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作品赏析
苏轼简介: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寒食帖》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寒食帖》原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来源)。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欣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写段艺术评论《黄州寒食帖》是苏东坡的一首明末清初的诗歌,创作以黄州为背景,记叙了在寒食节当天,早晨清晨的水洗衣童的情景。
拥有简洁的诗句,淡淡的抒情,犹如一幅传达出祥和气氛的油画。
《黄州寒食帖》有着特殊的文学性,一开始先从重音的点睛之笔,着重强调“清晨”一词,以及“杨柳”,“鸳鸯”,“云彩”,“芙蓉”,“荷”,这些中国传统符号暗合当时社会上的秩序。
这几乎可以谓是一场文学实验,诗歌中暗含着深刻的人物性格,而重音更像是影片里的配乐,给这种人物性格强调出一种特殊的气氛。
比如,诗歌中描绘的水洗衣童“黄衣衣”,它不仅是一直在洗衣的童子,也是苏东坡的形象的暗示,象征着苏东坡社会里的伦理价值观。
诗歌中清新的句子,放映出一种柔和的景象,芦苇荡,柳暗花明,是一种清新的抒情情调,让读者陶醉其中,在心旷神怡之中看着水洗衣童上演的一幕静谧又唯美的景象。
《黄州寒食帖》也反映了苏东坡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诗歌中穿插着另一个主题,讲述的是在军队军官的政治和经济上的牺牲,而苏东坡的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南郭老将军”,其实就是当时的历史人物,而“江湖客”则是当时受到剥削的武士和士兵们的代称,而苏东坡对当时社会中士兵们受到剥削的气息已变得更加清楚。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不仅有着强烈的抒情性,也有着独特
的文学特征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历史角度,都值得深思。
这首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其中涵盖的历史与文学知识,并且有着浓浓的历史渊源,一切构成一种细腻的、低调的、祥和的气氛。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作者:杨阳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作为文人书法的代表人物,苏轼自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在思想上融会贯通,博学而不死学,在文章上大有建树,影响了北宋文坛。
作为一名丈人,书法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却不是其在意的地方,他认为书法是丈人的一部分,无意于书。
虽是如此,他却很好地将书法融于综合修养,其修养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书风。
关键词:《黄州寒食帖》;文人书法;书风;情感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05-01一、逆境的洒脱——《黄州寒食帖》其文《黄州寒食帖》,苏轼撰并书,墨迹素笺本,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45岁的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由大学士被贬黄州,这一落为大落之势。
这样的贬谪,无论是官职的变迁,地方的适应,还是从精神上,对于苏轼都存在太多的反差。
纵观其一生来看,初次被贬是难以接受的。
政治抱负上郁郁不得志,在生活上也是过得非常潦倒。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也是其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四月寒食节那天,苏轼写下了两首寒食诗,诗中发人生之叹,属于遣兴的诗作。
诗的内容也是被贬的这三年经历,因为种种遭遇,苍凉、惆怅成为了这文中的主调。
在这种心境和环境下,有感而发,让这两首诗意味耐人寻味,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苏轼这件作品的书名所累,两首诗的内容却少有人问津。
这当中的内容意义深远,是研究苏轼生平重要线索和论证。
诗中天寒连雨,满景荒凉,或许苏轼并没有所说的这么凄惨,或许他别有用意。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诗文作为一门艺术亦不离其中。
而看其在黄州三年的日子倒也自在,职位虽小但空闲,自清荒地,开垦种植,荷月带锄归,又有爱妾朝云相伴,日日诗书畅言,研究吃食,“东坡肉”即从此出。
如何赏析苏东坡寒食帖
苏东坡的《寒食帖》是一幅极具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以下是如何欣赏它的方法:
1. 看线条:寒食帖的线条流畅而有力,展现了苏东坡的笔墨功力。
观察线条的变化和强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画面的气息。
2. 看色彩:寒食帖的色彩非常淡雅,以黑、白、灰三色为主,又夹杂着淡淡的绿色。
这种色彩的运用体现了苏东坡崇尚自然的艺术理念。
