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817.65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3.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会导致价格上涨,价格的上涨又会刺激人们扩大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价格的下降又会刺激人们缩小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2)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比如通过温室大棚的建设来调节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可以扩大农作物种植的时空范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干旱地区也能栽培农作物。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可以使得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导致市场上能买到产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
也因此形成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6.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1)主要因素:指某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中重要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限制因素:指影响农业的不利因素中最严重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影响农业的有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水稻种植业的水源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梳理作者:房成玉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4年第06期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有关试题一般以具体的地理区域为背景,引导学生对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农业发展特点、区位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主要包括农业的定义、特点,区位的概念,区位因素的组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等知识点。
1.农业概念。
农业在广义上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种植业。
其定义为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者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的活动。
农业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等特点,不同地区的农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农业生产应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
2.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水文、气候和土壤等。
山地一般适合发展林业或是养殖业,平原适合发展耕作业。
光照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对农作物也有影响。
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必备的要素。
降水的多少也影响农业的类型,在南方降水充足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田农业。
北方降水少的地方,一般发展旱作农业。
在一些半干旱区域,一般发展畜牧业或灌溉农业。
人文因素包括政策、交通、市场、技术、劳动力、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市场对农业类型具有决定性作用,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技术方面的进步,如灌溉技术、耕作技術、培育良种技术能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
科技进步方面的变化表现在,运用科学技术对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采取温室技术能够实现农作物生产所需的光、湿度、热量,采取大规模自动化的灌溉技术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分。
【例题赏析】南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
近年来,当地政府决定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压缩棉花种植面积,鼓励和扶持以葡萄、红枣、核桃为代表的特色林果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九单元 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讲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考点导航核心素养考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区域认知:结合某农作物的分布,说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2.综合思维:通过分析自然和人文因素,说明某种作物或农业产区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3.人地协调观:说明某一农业生产对区域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考点二 典型地域的农业区位分析考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生产活动(1)概念:人们利用① 土地 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特点:② 地域 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Ⅰ.气候:包含③热量、光照、④降水等,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Ⅱ.水源:临近⑤河湖,或有地下水源、⑥高山冰雪融水,便于修渠打井进行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
Ⅲ.地形:平原适宜发展⑦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⑧林业或⑨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Ⅳ.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2)人文因素因素影响表现实例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较多地发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农副产品的生产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更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保障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我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他因素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大棚农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水稻种植需要较多的劳动力,现代农业精准施肥、喷洒农药、良种培育与科技有关,欧洲西部乳畜业的发展与历史文化、饮食习惯有关,等3.农业区位因素中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景观图)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
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
说明亚洲
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
年水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
在这十几年把耕地改了几次:
“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
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的?
作
物花卉
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
/kg)
2.5 2 0.8 0.4
运费率
(元
/kg/km
)
0.5 0.3 0.01 0.01
单位面
积产量
20 15 4 10
影响农
业区位选择
的因素不是
一成不变的,
尤其是社会
经济因素。
学生
自由发言,
总结规律:
由社会经
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
变迁。
充分
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和获取知
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
生分析图
表,对比归
纳的能力;
理论联系
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