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非遗
- 格式:doc
- 大小:123.50 KB
- 文档页数:2
甘肃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了不起的临夏非遗》
嘿呀,今天咱来说说甘肃临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记得有一次,我专门去临夏体验了一把那边的花儿会。
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啊!大老远就听到那嘹亮的歌声,可带劲了!我顺着声音一路找过去,就看到好多人围在一块儿,中间站着几个人在那放声歌唱,那嗓子,就跟被天使吻过似的,特别好听。
周围的人也都跟着哼哼,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我呢,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摇摆起来,还跟着哼了几句呢!旁边还有好多人穿着特色的服装,花花绿绿的,好看极了。
他们跳着舞,那身姿,轻盈得就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在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临夏非遗的魅力,它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这片土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临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是丰富多彩呀,像河州贤孝、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等等,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这些非遗不仅代表着临夏的历史和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呀!我们可一定要好好地传承和保护它们,让它们一直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临夏非遗的了不起!
哎呀呀,不说啦,我还得再去好好回味回味那次的花儿会呢!希望临夏的非遗能一直绽放光彩哦!。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8.18•【字号】临州府发[2009]18号•【施行日期】2009.08.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临州府发〔2009〕18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州政府批准州文化出版局确定的第二批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5项),现予公布。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二○○九年八月十八日第二批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5项)一、民俗(共计1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I-1 河州回族葬俗临夏市2 I-2 河州回族婚俗临夏市3 I-3 东乡族婚俗东乡县4 I-4 东乡族平伙习俗东乡县5 I-5 和政汉族丧葬礼仪和政县6 I-6 插牌习俗和政县7 I-7 和政饮酒习俗和政县8 I-8 河州捏手交易习俗(扩展项目)和政县、广河县9 I-9 咂酒习俗康乐县10 I-10 元宵送火把习俗康乐县11 I-11 唱满月习俗康乐县12 I-12 赶旱魔习俗康乐县13 I-13 吃八宿习俗康乐县14 I-14 喊哈来目习俗康乐县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共计11项)1 II-1 拔腰广河县2 II-2 河州木球临夏县3 II-3 临夏赛马东乡县4 II-4 打炮嘎临夏县5 II-5 下方临夏县6 II-6 打流星和政县7 II-7 对棍积石山县8 II-8 保安族“夺腰刀”积石山县9 II-9 跳方临夏市10 II-10 河州天启棍临夏市11 II-11 河州压走骡东乡县三、民间手工技艺(共计18项)1 Ⅲ-1 河州木雕技艺临夏市2 Ⅲ-2 河州黄酒酿造技艺临夏市3 Ⅲ-3 河州糖瓜制造技艺临夏市4 Ⅲ-4 王氏铜铸工艺临夏市5 Ⅲ-5 马鞍具制作工艺临夏市6 Ⅲ-6 东乡族传统织褐子工艺东乡县7 Ⅲ-7 东乡族传统皮匠工艺东乡县8 Ⅲ-8 河州民间刺绣(扩展项目)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临夏县9 Ⅲ-9 羊皮筏子制作工艺积石山县10 Ⅲ-10 摞麦垛子技艺和政县11 Ⅲ-11 传统榨油技艺和政县12 Ⅲ-12 尕擦咓酿造工艺和政县13 Ⅲ-13 民间泥塑工艺和政县14 Ⅲ-14 临夏竹柳编工艺(扩展项目)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15 Ⅲ-15 河州水磨磨面技艺和政县16 Ⅲ-16 和政剪纸和政县17 Ⅲ-17 孟氏木头镟艺临夏县18 Ⅲ-18 甜麦子酿造技艺广河县四、民间舞蹈(共计3项)1 IV-1 积石山县秧歌积石山县2 IV-2 河州羊皮鼓舞(扩展项目)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临夏县3 IV-3 鳌头傩戏(扩展项目)和政县、临夏县五、民间曲艺(共计1项)1 V-1 河州小唱临夏市六、民族建筑类(共计2项)1 VI-1 八坊民居临夏市2 VI-2 永靖白塔古典建筑艺术永靖县七、民间音乐(共计2项)1 VII-1 五月端阳寺沟花儿会和政县2 VII-2 半苍岭花儿会和政县八、民间乐器(共计1项)1 VⅢ-1 河州民间乐器咪咪(扩展项目)临夏县、和政县九、民间戏曲(共计3项)1 IX-1 赵氏麻布戏积石山县2 IX-2 李家坪村眉户戏和政县3 IX-3 牙塘酒曲和政县十、民间文学(共计3项)1 X-1 永靖告比文化永靖县2 X-2 米拉嘎黑东乡县3 X-3 马五哥与尕豆妹临夏县十一、民间医学(共计1项)1 XI-1 北塬金氏接骨术临夏县十二、民间饮食(共计2项)1 XII-1 珍珠空心汤康乐县2 II-2 保安族饮食积石山县十三、民间节日(共计2项)1 XⅢ-1 正月十三秧歌节和政县2 XⅢ-2 拉扎节康乐县十四、传统狩猎(共计1项)1 XIV-1 回族驯鹰康乐县十五、民间美术(共计1项)1 XV-1 麦杆贴画康乐县。
