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24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题方案(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一、现状与形势(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形势1.国内外现状。
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仍然是育种的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水稻、油菜、番茄等作物的杂交种已广泛用于生产,实现了作物品种矮化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重大突破,良种覆盖率已达80%。
在林果与花草品种选育方面,近20多年来我国选育出300余个新品种,在生产量、观赏性状、抗逆性等方面得到改良。
在畜禽品种选育方面,杂交育种仍是主要的品种改良手段。
目前,我国猪及部分家禽品种都存在专门化品系较少的问题,产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在水产品种选育方面,前苏联、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都普遍采用的是不同地理品系间和家养系与野生种间的杂交选育。
二是常规育种技术的改造升级成为提高动植物育种效率的有效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植物细胞培养、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分子育种等技术,已在禾本科、茄科、十字花科等50多种植物上得到应用。
通过品种的杂交,肉、蛋、奶产量得到显著提高,用人工授精、超排等技术,实现跨国使用最优秀种公牛;在水产品种改良方面,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鱼类基因转移研究。
三是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成为动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
日本、泰国、美国一直重视稻米品质研究。
多数油菜主产国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选育。
蔬菜、花卉和花生育种研究的趋势仍然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在林果与花草方面,选育专用型优质品种非常重要。
我国在梅花、牡丹等名花培育上有很大的优势。
在水产方面,选育的“松浦鲤”,具有抗寒能力强、生长快和耐高密度养殖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鲤鱼养殖的区域,“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生长速度近20%。
四是超级品种选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了“新株型育种”项目,但其超级稻品种结实率低、充实度差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
我国先后提出了三系和两系超级稻育种技术,育成了亩产超800kg的超级稻新品种,如“协优9308”、“两培优九”等。
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组织开展浙江省省级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4.08.12•【字号】•【施行日期】2014.08.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组织开展浙江省省级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各市、县(市、区)农业局、财政局(宁波不发):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浙政发〔2012〕9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省级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的通知》(浙政函〔2013〕145号)的要求,经省政府同意,2014年浙江省省级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项目将以公开竞争方式,择优选择实施主体。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建设目标从2014年起,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较好的种业企业,引导种业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研发机构和商业化育种体系。
争取通过4-6年努力,培育和建设20家左右农作物种业企业集团和骨干龙头,着力增强我省种业企业品种研发能力,加快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品种,提升和建设一定规模的制繁种基地,搭建种业展示交流交易平台,提升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二、建设重点和主要建设内容建设重点为培育农作物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综合能力,包括育种能力、种子种苗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新品种展示示范能力等。
(一)育种能力。
按培育农作物商业化育种能力需求,以育成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为目标,鼓励和扶持公益性育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人才、种质资源、设备、知识产权品种等向种业企业集聚,组建种业研究院(所)。
重点建设内容为育种材料引进与创新、合作育种,品种选育与加代繁殖,以及根据需要配备建设用于商业化育种实验室、试验用温室、网室、种质材料保存、育种试验田等的配套设施设备和补充购置育种实验仪器设备等。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19.02.17•【字号】浙财科教〔2019〕7号•【施行日期】2019.03.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项资金管理正文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科教〔2019〕7号各市、县(市、区)财政局、科技局(宁波不发),省属有关单位:为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推进“创新强省”和“两个高水平”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8〕43号)等规定,我们制定了《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映。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9年2月17日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省科技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推进“创新强省”和“两个高水平”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8〕43号)等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或中央授权省级统筹安排,用于支持我省开展科研攻关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科研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实行滚动预算,具体支持范围原则上以三年为一周期,到期(中期)后进行综合评价,视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第三条省财政厅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资金下达,会同省科技厅和省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专项资金监督检查。
浙粳100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与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选育的晚粳新品种,因分蘖力强、耐寒性强、产量高,2020年已作为湖州市常规晚粳稻主导品种而大面积示范推广。
通过育秧、栽培技术研究,持续挖掘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因种栽培具有重要意义[1-5]。
1材料和方法1.1供试材料1.1.1试验地点试验设在湖州市南浔区旧馆镇港湖村粮食功能区,该核心基地共有水田面积13.33hm 2,前茬为冬闲田,本试验面积8hm 2。
1.1.2供试品种浙粳100(浙审稻2019005)属中熟常规晚粳稻,株高适中,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剑叶短、挺,叶色绿色。
直立穗,着粒密,谷壳黄亮、深黄色。
株型紧凑,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
丰产性好。
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
1.2试验设计浙粳100示范采用机插移栽和人工移栽2种方式,其中人工移栽面积为2亩、机插移栽面积8hm 2。
人工移栽采用128孔蔬菜营养钵育秧,每亩用秧盘120只,用种量在2kg/亩;机插移栽采用7寸秧盘育秧,每盘用稻种90~100g ,每亩用秧盘25只,用种量在2.5kg/亩左右。
5月5日浸种,5月7日催芽,5月10日叠盘播种,6月2~3日机插,机插密度为1.5112万丛/亩,手插密植为1.5556万丛/亩。
每亩机插落田苗4.98万,手插落田苗5.289万。
1.3试验方法田间管理按当地常规栽培技术进行。
5月中下旬每亩用41%草甘膦200mL 对水40kg 均匀喷雾于大田,消灭播前老草,5月下旬,整平田面,落差在3cm 以内;6月13日每亩(下同)施尿素7.5kg ;7月2日施复合肥(进口阿康)25kg ;8月3日施尿素5kg+钾肥5kg ;8月24日喷施浙大生产的叶面肥。
6月下旬对示范田块进行人工开沟,平均沟深30cm 、沟宽45~50cm ,每12m 开沟1条。
病虫草害防治,按病虫情报进行,共用药4次。
始穗期和灌浆期结合病虫防治用上海绿泽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芸乐收各1次。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通知正文:----------------------------------------------------------------------------------------------------------------------------------------------------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通知浙农专发〔2017〕115号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厅有关单位:《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已经厅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省农业厅2017年12月25日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及农业部2016年第4号令《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浙江省辖区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五种农作物。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条省农业厅设立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品审会),负责浙江省辖区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第五条省品审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
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省品审会一般由15-17人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3-4名。
第六条省品审会设立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品审办),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办公室设在省种子管理总站,负责省品审会的日常工作。
具体承担建立包括申请文件、品种审定试验数据、种子样品、审定意见和审定结论等内容的审定档案,保证可追溯。
第七条省品审会设稻、小麦、旱粮(大豆、玉米)、棉花等4个专业组。
各专业组成员由7-11人组成,设组长1名,副组长1-2名。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大力推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21.09.24•【字号】浙农专发〔2021〕51号•【施行日期】2021.1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大力推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的通知浙农专发〔2021〕51号各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粮食物资局: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和供需形势总体向好,粮食播种面积逐步扩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刚性增长,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收益和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为有效控制和节约成本,提高种粮水平和效益,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就推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目标,按照“保护能力、扩面增产、优化结构、提升品质、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着力于降成本、增效益、强激励,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生产经营机制,强化政策引导激励等,努力实现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法和良制有机结合,提高农民种粮能力和生产水平,推动粮食生产降本增效,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粮食生产体系夯实基础。
