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矿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15
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⒈引言
⑴背景介绍
⑵调查目的
⑶调查范围
⑷调查方法
⒉煤矿概况
⑴矿区位置
⑵矿区地质情况
⑶矿区煤层情况
⒊矿区水文地质概况
⑴自然水系概述
⑵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⑶矿区地下水位分布与变化规律
⒋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⑴矿区地下水位观测点布设
⑵地下水水质采样与分析方法
⑶地下水位和水质数据处理
⒌地下水资源评价
⑴矿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⑵矿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评价
⑶矿区地下水岩层压力评价
⒍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⑴矿区水文地质影响评价
⑵矿区地下水水质污染评价
⑶矿区地下水开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⒎水文地质调查结论
⑴矿区地下水位变化趋势
⑵矿区地下水质状况评价
⑶矿区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
⒏附件
附件1:矿区地下水位观测点布设图
附件2:地下水水质采样分析报告
附件3:矿区地下水位和水质监测数据
法律名词及注释:
●地质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法,是为了管理地质工作,保护地质遗产,促进地质科学研究与利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制定的法律。
●水利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是为了管理水利事业,维护水资源安全,保护水环境,促进水利科学研究与利用,发挥水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而制定的法律。
●矿业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法,是为了管理矿业资源,推动矿业科学研究与利用,维护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贵州水城地区岩溶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贵州水城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地处岩溶地貌发育区的地区。
岩溶地貌是指由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具有水文和工程地质方面的特殊问题。
岩溶地貌特点决定了水城地区的水文问题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岩溶地貌的特点之一是地下水系统发育较为复杂,由于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洞穴、峡谷和地下河系,这些地下结构对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水城地区来说,研究地下水的储量、水质以及流动规律等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地表水的径流规律以及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也是必要的。
岩溶地貌的特点还决定了水城地区存在着一系列的工程地质问题。
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岩体发育裂隙、孔洞等地质缺陷,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滑坡、地面塌陷等。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使地下空洞发育程度较高,这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研究岩溶地貌下的工程地质问题,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工程设计措施,对于保障水城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进行以下研究工作:对水城地区的地下水系统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预测地下水开采量、水质变化等。
研究地表水的径流规律和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分析其对地下水质量和水量的影响。
对水城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预测地质灾害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结合岩溶地貌特点,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确保工程安全稳定。
在开展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可以为水城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岩溶地貌地区的水文和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矿井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本报告旨在介绍矿井水文地质勘探报告的目的和重要性,并概述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矿井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是对矿井地下水文地质状况进行系统勘探和分析的结果汇报,为矿井的安全运营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对矿井地下水文地质环境的调查和评估,可以了解矿井水资源的分布、水文地质条件的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为了达到报告的目的,本报告按照以下结构和内容安排进行展开:引言:介绍矿井水文地质勘探报告的目的和重要性,概述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矿井概况:对矿井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包括矿井的位置、规模、开采方式等信息。
勘探方法:介绍矿井水文地质勘探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地下水取样、水位测量、水质分析等。
勘探结果:详细汇报矿井地下水文地质调查的结果,包括地下水位、水化学成分、水文地质特征等。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勘探结果,对矿井地下水文地质环境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建议和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预防和减轻矿井地下水文地质灾害的影响。
