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
- 格式:docx
- 大小:32.84 KB
- 文档页数:11
一、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的存在,是发生行政法律关系的先决条件。
2.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
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能由当事人双方相互协商约定。
当事人既不能自由选择权利、义务,也不能随意放弃权利、转让义务,只能依据行政法律规范的规定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
3.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首先,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的地位不平等。
行政主体一方当事人往往处于支配地位,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职权的行使。
其次,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不以双方主体意见一致为必要条件,行政主体可以单方面地设立或变更行政法律关系。
4.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总是交叉重叠的,权利与义务很难分开,从这方面看是其职权或权利,从那方面看则是其职责或义务。
5.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
行政争议实行行政主体先行裁决制度。
行政程序不同于司法程序;解决行政争议的司法程序也不同于解决民事争议、刑事案件的司法程序。
四、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和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五、行政法律事实行政法律事实就是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简称法律事实。
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大类。
第三章行政法第一节行政法概述(一)行政法的概念一、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及特点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关系是指行政权力在形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权,是指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授予行政主体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事务的国家权力。
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1.行政管理关系。
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能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管理关系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关系的双方只能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二是行政主体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指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在对行政主体、国家公务员和其他行政执法组织、人员进行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
3.行政救济关系。
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其权益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侵犯,向行政救济主体申请救济,行政救济主体对其申请予以审查,作出向行政相对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济的决定而发生的各种关系。
4.内部行政关系。
指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包括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平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公务员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特定行政职权的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之间的关系等。
(二)行政法的渊源行政法的渊源就是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表现形式,一般地,我们将其分为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两大类。
我国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l)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1)法律解释;(2)其他规范性文件;(3)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三)行政法的特点1.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l)行政法在实体上,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可以有一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2.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1)调整对象的确定性。
行政法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它的调整对象和范围是确定的,始终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2)内容的相对易变性。
●名词解释:⏹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行政立法权:所谓行政立法权,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政主体有制定和发布征法规、行政规章的权力。
⏹行政优先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而赋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的优先条件,即行政权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领域或同一范围相遇时,行政权优先行使和实现的效力。
⏹行政受益权:是指行政主体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优益条件。
⏹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法定方式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或个人来行使的法律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管理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管事过程中,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
⏹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应行政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
⏹10、一事不再罚原则:指对方的某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同类(如罚款)处罚。
⏹11、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12、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所管辖的事物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在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13、“参照”规章:是指人民法院在进行司法审查时对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章参酌、鉴定之后,决定是否依照。
●简答:⏹我国行政法的渊源: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所有立法的依据。
《行政法》行政法是一种与国家有关的法律形式,它涉及国家主管部门对行政活动的规定和管理。
它是构成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管理国家机关活动的重要手段。
与现行的民法、刑法不同,行政法的内容一般比较复杂。
行政法的制定目的是国家有效管理行政活动,以便有序和整洁地实施行政活动。
因此,它的内容涵盖了管理行政机关的结构和权力,行政机构担任公民自由权利、行政经济职能、行政程序、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等问题。
行政法有三个主要特点。
其一,行政法涉及国家机构活动的密切关系,因此,它的权力分配和使用越来越严格。
其二,行政法针对某一类行政活动实行专门管理和规制,旨在最大限度地促进行政机构和行政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行政法实施的过程中,聚焦于实现国家战略,即以社会的繁荣为主要目的,并依据道德规范和市场机制实施。
行政法的制定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法律原则:根据法律制定行政法。
一切行政活动必须遵守法律,以保证法律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2)责任原则:政府和行政机构应承担与行政活动相应的责任。
因此,行政法制定者需要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进行考量,以确保政府和行政机构在实施行政法时具有恰当的责任感。
(3)保护原则:确保行政活动的正义和公平,保护参与行政活动的权利和利益。
行政法制定者需要把握行政法制定的目标,处理好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权利平衡。
(4)保障原则:确保行政法的有效性和统一性,保障各类政府和行政机构活动的顺利实施。
