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对国内粮油生产的影响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的干旱状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干旱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干旱现象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干旱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影响巨大,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干旱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
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的生长受到限制,根系发育不良,养分吸收不足,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特别是在干旱严重的年份,一些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和发育,导致绝收。
其次,干旱会增加农业灌溉需求。
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不足,土壤水分被迅速蒸发,导致农田严重缺水,需要增加灌溉水量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然而,灌溉水源有限,特别是在干旱时段,灌溉水补充不及时,使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此外,干旱还会导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土壤水分不足,植被无法生长,土壤失去保护层,易于被风蚀侵蚀,从而诱发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现象。
这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使农田减少、土地资源匮乏,给农业生产带来长期影响。
另外,干旱还会导致粮食供应不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干旱会降低农作物产量,导致粮食供应减少,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引发粮食价格的上涨。
这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能导致他们的收入下降,生活质量下降。
为了应对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节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避免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第三,推广旱作农业和耐旱作物的种植,提高农作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
总之,我国干旱状况严重,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干旱,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技术,加强土地保护工作,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恶劣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恶劣的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气候变化引发了干旱、洪灾、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这些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对这一挑战,各国政府和农业界都在努力研究和应对,以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首先要关注的是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干旱是导致粮食减产的最主要的气候灾害之一,全球范围内干旱所造成的损失极其巨大。
在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限,降雨不足使干旱地区的土壤干旱,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加强水资源管理,选择适应干旱的作物品种等措施来应对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洪涝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洪灾容易导致农田和农作物的受灾,气候变化导致暴雨和洪水的频发,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需要在洪涝风险区合理规划农田,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洪能力,以减少洪涝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热浪对粮食生产也是一大隐患。
长时间高温容易造成农作物的生长受限,甚至生长停滞,导致产量下降。
面对这一问题,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更耐高温的作物品种,加强遮荫措施,以减轻长时间高温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针对恶劣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的这些影响,我们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进行应对。
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抗旱作物品种,开发迎合气候变化的新型农业技术,增加农作物的适应能力。
加大科研力度,推动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的研发,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以应对恶劣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除了技术手段,政府和社会也需要积极参与,加强灾害管理和资源调配。
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灾害预警体系,及时采取紧急救援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御灾害的能力;并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粮食安全。
教育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气候变化适应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农业灾害自救能力,从源头上减少气候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恶劣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恶劣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凸显。
极端的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飓风等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应对恶劣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成为摆在全球农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恶劣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入手,探讨应对措施,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1. 干旱:干旱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气候问题之一。
干旱会导致土壤干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甚至使得农作物枯萎死亡。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0%的农作物受到干旱影响,造成数百万人口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
2. 洪涝:洪涝是另一种常见的恶劣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造成影响。
洪涝会导致农田积水,土壤流失,甚至农作物被淹死,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特别是在低洼地区和河流流域,洪涝对粮食生产的破坏性影响更为显著。