结论:总结本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参考文献:列出本报告所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这样的报告结构和内容安排,可以全面、系统地呈现矿井水文地质的情况,为矿井运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提供矿井所在地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地质背景等信息。
本报告旨在描述进行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包括取样方法、分析结果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取样方法在进行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时,我们采用了以下取样方法:地下水取样:我们在选定的地下水井点进行了取样工作,使用标准的地下水取样设备和技术,保证了取样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地表水取样:我们在矿区周边的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进行了取样,使用专业的水样采集器具,并严格遵循采样规范,保证了取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分析结果经过对取样水样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水文地质调查结果:地下水特征:根据分析结果,矿区地下水呈现出中等含水层深度、中等水位高度、低中等水质等特征。
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报告范文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报告。
报告编号,XXXXX.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一、勘探目的。
本次勘探旨在对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进行详细勘察,以确定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特征及工程地质情况,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勘探范围。
本次勘探范围包括矿山周边区域及潜在工程建设区域,具体范围为XXX平方公里。
三、勘探方法。
1. 野外地质调查,对矿山周边地质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岩性分布等。
2. 水文地质勘探,对矿山周边水文地质进行详细勘察,包括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构造等。
3. 工程地质勘探,对潜在工程建设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勘探,包括地质构造、地层稳定性、地质灾害隐患等。
四、勘探成果。
1. 地质条件,矿山周边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存在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岩性以XXX为主,地质构造较为稳定。
2. 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位较为稳定,水文地质条件适宜工程建设,但需注意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3. 工程地质情况,潜在工程建设区域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地质灾害隐患,需要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
五、建议意见。
1. 对于矿山周边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区域,建议加强地质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在工程建设前,需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探,制定科学的工程设计方案,以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六、总结。
本次勘探对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进行了详细的勘察,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为保障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编制单位,XXX地质勘察院。
编制人,XXX.审核人,XXX.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就矿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向您呈交以下报告。
一、背景介绍该矿工作面位于市县,地处高山地区,地形起伏较大。
根据前期的勘探结果显示,矿区存在丰富的煤矿资源,但也存在一定的水文地质风险。
为确保矿区开采的顺利进行,必须对该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水文地质调查情况1.水文地质勘探通过水系观察、地质勘探和地下水井的取样分析,我们对该矿工作面的水文地质进行了详细调查。
勘探结果表明,矿区地下水埋深较浅,地下水位波动较大,储量相对较丰富。
同时,附近存在多条地下裂缝及断层,这些地质构造对于地下水的流动形成了一定影响。
2.水文地质参数分析我们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渗透系数、含水层厚度、渗流方向、渗透率等。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矿区整体上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地下含水层较厚,渗透率较高,适于水资源的开采利用。
三、水文地质风险评价1.地下水涌水风险由于地下水位波动较大,加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存在地下水涌水的风险。
特别是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采动压力的变化,可能导致地下水溢出,给井下工作环境带来一定的困扰。
2.地下裂缝风险矿区周边的地下裂缝和断层对于地下水的流动方式有影响,可能导致地下水的快速流失及水位突变。
因此,在矿井开采前后,需要加强对地下裂缝的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降低地下裂缝对矿井的影响。
四、防治措施建议1.增加抽水设备针对地下水位波动大的问题,应加强水位监测,及时调整抽水设备,保持井下工作环境的稳定。
2.强化地下裂缝监测在矿井开采前后,应加强对地下裂缝情况的监测,发现异常即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防止地下裂缝的进一步扩展与变形。
3.引入先进的防渗技术通过引入先进的涂层材料、灌浆技术等,加强矿井支护,防止地下水涌入矿井,保证矿井开采的安全进行。
五、结论根据对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的评价,全面了解了矿区的地下水位情况、地质构造等关键参数,发现了地下水涌水和地下裂缝风险。
