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8
2011年绍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绍兴县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绍兴县调查队(2012年2月8日)201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全县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突出转型升级、致力科学发展”工作主题,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
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展现新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126757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10.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9164美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27亿元,增长4.1%,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4%;第二产业增加值555.96亿元,增长10.3%,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8.3%,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07.66亿元,增长10.9%,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6.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30.77亿元,增长12.3%,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0.3%,三产占比达到36%。
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387.5453.13543.38613.43655.78776.109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人均生产总值单位:美元68628082101401217713394159251916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二、农业2011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42亿元,增长15.9%。
其中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分别达到28.54亿元、3.69亿元、11.32亿元、5.64亿元,分别增长13.1%、13.8%、28.1%、10.3%。
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 1.02万亩,累计土地流转面积13.86万亩,土地流转率达60.3%,有21个村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
2011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绍兴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2011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按照“致力转型促发展、强化宗旨惠民生、创先争优开好局”的工作基调,积极实施“十二五”规划,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呈现经济增速稳中有升,转型升级逐渐加快,民生事业积极推进,社会更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 合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291.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
经济总量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九位,全省第四位。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4892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美元,达到11595美元。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万美元的县(市、区)4个,比上年增加2个,绍兴县19678美元、市区12780美元、诸暨市10694美元、上虞市10377美元,新昌县和嵊州市分别为8792美元和6765美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172.1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843.6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5.44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56.9∶37.8演变为5.2∶56.0∶38.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完成省政府下达服务业年度双目标任务。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26.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9.69亿元,同比增长22.1%和24.0%,完成年度预算的101.4%和101.6%。
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6.2%,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4.0%、22.6%、36.3%和18.9%。
2011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绍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2011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按照“致力转型促发展、强化宗旨惠民生、创先争优开好局”的工作基调,积极实施“十二五”规划,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呈现经济增速稳中有升,转型升级逐渐加快,民生事业积极推进,社会更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291.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
经济总量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九位,全省第四位。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4892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美元,达到11595美元。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万元的县(市、区))4个,比上年增加2个,绍兴县19678美元、市区12780美元、诸暨市10694美元、上虞市10377美元,新昌县和嵊州市分别为8792美元和6765美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172.1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843.6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5.44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56.9∶37.8演变为5.2∶56.0∶38.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完成省政府下达服务业年度双目标任务。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26.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9.69亿元,同比增长22.1%和24.0%,完成年度预算的101.4%和101.6%。
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6.2%,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4.0%、22.6%、36.3%和18.9%。
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2012年2月23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之年。
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要求,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扩内需、惠民生,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011.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22.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53.58亿元,分别增长2.5%、9.8%和11.0%。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8039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01266元,按国家公布的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达到12447美元和15679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47.8∶48.7调整为2011年的3.3∶47.4∶49.3。
非公经济初步测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6.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个体私营经济持续活跃。
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18.11万户,增长12.0%,从业人员163.67万人,增长12.4%;个体工商户31.17万户,从业人员70.31万人,分别增长4.3%和7.7%。
