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多糖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代谢及主动脉形态学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83.00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一)【关键词】中药2型糖尿病是由于绝对或相对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及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占糖尿病病人的90%以上。
在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关键环节,胰岛素抵抗主要是指胰岛素作用的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缺陷,使胰岛素介导下的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同时肝糖原生成增加,表现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
当前临床常用的磺尿类、双胍类等口服降糖药虽从不同机制上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难以有效地控制其并发症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甚至具有严重的肝肾毒副作用。
近年来众多研究提示,中药及天然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并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1中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1.1数味单药对改善糖尿病抵抗的实验研究众多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并能改善糖耐量,降低血中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含量。
高从容等用高脂饮食建立IR大鼠模型,用黄连素与二甲双胍作对照实验,发现黄连素能明显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IR,与二甲双胍作用相似,并能使IR大鼠肝糖元合成增加,但对FPG、胰岛素、及肌肉中的TG无明显改善,提示黄连素是通过葡萄糖的非氧化途径改善IR,而非通过改善脂代谢及继发于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的改善实现的〔1〕。
王桂珍等研究也证实,月见草油每天23mg/100g 灌胃,连续30d,可使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具有严重的IR)的稳态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而稳态葡萄糖浓度无明显改变,提示该药能提高体内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糖尿病大鼠的IR〔2〕。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胰岛素抵抗改善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尹义存等对高脂饮食诱发IR大鼠,用水飞蓟宾灌胃治疗3周,也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组织糖原含量增加,提示水飞蓟宾也可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IR,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糖原合成有关〔3〕。
大黄酸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的保护作用段淑芳;胡江【摘要】目的:观察大黄酸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炎症反应及胰岛素的抵抗作用,探讨大黄酸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
方法由链脲佐菌素法(STZ)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及大黄酸低剂量组25mg/(kg·d)、中剂量组50mg/(kg·d)、高剂量组100mg/(kg·d),连续给药8周后,观察不同剂量大黄酸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炎症介质TNF-α、IL-1β及胰腺组织病理的影响。
结果大黄酸低、中、高剂量组均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细胞。
大黄酸中、高剂量组能够同时明显减少2型糖尿病大鼠TNF-α和IL-1β炎症介质的释放量。
结论大黄酸对糖尿病大鼠胰腺细胞具有保护功能,可能与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改善胰岛素抵抗、恢复胰岛细胞功能有关。
【期刊名称】《浙江实用医学》【年(卷),期】2016(021)003【总页数】4页(P157-159,174)【关键词】大黄酸;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作者】段淑芳;胡江【作者单位】浙江省新华医院,浙江杭州 310005;浙江省新华医院,浙江杭州310005【正文语种】中文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因此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是目前糖尿病治疗的关键[1]。
前期研究已证实,大黄酸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肝肾功能,但是机制不明[2],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黄酸对糖尿病大鼠的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胰腺病理的作用,阐述大黄酸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可行性机制,为糖尿病防治和大黄酸的进一步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1.1 动物SPF级SD大鼠58只,雄性,体质量(200±240)g,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CXK(沪)2003-0003]。
SPF级屏障系统大鼠实验饲养室,温度:(23±1)℃,相对湿度:50%~70%。
自拟大黄水蛭合剂对糖尿病患者TG、TC、LDL-C和HDL-C的影响王磊;刘玮【摘要】目的:大黄水蛭合剂对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进行临床研究。
方法对100例糖尿病并发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单用大黄水蛭合剂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用辛伐他汀对照组(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4、28天分别进行TG、TC、LDL-C、HDL-C等血液相关指标监测及临床疗效研究。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提示大黄水蛭合剂的总体疗效优于辛伐他汀。
结论大黄水蛭合剂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疗效显著。
【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6(038)024【总页数】4页(P3776-3778,3781)【关键词】大黄水蛭合剂;糖尿病;高脂血症;胆固醇;三酰甘油【作者】王磊;刘玮【作者单位】053000 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053000 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糖尿病是由于胰腺细胞受损所导致的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也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有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在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了严重威胁人类机体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1]。
