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疾病控制工作规范疾控综合管理工作-PPT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78.50 KB
- 文档页数:61
卫生部关于印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8.12.01•【文号】卫疾控发[2008]68号•【施行日期】2008.1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免疫规划正文卫生部关于印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6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推进科学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我部组织制定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并研究制订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岗位责任制度。
附件: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二○○八年十二月一日附件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目录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2.国家、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工作任务一览表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工作任务、项目和内容界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基本职责┃主要工作任务┃任务数量┃项目数量┃内容数量┃┣━━━━━━━╋━━━━━━━━━━━━━━━━━━━━━━━━━━━╋━━━━━╋━━━━━╋━━━━━┫┃┃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1.疾病预防┃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3┃16┃70┃┃与控制┃┃┃┃┃┃┃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试行〕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传染病、慢性病及局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前沿阵地。
为加强全省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化管理,制定本规。
第二条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按照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开展工作,并承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设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的设机构,配备相应人员。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设立公共卫生科〔疾病控制科〕,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管理。
其他医疗机构应指定专门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四条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诊疗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结核病防治管理、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治管理、预防接种效劳管理、精神疾病防治管理、疾病监测与报告、实验室生物平安与放射防护、爱国卫生与安康教育等。
具体承当以下职责任务:〔一〕建立公共卫生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并对制度落实情况进展督导、评估,对本单位公共卫生相关工作进展考核。
〔二〕做好本单位传染病防治综合管理工作:1、制定传染病防控重点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包括预检分诊工作流程、传染病患者或可疑者就诊转诊流程、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流程、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递流程、传染病诊断会诊流程、死亡病例传染病排查流程等;2、依法承当职责围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信息报告、异常信息收集与统计等工作;3、制定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组织做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平安事件、食源性疾病的病例报告和监测统计工作。
〔四〕组织做好死因登记报告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的筛查、监测、防治、管理等工作。
〔五〕指导并落实规划区域的预防接种工作。
〔六〕落实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平安管理、放射平安防护等措施。
二级精神卫生医院疾病防控策略(2024年版)目标本策略旨在确保二级精神卫生医院在2024年有效地进行疾病防控工作,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策略1. 提高员工的疾病防控意识:- 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提供关于传染病防控的最新知识和技能。
- 强调正确的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 鼓励员工接种疫苗,特别是流感疫苗。
2.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政策和程序,包括洗手、消毒、隔离和废物处理等方面的操作指南。
- 定期检查感染控制设施和设备的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修复和更换。
- 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生情况。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进行医疗设施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环境卫生符合标准。
- 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储存和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 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食品卫生合格。
4. 强化医疗设备和器材的管理:- 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安全性。
- 建立设备管理台账,记录设备的购进、维修和报废情况。
- 加强医疗器材的消毒和灭菌工作,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5. 加强患者管理和教育:- 建立患者登记和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
- 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供有关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知识,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 定期进行患者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健康问题。
6. 建立卫生应急响应机制:- 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明确各类传染病的应急响应措施。
- 建立健全的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确保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决策的及时执行。
-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以上是2024年版二级精神卫生医院疾病防控策略的主要内容。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PPT1. 引言本文档是对疾控中心工作的总结,通过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工作的成果和不足,以便对今后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改进。
2. 工作内容概述疾控中心致力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疫情监测和报告•疫苗接种•疾病防治宣传•应急响应和危机管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协调3. 工作成果分析3.1 疫情监测和报告通过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系统,我们能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提供及时准确的报告和信息发布。
在这次工作中,我们成功监测和报告了多起传染病疫情,迅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扩散。
3.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我们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活动。
通过加强宣传和组织,提高了疫苗接种率,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3.3 疾病防治宣传为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素养,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疾病防治宣传活动。
通过宣传手册、海报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疾病的预防知识和防护措施,提高了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3.4 应急响应和危机管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危机管理方面,疾控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建立了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组织人员开展紧急防控工作,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密切合作,满足了公众的紧急需求,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3.5 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协调在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中,疾控中心需要与多个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和协调。
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卫生部门、公安部门、社区等单位保持通畅的沟通渠道,实现了工作的互动和协同,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工作不足和改进措施虽然在过去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疫情监测和报告的效率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完善疾病监测系统和流程。
•疫苗接种工作中,仍有部分人群疫苗接种率偏低,需要加强针对性宣传和服务。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染病、慢性病及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前沿阵地。
为加强全省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按照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开展工作,并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设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的内设机构,配备相应人员。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设立公共卫生科(疾病控制科),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管理。
其他医疗机构应指定专门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四条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诊疗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结核病防治管理、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治管理、预防接种服务管理、精神疾病防治管理、疾病监测与报告、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放射防护、爱国卫生与健康教育等。
具体承担以下职责任务:(一)建立公共卫生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并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对本单位公共卫生相关工作进行考核。
(二)做好本单位传染病防治综合管理工作:1、制定传染病防控重点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包括预检分诊工作流程、传染病患者或可疑者就诊转诊流程、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流程、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递流程、传染病诊断会诊流程、死亡病例传染病排查流程等;2、依法承担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信息报告、异常信息收集与统计等工作;3、制定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组织做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食源性疾病的病例报告和监测统计工作。
(四)组织做好死因登记报告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的筛查、监测、防治、管理等工作。
(五)指导并落实规划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
(六)落实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放射安全防护等措施。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版篇一: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8.1监测与调查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8.1.2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8.1.3行为危险因素监测8.1.4专项调查8.2综合防治与干预8.2.1全人群健康倡导8.2.2高危人群筛查与健康指导8.2.3现患病人的管理与指导8.2.4建立综合防治的示范点8.3培训8.4技术咨询服务8.5用语解释8.6法规文件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8.1监测与调查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1)目的通过监测,找出威胁人群生命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致病机制,影响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因素,为制订和评价干预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内容和方法a.监测病种选择监测病种: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各类医疗单位诊治该病种的比例,综合考虑决定需要纳入常规监测的慢性病。
监测病种选择时应考虑以下5个因素:·某种疾病是否有较高的发病或患病率;·是否是当地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破坏性;·是否其医疗和护理费用已经成为社会负担;·是否已有可行而有效的公共卫生防治技术。
b.建立监测报告系统·报病卡: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子病历数据库传输之前,报病卡由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设计。
提供基本项目和内容,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增加所需项目和内容,但应满足基本项目和内容。
·监测形式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实际需要,通过全国抽样建点的方式,收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情信息。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区别以下三种情况,决定本地监测规模和信息收集的方式。
——有条件建立日常信息监测网络的省可在一个(几个或全部)县级区域内,建立由医疗单位为网底,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干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报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