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学期科学实验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46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1.太阳下影子变化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实验题总汇以下是五年级上学期科学课中的一些实验题总汇,供参考使用。
实验一:测量水的密度材料:水、烧杯、天平、瓶子水、烧杯、天平、瓶子步骤:1. 用烧杯取一定量的水。
2. 将瓶子放在天平上,记录瓶子的质量,记作A。
3. 将瓶子装满水后再放在天平上,记录瓶子加水后的质量,记作B。
4. 计算出水的质量,即水的质量 = B - A。
5. 根据水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水的密度,即密度 = 水的质量/ 水的体积。
实验二:探究物体的浮力材料:水、玻璃杯、苹果、测量尺、天平水、玻璃杯、苹果、测量尺、天平步骤:1. 用测量尺量取苹果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记录下来。
2. 将玻璃杯装满水。
3. 将苹果放入玻璃杯中,记录玻璃杯的水位。
4. 用天平称量苹果的质量,记作A。
5. 用天平称量等量的水的质量,记作B。
6. 计算出苹果的体积,即苹果的体积 = 苹果的长度 ×苹果的宽度 ×苹果的高度。
7. 计算出苹果的密度,即密度 = A / 苹果的体积。
8. 计算出水的密度,即密度 = B / 苹果的体积。
9. 比较苹果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分析苹果在水中的浮力现象。
实验三: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材料:水、锅、火源水、锅、火源步骤:1. 将一定量的水倒入锅中。
2. 将锅放在火源上,调节火力大小。
3. 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开始加热时,温度逐渐上升;当水温达到100°C时,水开始沸腾。
4. 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水中会冒出气泡,并且产生蒸汽。
5. 记录下水开始沸腾的温度。
实验四: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材料:透明玻璃板、直尺、铅笔、白纸透明玻璃板、直尺、铅笔、白纸步骤:1. 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作为光线的传播路径。
2. 用铅笔在直尺两侧分别标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
3. 将透明玻璃板放在白纸上,使光线从玻璃板上通过。
4. 观察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并记录下来。
5. 移动玻璃板,改变光线的入射角度,再次观察并记录下夹角的变化。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一、实验一:观察水的变化1. 实验目的: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
2. 实验材料:水、烧杯、酒精灯、冷水。
3.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将酒精灯点燃,将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3)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4)当水沸腾后,将烧杯从酒精灯上取下,迅速倒入冷水中。
(5)观察水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4. 实验结果: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变热,沸腾后迅速冷却,温度逐渐降低。
5. 实验结论:水的状态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二、实验二:研究金属的特性1. 实验目的:研究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 实验材料:金属导线、电源、灯泡、铁钉、铝条、铜片、热水壶。
3. 实验步骤:(1)将金属导线连接电源和灯泡,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2)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放入热水壶中加热,观察它们的导热性。
(3)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用锤子敲打,观察它们的延展性。
4. 实验结果:金属导线可以使灯泡亮起,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
铁钉和铝条在热水壶中加热后变得很热,说明金属具有导热性。
铜片在锤子敲打后没有变形,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
5. 实验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三、实验三:观察土壤中的生物1. 实验目的:观察土壤中的生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实验材料: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土壤样本。
3. 实验步骤:(1)用镊子取一小块土壤样本放在载玻片上。
(2)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许多微小的生物,如细菌、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3)用放大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土壤中的一些较大生物,如蚯蚓和蜈蚣等。
4. 实验结果:观察到土壤中存在着多种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线虫、蚯蚓和蜈蚣等。
这些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实验结论:土壤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其中存在着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四、实验四: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1.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1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演示实验)实验目的: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适量的水实验材料:菜豆或黄豆10—12粒,玻璃小瓶或培养皿两个实验过程: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萌发了。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2实验:渗水比赛(分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实验材料:三个相同的塑料瓶,纱布,橡皮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水,三只烧杯,支架实验过程: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3实验:研究根的作用(演示实验)实验目的:研究根的作用实验材料:透明的玻璃瓶,水,一株完整的植物,植物油。
实验过程:1、把一株完整植物的根浸在盛水的小瓶里,并在水面上滴一层植物油。
2、用彩笔在水面处做一个标记。
3、把实验装置放到向阳处。