3. 极端温度: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气温的增加,这对粮食生产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高温会导致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减少产量;低温则会冻害作物,造成粮食损失。
以上种种恶劣气候条件都对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粮食供应面临严峻挑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缓解恶劣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二、应对措施1. 科学灌溉:面对干旱和洪涝等恶劣气候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成为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现代化的灌溉设施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水资源,降低干旱和洪涝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和储存技术,用于干旱季节的农田灌溉,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2. 多样化种植:针对极端气温和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可以通过种植抗旱、抗寒、抗洪的新品种来增加农作物的生产稳定性。
推广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方式,结合轮作和间作,以减少单一作物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3. 土壤保护和改善:加强土壤保护和改善是应对恶劣气候条件的有效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施肥、植被恢复和土壤固碳措施,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洪排涝能力,降低恶劣气候条件对土壤的侵蚀和破坏。
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的影响评估干旱灾害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一大威胁,对于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评估,探讨其原因、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干旱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土壤水分和农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干旱会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限,缩短生育期和减少产量。
温度的升高与干旱相互作用,使农作物容易遭受热害和蒸腾过多。
其次,土壤干燥会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养分和水分的供应,进一步抑制农作物的正常发育。
这种情况会导致作物逆境耐受性下降,易受病虫害侵袭。
此外,干旱还会影响农业生产链的运转。
农作物的种植、灌溉和收割等环节都需要水的支持,干旱会导致灌溉困难,降低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同时,干旱也会影响农民的生计和收入,加重农村经济的负担。
二、干旱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干旱灾害对粮食安全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即指由于干旱灾害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直接影响到粮食供应的充足性。
在干旱影响下,粮食产量减少,从而使粮食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到社会安定。
间接影响则是由于干旱对农民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不稳定,增加社会不公平。
农民收入的下降会使得农民贫困化,进而影响到他们对食品的购买能力,使得他们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风险之下。
这种情况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三、应对干旱灾害的解决办法面对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双重威胁,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解决办法来减轻其影响。
首先,加强灌溉设施建设与管理。
合理规划和使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确保农作物得到充足的水源供给。
同时,采用节水技术和设备,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
其次,推广抗旱作物和品种培育。
通过研究和开发旱地适应性强的耐旱作物和品种,提高农作物的逆境抗性,增加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干旱能力。
此外,加强预警和监测体系的建设,及时掌握干旱灾害的情况和趋势,采取针对性的灾害防治措施,尽早救助受灾农民,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干旱灾害对粮食供应的影响干旱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粮食供应方面,干旱灾害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给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粮食产量减少干旱灾害是导致全球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干旱天气使得土壤干燥、无法提供足够的水分供农作物生长所需。
在没有足够降水的情况下,农作物会受到严重的干旱伤害,生长迟缓,甚至死亡。
这就导致了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减少。
二、农民收入减少干旱灾害不仅对粮食产量造成了影响,也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由于粮食产量减少,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减少。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粮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当干旱发生时,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农民无法收获足够的粮食,其经济收入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导致农民面临生活困难,生活质量降低。
三、粮食价格上涨由于干旱导致粮食供应减少,供求关系失衡,粮食价格也会受到影响。
需求量大于供应量的情况下,粮食价格往往会上涨。
当粮食价格上涨时,居民的生活成本也相应增加,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来说,购买足够的粮食会变得更加困难。
四、粮食安全问题干旱灾害对粮食供应的影响还表现在粮食安全问题上。
由于粮食产量减少和价格上涨,一些贫困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可能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
粮食短缺不仅会导致人们的营养不良,还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和饥荒等问题,对当地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五、生态环境受损干旱灾害对粮食供应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产量减少和经济问题,它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干旱会导致土壤干燥和贫瘠,使得土壤质量下降,甚至造成沙漠化。
这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造成了威胁,也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干旱还会影响水资源的稳定供给,导致水资源紧缺,进一步加剧了农田灌溉的难题。
六、应对办法和措施面对干旱灾害对粮食供应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应对办法和措施。
首先,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干旱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指导。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无法预知与预测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现象。
这些灾害包括洪水、旱灾、台风、地震等。