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本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对煤矿的水文地质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评估矿区水资源的状况和可持续利用的潜力。
通过对煤矿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煤矿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区域描述2.1 煤矿基本情况煤矿位于X市,总占地面积约XXX平方公里,煤矿在XX年开始投产,目前已经运营了XX年。
主要矿区的地质构造为XX,矿井设计为XX。
2.2 矿区地质特征根据对矿区地质地貌的初步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矿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XX岩层组成,岩石稳定性良好,不存在明显的断层和地震活动。
3. 水文地质调查3.1 水文地质资料搜集通过对煤矿周边的地质图、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地层结构资料等进行搜集和整理,获取了有关煤矿水文地质的基础信息。
3.2 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监测在煤矿及其周边地区设置了多个地下水位监测井和水质监测点,对地下水位和水质进行了定期监测。
结果显示,煤矿的地下水位水平和水质稳定,未出现明显的异常情况。
4. 煤矿水资源评价4.1 地下水资源量评估通过对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煤矿区域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为XXX万立方米,水资源较为丰富。
4.2 地下水水质评价通过对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到煤矿周边地区的地下水水质以及主要污染物的分布状况。
结果显示,煤矿地下水水质良好,未受到明显的污染。
5.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建议5.1 水资源保护对策针对煤矿水资源保护的需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强化煤矿周边地下水水污染源的管控,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煤矿附近水体的监测与保护。
5.2 水资源管理建议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煤矿水资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煤矿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
6. 结论通过对煤矿水文地质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煤矿地下水位稳定,水质良好,地下水资源量较为丰富。
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第三总队二○一三年二月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写人:审核:项目负责:总工程师:队长:证书等级:证书编号:编制单位: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第三总队提交单位:盘县淤泥大河煤矿提交时间:二○一三年二月正文目录第一章前言 ............................................................................................ 第一节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目的................................................. 第二节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任务................................................. 第三节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依据................................................. 第二章矿井概况 ........................................................................................ 第一节矿界范围及位置交通................................................................. 第二节自然地理..................................................................................... 第三节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以往水文地质勘探情况............................................................. 第三章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一节矿井地质..................................................................................... 第二节矿井水文地质............................................................................. 第三节矿井水患评价及防治水主要问题............................................. 第四节矿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及类型................................................. 第四章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 ................................................................ 第五章 DUK-2A高密度点法 ....................................................................... 第一节工作方法及特点......................................................................... 第二节工程地球物理条件..................................................................... 第三节异常特征与成果分析................................................................. 第六章矿坑涌水量预测 ............................................................................ 