主人公塞斯、婆婆贝比·萨格斯、女儿丹芙和“宠儿”三代黑人妇女的形象,以往的研究多是从故事主题、叙述角度、修辞手法运用、女主人公(塞斯和宠儿)人物形象入手,而忽视贝比·萨格斯这一精神自救的黑人代表人物。
莫里森曾说过,《圣经》不是她阅读的一部分,而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了。
本文试从原型理论、宗教和种族立场三个角度描述了美国黑人女性贝比·萨格斯从奴隶走向“自由”人的心路历程。
一、贝比·萨格斯的雅各原型第一个把“原型”理论自觉运用到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弗莱认为,文学总的说来是移位的神话,文学不过是神话的赓续,神话移位为文学,神也变成了文学中的各类人物。
美国黑人文学以神话为核心,着眼于奴隶制度的解放和希伯来预言家摩西领导的犹太人在埃及摆脱奴役的斗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理解美国黑人文学的关键所在,而《宠儿》这部作品记述的正是《出埃及记》场景。
莫里森赋予她小说中的人物圣经里的名字,是为了让人们与他们熟知的圣经人物建立联系。
结果,《宠儿》中的许多人物不仅有小说中描写的他们自己的个人历史,而且还有圣经中同名人物的历史。
通过以圣经中的人物名字来给自己小说人物命名,莫里森把他们经历比作超越了文化和时间界线的史诗英雄。
塞斯这个名字是对《圣经》中的故事人物亚当的第三个孩子名字“塞特seth”仿写,意思就是“代替亚伯”,希望藉此得到上帝更多的眷顾,可谓是用心良苦;也是邪恶化身的seth的仿写和化用。
《宠儿》中陌生化的母爱摘要:陌生化可体现文学作品主题的陌生化。
对于传统的主题如果有颠覆性、陌生性的描写,将进一步加深文章的思想内涵。
通过陌生化的扭曲与变形,人们在被注入全新体验后,必定会在震惊之余深深探寻陌生主题后的深刻意义。
在《宠儿》中,莫里森用陌生的视角叙述了奴隶制下黑人母亲们的母爱被粉碎、扭曲、践踏的残酷现实。
塞斯的母亲、贝比·萨格斯和塞斯三人的母爱体现了奴隶制下黑人母亲母爱的特殊性。
这种另类的扭曲的母爱反映了黑人奴隶女性的内心世界,深刻揭示了奴隶制的残酷性。
关键词:《宠儿》陌生化母爱陌生化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又被译作“反熟悉化”[1]、“奇异化”[2]等,即使人感到惊奇、新颖和陌生。
形式主义的首要代表和主要发言人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方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如果我们对感受的一般规律作一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便变得带有机械性了。
例如,我们所有熟习的动作都进入了无意识的、机械的领域。
如果有谁回忆起他第一次握钢笔或第一次讲外语时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同他经上千次重复后所体验的感觉作比较,他便会赞同我们的意见。
”[3]当无数次地重复和感受相同的事物时,我们就会对它们熟视无睹,产生不了新的审美情绪,体会不到新的经历感觉。
而文艺的陌生化就是要抛开单纯的抽象理解和日常的认知习惯,也就是不要无意识化,而要陌生化,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把熟悉的主题情感变得陌生,增加感受的难度。
什克洛夫斯基在谈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时说,托尔斯泰在描绘事物或事情时总当这事物或事情是第一次看见或第一次发生的,他故意不直接说出熟悉事物的名称,使熟悉的事物也变得似乎陌生了。
[4]陌生化可体现文学作品主题的陌生化。
对于传统的主题如果有颠覆性、陌生性的描写,将进一步加深文章的思想内涵。
因为通过陌生化的扭曲与变形,人们在被注入全新体验后,必定会在震惊之余深深探寻陌生主题后的深刻意义。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宠儿》充满了光怪陆离的魔幻色彩。
本文试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剖析,以期能够找出魔幻现实主义对表达主题所起的意义以及它对莫里森艺术创作手法的影响。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神话原型荒诞象征叙事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出生于1937年,原名克娄·安东妮·沃福德。
在俄亥俄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之后,莫里森在霍华德大学获得了英文学士学位,又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莫里森曾任霍华德大学的英文教授,之后又任蓝登书屋的编辑,主要负责黑人小说的编辑工作。
同时,莫里森本人也开始创作一系列作品。
自1972年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问世后,她又先后发表了《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乐园》和《爱》等七部长篇小说。
1993年,她凭借这些构思独特的作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性。
可以说托尼·莫里森是继兰斯顿·休斯、理查·德赖特和拉尔夫·埃里森之后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继承人。
《宠儿》发表于1987年,这部小说的问世标志着继赖特、埃里森之后的又一次黑人文学高潮的到来。
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不读《宠儿》,就无法理解美国文学”。