3. 看构图:寒食帖的构图独特,左侧是一只瘦骨嶙峋的树干,右侧是一束含苞待放的花枝,中间则是一个字。
这样的构图体现了苏东坡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4. 看文字:寒食帖的文字字迹清晰,墨色深浅有致,字体也独具特色。
观察文字的排列和大小,能够感受到苏东坡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文字艺术的追求。
在欣赏苏东坡的《寒食帖》时,不仅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艺术理念,还要注重细节的观察和对画面的情感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这幅作品的艺术魅力。
- 1 -。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宋书尚意。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书法追求的是文人、文学和书法的结合,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将心灵、性情、文化素养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传达其胸中郁结与率性真情,这就是不同于古人的“尚意”书法。
然而身为一个杰出的书论家,苏轼自然知道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乃是“无意”。
“无意”不是没有任何意识,而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
书法作为一门抒情达意的艺术,是书家心灵的外化,而人的情感总是自发的、自由的,是不受任何力量制约的,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人的性情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充分的表达,也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书家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而人书合一。
苏轼认为好的书法艺术完全应该是一种天真烂漫之意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
他曾多次在酒后作书,便是在寻求这种“无意”,他在《与上言上人书》中说:“雪斋清境,发于梦想,此间有荒山大江,修竹枯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
”苏轼的书学理论来源于他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以佛道思想为主,其中又以庄子、禅宗思想为重,而庄、禅之核心乃“无”、“空”,苏轼书法的最高境界所达到的也是一种庄、禅的精神境界,即“无意”。
《寒食帖》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
《黄州寒食帖》为墨迹素笺本,横118厘米,纵33.5厘米,共17行,129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无款及年月。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苍劲沉郁,低回长叹;而书法则以手卷形式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作品浑然天成,在技巧、情感、意境上都无可挑剔,诗、书俱出自然。
无怪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为之折腰,在帖后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然而胸中无盘郁纠结,何能寄寓又何所外化?盘郁纠结者为何?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受到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的排斥,因北宋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闲职长达四年。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诗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
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
《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文豪苏轼的书法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造诣、书法技艺和思想深度,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组五言诗,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诗帖中,苏轼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书写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将内心的郁结和苦闷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