由于其突发性和难以控制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洪水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洪水是指河水溢出堤岸,水位上升严重造成低洼地区或沿岸地带内陆的大面积淹没。
洪水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以下影响:1. 造成农田被淹。
洪水会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阻,甚至完全丧失。
农民的劳动成果和投资也将付诸东流。
2. 洪水冲毁农田基础设施。
洪水对农田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和种植设备等造成破坏,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3. 洪水导致粮食储备减少。
洪水造成农作物歉收和储存设施的损坏,粮食储备减少,给粮食安全带来威胁。
针对洪水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洪水预警和监测体系。
提前预警洪水,及时疏散农民和转移农作物,减少洪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改善农田排水系统。
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抗洪能力,减少农田被淹和农作物损失。
3. 加强灾后恢复工作。
灾后及时修复农田基础设施,提供实施农业生产所需的支持和帮助。
二、旱灾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旱灾是指长时间缺乏有效降水而导致的水资源紧缺和土壤干旱。
旱灾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以下影响:1. 水资源短缺。
旱灾导致水源减少,农田灌溉受限,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2. 土壤干旱。
旱灾引发土壤干旱,导致农作物根系生长受阻,减少产量并影响作物质量。
3. 粮食减产和价格上涨。
旱灾造成农作物歉收,粮食供应减少,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给粮食安全带来威胁。
针对旱灾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1. 发展节水农业。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田用水量,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
2. 加强水资源管理。
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护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自然灾害对今年粮食市场的影响及后期趋势分析一、自然灾害情况及对市场的影响(一)灾害情况1、国际方面2010 年夏季俄罗斯遭受了130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导致近三分之一的农作物受灾,俄政府因粮食减产而宣布暂时禁止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出口;2011年初,拉尼娜现象导致澳大利亚降雨量创下历史第二高的水平,引发了大范围的洪涝灾害,昆士兰州粮食生产遭遇巨大打击,澳大利亚全年粮食出口可能从顺差转变为逆差;元月份,美国大平原硬红冬小麦种植带南部地区出现大暴风雪,硬红冬麦生长受到一定损害。
2、国内方面【小麦受灾情况】此次我国北方干旱堪称60年以来最大干旱。
目前,在人工抗旱和自然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冬麦区南部旱情发展趋缓,北部旱情仍在持续,受旱农田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冬麦区,其中河南、山东、安徽、江苏4省受旱面积占全国的78%,河南、山东两大小麦主产区小麦旱情最为严重,受旱面积超过全国冬小麦受旱面积的60%以上。
截至2月21日,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为9083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1668万亩,分别比旱情最重的9日(9日,8个夏粮主产省份冬小麦受旱11595万亩,重旱2536万亩)减少2512万亩和868万亩。
上述受旱的8省区冬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80%。
有关专家指出,尽管2月9日以后部分地区冬小麦受旱面积有所减少,但旱情尚未根本缓解,当前抗旱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一是降水不匀,近期没有降水的地方,旱情仍在发展。
二是前期有雨雪和浇过水的地方,随着气温升高,土壤失墒加快,旱情还可能出现反复。
三是随着气温逐步回升,冬小麦陆续返青起身,需水量将逐步增加。
2月下旬北方冬麦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偏少,旱情还可能持续发展,对冬小麦生产构成威胁。
1【油菜受灾情况】目前国内冬播油菜生长情况也较为危急。
1月份全国油菜主产区降水量较正常水平偏少了5成以上。
2月份降水量也总体偏少,截至2月15日,2月份全国油菜主产区降水量仅为正常水平的66%。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因素引发的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灾害,如干旱、洪涝、风灾、冰雹等。
这些灾害对作物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干旱是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
干旱对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分供应不足上。
当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无法得到满足时,会导致植株体内水分不足,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干旱还会降低土壤湿度,使土壤中的养分难以被作物吸收,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干旱不仅直接减少了作物产量,还可能导致生育期缩短、减少果实数量和质量下降等问题。
洪涝灾害对作物的影响也很严重。
洪涝会导致土壤中的氧气供应不足,使作物根系缺氧,从而影响根系的正常生长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洪涝还会造成土壤流失和冲刷,降低土壤肥力,使作物根系失去生存环境。
洪涝还会引起作物的倒伏和病害传播,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洪涝灾害也会显著降低作物产量。
风灾是另一个常见的气象灾害。
强风可以直接破坏作物的茎秆、叶片和果实,使作物受到机械性损伤。
强风还会导致水分蒸发加快,使土壤湿度下降,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对于一些特殊作物,如水稻和葡萄,风灾还会直接影响其授粉和传粉,从而影响产量。
风灾对作物的产量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冰雹灾害主要对果树类作物影响较大。
冰雹会破坏果实的表皮和组织结构,导致果实变型、表皮破裂和营养物质流失。
冰雹还会破坏作物的叶片,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降低作物的产量。
冰雹还会破坏作物的茎秆和根系,使作物易受病害感染。
冰雹灾害对果树类作物的产量影响较为明显。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水分供应不足、土壤湿度降低、养分难以吸收、根系缺氧、机械性损伤、授粉和传粉受阻、果实破裂和营养物质流失等。
农业生产中应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以减少作物产量的损失。
北方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抗旱对策干旱是一种对经济、社会、环境带来巨大影响的自然现象。
与其他灾难相比,其消失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对农业生产、人们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据统计,因干旱我国粮食每年平均受灾面积达2000万公顷,损失粮食占全国因灾减产粮食的50%,因此缺水干旱不仅是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方干旱基本状况自2022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消失了严峻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
有15省市消失旱情,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集中。
截至2022年2月7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1.63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亿亩,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52亿亩,占全国作物受旱面积的95%,其中重旱4879万亩。