第七章矿井防治水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第八章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结论.......................................................................................... 第二节建议..........................................................................................附图目录1、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1幅(1:2000);2、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 1幅(1:2000);3、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水文地质柱状图 1幅(1:500);4、盘县淤泥大河煤矿区域水文地质图 1幅(1:20000);5、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充水性图 1幅(1:2000);附表目录1、盘县淤泥大河煤矿2012年涌水量观测台账记录表;附件目录1、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2、业主委托书;3、业主承诺书;4、编制单位承诺书;5、采矿许可证(副本)复印件;第一章前言第一节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目的为加强煤矿防治水基础工作,排查整治水害隐患,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督促煤矿企业落实水害防治主体责任,认真执行《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8号)、《煤矿安全规程》、《关于开展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12〕29号)和《贵州省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黔安监煤矿[2012]67号)要求,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水害事故的发生,结合《贵州省煤矿安全监管监察“三位一体”执法办法(试行)》,由于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勘探工程量不足,水文地质条件尚未查清,受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的委托,我公司对其矿区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在DUK-2A高密度点法及简易抽水试验的基础上编制本报告。
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 引言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而水资源则是矿井系统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进行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报告将对某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分析。
2. 研究区域概况该煤矿座落于某省某市,地处山区。
矿井开采煤炭深度达到1000米以上,地质条件复杂,水文地质具有一定的特点。
研究区域内地势起伏较大,地下水系统发育,降水量较大。
3. 主要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3.1 地质调查通过野外地质勘查和实验室分析,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地层分布等特征。
3.2 水文调查通过测量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以及地下水水质等参数,全面了解研究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
3.3 地下水监测在研究区域内设置地下水监测站,定期对地下水位、水质进行监测,以及对地下水体的运动进行跟踪研究。
4. 调查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4.1 地质特征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花岗岩、页岩和砂岩组成。
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砂岩层中,富含矿物质和溶解氧,水质较好。
4.2 水文特征研究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下水位较高,且水流速度较快。
降水量较大,地下水系统发育。
4.3 水质特征研究区域的地下水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标准。
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区域附近存在一些矿区排放废水的影响,对地下水水质形成一定的威胁。
5. 建议与措施为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5.1 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对研究区域的水资源保护,限制矿区废水的排放,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工作,确保地下水水质符合要求。
5.2 加强地下水监测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加强对地下水位和水质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地下水的变化情况,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依据。
5.3 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对研究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力度,积极探索煤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
6.研究区域具有复杂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