十大产业全市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业、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0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9%。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8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5.15亿元,增长17.0%。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407.20亿元,增长14.1%;营业税240.94亿元,增长8.9%;企业所得税327.20亿元,增长31.9%;个人所得税127.65亿元,增长30.2%。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2日在杭州市萧山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杭州市萧山区区长盛阅春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政府工作回顾2010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较好完成了区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可比价);财政总收入18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8.17亿元,分别增长33%和41.2%;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095.09亿元,增长2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6.56亿元,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94亿元,增长2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13.4%,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1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987元,分别增长10.6%和11.1%;人口自然增长率3.29%。
;城镇登记失业率3.17%。
一年来,政府重点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推进经济质量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新提高产业升级持续深化。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75.08亿元,增长8.7%,其中蔬菜、花木等五大特色产业产值65.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7.3%。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农业发展大厦建设进展顺利,10万亩江东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启动。
新增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家。
“萧山萝卜干”被评为全市首只浙江区域名牌。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完成工业总产值4486.02亿元,限额以上工业投资203.44亿元,分别增长20.2%和11%。
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553.52亿元,增长23%;新产品产值759.4亿元,增长33.4%,新产品产值率18.3%。
浙江省201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2011-08-02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浙江按照“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上半年全省经济增长平稳,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从较快增长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民生继续改善。
但稳中见忧、环境趋紧,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465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其中,一产增加值593.4亿元,增长3.0%;二产增加值7600.2亿元,增长10.1%;三产增加值6460.0亿元,增长10.3%。
(一)经济平稳增长1.从三大产业看:春粮面积、单产、总产量“三增长”,但旱涝急转影响收成。
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95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6%,其中农、林、牧、渔业和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6%、7.3%、2.0%、3.9%和5.2%。
今年全省春粮播种面积比去年增长 2.7%,但小麦收割时恰遇连日暴雨,严重影响部分地区的小麦收割、翻晒和质量,春粮单产预计为3475公斤/公顷(231.7公斤/亩),增长3.6%;总产量预计为62.9万吨,增长6.4%,其中小麦增产11.9%。
早稻种植面积下降5%,油菜籽总产量33.6万吨,增长1%。
上半年预计,棉花、药材、蔬菜播种面积分别增长4.3%、4.1%和0.4%。
生猪量价齐升。
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出栏肉猪同比分别增长5%、7.5%和0.3%;肉类总产量86.9万吨,同比增长2.9%,其中猪肉产量增长6%;禽蛋产量增长3.3%;水产品产量167.9万吨,增长4%。
工业生产、出口增速放缓。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89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别回落6.7和4.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7%和13.1%;出口交货值5174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回落11.9和10.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
201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2011年,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在国际经济增长减速,国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宏观环境下,着力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加快启动实施三大国家战略,积极帮助中小企业脱困解难,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为3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0%(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4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015亿元,分别增长3.6%、9.1%和9.4%。
人均GDP为5866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9083美元),增长7.1%。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9:51.6:43.5调整为4.9:51.3:43.8。
图1 2006-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图2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居住类上涨5.3%,食品类上涨12.1%(见图3、表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5%。
图3 2006-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5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51亿元,增长20.8%,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4.6万人,其中39.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2011年,随着我省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林牧渔各业稳定增长,效益提升。
粮食、油料产量增长。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2年2月23日)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5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863.6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52.1∶33.9变化为13.4∶54.4∶32.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6986元/人,比上年增加6234元。
人均GDP达25340元(折合3923美元),比上年增加4452元。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15110.313.5第一产业2020.34.0第二产业8226.417.9第三产业4863.61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7.510.0批发和零售业1049.612.3住宿和餐饮业226.510.7金融业446.85.5房地产业619.97.4营利性服务业696.713.9非营利性服务业1236.610.72007-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涨幅比上年高2.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8%,分别比上年低0.7个和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3%,分别比上年高2.7个和12.3个百分点。
2011年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2月14日7:26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胜利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开年红。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经初步测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6.78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01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86.84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6.93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3.7%、61.3%和35.0%,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17.02亿元,增长19.1%。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3.38亿元,增长15.5%。
