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摘要:《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该课程的性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因而这门课程在每课内容的选材上,既不像语文课程那样内容具体翔实、情景交融,语言描述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注意力;也不像英语和数学那样任务明确,可操作性强,使学生有紧迫感和成就感。
那么,如何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也上得内容充实,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有所获呢?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关键词:教学资源;观察;因材施教一、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所以,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我们都要重视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就我自己来说,在每课的备课过程中,我都要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并搜集相关的资料。
无论是论述的观点、提出的问题,还是列举的事例,甚至是插图,我都精心研究;预设学生在提出的问题如何作答,以便随时指导学生读书、看图、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力争使学生弄懂教材内容,领悟教材中涉及的理念,进而获得良好品德的培养。
而且,还时常在学习后面的内容时,用前面的观点来引导,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整体把握,学以致用,这样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起到了巩固和发展的作用。
二、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实际生活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所选内容都贴近的现实生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材资源,还应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实际生活资源。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和困惑来参与课堂活动的。
学生的这些经验、特长、感受、思考、见解、疑问等都是重要的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动态生成性,我们要及时地捕捉和利用。
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孩子们大胆、活泼、轻松、愉快地参与课堂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优势。
比如说,会讲故事的就让他讲与课程有关的故事;会绘画的,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在黑板上绘画;会跳舞的,鼓励他们做模拟表演。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者:陈晓惠来源:《教育》2013年第30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而且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做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并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利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课程资源的概念与重要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要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首先就必须要了解课程资源的涵义。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置的前提和保障,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见。
然而究竟何谓课程资源,目前在教育界还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具体来讲,课程资源具有以下特质:其一,课程资源在性质上应具有教育性;其二,课程资源并无特定的存在形式(即可能以任何形式存在);其三,课程资源的作用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以“本”为本,凸现课程生活性《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儿童的身心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活的通道,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话的空间,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教材的作用不可削弱,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用有条理的语言说出教材内容,理解教材蕴含的情感倾向和德育内容。
例如,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中的《学会相处》一课有两幅连环画,反映了校园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矛盾纠纷,可以采用表演小品的形式再现,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有许多话要说。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资源的拓展与运用徐汇区樱花园小学蒋玲俐《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形成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初步具有观察社会、获取社会信息的兴趣与能力,适应社会生活,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有爱心、负责任、守规范、善思考,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要达到这样的总目标,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离不开各种课程资源的运用与拓展。
同时,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资源的拓展与使用,成为每一个学科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用于课程和教学的一切信息来源都可以视为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多数情况下着眼点放在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直接条件上,主要指教科书、教学参考用书以及知识、技能等,这属于“狭义的课程资源”。
我们可以把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
在课程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主动的利用资源来满足。
我们应该认识到,不仅教学课本和教参是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也是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完善的环境。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种类1、文本资源文本资源可以分为教材类文本资源和非教材类文本资源。
教材类文本资源指与教学活动或学习直接相关的教学专门用品,如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非教材类文本资源指各种课外读物。
在利用各种文本资源的时候,学生除了书本上给予的信息之外,鼓励学生能在平时阅读课外各种报刊杂志,并能获取和本学科相关的信息。
2、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指利用网络搜集来的素材和学习内容。
网络资源是广大老师的共享平台,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
有效拓展教学资源,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更生动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精心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具有良好人格、良好体魄和良好社会公德意识的、有学识、有修养的人,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而学生的成长无非是人性的完善、人格的发展……品德课程理念正在于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健康向上的主体人格。
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主体学科,无疑承担着课程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学生思想道德情操获得充足引领最主要的课程。
因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书本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感受精彩社会,体验美好人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从教这一学科教师的最大心愿和教学宗旨。
然而,由于品德教育素材往往是生活中许多活生生的元素,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而多元,包括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等诸多由小及大的社会领域,涵盖孩子们生活的全部内容,涉及孩子的品德养成、行为规范和法制观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既具有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内涵,又包罗地理和环境教育,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自己道德层面上应有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而这,可不是一朝一夕、一课一课就可假以生成和完善的,需要教师不断深入研究教学素材,精心运用素材开展富有成效的教学,才能逐渐赋予孩子对美好道德情操的深刻理解,对良好行为习惯的文明养成,对社会发展和世界变化的多重关注。
要教育人,没有生动的素材是不能打动心灵的,提升我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课堂效果,最佳的途径是让孩子们在生动富有情趣的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与感悟,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