它可以造成人体多脏器和多系统的代谢异常,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是导致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中老年患者中尤为突出,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不仅要严格控制血糖,而且要积极调脂。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自然界的植物中药中,比如:大黄,又名将军、锦军等,多分布于陕西、四川、西藏、甘肃等省地。
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其主要成分为:大黄多糖、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以及没食子酸,其中大黄多糖是大黄中重要的有效成分,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提高cAMP含量、抑制组织细胞钙离子内流等,且其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正常功能。
收稿日期:2008-02-20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3C34409)作者简介:黎海彬(1964 ),男,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及其活性研究。
降脂中药的研究进展黎海彬(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广东广州510405)摘 要:从传统的中药中寻找具有降脂作用的药物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降脂中药的研究包括降脂实验研究、降脂临床研究以及降脂的机理研究。
关键词:降脂中药;机理;有效成分中图分类号:Q 9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08(2008)02-0034-05Advances Research of Decreasi ng B lood -li pi d Actioni n Traditional Chi neseM edi ci neLI H ai -bin(D epart m ent o f B i dog ica l and Env iron m enta l Eng ineer i ng,G uang zhou C ity P o l y techn ic ,Guang z hou 510405,Ch i na)Abstrac t :It is a heated st udy hom e and abroad to d i scover the drug t o decrease blood lipi d i n t he T rad itiona l Ch i nese M ed i c i ne (TC M ).Th is study on decreasing b l ood li p i d drug consi sts of i nstrum ent study ,cli nic study and m echan is m study .K ey word s :D ecreasi ng b l ood lipi d drug i n T rad iti ona l Ch i nese M ed i c i ne ;m echanis m ;active ele m ents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发病率日益升高,且平均发病年龄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已成为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中药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D(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二〇年月日目录1. 糖尿病 ................................................................................................................................... - 1 -1.1糖尿病的分类 .................................................................................................................. - 1 - 1.2主要的发病机制 .............................................................................................................. - 2 - 1.3目前主要治疗方法 .......................................................................................................... - 2 -1.3.1口服降糖药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注射胰岛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营养治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降血脂的中草药2010-06-23 14:11:52 中国中医药报【大中小】【打印】我要评论(0)条降血脂的中草药山楂:山楂含山楂酸、酒石酸、柠檬酸等物质,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增加胃液消化酶等作用。
临床上常用山楂片,每次2~3片,每日3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也可用山楂果50克,水煎后代茶饮。
大黄:大黄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患者,口服大黄粉每次0.25克,每日4次,一个月为一疗程,可令甘油三酯下降。
尤其适用于大便秘结的高脂血症患者。
银杏叶:研究发现,银杏叶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市场上有中成药“银杏叶片”。
决明子:具有抑制血清胆固醇升高和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每日取炒决明子5~10克开水泡饮,连用一个月,可使胆固醇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何首乌:何首乌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吸收,加快胆固醇排泄,从而起到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临床常用“何首乌片”,每次5片,每日3次,对老年人高脂血症伴大便秘结的病人,属肝肾亏虚者为适宜。
蒲黄:能抑制肠道吸收外源性胆固醇,从而降低血脂的作用,但只有生蒲黄有效。
中草药降血脂的方法有哪些?肝癌1、黄芩:本品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
已分离出30多种有效成分,其中黄芩甙元、汉黄甙元、黄芩甙等具有降血脂作用,如用黄芩12克,加水煎成100毫升,早晚饭前各服50毫升,连服1-2个月,可使高血脂明显降低甚至恢复正常。
2、金银花:主要成分为氯原酸类化合物,如氯原酸和异氯原酸。
本品能减少肠内胆固醇吸收,使血浆中胆固醇含量下降。
金银花9克用开水冲泡当茶饮,对高脂血症有良好效果。
3、大黄:大黄的主要成分有蒽醌衍生物及二蒽酮衍生物。
取大黄适量用开水冲泡当茶饮,也可口服大黄粉或大黄浸膏片,具有良好的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4、泽泻:本品主要成分含有挥发油、生物碱、生物甙、天门冬酰胺、植物甾醇、树脂、脂肪酸、泽泻醇A、B及醋酸酯等。
黄芪多糖活性的研究进展作者:王丞姚坪陈惠丽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4年第06期摘要:黄芪多糖是中药黄芪的主要活性物质,通过黄芪根茎萃取、提纯得到。
黄芪多糖成分多样,由己糖醛酸、果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和葡糖醛酸等组成,颜色棕黄,粉末状,味微甜。
当前黄芪多糖已广泛应用于畜禽生产中,但由于黄芪多糖活性功能多样,其实际应用有待深入研究和发掘。
本文对黄芪多糖活性的研究进行梳理汇总,为黄芪多糖在畜禽行业的应用提供帮助。
关键词:黄芪多糖;活性黄芪是一种中医上常用的补气类中药,具有甘温补升、益气固表、生举清阳、利水消肿等功效,入脾、肺经。