行政法为国家实施秩序和发展提供了保障,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治理理念,而且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完善行政制度,推进行政法的制定,推行有效的行政法,国家有必要对行政法的权力进行明确和重新调整,行政法的实施应受到法律的制约。
此外,国家实施行政法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行政监督,切实领导行政活动,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政府服务能力的建设。
综上所述,行政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国家有效管理行政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行政法的制定和实施应认真贯彻法律原则、责任原则、保护原则和保障原则,加强行政监督,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行政法概述行政法是指规范行政行为和行政组织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主要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强制执行法等学科内容。
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权力的来源、行使、限制和监督等方面的规则,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法治原则,即行政行为需要合法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法治原则要求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行使,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滥用职权或超越职权行使行政权力。
行政法还强调了行政的公平和公正,要求行政机关在处理事务时,遵循公正的程序,不偏袒任何一方。
行政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行政组织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人员编制、行政区划等内容。
行政程序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处理具体事务的程序和方法,包括公告、听证、决定等程序。
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公民和组织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程序和规则。
行政强制执行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的强制执行措施,包括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查封扣押等。
行政法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法学科,它与其他法学科的关系紧密。
经济法、刑事法、民法等法学科的规范都会涉及到行政活动,而行政法也会与这些学科相互渗透。
行政法还与宪法、法律学、国际法等法学科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关系。
行政法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行政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行政机关只有在法律或法规的授权范围内行使权力,并在法定的程序中依法作出决策和处理事务,才能保证行政活动的合法性。
行政法还规定了行政机关处理事务的公平程序,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利,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需要接受法院的司法审查,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公民和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有权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或者更正行政行为。
行政法还规定了行政机关的内部检查和审计等制度,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总体来说,行政法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法学科。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89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6号公布 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修订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第四条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八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十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
第十一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二章受案范围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行政法的主要内容
行政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能: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职权范围和权限,以及行政机关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职能划分。
2. 行政行为: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所采取的各种行政行为的程序、内容和效力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3. 行政程序: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事务过程中应遵循的程序要求,包括行政机关的决策程序、听证程序、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等。
4. 行政责任: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行政机关的行政救济和补偿制度等。
5. 行政监督和管理:行政法规定了对于行政机关行为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包括行政机关之间的内部监督、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行政机关对个别行政行为的监督等。
6.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行政许可的程序和标准,以及行政机关制定和执行行政处罚的规定。
总的来说,行政法主要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职权范围和权限,以及行政行为的程序、内容和效力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保障行政机关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维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的理解简述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功能。
行政法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它的任务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政府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行政法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则,它们对政府行为的规范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功能进行分析。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在行政法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基本制度性作用的法律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包括法治原则、合法性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公共利益原则等。
这些原则是行政法体系的基石,是保障公民权益和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保障。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功能1.保障公民权益行政法基本原则的首要功能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治原则和合法性原则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不受侵犯,确保了政府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不会对公民产生任意性损害。
2.规范政府行为行政法基本原则对政府行为起着规范作用。
它要求政府行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不能违法滥权,保证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3.维护社会秩序行政法基本原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要求政府行为公正、高效、符合公共利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保障国家长治久安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行政法基本原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起着重要作用。
三、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充分发挥为了充分发挥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充分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公民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完善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具体规定,不断提高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行政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贯彻执行能力。