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素材是教学中最不可或缺的良好资源,用好这样的资源,品德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做到这些其实也不是很难,只要我们执教的人平时善于做个有心人,乐于并勤于搜集教学资源,就能给我们的教学提供很多良好的德育资源,在补充教学之余,提升教学质量。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方案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方案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教育功能,指导教师理解和把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特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和《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统一要求,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有效地改变品德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二、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 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理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和基本特征,正确区分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和以往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两门课程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
提倡采用生活体验式和问题探究式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
2.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和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最后达到理解教材。
具体做好以下几点(1)通读全套教材。
教师要把所任学科全套教材通读一遍,将教材的编写框架进行梳理,了解各册教材间的内容结构、知识衔接、编写思路、编写体例和教材特色,做到整体把握教材。
(2)细读本册教材。
教师要将所任学科全册教材的各个单元进行详细阅读和理解,准确把握各单元的内容、结构以及各课之间的联系。
(3)精读本课教材。
教师要反复阅读即将授课的教学内容,弄清本课由几部分内容组成,每部分内容有什么要求,其活动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何密切联系,并重点思考以下三点①本课教材设计了哪些内容,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
②教材内容与当地实际和本校情况是否相符,应补充或更换哪些内容。
3.根据本册教材要求、学生特点和需求,确定学期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度。
整体设计、规划与教学相关的搜集、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
协调与学校活动、其他课程的配合。
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策略策略一:人力资源得天独厚
人力资源,也就是说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援助人士。
学校三结合教育中,社区、家庭和学校关系密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得天独厚。
讲“感激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课时,我们可以请各行各业的家长代表来介绍。
讲“老师爱护我们,我们尊敬老师”时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生活: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摇篮,每天和老师、同学生活在一起,必定会发生许多许多的事情,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老师爱护我们的故事、我们尊敬老师的事情利用起来比比皆是。
讲“饮食要适度”、“注意个人卫生”和“预防各种疾病”时可请社区医生结合甲流等传染病作辅导。
如讲热爱解放军的内容,可请在抗洪抢险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解放军官兵作报告,介绍实际的经验和感想;讲“乐于助人有爱心”时引导学生走近社区生活,社区生活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社区的成员,我们的学生有义务要参与社区文明建设,选用社区中恰当的例子讲“乐于助人有爱心”,学生颇感亲切。
学习“为有需要的人增添温暖”的内容时,可请身残志坚、事迹典型的残疾人为小学生演讲;进行防火安全教育,可请消防人员现身说法……学生面对这些先进人物,会倍感新奇,这些都比教师的转述更为生动直接。
策略二:多媒体资源还原历史
俗语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教学媒体可增强学生兴趣,加
深印象。
给学生提供具体或半具体经验,扩大思考空间,提高教学效果。
常用的教学媒体资源分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运用投影机、电脑、电视等视听器材。
学生通过声光电影、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磁带、录影带、挂图、模型、布偶等视听效果掌握知识,寓教于乐,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上学道路要认清,走路乘车讲安全”时,我把全国在过去一年交通安全事故统计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触目惊心的录像、图片、数据后,引起了共鸣,学生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提高了一个高度。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爱国旗,我爱祖国》时,教学目标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由于该课是要通过中国社会变迁历程,讲述五星红旗表示新中国主权,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体会祖国只有富强、自主,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的道理,激发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成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这些离六岁多学生的生活背景比较遥远,我通过一系列的视频还原中国历史,让学生了解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祖国的意义。
我更和他们一起唱起了《国歌》和《红旗飘飘》,使孩子情感得到升华后,再让学生振奋民族意识,畅谈为祖国富强而读书的决心。
在课堂上运用情景、音像设备、课件、音乐、美术等课程资源,能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
策略三: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教师用书
老师设计教学活动时,教科书和教师用书是应当首先利用的资源。
无论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我们都要根据学生的背景
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和重组,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提供的主题活动图和教师用书提供的参考资料,只要能灵活处理、运用,对教学效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老师要发挥教材每课的彩图作用,《品德与社会》教材很突出的特点是每课都配有很多彩图,教材主要以图为主,图片截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以连环图方式解说故事和道理。
彩图漂亮有童趣,老师不要单纯让学生看,应该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形式,可以小组讨论,可以编故事,还可以角色扮演等。
我们还要巧妙地拓展教材的留白。
教材中的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留白是让儿童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判断,着力提高生活技能。
教材留白部分也是教材资源。
一年级上册第八课后面的“做一做”:给老师画一张贺年卡,教师可以让学生口头讨论、可以书写、可以让他们绘画,还可以把生活中的照片剪贴。
一位学生把自己宝宝时拍的照片贴上送给老师,他愿意把可爱的一面展示给老师,也是他这个年龄想出来的创作阿。
策略四:激活儿童生活经验资源
儿童认知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认知和情感。
学生可在传统教育活动和节日庆祝活动中体验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捕捉丰富的活动作为研究资源。
以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背景作为学生的研究资源和学习材料,通过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活动去“激
活”教材中的生活,使教材中的社会与儿童的真实生活发生一种内在的联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真切体验中逐渐完整地认识世界,并促进其人格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是大课堂,我们的学生长大后都要走向广阔的社会大世界,适应社会,在社会中生活。
教师要鼓励他们走向社会,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慧眼分辨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社会课的“活动”设计要通过儿童的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来达到“感受、理解、体验”教材的“社会”。
如教学一年级第一课《我是小学生,上学真高兴》这课时,我让他们观看了一段他们班优姓同学上学第一天家长拍下的录像,这样一看,真实地再现了他们在校一天的活动。
这样呈现一种生活性的教学,使儿童更好地再现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又如,二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以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为主要内容的,这是公民道德的启蒙教育,先做个好孩子再做好公民,所以帮助学生融入温馨的家庭生活是融入社会的首要。
家庭生活是低年级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教师从了解学生家庭生活情况中汲取合适的素材充实到课堂中来,意义重大。
在设计活动时围绕着儿童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以“生活世界”为背景,采用“实地演练”,“实地演练”时运用的感官越多其学习效果就会越好,这就是所谓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
通过眼观,欣赏,手模,演练,形象具体地感知,印象深刻,合乎“行而有所悟”的道理。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