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高清藏品,西周时期铜器篇
- 格式:doc
- 大小:20.32 KB
- 文档页数:11
上海博物馆馆内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中国古代文物为主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陶瓷、玉器、书画等珍贵文物。
以下是馆内部分文物的介绍:
1. 青铜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丰富,包括各种礼器、乐器、兵器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克鼎,这是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
它的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上方有双耳,底部三足呈现兽蹄形状,显示出沉稳坚实的特点。
鼎腹内壁铸有290字的铭文,分为两段,一段是对祖师华父的称颂,另一段详细记录了周王克的仪式和赏赐的内容。
这件文物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2. 陶瓷:上海博物馆的陶瓷收藏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晚清民国各个历史时期、各个著名窑口的典型产品。
其中重点文物包括青釉弦纹尊(商)、彩色釉陶骑马女俑(唐)、哥窑五足洗(南宋)、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八角烛台(明宣德)、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清乾隆)等。
3. 玉器:上海博物馆的玉器收藏也非常丰富,包括各种礼器、饰品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件春秋早期的子仲姜盘,这件文物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代表了当时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4. 书画:上海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包括古代名家的墨宝、古籍善本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描绘了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除了以上介绍的文物之外,上海博物馆还有大量的其他珍贵文物,如金银器、钱币、家具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种风俗和文化现象。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西周青铜器瑰宝(上)木羊簋(一对)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食器保利艺术博物馆藏这对西周早中期之际的铜簋,造型奇特,很像今天的围棋盒,小口,腹部圆鼓,只是腹部两侧多了一对兽耳而已。
器内底有铭文9字,最后明确标注其族氏“木羊”,与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青铜器窖藏中出土的多件铜器,同属于微氏家族之物,但这对簋时代早,对研究这一著名西周大族及庄白窖藏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作姜氏簋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食器保利艺术博物馆藏这件西周晚期铜簋的器盖与内底均有相同的6字铭文:王作姜氏尊簋。
标明它是某一周王为其姜氏王后所作的铜器,为目前发现的罕见的周王器之一。
它与1974年陕西周至出土的一件王作姜氏簋形制、纹饰和铭文均相同,很有可能同属一套。
王作左守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食器保利艺术博物馆藏这件西周晚期大鼎的内腹壁上有“王作彝左守”六字铭文,标明它是周王专门用于祭祀的一件大鼎。
鼎通高41.5厘米,造型十分雄浑端庄。
外腹壁装饰十二只回首卷尾的大型凤鸟纹,凤鸟纹下还以细密的卷云纹衬底。
根据器形和装饰等方面,专家们认为这件鼎的主人应是西周中期的周恭王,或是稍晚的夷王或厉王。
考古学家们苦心求索近百年,一直没有发现周王陵墓的踪迹,目前所发现的明确的周王铜器存世不过六七件而已,作为鼎则仅此一件,故极为难得。
这件周王鼎入藏保利艺术博物馆,是在1999年12月底。
当时,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香港一家古董店中偶然发现了这件鼎,不过当时它里里外外覆盖一层绿色的锈,有人曾为了找铭文在鼎内底上刮了几道,但没有找到,专家们明白鼎的铭文不太可能在底部,要有也应该在内腹壁上,随即重点观察了鼎的内腹壁。
突然,专家们在靠近口沿处的锈下隐隐约约发现两个横道,很像“王”字!专家们不动声色,随即向货主提出要将这件鼎带回北京。
这件鼎一到北京,就被送到有关单位做X光检测。
检测结果验证了专家们的猜测,鼎内壁绿锈下果然有“字”。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青铜器二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青铜器二淳化大鼎西周64件禁止出国的顶级文物珍品之一1979年出土于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原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现鼎身上的主体图案,正是牛头蜴身龙纹。
牛的头型,牛的眼睛,牛的鼻孔,牛的双角;这只牛头的两侧,却分别长出大晰蜴龙的身躯,有一肢体,分出四趾,浑身长满鳞片,尾巴卷曲向上。
也许是为了更明确地昭示这是一只牛头蜴龙,在这一龙头下面,还铸造了一个完全写实、明确无误的牛头。
鼎的上口,还分别雕有四条鳄型原龙。
其造型高大魁伟,纹饰庄严神奇,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造诣。
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
日己方尊西周中期扶风齐家村铜器窖藏出土日己方彝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1963年陕西扶风出土器高38.5厘米,重12.8公斤。
方彝为长方形,四壁较直,四角有扉棱,器上有四坡形的盖,器的四面以兽面纹和鸟纹为装饰。
这种方彝在器形上和西周早期流行的方彝有所不同,其年代可能略晚。
日己觥西周觥是商周之际众多酒器中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兼饮酒器。