4.健全行政法律体系,构建全面、协调、开放、可持续的行政法律体系,以实现行政法基本原则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行政法基本原则是行政法体系的基本法律原则,其作用和价值不可低估。
所谓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
某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行政法部门泛指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
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之分。
一般行政法:指具有以下内容的法律法规:规定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国家机关及其负责人的地位、职权和职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考核、奖惩;有关行政体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别行政法指规范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如教育、民政、卫生、统计、邮政、财政、海关、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
1.行政法的概念作为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1)行政管理关系。
即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等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行政相对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行政管理关系,是行政关系中的主要部分。
行政主体的大量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对人为对象实施的,从而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产生行政关系。
(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即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在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进行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
所谓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授权,依法定方式和程序对行政职权行使者及其所实施的行政行为进行法制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行政监察机关等。
(3)行政救济关系。
即行政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主体做出的行政行为的侵犯,向行政救济主体申请救济,行政救济主体对其申请予以审查,做出向相对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济的决定而发生的各种关系。
什么是行政法行政法是指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规则和原则的总称。
它是一门研究政府权力机关的组织、职权、行为和责任等问题的法学科目。
行政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确保政府的公正与合法性。
一、行政法的定义和概念行政法是现代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行政机关的设置、职能、程序和行为等方面。
简单来说,行政法是以政府行为为对象、以行政组织为中心的法律体系。
行政法可以分为行政组织法和行政程序法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研究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职权划分和内部管理等问题,后者则主要关注行政决策的合法性、行政行为的程序性和公正性。
二、行政法的主要原则1. 合法性原则行政法的核心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即政府行为应当依法进行。
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行政法的重要发展方向。
2. 公共利益原则行政法的目的是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
行政机关的行为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确保政府行为符合公众利益的要求。
3. 公正原则行政法要求政府行为必须公正,即行政机关必须按照事实、法律和公平原则来处理行政事务,对待不同的人或组织要一视同仁。
4. 非滥用权力原则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不能将职权滥用为个人或特定利益服务,而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5. 公开透明原则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应当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
政府应当公开行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提高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三、行政法的内容和规范对象行政法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和职权划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行政程序的规范、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律责任等方面。
行政法的规范对象主要是政府机关和行政行为。
政府机关是行政法的核心对象,它包括国家机构、地方机关和其他行政管理机构等。
行政行为是指政府机关在行使职权时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奖励等。
四、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它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限制了政府的权力,维护了社会秩序。
遇到法律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行政法(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 所谓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
其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目录1基本概念2基本介绍? 渊源? 特征? 分类3表现形式4基本原则5地位作用6调整对象7行政行为8行政立法? 涵义? 种类? 权限9行政主体10现有范围11法律关系? 概念? 构成要素? 特点1基本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行政学是国家一类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第二,这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原则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而不是别的社会关系。
一般行政法:指具有以下内容的法律法规:规定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国家机关及其负责人的地位、职权和职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考核、奖惩;有关行政体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别行政法:指规范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如教育、民政、卫生、统计、邮政、财政、海关、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
作为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1)行政管理关系。
即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等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行政相对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行政管理关系,是行政关系中的主要部分。
行政主体的大量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对人为对象实施的,从而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产生行政关系。
(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即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在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进行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
第三章行政法第一节行政法概述一.行政法上的行政1.政法上行政的定义行政法上的行政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的活动。
构成要素:第一,行政的主体是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行政机关和被授权的组织。
第二,行政的依据是行政权力。
第三,行政的范围是行政管理。
2.行政法上行政的特点:(1)国家性(2)执行性(3)法律性(4)强制性(二)内部行政和外部行政1.内部行政,是指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对其自身进行组织管理和调节的活动。
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同属于行政系统。
从行政法律关系上说,内部行政关系是基于行政组织法或国家保管员法形成的行政隶属关系。