在受灾的七个小麦主产省份中,河南的小麦种植面积最大,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
然而,它的灾情也最为严峻。
全省小麦受旱面积4150多万亩,严峻受旱700万亩,山丘区已有13万余人消失临时性饮水困难。
最近110多天以来,河南全省有效降水不超过15毫米,有50万亩消失麦苗枯死现象。
在安徽,全省受旱面积达到2591万亩,其中严峻干旱面积107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已近16亿元。
在山东,2022年以来全省降水仅1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近九成,全省六成麦田受旱,面积已达3328万亩。
在甘肃,重旱面积达到4.6万平方公里。
在河北,40万人饮水困难,石家庄遭受50年来少见旱情。
除此之外,山西、青海、湖北等全国共15个省、市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大规模干旱。
北方地区干旱特点及成因分析2022年11月下旬以来,我国冬麦区降水量明显偏少,旱情持续进展,加之入冬以来几次强降温天气过程造成旱冻交加,对冬小麦平安越冬正常发育造成严峻影响,呈现出几个特点:(一)北方地区干旱特点1.受旱面积大。
干旱困扰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应对策略干旱是指地区长期缺少降雨或水源,导致土壤湿度不足的气候现象。
长期以来,干旱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生产,对农作物生长、粮食供应和农民收入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作物减产:干旱状况下,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不足,导致其生长缓慢、发育不良,产量大幅减少。
部分农作物甚至无法在干旱地区种植,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损失。
2. 草原退化:干旱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由于缺乏充足的水源供应,草原植被无法维持正常的生长状态,导致草原退化、沙漠化的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牲畜饲养和畜产品的产量,也加剧了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失调。
3. 水资源短缺:干旱地区水资源稀缺,水源的供应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农田灌溉受限,造成缺水、摄水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作物的干旱风险,限制了农业生产能力的发挥。
二、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应对策略1.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应对干旱的关键策略之一。
例如,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将水源直接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灌溉效率,从而降低对水资源的需求。
2. 科学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料利用率,减轻干旱对作物的影响。
常见的措施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保墒覆盖技术的应用等。
3. 种植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种: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种,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增加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同时,通过遗传改良和育种选择,培育适应性更强的品种,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多元化农业经营方式:通过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减轻对某一季节或作物的过度依赖,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风险。
例如,引入畜牧业、林业或旅游业等其他经济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来源和经济韧性。
5. 增强农民的应对能力: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提高他们应对干旱的能力。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自然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干旱、洪涝、风灾、霜冻等。
这些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干旱是农业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严重亏缺,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从而减少作物产量。
据统计,干旱因素是导致我国作物减产和绝收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干旱对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和作物耐旱品种的选育显得尤为重要。
洪涝也是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如果降雨过多或者河流湖泊泛滥,将导致大片农田被淹没,作物根部窒息,生长受阻,甚至造成绝收。
建设排水设施,加强防洪堤坝的维护和加固,都是有效应对洪涝灾害的措施。
风灾和霜冻也会对作物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风灾会造成农作物倒伏、折褪、秧苗损失等问题,影响产量;而霜冻则会导致作物叶片受损,严重时甚至冻死植株,造成严重的减产。
在寒冷季节采取隔离风险、加固大棚温室等措施是减轻风灾霜冻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有效方法。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深远。
应对农业气象灾害,需要综合运用灌溉、排水、防洪、遮阳、保温等技术手段,同时推广抗旱、抗洪、抗风、抗寒的作物品种,以减轻农作物受灾情况,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力度,提前预防,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最大限度的减小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从而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温干旱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高温干旱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一、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高温干旱事件频繁发生。
由于我国粮食产量庞大且人口众多,高温干旱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温干旱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高温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1. 作物减产: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土壤水分减少,降水不足,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严重困扰。
温度过高时,作物会受到热害,导致叶片干枯,影响光合作用及养分吸收。
同时,干旱也会限制作物的根系生长,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2. 降低作物品质:高温干旱条件下,作物因为水分不足,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影响作物的质量,如口感差、产量减少、营养价值降低等。
3. 生态环境破坏:高温干旱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影响极大,土壤结构容易发生破坏,水资源减少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
三、高温干旱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1. 粮食价格上涨:高温干旱使得粮食产量减少,供应短缺,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会上涨。
这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将是一个严重的负担,甚至有可能导致饥荒。