《宠儿》之所以具有如此不同凡响的影响力,是因为作者托尼·莫里森在创作过程中根植于本土文化,并把源于拉丁美洲文学中的精华——魔幻现实主义与美国黑人文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上把黑人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
这一流派的作家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在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使现实披上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了欧美现代派的手法。
摘要《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聚焦了美国历史与黑人女性,从莫里森自己独特的角度成功地描绘了奴隶制的残酷和黑人女性自我寻找的心路历程。
小说更是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塞丝在奴隶制影响下从迷失自我到自我意识觉醒、探索直至成功构建主体的自我寻找之路,同时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达到了记住过去与忘却过去的和谐统一,指出了团结互助是黑人民族得以生存和强大的关键。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宠儿》;塞丝;自我寻找AbstractBeloved is Toni'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which excite people's mind.This work focused on American history and black women, Toni's own unique perspective and the feminist ideas successfully portrayed the mentality of self seeking and the cruelty of slavery.The novel demonstrates respectively Seth suffering to resist until her self-awareness built. At the same time,Morrison in the novel produce harmony of remember the past and forget the past,she stresses the cooperation is the key to survival for black people.Key words : Toni Morrison; black woman; Beloved;Seth ;self - atonement目录一、引言 (1)二、主体的缺失(一)父母之爱的缺席 (1)(二)白人文化的侵蚀 (2)(三)男性的压迫 (3)三、主体的建立(一)内在因素 (4)1.塞丝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探索 (4)2.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5)(二)外在因素 (6)1.民族文化的影响 (7)2.他人的帮助 (7)四、结语 (8)注释 (9)参考文献 (10)附录1文献综述 (11)致谢 (16)引言《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论《宠儿》中的畸形母性作者:王成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1期内容摘要:《宠儿》是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好的作品之一。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黑奴母亲的弑婴故事。
本文着重分析了《宠儿》中畸形母性的表现,并对导致这种畸形母性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宠儿》畸形母性母爱奴隶制黑人社区一.引言《宠儿》是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美国黑人奴隶的真实经历,讲述了黑人女奴塞丝在携女逃亡途中遭到奴隶主的追捕,为了避免孩子再次沦为奴隶,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幼女宠儿。
十八年后,宠儿还魂归来,开始了对母亲塞丝的疯狂折磨。
《宠儿》出版后,研究者們从存在主义、新历史主义、创伤主题等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试图分析女主人公塞斯身上所体现出的畸形母性。
二.畸形母性的体现《宠儿》中黑人女奴的母性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的母性是以塞丝、塞丝的母亲以及艾拉为代表的。
为了把自己的孩子从残酷的奴隶制下拯救出来,塞丝选择杀死她;塞丝的母亲出于对强暴她的白人的恨而抛弃了除塞丝以外的其他孩子,唯独留下了塞丝,因为塞丝的父亲是她所爱的黑人;艾拉的青春期是在一对白人父子的蹂躏中度过的,当她生下一个白人婴儿时,她拒绝哺喂这个孩子。
塞丝的母亲和艾拉拒绝履行母亲的职责,因为这些孩子是性奴役的结果。
尽管她们的行为不像塞丝那样疯狂和血腥,但是在本质上她们是一样的。
在当时的奴隶制背景下,弑婴并非偶发事件,只不过形式有所不同。
这种行为是黑人女奴母性的一种极端表现。
另外一种类型的母性是被动和顺从的,是以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为代表的。
贝比·萨格斯的大半生都是奴隶身份,直到她的儿子黑尔以自己的未来和生命为代价,为她换来了自由。
萨格斯一共有八个孩子,但其中的七个孩子都沦为奴隶制的牺牲品,被迫离开了她。