争取到“十四五”末,水稻单产提高5%以上,种粮亩均效益提高10%以上。
二、主要措施(一)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种植基础,优化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和品种结构,稳定发展优质水稻生产,扩大特色粮食作物。
浙北晚粳稻区,着力推广优质晚粳稻品种,不断改善粳稻品质;浙东南沿海及浙中早籼稻区,根据加工、饲料、食用等不同用途,重点发展加工用优质早稻;浙西、浙南晚籼稻区,着力推广优质晚籼稻品种,提高晚籼稻食用品质。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各市、县(市、区)财政局、科技局(宁波不发),省级有关单位:为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推进“创新强省”和“两个高水平建设”,根据《预算法》和《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8〕43号)等法规政策规定,我们制定了《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省科技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创新强省”和“两个高水平建设”,根据《预算法》和《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8〕43号)等法规政策规定,我们制定了《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第二条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或中央授权省级统筹安排,用于支持我省科研攻关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科研环境条件等的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实行滚动预算,具体支持计划原则上以三至五年为一周期,到期后,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第三条省财政厅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会同省科技厅和省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省科技厅负责专项项目管理,建立项目库,组织项目评审,提出专项资金分配建议方案,细化编制年度专项资金预算。
第四条专项资金按照“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分类支持,合理配置;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原则管理和使用。
第二章支持对象和范围第五条专项资金的支持对象是浙江省境内(不含宁波)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他具备科研开发或科技服务能力的单位,以及市、县(市、区)政府(以下简称“市县”)、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小镇等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浙江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与项目管理办法(送审稿)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规范管理程序,明确管理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省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浙委办发〔2017〕21号)、《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改革方案》(浙科发计〔2016〕144号)的要求,对《浙江省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2〕79号)予以修订。
第二条 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以下简称科技计划)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或政策调控引导等方式,由省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关科技问题的方案部署。
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是指列入省级科技计划,由法人或自然人承担,在一定时期内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及相关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定项目。
第三条省级科技计划与项目的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 1 -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支持、科学规范、注重绩效、透明公正、宽容失败等原则。
第四条 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实行公开行政制度。
按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程序,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与评价等信息,应当通过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
实行全过程在线化、痕迹化管理,实现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
涉及国家技术秘密的项目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实行回避制度。
(一)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者,在项目立项、经费分配、项目验收、争议处理等环节,如与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负责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二)咨询与评审专家与咨询评审对象有直接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履行职责的,应当主动回避;由咨询或评审对象申请提出且理由正当需要回避的专家应当回避;(三)受委托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与公开竞争人、被评估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
第六条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放管服”改革,明确各管理层级的责任,确保委托放权到位、管理规范有序。
1174㊀㊀2024年第65卷第5期收稿日期:2024-02-24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5-6-1);浙江省科技计划(2022C02016-1);浙江省公益性研究计划(LGN21C150007,LGN21C150008);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新成果示范推广项目(tg2022009)作者简介:沈立(1982 ),男,浙江杭州人,本科,主要从事蔬菜种子销售及推广工作,E-mail:44317269@㊂通信作者:张古文(1981 ),男,山西运城人,博士,主要从事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工作,E-mail:zhangguwen@㊂文献著录格式:沈立,龚亚明,刘娜,等.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24,65(5):1174-1178.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40080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沈立1,龚亚明2,3,刘娜2,3,冯志娟2,3,卜远鹏2,3,王斌2,3,张古文2,3∗(1.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㊀314419;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3.农业农村部南方豆类蔬菜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浙江杭州㊀310021)㊀㊀摘㊀要:浙农20号是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联合选育的菜用春大豆新品种,2023年通过浙江省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豆2023002,具有产量高㊁品质优㊁抗病性强㊁适应性广㊁商品性佳等特点㊂区试平均生育期79.4d;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28.2cm,主茎节数7.7节,有效分枝数3.3个;单株有效荚数29.1个,标准荚率72.6%,标准二粒荚荚长5.5cm㊁荚宽1.5cm,平均每荚粒数2.0粒;鲜百荚重304.3g,鲜百粒重79.2g;籽粒椭圆形,种皮淡绿色,子叶黄色,口感香甜柔糯㊂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15和SC18株系,感炭疽病㊂2020 2021年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区域试验667m 2平均产量836.8kg;2022年生产试验667m 2平均产量660.0kg,适宜在浙江及周边地区春季种植㊂关键词:菜用大豆;浙农20号;特征特性;农艺性状;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643.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4)05-1174-05Breeding and key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a new vegetable soybeanvariety Zhenong 20SHEN Li 1,GONG Yaming 2,3,LIU Na 2,3,FENG Zhijuan 2,3,BU Yuanpeng 2,3,WANG Bin 2,3,ZHANG Guwen 2,3∗(1.Zhejiang Wuwangnong Seed Industry Co.,Ltd.,Hangzhou 314419,Zhejiang;2.Institute of Vegetables,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 310021,Zhejiang;3.Key Laboratory of Vegetable LegumesGermplasm Enhancement and Molecular Breeding in Southern China (Co-construction by Ministry and Province),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Hangzhou 310021,Zhejiang)㊀㊀Abstract :Zhenong 20is a new vegetable soybean variety bred by Zhejiang Wuwangnong Seed Industry Co.,Ltd.andthe Institute of Vegetables,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t was approved by Zhejiang Province in 2023,with the approval number Zheshendou 2023002.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yield,good quality,high disease resistance,wide adaptability and good commercialization.It has the average reproductive period of 79.4d,determinatepodding habit,converging plant type.The plant height is 28.2cm,main stem node is 7.7,and effective branche is 3.3.There are 29.1effective pods per plant,with a standard pod rate of 72.6%.The standard two pod is 5.5cm long and 1.5cm wide,with an average of 2.0seeds per pod.Fresh hundred pods weigh is 304.3g,and fresh hundred seeds weighis 79.2g;The seeds are elliptical in shape,the seed coat is light green,the cotyledons are yellow,and the taste is fragrant,sweet,soft and glutinous.It was highly resistant to mosaic virus disease SC15and SC18strain,and susceptible to anthracnose.The average yield of 667m 2was 836.8kg in the regional test of fresh spring soybeans of Zhejiang Province in2020and 2021,and the average yield of 667m 2was 660.0kg in the production test of fresh spring soybeans of ZhejiangProvince.This variety is suitable for spring planting in Zhejiang and surrounding provinces.Keywords :vegetable soybean;Zhenong 20;characteristics;agronomic characters;cultivation