2. 增加进口压力:高温干旱导致我国粮食产量减少,进而增加了我国的粮食进口压力。
这不仅会使国家经济承受更大的压力,也会增加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程度。
3. 农业损失加重:高温干旱使得农民的经济损失增加。
作物减产会导致农民的收入降低,造成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有可能导致农民放弃种植农作物的选择。
四、高温干旱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挑战1. 增加政府财政支出:高温干旱对粮食产量及质量带来的影响需要政府进行相关的应对和支出。
政府需要提供补贴给农民,修复受灾地区的农田和基础设施,以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
2. 完善灾害风险管理:为了应对高温干旱带来的粮食安全挑战,应完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提前做好各项应对措施,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推进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手段,研发抗旱、耐高温的新品种和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减少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干旱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农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减产、资源短缺以及经济影响等方面,探讨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一、减产干旱对农业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造成作物减产。
由于缺水,农作物无法得到充分的生长和发育所需的水分,导致生物代谢受限,产量大幅下降。
受灾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大面积减产使得粮食供应受到威胁。
农民们不得不面临着收入减少的困境。
二、资源短缺干旱导致的资源短缺也对农业造成了困扰。
由于缺水,灌溉用水成为农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干旱地区由于水源匮乏,农田灌溉受到限制,农作物缺水生长受阻。
同时,自然水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农业生产所需的水资源日益稀缺。
此外,干旱还会导致土壤贫瘠化,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增加了耕地资源的枯竭风险。
三、经济影响干旱对农业的经济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农民的收入严重依赖于农作物的产量和价格。
干旱导致的减产使得农民的收入大幅减少,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由于农作物减产,供应减少,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农产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剧了居民的生活负担。
在干旱灾害的影响下,农业相关产业链都会受到冲击,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对策面对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灌溉系统的效率,减少灌溉水的浪费,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此外,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手段。
通过研究和推广相关技术,农业生产能够在较少的水资源下获得更高的收成。
另外,合理种植作物也是应对干旱的重要方式。
选择耐旱性强的作物,通过培育抗旱品种,提高作物的抵抗力,可以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此外,建立灾害救助基金,为农民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他们度过干旱期,保障农业持续发展。
总结干旱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产、资源短缺和经济方面。
要应对干旱的挑战,政府和农民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
增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培育抗旱品种,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都是应对干旱的关键举措。
干旱对农作物和农民收入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干旱现象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大问题。
干旱对农作物和农民收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干旱与农作物减产、食品供应稳定性以及农民经济收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作物减产干旱是指地区连续干燥天气的情况,缺乏正常的降水量。
这种干旱状态会对农作物产量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
首先,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
正常情况下,植物需要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然而,由于缺乏降水,土壤中的水分不足,这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受到限制。
干旱条件下,作物生长缓慢,幼苗易于倒伏,根系发育不良,导致减产现象的出现。
其次,干旱还会加剧农作物的气候应激。
水分短缺使得农作物更容易受到其他气候因素的影响,如高温和强风。
这些气候应激对农作物的健康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高温会加速水分蒸发,使土壤干燥程度进一步加剧,风暴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倒伏,破坏植物的稳定生长。
总之,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农作物生长缓慢、幼苗倒伏、根系发育不良及气候应激增加等因素,这些都导致了农作物的减产。
二、食品供应稳定性农作物减产对食品供应稳定性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作为农作物的主要消费者,人类对食物的需求量极大。
然而,干旱所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势必会导致食品供应紧张。
首先,农作物减产会导致粮食价格上涨。
当供应减少而需求不变时,市场上的粮食供应量变得有限,价格随之上涨。
这将对低收入人群产生负面影响,使得他们难以支付高昂的食品费用。
其次,在农作物减产的情况下,粮食的质量和营养价值也会受到影响。
农作物由于水分不足,生长过程中常常缺乏必要的养分和水分,甚至可能受到虫害等病害的侵袭。
这将导致农产品的品质下降,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总的来说,干旱引发的农作物减产直接影响了食品供应的稳定性。
粮食价格上涨和食品品质下降使得人们更难以获得足够的健康食品。
三、农民经济收入干旱还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民通常依赖农业产出来维持生计,而农作物减产会直接降低他们的收入。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干旱是指长期缺乏降水的气候现象,常常导致水源匮乏和土地干燥,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多个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作物产量减少、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经济损失等。
1. 作物产量减少干旱对作物生长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
作物需要足够的水分来满足其生长和发育的需求,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减少,会限制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吸收水分的能力,导致作物的生长受阻。
此外,干旱也会加剧土壤中营养物质的流失,进一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在干旱条件下,作物的产量往往会大幅度减少,给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2. 水资源匮乏干旱条件下水资源的匮乏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干旱导致水源枯竭,水库和河流的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下降,灌溉用水的供应不足,使得农田无法得到充足的灌溉水。
