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之心的存有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君子三畏”及其现代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335.83 KB
- 文档页数:4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作文精选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事物心怀尊重的态度,以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规范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使自我心灵宁静、满足,同时也使世界逐渐失去丑陋的一面。
在这注重物质与消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常怀敬畏之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常怀敬畏之心,就要始终地敬畏自然。
在社会文明不发达的过去,我们用“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自然。
这是一种敬畏的心理,于是我们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可是,如今,当我们忽视自然规律,不停向自然索求更多,排放更多时我们可有想过,这种漠视自然的态度会让我们自食恶果吗?还记得因砍伐红树林而减弱了自然对人们的保护作用而使苏门答腊的大海啸酿成逾十万人的死亡的惨痛教训吗?因此,我们面对自然时要时刻抱着敬畏之心,节制自己的生产、生活的行为与欲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常怀敬畏之心,还要始终尊重生命。
特蕾莎修女对贫苦人们的爱就是处于她对生命的尊重,哪怕这个生命如此卑微。
她曾把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带回救护所,他躺在床上,紧紧地握住修女的手,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如今我活得像个人,谢谢你!”尊重人的生命,视他人与自我生命平等,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而不因他的种族、财富、地位、学识等鄙视他、漠视他。
特蕾莎修女用敬畏生命的准则使自己成为“上帝的沉思者”,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个准则,用“用伟大的爱做小小的事”的理念唤起全世界的良知。
这就是常怀敬畏之心的最高体现了。
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每一个生命,平等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常怀敬畏之心,还应该对文化有一种敬畏的态度。
季羡林回忆自己的梵文老师西克先生时,说他虽然年过八十,但仍然认真地指导他唯一的学生,并把传承自己毕生之学给一个异国学生看作他余生神圣的使命。
我想,这就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态度:负责任地研究、谨慎地传承。
这与当今一些对传统文化毫不怀抱敬畏态度,戏说历史的“学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知识与学问、文化与传统,这也是学问的生命所在。
心怀敬畏与理想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这是在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只有心怀敬畏,才能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
怀有这种心理,才能让人们懂得如何在滚滚前进的历史长河中找到当下,才能帮助人们明白在纷杂社会之中孰对孰错,才能帮助人们在未来该如何做怎么做。
敬畏知识,才能超越自我。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又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在论语中这样的话还有很多,圣人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也蕴含其中。
正是因为怀着这样的敬畏之心,所以才有了韦编三绝,才有了问道于老子,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最终成为了万世敬仰的至圣先师。
再观国外,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之心,面对罗马天主教廷的批判时,仍坚守真理,最终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
对科学的敬畏让他勇敢捍卫,最终不但实现了自我的超越,更让人类在天文学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可见,只有敬畏知识,才能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才能视死如归坚持真理,才能推动人类文明一步步前进。
敬畏历史,才能赢得尊敬。
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在战后用一切方法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更有德国总理勃兰特在以色列犹太人遇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让整个德国都站了起来,然而同样在那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日本,战后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祭拜……同样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家,德国人正视历史,敬畏历史,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弥补,世人展示给世人的是他们虔诚的忏悔的灵魂,从而赢得了尊敬;’而日本人这种否定历史,亵渎历史的行为,实质却是对历史过往缺乏敬畏之心,自然遭到了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也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学习传统文化感悟之君子三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畏天命”,这个天命不是看相算卦说的宿命,而是指的宗教信仰,自然规律,那个作为万物主宰的东西,即宗教里的上帝、神等,哲学上讲的第一因等等。