日己觥通体由盖和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
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
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
日己觥器、盖同铭各18字。
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陕西扶风、岐山一带是周人发祥昌盛的故地,西周贵族和王臣曾在此聚居,所以历年来周原出土的窖藏青铜器很多。
与日己觥同时出土的还有日己方彝、日己方尊及它盘、它盉等器。
三件“日己”铭青铜器铭文、纹饰相同,造型各异。
觥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的西周中期。
西周后期逐渐消失。
觥出土较少,陕西仅三件,除牛觥为商代外,折觥和日己觥都是西周中期器。
西周青铜器长子口铜簋形觥河南省博物院-西周长子口铜簋形觥河南省博物院-西周长子口铜簋形觥西周早期,1998年鹿邑长子口墓出土。
重5公斤。
由盖与器身组成。
此器造型奇特,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明快疏朗。
长子口墓位于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
1997年,为寻找"老子生活时代的有关遗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周口地区文化局等单位对太清宫西侧的隐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西周初年的大墓,墓葬平面形状为有两个斜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全长47.75、最宽处7、墓底距地表深8米,有南墓道、北墓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24°。
墓内出土有几十件带有长子口三字铭文的铜器,因此将该墓主人定为"长子口"。
长子口墓为中字形大墓,有南北两个墓道。
从己发掘的商周墓葬材料看,一般带墓道的墓主身份都比较高,如殷墟发现两条墓道的有三座,一般认为应是王室成员。
山东苏埠屯一号大墓也为两墓道,有人推测墓主人为薄姑氏国君。
西周早期大墓发现较少,其中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可能为一代燕侯。
这些墓葬大部分属于方国贵族或封君,长子口墓无论墓葬形制还是棺梓制度都比较接近,其身份也应接近。
长子口墓带有明显的商代晚期特征,在商代晚期墓葬中带腰坑的习俗比较盛行,西周时期有腰坑者较少,个别的西周早期墓虽有腰坑,但没有发现腰坑内殉人的现象,殷人统治下的方国,在周初仍沿用此习俗。
由此反映出墓葬中带腰坑这一习俗在商周时期从盛行到消失的过程。
长子口墓内不但有腰坑,而且内殉一人一狗,仍是商代的埋葬习俗。
墓葬中有无人殉、人牲也是区分商周墓葬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殉、人牲是商代贵族墓中常见的现象,在已发表的资料中,带墓道的商代墓,保存较好的都有人殉、人牲。
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东方的夷人集团流行殉人风气,如山东苏埠屯、前掌大等地都是商代时期山东地区的东夷古国,甚至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殉人之风在夷人活动区域内仍然盛行。
上述现象在西周墓葬中就很少见到。
上海市博物馆青铜器之西周上海市博物馆西周宣王颂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
鼎也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大克鼎为西周中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
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
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
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册命和大量土地、农人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上海市博物馆西周宣王颂鼎铭文上海市博物馆西周中期伯盂齐侯匜西周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匜为盥洗器。
此器平盖,龙首鋬,四兽形足。
通体饰较密的横条沟脊纹。
腹内底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齐侯为虢孟姬良女作匜。
孟姬女是虢君之女,为齐侯夫人。
在青铜匜中,以此形制为最大、最重。
上海市博物馆西周历王晋候工苏编钟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
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
钟上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
铭文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
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归.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
上海市博物馆西周早期曲折雷纹卣上海市博物馆西周早期甲簋上海市博物馆西周中期对尊上海市博物馆西周恭王异仲壶此壶形体较小,铭文自名为饮壶,故为饮酒器。
整器呈椭圆形,垂腹,圈足,盖顶有捉手。
器、盖四边皆有勾曲的棱脊,盖沿和圈足各饰对称弯曲的蛇纹,器颈饰对称的鸟纹,盖面及腹部饰对称的变形卷体龙纹。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介绍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其中青铜器是其重要的收藏品类之一。
这些青铜器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的高度文明,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工艺水平。
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青铜器,包括鼎、觚、爵、簋等。
这些青铜器大多是由铜、锡、铅等金属混合铸造而成,经过精细的打磨和雕刻,呈现出独特的光泽和纹理。
其中,一件西周早期的德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该鼎高大气派,腹部微微下垂,展现出沉稳的气质。