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中的多糖类、皂苷类、黄酮类等活性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护器官等作用,还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细菌、造血等活性,在生产上可以调节肠道益生菌、提升屠宰性能、避免应激反应等,常用于饲料添加剂、微生物发酵、疫苗佐剂、精液冷冻、抗生素配伍等。
1 黄芪多糖活性概述1.1 抗氧化活性黄芪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功能全面、安全无毒,而且其抗氧化活性对各种动物和各类器官均能产生明显功效。
APS主要通过增强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来产生抗氧化作用,其效果往往与APS的浓度呈正比。
比如,在对淇河鲫的研究中,用APS投喂后,其肝脏中SOD、CAT、GPx活性显著增加,MDA降低,淇河鲫的抗氧化性能增强[1]。
APS具有抗衰老作用,APS可显著延缓秀丽线虫[2]、果蝇[3]、大鼠[4]等多种动物的衰老,其主要机制是APS抑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和衰老,减少了线粒体ROS5以及促进抗氧化基因dFOXO和4E-BP的表达,激活IGF-1信号通路实现抗衰老活性[5]。
黄芪甲苷(AS-IV)还可以通过干预机体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等发挥延缓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的作用[6]。
此外,APS的氧化性能够有效减轻替米考星对动物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实验表明小鼠在摄入APS后,通过其抗氧化和抗应激作用提升了SOD和GPx活性,显著抑制了心跳过速和收缩力减弱的情况[7]。
大黄的研究进展摘要:通过文献回顾,对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
大黄的活性成分大体上分为蒽醌类,多糖类,鞣质。
药理作用主要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影响,此外还有抗病毒,抗炎,甚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
结论:中药大黄是一种极有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
关键词:大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常用中药,是传统泻下类中药的代表,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
[1]大黄具多类药效活性成分,其中以蒽醌类,二蒽酮类,茋类,鞣质和多糖研究最多。
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抗炎,保肝及抗衰老等。
[2-4]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加之人们对中医药的不断认可,使得大黄临床使用量逐年加大,药材价格也随之攀升。
[5]现就近年来国内有关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1 活性成分1.1蒽醌类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均含有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游离型蒽醌类成分。
结合型蒽醌类成分有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大黄酸葡萄糖苷,大黄酸苷A~D(药用大黄不含大黄酸苷类等成分),[6]大黄还含有大黄蒽类衍生物与葡萄糖结合成的苷类和蒽酮类如蕃泻苷(Senno side)A,B,C,D,E,F等。
[7]1.2 蒽酮类蒽酮类为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主要有大黄二蒽酮(rheidin)A,B掌叶二蒽酮(palmidin)A,B,C,和番泻苷(sennoside)A~F等,Babu等新发现了具有明显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的蒽酮酯类成分及蒽酮醚类成分。
大黄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大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传统的植物,其治疗功效被广泛认可。
近年来,大黄的研究进展迅速,为人们对其潜在药理学效应的了解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本文将对大黄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首先,大黄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许多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抗肿瘤活性。
大黄中存在的芦丁、大黄甙和大黄酚等活性成分已被证实对某些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此外,在临床上,大黄和其他抗癌药物的联合应用也显示出显著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治疗效果。
因此,进一步研究大黄的抗癌机制以及其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拓宽癌症治疗的途径。
其次,大黄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潜力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大黄中的芦丁具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作用,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此外,大黄中的大黄素和大黄酚也具有促进血管舒张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因此,大黄可能成为一种有前景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其治疗机制以及优化其临床应用。
除此之外,大黄在抗炎和免疫调节方面也表现出一定潜力。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
此外,大黄还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反应。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大黄在炎症相关和免疫相关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未来,大黄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加强大黄的化学成分分析和药理学研究,以揭示其药效和作用机制。
其次,大黄的质量控制和提取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以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大黄的副作用和毒性也需要深入研究,以明确其在长期应用中的风险。
最后,大黄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和广泛,以探索其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潜力。
总的来说,大黄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通过加强对大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药理学效应,优化其应用方式,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和指导,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多贡献。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摘要:大黄别名将军、川军、锦文,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经. 它通便泻热、清。
热解毒、消痈散肿、破血行瘀。