多年的奴隶生活禁锢了她的思想,当她谈起自己的孩子们,除了对奴隶制的恨以外,剩下的就只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无能和顺从。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宠儿》中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艰难路程姓名:徐连秀班级: 09外本11班专业:英语届别: 2013届指导教师:何艳萍2012年 11月 15日摘要《宠儿》是美国黑人著名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黑人奴隶母亲为防止女儿成为奴隶而选择杀死女儿并受到还魂女儿报复的故事,通过三代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妇女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的心路历程。
本文意在通过对黑人女性塞丝的悲惨遭遇及其他黑人的人生经历的分析,对其家庭的分析,来探寻黑人女性在极度的压迫下是如何构建自我身份,实现自我解放的途径和策略。
体现出黑人女性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和促进民族意识觉醒的写作意图。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从宠儿的写作背景入手,然后解析《宠儿》中四位女性的自我拯救及其奴隶制对她们的摧残。
包括黑人女性主义与《宠儿》。
第三部分主要解析黑人女性的自我实现和勇敢面对。
结论阐述了莫里森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致力于改善和提高黑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
同时,她又着眼于本民族的未来。
因此,《宠儿》不仅属于黑人民族,而且还属于全人类,其影响和价值是极其深远的。
关键字:黑人女性,歧视和压迫,追寻,成长AbsractBeloved is one of the best novels written by American famous black woman writer Toni Morrison who was rewarded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93.The novel tells people a story: a black slave woman brutally murdered her infant daughter rather than allowed her to be enslaved, and she received the punishment for her dead daughter .Through Beloved Toni Morrison shows the difficult process of growth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black women who are in low position and in both racist and sexist oppression.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tragic life of the black people and their sufferings.within the family of Seth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hip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study and Toni Morrison.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black women and their sufferings and reveals the cruelty of the slavery, including feminist criticism and Beloved.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black women .Through the efforts of generations, finally build themselves up, and bravely face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Morrison’s great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Black material life and social status. At the same time, she also focus on the future of this nation. So Beloved‘s great influence no only belonged to Black, also to the whole society.Key words: black woman, discrimination and oppression, search, growth目录摘要 (i)Absract ............................................................................................................................................. i i 1引言. . (1)1.1作者简介 (1)1.2作品简介 (1)2四位女性的自我拯救及其奴隶制对她们的摧残 (2)2.1塞丝的悲惨遭遇及其家庭 (2)2.2黑人女性主义与《宠儿》 (4)3.黑人女性的自我实现. (6)3.1黑人女性的觉醒 (6)3.2当代美国黑人女性 (8)4.结语. (8)参考文献 (10)《宠儿》中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艰难路程1.引言1.1作者简介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193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该奖项的黑人女性。