鼎身雕刻有兽面纹,虽然构图较为简略,但仍能感受到其威严庄重的气氛。
德鼎的造型和纹饰都体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典型特征,是西周青铜器的重要代表。
此外,商代晚期的青铜觚也是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展览的亮点之一。
这些觚形状修长,线条流畅,铸造工艺精湛。
觚身的纹饰丰富多彩,有的饰以云雷纹,有的则以兽面纹为主题。
这些青铜觚展现了商代晚期青铜器的高超铸造技术和卓越艺术风格。
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们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古代
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通过观赏这些青铜器,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同时,这些青铜器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限创造力。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西周青铜器作者:暂无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9年第8期【导语】青铜器实际上就是古人用的食用器、水器,有的是煮肉煮饭的,有的是装水装冰的,上面都有文字,既是食用器又是礼器,承载着中国古代的礼文化和文明。
金文是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古人把青铜器统称为金,所以叫金文。
这里陈列的主要是国宝级的一些青铜器,比如著名的《虢季子白盘》《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和《墙盘》,其中《散氏盘》是一个盛水水器,它中心部分的文字是斗方形式的,整整齐齐的排列。
《逨盘》是在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20多件青铜器中最有名的一件,它的体积比较大,文字布局有点像《散氏盘》,斗方形式,但比《散氏盘》的风格更加齐整、规范。
从它的整个拓片看,文字排列竖成行,横成列,讲对应,非常有规矩和规律,用笔比较劲道、均匀。
《逨盘》是西周中晚期成熟的书法作品之一。
簋上面的文字是较瘦长形的,和早期的《大盂鼎》等其他青铜器铭文完全不同,它的线条非常匀称,粗细一样。
这种风格就是西周中晚期的典型的风格,整体看文字造型比较规范、规整。
尊是古代的酒器,《何尊》的铭文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看这是两个字“中国”,当时这个“国”念“或”,“或”就是“国”的意思,二者相通的。
这个“中国”和我们今天这个“中国”概念完全不一样,是国之中心,中心国位置的意思,这个发现非常有影响。
《何尊》在整个文物界、文化界影响非常大。
端庄秀丽的《墙盘》倪文东《墙盘》,西周青铜器,又称《史墙盘》,西周恭王时器,197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乡庄白村,现藏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
此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底径35.7厘米。
铭文18行,合文3,重文5,共284字,为西周中期金文铭辞之长者。
铭文分为两段,前段称颂西周六世先王(文、武、成、康、昭、穆)及时王恭王的重要功业;后段记载武王克殷后周室历任史官的家史。
铭文为史墙之手笔,史料价值与书法价值皆高。
《墙盘》虽出土时间较晚,但一经出土,立即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为史学家、金石学家和书法家们所关注。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铜器精品类赏析(三)曾中斿父方壶夏至春秋春秋早期1966年湖北省京山县苏家垅出土通高65.5厘米,口长22.8厘米、宽16.5厘米,足长30.5厘米、宽23.5厘米青铜人首商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高37.5厘米,重0.6千克青铜人神情严肃、诡秘,面部上宽下窄,呈倒梯形。
宽眉,目呈杏核状,眼角上挑,宽鼻,鼻翼上方似戴一面罩,阔口,两耳饰卷云纹,耳垂有穿。
脑后梳一长辫,发丝根根可见。
青铜镜新石器齐家文化传甘肃出土直径14.6厘米,边厚0.15厘米,钮高0.5厘米镜面中央微凸,桥形钮,镜背以钮为中心饰三道凸弦纹与两周锯齿纹。
此面青铜镜属齐家文化,由合范铸造,是目前所知时代较早的青铜镜之一。
其镜身与镜钮形制为后世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及明清时期的青铜镜所继承。
从这个意义上讲,齐家文化的这面青铜镜奠定了我国古代青铜镜的基本形制。
粘有平纹绢残迹的青铜片商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长19.8厘米,宽14.1厘米商代纺织品痕迹主要见于覆盖在车、棺椁上的帷帐与青铜器的包裹,分为麻质与丝质两种,其中最大的纺织密度为每平方厘米经丝72根、纬丝35根。
“康侯”青铜斧西周传河南浚县出土高9.1厘米,刃宽6.8厘米,銎宽3.7厘米器长方銎,口缘下有一周凸起宽带,短边一侧附一半环钮,圆刃无角。
器上铸铭文“康侯”。
康侯,典籍之中称为“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少弟姬封,在周公旦平定纣子武庚与管叔、蔡叔叛乱之后,被封为卫国之君,封地在殷都朝歌,即商的中心地区,以统治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尚书》中《康诰》、《酒诰》、《梓材》篇所记即是此时周公旦担心康叔年少误事而对其进行的告诫。
周成王时,康叔担任周司寇,可见其在周人统治集团中的重要地位。
河南浚县辛村曾发现西周时期的卫国墓地,并出土铸铭“康侯”、“卫”的青铜器。
“作册般”青铜鼋商商后期 (前1300-前1046年)通高10厘米,长21.4厘米,宽16厘米,重1.6056千克作冊般黿,商代末年,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讲解以山西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讲解为标题的文章山西博物院是中国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丰富的文物珍品。
在这些宝贵的藏品中,有十件被称为“镇馆之宝”的特别重要的文物,它们是:1. 玉质仰韶文化陶器:这些陶器是中国仰韶文化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
