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21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降水分布特点。
培养判读、分析降水量分布图的技能。
2.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学会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分析,增强读图技能,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加强竞争及合作意识。
重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难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导入新课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划分为五个温度带,那么我国降水有何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讲授新课教师:我们这里什么季节降水较多?降水多的季节盛行什么方向的风?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学生1:我们这里夏季降水最多,夏季一般盛行东南风。
学生2:东南风温暖湿润,所以降水多。
教师:大家说得没错。
下面请同学们先来阅读图 2.18“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对照左下角图例中的数值,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匀吗?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大约为多少毫米?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大约为多少毫米?学生: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大约为1600毫米,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大约为50毫米以下。
教师:观察降水量数值的分布规律,请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过渡: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读图讨论:读图2.20“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
比较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5~9月。
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我国的地表景观和农业类型的差异。
【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城市降水量柱状图,概括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重点)2.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绘图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空间分布规律: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时空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降变化时间分布规律: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水年际变化大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当堂达标】1、将下列地区与它们所属的干湿地区和植被类型用直线连起来①长江中下游平原A半湿润地区(1)森林②河中下游平原B湿润地区(2)森林、草原③塔里木盆地C半干旱地区(3)荒漠④天山山麓D干旱地区(4)草原2、判断题:(1)、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全部为半湿润区。
()(2)、我们的首都北京位于半湿润区。
()(3)、我国海南省全部位于湿润区。
()(4)、东北平原位于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3、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下图回答问题:⑴甲、乙两地中1月气温低于0℃的是_________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___地。
⑵甲、乙两地中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是____地,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_____地。
⑶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 )A、各月降水都很多B、各月降水都很少C、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气候差异,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进一步理解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一定的认识。
但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2.难点:气候形成原因的分析,学生对实例的观察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2.讲述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让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
3.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实例,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气候差异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我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第二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
2.结合生活经验和地理图表理解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配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知道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干湿地区。
4.了解不同干湿地区自然景观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初步掌握正确阅读等降水量线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各地不同的降水特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识。
【重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差异。
【难点】有关降水图的分析判读;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新课导入】教师:我国很多民间俗语能够反映气候的变化,如“春雨贵如油,夏雨满地流”,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些情况反映了我国的什么气候特征?学生相互讨论:反映了春天降水少,夏天降水多。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国面积广阔,各地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相关知识。
知识点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33~P36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图2.18,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__答案: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__2.读教材第35页图2.20分析,说出四城市降水较多的集中月份,判断降水时间分配的特点;根据降水较多的月份,判断雨季长短。
__答案:时间分配: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4~10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不同地区雨季不同,北方的雨季短;南方的雨季长;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
__ 3.说出我国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以及主要的干湿地区,根据干湿地区的界线位置,找出与其相吻合的等降水量线。
__答案:划分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大致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作为界线;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大致为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__(教师点拨)降水季节变化明显的原因(探究活动)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讨论交流)1.读教材第36页图2.22,说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对应的植被类型,分析其与当地降水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干湿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本章内容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使学生了解干湿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所了解。
但针对东西部干湿差异这一特定主题,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干湿差异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干湿差异,掌握干湿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干湿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2.难点:干湿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干湿差异。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为依据,分析干湿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图片、实例等。
2.教学素材:收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图片、实例等。
3.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你能发现哪些地理差异?”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干湿差异,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
讲解干湿差异的形成原因,如地形、气候等。
3.操练(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实例,探讨干湿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东西干湿差异显著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下图是土墙平顶房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该地建筑物为平顶,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大B.降水少C.日照强D.气温高2.这类传统民居最可能出现在我国的()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读我国7月等温线(单位:℃)分布图,完成第3~4题。
3.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是()A.南北气温都较高B.南北气温差异大C.最低温区域在北方D.东高西低,气温差异大4.图中甲地气温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因素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5.既位于暖温带,又位于干旱区的盆地是()A.准噶尔盆地B.柴达木盆地C.塔里木盆地D.四川盆地6.贝贝已经10岁了,可他在家乡从未见过下雪,他的家乡最可能在()A.黑龙江省B.北京市C.天津市D.海南省读下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山脉大致与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的哪条等温线一致?()A.20 ℃等温线B.0 ℃等温线C.10 ℃等温线D.-4 ℃等温线8.图中山脉南、北两侧的温度带分别是()A.中温带、暖温带B.亚热带、暖温带C.亚热带、热带D.寒温带、中温带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两城市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读图,完成第9~10题。
9.从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上可以看出()A.两地冬季气温都在0 ℃以下B.两地冬季气温温差不大C.两地夏季气温都在20 ℃以上D.两地气温年较差都不大10.两地降水量柱状图说明了()A.两地降水都集中在7、8月份B.两地降水季节变化都不大C.两地年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D.甲地雨季比乙地短暑假,小熙随父母坐火车外出旅行,按照火车行进的路线,他们沿途先后看到下列景观。
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图中依次排列的植被景观图,反映了我国()A.从南往北的热量变化B.从东往西的热量变化C.从东往西的降水变化D.从南往北的降水变化12.根据图中植被景观的变化判断,小熙一家的旅行路线最可能是()A.从辽宁向南到香港B.从广西向北到吉林C.从辽宁向西到新疆D.从新疆向东到河南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本课内容是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二个框题的内容,承接上一框题气温,也为后面学习我国的气候特征作铺垫。
教材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先呈现中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接着讲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类型,呈现干湿地区分布图和相应的景观图,让学生有理性感知。
最后利用一个活动,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可以看出教材旨在让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我国的降水特征,并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认识到降水差异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注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现生活中的地理学。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常识,但对地理现象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归纳描述地理规律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一些地理数据和地理专业词汇不甚了解,因此需要教师逐步引导。
其次他们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很有兴趣,多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干湿地区的分布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传统民居图片,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有的地区屋顶坡度大,有的地区屋顶坡度小,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底。
二、探究新知1.教师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合作探究:(1)在图中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2)在图中找出学校所在省区大致降水量。
(3)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提示:(1)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经过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兰州—拉萨一线,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经过西北内陆地区。
(2)学生找到后相互交流。
(3)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