诗帖采用行书体,笔触流畅自然,起伏跌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帖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韵味,笔画的轻重、快慢、曲折等都恰到好处。
整篇诗文布局合理,字形大小富于变化,章法独特,充分展现了苏轼的书法功力和才华。
从文学角度来看,《黄州寒食诗贴》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诗文,更是苏轼在经历政治挫折和生活困苦后,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文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此外,《黄州寒食诗贴》也是苏轼书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代表作品。
他所推行的尚意之风影响深远,强调个性、情感和意境的表达,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黄州寒食诗贴》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书法技
艺和文学才华,更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
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苏轼,字子瞻,宋朝大诗人。
其风度潇洒,诗文才情深厚,成就斐然,功略无穷。
他一生著述不计其数,其中《黄州寒食诗帖》受到世人高度赞赏。
《黄州寒食诗帖》为苏轼以游记形式,记录了他赴黄州参加清明寒食祭祖活动
的所见所闻,游览虎丘山、调查原野生物,描写濒海魂断湖泊和调研祭典礼仪活动等。
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详实,展示出苏轼走近民间的慈祥,融会贯通山水物语的才能。
此文以厚实质感的语言,观况豁达的写作和手笔斑斓的书法,穿梭在眾多信息
之间,灵动抒情,妙趣横生,勾勒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后人赞赏。
《黄州寒食诗帖》以苏轼正直廉洁和不已宽厚的品德赢得世人尊敬,其中展现
出苏轼当时朝政稳健,改革民生,令官员都以躬行效尤;表彰普度家宴奉公清廉,令百姓荣辱与共,大家共建一个和谐朝野的善良社会。
今天,苏轼的作品传承下来并演绎不已,他的精神和文风对当代的新生代诗人
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因素作用。
我们身处黄州,有幸拥有苏轼所赐,能够细领文脉,从中得到无尽收获。
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清人王澍在《论书剩语》中曾说:“古人稿书最佳,以其意不在书,天机自动,往往多入神解。
如右军《兰亭》,鲁公《三稿》,天真烂然,莫可名貌,有意为之,多不能至。
”其实并非以上四帖如此,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亦然。
黄庭坚在其题跋中曾说:“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及此也。
”盖诸帖赢得天下美誉之所在,如上文所说:“以其意不在书”,用苏轼的话说便是:“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苏轼作为北宋书法革新运动的中坚人物,在对书法的认识、理解与创作上,有着异于常人的观点。
比如:他在29岁时曾对王羲之拔笔的故事提出质疑:“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不然,则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东坡集》)在执笔上,苏轼也和别人不同,史载为“单钩”法,即以拇、食、中三指执笔,笔杆倾斜。
此举在当时就遭到了非议,然苏轼却依然我行我素,坚持己见,并于此津津乐道:“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苏轼在自己的一生中,以其独到的见解,努力地发展着自己的风格,最终使它赢得了世人的认可,不仅倡导了一场伟大的书法变革,而且还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作于元丰五年,即1082年,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此时的苏轼,“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
”生活极其清苦。
诗中自叙了这种生活状态,并表达出因寒食节与苦雨而感到眼前的一切萧瑟难耐,暗藏着自己来黄州后的抑郁心绪。
始则漫声细诉,娓娓道来,继而感情的闸门渐开而不可遏止,一任自然,于“乌衔纸”处到达宣泄的顶峰,至末又渐次收敛,全诗在一派肃杀的气氛中结束。
此帖中书法与诗相得益彰,其书“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无间心手,忘怀楷则。
”(孙过庭《书谱》)笔致自然沉着,点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字形忽大忽小,各随其意,极尽姿态。
用笔“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元丰五年的寒食节,苏轼因为写诗讥讽皇帝,结果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神宗不久之后驾崩,太子赵煦即位,就是宋哲宗,他大赦天下。