它们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追求,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 殷墟青铜器:殷墟青铜器是古代中国商朝时期的典型代表,它们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纹饰而著名。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瑰宝。
3. 西周青铜器:西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代表作品,它们以其雄浑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而闻名。
这些青铜器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4. 雕漆器:雕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精细的雕刻和丰富的色彩而著名。
这些雕漆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佛教造像:山西博物院收藏了丰富的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美丽的形象而著称。
它们展示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研究佛教信仰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6. 书画名家作品:山西博物院收藏了众多著名书画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著名。
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
7. 陶瓷器:山西博物院收藏了丰富的陶瓷器,这些陶瓷器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著名。
它们不仅是古代生活方式的重要遗存,也是研究古代手工艺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8. 玺印:山西博物院收藏了许多古代玺印,这些玺印以其精美的制作和丰富的纹饰而著名。
它们不仅是古代政治和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9. 金银器:山西博物院收藏了丰富的金银器,这些金银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而著名。
它们不仅是古代贵族生活的重要遗存,也是研究古代经济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青铜器:卣青铜器:卣卣(yǒu)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
卣为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的或方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
2011年4月,山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商鸮卣】的图片,在新浪微博上被网友疯转,网友称其外形酷似网络游戏里“愤怒的小鸟”,是最“萌”的文物。
这种现代、新潮的解读文物方式颇受网友热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956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
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
宽13.4厘米。
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首,器为身,圜眼勾喙,凛然威武。
不仅是实用器,更是商代晚期精美的艺术品。
1、【蟠虺(huǐ)纹提梁铜卣】朝代:西周馆藏:安徽博物馆1959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弈棋出土。
高34厘米,口径12.5—15.6厘米。
卣体横截面作椭圆形,花苞状盖纽,提梁两端作兽首。
腹部满饰变形夔纹,首足不现,纠结难分。
这种极度图案化的纹饰是江南地区青铜器的特色之一。
2、【公卣】朝代:西周馆藏:安徽博物馆1959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弈棋出土。
高23厘米,口径10.2—12.8厘米。
低体垂腹,横截面呈椭圆形,提梁饰蝉纹。
颈饰相对回首夔纹,中置浮雕牺首。
盖、器均饰对凤纹,凤首回顾,羽冠相交下垂。
器身两面的纹饰稍异。
此卣纹饰华丽,铸技精湛,堪称青铜器中之珍品。
盖、器同铭:“公作宝尊彝,其孙子永用。
”3、【鼍(tuó)龙纹提梁卣】朝代:春秋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湘潭市出土。
高49厘米,口长27.2厘米,口宽19.5厘米。
这件提梁卣器身呈壶形,带盖,扁腹,圈足。
器盖及器身都铸有鼍龙纹、蛙纹、蛇纹相互混杂的图案。
这些图案与云雷底纹相交织,构成一幅具有浓厚南方水乡地域色彩的图景。
龙,即扬子鳄,与蛇、蛙等相同,多见于南方潮湿多水的地区,以其形象为纹饰的器具当时很常见。
4、【兽面纹龙首提梁卣】朝代:商代馆藏:山西博物院1959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
中国古代铜器夏朝--西周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重视的原因之一。
本馆中国古代铜器标本上启夏代下至明清,共计8000余件文字图片资料,其中不乏各代典型精品。
为了便于您的查找,在古代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夏代至秦汉这段时期,我们将汉族地区铜器按大致的时代、用途进行了分类。
夏二里头文化期夏二里头文化期公元前1900-前1600年,二里头文化期得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相互叠压的四个文化层次,发掘了墓葬和宫殿遗址。
目前二里头发现的青铜器不多,是一些小工具和兵器矢镞及戈、戚等,但是发现了青铜礼器爵,爵的整个数字虽还不足十件,但在铸造史上极为重要。
从铸造简单的兵器、工具到铸造容器,在技术上是一个飞跃。
中国古代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体。
青铜礼器是青铜时代的主要征象。
二里头文化中青铜礼器的发现。
表明历史已进入具有古代中国特色的青铜时代。
口沿外侈。
两圈连珠纹绕于鼎腹上部。
鼎下腹有双股线纹组成角形纹饰。
分档式,锥足较小。
分档处形如人之臀部。
夏代二里头时期青铜鼎商代晚期乳钉纹青铜方鼎乳钉纹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器物中仅有此件铜方鼎饰的乳钉连珠纹。