主要成分有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多糖、番泻甙等,治疗疾病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综述了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在免疫调控、清除氧自由基、抑菌抗炎病毒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对心血管损伤、缺血性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其抗肿瘤、抗衰老的功效等进一步的研究。
大黄素能抑菌、抗炎、保护肝肾、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癌等,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正文:《本草纲目》曰:大黄“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火疮”。
大黄经历代医家长期运用,在内、外科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黄的药理研究进展很快,在临床上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一.大黄的化学成分及简介:[1]大黄( rhubarb)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我国有大黄 45个品种和两个亚种, 但载入《药典》可以药用的只有 3种, 即正品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神农本草经》中记述: 大黄, 味苦寒, 归胃、肝大肠经。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合五脏。
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物, 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大黄传统用于抗菌、泻下,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 国内外对中药大黄, 尤其是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二.大黄的药理作用1.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2]大黄有效单: 凝血可捉进血小板的拈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笋成。
两者尚可降低 AT一l 的活性没食子酸还能增高吸一 M G 含量,降低纤溶活性,这些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凝固。
1. 1 止血[3]《本草纲目》指出 :“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一、本文概述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源远流长。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大黄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属性,随后深入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包括泻下作用、抗菌作用、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大黄在临床各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并总结其疗效及安全性。
本文还将对大黄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贡献一份力量。
二、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利胆、泻下等多个方面。
大黄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其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蒽醌类等,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其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对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作用。
大黄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多种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抗菌和抗病毒方面,大黄的有效成分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或细胞膜,抑制其生长和繁殖,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
大黄还具有利胆作用。
其能够刺激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排泄,对胆结石、胆囊炎等胆道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大黄的泻下作用也是其药理作用之一。
其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促进排便,对便秘等肠道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利胆、泻下等作用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脉通方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费曜;陈中沛;朱丹平;樊玲;张西俭;牛亚珍【摘要】目的:探讨脉通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肾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腹腔注射STZ,建立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脉通方低、中、高剂量组,灌胃8周,观察脉通方对大鼠体征、FBG、FINS、ISI、TC、TG、HDL-C、LDL-C、24 h尿蛋白总量、肾脏指数K/W、CREA、BUN、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脉通方高剂量组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体质量,减少尿量;降低空腹FBG值;改善FINS水平和ISI值的降低;降低TG和LDL-C;降低K/W值;使CREA明显下降.治疗组肾小球病理改变有所减轻,系膜和基底膜增生明显改善.结论:脉通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具有调节糖脂代谢、减轻肾脏肥大、保护肾脏的作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4【总页数】4页(P480-483)【关键词】脉通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肾功能【作者】费曜;陈中沛;朱丹平;樊玲;张西俭;牛亚珍【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综合教研室,重庆 400016;重庆市中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21;重庆市中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21;重庆市中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21;重庆市中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21;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综合教研室,重庆 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补肾泻浊”为组方原则的“脉通方”用于糖尿病、早中期DN,尤其在肾精不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2]。
本实验通过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type 2 DM,T2DM)动物模型,观察“脉通方”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肾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发挥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