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26.51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

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

“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

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

例如: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

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笄(jī)年】指女子15岁。

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来结缡。(《对酒示行简》)

【束发、成童】指男子15岁。

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

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岁。【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60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

60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

甲子。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qí)艾】古称60岁为耆,50岁为艾。

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庠(xiánɡ)】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

校或教育事业。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

人之于国也》)

【国学】先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

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容都以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

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

而得名。

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

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指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晋至明清或设太

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

子生。

【国子监(jiàn)】汉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

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

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1)等级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

“秀才”。No1:“案首”)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No1:“解元”)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No1:"会元")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

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

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

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

可以叫进士及第。

官职

【中央官职】

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

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

都是宰相。

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唐代完全定型:

吏部:掌管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祭祀、教育、科举、外交)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寺并列

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屯田水利等事宜的机关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5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

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

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例如: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涉世家》)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御史前书曰”。

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右佥都御史。

别名:言官、言路、谏官、台谏、监官、垣官、给事中

【御史台】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

机构。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兰台、

宪台、乌台。(轼“乌台诗案”)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别称:缙绅,

衣冠。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

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汉以后设太

史令,其职掌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

高,等级超过侍郎。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

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

师表》所说的参军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

僚,如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晔曾任裕第四

子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

率府胄参军、华州司功参军。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例如:品

其名位,犹不失下从事。(《赤壁之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例如: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

子颍由南麓登。(《登泰山记》)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例如:还家十余日,县令遣

媒来。(《孔雀东南飞(并序)》)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例如:令以责之里正。(《促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