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统编版)-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1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88 KB
- 文档页数:2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课主题本课课题是“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对早期文明的产生、发展的表现和不同特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体验到早期人类文明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
(二)教材内容本课包括两个子目: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围绕早期文明,两个子目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发展、延续的历史过程。
早期文明的产生为早期文明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
每一个子目分别对应了一个“学习聚焦”,以精炼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提炼,有利于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史料阅读”1则,帮助学生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学思之窗”2则,帮助学生理解埃及和两河文明发展的表现;“思考点”1则,强调自然环境对各自文化的影响;“历史纵横”2则,帮助学生理解文明的统一性;本课最后的“探究与拓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三)核心知识概念第一层次(主题):文明第二层次(重大史事):文明的产生、早期文明的发展第三层次(具体史事):文明产生的过程、原因和标志;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时空条件和特点文明是整课的核心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早期文明的产生、早期文明的发展这两个概念区别比较明显。
二、教学立意(一)课标要求知道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二)教学目标考虑到中国古代文明在《纲要》上册已经学习过,本课在设计时,重点侧重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这四部分;早期文明的产生过程比较复杂,而课标要求只是“知道”层面,所以,本课设计时,淡化文明产生的过程,着重文明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层次是史事了解与分析,通过对早期文明产生过程的学习,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的条件及其表现;通过对早期文明发展的学习,了解早期各文明发展的不同表现。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
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教材原话学生基本不会出现错误)师:接下来给三分钟时间请同学们交流一下预习学案的第二个问题简述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的答案对于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和知识要点达成共识。
然后我们来请几位同学阐述一下具体过程。
设计意图:经过预习学案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基本会掌握一些主要步骤如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手工业生产、交换和贸易、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早期城市、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对人类文明产生过程形成基本认知。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将通过以下图示来进一步学习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回顾刚才所讲的内容。
出现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源在哪?生:生产力提高。
师:没错,通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文明社会与原始社会大不相同。
原始社会是崇尚平均主义的平等社会,而文明社会里面有的是因生产力提高而带来阶级的不平等,以及为了维护不平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设计意图:利用唯物史观解释文明的产生,提升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利用流程图,便于学生理解。
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师: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本课主要提到的是中国以外地区的世界古代文明如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
现在给三分钟时间同学们交流一下预习学案古代文明概况简表答案,然后请几位同学来给我们明确一下答案(简表是对教材原文的概括、归纳和总结难度不大,学生可能答多但是不会少)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填写古代文明简表,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的技能,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师:通过图片和材料加深学生对四大文明的理解(见课件)师:同学们现在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材料一: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因诞生大江大河流域统称为大河文明,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故农业往往很发达。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与目标1.教学理念历史学科教学承担着特殊的育人价值与功能,高中历史学科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这五大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落地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基于核心素养。
2.教材分析《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是必修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一课。
本节内容是世界史部分的开篇,简述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为后文讲述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古时期的世界等内容奠定相关史实基础。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总体讲述文明的产生的条件与标志,二是讲述了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等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教材对古代文明叙述的面比较多,但是对于各个文明的具体叙述又比较浅,都是点到为止,而且还有像古代印度文明等比较新且比较难处理的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有必要结合课标和学情进行适当取舍。
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材料的运用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明多样性,涵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
4.教学目标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根据课标的这些要求,结合学情和教材叙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知道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各自产生的时间与空间,并能够列举各主要文明发源地的文明成就。
(2)了解早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感受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1.知道人类文明产生的背景和标志。
(唯物史观)2.认识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时空观念)3.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史料实证)4.认识古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历史解释)重点:知道人类文明产生的背景、标志、发展历程。
难点:认识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导入新课】【师】上图是金字塔和空中花园复原图,这两个建筑标志分别是哪个古国的代表?同学们知道这些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吗?同学们还记得四大文明古国指哪些国家吗?观察下面地图,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并思考这些文明古国是如何产生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起探索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新课讲授】【师】同学们思考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是什么,是有了人类文明就产生了吗?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
”——《质疑四大文明古国》在以上两则材料中,判断文明出现标准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回答:城市、国、国家、文字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农业的出现:西亚地区: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
(2)畜牧业的出现: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3)影响①社会分工的出现: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