4、过一段时间,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瓶中的水面下降了。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4实验:茎的作用(分组实验)实验目的:研究植物茎的作用实验材料:烧杯,一段新鲜芹菜,水,红墨水实验过程:1、将芹菜等植物的茎插入到滴有几滴红墨水的的瓶中。
2、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变化。
3、然后将茎纵切和横切,观察茎的颜色变化实验现象:茎的横切面上出现一圈小红点,在茎的纵切面上出现一条条红线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一、火山的形成我的猜想:火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通过岩石的裂缝向上升,当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我的方案:1在铁盘里摆一些土豆泥,堆上成山的形状,在土豆泥中间挖出个大洞。
2往洞里放入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遮住。
3把铁盘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冷却,观测现象。
我的发现:番茄酱溢了出来。
实验说明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
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通过岩石的裂缝向上升,当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二、地震的形成我的悖论:地震就是由于地球内部非常大的压力。
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促进作用下能出现变形,当受的力小至无法忍受时,岩层就可以出现忽然、快速的脱落。
岩层脱落产生的地震波传至地表就可以引发地表振动,这就是地震。
我的方案:1拿一根竹片,慢慢用力弯曲,观察现象。
2换成筷子试一试我的辨认出:筷子、竹片慢慢伸展,然后脱落,手深感麻木。
实验表明地震的构成就是由于地球内部非常大的压力。
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促进作用下能出现变形,当受的力小至无法忍受时,岩层就可以出现忽然、快速的脱落。
岩层脱落产生的地震波传至地表就可以引发地表振动,这就是地震。
三、温度变化对岩石的毁坏促进作用我的猜想: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我的方案:熄灭酒精灯,用镊子卡住一小块岩石放到酒精灯上冷却,然后放进冷水中。
2、再冷却,再放进冷水中,反反复复几次。
3观测实验现象。
我的发现:岩石出现裂缝,破碎。
实验说明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四、声音的产生我的悖论: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的方案:1在鼓面上放几粒豆粒,敲响鼓,观察现象。
2敲响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
我的辨认出:鼓面振动,豆粒在鼓面上跳动。
音叉在振动,水面上存有波纹,水珠飞溅出。
实验表明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空气传播声音我的猜想:气体能传播声音。
我的方案:1、熄灭两根蜡烛,放到锣的一侧,一根距鼓近,另一根离鼓离2奏响锣,观测蜡烛的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整理第一单元1.对比实验。
会制定对比实验计划(我们研究的问题、我们的推测、实验方法、两个组相同的条件、两个组不同的条件、实验步骤)(1)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参考:作业本第1页,书本第4页的图)(2)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空气吗?(参考:书本第4、6页的图)(3)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吗?(参考:书本第4、6页的图)(4)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参考:书本第7页)(5)绿豆芽生长需要水吗?(参考:书本第8页)(6)蚯蚓喜欢黑暗还是明亮的生活环境?(参考:书本第9、10页)(7)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生活环境?(参考:书本第10、11页)(8)蚯蚓喜欢温度高还是温度低的生活环境?(参考:作业本第4页)2.食物链。
会写食物链,会指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3.生态瓶。
(1)会设计生态瓶。
指出生态瓶中的生物、非生物各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参考:作业本第6页)(2)如果减少了生态瓶中的水、植物、动物,生态瓶会有什么变化?第二单元1.影子的特点。
会做实验研究影子的特点(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参考:课本第25页)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会做实验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怎样的。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早晨和傍晚最长,中午最短)3.光的直线传播。
会做实验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4.光的反射。
会做实验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物品)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5.光和热。
会做实验研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哪些仪器会把光线聚起来想成强光和高温?”(凹面镜、凸透镜)(参考:课本第34页)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知道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阳光下的黑色纸袋温度上升最;知道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的关系(阳光直射时光线最强烈、物体得到热量最多)地形图上的信息。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一、火山的形成我猜:火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力——地壳越深,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从岩石的裂缝中上升。
当它遇到脆弱的表面时,它会从表面喷出,形成一座火山。
我的方案:1在铁盘里放一些土豆泥,堆成山的形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盖住。
3把铁盘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番茄酱溢出来了。
实验表明,火山爆发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力造成的。
地壳越深,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从岩石的裂缝中上升。
当它遇到脆弱的表面时,它会从表面喷出,形成一座火山。
2、地震的形成我的猜想: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
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振动,这就是地震。
我的计划是:我拿一根竹子,慢慢地用力弯曲,然后观察这个现象。
2.改用筷子我的发现:筷子、竹片慢慢弯曲,然后断裂,手感到麻木。
实验说明地震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
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振动,这就是地震。