概述临潭,古称洮州,全县辖3镇江 3 乡、141个行政村,城关镇、新城镇、冶力关镇、术布乡、古战回族乡、卓洛回族乡、长川回族乡、羊永乡、流顺乡、店子乡、三岔乡、王旗乡、石门乡、羊沙乡、八角乡、洮滨乡。
总人口14.9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 万人,占总人口的92%,有汉、回、藏、蒙古等10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 10'〜103° 52',北纬34° 30'〜35° 05'。
总面积1557.68 平方公里,境内属高山丘陵地带,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
全县有耕地26.6 万亩, 主要农作物是小麦、青稞、豆类、洋芋, 近年来, 药材种植和青饲料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全县有草场 1 23万亩,畜牧业是临潭县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 农区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 各类牲畜存栏达22.9 万头(匹、只);有丰富的蕨菜、蕨麻(人参果)、鹿角菜、羊肚菌(狼肚)、木耳等山珍野菜资源;有较丰富的石灰石、石膏石、花岗岩、矿泉水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水能理论蕴藏量28.73 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7.28 万千瓦;通信网络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了干线公路的无缝隙覆盖。
全县有劳动力8 万余人,发展劳务经济前景广阔。
二、资源1. 土地资源总土地2160858.7 亩,其中农用地面积2083094.4 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6%;建设用地面积4282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
全县耕地面积329211.6 亩,占地地总面积的15%;耕种水浇地10442亩,旱地318769.6 亩。
全县林地面积549603.2 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其中有林地347410.2 亩,灌木林地137327.8 亩,疏林地27560.6 亩,未成林造林地3634.2 亩,苗圃地887.8 亩。
临夏十大特产介绍
临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物产的地区,以下是临夏的十大特产:
- 河州包子:临夏州的传统名吃,历史悠久,以面皮好、馅子考究而驰名。
- 临夏砖雕:临夏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用多种技法将砖雕琢而成,用于装饰砖砌墙壁和陈设。
- 临夏仿古彩陶:临夏是著名的中国彩陶之乡,民间艺人们仿制出不少精美的彩陶手工艺品,保持了真品的基本特点。
- 临夏雕刻葫芦:讲究大小均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 蛋雕:在蛋壳上雕刻精美图案和文字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观赏价值。
- 河州泥塑:以泥土为材料,经过捏制、雕刻、烧制等工艺制作而成的艺术品,呈现出临夏地区的人文面貌、民俗特点、生活方式。
- 临夏手工地毯:选用优质土种羊毛,经过特殊的工艺制作而成,做工精细、质地牢固、美观大方。
- 临夏木雕:在木头上雕刻精美图案和文字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观赏价值。
- 临夏美食:临夏州拥有丰富的美食文化,如手抓羊肉、河州包子、酿皮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
- 临夏民俗文化:临夏州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河州花儿、裕固族风情等,都是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些特产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还承载着临夏的历史和文化,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临潭县历史沿革(完整版)临潭县历史沿革临潭县历史悠久,废置多变。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夏、商、周时期,临潭地区属雍州所辖,为古羌人居住地。
春秋战国时期,临潭地区为秦国属地。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临潭地区为陇西郡临洮县(今岷县)所辖。
两汉时期,临潭地区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临洮县(今岷县)所辖。
三国时期,临潭地区为曹魏秦州陇西郡临洮县(今岷县)所辖,境内有洮阳、侯和戍守要地。
西晋时期,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置洮阳县,隶属秦州(今天水)狄道郡。
晋怀帝永嘉末年(313年),辽东一代的鲜卑族慕容氏之一支吐谷浑率部西迁,渡过黄河,直至枹罕(今临夏州),而后占据洮阳,征服当地羌族部落。
东晋时期,吐谷浑占据了整个洮西地区,原西晋时期设置的狄道郡洮阳县沦陷,临潭地区被吐谷浑政权控制。
十六国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纷争,战事频繁,地方行政建制置废无常,领属十分混乱,大多数时间,临潭地区实际为吐谷浑控制。
十六国时期,除前凉在临潭置侯和屯护军外,其余各国均以陇西郡临洮县隶属。
前赵时隶属于秦州,前秦、后秦和西秦时隶属于河州,后凉时隶属于凉州。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领金城、武始、临洮、洪和郡。
临洮郡辖龙城(治所今临潭县陈旗乡)、石门(今临潭县石门乡)、赤水(今岷县东北)三县。