techniques㊀㊀菜用大豆,又称鲜食大豆,俗称毛豆,是大豆在鼓粒盛期至初熟期采收鲜荚作蔬菜食用的大豆总称,属大豆的专用型品种[1]㊂菜用大豆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广泛种植的豆类蔬菜之一,其籽粒富含蛋白质㊁不饱和脂肪酸㊁维生素㊁矿质元素㊁膳食纤维和异黄酮等,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2-4]㊂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利用坡地和撂荒地,区域化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全国多个地区大力发展菜用大豆产业[5]㊂实践证明,菜用大豆种植时间短,茬口相对灵活,日常管理简单,产量稳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6-8]㊂浙农20号是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联合选育的中晚熟菜用春大豆新品种,2023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豆2023002,具有产量高㊁品质优㊁抗病性强㊁适应性广㊁商品性佳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及周边地区春播种植㊂1㊀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2011年春季,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自主选育的浙农8号(浙审豆2009002)为母本㊁浙农6号(浙审豆2009001)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母本浙农8号具有熟期早㊁抗病性强㊁商品性好等优点,父本浙农6号具有产量高㊁品质优㊁荚宽粒大㊁商品性好等优点㊂杂交种子F0收获后于2011年秋季在杭州加代扩繁㊂2012年春种植F2群体,从该世代开始至2015年春一直采用系谱法选择优良后代,2016 2017年进行品系比较试验,该品系表现出产量高㊁抗病性强㊁商品性好等优良特性,最终入选㊂2018 2019年在省内的萧山㊁嘉兴㊁台州㊁衢州㊁丽水㊁宁波等地进行多点比较试验㊂2020 2021年参加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区域试验,2022年参加浙江省鲜食春大豆生产试验, 2023年通过浙江省审定(表1)㊂表1㊀浙农20号的选育过程Table1㊀Breeding process of Zhenong20年份季节世代田间表现及处理方法年份季节田间表现及处理方法2011春F0配制杂交组合2015秋秋繁,增加种子量2011秋F1种植杂交种子,种子混收2016春品系比较试验2012春F2系谱法选择优良单株,单株留种2016秋秋繁,混合留种2012秋F3系谱法选择优良单株,单株留种2017春品系比较试验,选定品系2013春F4系谱法选择优良单株,单株留种2018春省内多点品种比较试验2013秋F5系谱法选择优良单株,单株留种2019春省内多点品种比较试验2014春F6系谱法选择优良单株,单株留种2020春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区域试验2014秋F7系谱法选择优良单株,单株留种2021春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区域试验2015春F84个株系表现较好,株系内混合留种2022春浙江省鲜食春大豆生产试验2㊀产量表现2.1㊀区域试验㊀㊀2020 2021年参加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区域试验,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试验田安排在地势平整㊁肥力较好㊁排灌方便㊁前茬一致的地块,2年以上没有种植过大豆,四周设保护行㊂播种㊁施肥等田间管理按当地习惯进行,要求小区和品种间田间管理一致㊂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3.2m2,每畦2行,每小区4畦8行,行距0.45m,沟0.3m,穴距0.3m,667m2种植1.2万株㊂穴播,每穴播3粒,出苗后人工定苗留2株㊂2020年区域试验中(表2),浙农20号的667m2平均产量为817.0kg,比对照浙农6号增产16.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为85.7%;2021年区域试验中,浙农20号的667m2平均产量为856.7kg,比对照浙农6号增产6.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为75.0%;2年667m2平均产量为836.8kg,比对照浙农6号增产11.3%,增产点率为80.4%㊂2.2㊀生产试验㊀㊀2022年参加浙江省鲜食春大豆生产试验,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试验田安排在地势平整㊁肥力较好㊁排灌方便㊁前茬一致的地块,2年以上没有种植过大豆,四周设保护行㊂播种㊁施肥等田间管理按当地习惯进行,要求小区和品种间田间管理一致㊂采用大区对比,面积333.4m2,不设重复,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措施同区域试验㊂测产结果表明,浙农20号的667m2平均产量为666.0kg,比对照浙农6号增产8.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表2)㊂1176㊀㊀2024年第65卷第5期表2㊀浙农20号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Table 2㊀Production results of Zhenong 20inthe regional and production test试验类型品种年份667m 2产量/kg比CK /%显著性增产点率/%区域试验浙农20号2020817.016.6极显著85.72021856.7 6.6极显著75.0平均836.811.380.4浙农6号2020700.402021803.30平均751.90生产试验浙农20号2022660.08.5极显著100.0浙农6号2022608.303 品种特征特性3.1㊀形态特征㊀㊀根据2020 2021年区域试验结果(表3),浙农20号的叶形为卵圆形,花色为白色,茸毛色为灰色,荚形为弯镰形,结荚习性为有限结荚,株型收敛㊂3.2㊀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㊀㊀由表4可知,浙农20号平均生育期为79.4d,株高28.2cm,主茎7.7节,有效分枝3.3个,单株有效荚数29.1个,标准荚率72.6%,每荚粒数2.0个,鲜百荚重304.3g,鲜百粒重79.2g,标准二粒荚荚长5.5cm,标准二粒荚荚宽1.5cm㊂表3㊀浙农20号的形态特征Table 3㊀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Zhenong 20品种年份叶形花色茸毛色鲜荚色荚形结荚习性株型浙农20号2020卵圆白色灰绿色弯镰形有限结荚收敛2021卵圆白色灰绿色弯镰形有限结荚收敛浙农6号2020卵圆白色灰绿色弯镰形有限结荚收敛2021卵圆白色灰绿色弯镰形有限结荚收敛表4㊀浙农20号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Table 4㊀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economic traits of Zhenong 20品种年份生育期/d 株高/cm 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标准荚率/%每荚粒数鲜百荚重/g 鲜百粒重/g 标准二粒荚长/cm 标准二粒荚宽/cm 浙农20号202078.631.58.0 3.027.472.8 2.0298.180.8 5.3 1.4202180.124.87.4 3.530.972.4 2.0310.577.6 5.6 1.5平均79.428.27.7 3.329.172.6 2.0304.379.2 5.5 1.5浙农6号202081.239.87.3 2.723.558.4 1.8364.887.1 5.8 1.5202180.134.3 6.7 3.326.666.8 1.8348.688.4 6.6 1.5平均80.737.17.03.025.062.61.8356.787.76.21.53.3㊀品质与口感㊀㊀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转基因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2020 2021年检测结果(表5),浙农20号可溶性总糖含量2.1%,淀粉含量4.6%,水分含量67.3%,蛋白质含量11.9%,脂肪含量5.6%,品尝平均得分85.3㊂表5㊀浙农20号的品质与口感Table 5㊀Quality and taste of Zhenong 20品种年份可溶性总糖含量/%淀粉含量/%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品尝得分浙农20号2020 1.6 4.968.412.0 6.183.52021 2.6 4.466.111.8 5.187.1平均2.1 4.667.311.9 5.685.3浙农6号2020 2.8 4.667.311.6 5.684.320213.2 5.366.610.94.889.4平均3.04.967.011.35.286.93.4㊀抗病性㊀㊀经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检测(表6),2020年,浙农20号对大豆病毒病SC15株系和SC18株系的病情指数均为0,抗性为高抗;炭疽病病情指数为40.72,抗性为感病㊂2021年,浙农20号对大豆病毒病SC15株系和SC18株系的病情指数均为0,抗性为高抗;炭疽病病情指数为43.74,抗性为感病㊂表6㊀浙农20号的抗病性表现Table 6㊀Disease resistance of Zhenong 20品种年份SC15株系SC18株系炭疽病病情指数抗性结论病情指数抗性结论病情指数抗性结论浙农20号20200高抗0高抗40.72感病20210高抗0高抗43.74感病最高0高抗0高抗43.74感病浙农6号202046中感41中感44.12感病202138中感36中感48.54感病最高46中感41中感48.54感病4 栽培技术要点4.1㊀地块选择㊀㊀菜用大豆忌雨水浸泡,江南地区早春容易遭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因此,需选择前茬无豆科作物种植的地势较高㊁排灌方便㊁无遮阴㊁无禽畜危害㊁肥力较好的地块㊂为防止菌核病发生,一般不选择前茬为菊科类作物如向日葵等的地块轮作[9]㊂4.2㊀适时播种㊀㊀浙江省内露地一般3月底至4月初播种,选择雨后天气晴好的日期下种,最好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㊂白色地膜先播种后盖膜,黑色地膜先盖膜后播种㊂4.3㊀种子处理㊀㊀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小粒㊁瘪粒㊁病斑粒㊁虫食粒及杂质㊂条件允许的话可晒种1~2d,以杀死种皮表面的部分病原微生物㊂同时,可选用大豆种衣剂拌种,预防土传病害或土壤害虫危害㊂播种后7d 左右,种子子叶快要出土时注意防治鸽子㊁喜鹊等鸟害,可采用喷施 鸟立逃 驱鸟剂,悬挂驱鸟彩带㊁安装驱鸟器或布置稻草人等方式驱赶危害鸟类[9]㊂4.4㊀种植密度㊀㊀深沟高畦,一般畦宽0.9~1.0m,沟宽0.2~0.3m,行距0.45~0.50m,穴距0.25~0.30m,每穴播种3粒,留苗2~3株,每667m 2控制在1.3万~1.5万株[10]㊂667m 2用种量4~5kg,播种时要求足墒播种,深浅一致,确保一次全苗㊂4.5㊀肥水管理㊀㊀该品种株高中等,主茎粗壮,耐肥抗倒,因此,基肥要施足㊂基肥分有机肥和化肥,肥力中等地块,一般每667m 2用600~800kg 有机肥和25kg复合肥拌匀后施用,肥力较低的地块每667m 2使用1000~1200kg 有机肥和25kg 复合肥拌匀后施用㊂追肥一般分2次施入,第1次在植株生长至10~12cm 时,每667m 2追施复合肥12~15kg;植株长势弱的地块再追施尿素6~8kg㊂第2次在植株花已开败整株进入结荚期时,每667m 2追施复合肥15~20kg;植株长势弱的地块同时再追施尿素8~10kg㊂植株长势弱的地块在鼓粒期每667m 2再追施复合肥10~15kg 或喷施叶面肥1~2次[11]㊂4.6㊀杂草防除㊀㊀播种后出苗前用乙草胺㊁金都尔等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㊂出苗后,单子叶杂草选用精喹禾灵防治,双子叶杂草采用氟磺胺草醚防治㊂在单子叶杂草3~5叶期,每667m 2使用60~80mL 5%的精喹禾灵乳油兑水40~50kg 进行喷雾,在双子叶杂草1~3叶期,每667m 2使用60~120mL 25%的氟磺胺草醚水剂兑水20~30kg 进行喷雾[12]㊂杂草防治越早效果越好,在喷施除草剂时,不能随意加大除草剂药量,同时注意压低喷雾器罩口,不要喷到菜用大豆植株上㊂4.7㊀病虫害防治㊀㊀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预防为主㊁综合防治的策略,合理轮作,播种前清洁田园,对种子进行晒种消毒㊁采用种衣剂或根瘤菌拌种,合理安排种植密度,保证田间的通风透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㊂生长期常见的病害有病毒病㊁根腐病㊁炭疽病㊁疫病㊁细菌性斑点病㊁霜霉病㊁白粉病;虫害有地老虎㊁蜗牛㊁蛞蝓㊁蚜虫㊁蓟马㊁烟粉虱㊁各种叶蛾㊁豆荚螟等,要及时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采取防治措施㊂病虫害不严重时,可在田间释放天敌昆虫,例如瓢虫㊁赤眼蜂等,也可在田间种植对天敌昆虫有益的植物万寿1178㊀㊀2024年第65卷第5期菊㊁大葱等㊂必要时,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防治要对症下药,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轮换使用药剂,提高防治效果㊂同时建立防治档案,记录每次防治的时间㊁使用的农药种类㊁用量等信息,为下一次的防治提供参考㊂4.8㊀适时采收㊀㊀当植株上下80%以上豆荚鼓粒充分时及时采收,过早或过晚采收都不利于高产优质㊂采收后及时放置于阴凉处或冷藏,有利于保障品质和商品性㊂参考文献:[1]㊀盖钧镒,王明军,陈长之.中国毛豆生产的历史渊源与发展[J].大豆科学,2002,21(1):7-13.[2]㊀陈华涛,陈新,顾和平,等.不同基因型菜用大豆品质构成因子的比较[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6):1508-1510.[3]㊀葛明初,张古文,刘娜,等.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17号在海宁市的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10):2438-2441.[4]㊀卜远鹏,刘娜,张古文,等.菜用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多样性评价及核心种质与食味品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浙江农业学报,2023,35(6):1307-1314.[5]㊀郁晓敏,袁凤杰,傅旭军,等.大豆浙鲜豆201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7):1696-1698.[6]㊀张红梅,顾和平,曹庆穗,等.大棚菜用大豆 水芹水旱轮作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4(10):82-83. [7]㊀朱佳豪,焦健,蒲怡,等.固氮根瘤菌与海南主栽菜用大豆的共生匹配性和促生效应[J].大豆科学,2023,42(4):441-450.[8]㊀陈润兴,雷俊,汪寿根,等.秋季菜用大豆延后播种对鲜荚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3,32(5):625-628.[9]㊀曲志鹏,周新宇,刘宁,等.连作和轮作大豆菌核病发生情况调查[J].大豆科技,2023(6):31-35. [10]㊀戴峥峰,陈江,陈琦辉.鲜食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11):176-177. [11]㊀王冬群,成美玲.春季菜用大豆高雄9号肥料与密度相关性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5):972-973,976.[12]㊀陈宇飞,胡新,高世杰,等.3种喷雾助剂对东北春大豆除草剂减量增效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9,38(3):421-427.(责任编辑:王新芳)。