财政总收入超越宁波市鄞州区跃居浙江省首位。
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受益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提升,农业产值较快增长。
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农业产值45.86亿元,增长9.1%;林业产值1.06亿元,增长7.9%;畜牧业产值25.18亿元,增长17.3%;渔业产值9.33亿元,增长17.2%。
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五大特色产业增长势头迅猛。
畜牧、水产、蔬菜、花木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产值73.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7.6%,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3061公顷,粮食总产量241747吨,分别比上年减少2.8%和1.4%;棉花产量393吨,减少26.0%;络麻产量24吨,减少44.2%;油菜籽产量11275吨,增长1.5%;蔬菜种植面积28644公顷,减少1.3%;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8791公顷,增长4.2%;水果总产量130407吨,增长7.6%。
2011年温州、杭州两市的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摘要:GDP、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宏观数据,本文通过比较温州和杭州两市的宏观经济数据,说明两市存在的差距,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GDP、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温州模式、民营经济、个人收入、政府税收、个人所得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根据2011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绘制的数据表格如下:从上表中明显可以看出,杭州的人均GDP是温州的两倍有余,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DPI却相差无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经调查分析,原因有以下三大方面:一、区位条件与科技、文化、人才方面的差异区位条件、历史传统和文化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源所在。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副省级城市。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紧邻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给杭州带来了丰富的投资创业的机会,必然利于发展其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
杭州显而易见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各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带动了杭州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杭州创造了丰富的财富,由于GDP是一个地域概念,是在其地域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而这些财富都将计入杭州GDP总量。
温州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全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是最早跃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
温州市地处浙南一隅,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距离上海、北京、广东等地较远,在300公里范围内也无省会城市,由于浙南山区的天然阻隔,与周边省份以及中原地区的交流与联系较为不便,交通条件直到近年来才逐步改善。
温州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偏僻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和贯彻中央的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气候,促进了当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温州模式,成为当时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2011年宝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经济实力更强、城乡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社会事业有序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全年完成增加值745.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0%(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7亿元,增长27.9%;第二产业增加值327.62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415.15亿元,增长13.5%。
三次产业结构比0.4:43.9:55.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9%上升到52.5%。
图1 增加值与增长速度全年工商登记新设立的企业7069户,比上年增长14.9%。
其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46户,下降20.7%;外商投资企业81户,增长55.8%;私营企业6942户,增长14.9%。
新设立个体工商户3899户,增长20.3%。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财政总收入25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区地方财政收入85.52亿元,增长21.4%。
其中,增值税10.61亿元,增长12.7%;营业税28.33亿元,增长26.3%;企业所得税10.49亿元,增长4.9%;个人所得税4.11亿元,增长27.4%。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区地方财政支出130.94亿元,增长14.4%。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30亿元,增长9.9%;公共安全支出9.48亿元,增长8.6%;教育支出25.70亿元,增长33.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12亿元,增长13.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7.37亿元,增长17.0%。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7.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见图2)。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2012年02月23日10 版)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见图1)(所有图、表见第十一版)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3]上涨16.5%。
(见图2)(见表1)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逐步增加。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为52个,比1月份增加49个。
(见图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全年农民工[4]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长5.9%。
(见图4)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38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5.1%。
(见图5)全年公共财政收入[5]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其中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加16510亿元,增长22.6%。
中共萧山区委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命名2011年度萧山区百强企业的决定( 时间:2012年01月31日 )萧委发〔2012〕5号2011年,我区广大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涌现了一批综合实力强、竞争优势突出、发展水平高的大企业大集团,为实现我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鼓励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企业,根据《中共萧山区委、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度经济发展优胜镇街、百强企业考评的意见》(萧委〔2011〕18号)精神,经有关部门考核,区委、区政府决定命名万向集团公司等100家工业企业、杭州宏盛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等35家服务业企业、浙江华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建筑企业、浙江跃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9家农业龙头企业为2011年度萧山区百强企业(名单见附件)。
希望被命名的区百强企业再接再厉,稳中求进,奋发进取,再创发展新业绩。