三、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我猜: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性的影响。
我的方案: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放入冷水中。
2、再加热,再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3观察实验现象。
我的发现:岩石破裂了。
实验表明,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性影响。
4、声音产生我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的计划是: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敲响鼓,观察现象。
2.敲击音叉。
听到声音后,用音叉触摸水面并观察。
我的发现:鼓面振动,豆粒在鼓面上跳动。
音叉在振动,水面上有波纹,水珠溅出来。
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空气传播声音我猜: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我的方案:1、点燃两根蜡烛,放在鼓的一侧,一根离鼓近,另一根离鼓远2敲响鼓,观察蜡烛的变化。
五年级科学实验精选实验一:水的循环过程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模拟实验,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实验材料:1. 水槽2. 透明塑料薄膜3. 水4. 太阳灯或台灯实验步骤:1. 将水槽装满水,然后将透明塑料薄膜覆盖在水槽上。
2. 将太阳灯或台灯放在透明塑料薄膜的一侧,并打开照射。
3. 定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观察透明塑料薄膜上是否会出现水滴。
实验结果和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 太阳灯或台灯的照射使得透明塑料薄膜加热,水分开始蒸发;2. 蒸发的水分被透明塑料薄膜阻挡,逐渐凝结成水滴;3. 水滴在透明塑料薄膜上聚集,并逐渐滴落回水槽中。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模拟和观察到水的循环过程。
太阳灯或台灯的照射使得水蒸发,蒸汽凝结成水滴,并最终滴回水槽中,形成循环。
这个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实验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模拟实验,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实验材料:1. 绿色叶子2. 透明塑料袋3. 水4. 针和胶带实验步骤:1. 将绿色叶子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并用胶带将袋口封好,形成一个密封袋。
2. 在塑料袋上使用针戳数个小孔。
3. 将装有叶子和小孔的塑料袋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实验结果和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 在阳光照射下,在塑料袋内的叶子会逐渐变颜色,变为深绿色;2. 通过小孔,我们可以观察到塑料袋内的氧气生成,导致塑料袋轻微膨胀。
实验分析:这个实验模拟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叶子中的叶绿素吸收阳光能量,使得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因此,观察到叶子变为深绿色以及塑料袋内氧气的产生,说明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实验三:简单电路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搭建简单电路,了解电的基本性质和电路的组成。
实验材料:1. 电池2. 电线3. 电灯泡4. 电源插座实验步骤:1. 将电灯泡连接到电线的两端。
2. 将电线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到电池的负极。
新教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汇总一、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3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条件:水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
都放在温暖的地方。
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
实验现象:得到水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得不到水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二、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 6右图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黑色塑料袋。
相同条件:温度、空气、水、各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条件:光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见光,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不见光,叫对照组。
都放在温暖的地方。
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
实验现象:见光和不见光的种子都发芽了。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三、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吗?6左图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密封袋。
相同条件:温度、水、光照、各3粒完全同的绿豆种子。
不同条件:空气实验方法:六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两组,都放在潮湿的吸水纸上。
让一组种子得到空气,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空气,叫对照组。
都放在温暖的地方。
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
实验现象:得到空气的种子发芽了,得不到空气的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四、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吗?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实验方法:六粒绿豆种子,平均分成两组,都放在潮湿的吸水纸上。
一组种子放到温暖的地方,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放进冰箱,叫对照组。
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
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
相同条件:空气、水、光照、各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本册教材共5个单元,典型的实验操作有26个,这26个实验均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第2课火山)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第3课地震)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第4课做一块卵石)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一、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实验过程: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结论:土豆泥相当于岩层,番茄酱相当于岩浆。