苏轼也因为自己的一点功劳,得以从轻发落,降职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
这就是“苏轼被贬黄州,又迁汝州,再贬儋州”的故事。
苏轼在黄州居住了四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黄州寒食帖》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写。
一是把寒食节当成一次新的起点。
我们可以说,寒食节对于苏轼来说,具有新的含义。
首先,寒食节是扫墓祭奠死者的日子;其次,寒食节又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开始,新旧更替、时光变换,所以寒食节对于苏轼来说,是重要的节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在寒食节前夕,苏轼独坐沉思,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想到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和妹妹苏小妹,心中有无限的感慨。
因为官职低微,被贬后的苏轼在寒食节的这一天,既不能回家为亡父和亡兄扫墓,也不能与亲人见面。
因此,只[gPARAGRAPH3]在房中点上香烛,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这个日子,让苏轼想起许多往事,心中满是悲凉。
诗人悲伤的是“失意”,忧虑的是“亲情”,欣喜的是“团聚”,他用各种词汇描绘了全家人团圆的景象:全家人吃着祭祀的饭食,合家老少都快乐欢欣;酒席上,不仅有美味佳肴,还有香甜的米酒。
这些内容,无疑加深了全家人相聚的欢乐,促进了血脉的融合。
而且在诗人看来,“天伦欢聚”是极为难得的机会。
苏轼在寒食节上被贬谪到了黄州,远离家乡,自然倍感凄凉,但他没有消沉。
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已经到了“把糟粕去,取精华留”的阶段。
他尽力地追求古代圣贤的理想境界。
他要把自己修养成“一颗平常心”。
于是,他并没有怨恨朝廷,反而是积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的处境。
他还特别强调这样做对家人的益处:自己的清高自洁对亲人有利,如果自己贪恋钱财,奢侈无度,便会危害家人。
苏轼通过“寒食”表现了旷达超脱的胸襟。
从黄州寒食帖看苏轼的诗歌观与书法观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既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
他的作品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和才情横溢的笔触而闻名。
而其中一幅名作,《黄州寒食帖》更是展现了他独特的诗歌观和书法观。
本文将从黄州寒食帖中探讨苏轼的诗歌观与书法观,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首先,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在黄州时所写的一幅诗画作品,被誉为是一幅结合了诗歌与书法的艺术珍品。
它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和对书法的深入追求。
其次,苏轼的诗歌观可以从黄州寒食帖中得到体现。
苏轼的诗歌以自由奔放、豪情万丈为特色,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真挚感受。
在黄州寒食帖中,苏轼运用丰富的描写手法和细腻的情感,将春天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他的诗歌中,春天不仅是大自然的恢弘壮丽,也是生命的蓬勃和希望的象征。
苏轼透过诗歌,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因此,黄州寒食帖不仅展示了苏轼高超的诗歌才华,也彰显了他对诗歌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同时,苏轼的书法观也在黄州寒食帖中得到了体现。
苏轼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巨擘,他的书法以豪放洒脱、气势磅礴而著称。
在黄州寒食帖中,苏轼的行书风格尽展其妙,犹如波涛汹涌、韵律舒展。
他以凌厉有力的笔触勾勒出山水、花鸟等图案,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苏轼注重墨色的韵味和笔画的力度,通过独特的书法风格,将诗意与书法完美结合。
可以说,黄州寒食帖不仅是苏轼卓越的书法技艺的展示,也是对诗意和形式的完美融合。
苏轼的诗歌观和书法观在黄州寒食帖中呈现出了密切的联系。
他的诗歌以诗意丰富、表达自由为特色,与他的书法风格相得益彰。
苏轼注重寓意的表达和意境的烘托,通过书法的线条和墨色,将丰富的情感与生动的画面完美地表现出来。
他通过诗歌与书法的结合,将诗意延伸到了艺术的更高境界,使黄州寒食帖成为了一幅既有画境于其中、又有诗意流淌其间的绝佳之作。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赏析《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诬“谤讪朝廷”罪名贬谪到黄州时所书的五言诗作,是苏轼书法的代表作,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宋人尚意”的时代特色。