人有信仰,就会有所畏惧,才能有所成就,到了晚年也能有个精神依靠,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敬畏,那就完了。
“畏大人”,这个大人,并不是说官多大。
这个大人包括父母、长辈、上级、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对这些人应有所敬畏。
现在不少人盲目学习西方教育,倡导老师,家长和孩子平等做朋友,其结果是很多孩子不敬父母,不敬师长。
平等应该只能是人格上的平等,身份和地位是不能平等的,因为只有长幼有序、上下有别,晚辈尊重长辈、下级服从上级,才能使社会和谐进步。
这些年的教书经历,感觉现在不少学生非常难教、不懂礼貌、不知尊重、十分自我,玻璃心重。
少数家长也是如此,不仅不配合老师教育学生,反而把自己和孩子置于学校和老师的对立面,专找矛盾并将其发扬光大。
“畏圣人之言”,就是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这都是经过几千年历史考验的,最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如《论语》,四书五经,佛教的佛经,基督教的《圣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要有敬畏心,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圣人之言,一定不仅不要违反,而且还应该让它成为我们的信仰。
历史上的成功人物,绝对不是什么都不畏惧的,他们心里一定有一个信念,并为之终身奋斗。
小人因无知而无所畏惧,唯我独尊,目无尊长,对圣人之言更是不相信,并且还经常拿圣人之言开玩笑、诋毁,这就很难有所成就了。
是否有宗教信仰并非很重要,重要的是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仅要敬畏那些看得见的,也要敬畏那些看不见的。
人生道路漫长而多彩,犹如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候会风平浪静,有时候却会是汹涌澎湃。
只要我们内心“三畏”的灯塔不灭,就能压住惊涛骇浪,沿着自己设定的航线扬帆远航,驶向远方。
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我国先民,很早就选择了敬畏自然、追随人的自然天性。
论儒家敬畏思想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摘要:儒家解释传统从原始儒家形成以来至今,都是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解释历史上的儒家大师们的学与行的。
“君子三畏”为儒家提供了理解经典的连贯的基本价值,提供了对于经典的原初态度的基点。
这种敬畏之心是儒家能够绵延至今的价值认同和实践导向的基础结构。
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转型时期,但是文化道德建设远落后于经济建设。
个体道德意识薄弱,群体道德滑坡这一表象凸现了人们于道德意识层面所发生的问题。
当代社会急需进行伦理道德的重建,尤其需要关注道德敬畏感的重新确立。
解构儒家传统道德的积极内涵,从儒家关于道德敬畏的学说之中汲取有益资源,努力承接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指向敬畏道德人格的养成,这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重建来说应该是一种极其有益的探索,也必能发挥出积板作用。
关键词:儒家;敬畏;道德一、敬畏之于儒家的道德传统儒家学说是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敬畏之感的学说。
敬畏思想在儒家传统中多有体现,天道、自然、人类社群、自我等等都是敬畏的对象。
儒家的敬畏传统自原始儒家创立时就建立起来了;孔子对此有原创性的阐释:“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大人,侮圣人之言。
”古代百姓普遍对于天、神等心存敬畏,而孔子则敬畏“天命”。
天命在于孔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天主宰人的命运,即自然的定数,它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一股力量;一是指上天赋予人的使命、才能,即自然的察赋。
较之前者,后一层含义更为重要深刻,因为“孔子和儒家所关心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类的问题”。
孔子的敬畏天命,兼具敬畏超人间的力量,和敬畏人所担负的神圣使命的双重含义。
因此,孔子对于鬼神的问题采取敬而远z的态度。
不管其存否,既要有虔诚敬畏之心,又要保持距离。
对自然界的现象也是心存敬畏,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态度去对待,因为理性之于自然的现象,完全应该从中感悟出现象以外的真理。
孔子提倡“知命”,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对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的感知和履行。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 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 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 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 次。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提出了对于天命、权威和道德的尊重和畏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畏天命天命是古代我国人对宇宙规律和命运的认知和尊重。
在儒家思想中,君子应当尊重天命,顺应自然规律,不去违背造化。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普遍相信,一切皆有定数,人的生死荣辱皆在天命之中。