这种情况下,农田缺水会导致农作物干燥、土壤贫瘠,使得农作物难以生长,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3. 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条件下,生态环境也将受到破坏。
由于水资源的匮乏,湿地和水域的水位下降,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损害,湿地中的植物和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
此外,干旱还导致土壤侵蚀,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加剧,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这些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 经济损失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将直接导致经济损失。
农业是很多国家的重要产业之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将对农民的收入产生负面影响,也使得国家的农产品供应减少,进而导致物价上涨。
此外,由于农业生产受到干旱的影响,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经济压力增加,进一步影响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在面对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轻其负面影响。
例如,农民可以选择抗旱品种的种植,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加强农田的水土保持工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同时,政府和国际组织也应该加大对农业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的生产利益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气候变化加剧的干旱与粮食安全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其中,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现象给粮食安全带来严峻的考验。
本文将针对气候变化加剧的干旱对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气候变化加剧的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导致农作物生长环境恶化,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困难。
干旱不仅限制了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也影响了作物的产量。
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从而限制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使得作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此外,干旱还容易引发灾害性的虫害和疾病,进一步损害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二、气候变化加剧的干旱对农村社区的影响由于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对农村社区的影响尤为明显。
首先,干旱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作物减产导致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丧失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其次,干旱造成的水资源短缺也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
农民们往往面临着饮水困难和用水不足的问题,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应对气候变化加剧的干旱与粮食安全的解决方案1. 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
通过培育抗旱作物品种,加强对农作物的良种选择,提高其抗旱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加剧的干旱影响。
此外,加强土壤水分管理、适时浇水等农业措施也是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的关键。
2. 加强水资源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地管理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效率,稳定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此外,可以采取雨水收集与利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式,实现对水的有效利用,减轻气候变化加剧的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3. 推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倡导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依赖。
通过生态农业的实施,可以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降低干旱对作物的影响,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
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国际机构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科技帮助,助力发展中国家提高抗旱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江西干旱粮食减产情况汇报
近年来,江西省遭遇了严重的干旱,给当地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江西省干旱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汇报。
首先,就是干旱对江西省的小麦产量造成了明显的减少。
据统计数据显示,受干旱影响,江西省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了10%,而且干旱导致了小麦的成熟期提前,使得小麦的产量大幅下降,这对江西省的粮食供应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干旱还对江西省的水稻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江西省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但是近年来的干旱天气导致了水稻的灌溉困难,农田的土壤含水量不足,使得水稻的生长受到了限制,导致了水稻的减产现象,给江西省的粮食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此外,干旱还对江西省的玉米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玉米是江西省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干旱天气导致了玉米的生长周期缩短,生长速度减缓,使得玉米的产量大幅减少,这对江西省的粮食储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江西省的干旱天气对粮食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减产现象十分严重。
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灌溉设施建设,提高土
壤保水能力,加强抗旱作物的培育和推广,以应对干旱对粮食产量
的影响,确保江西省的粮食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共同应对干旱带来的粮食减产挑战。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从全球范围看,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冰雹、冻害、高温、低温、风灾等多种类型,这些灾害经常发生,影响面积巨大,给全球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本文主要探讨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一、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干旱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1. 干旱对农作物形态的影响。