收稿日期:2023-01-21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4)作者简介:俞法明(1973 ),男,浙江嵊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E-mail:yfm4679@㊂文献著录格式:俞法明,王晓峰,许俊勇,等.早籼稻品种浙1831的选育与生产示范[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4):770-773.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233早籼稻品种浙1831的选育与生产示范俞法明1,王晓峰2,许俊勇3,朱国富1,翟荣荣1,叶靖1,巫明明1(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2.嵊州市良种繁育场,浙江嵊州㊀312464;3.温州市原种场,浙江瑞安㊀325207)㊀㊀摘㊀要:浙1831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常规早籼稻新品种,2022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熟期早㊁株高中等㊁株型紧凑㊁丰产性好㊁中抗稻瘟病㊁稻谷适宜加工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及同类型生态地区作早稻种植㊂2022年在浙江省多地开展了生产示范,介绍了浙1831的选育经过㊁品种特性㊁生产示范情况与栽培技术要点㊂关键词:早籼稻;浙1831;选育;生产示范中图分类号:S51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04-0770-04㊀㊀早籼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㊂早籼稻具有复种指数高㊁种植成本低㊁产量稳㊁品质高㊁易保存㊁用途广等许多中晚籼稻无法替代的特点㊂特别是近几年国际粮食安全问题凸显,早籼稻对我国实现粮食扩面增产和稳产保供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㊂据统计,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5%以上[1],而新品种是良种推陈出新的基础㊂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生产区对早稻生育期要求十分苛刻,早熟兼具适宜加工特性的早籼稻品种在浙江省备受早稻种植大户的青睐[2-3]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早熟㊁高产㊁加工专用为选育目标,采用常规育种方法选育的早籼稻新品种浙1831,具有熟期早㊁株高中等㊁株型紧凑㊁丰产性好㊁中抗稻瘟病㊁稻谷适宜加工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等早籼稻同生态区作早稻种植㊂2018 2021年,浙1831通过浙江省常规早籼稻新品种选育团队联合品比试验㊁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及浙江省早籼稻生产试验,2022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为浙审稻2022001㊂为有效展示浙1831的特征特性及高产稳产特性,加速浙1831在浙江省内的推广应用,尽早发挥新育成品种的增产效益,2022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在浙江省内诸暨㊁嵊州㊁余姚㊁龙游㊁南浔等地建立5个浙1831生产示范方㊂现介绍浙1831的亲本来源与选育经过㊁品种特性㊁生产示范情况及栽培技术要点㊂1 亲本来源与选育经过1.1㊀亲本来源㊀㊀浙1831是以浙1108为母本㊁嘉育938[4]为父本,通过常规育种方法育成㊂母本浙1108的品种来源为G04-44/中佳早2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常规早籼稻品系,产量高㊁熟期早㊁株型紧凑㊁分蘖好㊁千粒重低㊁稻瘟病抗性好;父本嘉育938的品种来源为浙农43//嘉育253/G01-139,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常规早籼稻品种,产量高㊁植株矮㊁茎秆粗壮㊁抗倒性好㊁穗形大㊁千粒重高㊂1.2㊀选育经过㊀㊀2012年夏季在杭州以浙1108为母本㊁嘉育938为父本进行杂交配制组合,2012年冬季在海南陵水种植24株F 1代,2013年春季去除疑假单株后混收种子约100g,在杭州F 2代种植约960株,夏季选优良株20个穗,2013年冬季在海南陵水进行F 3代穗系加代种植,春季选优良株14个穗,2014年秋季在杭州进行F 4代穗系翻秋加代种植,选优良株13个穗,2015年春季在杭州进行F 5代穗系加代种植,夏季选优良株16个穗,2016年春季杭州进行F6代穗系加代种植,夏季选稳定优良株5株,并对其中1个单株所在穗系进行小区收割,2017年将其编号为9130,在杭州进行小区比较试验,表现熟期早㊁株高中等㊁株型紧凑㊁成熟一致㊁丰产性好;2018年在杭州㊁海宁和嵊州组织多点比较试验,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将其定名为浙1831㊂2019年参加浙江省常规早籼稻新品种选育团队联合品比试验,并进行了抗性鉴定和米质鉴定㊂2020 2021年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2021年同步参加浙江省早籼稻生产试验,2022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㊂浙1831的具体系统选育过程见表1㊂表1㊀浙1831的选育经过时间地点育种世代处理2012年春 夏浙江杭州F0杂交配制组合:浙1108ˑ嘉育9382012年冬 2013年春海南陵水F1南繁加代2013年春 夏浙江杭州F2集团加代,选20穗2013年冬 2014年春海南陵水F3穗系加代,系统选育14穗2014年秋浙江杭州F4穗系加代,系统选育13穗2015年春 夏浙江杭州F5穗系加代,系统选育16穗2016年春 夏浙江杭州F6穗系加代,选优良单株5株,择1个单株所在穗系进行小区收割2017年春 夏浙江杭州F7小区比较试验,表现为熟期早㊁株高中等㊁株型紧凑㊁成熟一致㊁丰产性好2018年春 夏浙江杭州㊁海宁㊁嵊州F8省内多点鉴定试验,定名为浙18312019年春 夏浙江省常规早籼稻新品种选育团队联合品比试验点F9参加浙江省常规早籼稻新品种选育团队联合品比试验2020年春 2021年夏浙江省早籼稻区试点F10~F11参加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2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 品种特性2.1㊀产量表现㊀㊀2020年浙1831参加浙江省早稻区试,平均产量7.529t㊃hm-2,比对照中早39增产6.0%,未达显著水平,产量位居小组第1,增产点率为87.5%;2021年继续参加浙江省早稻区试,平均产量8.690t㊃hm-2,比对照中早39增产5.9%,达显著水平,产量位居小组第2,增产点率为85.7%㊂2a浙江省区试平均产量为8.109t㊃hm-2,比对照中早39增产5.9%,增产点率为86.6%㊂2021年参加浙江省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684t㊃hm-2,比对照中早39增产3.2%㊂2.2㊀生物学特性㊀㊀浙1831生育期较短,属早中熟早籼类型, 2020 2021年2a省区试平均全生育期为108.9d,比对照中早39早熟2.4d㊂浙1831株高中等,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剑叶挺直,叶色绿,穗型中等,结实率好,谷粒椭圆形,稃尖秆黄色㊁无芒㊂2020 2021年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表明,浙1831平均有效穗323.3万㊃hm-2,株高91.2cm,每穗总粒数126.5粒,实粒数109.6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4.7g(表2)㊂表2㊀浙1831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表现试验年份全生育期/d落田苗/(万㊃hm-2)有效穗/(万㊃hm-2)株高/cm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2020111.6136.5333.089.2126.4105.583.524.2 2021106.1123.0313.593.1126.5113.789.925.22.3㊀抗性基因检测与抗性表现㊀㊀利用20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2㊁Pi5㊁Pi9㊁Pi25㊁Pi36㊁Pi37㊁Pi40㊁Pi41㊁Pi64㊁Pik-m㊁Pia㊁Pib㊁Pi-d2㊁Pi-d3㊁Pigm㊁Pit㊁Pi-ta㊁Piz㊁Piz-t㊁Pik-h[5-7]和6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㊁Xa7㊁xa13㊁Xa21㊁Xa23㊁Xa26[8]对浙1831进行稻瘟病抗性基因和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检测,发现浙1831含有Pi5㊁Pi9㊁Pi25㊁Pi37㊁Pi40㊁Pi41㊁Pi64㊁Pik-m㊁Pia㊁Pib㊁Pi-d2㊁Pi-d3㊁Pigm㊁Piz㊁Pizt㊁Pikh共1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含有Xa1㊁Xa7㊁Xa13㊁Xa21㊁Xa23共5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说明浙1831对稻瘟病及白叶枯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基础和改良潜力,尤其是浙1831含有Pi5㊁Pik-m㊁Pigm㊁Xa23等广谱抗性相关基因,是安全生产和推广的重要基础㊂据2020 2021年浙江省早籼稻区域试验抗性鉴定(表3),叶瘟平均3.0级,穗瘟5.0级,穗瘟损失率3.0级,综合指数为3.7,白叶枯病平均7.5级㊂浙1831评价为中抗稻瘟病㊁高感白叶枯病㊂表3㊀浙1831的抗性表现鉴定年份稻瘟病级别白叶枯病级别平均叶瘟最高叶瘟穗发病率穗瘟损失率综合指数抗性评价平均最高抗性评价2020 3.3453 3.8中抗 6.47感㊀2021 2.6353 3.5中抗8.59高感2.4㊀稻米品质㊀㊀2020 2021年,浙1831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检测(表4), 2a平均糙米率79.2%,精米率68.6%,长宽比2.2,垩白粒率33.5%,垩白度3.8%,透明度3.0级,胶稠度87.0mm,直链淀粉含量12.6%, 2a米质各项指标综合评价均为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普通㊂浙1831胶稠度和出糙率较高,适合加工米粉㊁生产味精㊁酒精等粮食加工业和粮食储备㊂表4㊀浙1831的稻米品质试验年份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mm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mm直链淀粉含量/%等级(部颁)202079.668.430.4 5.4 2.118.0 1.7 4.0 3.282.011.2普通202178.868.840.2 5.8 2.249.0 5.8 2.0 4.192.014.0普通3 生产示范3.1㊀示范设计㊀㊀为尽快在浙江省内应用推广种植,发挥新育成品种的粮食增产和种植效益,2022年在诸暨市枫桥镇㊁嵊州市崇仁镇㊁余姚市马渚镇㊁龙游县塔石镇㊁南浔区双林镇开展了早稻生产示范㊂其中龙游县塔石镇㊁南浔区双林镇2个示范方采用直播栽培模式,其余3个示范方采用机插栽培模式,整个生育期生产管理除诸暨市枫桥镇示范方采用当地早稻高产栽培技术外,其他示范方采用当地一般的早稻栽培管理方式进行㊂机插示范方采用随机抽取代表田块现场实割实测方式进行,直播示范方采用整个示范方割后烘干测产方式进行(表5)㊂表5㊀2022年浙1831生产示范地点面积/hm2栽培方式测产方式产量/(t㊃hm-2)诸暨市枫桥镇8.0机插随机抽取代表田块现场实割实测10.571嵊州市崇仁镇 6.7机插随机抽取代表田块现场实割实测9.855余姚市马渚镇 4.0机插随机抽取代表田块现场实割实测9.966龙游县塔石镇7.2直播整个示范方割后烘干测产8.709南浔区双林镇8.0直播整个示范方割后烘干测产8.8733.2㊀示范结果㊀㊀2022年早稻生产期间,虽然生育前期气温较往年低,导致分蘖受阻,生育期比往年略长,但成熟期气候较好,对早稻高产形成较为有利㊂经测产,5个示范方的平均产量为9.595t㊃hm-2,其中3个机插示范方平均产量都超过农业农村部认定早稻 超级稻 9.000t㊃hm-2的产量要求,其中诸暨市枫桥镇示范方平均产量最高,达10.571t㊃hm-2,其次为余姚市马渚镇示范方,平均产量为9.966t㊃hm-2,嵊州市崇仁镇和南浔区双林镇示范方平均产量分别为9.855㊁8.873t㊃hm-2,龙游县塔石镇示范方平均产量最低,为8.709t㊃hm-2 (表5)㊂从各个示范方的平均产量结果看,浙1831产量都超过当地的早稻生产平均产量,如加强示范方的栽培管理措施,浙1831还有更大的增产可能㊂浙1831熟期早,各示范方成熟时间都比中早39早2d左右㊂浙1831机插和直播示范方都表现为生长平衡㊁有效穗数足㊁结实率高㊁穗粒结构协调㊁后期青秆黄熟㊁剑叶挺直㊁熟相较好,除嵊州市崇仁镇示范方由于部分田块后期断水过早导致少量倒伏外,其他示范方无倒伏情况发生,说明浙1831抗倒能力佳,适合在生产上可根据实际采取机插或直播不同选择㊂4 栽培技术要点浙1831属于早中熟早籼稻,适宜在浙江㊁江西㊁湖南等地全域以及湖北与安徽南部地区作早稻种植,浙1831机插种植时,按常规早稻生产进行管理之外,还需根据该品种特性,重视下述栽培措施㊂4.1㊀适时早播,重视种子消毒㊀㊀浙江省等早籼稻种植区域处于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早晚稻双季生产时间较为紧张,因此,机插种植可适当提早播种时间,选择在3月15日前后播种,延长营养生长期,夺取早稻高产㊂浸种催芽种子量大时,可采用水浸增氧恒温式催芽技术[9],加上氰烯菌酯和咪鲜胺等药剂单独或混合使用能有效杀灭病菌,预防水稻生长期恶苗病㊁白叶枯病㊁立枯病㊁稻瘟病等重要病害的发生㊂4.2㊀培育壮秧,严格控制秧龄㊀㊀提高秧苗素质是夺取早稻高产的关键之一,利用早稻专用育秧基质和叠盘出苗技术[10]育秧㊁严控苗期病虫害发生等手段培育壮秧㊂通过之前试验发现,浙1831超秧龄移栽极易造成早穗减产,因此,浙1831机插最适合在20d左右秧龄进行移栽,超过30d极易发生早穗现象㊂4.3㊀施足基肥,适当增加落田苗㊀㊀根据生产条件,大田翻耕时通过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等措施,施足基肥可促早发,便于早稻后期管理,同时达到促高产目的㊂由于浙1831株型紧凑,穗形中等,移栽时可适当增加机插密度以增加落田苗数量和有效利用生长空间,可将机插行株距由30cmˑ14cm改为30cmˑ12cm进行插栽,可增加落田苗12万~20万㊃hm-2㊂4.4㊀科学肥水管理,切忌断水过早㊀㊀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为促进低位分蘖发生,增加有效分蘖数量,要早施分蘖肥,后期酌情补施穗肥和粒肥㊂水分管理上要根据水稻生长特性做到科学管理,切忌为了提前翻耕种植晚稻而提早断水促成熟,最好到收割前5~7d断水,对提高植株抗倒性㊁籽粒灌浆充实度和千粒重有利㊂4.5㊀注意病虫草害防治时间㊀㊀由于早稻生育期较短,病虫草害发生较快,防治关键是要把握好防治时间㊂杂草防治,要在机插后5~7d,结合施肥灌水进行㊂病虫害防治重点是要提前预防稻瘟病㊁纹枯病㊁白叶枯病及二化螟㊁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如移栽前大田翻耕灌深水浸7~10d,对杀灭越冬螟虫效果较好㊂由于近几年早稻白叶枯病发生逐年严重[11],蔓延较快,可用叶枯唑㊁噻唑锌㊁噻霉酮㊁噻菌铜等药剂提前做好预防㊂参考文献:[1]㊀唐仁健.