洪和郡(治所今临潭县新城镇)辖水池(今临潭县冶力关镇)、蓝川、蕈川三县。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吐谷浑又重修洮阳、泥和二城,驻兵戍守,临潭地区实际仍为吐谷浑控制。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派大司马贺兰祥率兵征讨吐谷浑,拔其洮阳、洪和二城,置洮州而还。
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二月,遣大使巡察天下,于洮阳置洮州。
随之,又置洮阳郡及汎潭县。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置州县,置洮州。
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汎潭县为临潭县。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炀帝继位。
我国西北地区社火文化研究--以甘肃临洮社火为例
王媛媛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跑早船也称旱龙船、船灯、采莲船,是由一人饰演女子,在船中脚着地,手握船舷,另一人或两人饰演艄公,在船外划船。
一般社火表演中舞龙、舞狮都是只舞不唱,而跑旱船则是载歌载舞。
曲调则结合了山歌的某些特征,曲调高亢,情绪热烈。
所唱的歌曲各地都不相同,唱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讲述性。
歌词形象、生动、灵活、自由,没有完全固定的词句,可以随意更改。
有的歌词可以反复唱好几次,有的则可以将歌词的最后一个字一直延长唱。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王媛媛
【作者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甘肃定西,7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12
【相关文献】
1.舞歌媚神闹社火——古老农耕祭祀仪式演变的甘肃民间社火艺术形态 [J], 周洋
2.西北农村戏曲社火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以甘肃省临潭县太平戏曲社火为视点[J], 王彦龙
3.西北农村戏曲社火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以甘肃省临潭县太平戏曲社火为视点[J], 王彦龙;
4.粟特赛祆仪式在关中地区民间社火中的遗存——以陕西宝鸡赤沙镇"血社火"为例[J], 周鸣勇;张利亚
5.新时代下社火民俗的现状调查与传承对策研究
——以关中地区陇州社火为例 [J], 王庆毅;李文豪;叶超凡;张少芳;史佳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潭旅游景点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旅游目的地。
以下是临潭县的几个主要旅游景点:
1. 溪口古城:溪口古城是临潭县的一个历史文化遗址,建于唐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藏族建筑风格,是临潭县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2. 郭差拉山:位于临潭县西侧的郭差拉山是一个著名的登山胜地,山势险峻,景色壮丽,是许多徒步爱好者和登山者的热门目的地。
3. 天水湖:天水湖是临潭县境内的一个高山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周围群山环绕,景色优美宜人,是观赏风景和休闲垂钓的好地方。
4. 梅园峡谷:位于临潭县西南部的梅园峡谷是一个自然风景优美的峡谷景区,里面有奇特的岩石和清澈的溪流,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处适合徒步和观光的旅游胜地。
5. 罗布人寺:罗布人寺是临潭县境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明朝,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庄严氛围的古老寺庙,吸引了许多信众和游客前来参观。
以上是临潭县的一些旅游景点,每一处都有独特的风景和文化景观,是旅游者们探索和体验临潭县的好去处。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临沂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
临沂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并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传统技艺类临沂市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丰富,包括木雕、毛织、泥塑等。
临沂的木雕以其精细、细致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临沂的木雕技艺历史悠久,起源于汉代。
临沂的木雕作品以其雄浑、大气的造型和细致入微的工艺而著名,同时还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二、传统音乐类临沂市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相当丰富。
临沂传统音乐以曲艺、豫剧等为主要形式,曲艺是临沂市民最喜欢的传统娱乐形式之一,豫剧是临沂地区久负盛名的地方剧种之一。
临沂的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是临沂地区人民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传统舞蹈类临沂市的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其中以舞龙、舞狮等最为知名。
临沂的舞龙舞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临沂市民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临沂的舞龙舞狮以其节奏明快、热烈欢乐的特点而备受欢迎,是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节日等重要场合的必备节目。