因为干旱情况下土壤含水量严重不足,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一定限制。
作物的叶片会逐渐枯黄,缺乏水分的作物草丛会变得稀疏,干旱时间增加,则整个上部分的生长速度将减慢,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减产或不结果。
2. 干旱对农作物根系的影响。
干旱的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减少,使得作物的根系变短、变薄,会抑制作物的根系发育,进而阻碍营养吸收,限制作物生长,严重时产量损失达到40%以上。
洪涝是另一个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洪涝灾害一般指在降雨量超过当地排水系统处理能力,导致地面积水超过土壤、建筑物所能容纳的水量,从而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及产量。
洪涝的影响具体如下:1. 洪涝对根系的影响。
洪涝灾害引起作物受淹,根系遭受严重损坏,甚至导致根系的腐烂和失活,根系失效后无法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和氧气,直接导致作物生长发育阻碍,产量下降。
2. 洪涝对养分的影响。
洪涝不仅会引起作物根系的损伤,还会通过水溶性养分的淋失,使得土地养分含量降低,而这些营养素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依托。
因此,洪涝会影响作物吸收养分、保持生长的基本营养,产量直接受到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还包括冻害,它是指天气异常寒冷,冻伤了农作物、苗木和果树。
冻害又分为早春冻害、晚春冻害和秋霜冻,对田间作物的生长都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1. 冻害对农作物的直接损害。
因为零下现象直接破坏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导致作物叶片变黑、裂缝、凋萎、变色等,同时还会使作物直接产量减少或失去。
浅谈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气象灾害是指自然界气象变化的突然、剧烈或异常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
在农业领域,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影响方面来探讨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首先,旱灾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非常大。
旱灾会导致土壤干旱、植物水分不足,使农作物生长受阻,病虫害易发生,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水分,如果遇到干旱,则会导致产量减少。
此外,旱灾还会导致农作物的质量下降,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其次,冰雹是另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的损害也非常大。
冰雹能够损坏农作物的叶片、茎、果实等部分,甚至完全摧毁整个农作物。
这不仅会导致当年的产量下降,而且还会对下一年的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外,寒害和热害也是常见的气象灾害。
寒害会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阻,病虫害易发生,甚至会导致植物冻死。
而热害则会使农作物的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容易发生蒸腾不足、干旱等问题。
这些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最后,暴雨、洪涝等灾害也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较大影响。
这些灾害会导致土壤水浸,使植物根部受损,并且病虫害易发生。
暴雨还会导致农作物被淹没,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死亡。
总之,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生产和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政府和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气象灾害。
政府可以加强气象监测,提前预警,及时发布信息,以帮助农民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农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如合理选择种植时间,采用防冻、抗旱等保护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旱灾对国内粮油生产的影响分析2009-02-16【摘要】自2008年10月份以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正在威胁着河南、安徽等我国的粮食主产省份。
在国际上,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地区也出现了特大干旱。
本文通过对旱情呈现的几大特征的分析,总结了目前的旱情对粮油生产的影响,以及对近期粮油市场行情的影响,并深刻阐述了后期市场走势。
自2008年10月份以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正在威胁着河南、安徽等我国的粮食主产省份。
在国际上,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地区也出现了特大干旱。
目前旱情仍在持续发展,我国的旱情已波及12个省份,我国的夏粮生产面临着多年少有的严峻挑战,为了应对当时的旱灾,河南、安徽省气象局已分别于1月29日、2月1日发布了干旱红色预警信号,国家防总2月5日宣布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国务院为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业抗旱保苗工作。
本文就此次旱灾对我国粮食生产及市场走势有何影响作一分析。
一、旱情呈现四大特征国内方面:据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气象干旱有四大主要特征:一是降水异常少,无雨日数多。
据统计,去年11月1日至今年1月31日,京冀晋豫鲁苏皖陕甘9省市平均降水量11.6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小值。
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特旱区达50年一遇;河北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最少。
目前,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持续3个多月,出现了秋冬连旱。
二是平均气温高,土壤失墒快。
据了解,旱区大部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2摄氏度,加上无积雪覆盖,加速了土壤失墒,麦区出现不同厚度干土层,部分地区干土层达5厘米以上,严重地区出现土地干裂。
三是气温起伏大,旱冻相叠加。
入冬以来我国先后遭受了3次大范围寒潮影响,降温幅度大,部分地区24小时降温幅度超过20摄氏度,旱冻相叠加,对冬小麦安全越冬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是干旱范围广,灾害影响大。
我国的干旱波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其中,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一度达到特旱,对冬小麦造成较大影响,这场罕见干旱已经造成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饮水吃紧,水库蓄水受到影响,干旱还造成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国际方面:亚洲地区,包括东南亚地区、中南半岛的越南、缅甸等地,从11月、12月开始降水都比较少,都属于比较干旱的地区。
南美地区的全球第三大农业国阿根廷和巴西也正经历着严重干旱天气威胁,其降水量为近50年来同期最低水平。
目前,该地区的干旱天气已持续数月,二、目前的旱情对粮油生产的影响国内方面:监测显示,我国北方地区的旱情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较大,小麦受旱面积之大为历史罕见,对西北和淮河流域部分冬油菜生长也造成较大影响,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河南和安徽中北部。
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2月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到2.7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为1.36亿亩,重旱面积3981万亩,干枯面积394万亩。