君子应当心存敬畏,不敢逾越。
这也是我国古代社会秩序的维系者,使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自守纪律,不至于无法无天。
畏天命的观念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和机遇,努力奋斗,提高自己的修养。
二、畏大人大人在传统我国社会中拥有极高的权威,是人们依赖和敬畏的对象。
无论是封建的皇帝、父亲,还是现代的领导者、长者,都被称为大人。
君子应当恭敬顺从大人的指示和规定,不可随意而为,更不能背道而驰。
这体现了对权威的尊重和敬畏,让社会秩序得以维系,也使个人养成谦恭有礼、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畏圣人之言在儒家思想中,圣人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德行典范和道德楷模。
对圣人之言的畏惧体现了人们对于道德规范和真理的尊重和追求。
君子应当虚心聆听圣人的教诲,践行其言行,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尊崇孔子、孟子等圣贤的思想,认真学习遵循,以求道德升华。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君子有三畏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对天命、权威和道德的畏惧与尊重。
这个思想贯穿着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人们的行为规范,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系,促进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提高。
在当下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启示,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崇崇尚社会正气和个人修养。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应当继承和传承的宝贵精神。
了解“君子有三畏”的理念,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权威的定义和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而人们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更显重要。
常存敬畏之心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我国还有位古贤曾这样说过,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
他们所言,都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
怀有这种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可以说,做人常存敬畏之心,在我国也有个优良传统。
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已者”等敬天爱人之说;道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强烈的敬畏感。
这些学说、主张对当时人和后来者都是大有教益的,它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更可敬的,是一些贤人能士把自己的敬畏之心,切切实实地落实在了自己的行动上。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写作上尤显一些文章大家的严谨、敬畏之风范。
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改定自己过去文字时,反复推敲,“用思甚苦”。
其妻不理解,说他何必如此辛苦,难道还怕先生责怪吗?欧阳修笑答:“不怕先生责怪,却怕后生笑”。
这种用字有所“怕”的作风、做派,着实令笔者心动、必仪。
胡适先生对写文章也存有敬畏之心。
他成名很早。
他在成名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格外小心谨慎。
尤其对写作,更是这样。
他曾对人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
”李宗仁曾对胡适在写作上的极其慎重态度作了十分形象的评价:“适之先生,爱惜羽毛”。
胡适先生的写作态度和行为,也令笔者肃然起敬。
罗曼·罗兰说:“艺术是被征服的人生,艺术是生命的帝王”。
可见,艺术是至上的非凡产物。
因此在艺术上也尽显一些艺术家的敬畏之心和优秀品德。
梁启超先生对自己的书法是慎之又慎的。
胡适先生曾对人说起,梁启超在遗墨真迹可稽考者约有3万件,而件件足珍;其中没有一件是“苟且落笔”的。
人,应当有颗敬畏之心我一直主张人应当有颗敬畏之心。
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
古人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
所以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是一个有品味有思想的人都具备的基本素质。
近来读书时读到这么两个故事:一是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大庆看到了天边的落日,绚烂壮丽,红大而圆润,他情不自禁的下跪即而泪流满面,中国人问他为何有此举动,他说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落日,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本能的反应就是用下跪表达自己对苍天的敬畏。
其二是我国宋朝时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米芾本是一个恃才傲物的怪人,他从不肯摘帽,更不肯低头,但米芾爱石成癖,每当他看到奇石时却总是下拜,边叩首边自言自语:“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此举差点使他丢官,他反作图自鸣得意:“彼之所美,我之所恶也;我之所美,彼或恶之”,世人追崇的权势与金钱这两样俗物在米芾眼中浑若无物。
两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很简单:人要敬畏苍天的心,更要敬畏大地。