四、传统节日类临沂市的传统节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沂市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以牛王庙庙会最为著名。
牛王庙庙会是临沂地区民众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活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牛王庙庙会以市集、民俗表演、游乐娱乐等形式举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观看和参与。
临沂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和传统节日等各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临沂市的宝贵财富,也是临沂市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保护和传承临沂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弘扬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传统技艺和传统艺术的新一代继承人,努力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临沂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共同仪式空间下的互鉴交融——以甘肃渭源羌蕃鼓舞为例摘要:“羌蕃鼓舞”主要流传于甘肃省渭源县麻家集镇一带,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自娱性质的舞蹈,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当地的农耕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最初的自卫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发展为如今的民俗文化活动。
在每年的春节期间,是“羌蕃鼓舞”主要的表演时间,麻家集镇路西村的人民通过敲击羊皮鼓,祈祷,沟通,希冀得到神灵的保佑。
2011年该民俗活动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非遗面临着新的问题。
本文深入探讨“羌蕃鼓舞”能够在当地的流传过程中找寻自身的优势、在民族交往交流中的功能机制。
羌蕃鼓舞突破民族地域性和民族局限性,来形成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以节日的形式形成一个多元一体的共同仪式空间,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羌蕃鼓舞互鉴交融仪式空间一、田野点基本概况甘肃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市中西部,北面靠定西、临洮,东接陇西,南连漳县,西与卓尼、临潭、康乐毗邻,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
麻家集镇,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地处渭源县西部,东南接田家河乡,南连峡城乡,西、西北、北与临洮县相接,东北依上湾乡,行政区域面积70.16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六月,麻家集镇下辖10个行政村:愣坎村、毗达村、袁家河村、路西村、麻家集村、漆家沟村、宗丹村、乔家滩村、四沟村、土牌湾村。
渭源县的民风淳朴,人们敬畏自然、敬奉神灵,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仪式空间形成的脉络分析仪式空间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物质文化和文化涵化的融合体,空间作为考察文化活动的重要维度,突出对以往节日的关注,将节日重新置于空间中来审视。
从形成的脉络分析,就要从“鼓”的概念说起。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并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是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用手或鼓槌敲击可发声。
鼓的制作结构较为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一般是由动物的皮革制成,把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之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
传统洮砚制作技艺在当代的解决方案高莉花【摘要】洮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其制作技艺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制砚材料的胡乱开采、洮砚经济效益低、手工艺人文化程度低等原因,传统工艺得不到继承和创新。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的研究以及对洮砚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传统洮砚的制作技艺,为当下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出更高效的改进方案。
【期刊名称】《中国艺术》【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8页(P72-79)【关键词】洮砚制作;非遗传承;手工艺创新;精准扶贫【作者】高莉花【作者单位】[1]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9一、洮砚制作技艺的历史溯源洮砚制作技艺是以喇嘛崖的上好石料为原材料,通过严格的选材、设计构图、雕刻切削、打磨抛光等多道程序,制作砚台的传统手工技艺。
关于洮砚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根据安徽六安市附近曾出土的一方汉代洮石砚板,形制继承战国传统,可以推断,手工艺人至少在汉代已经开始了洮砚的制作。