全区广大企业要向百强企业学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型升级、率先发展,为做大经济总量、做强实体经济,实现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勇挑重担。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企为基、主动作为,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优化发展环境,为实现“两个率先”、建设文明幸福新萧山作出新的贡献。
附:2011年度萧山区百强企业名单附:2011年度萧山区百强企业名单一、工业企业(100家)万向集团公司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传化集团有限公司富丽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东南网架集团有限公司胜达集团有限公司开氏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翔盛集团有限公司兴惠化纤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浙江)股份有限公司龙达集团有限公司三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红剑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协和集团有限公司亚太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友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科尔集团有限公司高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柳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正凯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华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恒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百合花集团大自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合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汉帛(中国)有限公司杭州瑞成辉化纤有限公司浙江联达化纤有限公司浙江永翔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圣山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舒奇蒙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宏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东钢业集团有限公司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杭州钱江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德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杭申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永盛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建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中新电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悍马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振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江南涤化有限公司浙江三弘集团有限公司明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美邦实业集团浙江兴日钢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青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帝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电化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万达集团公司浙江天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宏发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国泰密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杭州萧山华益塑料有限公司杭州中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鑫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圣奥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杭州雅马哈乐器有限公司浙江中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永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申新包装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兆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乐荣电线电器有限公司浙江智兴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金首水泥有限公司浙江中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杰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宏立控股集团浙江金鹭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江宁丝绸制衣有限公司浙江邦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博雷(中国)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浙江盛达铁塔有限公司浙江爱迪尔包装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大明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金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锦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银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汉欣家具工业有限公司浙江最红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宏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通用电气能源(杭州)有限公司浙江益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恒远化纤集团有限公司恒星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潮峰钢构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和泰机电工业有限公司新魁液压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中丽化纤有限公司二、服务业企业(35家)(一)商贸(市场)业杭州宏盛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杭州市烟草公司萧山分公司中球冠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瑞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万丰企业集团公司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汇德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曼卡龙珠宝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宝信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浙江利华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浙江凯旋门澳门豆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世纪汽车市场萧山商业城浙江纺织采购博览城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有限公司(二)房地产业众安集团有限公司绿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金帝集团有限公司汇宇控股集团杭州明华置业有限公司(三)旅游业开元旅业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宋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金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世外桃源旅游有限公司(四)物流业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有限公司浙江油品储运有限公司浙江双马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杭州萧山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五)信息服务业浙江讯博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杭州新伟业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六)中介服务业杭州萧山振华广告有限公司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高速广告有限公司(七)其他生产性服务业浙江萧山农村合作银行杭州市萧山区萧然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三、建筑企业(9家)浙江华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国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宝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中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圣