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子
- 格式:doc
- 大小:306.00 KB
- 文档页数:24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地理本1002班赵静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地理本1002班的赵静,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农业区位因素》。
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特色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设计理念)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进而渗透农业活动理念,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让学生在寓教寓乐中获得知识。
从教材来看,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继上一章学习城市区位因素后对区位的再一次分析,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打下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分析,让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业活动理念。
课标要求为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当然教学的过程离不开对学生的了解,下面我谈谈学情学生已经掌握城市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知道生活中某些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并且高一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推理和自学能力,对情境教学有很大兴趣。
但学生并不知道农业区位分析方法,没有从整体上认识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没有形成农业活动理念。
故我的解决策略为:从生活中的身边案例入手,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各因素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主体地位。
相应的重点:说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地理因素整节课以“小明农耕记”创设具体情境对农业区位因素展开探索,因而对农业区位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就成为整个探索过程的核心,即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活动在核心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合理布局显得生疏,无从下手,因而将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针对于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说明农业区位选择时要考虑的地理因素过程与方法:小组内合作分析信息,表达交流各地理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呢?谈谈我的教法与学法本节课主要通过情境教学、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充分体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学理念。
高一年级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内容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
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
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说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电脑一课时三.说学法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俗话说“无农不稳”。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
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
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读图分析法2、案例分析法3、总结归纳法四、设计思想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以朱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区位的含义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科:高中地理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判断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
难点:如何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思考。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农业地域类型:讲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各类型的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方面的掌握程度。
八、板书设计农业区位因素:1. 自然条件2. 社会经济条件3. 技术条件农业地域类型:1. 水稻种植业2. 旱地农业3. 畜牧业4. 林业5. 混合农业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十、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影响。
2. 推荐相关书籍和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研究动态。
3.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特点。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6. 案例分析:稻米生产与消费活动设计:教师提供稻米生产与消费的案例,例如日本稻米产业。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从教材来看,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继上一章学习城市区位因素后对区位的再一次分析,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及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打下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业活动理念,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很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二)说学情分析从学情分析看,学生已经掌握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知道生活中某些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并且高一学生具备一定认知、推理和自学能力,对情境教学有很大的兴趣。
但学生并不知道农业区位分析方法,没有从整体上认识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没有形成农业活动理念,因此,我的解决策略为:从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入手,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各因素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案例学会分析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通过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运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提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农业生产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安排的思想,培养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2、树立学为所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解决措施:为了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设计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和人文因素;通过设置活动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农业区位选择,达到突破难点及学以致用的目的。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二节,内容主要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俗话说“无农不稳”。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的规划重点。
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2)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要农民综合考虑每种区位因素,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
技能目标:(1)学会通过活动和案例,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区位选择进行分析和评价(2)结合实际生活,学会寻找和运用资料,对家乡农业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巩固基本理论,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农业区位选择应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区位二、说教法主要利用寻思—-点拨式教学模式:1、实例导思(利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的启发);2、引议释疑(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点拨提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使学生思路开通,学习顺利进行)4、综合运用(如何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学法案例探究式学法:通过活动和案例,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区位选择进行分析和评价。