虎耳铜方鼎的两侧和下部是由乳钉排列成的宽带,虽然整个鼎很大,有足够的空间雕饰纹样,但制作者却采用了简洁的表现方式,一颗颗凸起的圆乳钉,三行或四行并列,饰于四面腹部的两侧和底边,衬托出整个器物的浑朴和大方。
纲格纹鼎纲格纹鼎夏晚期高20、口径15.3CM1987年河南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敛口,折沿,薄唇内附一加厚的边。
口沿上立二环耳,一耳与一足呈垂直線。
空心四棱锥状足。
腹饰带状纲格纹一周。
器壁甚薄。
壁内一侧近底处有铸残后修补痕。
西周大克鼎之鉴赏西周大克鼎作为上海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无疑是中国人民的瑰宝,上海人民的骄傲!该文物的出土:西周大克鼎(Big Grams Tripod)又称大克鼎、膳夫克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出土于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是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
该文物的特征为: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
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
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大克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即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
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
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
该文物的价值:一从史料价值上来说,大克鼎的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重要文献,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职官、礼仪、土地制度等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它的内容分为两段,首先是器主克赞美其祖父师华父的功绩,及记叙周王因此而任命克担任膳夫之职,负责出传王命的要任。
西周时期的职官授受,采用的是世卿世禄的世袭制,因而青铜器铭中往往可见长篇赞美祖先功绩的文字,这种习惯,既是出于礼仪的要求,亦承载着宣明继承资格,表达效法祖先,继续尊奉王室决心的政治作用。
贵族的官职虽出于世袭,但必须经过天子郑重的重新册命,以显示王权的威严,而授予的职位亦可以与先祖有所不同。
如克鼎的铭文显示,克的祖父担任的是“师”的官职,而到克时,则改任为“膳夫”一职。
根据《周礼·天官》的规定,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凡天子日常饮食先行尝食后才进呈食用,而天子宴饮或祭祀献食时的各项礼仪工作也由他负责担任,可谓是天子的近臣。
然而膳夫的爵位并不很高,只相当于“上士”,似乎与“出纳王命”的职责不相符合,与克同时拥有七个列鼎的排场也不相当。
铜器收藏:西周青铜器物的这些特点,可不能看错!西周是中国青铜文化和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西周也是我国君主制等级明确开始时期,这些等级制在青铜器上也有完整体现。
西周早期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76年是青铜文化的繁荣鼎盛时期,此时期的青铜特点最突出的在青铜器上出现了大量的铭文,这些铭文记载着周朝重要的事件。
如著名的利簋、何尊、克盉、克罍等等。
此时期的青铜器从种类、器形、纹饰及铸造技术基本上承继了商代后期的风格。
虎戟镈,西周西周中期从公元前976年到公元前869年,这时的周王朝及诸侯所铸青铜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青铜器较早期有很大变化。
表现为酒器减少,食器增加。
形制、纹饰由繁缛、神秘逐渐转变为简约、凝重。
并且青铜器的使用和组合在身份和地位上进行了严格的划分,鼎和簋为主的礼器以成组系列,乐器由编铙发展为编钟和编镈。
西周晚期从公元前869年到公元前770年,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均无突出发展,器形粗犷,制作不精,装饰简朴实用,纹饰渐变为图案式。
西周兽面纹铜尊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M1006出土陕西关中地区是周王朝的重要发祥地,也是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自考古发掘以来,在陕西地区发现的西周遗址达1200余处,其中关中地区占比在77%。
西周是我国人类文明的重要阶段,铸造于此时期的青铜器物正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
本文藏品图片来自博物馆;文章来自:想得到真实答案就去中历的中历收藏品鉴定中心,为专业第三方鉴定平台,不参与任何交易,专注于:瓷器、铜器,钱币,陨石、玉器、石类等各类收藏品鉴定服务。
过程公开透明,藏家可全程参与。
采用传统眼学鉴定或物品成分分析辅助眼学综合鉴定方式。
鉴定结果客观公正得到了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国家博物馆十大青铜国宝:西周匽侯盂西周匽侯盂,群友猎鹰提供信息与资料,在此表示感谢!西周匽侯盂,1955年出土于辽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嘴子镇海岛营子村,器身纹饰精美,器内有铭文五字,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著名的“司母戊”、“四羊方尊”等青铜器一道被称为国家博物馆十大青铜国宝之一。
西周匽侯盂、铭文西周匽侯盂,器身上的纹饰被现在中国考古学界称之为“云雷纹和夔风纹”,华丽的纹饰显示的是器主的身份和地位的尊贵,没有实际的思想意义和文明意义。
而我本人对这种青铜器纹饰的解释是:亘字纹和执政纹。
意思是:政权永续恒久!西周匽侯盂,器身内壁上有铭文五字,专家对铭文的释读与解释如下:释读结果:匽侯作饙盂。
专家解释:从铭文可以得知,第一,此盂是用来盛饭的,饙的本意为蒸熟的饭,在此泛指饭食;第二,作器者为'匽侯'。
匽侯是何许人也?当时,'匽'与'燕'通用,因此'匽侯'即为'燕侯'。