盛唐时代书法家柳公权的《论砚》:“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今指甘肃卓尼一带)。
”这是现能找到的对洮砚最早的评价。
孙敦秀曾说:“唐时洮砚制作较盛,当时和端、歙、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这说明洮砚雕刻技艺不仅盛于唐代,而且在唐代已经有了四大名砚的排序。
郭光德的《尚水阁藏砚》中刊录一方唐代“洮河箕形砚”。
明代陆深《俨山外集》说洮河绿石“唐以来名人多採之以制砚”。
王如实的《洮砚历史有望改写——唐代箕斗型洮砚现身沪上》,介绍了一方出土于合肥市的唐代箕斗型洮砚。
上海博物馆现存一方洮砚,经鉴定为唐代珍品。
这些诗文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说明唐代洮砚的使用比较盛行。
宋代的文人雅士写下大量咏洮砚的诗文。
如著名鉴赏家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称赞洮砚:“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珍贵,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甘肃省临潭县新城镇新城镇,古称洪和城、洮州城,自秦、汉以来就是古洮州政治、经经、文化、军事的中心,地处临潭县中部,距县城35公里,土地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海拔2800米,是一座高原古城,城区占地一万一千亩,汉、回、藏等多民族繁衍生息,共同发展。
全镇辖20个村民委员会,89个村民小组,25320人,新城境内群山环绕,有“朵山玉笋”、“玉兔临凡”、“西湖晚照”、“紫螃烟云”等美丽的自然风光;有明卫城、鸣鹤城、隍庙、雷祖庙、李家坟等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有传统端午节迎神赛会等大型民俗活动;有粗狂豪放、婉转悦耳的“洮州花儿”。
是一块古老神奇的热土,是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新城镇以农业为主,并兼有牧、副业.新城镇的名胜古迹主要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洪武十二年所筑的洮州卫城、新城苏维埃政府旧址、李家坟遗址、鸣鹤城遗址、西街村城背后海眼。
2006年8月被列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
临潭县新城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临潭县新城北街,为临潭县迄今唯一幸存的古建筑。
原为北宋吐蕃唃厮啰首领“鬼章王”官邸,元代为元世祖忽必烈南下攻取云南大理时驻跸之所,俗称“鞑王金銮殿”。
明清时为城隍庙。
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山门立于4米高的红沙岩石叠垒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顶,檐角起翘,斗拱重叠,花枋精致,山门连接戏台,结构繁复,内前院为2层听戏场,后为大殿,亦为重檐歇山顶,花窗隔扇门,面阔5大间,整体造型典雅庄重。
大殿两侧及背后有廊房、后宫等附属建筑物,配合紧凑,布局合理。
1936年8月14日,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朱德、徐向前等率领下进驻新城。
19日,在新城隍庙成立临潭县苏维埃政府,常云亭为县长,赵明轩为主席。
黄火青代表红军总部任命李中方为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一路军司令员之后,又在城隍庙内召开了由朱德、张国焘主持的“洮州会议”,讨论了中央关于“命令四方面军停止西渡”的指示,会议决定放弃西渡计划。
9月29日,由朱德在隍庙戏台上作了整军报告,写下了"抗日反蒋星夜渡,为国跋涉到临潭"的诗句。
苏皖古俗在甘肃洮河流域的遗存柯 杨 内容提要 明初,大量苏、皖籍军户和移民定居甘肃洮河流域的洮州(今临潭县)、岷州(今岷县)等地而未归,其南方古俗,也被他们的后裔世代传承,至今仍有遗存。
本文从移民简史、当地民歌、服饰和民间信仰诸方面,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饶有兴味的论述,展示了当地移民民俗圈的部分特点,为有关学科提供了生动的资料和有价值的研究线索。
关键词 苏皖古俗 甘肃洮河流域 遗存 柯 杨,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730000 深入民间进行风俗考察,有时会有出人意料的收获。
多年来,我在甘肃洮河流域的临潭、卓尼、岷县、宕昌等地进行民歌调查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当地的汉族人,大多数是明代初期江苏、安徽一带移民的后裔,在他们的俗语、民歌、衣着和信仰等方面,还保留着不少苏、皖古俗,成为研究我国移民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不可多得的生动资料。
现将我所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加以综合、概述,供对此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参考。
一、明清从苏皖向甘肃移民的概况 朱明王朝建立之初,因袭已往封建统治者“配户当差”的办法,把老百姓分成若干不同的“户籍”,承应官府不同的差役,而各户差役均世代相继,不得更改。
其中的军户,就得祖祖辈辈当兵,即所谓“役皆永充”,“籍不得乱”。
除“永充军户”外,士兵还有其它来源,即从征、归附和谪发。
《明史》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
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其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
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归附,则胜国及僭伪诸降卒;谪发,以罪迁隶为兵者。
其军皆世籍。
”[1]从洪武二年到十二年的十年间,先后在甘肃设立了临洮卫、兰州卫、河州卫、岷州卫、洮州卫。
守卫这一带的官兵,仅永充军户就在三万人以上,如果再加上他们的家属,大约不下十万之众。