全帖共两首,凡17行,共129字,后有黄庭坚大行书跋,明董其昌小行书跋,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公元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号称“三苏”。
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平生酷爱写字,“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评“行草尤工”。
苏轼一生,因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屡遭贬谪,天涯海角,辗转奔波,但他为人豁达、豪逸,常奋笔疾书,以抒发心志和寄托情怀。
他把书法看成是“静中自是一乐事”,“聊寓其心,忘忧晚岁”的一种精神调剂。
当时他以杰出的诗人、书法家出名,随时有人登门求字,他习惯于随时挥洒,随手赠人,不计工拙,淡然处之。
苏轼对书法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其书法美学思想,散见于其诗文和词中。
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强调天然,强调字外功夫,把“意”摆在首位。
他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次子由论书》)“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苞舒醉墨堂》),并谦虚又不无自信地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其代表作《黄州寒念诗》就是在一种平淡无求的心态下,漫不经心随手抄录这两首诗而产生的千古名作。
苏轼才华横溢,志存高远,诗词、书画、文章冠绝当时。
但在忧患的宋朝一再碰壁,被诬贬到黄州。
到了第四个年头,黄州的春天,老是下雨,一下就是两个多月,而且雨势不减。
使得苦雨萧瑟,海棠花谢,“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茶,破灶烧湿柴。
”凄风苦雨,孤寂失意,使这位才华盖世的艺术家触景生情,百感交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黄州寒食诗两首,并用他那一手精妙绝伦的书法抄录下来,来表达他无可奈何,又鼓荡难抑的郁勃之气。
苏轼《寒⾷帖》浅析 《寒⾷帖》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分重要,被评为继《兰亭序》、《祭侄稿》后的第三⼤⾏书,它体现的是⼀种真⽓,⼀种内⼼的反映。
下⾯是⼩编为⼤家摘要的《寒⾷帖》的浅要解析,希望能对于你的书法理解有所帮助。
苏轼,字⼦瞻,号东坡道⼈,四川眉⼭⼈。
宋代杰出的政治家、书画家、诗⼈,是⼀个在多⽅⾯极有成就的天才。
书法纵横奇崛、天真烂漫。
他的代表作《寒⾷帖》。
最能体现他的艺术思想,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更是苏轼内⼼世界的真实反映。
中国书法前⼈评析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
“尚意”就是“我书意造本⽆法,点画信⼿烦推求”(苏轼)。
书法发展到宋代,南于唐末五代的战乱,书法的⽂脉遭到破坏,书法资源可谓荡涤殆尽,想回到唐朝⼤⽓磅礴、法度森严的局⾯是不可能了,所以必须男辟蹊径。
奔放的⼤草不适合宋⼈精致的⽣活,严谨的楷书宋⼈也做不到,所以“⾏书”成了宋⼈唯⼀的选择。
⾏书到了宋代,于是就成了通⾏体,⽽经过苏轼、黄庭坚、⽶芾、蔡襄等⼈的推崇,书法的尚意风⽓席卷两宋书坛。
“尚意”的精神被确定下来,此时的⾰新精神,今天仍可借鉴。
《寒⾷帖》是苏轼44岁时因“乌台诗案”贬到黄州后所作的两⾸五⾔诗,全⽂如下: ⾃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
春江欲⼊户.⾬势来不已。
⼩屋如渔⾈,蒙蒙⽔云⾥。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哪知是寒⾷,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书到宋代,笔法于前代有了极⼤的变化,书法变得不再那么精微细致,尺幅也较前代有了明显的改变,笔法、墨法、章法以全新的姿态出现。
《寒⾷帖》给我们的直观印象是“墨⽓逼⼈”。
如果我们再以“⼆王”风范来评价它,就失去了美学意义。
这种点画适意,强调“信⼿”,正是苏轼给后世书家最⼤的启⽰。
从该字帖字⾥⾏间透出的信息看,是纯粹的即兴⽽作,全⽂没有设计,全都是兴到⽽⾏,尽⼒为之。
黄州寒食帖书法鉴赏
鉴赏:
《黄州寒食诗帖》起笔时平缓凝重,在沉重中又暗涌波涛,无论是点画线条还是字体的结构、大小,都随着作者情绪的起伏而急剧变化。
从“春江欲入户”开始苏轼将字写得越来越大,笔势也越来越急促。
到“破灶烧湿苇”一句,笔力尤为厚重,感情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抑制。
直到“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苏轼的情绪才渐趋平静,笔势也归于平缓,最后也以小似蝇虫的两个字收尾,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与苍凉。
此帖是苏轼所谓造意、尚意非常典型的书法特点,所以它和其他的字就不太一样,有的字我们可以看出来属于写得比较规矩的,扁扁的比较平静地写下来。
