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高三诗歌赏析优质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诗歌欣赏》第三章“唐诗的艺术”,具体内容包括《春望》、《月夜》、《登高》三首唐诗的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与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唐诗的艺术特点、对比阅读和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诗歌欣赏》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月亮、高山等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美,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唐诗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春望》、《月夜》、《登高》三首诗。
3.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三首诗的背景、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 对比阅读:分组讨论三首诗的异同,培养学生对比阅读和分析能力。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高考诗歌赏析真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诗歌赏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春望》、《月夜》、《登高》诗歌赏析2. 内容:a. 唐诗的艺术特点b. 三首诗的背景、意境、情感c. 对比阅读和分析方法d. 高考诗歌赏析真题解析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唐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全唐诗》、《唐诗三百首》等书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侧重于经典唐诗的赏析,如《春望》、《月夜》、《登高》等。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诗歌语言鉴赏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古典诗词语言的深入理解和品鉴。
重点分析唐诗、宋词中的语言特色,通过对诗歌中关键字、句的解读,使学生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关键字、句的深入解读,以及诗歌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诗歌语言鉴赏的方法,以及如何从语言、情感、形象等方面进行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典诗词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介绍诗歌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关注关键字、句,了解诗人生平,联系时代背景等。
3. 实践分析:选取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步骤,逐步学会鉴赏诗歌。
a. 分析唐诗《登高》中的关键字、句,品味其意境。
b. 解读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情感表达和形象描绘。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鉴赏,并分享心得。
5.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语言鉴赏的题型,进行讲解和示范。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2. 唐诗《登高》解读3. 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解读4.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心得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课外选取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不少于500字。
答案要求:包括诗歌背景、关键字句解读、意境分析等。
2.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一些课外诗词鉴赏资料,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为《山水田园诗鉴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背景、发展及其代表诗人;2. 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并评价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其鉴赏方法;2. 教学重点:掌握山水田园诗的背景、发展及其代表诗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欣赏,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山水田园诗。
2. 讲解:(1)介绍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及其代表诗人;(2)分析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3)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实践:(1)展示一首山水田园诗,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特色;(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4. 例题讲解:(1)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的艺术特色;(2)鉴赏李白的《庐山谣》。
5. 随堂练习:(1)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2)鉴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六、板书设计1. 山水田园诗背景与发展2. 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3. 山水田园诗艺术特色4. 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艺术特色;(2)鉴赏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答案:(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以描绘田园风光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边塞风光,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山水田园诗的背景、发展、艺术特色及鉴赏方法。
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讨论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高三诗歌赏析优质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诗歌之情”,重点内容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掌握古代诗歌的赏析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及诗歌创作意图。
2. 能够分析《琵琶行》的韵律、意象、情感,提高诗歌赏析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古代诗歌进行独立赏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掌握古代诗歌的赏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人的情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诗人白居易及《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3.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琵琶行》中的意象、情感,讲解古代诗歌赏析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另一首古代诗歌,并进行小组讨论。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琵琶行》赏析2. 板书内容:a. 诗人:白居易b. 创作背景:贬官、送别c. 意象:月、水、马、琵琶等d. 情感:离愁别绪、忧国忧民e. 赏析方法:关注背景、把握意象、体会情感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古代诗歌赏析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诗选》,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诗歌艺术。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创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最新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诗歌鉴赏》章节,主要详细内容为意象的辨识与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将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意象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学会辨识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意象的深层含义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意象的辨识、分析和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具有意象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象美。
2. 讲解:讲解意象的概念、作用以及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结合教材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诗歌,引导学生从意象的角度进行分析,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意象分析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交流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2. 板书内容:意象概念意象作用意象辨识与分析方法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诗歌,从意象角度进行解读。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列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其作用和深层含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积累更多意象素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开展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意象的辨识与分析是诗歌鉴赏的教学难点与重点。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理解意象的深层含义对于解读整首诗歌至关重要。
1. 意象辨识:要求学生能够识别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如自然景物、历史典故等。
最新诗歌鉴赏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第三单元,主要包括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诗歌。
这些诗歌均为唐宋时期的著名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鉴赏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能够从题材、情感、意象、技巧等方面分析诗歌。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理状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2. 诗歌鉴赏方法讲解:介绍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题材、情感、意象、技巧等方面。
3. 对比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分析两首诗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4. 深入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详细讲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一首未知诗歌的特点和内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结构:诗题、作者、朝代、诗歌类型。
2. 板书诗歌鉴赏方法:题材、情感、意象、技巧。
3. 板书诗人创作风格:李清照、辛弃疾、白居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一首未知诗歌的特点和内涵。
2. 答案:未知诗歌的特点和内涵分析,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典诗词,提高人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鉴赏方法讲解1. 题材:诗歌的题材是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主题。
不同题材的诗歌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艺术特点。
例如,山水田园诗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爱情诗以表达男女之间的情感为主,充满了浪漫和激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高考诗歌鉴赏之情感类学习目标:
1、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思考,掌握诗歌鉴赏之情感类的答题步骤。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温馨提示:诗歌犹如茶叶,我们的任务是把它泡开,变成一个故事,一则日记,一篇散文。
悟其情感,品其浓香。
方为泡诗!
一、方法引领
说出下列诗句抒发的情感。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5、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步骤一;用词语概括抒发的情感。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二、真题再现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三、我们命题吧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要求:围绕高考诗歌鉴赏之情感类的命题形式,进行命题。
我来命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