2.外部行政,指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对非隶属于自身的组织,人员和财物的管理活动。
(三)依法行政我国行政法的理论核心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第一,依法执行。
第二,法律限制。
第三,法律授权。
第四,权责一致。
二.行政法的概念(一)行政法的调整对象1.行政法的定义,是调整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含义是:(1)行政法是以行使行政权力的行政主体为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的法律。
行政法是民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为规范对象,主要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行政法是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即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行政关系特征:(1)行政关系的主体限定性。
(2)行政关系的单方性。
(3行政关系的国家意志性。
(二)行政法的内容1.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行政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行政法的内容。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行政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
从范围上说,行政法规范主要有: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救济法,行政组织法由行政机关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和行政编制法三个部分组成。
行政行为法从性质上可划分为:行政规范性行为,行政给付性行为,行政干预性行为,行政指导性行为,行政制裁性行为。
什么是行政法行政法是一门研究行政组织、行政行为和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法律学科。
它主要关注政府及其机构在行使行政权力时的法律规范和程序,旨在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平正义,以及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分支,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特点行政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主要研究政府及其机构的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的法律规范。
行政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治性:行政法强调在行政活动中必须依法行政,政府及其机构必须遵守宪法、法律以及其他法规的规定,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2. 行政性:行政法研究的对象是政府及其机构的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涉及到行政机关如何制定、执行和监督行政决策的规范和程序。
3. 监督性:行政法强调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保证政府及其机构依法行使职权,防止滥用权力和违法行为。
4. 公共性:行政法是针对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法律规范,其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5. 强制性:行政法对政府及其机构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决策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力,强调执行的强制性。
二、行政法的体系和内容行政法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典、行政法规、行政程序法等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
其内容涵盖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责任等多个方面。
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政府组织和职能的基本原则,对行政法的制定和解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 行政法典:行政法典是行政法的基本法律,它规范了政府机构的组织、职能、权力行使、行政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对行政行为进行规范的具体规则和办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4. 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法主要规定了政府机构在行使行政权力时的程序和程序规范,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程序。
5. 行政责任法:行政责任法主要规定了政府及其机构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追究机制。
三、行政法的作用与意义行政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只有名词解释,填空等其他题看小黄本1.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简称法律事实。
3.行政法的法源:即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4.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简言之,行政法律关系就是受行政法调整的行政关系。
5.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也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6.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7.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行政法律关系既然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那么,由权利、义务构成的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也是行政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要素。
8.行政法律关系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
9.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
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10.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11.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2.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行政职权只能由行政主体来行使,行政管理相对方不享有行政职权。
13.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律义务。
任何行政主体在享有或行使行政职权的同时,必须同时履行职责。
试题1:行政处罚只能()。
A:对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人实施B:由公安机关执行C:处罚公务员或公民个人,而不能处罚单位或组织D:是国家特定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的个人或组织依法采取的惩戒措施答案: D试题2:行政机关向相对方收取公路养路费、港口建设费的行为在性质上属于()。
A:行政处罚B:行政征购C:行政征收D:行政征用答案: C试题3:《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通常由()的行政主体管辖。
A:违法行为人住所地B:违法行为人经常居住地C:违法行为损害发生地D:违法行为发生地答案: D试题4:()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A:法律B:地方性法规C:行政法规D:国务院部委规章答案: C试题5:若发现已生效的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不当,则()。
A:原行政机关无权废止B:原行政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有权撤销C:只有权力机关有权撤销D:相对一方当事人有权变更答案: B试题6: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A:具体行政行为B:抽象行政行为C:行政处分行为D:民事侵权行为答案: A试题7:下列组织中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是()。
A:全国人大B:各级人民政府C:法院D:社会团体答案: B试题8:下述社会关系中属行政法调整范围的是()。
A:各社会组织内部的管理关系B:行政机关缔结买卖合同而形成的关系C: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权所发生的社会关系D:行政机关与相对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民事关系答案: C试题9: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包括()。
A:政治监督B:法律监督C:对行政立法、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D:市场监督答案: D试题10:吊销违法者的经营许可证是()。
A:执行罚B:行政处罚C:行政处分D:行政强制执行答案: B试题11:对因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起诉,由原告所在地或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这种管辖属于()。
A:指定管辖B:特殊地域管辖C:协议管辖D:合并管辖答案: B试题12:在行政复议中,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原因耽误法定期限的,可以在障碍消除后的()日内提出申请延长期限。