荔波县巴合煤矿(北块段)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贵州省黔美基础工程公司二〇一四年三月荔波县巴合煤矿(北块段)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拟编:王力军审核:曹孙炳制图:王力军总工程师:王力军总经理:王先立证书类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丙级证书编号:52200811500027报告编制单位:贵州省黔美基础工程公司报告提交时间:二〇一四年三月目录第一章概况 ................................................................ - 0 - 第一节目的 0第二节任务 0第二章矿井及井田概况 ................................................. - 0 - 第一节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0第二节矿井位置与交通 0第三节地形地貌 (1)第四节气象、水文 (1)第五节地震 (2)第六节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2)第三章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 3 - 第一节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 (3)第二节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3)第三节本次工作情况 (3)第四章地质概况 .......................................................... - 4 - 第一节地层. (4)第二节构造 (5)第五章区域水文地质 .................................................... - 7 - 第六章井田水文地质 .................................................... - 7 - 第一节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 (7)第二节含水层 (7)第三节隔水层 (8)第四节矿井充水条件 (9)第五节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 (10)第六节矿井充水状况 (10)第七章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11 - 第一节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 (11)第二节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12)第八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3 - 第一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 . (13)第二节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3)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近年来,我省小煤矿水害事故频发,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贵州省兴仁县潘家庄镇兴隆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发表时间:2012-12-19T09:04:30.7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8月Under供稿作者:陶小郎胡承伟杨侃崔云祥[导读] 区域内初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及第四系。
陶小郎胡承伟杨侃崔云祥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五地质大队邮编:550018 摘要:本文主要对贵州省兴仁县潘家庄镇兴隆煤矿的水文地质勘查类型、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类型及其岩层含水性、地下水赋存条件及补、径、排特征进行了评述;对该矿的主要充水因素:地下水、老窑采空区、地表水、大气降水分别作出了分析研究;同时还对矿井的涌水量进行了分析预算。
关键词:水文地质条件充水因素涌水量比拟法一、地质背景区域内初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及第四系。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中部。
区内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
主要褶皱为放马坪背斜;主要断裂构造为放马坪断层、鸡场坪-王家寨断层、张家坡断层等。
(见插图1)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1、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1地质构造矿区整体位于放马坪背斜北西翼、青山向斜南东翼,挟持于鸡场坪~王家寨断层(F1)与张家坡断层(F2)的断块中。
矿区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南西,地层倾角5~10°,一般6~8°。
○2地貌矿区属低中山侵蚀剥蚀山地地貌。
地形切割较大,一般海拔1500-1700m,相对高差200m,海拔最高+1960.5m,最低+1230m左右,最大相对高差730.2m。
2、地表水矿区南西部南盘江水系流量较大的为火冲沟、叉河沟、火冲叉沟溪沟,这些溪沟均向南西径流后汇入马岭河,最终汇入南盘江。
3、地下水类型及其岩层含水性矿区内出露和钻遇的地层有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仅季节性含水,富水性弱);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裂隙含水层(富水性弱)、二叠系上统长兴组及大隆组(P3c+d)裂隙、溶隙含水层(富水性弱~中等), 二叠上统龙潭组(P3l)基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弱)、峨眉山玄武岩(P3β)基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弱)、二叠上统大厂层(P3dc)裂隙含水层(透水不含水层)、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岩溶含水层(富水性强)。
矿区水文地质报告模板概述本报告主要针对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研究区域内的地质、水文条件及矿山开采活动等因素,为矿区的管理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概况该矿区所处地区属于XX造山带,主要由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等岩石构成。
地层倾角较大,有断裂、节理等地质构造。
同时,该矿区流经的河流属于XX河流系统,具有较大的水量和水流速度。
水文条件1.降雨量:该矿区年平均降雨量约为XXX毫米,以夏季为主要雨季。
降雨集中时间较短,容易造成地表径流。
2.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主要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其中深层地下水水质较好。
矿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于周围山区的冰川和雪水,地下水的流动速度较快。
3.水资源利用:矿区周围的居民主要依靠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生产和生活用水。
同时,部分地下水被开采用于冶炼和生产活动。
环境影响评价矿区的开采活动对周围地质、水文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位下降。
矿山开采会通过矿井和暗挖等方式将大量的地下水抽取至地面,造成地下水补给不足。
2.深部水质的变化。
由于矿山开采影响了矿区周围的水文环境,导致深层地下水的水质发生变化。
3.生态环境的破坏。
矿山开采活动会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导致植被覆盖度降低及土壤侵蚀等问题。