这便是他书写自己的情感,特别是不平常的一种激情写出来的行书,确实是好!。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苏轼《黄州寒食帖》为手卷,纵25厘米,横539厘米,行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内容为苏轼贬官黄州第三年所写的诗文,共二十九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心情的真实写照。
此帖笔法纵横,墨色淋漓,在继承王羲之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造,法度谨严而气势奔放,给人以一种雄奇阔大的美感。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
在黄州时的书法,其中,尤以寒食帖最有名。
此帖由于感情深挚,文词清丽,故诗词之外的书法独具一格。
通观全篇,章法自然,随意流走,似不经意,充分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特色。
与黄庭坚的风格截然相反,故有“苏黄”并称。
传说此帖是宋神宗在内府看到苏轼的手迹后,让他题跋的,因苏轼当时已经八十多岁,故而神宗叫苏轼的孙子来替爷爷写下题跋。
苏东坡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师欧阳询,又汲取六朝翰墨,自成一家,书法史上称为“苏体”。
此书法为苏轼晚年所书,正值壮年的他,意气风发,精力充沛,故落笔纵横,如清风出袖,迅疾而书,一气呵成。
通观全篇,起笔多尖锋,但收笔时变为圆收,使全字形成粗细变化,富有节奏感。
此帖前面的几首诗的用笔比较工稳,而后半部分诗的用笔则轻松活泼,错落有致,跌宕起伏。
在结构上,前紧后松,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我们看到,在该作品中,既有“天风海涛之势”,又有“龙跳天门,虎卧凰阁”之态。
其运笔之法正合乎草书的规律,提按起倒,穿插有致,既快捷又不失沉着。
纵观全作,无论是用笔的提按,点画的粗细,线条的刚柔,墨色的浓淡,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既不像怀素狂草那样一味强调运笔速度,而是注重内在节奏和韵律,从而达到“如风雨骤至,迷漫莫辨”的艺术境界,又没有王羲之行书平和简静、舒缓雅逸的气质。
整幅书法无懈可击,正如苏轼在此作跋中所云:“此书兼颜鲁公雄厚和柳吴兴流利二者之长,追维俗子,不识高人。
”可见是一位评论者对苏轼书法的极高评价。
《黄州寒食帖》充分体现了苏轼“点画皆有意”的艺术主张。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欣赏体会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之一,他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
其中,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写的一幅长卷,记录了他在黄州的寒食节期间的所见所感。
《黄州寒食帖》以黑色墨迹书写,字体清晰、流畅,笔画饱满、有力。
整幅作品分为上下两幅,上半部分描绘了山水风景,下半部分则描绘了人物活动。
在山水画面中,苏轼用墨色勾勒出了起伏的山脉和流水,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觉。
而在人物画面中,苏轼描绘了人们寒食的活动,如丰盛的宴席、悬挂的风铃等,展现了寒食节的欢乐氛围。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山水画和人物画的结合,更是苏轼对寒食节的独特体验的表达。
在这幅作品中,苏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展现了寒食节的乐趣和美好。
他用墨色描绘出黄州的山水和人物活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黄州寒食帖》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它还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苏轼通过这幅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故乡和传统节日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
这幅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是一幅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它以自然山水和人物活动为题材,展现了寒食节的欢乐和美好,同时也传达了苏轼对家乡和生活的深情和热爱。
这幅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更在于它对传统文化和情感的传递和弘扬。
浅谈《黄州寒食诗帖》浅谈《黄州寒食诗帖》VivR0.1922018.04.23 10:34:12摘要简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是宋朝的一件在艺术领域富有代表性的文物,并且启发了很多其他书画家进行创作。
所以,笔者决定选择这个书法作品进行赏析和保护。
《寒食帖》的历史价值非常重要:在宋史中,是行书的代表作,也是苏轼最有名的即兴创作诗词,体现了他在黄州被贬职的第三年度过的寒食节的人生之感叹。
其中,不仅内容有感而发,体现了伤感孤独的情怀,而且那通篇的潦草行书气势奔放,让诗帖整体苍凉多情。
这也就是《寒食帖》有着书法史上“天下第三大行书”上乘称号的一大原因。