二、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实验材料:竹筷实验过程: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实验现象:筷子会断裂,手感觉麻木。
结果及解释:筷子相当于地壳的岩层;筷子用力弯曲相当于挤压产生褶皱;当筷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地震。
三、卵石的形成实验目的: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砖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碎砖块没有了棱角。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四、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材料:鼓碎纸屑实验步骤: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的振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实验现象、结论:响度越大,纸屑跳动得越高。
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五、观星箱的制作步骤1.准备1个较大的盒子、线、胶带。
2.将盒子去掉盖,并在盒底左下角挖一个小洞,作为观察孔,洞不宜太大。
3.在原来盒盖处用线编出大小一样的网格,线的端口可以用胶带固定在盒子上,网格起到为观察对象定位的作用。
4.将制作好的观星箱放置在便于观察研究对象的位置,固定不动,并开始利用观星箱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观察。
六、木材特点的实验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池、导线水槽等。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实验梳理1.认识光实验1【探究问题】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我的猜想】光在空气中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3张带孔的纸板、1个黑色纸屏、手电筒。
【实验过程】1.打开手电筒,照射纸板;2.调整三张带孔的纸板的位置,让手电筒的光穿过三张纸板照射在黑色纸屏上;3.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光可以穿过三张纸板照在黑色纸屏上。
【实验预判】如果三个孔呈一条直线时,黑色纸屏上有光斑,不在一条直线时,黑色纸屏上没有光斑,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现象及分析】当三张纸板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的光才能通过小孔照射到了黑色纸屏上,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2【探究问题】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我的猜想】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纸屏,蜡烛,带小孔的硬纸板,火柴。
【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2.将带孔的硬纸板放在蜡烛和纸屏中间,三者的中心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3.移动纸板的位置,观察纸屏上成像的变化。
【实验预判】如果在纸屏上能看到蜡烛火焰的图像,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现象及分析】纸屏上出现蜡烛火焰倒立的像,移动带孔的纸板,成像的大小和清晰度也随之改变。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反射实验3【探究问题】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有什么变化?【我的猜想】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可能会发生改变。
【实验器材】平面镜、手电筒(备用)【实验过程】1.保持光源位置不变,观察光源照射的位置;2.将平面镜放置到光源照射处,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实验预判】如果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说明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实验现象及分析】光原本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经过平面镜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在其他地方会出现较亮的光斑。
【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发射现象,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会反射到空气中。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实验题总汇本文档汇总了五年级上学期科学课学生需要完成的实验题。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
实验一:光的大会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了解光的基本特性。
实验材料- 镜子- 手电筒- 针孔板- 牛奶盒子实验步骤1. 在牛奶盒子上钻一个小洞,将针孔板放在洞的内侧。
2. 打开手电筒,将光线照射在针孔板上。
3. 将镜子放在牛奶盒子前方,观察光线的传播和反射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光线从针孔板传播出来后,会在镜子上发生反射,并形成不同的光线。
通过观察不同角度的反射光线,可以了解光的基本特性。
实验二: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通过测量重力加速度,了解地球引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 弹簧秤- 定时器- 木球实验步骤1. 将木球挂在弹簧秤上,测量木球的重量。
2. 将球从一定高度落下,计时木球从落下到落地所需的时间。
3. 根据公式 $g = \dfrac{2h}{t^2}$,计算重力加速度 $g$ 的大小。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重力加速度的值为$9.8\text{m/s}^2$ 左右,这一数值与已知的地球引力加速度的大小相近。
实验三:水的沸点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沸点,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实验材料- 烧杯- 温度计- 水实验步骤1. 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2. 将温度计放入水中。
3. 在加热的过程中,不断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水的沸点为$100^\circ\text{C}$ 左右。
这一结果表明了水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的物理性质。
......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