冀鲁豫苏皖晋陕甘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30亿亩,其中重旱3898万亩。
受此次旱灾影响的七个小麦主产省份中,河南省的小麦种植面积最大,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
它今年的灾情也最为严重。
最近110多天以来,河南全省有效降水不超过十五毫米,小麦受旱面积达4150多万亩,其中严重受旱700万亩,有50万亩出现麦苗枯死现象。
在安徽,全省受旱面积达到2591万亩,其中严重干旱面积1074万亩。
在山东,全省六成麦田受旱,面积已达3328万亩。
在山西,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个严重冬旱,全省受旱面积3274万亩,冬小麦受旱面积818万亩,占冬小麦面积的78%,严重受旱230万亩。
连续干旱除了会影响产量,更会降低小麦品质,尤其是蛋白质含量会受到较大影响。
从地处江淮流域的安徽和江苏两省在田油菜生产情况来看,安徽受旱面积大于江苏,不少田间水分蒸发量较大,部分田块油菜生长缓慢,有的地块黄苗、枯苗较多,甚至有的地块还出现死苗,对油菜后期生长带来不利,但是春节后连续几场雨水,大大缓解了旱情,使油菜生长恢复较快,后期如无大的自然灾害影响,不会对菜籽产量造成大的影响。
2月3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我国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冬春连旱。
冬春连旱影响更为严重,不仅将造成更大范围的枯苗死苗现象,而且直接影响小麦的返青和起身拔节,进而对夏粮产量造成损失。
据中央气象台预测,比较大的降水现在还没有出现的迹象。
2月中旬,黄淮、江淮、汉水流域降水将对缓和河南、山东、安徽北部、湖北等干旱区旱情有一定作用,但是降水量都比较小,很难根本性的缓解旱情。
2月下旬,甘肃南部、陕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北等气象干旱区的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旱情持续。
3月份,华北、黄淮等地冬麦区降水偏少,旱情将进一步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近日表示,这次旱灾到底会对我国今年粮食生产构成多大的影响,目前尚很难估算出精确数值。
3月份小麦才会返青,很多因旱灾受到影响的庄稼,在浇水后是可以恢复过来的。
因此,灾害的影响是动态的,具体会造成多大幅度的减产,目前还很难给出一个数字。
国际方面:近期,无论是官方机构还是私人分析机构纷纷持续下调阿根廷大豆、玉米产量。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2月6日称,阿根廷2008/09年度的大豆产量预计将减少至4000万吨,远低于上年度的4800万吨。
玉米方面,私人分析机构英富曼日前则将阿根廷的玉米产量预估下调100万吨至1600万吨。
美国农业部近日发布的参赞报告将2008/09年度阿根廷大豆产量下调至4250万吨。
巴西农业部下属的国家商品供应公司将该国2008 /09年度的大豆产量预估由上月的5780万吨下调至5720万吨,玉米产量预估由上月的5220万吨下调至5030万吨,较前一年度也有较大幅度下降。
南美局部地区尽管近日出现降雨,但难以缓解干旱格局,天气预报显示,本周阿根廷将重归炎热干燥天气。
另一方面拉尼娜现象所造成的美国中西部天气寒冷的状况,可能要持续到春播前后,是否会对美豆播种造成不利值得关注。
三、旱灾对近期粮油市场行情的影响(一)期货市场:罕见的旱情很快引起了期货市场的变化,春节后我国期货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郑州商品交易所小麦主力0905合约在年后的交易中,价格不断扶摇直上,屡创新高。
2月4日报收于2069元/吨,比节前上涨107元/吨,涨幅高达5.45%,收盘价和成交量创下年后开市以来的新高。
三大食用油价格涨幅较大,特别是菜籽油期货价格涨幅最大,与上周同期比,涨幅高达11.53%。
(二)现货市场:2月8日,部分地区粮食价格比前一日上涨,成品粮价格持平。
山东淄博、辽宁铁岭、江苏连云港、甘肃兰州和吉林长春的粳米,辽宁铁岭、江苏连云港、河南平顶山和广东汕头的富强粉,江苏连云港、吉林长春和山西临汾标准粉价格均上涨,涨幅在3.0%-21.0%之间。
据各地采集员反映,进价上涨是此次粮食价格出现上涨的原因。
据监测,2月9日,国内部分地区小麦出库价、食用油出厂价比上周末有所上涨,特别是三大食用油现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三)国际市场:由于南美地区可能再度出现高温干燥天气,邻池大豆走强,能源价格趋于稳定,马来西亚棕榈主要种植区持续的降雨影响了产量,国际食用油市场价格也出现上涨。
截止2月9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各期合约报收于1002-1014.5美分/蒲式尔,比上周同期上涨41.5-42.5美分/蒲式尔,涨幅4.27-4.43%;豆油各期合约报收于34.25-34.93美分/磅,比上周同期上涨2.4-2.49美分/磅,涨幅7.37-7.84%;加拿大温尼伯商品交易所菜籽各期合约报收于434.2-449.8加元/吨(1加元约合人民币5.6元),比上周同期上涨14.9-16加元/吨,涨幅3.55-3.69%。
截止2月6日,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毛棕榈油4月合约收盘价1880令吉/吨,比上周同期上涨101令吉/吨,涨幅5.68%四、后期市场走势分析有关粮食专家认为,此次干旱虽然会导致今年我国粮食产量下降,但不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根本影响。
其原因:一是我国粮食作物连续五年丰收,我国目前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
一方面,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08/09年度小麦新增供给量预计达到1.126亿吨,同比增加约330万吨,增幅约 3.02%,2008/09年度我国小麦消费量预计在1.0268亿吨,年度结余992万吨,比上年增加806.2万吨,全年供需形势较为宽松。
另一方面,2008年我国11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新产小麦5866.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624.2万吨。
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5087.8万吨,占收购总量的87%,比上年同期增加1472.9万吨,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省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按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4202.7万吨,占国有粮食企业收购总量的83%,比上年同期增加1307.8万吨。
国家掌握了充足的粮源,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也愈来愈强,有能力确保市场供给的有序性,因此,小麦上涨空间有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认为,按照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水平,假设未来出现极端事件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一半,即减产近6000亿斤,我国依然能够应对。
二是夏粮在中国粮食总产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三是通过抗旱会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目前,全国上下各级政府已经采取一定措施来消除不利影响,尽最大的可能保证冬小麦的正常生长。
中央财政在紧急拨付1亿元特大抗旱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亿元特大抗旱补助经费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以重点支持河南、河北、山西、安徽、陕西等15 个灾情严重的省市。
由于近日旱区浇灌面积稳步增加,以及部分地区出现降雨,2月9日,我国耕地受旱面积较7日高峰时减少2500万亩,作物受旱面积减少2437万亩,重旱面积减少1500多万亩。
预计目前的旱灾对小麦后期市场的走势影响较大。
一方面,当前受旱灾影响严重的在田小麦如不及时浇灌,枯萎麦苗得不到复苏,必然会导致产量下降,农户包括储粮企业将会产生较强惜售心理,市场供给将减少,必将支撑价格上涨。
同时,也有不少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目前产区小麦生长情况虽然不容乐观,但冬小麦生成最为关键,对降水最为需要的时期是在5月初到5月中旬的抽穗一扬花阶段,影响小麦单产最重要的时期还没有到来,后期不确定因素较多。
另一方面,干旱在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抗旱则进一步增加了小麦的种植成本,据测算,每亩土地抽地下水灌溉一次,需要增加柴油、机器损耗等成本约20元,而在小麦生长期需要灌溉4-5次,这样,每亩地将增加成本近百元。
因此,尽管当前旱灾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还无法准确预计,但减产、种植成本增加和国家三次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必将推动小麦价格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