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困境
- 格式:pdf
- 大小:191.11 KB
- 文档页数:2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旨在分析目前我国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将ESP教学引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增强高职英语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公共英语教学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公共英语作为高职的一门主要公共课程,如何适应这一需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这是每一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历史不长,但发展很快,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构成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许多学校采用“2+1”或“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只有两年,公共英语开设的时间有些学校是一年,总课时120节左右,部分学校开设一年半,课时在150节左右。
只有少数学校的少数专业在开设了一年半的基础英语教学之后开设了专业英语课。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是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综合英语,教材的内容侧重于文史方面的题材,强调趣味性和情节性,缺乏实用性和职业性,词汇基本上是通用词。
近年来有些学校开始用所谓的“实用英语”,其实用性有多大令人怀疑,因为教材的“实用性”仅体现在多选了几篇说明文,多了些应用文写作练习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对话。
事实上这些教材并没有从专业和目标岗位的角度去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每学期的教学都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提出要求,但没有侧重,结果学生就好比“一鸟学五艺,样样都朦胧”。
我们的学生英语基础是比较薄弱,但他们都知道英语对他们很重要;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大,但都不愿放弃英语学习。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困境及出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说明了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公共英语教学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通过模式、教材和教法等的改革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适应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需求。
学好英语是学生提高交流能力、了解国外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就业、升职和参与社会竞争的有力武器。
标签:公共英语教学;英语应用能力;模式;方法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科技活动的国际化,使得国际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
英语作为吸收和传播世界文明成果、对外开放和搞活经济的重要工具,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公共英语是我国中、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英语教师要尝试各种方法,积极倡导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在各种场合的应变能力,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1.传统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纯知识教授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英语技能训练。
英语教学本应以技能训练为主,可在应试的导向下变为趣味索然的纯知识传授。
这種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效果效率低下,常常事倍功半。
在考试制度方面,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考试为导向,使得高职英语背离了教学宗旨,没有特色,只能走大学英语教学的老路。
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无法把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既看不懂专业的英文资料,学的“哑巴英语”也使他们无法与对方交流。
高职教育的宗旨,决定了高职的英语教学必须走一条以培养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新路。
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确立“学以致用、突出技能训练”的指导思想,并以此革新教材和教学方法,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目前,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选用的高职英语教材内容单一,多数侧重知识传授,课文冗长,书面练习多,缺乏趣味性。
而且听力教材与阅读教材分立,缺乏联系,造成课堂上学生有听无说,极不利于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英语课程改革探索思考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随着“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深入实施,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英语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英语教育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困难。
因此,将工学一体化教学理念引入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改革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工学一体化教学理念与模式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并对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学一体化;英语课程;改革引言英语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也是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英语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英语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在此背景下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而工学一体化教学理念与模式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改革方案。
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改革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表现为:(一)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缺少科学的教学体系和理论体系,使得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导致学生英语基础差,教师专业水平不高[1]。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公共英语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深度融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状况并不让人乐观。
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以期能对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问题对策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其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而公共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理应实现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深度融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并不让人十分满意,应引起教育界相关部门的重视,根据社会的需求及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1.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厚鉴于高职高专院校在高考录取中普遍分数线偏低的客观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基础较差,甚至有些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只有三、四十分,具体表现在学生词汇量严重不足、语法知识匮乏、有些学生甚至不能够说出一句完整的英语。
因此,他们对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缺乏信心,且实践技能薄弱,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甚至对英语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
2.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脱节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应该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即在完成公共英语的教学之后,可让学生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
虽然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是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基本处于脱节状态,主要体现在教材和教师两个方面。
公共英语的教材偏重于文史与日常生活,其教学内容与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衔接,这就使得学生在完成公共英语的学习之后不能够适应专业英语教学;公共英语的授课教师绝大多数是纯英语专业背景,几乎没有非语言类专业知识,很难在教学中融入专业知识的讲解,而绝大多数的专业英语教师又是从专业课教师中选拔出来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训练,不能够很好的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培养。
HEBEIZHIYEJIAOYU教育教学研究河北职业教育 2017年4月收稿日期:2017-01-12基金项目:山东经贸职业学院2016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赵燕(1981-),女,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高职教育。
摘要: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提升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因此,结合21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文章在分析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考核方式革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有效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引导和规范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对策赵 燕(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11)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通识教育课。
该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方面具有支撑和促进作用。
因此,国家高度重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教育部在继2000年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后,2009年颁布《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目的是提升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兼有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的人才。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现状1.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英语教学改革需立足于现实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在300分左右。
这些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文化课普遍不扎实,英语底子差,并且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决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困境的思考【摘要】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实践能力薄弱、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开设针对性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途径来改善公共英语教学质量。
结论指出,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是解决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困境的关键。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困境、教师专业水平、学生实践能力、教学资源、针对性课程、学习兴趣、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教学质量。
1. 引言1.1 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困境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教学经验和英语水平较低,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其次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停留在课堂上,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再者是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有些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陈旧,无法满足教学需要;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英语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
这些困境的存在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解决这些困境,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解决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困境,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开设针对性课程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实施,能够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领域取得积极的成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等手段来解决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困境,为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深化,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生源结构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公共英语教学如何适应学生就业的需求,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困难1.生源差异大,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热情随着招生政策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的生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普通文科生、理科生、中职生、中专生、职业高中生、社会考生和企业委培生。
学生高中阶段使用的英语教材与周课时数各不相同,英语素质高低差别很大,有的学生词汇量几乎为零。
男生普遍对英语课程缺乏兴趣,认为掌握好专业职业技能才是将来就业的出路,英语和专业就业无关。
因此,他们学习没有热情,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看小说、玩手机、打瞌睡,得过且过,屡教不改,这就加重了英语教学的困难。
2.英语课程教学时数减少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英语学科的边缘化,大多数高职院校不断压缩英语课程,1学年120学时根本无法满足综合素质提高、应用能力加强和为专业服务的需求,因此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大二不开设英语课程,一些准备参加英语等级考试或想学专业英语的学生找不到学习英语的平台,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竞争力缺乏自信心。
另外,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还要参加专升本、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职称外语考试、上岗英语考试等,在继续教育和提升学历能力方面,英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改革已成为各校探索研究的课题。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案1.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以课堂为中心,语言知识为基础,教材为载体,实行混合式学习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强输入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信息量,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对话表演法等在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