管理建议为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矿区的水文地质环境,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矿山用水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的抽取和利用,通过科学管理方式保证地下水供应稳定。
2.加强环境监测,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定时监测和调查,根据监测情况进行合理利用。
3.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公众教育和宣传,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对矿区水文地质情况的分析和总结,结合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建议,在矿区的管理和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城县化乐锦源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2011年03月12日锦源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为搞好我矿的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保证我矿在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防止透水事故的发生,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我矿工程技术人员和办公室工作人员,对矿区范围及周边矿井的开采情况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调查情况如下:一、水文地质情况矿区位于贵州高原中部,地形切割中等,为中低山岩溶地貌。
区内最高海拔1834m,最低1403m,相对高差431m,一般100-200m。
区内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2.7℃,年降水量1148.0mm,6-8月份为丰水期,平均湿度82%。
矿区内地表水多为季节性溪沟,属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
本矿井尚未进行水文地质报告的编制,水文地质资料不完善,矿井在进行采、掘活动之前必须对矿井范围内的小窑、老空积水、采空区标高、临近矿井老空区积水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将调查结果标注在采掘工程平面图和井上下对照图中,同时矿井建设期间补充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并做好探放水的安全措施。
二、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含(隔)水层类型,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类型1、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矿区位于贵州高原中部,地形切割中等,为中低山岩溶地貌。
区内最高海拔1834m,最低1403m,相对高差431m,一般100-200m。
区内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2.7℃,年降水量1148mm,6-8月份为丰水期,平均湿度82%。
矿区内地表水多为季节性溪沟,属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
2、主要含(隔)水层(1)含水层①飞仙关组第四段(T1f4):平均厚90m左右,岩性为灰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
在灰岩中含裂隙水,根据观测泉点调查,最大流量46.49(l/s)、最小7.71(l/s),在本区该段为中等富水段。
②飞仙关组第二段(T1f2):平均厚30m左右,岩性为紫红色砂岩,砂泥岩。
根据泉点调查,最大流量47.25(l/s)、最小0.014(l/s)。
水城县阿戛大树脚煤矿水文地质调查分析报告编制:矿长:总工程师:二0一四年一月一、矿井概况大树脚煤矿原为新建矿井,生产规模15万吨/年,由原六盘水市地方设计所编制了开采方案设计和安全专篇,己通过相关部门审议通过,矿井属于建井期间,征用了场地施工了部分井筒。
但由于原矿界与国家规划矿区范围重叠,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调整水城县阿戛乡大树脚煤矿矿区范围的通知》[黔国土资矿管函(2007)1741号],原有矿井矿区范围发生变化,原有设计不满足扩界后开采的要求。
根椐扩界后《贵州省水城县阿戛乡大树脚煤矿储量核实报告》,和《水城县阿戛乡大树脚煤矿开发利用方案》,扩界后矿井资源经核实满足30万吨/年规模要求,现按30万吨/年规模建设,区走向长约1900m,倾向宽约1200m,面积2.3535km2,开采标高为1650~1000m标高之间。
矿井采用平硐开拓方式。
设计主平硐、副平硐、材料暗斜井、回风平硐、回风暗斜井服务全矿井。
以主平硐(+1310m)划为一水平,设一个双翼采区(一采区),二水平(1150m)划为上、下山两个采区(二采区、三采区)。
首采区为一采区。
矿井开采煤层共11层,同一采区内采用联合布置开采,采区开拓巷道布置在10号煤层与16号煤层之间的岩层中,采区内煤层开采顺序从上至下。
主平硐井口标高为+1310m、材料暗斜井和回风暗斜井落平于+1310m标高,通过车场联接。
材料暗斜井和回风暗斜井兼作一采区轨道上山和回风上山。
主平硐、材料暗斜井和回风暗斜井均布置在岩石里面。
全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2个采区开采,首采区为一采区。
材料暗斜井、回风暗斜井兼作一采区轨道、回风上山,新作采区运输上山。
在采区运输上山内+1385m标高施工+1385m区段运输石门揭穿3号煤层(由于第一区段东翼1号煤层没有储量,因此将首采面布置在3号煤层中,设计首采层3号煤层赋存较为稳定,平均厚度1.3m,属中厚煤层)并沿煤层施工1031工作面运输巷。
水城县 煤业矿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编 制:总工程师:矿 长:呈报单位:二O 一O 年八月水城县煤业矿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第一章矿区概况第一节矿区位置、范围及开采现状一、矿区位置、范围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签发的黔府函[2006]205号文件《关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等四县(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精神,水城县保华乡鑫发煤矿、大梁子煤矿、圆宝石煤矿进行资源整合,整合后更名为水城县煤矿。
表1 煤矿矿权拐点坐标表煤矿图1水城县煤矿交通位置图二、矿区开采现状《贵州省水城县煤矿整合及煤炭开发利用规划》,将水城县鑫发煤矿、大梁子煤矿及圆宝石煤矿整合并扩界扩能为45万t/a的整合矿井,该整合方案经《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等四县(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黔府函〔2006〕205号)批复。
整合后的水城县煤矿由原鑫发煤矿、大梁子煤矿、圆宝石煤矿整合而成。
原3对矿井均为合法生产矿井,生产规模3万t/a。