作者介绍诗帖的作者——苏轼,宋代杰出的大文豪,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这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全才和天才不仅有着诗词创作天赋,给后人留下了将近三千首,还被称为“文湖画派”的代表人和“宋四家”之首。
他将自己对诗、词、文、书、画的深深造诣,融入并创作出了苏轼书法中最为精彩、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黄州寒食诗帖》。
【图1】苏东坡肖像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从小就耳聪目明,异常聪慧,还将《诗经》、《尚书》等很多历史名著都通通滚瓜烂熟。
他的思想深深受到了儒家博学的影响,并作为了自己的“精神支撑和最高的人生思想”。
创作背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一场文字狱被贬黄州三年。
在元丰五年(1082)三月的寒食节,他联想到了当时失意的政治和窘迫的生活,于困乏中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名篇——《黄州寒食诗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从尚意到无意——品读苏轼《黄州寒食帖》
宋书尚意。
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书法追求的是文人、文学和书法的结合,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将心灵、性情、文化素养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传达其胸中郁结与率性真情,这就是不同于古人的“尚意”书法。
然而身为一个杰出的书论家,苏轼自然知道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乃是“无意”。
“无意”不是没有任何意识,而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
书法作为一门抒情达意的艺术,是书家心灵的外化,而人的情感总是自发的、自由的,是不受任何力量制约的,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人的性情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充分的表达,也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书家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而人书合一。
苏轼认为好的书法艺术完全应该是一种天真烂漫之意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
他曾多次在酒后作书,便是在寻求这种“无意”,他在《与上言上人书》中说:“雪斋清境,发于梦想,此间有荒山大江,修竹枯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
”苏轼的书学理论来源于他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以佛道思想为主,其中又以庄子、禅宗思想为重,而庄、禅之核心乃“无”、“空”,苏轼书法的最高境界所达到的也是一种庄、禅的精神境界,即“无意”。
《寒食帖》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
《黄州寒食帖》为墨迹素笺本,横118厘米,纵33.5厘米,共17行,129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无款及年月。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苍劲沉郁,低回长叹;而书法则以手卷形式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作品浑然天成,在技巧、情感、意境上都无可挑剔,诗、书俱出自然。
无怪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为之折腰,在帖后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
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山谷此言可谓入木三分。
然而胸中无盘郁纠结,何能寄寓又何所外化?盘郁纠结者为何?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受到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的排斥,因北宋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闲职长达四年。
时苏轼四十有七,政治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希望,济世壮志难酬,痛苦不堪;在经济上陷入困窘。
精神落寂,心境抑郁,穷困潦倒。
恶劣的生活环境,郁闷、愤慨的情绪使苏轼奋起呼喊,郁积于内而不得不发之于外,使这一时期成为其艺术创作的高峰,《黄州寒食帖》正为此时的代表之作。
要透彻理解《黄州寒食帖》内蕴,“寒食”二字也许正是我们洞悉其深层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的关键。
公元1082年,坡公适寒食节却心境低落。
政治与生活双双陷于失意、困顿,而“寒食”的清冷之境恰如一根导火索,使贬谪以来长期郁积在心中的痛苦感受不可抑制地爆发。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更加病后初愈,心境不好,凄凉顿生。