试析《宠儿》中复活的鬼魂形象摘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复活的鬼魂形象。
在复活的鬼魂形象身上,莫里森体现了对非洲传统宗教的继承和发展,籍此回归非洲传统、寻求黑人文化认同,同时也展示了其创造文学形象的深厚文学功底。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以非洲传统宗教中的若干概念为理论依托,详细分析了该小说中黑人传统宗教文化中的核心观念、鬼魂及其复活。
关键词:宠儿非洲传统宗教鬼魂复活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深深根植于美国黑人的历史、传说和现实之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其代表作《宠儿》(1987)揭示了美国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无法言说的痛苦,以及奴隶制废除百年之后仍然留存在黑人心中的巨大阴影。
《宠儿》的故事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讲述的是奴隶制下发生在美国一个奴隶家庭中的人伦悲剧。
黑人女奴塞丝带着她的儿子和女儿逃离奴隶庄园“甜蜜之家”后遭遇奴隶主的追赶。
为了不使儿女们再度沦为奴隶,像自己一样受到奴隶制的残害和凌辱,塞丝毅然选择杀死所有的孩子,但因为时间不容许,她只锯断了不到两岁的大女儿宠儿的喉咙。
十八年后,死去的宠儿的鬼魂借一个二十岁女孩的身躯复活,返回人间,向母亲追讨两岁时被“锯断”的母爱。
小说开篇伊始就告诉读者,塞丝居住的蓝石路124号,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
房子里的女人们都清楚这一点,孩子们也清楚。
随后,关于婴儿鬼魂将一锅鹰嘴豆打翻在地、打碎镜子、将手印印在做好的蛋糕上、沿着门廊将苏打饼干碎末撒成一道线的种种描述将读者引入了整个故事最核心的元素,复活的鬼魂形象。
复活的鬼魂之所以是整个小说叙事的中心,是因为它的身份是塞丝死去的大女儿。
她称自己为“宠儿”(和塞丝死去的女儿同一名字),她的颈下有喉管被割后留下的伤疤,会唱塞丝只唱给孩子们听过的歌谣,总是追问两岁前被妈妈抱着时玩弄的塞丝的耳环。
贝比·萨格斯的创伤愈合实践
摘要:本文运用后弗洛伊德心理创伤理论框架,分析《宠儿》中萨格斯的创伤复原之路,如重命名,改造124和林间空地传教。
指出萨格斯的创伤愈合实践的心理诉求。
同时,由于黑白两种文化的强弱力量悬殊,以及黑人社区的缺陷,萨格斯的个人创伤复原实践反而转变成了萨格斯的创伤之路。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秘穴
作为创伤叙事的代表作,《宠儿》自发表以来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创伤理论分析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
黄丽娟,陶家俊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黑人代际间创伤研究》分析了黑人代际间幽灵创伤带来的伤害,赵娜的《塞丝的故事<宠儿>中塞丝的癔症精神分析》对塞丝的创伤进行分析。
金艳丽的《从叙事角度治疗视角解读莫里森小说<宠儿>》对黑人的创伤治疗进行了阐释。
虽然这些研究都涉及了创伤愈合,但都忽略了所谓的创伤复原之路也并非都是以愈合而告终。
本文拟从心力投入,秘穴理论出发,探索萨格斯的创伤复原之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在费伦奇“心力投入”概念的基础上,亚伯拉罕与托罗克娜改造并提出新的定义,即“通过与客体接触,将无意识包含在自我中的过程。
心力投入扩展并吩咐自我,竭力将无意识,无名的或被压抑的力比多导入自我的领地。
……心力投入赋予客体在自我与无意识之间进行调停的作用。
”(1)(p113)所以作为中间环节的爱的客体至关重要。
如果爱的客体缺失,外在世界发生变异,那么在心力投入过程中,将内并形成心理创伤,导致心理空间中秘穴的产生。
秘穴将隔离埋藏想象的客体,使得人对创伤恢复无能为力。
《宠儿》通过书写历史,将受创黑人的过去反复重现。
萨格斯是一位饱经磨难,深受奴隶制之害的黑人奴隶。
她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奴隶主布置的工作。
对于奴隶主的剥削,她既不喜欢也不埋怨。
因为语言在白人的通统治下,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在她内心深处,她很明白,不论她如何做,受到何种待遇,奴隶制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
她对自己的痛苦无能为力,也从没有想过自己除了做奴隶还能做什么。
作为受创的主体,萨格斯陷入了悲棹。
在《悲棹与抑郁症》中,弗洛伊德指出,悲棹是心理创伤之一。
悲棹的主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悲伤,会将爱从失去的对象顺利的转移到新的对象,即移情。
萨格斯在奴隶制下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自我,但在她获得自由之际,她意识到自己可以重新找回存在的意义。
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小说中才出现萨格斯的重命名,改造124,林间传教。
萨格斯的前主人用自己的姓惠特娄命名萨格斯,是借此宣布自己对萨格斯的所有权。
“命名即要求主权,为小孩,奴隶,家畜或不动产命名,即是宣布字面或象征意义上的所有权,同时也暗示命名者与被命名者的关系和情感。
”
(2)(p996)奴隶主与奴隶是所有与被所有的关系。
奴隶作为奴隶主的财产而存在。