A: 10B: 15C:D: 30答案: A试题13:在第二审程序中,有权提起上诉的是第一审程序中的()。
A:共同诉讼人B:人民检察院C:第三人D:当事人答案: D试题14:行政诉讼参加人不包括()。
A:原告B:被告C:证人D:第三人答案: C试题15:对妨碍行政诉讼的拘留决定不服可以()。
A:起诉B:上诉C:申请复议D:申诉答案: D试题16: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的审理的主要监督方式是()。
A:提起诉讼B:抗诉C:参与诉讼D:上诉答案: B试题17: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是()管辖。
A:级别B:地域C:指定D:移送答案: B试题18:《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内作出第一审判决。
A: 15日B:一个月C:二个月D:三个月答案: D试题19:下列案件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有()。
A:人民政府对某工作人员的开除决定B:政府关于在某日某时对某条街禁止通行的决定C:人民政府责令某企业停产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定D:某国家机关对其内部某公务员的降职决定答案: C试题20:下列行为不属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有()。
A:收容审查B:劳动教养C:逮捕D:行政拘留答案: C试题21:行政案件的审判权由()独立行使。
A:人民法院B:审判员C:合议庭D:审判委员会答案: A试题22: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
A:复议判决B:复议决定C:复议裁定D:复议仲裁答案: B试题23:行政复议不用()原则。
A:调解B:便民C:准确D:一级复议答案: A试题24:行政复议是()的活动。
A:行政监察B:特定行政C:行政机关D:人民法院答案: C试题25:根据()规定,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国家不予赔偿。
A:《行政法》B:《行政诉讼法》C:《宪法》D:《国家赔偿法》答案: D试题26:行政责任是基于()关系而发生的。
A:行政B:行政法律C:法律D:其他答案: B试题27:行政违法的主体是()。
A:行政主体B: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C:行政相对方D: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答案: D试题28:对所有相对方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给相关利害关系人以同等的辩论机会,这体现了行政程序的()原则。
A:程序法定原则B:相对方参与原则C:程序公正原则D:效率原则答案: C试题29:行政裁决的对象是()。
A:特定的民事纠纷B:特定的行政纠纷C:特定的经济纠纷D:特定的刑事纠纷答案: A试题30:行政裁决的机关是()。
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C:国家立法机关D:法律授权的特定的行政机关答案: D试题31:行政给付的对象是()。
A:行政系统内部的公务员B:行政行为相对方的公民C:特定公民D: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答案: C试题32:行政诉讼强制的主体是()。
A:行政主体B:有权国家机关C:人民检察院D:人民法院答案: D试题33:()属于行政处罚简易程序。
A:立案B:调查取证C: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D:制作申辩笔录答案: C试题34:受行政处分的是()。
A: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B:作为行政相对方的法人C:行政系统内部的公务员D:行政系统的国家机关答案: C试题35:()不能成为监督行政的主体。
A:国家机关B:社会组织C:行政主体D:公民答案: C试题36:行政确认的外部表现形式往往以()等形式出现。
A:许可证B:执照C:技术鉴定书D:律师证答案: C试题37:许可证一经(),即获得法律效力。
A:公证机关公证B:行政机关批准C:申请人申请D:行政机关颁发答案: D试题38:()不发生财产所有权的转移。
A:行政征收B:行政征用C:行政没收D:行政征购答案: B试题39:行政行为撤销的效力可一直追溯到行政行为()。
A:被撤销之日B:被废止之日C:被变更之日D:作出之日答案: D试题40:行政立法的主体是()。
A:国家机关B:国家权力机关C:国家行政机关D: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答案: C试题41: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机关中,()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A:全国人大常委会B:省级人大C:国务院各部委D:国务院答案: D试题42:在下列几种行为中,对()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行政处罚B: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C: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为D:行政强制措施答案: C试题43:依监督检查机构的任务划分,行政监督检查分为专门监督检查和业务监督检查。
其中,()部门的监督检查属于专门监督检查。
A:审计部门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C:物价部门D:卫生部门答案: A试题44:行政执法行为必须是()的真实意思表示。
A:相对人B:行政机关C:双方当事人D:行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答案: B试题45:行政诉讼中,负举证责任的是()。
A:行政机关B: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C:律师D:证人答案: A试题46:行政诉讼中,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A:某个体摊贩对罚款、吊销营业执照不服B:某企业认为某行政机关侵犯其合法的经营自主权C:某国家机关一处长对撤销职务不服D: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答案: C试题47:行政诉讼一般都由()所在地的法院管辖。
A: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B:原告C:复议机关D:原告选择决定答案: A试题48:行政诉讼的原告和被告是()。
A:不明确的B: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C:恒定的D:谁提起诉谁就是原告答案: C试题49:行政机关主持,以国家政策为法律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消除争议纠纷的诉讼外和解活动,称为()。
A:行政仲裁B:行政裁决C:行政调解D:行政和解答案: C试题50: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也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层级监督的较规范的具体行政行为。
A:行政诉讼B:司法性行政C:行政仲裁D:行政调解答案: B试题51:行政法制内部监督又称为()。
A:一般监督B:自身监督C:专门监督D:司法监督答案: B试题52:行政法律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A:行政机关与公务员B:行政机关相互C: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D: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答案: C试题53:行政法律关系具有强制性,相对一方当事人如有违反,作为当事人另一方的国家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即可依法强制执行,包括申请()强制执行。
A:公安机关B:上级行政机关C:人民法院D:司法机关答案: C试题54: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
A: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总和B:双方所订的契约C:当事人诉讼的权利D:违约的赔偿责任答案: A试题5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
A:行政法规B:单行条例C:自治条例D:地方规章答案: D试题56:生效的执法行为,具有依法采取一定手段,使其内容完全实现的效力。
这种效力称为()。
A:确定力B:拘束力C:执行力D:强制力答案: C试题57:如果侵权行政行为是因行政工作人员的过错所致,行政机关赔偿损失之后,可以责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承担()赔偿费用。
A:部分B:全部C:部分或全部D:双倍答案: C试题58: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作为参照的是()。
A: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规章答案: D试题59:某人对应交税额不服,这时他可以()。
A:提起行政诉讼,从而不交税金B:需先交税金,然后提起行政诉讼C:因诉讼而可以减免税金D:暂不交税金,待诉讼结束再交纳答案: B试题60:民族自治机关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行政机关。
A:权力机关B:审判机关C:检察机关D:军事机关答案: A试题61:民族自治地方和行政机关所享有的自治权之一是()。
A:可组织军队B:可组织独立的税收机关C:可组织独立的边防部队D:可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部队答案: D试题62:可以作为行政诉讼的标的是()。
A:抽象行政行为B:具体行政行为C:精神财富D:物质财富答案: B试题63: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由()。
A: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的法院管辖B:复议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C:既可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D: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答案: A试题64:国务院的性质、地位、组成、职权和领导体制等,由()规定。
A:民法B:国务院组织法C:编制法D:特别法答案: B试题65: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行政机关()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