深入开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为种业振兴创造良好环境[N].农民日报,2021-07-31(1). [2]㊀杨尧城,吴伟,蔡金洋,等.浙江省早籼稻高产育种的现状与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5):620-624. [3]㊀俞法明,葛常青,朱国富,等.早籼稻浙1613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4):656-658. [4]㊀徐伟东,蔡金洋,杨尧城.高产中熟早籼常规稻嘉育938的选育和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6(10):205-207.[5]㊀梁燕,季芝娟,曾宇翔,等.超级早稻中早39稻瘟病抗性的系谱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7,31(4):441-446.[6]㊀翟荣荣,叶胜海,朱国富,等.浙江省12个常规晚粳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检测[J].分子植物育种,2020,18(11):3626-3633.[7]㊀HAYASHI K,YASUDA N,FUJITA Y,et al.Identification ofthe blast resistance gene Pit in rice cultivars using functionalmarkers[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10,121(7):1357-1367.[8]㊀宗凯,盛旋,吕侠影,等.26份水稻材料白叶枯病和稻飞虱病抗性基因检测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8-91.[9]㊀刘喜,刘庆波,王树林,等.浅谈一次水浸增氧恒温式催芽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3(2):62.[10]㊀朱德峰,王岳钧,陈惠哲,等.水稻机插叠盘出苗育供秧模式[J].中国稻米,2018,24(3):7-9.[11]㊀沈颖,王华弟,叶建人,等.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4):600-603.(责任编辑:王新芳)。
收稿日期:2023-04-17;修回日期:2023-12-02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21C02065-1-5)作者简介:王宁东,男,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
E-mail :*****************通信作者:吴新胜,男,副总经理,主要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
E-mail :*****************1育种目标樱桃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var.cerasi-forme )是番茄大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之一,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其野生种大量分布在秘鲁、智利、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地,又被称为小番茄、迷你番茄、珍珠番茄和圣女果等[1]。
樱桃番茄是一种常见的水果蔬菜兼用作物,不但可以鲜食、酸甜味美、营养丰富,还可以制作成罐头和果干等。
由于这些突出优点,使其在市场上备受欢迎,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种植,近年来我国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在逐年增加。
目前消费者能买到的樱桃番茄果以粉果、红果为主,黄色次之,紫色较少,紫色果由于颜色奇特、营养丰富,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其他颜色的樱桃番茄,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区更是作为特色品种,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2-3]。
但是国内紫色樱桃番茄商用品种存在较多问题,如优良的品种较少、进口种子价格高、供应量受控、种植品种单一、大部分品种风味略显不足等,制约着樱桃番茄产业的发展[4-7]。
因此,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番茄育种课题组广泛收集国内外樱桃番茄种质资源,并制定了品质优、产量高与栽培适应性广的紫色樱桃番茄新品种的育种目标。
2选育过程2.1亲本来源及特征母本浙樱BC 紫圆102系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于2016年春季以黑珍珠为母本与浙樱粉1号杂交得到F 1种子,秋季播种F 1代,以浙樱粉1号为轮回父本回交1次,获得BC 1F 1种子,经过连续3年6代自交分离获得的自交系。
无限生长类型,成熟后果实颜色棕紫色,果实椭圆形,单果质量15g ,植株DOI :10.16861/ki.zggc.202423.0240樱桃番茄新品种紫小可1号的选育王宁东,邵桥,余芳洁,史鹏祥,吴新胜(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100)摘要:紫小可1号是以浙樱BC 紫圆102为母本、以凤BCGZ41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樱桃番茄杂交1代新品种。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科技惠农富民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12.31•【字号】浙政办发〔2022〕81号•【施行日期】2022.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村科技与社会发展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科技惠农富民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2〕8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科技惠农富民,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双强”行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构建技术、平台、人才、产业和体制优势,使创新成为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鲜明标志,为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实现“两个先行”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10个以上,形成农业科技重大成果100项以上,在农机装备、现代食品加工等领域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全省主要农作物及畜禽良种覆盖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8%和91%,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5万元/人,农业(除海洋捕捞、林业外)亩均产出率达到1万元/亩以上。
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具有显著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到2035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生物育种、农机装备、农产品质量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领先、有浙江辨识度的农业原始创新策源地、高端平台聚合地和数字农业融合发展引领区。
二、重点任务(一)重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浙江省农业(畜禽)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蚕桑专题协作组在淳安召开项目推进会王永强【期刊名称】《蚕桑通报》【年(卷),期】2017(048)004【总页数】1页(P53)【作者】王永强【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7年10月12~13日,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农业(畜禽)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蚕桑专题的实施,总结项目实施以来的主要成效、分析存在问题及制定后续工作计划,专题牵头单位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在淳安召开蚕桑专题项目推进会。
省科技厅曹新安副厅长、省农科院戚行江副院长、省农技推广中心吴海平副主任、淳安县委常委刘秀丽副县长、省科技厅农村处邵晖项目主管到会指导。
来自协作组成员单位、省市县推广部门、蚕种生产企业、茧丝绸企业等代表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与会代表先后考察了淳安县浪川、宋祁、下姜等蚕桑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和杭州千岛湖蚕种有限公司蚕种繁育基地,并进行了会议交流,会议由省农科院蚕桑所副所长王永强研究员主持,刘秀丽副县长致辞。
会上“适于省力化、规模化的蚕桑新品种选育”、“优质、抗性特色家蚕新品种选育”、“蚕桑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多元化利用与育种新技术研究”等蚕桑专题三个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主要工作进展、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淳安县茧丝绸有限公司方杰董事长、淳安县农业局蚕桑站徐向宏站长分别就“淳安县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规划”和淳安县桑蚕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工作作了汇报。
部分地市、企业与会代表在会上进行了研讨交流。
听取汇报与交流后,戚行江副院长代表省农科院感谢省科技厅对育种专项蚕桑的支持,充分肯定蚕桑专题项目组成员兢兢业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并就围绕产业需求进一步集中研究目标提出了要求。
曹新安副厅长厅长听取汇报后表示,省科技厅非常重视育种专项对作为十大经典产业的蚕桑提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蚕桑专题实施以来项目组围绕社会需求、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开展研发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为“十三五”开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科技厅将给予持续支持。