对专家释读与解释的质疑:1、如此精美且刻有铭文的青铜器是用来盛饭的吗?这种解释能够令人信服吗?2、“匽”与“燕”两个完全不同的汉字如何可以通用?是根据汉字的字意得出的结论,还是根据汉字的读音得出的结论?如果是读音,那么“言、炎、眼、盐……”等汉字是不是也可以与“匽”字通用呢?且不说中国之大,各地方言不同,就“匽”字三千年前的读音来说,有谁能确定其就是现在的汉字读音呢?3、铭文的辨识是根据什么来释读的?是文字本身的字形结构,还是史册资料的大量对比?甚或是牵强附会的联想和相似呢?这样的释读和辨识方法是正确的文字解读方法吗?西周匽侯盂铭文截图西周匽侯盂五字铭文,我本人的解读结果如下:全面达到标准,未来超越祖法中记载最多、最标准的“先于”!所有的都达到标准,未来全面超越祖法记载中的“先于”!综合上述两种解读结果,其核心意思精简如下:为全面超越“先于”而奋斗!西周匽侯盂五字铭文的解读结果:为全面超越“先于”而奋斗!西周匽侯盂纹饰加铭文的意思表达:超越“先于”,永续恒久!先于,就是我们文章中多次说过的,各种历史史册中从未记载的,甲骨文残片中大量存在的,《论语》、《道德经》、《庄子》、《山海经》中反复描述的,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于朝”!“于朝”是上古中国历史中的旗帜与标杆,是历朝历代执政者效仿与学习的榜样,是所有执政者奋斗的目标和理想,是我们中华文明美好发展的楷模与标准!青铜器西周匽侯盂不是盛饭的器物,也不是哪个“侯”所制,而是执政者高尚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目标与理想就是全面超越历史上最辉煌的“先于”!名词解释:先于金文的“盂”字就是“先于”的意思,而不是我们现代汉字理解的哪一种器物或器皿,更不是什么盛饭的锅碗瓢盆。
上海博物馆大克鼎简介摘要:一、大克鼎简介二、大克鼎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三、大克鼎的铸造技艺与特点四、大克鼎在上海博物馆的展示意义五、参观大克鼎的建议与注意事项正文:【大克鼎简介】大克鼎,又称为克鼎,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器文物。
距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西周青铜鼎。
大克鼎原件藏于上海博物馆,被誉为“镇馆之宝”,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大克鼎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大克鼎铸造于西周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
大克鼎为祭祀用品,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祖先和神明的敬仰。
大克鼎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精湛的铸造技艺和独特的纹饰设计上,展示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风貌。
【大克鼎的铸造技艺与特点】大克鼎采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堪称巧夺天工。
鼎身饰有云雷纹、兽面纹等图案,线条流畅,立体感强。
鼎足为兽形,形象生动,增强了整个鼎的稳定性。
此外,大克鼎内壁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的祭祀活动,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克鼎在上海博物馆的展示意义】大克鼎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见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辉煌。
它的存在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还丰富了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研究资料。
参观大克鼎,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的技艺水平和审美观念,感受历史的厚重。
【参观大克鼎的建议与注意事项】1.提前了解大克鼎的相关知识,以便于参观时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件文物。
2.参观时,注意观察大克鼎的细节,如纹饰、铭文等,以领略其独特魅力。
3.尊重文物,不要触摸和拍照,保持博物馆内的安静与秩序。
4.结合其他展品,对比欣赏大克鼎,了解其在我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地位。
5.参观结束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大克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大克鼎,我们可以为自豪地宣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激发对文物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越地长歌第二单元商印纹硬陶带流壶印纹陶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成熟于商代,战国以后逐渐衰退。
这类产品大量出现于中国长江以南古代越族生活的区域,在中国北方则少见。
它是古越民族与自然界斗争的一种伟大创举,是越民族的文化特征之一。
印纹陶的器形大都为日常用品,如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罍等。
纹样均为几何形纹饰,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
这件印纹硬陶带流壶,口部呈凸形,直颈、溜肩、鼓腹,口沿与腹之间有一条宽带扳,底内收,器形不甚规整,肩腹饰不规则纹。
西周原始瓷筩西周时期,原始瓷的生产仿佛山洪倾泻一般迅速形成了汹涌澎湃之势。
德清县就是其中的一处中心产地,境内的火烧山、亭子桥原始瓷窑址正是这段辉煌历史的重要见证。
这批纹饰精美的西周时期原始瓷器出土自德清“皇坟堆”土墩墓,器型有筩、罐、尊、簋、卣、鼎和碟等。
这件原始瓷筩腹饰云雷纹,青褐色釉,装饰华丽,造型端庄,是江南地区原始瓷发展初期的代表作品。
战国原始瓷勾鑃(diào)为了制止靡费,节省较为珍贵的铜料,越人以原始瓷仿制青铜礼器用于随葬,这成了越人埋葬习俗中的重要内容。
商周土墩墓出土的大量原始瓷器即是明证。
以精美而言,无论器形,还是纹饰,勾鑃、甬钟之类的礼乐之器都是原始瓷制品的精华所在。
原始瓷礼器是越人敢于大胆尝试并不断创新的结果。
对于中原贵族而言,这种新产品是弥足珍贵的,如山西西周晋侯墓地,只有晋侯及其夫人墓中才出现原始瓷器与青铜礼器一起陪葬的现象。
春秋战国原始瓷盅式碗春秋中晚期,原始瓷以生产碗、盘类日常生活用具为主。
窑工们完全掌握了快轮拉坯成型技术,变革器物的形制,采用直口、敞口器形,器与器之间臵以托珠,以便层层摞叠烧制,单位时间和面积的产量都得到大幅度增加。
采用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追求产量,原始青瓷同其他手工业产品一样,成为越国聚敛财富、增强国力的途径之一。