敬畏之心源自于人的信仰,人的心里有敬畏或恐惧的事物,才能既敬重又畏惧,才会有坚定的信仰,才会知道什么可为而什么不可为。
我们的先知庄子就提出了“天人不相胜”、“天人合一”的观点,过去许多的中国人都认定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唯物”的需求越来越大,便只过分的强调了“唯物”,有“主义”的人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了敬畏之心,物质便成了能决定一切东西了。
所以我们有许多中国人早就不敬畏苍天也不敬畏大地,现在,更是有很多的人竟然连自己都不知道要敬畏自己了。
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近年来官方查处的受贿“百万级”、“千万级”的“大官人”们的人数越来越多,前腐后继,长江后浪推前浪,人们的表现却很平静,因为许多人都认为被查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
从孔子的敬畏想到今人的敬畏人具有良知、理性和责任感,因此,人是有敬畏之心的,只有没有良知的人才能无畏(所谓“无知者无畏”)。
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
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万物的神圣,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
在《论语·季氏》中,记载了孔子的“君子三畏”,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孔圣人敬畏什么:“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孔子说:“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敬畏德高的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这便是孔子的敬畏。
在现代社会,人对自然灾害的预知能力和抗击能力提高了。
人对人的畏,也由于现代社会自由、平等观念的体现,在理论上也消失了。
那么,人是否就可以变得天不怕地不怕了呢?很显然,如果没有敬畏之心,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中。
作为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应时刻怀有敬畏之心。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
可以看看我们所谓最伟大的发明、最精密的制造,一摆在大自然的创造面前,即显得拙劣。
当越出大自然的容忍限度,必然遭到加倍的惩罚。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于自然界的秩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
任何破坏自然秩序的行为,将使人类受到严厉惩罚。
我们还应敬畏生命。
生命不仅对人只有一次,对一切生物都只有一次。
故生命对一切使地球现象丰富的、美好的、有趣的生物,不但是宝贵的,而且具有神圣性。
除了有害于人类,同时也有害于绝大多数别种生物的害虫、病菌,人也应对一切生命予以珍视。
既不轻人类自己的生,也不轻别种生物的生,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
敬畏生命也包括不能基于“科学”对生命基因毫无底线的“编辑”。
我们同样应敬畏法律。
如果说自然规律非人力所创,应该敬畏,那么,法律完全由人制定,是否无需敬畏呢?法律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法律无情,故人畏之;法律公正,故人敬之;法律的天平一旦歪斜,全社会的心理平衡便紊乱了。
关于“敬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言教。
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果,所以不知道怕,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教。
人不知道怕才是最可怕的。
我有个朋友是医院负责取肾的,他说罪犯们在执行死刑的时候,一个个怕到晕的晕、哭的哭、屁滚尿流的屁滚尿流,可惜怕已经晚了。
懂得怕不是件丢人的事,人只是自然的一份子,就算你心气再高,地球也不可能绕着你转。
要想改变世界,必先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要懂得随顺自然,畏惧因果。
“大人”在今天可理解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权威和人民的意志,你非要和他相左,便要遭到国法王难,自毁前程。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人言就是指圣人之言。
今天的时代更不能误将“老人言”当成是“老年人说的话”,那随时可能会中毒。
现代人只要多读圣贤书就好了,那才是真正的敬老尊贤、亲近长者。
“圣人言”不是圣人的创造,而是圣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思考,发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转而告诉我们,教导我们言行符合自然的法则。
中医的专家每遇到疑难病症,会再读《黄帝内经》去寻找答案,军事家则对《孙子兵法》一读再读。
我们平常为人处事,一部《论语》可以常伴左右,其中智慧隽永,常阅常新,能不断给我们新的启迪。
我们学习圣人言教,若果能终身受持其中一二言句,则必定受益无穷。
古人说,人必须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己。
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畏地则是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中的万物;畏已就是敬畏自己珍惜生命,因为生命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们应当恭敬而虔诚地对待生命,千万不要去作践和摧残它,否则苍天会降灾难于人类,大地会迁怒于人类,人祸更会频发。
可以想象:那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心怀敬畏,是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既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又是一种生活的信念,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敬畏之情的意思解释敬畏之情的意思解释敬畏之情是指对某种权力、力量、伟大的事物或人,表现出的深深的尊重和惊异的情绪。