㊀㊀2022年第63卷第7期1405收稿日期:2022-04-13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 油料新品种选育 (2021C02064-2);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14年度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任务 大田旱作种质资源收集及开发利用 ;浙江省数字旱粮重点实验室(2022E10012)作者简介:李付振(1975 ),男,河南南阳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花生遗传育种工作,E-mail:fuzhenli@㊂文献著录格式:李付振,张小利,朱灵龙,等.鲜食花生浙花2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7):1405-1407.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309鲜食花生浙花2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李付振1ab ,张小利1ab ,朱灵龙1ab ,许林英2,盛定建3,宋度林1ab ,张立权2,蔡娜丹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a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b 浙江省数字旱粮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㊀310021;2.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慈溪㊀315302;3.永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永嘉㊀325105)㊀㊀摘㊀要:为给生产上提供鲜食味美㊁食性偏糯的花生品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以白沙1016系选9016为母本,以远杂9102为父本,经杂交后系统选育,育成优质鲜食型花生新品种,于2022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命名为浙花2号㊂2017 2018年连续2a 参加浙江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667m 2荚果平均产量243.35kg,比对照增产34.35%,667m 2籽仁平均产量173.43kg,比对照增产36.85%㊂浙花2号早熟性突出㊁结实性优㊁口感偏糯㊁抗倒性强㊁适应性广,对叶斑病㊁锈病㊁网斑病及青枯病的抗性均较强,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生态区浙江地区春播及夏播种植㊂关键词:花生;浙花2号;鲜食型;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2)07-1405-03㊀㊀花生是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㊂我国花生生产和消费一直位于世界首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花生常年种植面积约460万hm 2,总产量在1750万t 左右[2]㊂我国花生总产量中约52%用于榨油,40%左右用于食用和食品加工,其余约8%用于出口和留种,花生已经成为我国食用油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3]㊂花生籽仁中富含蛋白质㊁脂肪酸㊁矿物质㊁膳食纤维㊁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且口味独特,在全球性食物生产与供应上扮演着重要角色[4]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生消费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以花生为原料的食品需求量不断增加,非油用型花生占比逐渐提高,生产和消费市场对食用型花生新品种需求也日益迫切[5]㊂随着人们健康饮食意识的增强,鲜食花生因具有营养丰富㊁味道鲜美㊁易于消化㊁保健作用强等优点,在花生消费市场所占比重逐渐增加[6]㊂近年来,受市场需求影响,鲜食花生在南方大都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周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选择适合鲜食的花生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鲜食花生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㊂浙江省常年花生种植面积在2万hm 2左右,主要分布在绍兴㊁宁波㊁舟山㊁温州及杭州周边区域,主要以鲜食嫩荚果为主,炒货型小花生也占有一定比例,油用花生占比极低㊂目前,浙江省主要花生栽培品种以地方种为主,且存在明显的品种退化㊁生育期长㊁产量偏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目前生产的需要[7]㊂浙江省自古以来就有种植和食用鲜花生的习惯,也是鲜食花生主要消费区之一,生产上种植的鲜食花生品种主要以小京生㊁四粒红为主,还有一部分大粒地方种,产量明显低于我国其他区域主要栽培品种㊂此外,北方鲜食花生品种很难适应南方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出现早衰,造成严重减产,适合浙江等长江中下游花生产区种植的鲜食花生品种非常短缺㊂因此,开展适合本省生态特点的鲜食花生品种选育工作尤其重要,这对浙江省花生品种结构调整,丰富浙江省花生产品均具有积极的意义㊂1 选育经过1.1㊀亲本来源㊀㊀母本为白沙1016系选9016,白沙1016是广东省澄海县白沙农场选育的优良花生品种㊂该品种春播生育期为120d 左右,株型直立,连续开花,株高平均35cm,具有中粒果㊁高产㊁早熟㊁抗逆性1406㊀㊀2022年第63卷第7期强㊁结果集中等突出特点,于1984年通过河北省认定㊂父本远杂9102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花生优良品种,具有早熟㊁高产㊁适应性广㊁果形好㊁出米率高等显著优点[8]㊂该品种先后通过国家㊁河南省㊁湖北省审定和辽宁省备案,于2018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作物品种登记㊂1.2㊀选育过程㊀㊀2012年以白沙1016系选9016做母本,远杂9102做父本选配杂交组合,收获杂交果㊂2012年冬季在海南省陵水县繁殖F1,混合收获㊂2013年在杭州种植F2代,对群体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单株收种,按系谱法编号㊂2013 2015年针对分离世代材料均按照系谱编号,进行系统选育,优中选优㊂2015年经过综合株系鉴定,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相结合,筛选出综合双亲优点早熟㊁高产㊁果多饱满㊁抗逆性强的最优株系,编号PF625W2-632㊂2017 2018年将扩繁的该品系参加浙江省花生新品种区域多点试验,该品系表现优良,名称为浙花2号,同时开展病虫害抗性鉴定,DUS测试等试验㊂2019 2020年,在慈溪市农业农村局的试验田,进行生产试验,早熟性及产量明显㊂2022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作物品种登记(编号:GPD 花生2022330016)㊂其选育过程见图1㊂2㊀产量表现浙花2号参加2017 2018年浙江省花生新品㊀㊀图1㊀浙花2号的选育过程种区域多点试验,参试新品种(系)5个,含1个对照品种四粒红㊂2017年浙花2号667m2平均干荚果产量244.46kg,较对照四粒红增产36.10%,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1位㊂籽仁667m2平均产量174.63kg,较对照四粒红增产37.94%,居参试品种第1位㊂2018年续试667m2平均干荚果产量242.25kg,较对照四粒红增产32.64%,达极显著水平,依然居参试品种第1位;667m2平均籽仁产量172.23kg,较对照四粒红增产35.75%,同样居参试品种第1位(表1)㊂2019年,根据浙江省3点生产试验表明,在合适的种植密度及栽培模式下,浙花2号比对照四粒红鲜荚果增产32.84%,干荚果增产33.07%,㊀㊀表1㊀浙花2号产量表现年份品种试验点次667m2干荚果产量/kg 667m2籽仁产量/kg比CK增产/%干荚果籽仁产量位次参试品种数2017浙花2号5244.46∗∗174.63∗∗36.1037.9415四粒红(CK)5179.62126.600055 2018浙花2号5242.25∗∗172.23∗∗32.6435.7515四粒红(CK)5182.64126.870055㊀㊀注:∗∗表示与CK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㊂干籽仁增产达40.72%㊂浙花2号植株紧凑,株型直立,全生育期116.4d左右,生产上完全满足春播或夏播种植,推荐在浙江省作为鲜食品种推广种植㊂3㊀品种特征3.1㊀农艺及经济性状㊀㊀浙花2号属早熟食用型花生新品种,以鲜食为主,疏枝直立,连续开花,叶片绿色程度中等㊁椭圆㊁叶片较大,主茎高52.84cm,侧枝长57.07cm,总分枝9.35个,结果枝8.08个,单株饱果数17.20个㊂荚果普通型,荚果缩缢程度中等,果嘴明显程度弱,荚果表面质地中等,百果重155.46g,饱果率78.89%,籽仁柱型,种皮浅红色,内种皮黄色,百仁重104.25g,出仁率71.22%(表2)㊂该品种苗期长势较强,花期长势较强,结实性好㊁集中,果柄中等㊁粗㊁韧性较弱㊂鲜食口感好(糯㊁微甜),适收期中等,全生育期116.4d左右,抗倒性强,适宜小型农机作业㊂表2㊀多点试验中浙花2号的基本农艺性状年份主茎高/cm侧枝长/cm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单株饱果数饱果率/%百果重/g百仁重/g出仁率/% 201753.1857.369.428.1216.4078.84155.46103.5071.34 201852.5056.789.288.0418.0078.94155.46105.0071.10平均52.8457.079.358.0817.2078.89155.46104.2571.223.2㊀品质性状㊀㊀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对干籽粒测定,浙花2号籽仁含油量47.6%,蛋白质含量25.2%,油酸含量44.1%,亚油酸含量33.4%,油亚比1.32,黄曲霉毒素未检出,检出限为0.5g㊃kg-1㊂3.3㊀抗性鉴定㊀㊀2017年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鉴定,浙花2号表现为中抗青枯病㊁中抗锈病㊁高抗叶斑病㊂4 栽培要点4.1㊀适期播种㊀㊀春播种植以4月中下旬为宜,在连续5d低温在15ħ以上时及早播种㊂夏播在6月上旬至中旬为宜,根据本地气候条件适时早播有利于产量提高㊂4.2㊀种植密度㊀㊀春播667m2种植8000~10000穴,夏播667m2种植10000~12000穴,每穴两粒,根据土壤肥力高低可适当增减㊂4.3㊀田间管理㊀㊀田间管理采取前促㊁中控㊁后保的管理措施,根据花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施肥[9]㊂春播前施足底肥,后期可根据长势喷施速效肥料,确保不早衰㊂夏播苗期要及早追肥,生育前期以促为主,中期根据土壤肥力合理化控,花针期切忌干旱,生育后期注意养根护叶,成熟时应注意及时收获,保证丰产丰收㊂浙花2号生育后期易感叶片锈病,以提前预防为主,在下针期㊁饱果成熟期,用40%氟硅唑乳油7000倍液,间隔7~10d喷施1次,连续2~3次可有效防治晚期锈病的发生㊂此外,花生忌重茬轮作,与水稻倒茬㊁玉米等其他旱粮轮作,可以有效减缓病虫害的发生㊂4.4㊀适时收获㊀㊀根据花生地上植株形态及地下荚果的成熟度及时收获,当花生上部果枝叶片变黄㊁果壳网络清晰㊁种仁明亮有光泽时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高效[10]㊂浙花2号在生产上做鲜食用时,95d以上即可收获㊂如果迟收,会有比较明显的落荚,掉果现象㊂参考文献:[1]㊀万书波,张佳蕾.中国花生产业降本增效新途径探讨[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41(5):657-662.[2]㊀唐兆秀,徐日荣,陈湘瑜,等.高蛋白花生新品种福花9号的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学报,2018,33(1):17-20.[3]㊀廖伯寿.我国花生生产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0,42(2):161-166.[4]㊀杨伟强,崔凤高,张建成,等.我国鲜食花生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9,51(9):184-188. [5]㊀房元瑾,孙子淇,苗利娟,等.花生籽仁外观和营养品质特征及食用型花生育种利用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8,19(5):875-886.[6]㊀厉广辉,王兴军,石素华,等.我国鲜食花生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40(4):604-607. [7]㊀李付振,吴列洪,梁尹明,等.浙江花生小京生产业现状及育种策略[J].浙江农业科学,2012,53(10):1374-1376,1381.[8]㊀罗中伟,甄志高,段莹,等.花生新品种远杂91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173-174,215.[9]㊀李拴柱,宋江春,王宏豪,等.花生新品种宛花3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20(4):67-68. [10]㊀郭峰,李庆凯,范仲学,等.不同收获时期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20,35(3):84-90.(责任编辑:王新芳)。
收稿日期:2023-06-05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21C02065-6-1);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22C02016-1);浙江省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LGN21C150007,LGN21C150008);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新成果示范推广项目(tg2022009)作者简介:葛明初(1971 ),男,浙江海宁人,大专,主要从事豆类蔬菜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E-mail:1173701594@㊂通信作者:左亚群(1975 ),女,浙江海宁人,本科,主要从事蔬菜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E-mail:106990651@㊂文献著录格式:葛明初,张古文,刘娜,等.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17号在海宁市的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10):2438-2441.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25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17号在海宁市的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葛明初1,4,张古文2,刘娜2,冯志娟2,卜远鹏2,王斌2,龚亚明2,左亚群3∗(1.海宁市民盈蔬菜有限公司,浙江海宁㊀314419;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3.海宁市马桥街道农业农村办,浙江海宁㊀314499;4.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杭州㊀310021)㊀㊀摘㊀要:浙农17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早熟菜用春大豆新品种,于2022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㊂2022年海宁市引入试种,其成熟期早,商品性好,品质佳,产量高,具有早熟㊁优质㊁高产等优点,有较好的推广潜力㊂为促进浙农17号在海宁地区的推广种植,本文对其试种产量表现㊁农艺性状和品质等进行了介绍,并从基地选择㊁种子处理㊁适期播种㊁杂草管理㊁科学施肥㊁病虫害防治㊁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㊂关键词:菜用大豆;浙农17号;农艺性状;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643.