对于奴隶而言,“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却任凭他们(奴隶主)按他们的喜好来称呼你的话,你就等于一无所有,因为你无法拥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家庭和命运,而只有这些东西才能确定你的身份,让你成为你应该成为的个体。
”(3)(p14)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抚平心灵的创伤,萨格斯给自己重新命名变得十分迫切。
黑人思想家布克·华盛顿说过:“姓氏的更改时自由的第一标志”(4)(p152)为了改变自己像庄园,屋舍,牲畜等一样的存在,萨格斯给自己命名。
她用丈夫的姓作自己的姓,用丈夫对自己的昵称为自己的命。
借此宣布自己对自己的所有权,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
此时的姓名对于萨格斯而言是移情的对象之一。
如果说珍妮·惠特娄这个名字带来的是创伤,是爱的客体的缺失,那么贝比·萨格斯带来的新的爱的客体。
这个名字将萨格斯与黑人文化重新联系起来。
124号是萨格斯获得自由后的第一个居所。
虽然是租来的房子,但萨格斯可以对其进行改造。
如果我们仅从家务的安排,房屋的位置以及它的厨房、院子和内部的设置来看,这房子完全符合19世纪初白人所向往的郊区化改革的理想家居模式。
(5)(p32)萨格斯对124号进行了改造。
她将前厅改作厨房,并将后门堵上。
作为黑人女性,她们一直承受着来自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的上冲压迫。
前厅原本是主人用来款待宾客的场所,黑人女性是不属于前厅的,她们属于厨房。
作为黑人奴隶,他们是不被允许光明正大的出现在前厅。
但改造后的厨房不仅仅是黑人女性完成家务的地方,也是黑人社区成员表示关心,探讨问题的所在。
黑人女性不需要回到束缚他们的厨房,在124号,她们可以很好的完成家务的同时,参与各种问题的讨论。
在履行家庭义务的同时,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
后门的封闭对于萨格斯以及其他黑人来说也有着重大意义。
一直以来,在白人的文化里,前门是与后门不是简单的建筑物通道。
前门是白人专有的,象征着白人的高贵,相对应的,后门是黑人的进出场所,是低贱的代表。
这两种对立的文化意义在被殖民者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创伤烙印。
改造124号是将自己曾经的创伤转移到现实当中,是萨格斯对过往的重新审视。
她现在也可以平等的进出前门。
但我们可以看到124号改造的局限性。
虽然萨格斯改造了124号,但这种改造仅仅局限于124号。
出了124号,黑人仍然需要从后门进出,仍然被束缚在厨房之中。
在这个属于萨格斯的屋子里,她也无法阻止杀婴悲剧的产生。
林间传教是萨格斯的又一心理移情。
萨格斯带着满心的欢喜与信心,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黑人。
她鼓励人们“要热爱自己的身体—眼睛、皮肤、手、脸、嘴、脚、后背、肩膀、胳膊、脖子、内脏—因为在那边,他们(白人)不爱你的肉体。
他们藐视它”。
虽然在萨格斯的祈祷仪式中,我们可以窥见黑人自己的文化影响。
比如,他们不想白人那样规规矩矩的祈祷上帝,希望获得上帝的宽恕,黑人是“狂人般的扭动自己的身体,大声歌唱,大声哭泣,完全以一种疯狂的状态表达自己的热情与虔诚。
”(6)(p92)萨格斯成为整个黑人社区的精神领袖。
但是,最后她得到的是黑人社区的嫉妒与背叛。
萨格斯选用传教的方式对黑人进行安慰,想藉此抚平黑人的创伤。
虽然萨格斯没有进行过洗礼,但她选择传教的方式,是她对现实所作出的妥协。
只有当黑人不被白人的宗教或是这种宗教所带来的文化牵着鼻子走,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幸福以及作为黑人的生存意义。
(7)(p95)在为自己的创伤愈合进行努
力的过程中,由于萨格斯本身的局限性,以及黑人社区存在的缺点,塞斯杀婴和黑人社区的背叛导致了爱的客体的消失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异,这一切在萨格斯的心理空间中形成了秘穴,使得他无法面对创伤。
至此,萨格斯之前所做出的努力付诸流水。
虽然萨格斯的创伤复原之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她勇于走出第一步,她的勇气也将鼓励更多的黑人妇女,帮助她们走上创伤愈合之路。
参考文献:
[1] Nicolas Abraham and Maria Torok,The Shell and the Kernel,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2] Eliazabth T.Hayes, “The Named and the Nameless Morrison’s 124 and Naylor’s ‘the other Place’ as Semiotic Chorae,”in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Vol 38,No 4, p.996
[3] Malcolm X. Malcolm X. on Afro-American History [M]. New York: Merit, 1967.p14
[4] 小亨利·路易斯·盖特等, 黑人文学和文学理论[C]。
纽约:梅休因出版公司,1984
[5] 甘振翎,“重建爱的家园—试论《宠儿》中的理想家庭模式”载《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第6期第31—34页
[6][7] 洪增流姚学丽, “为分裂的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分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宗教思想”,载《国外文学》2008第1期,第90-9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