这种直腹,厚底,内壁及内底呈螺旋纹的盅式碗,是越国强盛时期最典型的原始瓷生活用具。
博物馆高清藏品,西周时期铜器篇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这是一组西周时期的柞钟,于1960年于陕西扶风县齐家村出土。
钟,青铜打击乐器,分特钟和编钟两种,单独悬挂的叫“特钟”,大小相次排列的的叫“编钟”,西周早期一组三枚,以后发展为十几枚,柞钟为一组八枚,是迄今为止已发现西周编钟枚数较多的。
钟主要敲它的下部和中间部分,圆钉主要起调节音律的作用,不过当时的编钟只能发五种音,即:do re mi so la 没有fa 和xi ,这也是现在词语“五音不全”的来历。
西周早期鱼季卣1980年出土于宝鸡市茹家庄M4号墓,通梁高27.3厘米,口径12.8×15.6厘米,卣盖、卣身两处饰带状夔龙、夔凤纹,纹饰细密,这种装饰风格在西周铜器中非常罕见,更奇特的是支承卣体的是四个扁形兽足而不是通常所见的圈足,这在西周青铜器中也属于孤品。
西周中期茹家庄车马坑出土车器西周中期几父壶1960年出土于扶风县齐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高59厘米,口径16厘米,腹深44厘米,重16.7公斤。
盖上置圈形把手,把手中心饰团鸟纹,外壁饰弦纹,盖沿饰共目仰伏夔龙纹,盖匣子口深长。
颈饰连波宽带纹,上下腹部亦饰有峰有谷的宽体连波环带纹,谷处填饰大兽面,山凹处增饰连尾双夔龙。
圈足饰斜角夔纹。
腹上有铺首衔环,铺首为兽首,饰二螺角,环体饰鳞形纹。
颈内壁铸铭文57字。
几父壶的形制规整,造型大气,尤为特异的是腹部的波曲纹凸棱有力,在西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
饮酒用爵(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师丞钟1974年出土于扶风县黄堆镇强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通高76.5厘米,甬长25.5厘米,铣间43厘米,鼓间29.5厘米,舞修35.5厘米,舞广25厘米,重90公斤。
饰兽面纹,旋似环形。
舞饰窃曲纹,篆间饰斜角鸟纹,鼓间饰云纹及立鸟纹。
钲与鼓间铸48字铭文。
铭文比较简单,大意就是师丞为祭祀先祖,作出大钟,用以祈求长寿多福。
但这件青铜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件西周青铜钟,仅仅比现存纽约的大镛钟小一点。
双耳铜杯,酒器。
西周时期,两边是对称的镂空云纹耳。
以下内容由情枭的黎明于2012-7-28 17:32 补充1965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村西周墓地,通高14厘米,口径8.5厘米。
直口,腰部微束,中有一道箍棱。
两侧有对称的镂空云纹耳。
置极繁于极简之中,具有独特的设计感。
饕餮纹四足鬲lì商代晚期,通高23.41厘米。
1981年陕西城固县龙头镇出土,烹饪器。
直口,宽沿外折。
四足鬲鼓腹分为四裆,形成了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
整体造形奇特,目前全国同类器物造型中仅见此一例。
商周时期的用鼎制度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鼎是青铜器的主要器类,形状主要有圆鼎、方鼎和分档鼎(也叫鬲鼎)三种。
圆鼎在整个青铜时代都在使用,方鼎和分档鼎则流行于商代到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鼎用来煮肉,也用来盛肉,是兼有饪食两种功能的器具。
煮肉时多将牲体分割成数大块或整体烹煮,这种鼎称为镬鼎(简称镬),将煮熟的牲肉用匕盛出,置于另外的鼎中,陈于席前,这种鼎叫升鼎(又称正鼎),升鼎之外,加馔用鼎称为羞鼎(又称陪鼎),这三种鼎只是功用有别,形状没有区分。
鼎是宴享、祭祀时使用的主要器具。
历史文献记载夏代铸九鼎,后来依次迁于商周,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商代尊神尚鬼,事无巨细都要进行占卜,作为祭祀祖先神鬼的铜鼎造型雄奇,风格诡异,纹饰狞厉,具有一种威严、神秘感。
从商代后期开始,铜鼎铭文逐渐增多,西周更甚,内容有关于人物、战争、分封、赏赐、册命、土地制度、诉讼刑罚等。
周代实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社会等级分明,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关系,根据地位、等级差别规定在宴享或祭祀活动中使用不同的器物及其组合、数量,这种不同组合和数量的器物是身份、地位的标志,称为礼器。
鼎就是别尊卑、明上下的礼器之一。
按照规定,天子(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用太牢九鼎(牛羊猪三牲,称为太牢),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干鱼)、腊(干肉)、肠胃、肤、鲜鱼、鲜腊九种肉食。
卿大夫用太牢七鼎,无鲜鱼、鲜腊。
大夫用少牢五鼎(三牲中无牛,称少牢),再减牛、肠胃。
士在特殊场合用少牢三鼎,肉食为猪、鱼、腊;一般情况只能用一鼎,盛小猪。
与盛肉的鼎相配,用于盛饭食的簋的数量也有规定,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
这种鼎形状相同,大小相次,故称为列鼎。
西周后期,周王朝势力衰落,各分封的诸侯国力量强盛,他们逐渐不遵守周王朝的制度而各行其是,西周时期建立起来的秩序被打破,出现“礼崩乐坏”、“僭越”的局面,用鼎制度随之瓦解。
商周时期,人们认为人死后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为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方式,活着的人往往把死者生前所使用的东西一起放进墓中随葬,因此,根据考古发掘从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可以了解当时的用鼎情况。
夔纹罍(音lei),盛酒或盛水器,西周中期梁其壶,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以下内容由情枭的黎明于2012-8-30 21:59 补充无忌色友autumn30 更正:此图应为“冥车父壶”,与梁其壶同为西周晚期盛酒器,两壶最大的分别在于壶口的冠纹。
冥车父壶为开口无盖,梁其壶口沿有镂空环带装饰,盖钮为一圆雕卧牛。
西周晚期多友鼎——国宝1980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下泉村,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
立耳,圜底,腹微敛,蹄形足。
口下饰弦纹两道。
基本上是素面,没有任何纹饰,最普通的蹄形足,完全不起眼。