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10-2438-04㊀㊀菜用大豆,又称鲜食大豆,俗称毛豆,是大豆在鼓粒盛期(R6)至初熟期(R7)采收作蔬菜食用的大豆总称,属大豆的专用型品种[1]㊂菜用大豆营养丰富,特别是蛋白质㊁可溶性总糖㊁矿物质元素㊁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对满足人们膳食结构改变和提升营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深受消费者喜爱[2-4]㊂近些年,随着我国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国多个省市大力发展菜用大豆产业㊂实践证明,菜用大豆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应对市场挑战和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重要策略之一[5-6]㊂浙农17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早熟菜用春大豆新品种,2020和2021年参加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11.559t㊃hm-2和11.034t㊃hm -2,分别比对照沪宁95-1增产14.7%和10.3%,均达极显著水平,各区试点增产点率分别为85.7%和87.5%㊂2021年参加浙江省鲜食春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674t㊃hm -2,比对照沪宁95-1增产7.3%,增产点率为83.3%㊂浙农17号于2022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豆2022002)㊂海宁市于2022年引入开展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生长整齐一致,成熟期早,商品性好,品质佳,产量高,具有早熟㊁优质㊁高产等优点,适宜春季大棚育苗移栽和大棚或露地直播栽培㊂现将浙农17号在海宁地区的农艺性状及栽培要点总结如下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设计㊀㊀试验于2022年春季在海宁市马桥街道民胜村海宁市民盈蔬菜有限公司基地进行,种植方式为露地直播㊂基地土壤肥力中等,土壤pH 值6.8,有机质含量44.2g㊃kg -1,全氮含量2.3g㊃kg -1,有效磷含量6.6mg ㊃kg -1,速效钾含量136.0mg ㊃kg -1㊂小区面积360m 2,畦宽0.9m,沟宽0.3m,深0.3m,打孔穴播,每畦种植2行,每穴留苗2株,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四周设保护行,对照品种为沪宁95-1㊂1.2㊀田间管理1.2.1㊀土地整地与施肥㊀㊀试验田于3月5日机械翻耕,翻耕前均匀撒施商品有机肥12000kg㊃hm-2和氮磷钾三元复合肥(N15%,P2O515%,K2O15%)300kg㊃hm-2作基肥㊂3月10日旋耕㊁开沟作畦,平整畦面后待播㊂1.2.2㊀适时播种㊀㊀3月15日播种,打孔穴播,穴深3~4cm,每穴播3~4粒种子,埋土1~2cm,播种前用多菌灵进行种子包衣,预防土传病害㊂播种完成后,用90%乙草胺9000mL㊃hm-2兑水450kg均匀喷洒畦面进行土壤封闭㊂1.2.3㊀杂草和水肥管理㊀㊀出苗后,及时查缺补苗,幼苗高5~6cm㊁第1片真叶出现时定苗,每穴留苗2株㊂日常田间杂草管理采取人工除草方式,植株3片真叶时人工中耕1次,中耕深度3cm㊂苗期不追肥,开花期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N15%,P2O515%,K2O 15%)225kg㊃hm-2㊂苗期不浇水,开花后天气干旱时及时浇水,田间有积水时及时排水,田间持水量保持在80%左右,避免土壤过干或过湿对豆荚鼓粒造成危害㊂1.2.4㊀病虫害防治㊀㊀整个生育期,根据田间虫害危害情况,使用吡虫啉㊁四聚乙醛㊁甲维盐㊁茚虫威等药剂防治蚜虫㊁蜗牛㊁斜纹叶蛾㊁豆荚螟等害虫;根据植株田间发病情况,选用阿米西达㊁百菌清㊁甲霜灵㊁克霉灵等药剂防治根腐病㊁立枯病㊁炭疽病㊁霜霉病等病害㊂1.3㊀测定方法参照金晖等[7-9]的方法,记载播种期㊁出苗期㊁开花期㊁结荚期㊁鼓粒期㊁成熟期等发育时期㊂在最佳采摘期,每小区随机选取100m2测产,并折算为公顷产量;同时,每小区取10株发育正常的植株测量株高㊁有效分枝数㊁主茎节数㊁单株有效荚数㊁百荚鲜重和百粒鲜重等农艺性状㊂口感品尝先将豆荚在煮沸的纯净水中煮5min,捞出后放入常温纯净水进行冷却,之后进行品尝㊂1.4㊀数据分析㊀㊀采用Excel2010和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产量比较㊀㊀测产结果表明,浙农17号平均产量为10.505 t㊃hm-2,沪宁95-1平均产量为9.433t㊃hm-2,浙农17号比沪宁95-1增产11.4%㊂2.2㊀生育期比较㊀㊀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表1),3月15日播种,两个品种均为3月24日出苗;浙农17号4月23日开花,沪宁95-14月21日开花,浙农17号比沪宁95-1晚2d;结荚期和鼓粒期,浙农17号均比沪宁95-1晚2d;采收期,浙农17号比沪宁95-1晚3d;全生育期,浙农17号为75d,沪宁95-1为72d,浙农17号比沪宁95-1晚3d;两者均属早熟品种㊂表1㊀浙农17号与沪宁95-1生育期比较品种播种期(月-日)出苗期(月-日)开花期(月-日)结荚期(月-日)鼓粒期(月-日)采收期(月-日)生育期/d浙农17号03-1503-2404-2305-0805-1806-0775沪宁95-1(CK)03-1503-2404-2105-0605-1606-04722.3㊀农艺性状比较㊀㊀由表2可知,浙农17号株高35.1cm,主茎节数10.3节,有效分枝数3.3个,单株有效荚数32.4个,百荚鲜重282.5g,百粒鲜重76.3g,标准荚长和荚宽分别为5.6cm和1.3cm,整体农艺性状优于沪宁95-1㊂表2㊀浙农17号与沪宁95-1农艺性状比较品种植株高度/cm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百荚鲜重/g百粒鲜重/g标准荚长/cm标准荚宽/cm浙农17号35.110.3 3.332.4282.576.3 5.6 1.3沪宁95-1(CK)31.79.6 3.026.7260.272.5 5.3 1.2 2.4㊀品质与口感比较㊀㊀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转基因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2020 2021年检测结果(表3),浙农17号可溶性总糖含量2.1%,淀㊀㊀表3㊀浙农17号与沪宁95-1品质与口感比较品种年份可溶性总糖含量/%淀粉含量/%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口感品质鉴定总分浙农17号2020 2.7 4.867.611.7 4.2甜脆83.3 2021 1.4 5.969.411.1 6.2甜脆82.9平均 2.1 5.468.511.4 5.283.1沪宁95-1(CK)2020 3.0 3.575.09.1 3.9甜脆84.1 2021 2.3 5.070.29.6 4.4甜脆79.6平均 2.7 4.372.69.4 4.281.9粉含量5.4%,水分含量68.5%,蛋白质含量11.4%,脂肪含量5.2%,品尝口感为甜脆,食味评价平均得分83.1㊂除了可溶性总糖和水分含量两个指标低于沪宁95-1外,其余各项指标均高于沪宁95-1㊂2.5㊀抗病性比较㊀㊀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2020 2021年检测(表4),浙农17号大豆病毒病SC15株系病情指数43,为中感,沪宁95-1病情指数45,为中感,两者抗性一致;浙农17号SC18株系病情指数36,为中感,沪宁95-1病情指数27,为中抗,浙农17号抗性略差于沪宁95-1㊂表4㊀浙农17号与沪宁95-1抗病性比较品种年份大豆病毒病SC15株系大豆病毒病SC18株系病情指数抗性病情指数抗性浙农17号202036中感38中感202150中感34中抗平均43中感36中感沪宁95-1(CK)202040中感29中抗202150中感25中抗平均45中感27中抗3㊀栽培技术要点3.1㊀基地选择㊀㊀菜用大豆忌雨水浸泡,海宁地区早春容易遭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因此,需选择前茬无豆科作物种植且地势较高㊁排灌方便㊁无遮阴㊁无禽畜危害㊁肥力较好的地块㊂近几年,土壤残留除草剂对菜用大豆出苗危害严重,特别是前茬为玉米㊁高粱等单子叶植物时更要注意,需详细了解除草剂的使用次数和剂量,避免土壤残留除草剂造成危害㊂另外,为防止菌核病发生,一般不选择前茬为菊科类作物如向日葵等的地块轮作[9]㊂3.2㊀种子处理㊀㊀选择符合良种标准和要求的种子,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小粒㊁瘪粒㊁病斑粒㊁虫食粒及杂质㊂条件允许的话可晒种1~2d,杀死种皮表面的部分病原微生物㊂同时,可选用大豆种衣剂拌种,预防土传病害或土壤害虫危害,确保出苗质量㊂3.3㊀适期播种㊀㊀播种选择日均气温15ħ以上进行,地温低于7ħ不宜播种㊂海宁地区一般3月初进行整地,深翻㊁旋耕㊁开沟㊁作畦㊁平整,达到面平垄直,保持土块细碎,满足备播需要,有条件的覆盖黑色地膜㊂3月上旬至3月下旬播种,最晚不要迟于4月10日㊂一般畦宽0.9~1.0m,沟宽0.2~0.3m,行距0.45~0.50m,穴距0.25~0.30m,每穴播3粒,留苗2株,每667m2播6000穴左右㊂播种时要求足墒播种,深浅一致,确保一次全苗㊂3.4㊀杂草管理㊀㊀播种后出苗前用乙草胺㊁金都尔等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可有效防除田间杂草,降低苗期草害㊂出苗后的杂草管理主要采取人工除草,也可使用大豆苗后除草剂除草[10]㊂菜用大豆田苗后除草剂主要选用精喹禾灵防治单子叶杂草和氟磺胺草醚防治双子叶杂草㊂在一年生单子叶杂草3~6叶期,每667m2使用40~60mL5%的精喹禾灵乳油兑水40~50kg进行喷雾,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4~6叶期,每667m2使用120~200mL5%的精喹禾灵乳油兑水40~50kg进行喷雾,喷雾时注意压低喷雾器罩口,不要喷到菜用大豆植株上㊂双子叶杂草防治方面,在菜用大豆植株1~3片复叶期㊁杂草1~ 3叶期时,每667m2使用60~120mL25%的氟磺胺草醚水剂兑水20~30kg进行喷雾,同样不要喷到菜用大豆植株上,以免造成药害㊂未铺地膜的地块最好进行中耕,中耕不但可以防除杂草,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为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环境,一般在菜用大豆植株3叶时中耕,一般中耕1~2次,中耕深度3cm㊂当植株田间封行后杂草危害降低,适当控制多年生杂草即可㊂3.5㊀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基肥是植株生育期的第一肥,决定着植株发芽后的营养生长,所以应满足植株开花前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㊂基肥分为有机肥和化肥,在肥力中等地块,一般每667m2使用600~1000kg 有机肥和25kg复合肥混拌后施用,肥力较低的地块施肥量多一些,肥力较高的地块,施肥量少一些[11-12]㊂追肥:根据基肥的施用种类㊁数量及植株田间长势而定㊂基肥不足㊁植株长势中等的地块,当植株生长至10~12cm时,每667m2追施复合肥10kg左右;植株长势弱的地块再追施尿素6~8kg;基肥充足且植株长势繁茂的地块不追肥或少量追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㊂开花结荚期植株需肥量最大,此时追肥一次,每667m2追施复合肥20kg左右;植株长势弱的地块同时再追施尿素8~10kg㊂鼓粒期植株需肥量也大,植株长势弱的地块每667m2追施复合肥10kg 左右㊂如果根部追肥困难,可采用叶片追肥的方式,喷施叶面肥㊂3.6㊀病虫害防治㊀㊀菜用大豆常见病害有病毒病㊁根腐病㊁炭疽病㊁疫病㊁细菌性斑点病㊁霜霉病㊁白粉病;虫害有地老虎㊁蜗牛㊁蛞蝓㊁蚜虫㊁蓟马㊁烟粉虱㊁各种叶蛾㊁豆荚螟等㊂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预防为主㊁综合防治的策略,合理轮作,播种前清洁田园,采用种衣剂或根瘤菌拌种,及时监测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采取防治措施㊂病虫害发生后,防治要对症下药,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绿色农药,轮换使用药剂,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注意药剂的使用安全间隔期,降低农药残留,提高产品的品质[13-14]㊂3.7㊀适时采收㊀㊀当植株进入鼓粒盛期,即可采摘上市㊂此时籽粒充实饱满,荚色呈青绿色,百荚鲜重㊁百粒鲜重㊁出仁率㊁可溶性糖含量均达到最高值,商品性最好,品质最优,产量最高㊂浙农17号在海宁市春播,一般出苗后75d左右达到采摘标准㊂采收最好在清晨进行,采收后及时放置于阴凉处或冷藏,有利于保障品质和商品性㊂参考文献:[1]㊀盖钧镒,王明军,陈长之.中国毛豆生产的历史渊源与发展[J].大豆科学,2002,21(1):7-13.[2]㊀陈华涛,陈新,顾和平,等.不同基因型菜用大豆品质构成因子的比较[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6):1508-1510.[3]㊀张红梅,顾和平,曹庆穗,等.大棚菜用大豆-水芹水旱轮作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4(10):82-83. [4]㊀李正泉,张古文,刘娜,等.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菜用大豆浙农秋丰2号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8):1748-1751.[5]㊀陈华涛,张红梅,刘晓庆,等.早熟菜用春大豆新品种苏早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学,2021,40(4):578-580.[6]㊀张古文,张胜,林太赟,等.优质高产鲜食大豆新品种浙农秋丰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学,2022,41(5):628-631.[7]㊀金晖,徐伟,陈琳,等.晚粳稻新品种嘉禾247在嘉善县的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3):533-536.[8]㊀陈润兴,雷俊,汪寿根,等.秋季菜用大豆延后播种对鲜荚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3,32(5):625-628.[9]㊀曾新宇,宗洪霞,张莉,等.重庆市菜用大豆高产品种筛选与配套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3):91-95.[10]㊀陈宇飞,胡新,高世杰,等.3种喷雾助剂对东北春大豆除草剂减量增效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9,38(3):421-427.[11]㊀王冬群,成美玲.春季菜用大豆高雄9号肥料与密度相关性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5):972-973,976.[12]㊀朱丽华,李超汉,杨红娟,等.菜用大豆新品种 青酥五号 周年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7(3):70-71.[13]㊀刘晓庆,陈华涛,张红梅,等.高产㊁抗SMV春播鲜食大豆 苏奎3号 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农学学报,2022,12(2):16-19.[14]㊀姜伟锋,陈梅,俞刚翔.青梗菜 鲜食大豆两播三收高效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23(10):58-60.(责任编辑:董宇飞)。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题方案(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一、现状与形势(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形势1.国内外现状。