这种情感通常是在面对超越自身认知和理解的事物时产生的。
敬畏之情表达出对宇宙和生命的崇高和神秘感,同时也体现出我们虚弱和渺小的紧迫感。
本文将从敬畏之情的本质、表现形式、价值和影响方面阐述其意义和作用。
一、敬畏之情的本质敬畏之情是一种情感,因此难以描述其精确的本质。
然而,敬畏之情与其他情感不同之处在于它产生的动力源于人们所遇到的超越常规、非凡、神秘甚至神圣的事物或者力量。
敬畏之情有时也被称为神秘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们的心灵和感知力被挑战和调动,探求更深层次的现实和宇宙隐秘。
人们对非凡、高深和神圣的对象产生恭敬、崇拜和敬畏之情,这是人类文化和精神发展的核心。
二、敬畏之情的表现形式敬畏之情是一种深情,表现形式多样。
在脉冲多样性的情境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其表达方式的迥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表现形式:1.敬畏之情可能表现为战栗或不安:在面对无法理解或者无法控制的事物时,人们往往会感到恐惧、失控或不安。
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可以是对未知或者神秘的事物的感知。
2.敬畏之情可表现为崇拜和崇敬:当人们面对神灵、伟大的历史人物或者先贤时,他们会感受到信仰和崇拜的情感。
面对伟大的智慧和真理时,人们往往会抱有敬仰和敬畏之情。
3.敬畏之情可表达为严谨和谨慎:这种情感可以体现在人们行为上,在排除没有规则的世界中寻找所谓的治理法则。
在面对严格的道德规范和原则时,人们时刻会保持谨慎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三、敬畏之情的价值敬畏之情在人类文化、伦理道德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和社会影响。
以下是一些敬畏之情的价值:1.将人们从“小我”中解放出来:敬畏之情帮助人们摆脱自我中心、狭隘的视角,重视更高远的价值和伦理理念,不能仅仅贪图眼前的利益。
2.激励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敬畏之情可以推动科学、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等领域的发展,从而让人类的认知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以更广阔的观点看待世界。
孔子哲学中“君子三畏”的敬畏思想王博【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17)4【摘要】孔子的敬畏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君子三畏”思想之中。
孔子在前人敬畏思想总结的前提下重构而成,深刻地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天命”神圣性的体悟,对于“诚”的理解和深化,以及对敬畏思想的内化。
%Confucius’s Thought of Awe embodies in “three things by which a gentleman should be awed in awe of the Decree of Heaven ,in awe of the Great Man ,and in awe of the words of the divine sages .Confucius reconstructed the thought under the previous thoughts ,deeply awakened people’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anctity of the “mandate of heaven” ,“honesty” ,and the thought of internalization.【总页数】2页(P85-86)【作者】王博【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2【相关文献】1.理性敬畏品质及其培育析论——从孔子的"君子有三畏"说起 [J], 钱广荣2.孔子与中国哲学中的非实体主义思想①--牟宗三的孔子诠释略论 [J], 王兴国3.敬畏之心的存有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君子三畏"及其现代意义 [J], 余卫国4.孔子君子人格和中庸之道中仁、知并重思想——兼论孔子“知”概念内涵的缺陷[J], 马振铎5.政治生态中的君子——从孔子与冉有为政思想的分歧看孔子之惑 [J], 韩中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君子畏德不畏威的意思一、字面解释君子,在古代是指有道德、有修养、有高尚品格的人。
畏,就是敬畏、害怕的意思。
德,在这里代表道德、品德、德行。
威,通常表示威势、威严或者暴力的威胁。
那么“君子畏德不畏威”这句话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君子敬畏道德,而不害怕威势。
二、深入分析1. 敬畏道德•对于君子而言,道德是他们行为的准则和内心的坚守。
他们深知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违背道德会让自己的内心受到谴责。
例如,春秋时期的季札,他在出使鲁国时,面对鲁国展示的周乐,能够以极高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进行赏析,他尊重文化道德的传承,这种对道德的尊重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不会因为没有外在的监督就放弃对道德的遵循,而是从内心深处敬畏道德。
•君子认为道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一个社会如果大家都遵循道德,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
就像古代的乡绅,他们以儒家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积极参与地方的公益事业,如修建桥梁、救济贫困等,因为他们敬畏道德,知道这是构建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2. 不畏惧威势•君子注重内在的品德修养,他们不会因为外在的权势或者暴力威胁而违背自己的原则。