这些军户,大部是民初征西将领徐达、常遇春、沐英、李文忠、胡大海、金朝兴等人的部下,多属当时应天府、凤阳府人氏。
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临夏是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临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 河州贤孝:又称“河州调”,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地方传统说唱艺术,起源于清朝初年。
河州贤孝以叙事为主,唱词内容以劝世文和传统故事为主,有着严格的曲牌和演出程序。
2.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是甘肃省保安族的传统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制作工艺。
保安腰刀制作技艺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技艺,包括锻、焊、砸、淬火、磨等20多道工序。
3. 临夏砖雕:临夏砖雕是甘肃省临夏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雕刻工艺和烧制技术。
临夏砖雕的题材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 回族花儿:花儿是甘肃省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歌,具有高亢激越、节奏明快的音乐特点。
回族花儿包括山花儿和水花儿两种,具有丰富的唱词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5. 临夏木雕:临夏木雕是甘肃省临夏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雕刻工艺和表现形式。
临夏木雕的题材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临夏地区多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批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泰安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临潭非遗
作者:
来源:《中国西部》2017年第04期
临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间节会此起彼伏,民俗活动遍布全县,拥有万人扯绳赛、洮砚雕刻、洮州刺绣、牛氏铜器铸造、古战申氏银匠、洮州龙神赛会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洮砚雕刻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洮砚雕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洮砚始于唐、盛于宋,至今不衰。
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成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饮誉海内外。
洮砚精美的雕刻工艺,融合了洮砚石料的特质和砚雕艺人心血,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艺。
洮砚雕刻主要使用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
砚雕工艺极其精细,从设计开始到完成工序是一次性的,历代砚雕技艺主要是父子传承,代代相传。
没有熟练的技术难以雕成一方好砚。
万人扯绳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万人扯绳赛是甘肃省临潭县的一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实际是一种大型的拔河比赛,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举行。
该活动来源于明朝驻古洮州临洮军中之强身游戏。
临潭县万人扯绳赛,以其绳之最重、直径最大、长度最长、人数最多而著名。
该习俗体现了劳动人民勇敢的尚武精神和民族气质,有凝聚民心、维护团结的作用。
2001年7月,该活动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属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洮州龙神赛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每年端午节,临潭县新城举办龙神赛会,近几年发展成为洮州民俗文化节。
临潭民风淳朴,先辈多为明代将领及其麾下军士,后世为了怀念祖上开国定鼎勋业,依据明太祖关于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将领配享太庙的昭示,将徐达尊为新城龙神、常遇春为冶力关龙神、李文忠为端阳沟龙神、胡大海为青龙山南路龙神等等。
13位明代开国将领,加上5位神灵,共尊供为十八龙神。
龙神赛会缘于江南的龙舟赛,既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对先辈们的怀念,又有对神灵的崇拜。
江南移民把家乡的赛龙舟改为龙神赛。
赛会共分三天举行,整个过程重演了当年将士攻打城门、捕虏残部、迎战来敌的过程。
洮州刺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洮河两岸妇女的刺绣,统称洮绣。
洮绣品种繁多,有花枕头、花荷包、花针插儿、花鞋、花兜兜、花缠腰、花系腰、花膝裤儿、花袜溜根儿等等。
做针线绣花,无论藏、汉妇女都把它像做饭一样,作为生活的基本要求。
洮绣既要讲究针法,又要讲究绣法。
针法有平针、参针、挑针、长短针、空心针等;绣法有锁针绣、错针绣、网地绣等。
同时还要看式样,式样有盘花、剁花、贴花、拼花等。
不同的针法、绣法,施以不同的式样,共同在色彩搭配中形成强烈的对比。
淡雅中带有娇态,异彩中显露庄重,把农家妇女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趣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