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恒元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申盛集团有限公司天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天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四、农业龙头企业(9家)浙江跃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杭州恒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庄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杭州萧山凌飞环境绿化有限公司永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萧山江南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杭州紫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天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浙江吉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011年4月份浙江经济运行简况来源: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信息处王一君4月份,浙江经济基本延续一季度的发展格局,工业生产和财政收支增速有所趋缓,投资、消费增速基本稳定,出口规模扩大,存贷款增速回落,市场价格仍处高位。
1.工业生产、出口和用电量增速有所趋缓。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89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出口交货值919.6亿元,增长16.4%,增速分别比3月回落2.7和5.4个百分点(见图1)。
1-4月,工业增加值3176.0亿元,增长12.4%;出口交货值3189.4亿元,增长17.0%,增速均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25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3%,其中工业用电量200.4亿千瓦时,增长5.8%,增速分别比3月份回落7.9和7.6个百分点。
1-4月,全社会和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2.6%和11.1%。
4月份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216.0和305.4亿元,同比增长13.4%和13.3%,增速比规上工业高1.9和1.8个百分点,分别占规上工业的24.1%和34.1%。
二是企业创新成效明显。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962.2亿元,同比增长31.6%,对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27.9%,新产品产值率为20.8%,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三是高耗能行业和多数消费品行业生产增速回落。
8个高耗能行业增加值367.3亿元,增长11.3%,增速比规上工业低0.2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加工(6.5%)、电力(8.6%)、纺织(9.6%)、造纸(8.2%)、化纤(6.2%)、黑色金属(10.1%)6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3月回落10.4、4.4、3.2、4.1、6.3和3.2个百分点。
食品(3.7%)、农副食品加工(4%)、家具(4.7%)、塑料制品(6.1%)等消费品行业低速增长,且增速分别比3月回落4.5、2.1、6.8和6.4个百分点。
2011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嘉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2012年2月29日)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保持平稳增长、突出转型升级、深化统筹协调、坚持务实为民”工作目标,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桃战,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着力实施“三大倍增”计划,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转型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据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2668.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幅比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0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536.18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985.79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5:58.3:36.2调整为5.5:57.6:36.9。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9057元(9144美元),增长9.3%。
二、农业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7.97亿元,可比增长2.7%。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04.5万亩,比上年增加4.4万亩;油菜籽种植面积39.0万亩,减少6.8万亩。
蔬菜等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5.8万亩,减少6.3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21.2万亩,增加0.37万亩;果用瓜种植面积16.3万亩,减少0.5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2.4万亩,增加1.7万亩。
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58.59:41.41调至59.67:40.33。
全年粮食总产量135.38万吨,增长0.7%;蔬菜总产量246.6万吨,增长1.6%。
全年生猪饲养量777.79万头,比上年增加0.54万头;家禽出栏量4634.22万只,增长10.2%;肉类总产量40.62万吨,增长2.1%;水产品产量18.06万吨,下降0.4%。
全市已有种子种苗基地133个,引进新品种652个;制定农业标准429项,有452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11年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2月14日 7:26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胜利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开年红。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经初步测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6.78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01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86.84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6.93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3.7%、61.3%和35.0%,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17.02亿元,增长19.1%。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3.38亿元,增长15.5%。
财政总收入超越宁波市鄞州区跃居浙江省首位。
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受益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提升,农业产值较快增长。
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农业产值45.86亿元,增长9.1%;林业产值1.06亿元,增长7.9%;畜牧业产值25.18亿元,增长17.3%;渔业产值9.33亿元,增长17.2%。
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五大特色产业增长势头迅猛。
畜牧、水产、蔬菜、花木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产值73.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7.6%,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3061公顷,粮食总产量241747吨,分别比上年减少2.8%和1.4%;棉花产量393吨,减少26.0%;络麻产量24吨,减少44.2%;油菜籽产量11275吨,增长1.5%;蔬菜种植面积28644公顷,减少1.3%;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8791公顷,增长4.2%;水果总产量130407吨,增长7.6%。
粮经作物比由上年的43.7:56.3调整为42.9:57.1。
林牧渔业生产保持平稳。
全年共完成新林特开发面积1697亩。
其中,防护林490亩,用材林67亩,经济林1140亩。
全民义务植树35万株。
生猪饲养量243.65万头,年末生猪存栏96.06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12.7%;全年猪、牛、羊、兔、禽等肉类总产量121975吨,增长5.4%;牛奶总产量7672吨,增长4.1%。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4611吨,增长5.5%。
特种水产产值占渔业产值比重达83.5%。
农业基础设施继续改善。
全年农业基础设施投工3.61万工,完成土石方554万立方米;加固加高堤防4.64千米;有效灌溉面积80.42万亩,有效灌溉率继续保持100%。
第二产业—工业工业经济取得突破。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2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这是继200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冲千亿后,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954.65亿元,增长16.3%;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553.20亿元,增长21.8%;实现销售产值4490.35亿元,增长21.6%。