像比干,面对商纣王的残暴统治,纣王以死相威胁,但是比干坚守自己的道德和忠诚,他不畏纣王的威势,直言进谏。
他深知如果为了保命而屈从于纣王的无道威势,那就是违背了自己的道德。
•在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不被敌人的强大威势所吓倒。
例如文天祥,元朝以高官厚禄和死亡威胁他,让他投降,但是文天祥心中有对国家的忠诚和道德操守,他根本不畏惧元朝的威势,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三、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 个人层面•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君子一样敬畏道德。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公共场合,我们要遵守社会公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
这是对道德的敬畏,而不是因为有警察或者管理员的监督(也就是外在的威)才去做。
•当我们在工作中面临利益诱惑时,我们应该坚守职业道德。
孔子的三畏观与现代中国的人格修养作者:王兆一曾虹佳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9期摘要: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正是这种敬畏,不仅构成了人之存的现实基础,是人之自我超越的前提、动力和机制;而且构成了理想的社会政治生活秩序、伦理道德秩序和心灵秩序或精神秩序建构的前提和基础。
孔子的“三畏观”对于现代社会的正能量提升,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三畏;人格修养;以德治国中共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中,针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作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的重大工作部署。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伦理学说和道德主张的奠基人,他以治理和拯救“礼崩乐坏”的乱世、实现其“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伦理秩序和道德风貌为己任。
《论语.季氏》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国人对天地君亲师自古就怀有真诚的敬畏之心,殷周以来我国就有的“敬畏”传统,“敬畏”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精神现象。
“三畏”的敬畏伦理是孔子道德治理观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心理基础。
一、畏天命牟宗三先生认为,“孔子的‘三畏’思想,便是认为一个健康的人格,首先必要敬畏天命。
换句话说,如果缺乏超越感,对超越者没有衷诚的虔敬与信念,那么一个人不可能成就伟大的人格。
”孔子认为“知天命”是判断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尺度。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孔子讲,君子有三畏",其第一条就是“畏天命",并把它视为判分君子小人的首要的尺度。
其晚年亦自述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天命”并由之而敬畏天命,标志人的内在超越性至善价值原则的挺立,由此乃能达到人格的完成和道德的自由。
君子三耻、三不、三患、三畏中国人最仰慕和向往的理想人格,便是君子;中国人最不齿和憎恶的人格,便是小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之态: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何为君子?君子之姿态,如《论语》中所说:“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远远望见很庄重,接近之后很温和,听他说话很庄严。
君子之行事,如《孟子》所说:“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
”他们正派、宽容、博爱、光明,德性一身而修养深厚。
而小人,恰恰反之。
概括起来,君子人格,就在“三耻”“三不”“三患”“三畏”上。
这四点,既是君子人格的标准,君子之德的养成路径,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四种区别。
君子说话有“三耻”,小人反之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意思是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没轮到他说话却先说,叫做急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人脸色便贸然开口,叫做没长眼。
陪君子说话,当以君子的标准,所以这三种情况恰恰是小人,反之才是君子。
这其中包含人的说话之道。
没轮到他说话的时候却自顾自说起来,说明这人急于表现自己,生怕被冷落或看不起,其实恰恰是肤浅和浮躁的表现。
此外,这样的行为也很失礼,是没教养的体现。
轮到你说了却不说,是另一个极端,不仅同样有所失礼,而且必定有所隐瞒,所以虚伪。
有些人则是因为羞涩,这同样不可取,君子坦荡光明,只要正当有何不敢说的?所以要学着从这种怯懦中走出来。
最严重的是不看人脸色就贸然开口,有些话也许关系别人的隐私、戳著别人的痛处、犯著别人的忌讳,自己却不管不顾说下去,这就远远不是肤浅浮躁和无礼没教养的问题了,而是直接关系人的品格。
因为他完全是只顾自己痛快,不顾他人感受,是在伤害别人。
当然,有的人只是性格直爽,伤害到别人是无心,但无心的伤害,就不是伤害了吗?这样的直爽,非君子所为。
正道国学馆:老祖宗说的“君子三畏”都是什么?看看你是君子吗?【君子三畏】■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一是敬畏上天所赐之命,二是敬畏政治领袖,三是敬畏圣人的言教;而小人不懂得命由天赐,所以不知道怕,他们也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还随意轻侮圣人的言教”;■为什么要敬畏天命呢?在中国人看来,人受命于天,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天赋与的。