《黄州寒食诗帖》诚其此时心境写照也年年欲惜春去矣,黄金年华付水流。
此诗帖一气呵成,一改他往日严谨端庄的面貌,充满了不可遏制的激情,浑然天成。
“卧闻海棠花”,苏轼以物寓人,以海棠之贵、幽谷佳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命运状态。
“惜春”、“惜花”实是自惜。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典出庄子《大宗师》第二节:“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则说海棠花被造物主暗中负去,实谓花谢;海棠花开花落乃自然之规律,是人力所不能干预的,人的荣辱沉浮也是由命运主宰,非人力所能及,既如此,不如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而“与大化同流”。
但居住的小屋已不能抵御淫雨长时间的侵袭。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面对这“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他不由自主地怀念往日的舒适生活,“浮华豪习尽去,非昔日子瞻也”。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道出内心痛苦的真正根源,向君王尽忠无门,向祖先坟墓祭扫尽孝又不能,深藏在心底的儒家价值观始终挥之不去,使苏轼对人生的
意义感到迷惘。
看着乌鸦啄着墓地上的冥纸,心情比穷途而哭的阮籍更加绝望,已经是“死灰吹不起”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人们所熟悉的飘飘然的“坡仙”,而是在出仕与入仕间痛苦挣扎的苏轼游乎物外,只不过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憧憬而已。
被贬谪的现实与美好的政治理想之间存在着怎样剧烈的矛盾冲突啊!居江湖之远方忧其君啊!然而“君门深九重”,“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进退两难的困境促使他质疑和追寻生命的价值、自己的理想,而与此同时,生命的痛苦、愤懑、郁结和意趣,却正通过艺术的渠道于有意无意间宣泄与释放出来。
《寒食帖》的书法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
其笔画以浓墨大笔为主,一反宋以前书家大多以瘦劲为主的风格。
我们从苏轼一生的书迹来判断,他早年追摹晋人,笔画也细致流畅,中年遍参唐人笔法,执笔甚为有力,用墨也较丰,点画肥厚。
而《寒食帖》正是苏轼中年所书,故点画丰满肥厚。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用笔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
观其结字,取势攲侧,这与他独特的执笔方法密不可分,正如他的好友陈师道所说:“苏黄两公皆善书,皆不能悬手。
逸少非好鹅,效其宛颈尔,正谓悬手转腕。
而东坡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此其异也。
”此种执笔方法与今人执钢笔之法颇为相似,很难真正中锋用笔,以侧为主。
一般来说,偃卧用笔易出现败笔,而苏轼却能扬长避短,形成独特的风格:其一,手贴桌面,下笔坚实有力,按的动作多,点画较丰厚。
其二,腕不动而指运,易于横向运动而不利于竖向运动,则字呈扁状,而运指的习惯方向是偏右上角,故字呈攲侧之势。
而《寒食帖》正是有此种执笔方法之长而无其短,突破了“石压蛤蟆”的扁字体,字体恣肆奇崛,变化万千,一任笔力所至,清雄豪放,沉着痛快,自然成妍,具有超逸的韵味。
观其章法,动势彰显,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前七行书家的情绪还较平和,乃苏轼劝慰自己安顺立命,与大化同流,是以书写中规中矩,结字以扁平为主。
随着情感逐渐向激越过渡,字形出现正斜交替变化,用笔无
拘无束,率意奔放。
生活的困顿,政治的失意,人生价值的迷惘,千头万绪一起涌上心头,苏轼已不能也不愿再约束自己的情感,而任其宣泄,是以书到后面越发恣肆挥洒,“哭途穷”这三字真正道出了他此时充满矛盾的心境,真情所露,是以字形猛然放大,使我们可以直视他的心灵。
随着“死灰吹不起”,全文戛然而止,在手稿的结尾,苏轼仅写下了“右黄州寒食二首”便结束了,这在苏轼的传世作品中绝无仅有。
恰如一首悲怆的乐章,意尽曲终,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正如苏轼所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
“心忘于手,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黄州寒食帖》正是这样的无意佳品。
我们可以揣测苏轼当时的心境,暮春之初,阴雨连绵,外面到处是一片泥泞,萧瑟如秋,书家病后初愈,面对这空灶湿柴,冷清至极,遥望家乡,云路隔断,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此情此景,苏轼必是满腔忧愤之情如洪水决堤,势不可挡,他不得不提笔作书,为这决堤之洪水寻一宣泄之道,恰如李商隐在《无题》之中所说,“书被催成墨未浓”,他必不能再去思虑书之工拙,而是满腔忧愤顺管而下,不知书法为何物也,正如苏轼自己所说:“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
”此正是无意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