创新能力再上台阶。
随着企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深化,科研投入、人才引进、设备进口等一系列举措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自主需求,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又上一个新台阶。
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714.74亿元,同比增长23.7%,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新产品产值988.04亿元,同比增长38.4%,新产品产值率达21.7%。
企业效益显著下降。
全区170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628.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实现利税总额352.9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48.08亿元,分别增长7.0%和6.7%,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48.6和54.6个百分点;亏损面由上年的6.2%上升到11.4%,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22.0%;工业销售利润率为5.36%,比上年下降0.67个百分点。
强队建设成绩喜人。
2011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3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18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11家企业位列全省重点骨干龙头企业。
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有区级以上名牌产品340件,其中中国名牌22件,浙江省名牌97件;区级以上著(驰)名商标累计达到361件,其中国家级55件,省级105件。
第二产业—建筑业建筑之乡再获殊荣。
2011年,在全区建筑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建筑业发展取得了“十二五”开门红,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全年新晋升一级建筑企业6家,新晋升二级企业16家,新批三级企业18家,二级以上建筑企业累计达87家。
年末,在全省建筑业大会上,萧山区荣获“浙江省建筑强区”称号,成为杭州市唯一上榜的县(市、区)。
第三产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1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0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总量首次突破500亿元,继续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
经济贡献日益加大。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4.5%提高到35.0%,提高0.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区服务业实现财政收入90.9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05亿元,分别占全区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41.9%和53.8%,服务业已成为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信息、金融和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拓展。
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91.37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37.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平稳发展,新农都等商贸“新十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
特别是旅游业发展优势凸显,2011,成功举办休博会、动漫节等重大节庆活动。
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4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和16.4%。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建设难中有进。
2011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其中,完成民间投资277.5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52.1%上升到53.5%。
分产业看,工业完成投资222.09亿元,增长9.2%,其中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57.35亿元。
三产完成投资293.23亿元,增长18.9%。
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35.32亿元,增长12.0%。
房地产业总体平稳。
2011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总体平稳,呈现投资增幅较快、施工规模正常、房价基本平稳,销售显著下降的局面。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长34.7%。
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8.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2.4%,但90平米以下住宅销售面积逆市上升37.8%。
国内贸易消费需求持续旺盛。
2011年底,全区拥有连锁经营企业29家,连锁商场门店1703家,全年实现销售额84.97亿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86.37亿元,增长18.6%;住宿餐饮业50.61亿元,增长19.0%。
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专业市场共计153个。
其中商品市场151个,亿元以上市场26个,百亿市场4个。
星级市场累计达53个。
其中四星级市场3个,三星级市场10个。
全年市场成交额达691.40亿元,比上年增长8%。
对外经济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43.27亿美元,增长26.2%。
其中,出口总额89.84亿美元,增长21.2%。
全年一般贸易出口75亿美元,增长21.3%;加工贸易出口14.83亿美元,增长20.3%。
外贸结构更趋合理。
2011年全区机电产品出口24.39亿美元,增长20.3%,占全区出口的27.2%;汽车配件产品出口3.34亿美元,增长37.3%,高于全区出口增幅16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2亿美元,占全区出口的3.3%。
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尤其是纺织行业大力发展化纤等上游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出口竞争力,全年纺织品出口增长25.3%,增幅高于全区各行业平均水平。
招商引资逆势发展。
2011年,全区招商引资多管齐下,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量,招商引资在逆境中实现了新发展。
当年新批外资项目104个,增资63家,合同利用外资13.91亿美元,增长4.1%,实际利用外资8.08亿美元,增长4.5%。
全区共引进市外内资项目306个,协议资金137.44亿元,到位资金68.01亿元。
市场价格物价水平显著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5.2%,涨幅较2010年扩大1.8个百分点。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全面上涨格局(见下表)。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交通发展有序推进。
外环南路五期、新城路北伸二期、金鸡路北伸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九堡大桥南接线、通城大道涉铁节点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95.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23公里。
内河航道里程达796.83公里。
全区机动车保有量达46.83万辆,其中汽车27.15万辆。
邮电事业势头良好。
2011年全区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累计完成函件业务量1440.04万件,完成包件业务量14.57万件;邮政储蓄余额达42.24亿元,增长22.5%。
年末全区共有固定电话用户7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08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含移动电话)226.2线/百人;年末全区登记注册的宽带用户数为32万户。
金融业存贷款保持平稳。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86.20亿元,比年初增长11.8%。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901.54亿元,比年初增加65.83亿元;财政存款11.04亿元,比年初减少5.04亿元;单位存款1616.75亿元,比年初增加175.30亿元。
本外币贷款余额2221.89亿元,比年初增长14.9%。
二、社会事业教育与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137所。
其中,小学82所,初中42所,普通高中9所,职业高中4所。
在校学生191346人。
其中,小学106357人,初中46949人,普通高中22698人,职高学生15342人。
幼儿园205所,在园幼儿53443人。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6所,全日制在校学生977人。
电大学院、教师进修学校、聋哑学校各1所。
全区共有教职工16755人。
全区所有镇街皆创建为市学前教育达标镇街,共有市学前教育先进镇街1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