本课的特点就在于运用实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利用选择图片中哪些属于农业来复习农业的概念。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湘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学会分析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特点和发展趋势;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概念和工具使用方法;4.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感知能力和模拟预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与分析;2.教学难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与设计1. 导入(15分钟)通过卫星影像和地图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全球的农业分布以及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
2. 讲授(40分钟)(1)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发展要素的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等);2.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气候、水源、土地、交通、市场等);3.湘西北山区等区域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如土地利用、农产品种植等)。
(2)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地域划分的概念及其方法(如定量和定性方法);2.全球、我国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特点和发展趋势;3.湘西北山区等地域的农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分析。
(3)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1.GIS的概念和作用;2.GIS的基础操作技能(如地图制作、空间数据分析、统计查询等);3.GIS在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分析中的应用案例介绍。
3. 实践操作(60分钟)1.学生自行收集和整理有关湘西北山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等方面的地理数据和资料。
2.学生应用GIS工具,制作相关的地图,并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统计查询。
3.学生就湘西北山区的农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分析和研究。
4. 总结(10分钟)1.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提醒学生随时关注有关地理信息和农业发展的研究进展和新领域。
四、教学评价1.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地理数据和资料,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2.学生应用GIS分析工具,实现了空间数据分析和查询,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3.学生的讨论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说课(共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板书】,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最重要的部分,与自然地理知识联系密切,在高中地理体系中起着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重要作用。
在历年的高考题目多有涉及,尤其是2014年高考文综的第26题分值多达10分。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农业以及农业结构的概念,理解并应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城镇菜农以及学校总务处花木小组的走访,学习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运用地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区位因素;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2、教学难点: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3、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学生所熟悉的农业生产为载体,充分利用胶州不同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和探究,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根据高中地理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以及本节内容的特点,选取以下教学方法:1、选取乡土地理中的案例进行分析的方法2、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运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材料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3、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世界上更多的农业生产的信息,更好的理解本课的重难点。
学法指导:通过图表的阅读指导学生读图的一般步骤(如:图名、图例等)通过课前分组走访城镇菜农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五、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唐山电视台关于“玉田大白菜”的专题报道片段,引导学生思考玉田大白菜质量高、口感好的原因有哪些(依据:用学生最熟悉的农产品生产情况,调动学习的兴趣,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一)、农业区位因素【板书】【设计一】给出农业生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大农业的范围以及农业结构的概念。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部分来加以说明。
(过渡)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它包括教材简析和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第三章讲的是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它和人口、城市、工业等都是《必修2》的重要内容,《农业的区位选择》是本章的第一节,是学习第二第三节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教会学生学会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
(二)教学目标经过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我制定以下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做到:(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区位的含义、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3)学会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到:(1)根据景观图的比较,分析区域农业的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分析情况,解决问题。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学情分析作为教学三要素之一,了解学生是上好一节课必不可少的准备,为全面了解学生,我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技能和学习困难进行了分析。
必修二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有学习动力,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虽然农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其范围过于宏观,学生了解上有难度,而且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基于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过渡)而要想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得有好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课堂中我将采用的教法有: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启发法。
学法有:探究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与其形成条件。
4、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与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农业生产的感情,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3、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技术、社会因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与其形成条件教学过程与方法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你能说出本地几种主要农产品吗?它们属于哪一种农业类型?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板书)农业生产是直接从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因此,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板书)(1)热量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农业生产中有两个与热量相关的概念,一是积温,一是复种指数。
我们常以活动积温,即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
热量条件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2)光照光照为植物的光和作用提供能量。
《农业的区位选择》的说课稿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开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根底知识。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幅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比照,让学生学会区域比拟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
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开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拟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比照法。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材分析: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