天让你活在世界上,一定有“天赐”的使命,这个使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是让自己的人格趋于完美的过程。
孔子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他的天命就是教书育人,下学而上达;■为什么要敬畏大人呢?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不管什么集团,集团领导人决定了这个组织的盛衰。
缺乏优秀资质的领袖人物才是今天这个世界混乱的原因。
”所以再来领会孔子的意思,一个社会一定有人当政治领袖,大人就是政治领袖,如果你不敬畏他的话,即便他尽忠职守,但是百姓也收不到他的真心,那他怎么可能努力去照顾百姓呢?所以,不敬畏的后果必然是国家社会的灾难;■为什么要敬畏圣人的言论呢?圣人是指古代的圣贤,他们留下来的言论是超越的智慧,是人生的大道。
俗人只在乎名利是非,怎么能理解圣人智慧呢?很多人常常认为圣人是唱高调,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但孔子认为一定要敬畏圣人,只有你敬畏之后,才有可能去实践。
事实上,儒释道三家圣人所指引的道路,你若肯认真实践,那目标是一定可以达到的;■王夫之说:“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敢,故山不流而水不止;圣人有所不敢,故禹、汤不以天下与人,孔子述而不作;人皆有不敢之心,行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中”,这里的“不敢”,其实便是君子的敬畏之心;■西方大哲康德的墓碑刻着这样的文字: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从古至今,中国人从不缺敬畏,但现代性却似乎和敬畏无法相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我们不再敬畏鬼神,却依然需要敬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所谓畏就是敬畏,南怀瑾说:“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危险,孔子教我们要有敬畏之心。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菜根谭》里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畏天命以前人们相信命,但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他的思想有一个中心。
他做什么事前,都是思量一番,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可行可恶之事。
“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
这些都是“畏天命”,从前社会等级分明,这种畏,用来维护社会稳定。
现代人虽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现在,自然、真理、规律就是我们需要敬畏的天命。
畏大人这里所说的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职有多高,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
一个人再成功,总有他的父母、上级,让他敬畏,从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轻举妄动。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无所怕是不会成功的。
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保持谨慎态度,才能有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孔子说小人“狎大人”,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的话,那会一无所成。
畏圣人之言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阅读圣人之言,才能知古鉴今、心存敬畏。
君子有三畏!传统文化中的敬畏观人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手握戒尺,举有所虑。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经典典籍中,有很多关于“敬畏观”的论述,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有两项内容最为核心和关键:一是仁爱精神,一是敬畏观念。
“恭在貌,敬在心”,外在的恭敬以内在的敬畏为根基。
有了敬畏,才自觉己身微渺而生谦卑心,自觉德业重大而有使命感。
人知谦卑而能自尊尊人,知使命方自弘弘道。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所说就是人应当心存敬畏。
天命,即天道运行的规律,也指事物的法则、社会人生的规则。
大人,指有德有位的人。
圣人,则既仁且智,“德合于天地”“穷万事之终始”。
君子与小人对天命、大人、圣人之言态度不同,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天命,也往往不知道敬重有德望的人。
“畏”也是“敬”,《广雅》曰“畏,敬也”,二字可以互训。
皇侃《义疏》曰“心服曰畏”。
心服,即心里折服,心里敬服。
《大学》曰:“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人懂敬畏,才能忠信。
所谓“天命不可违”,敬畏天命,就会自觉尊重天地法则;“大人”怀有经验与智慧,敬畏“大人”,就能循理而动,进退有据;“圣人之言”代表着道德与价值,心存敬畏,就不会迷失自我。
人缺乏敬畏,就容易骄恣放纵、背离大道。
孔子格外强调“敬”,认为“敬畏”不可离身。
弟子子张希望自己走到哪里都能通达,于是向孔子问“行”。
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人应当时刻牢记,将“忠信”“笃敬”装在心中,说话忠诚守信,行事庄重严肃。
做到这一点,走到哪里都能顺畅通达。
人们言之“忠信”、行之“笃敬”,都源于内心深处的“敬”。
儒家提倡的敬畏观念由来已久。
在孔子整理的《尚书》各篇中,处处可见关于“敬”的说法。
孔子“崇周”,“敬德保民”是西周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政治伦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