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仍然是育种的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水稻、油菜、番茄等作物的杂交种已广泛用于生产,实现了作物品种矮化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重大突破,良种覆盖率已达80%。
在林果与花草品种选育方面,近20多年来我国选育出300余个新品种,在生产量、观赏性状、抗逆性等方面得到改良。
在畜禽品种选育方面,杂交育种仍是主要的品种改良手段。
目前,我国猪及部分家禽品种都存在专门化品系较少的问题,产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在水产品种选育方面,前苏联、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都普遍采用的是不同地理品系间和家养系与野生种间的杂交选育。
二是常规育种技术的改造升级成为提高动植物育种效率的有效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植物细胞培养、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分子育种等技术,已在禾本科、茄科、十字花科等50多种植物上得到应用。
通过品种的杂交,肉、蛋、奶产量得到显著提高,用人工授精、超排等技术,实现跨国使用最优秀种公牛;在水产品种改良方面,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鱼类基因转移研究。
三是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成为动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
日本、泰国、美国一直重视稻米品质研究。
多数油菜主产国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选育。
蔬菜、花卉和花生育种研究的趋势仍然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在林果与花草方面,选育专用型优质品种非常重要。
我国在梅花、牡丹等名花培育上有很大的优势。
在水产方面,选育的“松浦鲤”,具有抗寒能力强、生长快和耐高密度养殖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鲤鱼养殖的区域,“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生长速度近20%。
四是超级品种选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了“新株型育种”项目,但其超级稻品种结实率低、充实度差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
我国先后提出了三系和两系超级稻育种技术,育成了亩产超800kg的超级稻新品种,如“协优9308”、“两培优九”等。
以养猪业为例,猪的出栏率由过去的一年多缩短为现在的六个月。
猪胴体瘦肉率由原先脂肪型猪的35%提高到55%左右,每头瘦肉型猪比脂肪型猪多产15kg以上的瘦肉。
在水产育种方面,超高产已成为重要育种目标。
我国选育出的荷元鲤、三杂交鲤、丰鲤等良种,将鲤鱼的产量提高了30%以上。
中华鳖日本系和“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产量25%以上。
五是育种技术进步和重大产品研发成为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源动力。
目前,重大新品种选育逐步成为跨国种业集团争夺“知识产权”的制高点。
公益性研究与企业投资的商业育种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了完善的科研、生产、加工和贸易的产业化体系。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出台,企业对育种技术的创新日趋重视。
目前,包括中国种子集团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0强种子公司已开始建立自己研究机构。
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不断被改造升级,育种效率和定向选育水平显著提高。
品质快速检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胚胎移植、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杂交选育、轮回选择、系统选育等传统育种技术不断升级,两者的有机结合使新品种的快速定向选育更加精准,育种效率不断提高。
二是杂种优势利用将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实现超高产育种。
对于已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稻、油菜、蔬菜等作物,将通过进一步扩大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对于尚未形成杂种优势利用配套体系的作物,将加快相应的遗传系统和种苗繁育技术研究。
三是在注重高产和优质的同时,将高产潜力与资源高效利用、抗逆稳产相结合,选育突破性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集成作物种质资源学、遗传育种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可综合评价优质、抗逆、资源高效相关新基因的育种价值;通过建立主要动植物抗逆性鉴定技术,创造更多的抗逆新种质用于育种。
四是育种技术进步和重大产品研发将极大促进相关产业制度的创新,产业化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动植物育种技术的发展,逐渐培育了现代种业和技术市场,也极大地促进了种业的竞争。
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和杂交种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措施越来越受到种子、种畜公司和研究人员的重视。
核心产品的研发成为跨国种业集团争夺“知识产权”的制高点。
二、我省农业新品种选育及种子种苗产业基础(一)“十一五”我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研现状“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是围绕构建区域优势农业种子种苗产业科技链,开展主要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研究,创建新品种中试与区域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组合推广应用,推动种子种苗产业发展。
2006-2009年,我厅共立项428项,支持研究经费3.2亿元。
其中争取国家科研经费1.74亿元,省财政拨款1.46亿元。
在水稻、果蔬、生猪、家禽、奶牛、蜜蜂、优势特色水产品、竹木花卉等区域优势种子种苗产业链的培育取得明显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种子种苗产业销售收入累计超过100多亿元。
在分子育种、转基因、杂种优势利用等育种高技术,超高产优质育种新材料创制,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和新组合选育及中试研究三个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1.粮油育种。
一是多学科协作攻关成效显著。
近五年来,多项粮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浙江省科技一等奖3项。
通过省级以上审(认)定新品种(组合)水稻120多个,旱粮41个,油菜12个,申报品种权32个。
有10个水稻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水稻“国稻1号”、“浙粳22”、“钱优1号”,油菜“浙双72”、“浙双758”,大豆“浙春5号”、“浙鲜豆3号”,大麦“浙秀12”、“浙啤33”及玉米“浙凤甜2号”、“浙凤糯2号”等相继被列为我省主导品种;迷你甘薯“金玉”、“心香”等在全省各地广泛种植。
目前自主育成的籼型杂交稻组合约占全省籼型杂交稻推广面积75%左右,粳型杂交稻占88%以上,早籼、晚粳、晚糯占90%以上,双低油菜占85%以上。
二是研究成果国内领先。
(1)超级稻研究国内领先。
省“8812”计划选育的组合“协优9308”是我国第一代超级稻的典型代表,“超级稻协优9308的选育、超高产生理基础研究及生产集成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杂交籼稻“Ⅱ优7954”在云南永胜现场实割验收亩产达1195.2公斤,产量达世界一流水平。
“超级杂交稻育种亲本选配方法”“钱优0508”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前者获国际发明专利金奖、专利评估值达3.32亿美元。
(2)双低油菜育种国内领先。
相继育成双低油菜新品种12个,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2500余万亩。
双低油菜新品种“浙双72”,被农业部列入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主推品种之一,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和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印水型不育系已成为全国广泛应用的第二大类不育系,已有230个(次)该类型杂交水稻新组合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4.7亿亩,年应用面积达4500亩以上,占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23%。
三是攻克难题,品种培育取得突破。
(1)高新技术育种取得突破。
创建一批新的育种材料,成功选育出国稻系列和218系列组合。
利用航天育种技术,成功育成常规稻“航育1号”和杂交稻“中浙优1号”。
(2)高效育种技术取得突破。
通过主动设计育种目标,首次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花药培养和常规回交育种等技术有机结合,从配组到应用于生产比常规方法提前5-6年,育成南方主栽优质稻品种12个、优质不育系2个,育成品种累计推广6000万亩以上。
(3)产量和品质结合取得突破。
在香型优质稻育种上取得重大突破,育成米质达国标一级的超泰型香稻“中健2号”和清香型香稻“航香18”,“香稻骨干亲本的利用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优质不育系“中浙A”等的选育成功,对配制优质杂交水稻组合发挥了关键作用。
(4)杂交晚稻和籼粳型杂交稻育种取得突破。
近年来连作杂交晚稻育种已有明显起色,一些新品种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状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如连作杂交晚稻新组合“天优华占”,在省“8812”计划联品和国家区试中均表现突出,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于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
育成的“甬优6号”,是国内审定的第一个籼粳杂交稻。
四是机制创新,水稻单产和推广应用取得突破。
近年来,采取科研-推广-企业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种业的快速发展,“中浙优1号”、“国稻6号”、“甬优6号”、“Ⅱ优7954”等新组合在全省各地多个百亩示范方超800公斤,多次刷新了浙江或全国高产记录。
倡导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联合,加速成果转化,如中国水稻所与浙江省勿忘农种业合作开发“中浙优1号”,2007年即突破150万亩;浙江农科院与浙江农科种业联合开发“II优7954”;宁波农科院与宁波种子公司联合开发“甬优6号”。
2.蔬果育种。
一是育成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出口加工蔬菜、水生蔬菜及替代进口蔬菜新品种36个,通过国家鉴定或省审(认)定累计推广应用1000多万亩次,新增社会效益约45亿元。
获国家和部省科技奖项12项,其中国家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和二等奖3项。
二是育成了梨新品种‘脆绿’,杨梅新品种“黑晶”,葡萄新品种‘早甜’,柑橘新品种‘红玉柑’,猕猴桃‘华特’等一批水果新品种。
同时果实套袋、避雨栽培、“三疏一改”、完熟栽培、果园滴灌、肥水同灌、采后分级包装等安全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果品的产量与品质。
我省的水果平均单产在700公斤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
宫川温州蜜柑、玉环柚、胡柚等果实品质在全国名列前茅;早熟砂梨质量位居南方各产区之首;杨梅的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软条白沙’、‘丽白’、‘大红袍’等枇杷品种,2009年获得全国十大优质枇杷称号。
3.畜牧育种。
一是新培育了嘉兴黑猪新嘉系、杜洛克猪新品系、龙游大约克新品系;建立了猪联合育种技术体系;克隆了一批主要经济性状候选基因和分子标标记;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种猪的种质性能和生产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优良种猪推广数量达8万多头,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
二是培育了绍兴鸭系列配套品系、仙居鸡肉用系、梅岭土鸡和振宁土鸡等优质鸡配套系。
绍兴鸭配套系青壳2号品系生产性能世界领先,绍兴鸭及其配套系已成为国内养殖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蛋鸭品种。
三是组建了大规模的奶牛高产核心群,进行了奶牛耐热性改良研究;开展了湖羊肉用系的选育;完成了新一轮全省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和规模奶牛场良种登记工作;长毛兔、肉兔和獭兔种质和生产性能均居于全国前列,长毛兔品种已经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四是蜜蜂种质居全国前列。
培育的王浆高产蜂种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2009年浙江浆蜂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