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
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师对。
他们的这些活动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农业种类不同,是因为不同地区的条件不同所造成的。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类型。
板书: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推进新课师(承转)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节思考这个问题。
生(阅读教材并讨论回答)农业的区位选择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三大因素的制约。
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与布局。
师请同学们看一组材料,并思考材料当中所提出的问题。
课件展示:中国名茶我国的“明前龙井”茶,是浙江杭州龙井乡用每年清明前采摘的新茶精制而成的,它以色香味俱佳而驰名世界。
日本茶道研究者曾将此茶种带回国精心栽培,但始终没有种好。
问题:说说我国“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的原因。
生(观看投影,并分组讨论,回答)日本与中国江南的自然条件不同,日本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不适合茶树的生长。
师(总结)是这样的。
不同作物,所需条件是不同的,由于茶树性喜温湿的气候和酸性土壤条件,所以在我国的江南一带生长较好,而日本的土壤不适宜种植茶树,所以日本人尽管想精心培育,却不能成功。
这说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板书:自然条件师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照,那么光照对农业生产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板书:生(讨论并回答)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太阳辐射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师(总结)农作物生长离不开光照。
但光照条件在各个区域是不同的,如新疆,由于气候干旱,光照十分充足,而英国,由于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光照条件则较差。
同时,不同农作物对于光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瓜果生长成熟需要充足的光照,而多汁牧草则可以在光照较差的条件下旺盛生长。
所以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承转)农作物的旺盛生长,不仅需要光照,而且也必须满足一定的热量条件。
请同学们看相关内容并讨论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何重要影响。
板书:热量生(合作探究,讨论并回答)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热量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方式也不同。
师(总结)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课件展示:“中国南北方农业布局及耕作制度”的影像资料问题:我国南北方的主要农作物种类及耕作制度有何不同,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生(观看材料并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通过材料可知,我国南北方的农作物不同,南方主要种植喜热的甘蔗、橡胶等作物,而北方则主要是喜温的大豆、苹果等。
同时,作物熟制也不同,南方水稻可达一年三熟,而东北则为一年师很好。
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我们常以活动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积温不同,适宜的农作物种类和耕作制度也不同,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承转)热量和光照都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而任何农业活动都必须在土地上进行,所以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板书:土地(提问)讨论当地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并选代表回答。
生人口增长,建筑用地增多,土地污染严重,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师(精讲)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也是有限的。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为了缓和人地矛盾,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同的土地应该有不同的利用方式,而且,不同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比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如江汉平原的耕地,由于水源丰富,又较肥沃,就可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且产量较高,而像内蒙古高原,由于缺少水源,较适宜发展畜牧业;城市郊区由于地价较高,农业生产只能选择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如花卉、蔬菜等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另外,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也较大,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不同。
板书:地形(承转)请同学们讨论:农作物的生长除了与上述因素有关外,还离不开什么?生水分。
板书:水分师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任何农业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那么,水分是怎样影响农业布局的呢?请同学们从水的作用、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对农业的影响方面来讨论。
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
水分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又是动植物生存、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输送者,一切农业生产过程只有在水分的作用下才能顺利完成。
对于不同的区域来说,水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是东部多,西部少,并且表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趋势。
水分比较多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比较少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
师(激励性评价后,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可知,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很大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方面。
课件展示:表格(系统梳理知识)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地形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课件展示:课堂训练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
()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①—热量②—光照③—地形④—地形(承转)同学们的答案很正确。
农业生产不仅与自然条件有关,还与其他众多因素相关。
请看下一组材料。
课件展示:“以色列的智能农业”图片和材料在以色列,有一种智能的节水压力灌溉系统。
这种系统不但可以通过塑料管直接把水送到植物的根部,而且在灌溉前可先将化肥溶入水中,使水、肥灌溉同时完成,用少量的水肥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更神奇的是,这种灌溉系统的整个过程全部由计算机控制。
埋在地下的湿度传感器,可以传回有关土壤湿度的信息;有的传感系统还能通过检测植物的茎和果实的直径变化,来决定灌溉的间隔;等等。
计算机收到这些信息后,便自动调节和控制灌溉,既节水,又省时、省力。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色列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生(分析材料讨论回答)科学技术。
师由此事例可见,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重要。
它主要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板书:(二)农业技术因素师(提问)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有何不同?生(合作探究后回答)各种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
就种植业来说,经济作物对劳动力的需求要大于粮食作物,种植水稻的劳动力需求又要大于小麦。
师(补充总结)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劳动者借助土地、农具、种子、化肥、农药等来完成农业生产活动。
不同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同,而不同的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等对农业生产影响也很大。
请看以下图片。
课件展示:A图我国水稻农耕景观B图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请同学们思考:这两张图的耕作方式有何不同?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生(讨论并回答)A图是手工劳作,B图是机械化作业,两种方式主要是农业生产技术不同;先进的技术装备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师对,先进的耕作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如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培育的杂交水稻,因单产高而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承转)对于种植业来说,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的种植方式及耕作制度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农业生产有哪些主要方式呢?生种植方式主要有单作、间作、套作、连作等。
师(精讲)不同地区,人们的种植方式是不同的,如华北地区的玉米与大豆的套作,南方水稻田的连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