但是在它的腹内壁铸有铭文22行278字,完整的记载了西周历王时期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猃狁发生的一场战争,是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出土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多友鼎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西周早期伯方鼎1979年陕西宝鸡市竹园沟4号墓出土。
通高20.3厘米、口纵12厘米、口横15厘米。
器身为长方槽形,下承鸟形扁足。
四壁饰雷纹和卷角兽面纹,兽面纹两侧又有倒立的龙纹。
鸟形扁足敛翅翘尾,形态生动。
内壁铸铭文“伯作彝”三字西周晚期鲁方彝盖1981年出土于岐山县流龙咀村,高29厘米、口横31.5厘米、口纵16厘米,重8.5公斤。
状似庑殿形屋顶下有子口盖钮亦同脊上均由扉棱。
四坡均饰鸟纹和倒置的外卷角兽面纹。
之所以陕博会将一件不完整的青铜器放在这里,必有其特殊之处,鲁方彝盖的里面,有一段六行五十字的铭文,字间有方格范痕。
铭文不太长但对认识西周社会经济有重要关系。
先将铭文注释录在这里“佳(惟)八年十又二月初吉丁亥,齐生鲁肇贾休多赢,佳(惟)联文考乙公永启余,鲁用乍(作)联文考乙公宝蹲彝,鲁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不是特别复杂,简单地说就是一位商人齐生鲁做生意赚了钱,还与诸侯做了朋友,故做了一件彝纪念。
这种明确的出现“贾”的身份的人“齐生鲁”在金文中是很罕见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西周中期盠方尊ZT1955年出土于眉县李家村,通高7.2厘米,口径17厘米,重2.75公斤,呈直线型的方体,四角各有一凸起扉棱,挺拔、庄重;尊口为圆形,上大下小呈喇叭状,形成外方内圆,方圆结合的新器形,尊腹部正中饰一圆形冏纹,两边衬有直线和曲线组合的夔纹,主次分明;圈足填有带状窃曲纹。
尊的两侧,有左右各有一对向上卷曲的象鼻形捉手,位置安排与形象均十分合理,既有实用性又有装饰性。
虽然这种耳上端向外翻卷且高出尊口数厘米数特殊的设计在西周青铜器中极为罕见,但盠方尊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内壁铸的铭文10行108字,内容是是周王的同宗盠受周王命掌管司徒、司马、司空和周六师、殷八师的军政和屯田事务,周王赐盠衣物、玉佩和车马饰等厚赏,盠因此作器以记其荣宠,颂扬天子恩泽。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屯田的文字资料,是研究中国经济史、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盠方尊造型典雅庄重,纹饰繁缛缜密,层次清晰,极具艺术感染力,是西周青铜艺术品中的顶峰之作,是西周青铜器铸造业的辉煌。
西周中期日己觥1963年出土于扶风县齐家村西周窖藏,通高32厘米,通长33.5厘米,腹深12厘米。
觥是商周之际众多酒器中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兼饮酒器。
日己觥通体由盖和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
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
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
日己觥器、盖同铭各18字。
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陕西扶风、岐山一带是周人发祥昌盛的故地,西周贵族和王臣曾在此聚居,所以历年来周原出土的窖藏青铜器很多。
与日己觥同时出土的还有日己方彝、日己方尊及它盘、它盉等器。
三件“日己”铭青铜器铭文、纹饰相同,造型各异。
觥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的西周中期。
西周后期逐渐消失。
觥出土较少,陕西仅三件,除牛觥为商代外,折觥和日己觥都是西周中期器。
这件日己觥不论从造型、纹饰和铭文看,都是不可多得的西周青铜艺术珍品。
西周中期四足器(画面中下部)1966年出土于岐山县贺家村西周墓葬,通高15厘米,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商周时期用来调颜料的器物。
主体为空腔正方体,中部有一圆孔上下贯通,四角各连一圆筒形器,圆筒下部为乳状实心足。
装饰一个昂首兽头。
它盉hé(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西周晚期,传世品。
古代盛酒器。
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器方口,短颈,扁圆腹。
鸟形盖,后端有一兽形活链,与器鋬相连。
腹底两侧各一隶童为足,后有犬首环鋬,前有张口犬形管状流。
腹部饰双风鸟纹,周围绕以斜角凤角纹。
整器造型别致。
贝币,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ZT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古代钱币十分有特色,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的缩影。
在众多的古币中,陕西出土的贝币特别醒目,该币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流通货币。
商周以来,此币在中原一带非常流行。
中国人讲究物以稀为贵,因此,产自海边且色泽迷人的贝壳就成为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当然,贝成为货币,不仅是因为它的稀有性及便于携带等特点,还因为当时人们还有一层心理因素的影响。
那时,人们视女阴为宝贝,佩带海贝,能求妇女顺利生产,预示生命旺盛,灵魂转生。
因此,贝币是当时人们最值得信赖的器物。
鈇卣,西周早期,盛酒器,1971年陕西泾阳高家堡出土,通高36厘米。
在造型样式和纹样装饰上明显的带有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风格。
装饰花纹繁缛华美,浮雕的主体纹饰下布满繁密的底纹,具有庄重、威严、华丽和神秘。
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 秬鬯一卣” 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是专门盛这种香酒的酒器。
是盛酒器中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
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圆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鹄(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