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的初步认识2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由整数加减法类推学习小数加减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易于掌握。
通过文具店购物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小数并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
请同学们翻开书98页,把第5题在书上完成。
2、老师这里有4道整数加减法的题目,请大家列竖式计算,现在男女生来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出示:32+54 68-27 48+19 35-17女生做前两题,男生做后两题。
请两名女生两名男生到黑板同时演板。
师:为什么女生都做的比男生快呢?生:女生的题目简单一些。
男生的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所以比女生要慢一点。
师:那谁能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生: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减起,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复习整数加减法及其列竖式计算,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来,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1.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小熊盼盼开了一家文具超市,里面的文具特别多,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一个卷笔刀要0.8元。
师:0.8元表示什么意思?生:表示8角。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课本第96页内容二、教学(学习)目标:1.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并能正确计算。
2、会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能用小数的加、减法,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重点难点:本节重点是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是使学生在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 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四、教(学)具准备:PP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揭示目标1.教学导入, 板书课题:师: 五一假期, 丁丁和当当去超市购物, 丁丁买生活用品花了196元, 当当买学习物品花了28元。
丁丁问: 他们两个一共花了多少钱?当当问: 丁丁比我多花了多少钱?同学们, 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两个问题吗?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 并说一说在列竖式计算整数加法和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看来同学们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掌握的非常好, 都是计算小能手, 那对于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大家有信心学会吗?(有)首先我们来看学习目标。
2.出示“学习目标”。
师: 刚才同学们明确了我们今天要完成的目标, 接下来我们去当当购物的文具商量就看看吧!(课件出示购物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 我发现了卷笔刀的价钱是0.8元、带橡皮的铅笔是1.2元……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那针对这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1: 书包和铅笔一共多少钱?生2: 文具盒比笔记本贵多少钱?生3: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 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老师把这些问题分为了两类, 一类是加法问题, 一类是减法问题。
并从中挑选了两个代表性的问题:(1)一个转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2)带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二)自主探究1.出示“自学指导”: 时间7分钟认真看课本P96例3, 看图看文字, 回答:(1)一个卷笔刀()元, 一支铅笔()元, 要求买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 就是求()和()的和是多少, 用()法计算, 列式为()。
小数的初步认识(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学习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位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积极思考,能由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类推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体会类比思想。
3.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准备:
1.准备学习过程中用到的笔、练习本。
2.学习过程中请你根据老师的提示,及时按下暂停键,进行问题思考、自主练习等活动。
☆复习链接:
1.列竖式计算
239+51 746-38
2.填空
4角=( )元 3分米=( )米
1.5元=( )元( )角 2米4分米=( )米
☆小试牛刀(课本P39第1题前两题):
☆小试牛刀(课本P39第1题后两题):
+ 0 . 9 0 . 6 + 1 . 6 0 . 2
- 1 . 2 0 . 7 - 1 . 7 1 . 5
☆随堂练习:
1.用竖式计算。
(课本P39页第2题)
0.6 + 0.5 = 1.3 - 0.8 = 4.5 + 2.4 = 1.4 - 0.9 = 2.(课本39页第3题)
(1)买一本笔记本和一个笔袋一共花多少元?
(2)橡皮比尺子贵多少元?
(3)5元钱可以买哪两种商品?
☆拓展延伸:
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
(课本P40页第8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学校班级姓名
1.王楠身高1.7米,李刚身高1米80厘米,他俩谁高?高多少?
2.水果超市。
每千克6.8元每千克5.5元每千克4.4元每千克15.2元
(1)买1千克苹果和1千克梨一共需要多少钱?
(2)1千克石榴比1千克葡萄贵多少钱?
(3)小丽拿20元钱去买水果,请你帮她设计买水果方案,并计算花了多少钱和剩余多少钱。
3.小芳和小华的钱合起来正好够买这本书,这本书多少钱?
4.王浩在帮妈妈核实消费账单时,把账单上的
5.3元看成了5.8元,结果得到总金额为10元,与账单对不上,正确结果是多少呢?
参考答案
1.1米80厘米=1.8米 1.8>1.7
1.8-1.7=0.1(米)
答:李刚高,高0.1米。
2(1)6.8+4.4=11.2(元)
答:买1千克苹果和1千克梨一共需要11.2元。
(2)15.2-5.5=9.7(元)
答:1千克石榴比1千克葡萄贵9.7元。
(3)答案不唯一,如:买2千克苹果。
6.8+6.8=13.6(元)
20-13.6=6.4(元)
答:买2千克苹果花了13.6元,剩余6.4元。
3.8.5+5.7=14.2(元)
答:这本书14.2元。
4.10-
5.8=4.2(元) 5.3+4.2=9.5(元)答:正确结果是9.5元。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新知识点:1、认识小数。
(1)常见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
(2)两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
(3)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一位小数的加法。
(2)一位小数的减法。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恩能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观察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仅限于一位小数,而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信心。
教学时,应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
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第一课时认识小数(1.4)(0.5)五、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小数比较大小0.5○0.7 5○8.1 5.4元○4元6角3.3○2.9 6.1○1 24.7米○5米1分米五、板书设计第三课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3 +□.53.5 13.3五、板书设计以下资料为班级建设资料,有需要可以用:《滴水精神》主题班会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6、97页的例3、例4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简单的小数加法和减法”这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把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进位加、退位减法安排在同一课时完成,并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本课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维思考,初步理解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从而掌握小数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算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抽象等学习活动,渗透转化、推理、模型等思想,积累迁移、推理、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提高数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算理,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1.复习整数加减法。
师:同学们,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去过)都买过什么?(文具盒、书包、零食等)春季运动会就要开始了,任老师也准备去给孩子们购买一些运动器材,你们能陪我一起去数学乐园超市逛逛吗?(出示球类货架主题图:1个篮球56元,一个足球48元)现在任老师在关心两个问题?(出示:一共多少元?一个篮球比一个足球贵多少元?)怎样列式?(56+48= 56-48=)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抽生汇报计算过程。
师: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①相同数位要对齐或末尾对齐,从低位算起。
②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2.引入新课师:谢谢你们热心帮忙!任老师打算篮球、足球各买一个。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6例3。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文具店购物情境,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方面的经验和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历,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有比较直接的帮助。
“做一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后面学习复杂小数加减法的基础。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加减法。
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含义,对元、角、分也比较熟悉。
且三年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些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⑵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
情感与态度: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提供的素材,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快乐计算卡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教师和学生谈喜不喜欢自己的妈妈,从而联系到即将到来的母亲节,谈到在母亲节这天给妈妈送礼物。
出示衣服价格图片,请学生帮忙计算两件衣服价格之和及两件衣服价格之差,达到复习整数加减的目的。
2.你能帮老师算算买这两件衣服一共需要多少钱吗?衣服比衣服贵多少钱?155+98= 155-98师:你能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退一当十)3、买完了母亲节的礼物,同学们也给自己买点礼物吧!因为大家的节日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学校外面的“顶好文具店”,大家都去买过文具吧!现在咱们再一起去看看,为自己挑点礼物吧!【设计意图: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既涉及到“元,角,分”的知识,也和整数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课前复习这两个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