原生产矿井经过多年的开发,均建有各自的生产系统,但矿井由于各自条件不同,生产时间及生产能力均不相同,其中原大梁子煤矿、鑫发煤矿生产年限相对较长,井下巷道及采空区范围较大,目前只有大梁子煤矿仍在生产中。
这两个矿井均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各布置有2条井筒,均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系统,主要开采M11煤层。
原圆宝石煤矿开采规模较小,仅对M11煤层进行少量开采,基本未形成采空区,目前矿井已关闭近2年,井筒也已炸封。
第二节报告编制依据一、野外实地调查资料;二、2007年8月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提交的《贵州省水城县煤业有限公司水城县煤矿(整合)储量核实报告》。
三、井上下对照图(1:5000)。
四、采掘工程平面图(1:2000)。
第二章矿区地质、水文地质第一节矿区地质1、地层煤矿矿区出露地层为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龙潭组(P l l),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中三叠统嘉陵江组(T2),第四系(Q),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①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该段岩性为深灰~灰黑色,坚硬、具杏仁状玄武岩。
广泛出露于矿区西部,其顶部为凝灰岩。
厚度大于20m 。
与下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②上二叠统龙潭组(P3l)本组是矿区的含煤地层,含煤层27层,可采煤层4层,即M9、M11、M14、M253煤层。
厚度为239.6~329.6m,平均厚为251.12m。
其底部与凝灰岩呈平行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岩相,可分为两段。
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本组厚度380~450m,平均410m,底部与龙潭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颜色分为四段,现从老至新分述如下:第一段(T1f1):岩性为灰绿及紫灰色条带的粉砂岩、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底部为灰绿色钙质泥岩,具细、微线状水平层理,全区普遍发育,成为与煤系上部分界标志。
含较多瓣鳃类、腹足类动物化石。
本段厚50~148m,平均厚75m。
与下覆龙潭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第二段(T1f2):岩性为紫灰色夹黄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及薄层状砂质泥岩。
下部夹两层薄层灰岩,顶部夹三层灰岩,是上、下分段依据。
本段厚142~234m,平均厚201m。
含群体、个体瓣鳃类动物化石:克氏蛤、格氏蛤、真形蛤等。
④中三叠统嘉陵江组(T2)本组广泛出露于井田东部,面积较大。
岩性为浅~青灰色灰岩,局部见竹叶状或蠕虫状结构,夹砂质泥岩或粉砂岩。
2、构造(1)褶曲矿区位于土地垭向斜北西翼,构造单一,地层走向南北,倾向近正东,倾角36~48°。
主要构造线呈南北、北东及北西展布,主要褶皱为土地垭向斜,轴向北东40°。
(2)断层矿区内经勘探发现断层F9、F12、F13、F14、F15、F16、F17、F18、F19。
F9正断层:走向北东5~10°,倾向南东,倾角为50~65°,落差30~180m,长度310m。
(3)其它构造根据原红卫井田勘探地质报告以及煤矿储量核实报告,井田范围内尚未发现诸如陷落柱、剥蚀带发育以及火成岩侵入等构造形态。
综上所述,井田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属复杂类型。
3、煤层、煤质及资源量(一)煤层1.煤层特征矿区内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可达35层,一般为27层,由上至下编号为M1至M27。
其中可采煤层10层,主要可采煤层4层,即M9、M11、M14、M253煤层,其余煤层均不可采。
现将主要可采煤层叙述如下:M9煤层(原编号501):位于煤系中上部,距飞仙关底界70.1~100.7m,平均81.38m。
煤厚0.52~2.85m,平均为2.0m。
结构简单,一般为单一煤层,局部有1~2层夹矸。
全区可采,层位稳定,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2。
表2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表12.63砂质泥岩泥岩及粉砂岩本矿井矿区范围内各浅部开采煤层一般均有露头。
深部的M25煤层矿区范围内未发现露头。
(二)煤质1.煤的物理性质、煤岩特征(1)煤的物理性质煤矿矿区内各煤层物理性质差异不明显,一般以暗呈黑褐色。
以暗淡光泽为主,次为油脂或玻璃光泽。
一般条痕呈条带状结构,节理发育,性脆,易碎,断口多不平整或参差状。
煤中矿物有黄铁矿晶体结核及方解石薄膜。
体重:根据资料,M9、M11、M14、M253分别取1.43t/m3、1.45t/m3、1.42t/m3、1.46t/m3。
(2)煤岩特征镜下鉴定,各煤层煤岩分大致相同。
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占34.7~75.6%,一般在50%以上,次为丝质组,占17.4~39.7%,一般在30%左右。
无机组分以二氧化硅为主,上2.2~22.1%,一般在10%以下,次为粘土岩类,占1.9~24.0%。
硫化铁类在M9、M253煤层中较高,占5%左右。
煤的变质阶段,确定为烟煤Ⅲ3~Ⅳ1阶段。
2.煤的化学性质(1)煤种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矿区内各主要可采煤层均为焦煤。
(2)煤质特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煤炭质量分级标准(GB/T 15224.1—2004),M9煤层为中灰、中硫、特高热值焦煤;M11煤层为中灰、特低硫、特高热值焦煤;M14煤层为中灰、特低硫、特高热值焦煤;M253煤层为中灰、中高硫、特高热值焦煤。
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见表3。
表3主要可采煤层煤质指标表(三)顶底板岩性特征该矿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粉砂岩或泥质灰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或泥岩,在开采过程中容易产生冒顶、底鼓等现象。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矿区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四)资源量2010年8月底保有储量为1783.9万t。
第二节矿区水文地质一、地形地貌井田地形属中高山地貌,总体地形特征为中部低、两端高。
一般高程1725~2100m,最高点位于井田南部龙木冲,标高+2070.00m。
最低点位于井田北东边界阿勒河河床,高程约+1585.0m(本区最低侵蚀基准面),相对高差达+485.0m。
二、水文地质条件、类型1.地下水类型、含水层、隔水层及其富水性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孔隙水。
矿区地层按岩性来分,自上而下有以下含水岩组及隔水岩组:(1)第四系(Q):主要为坡积、冲积及腐植表土,为孔隙水。
该带透水性好,地下水易于排泄,动态变化大,大部分是季节性泉水,富水性弱。
(2)嘉陵江组(T2):本组岩性以灰岩,夹砂质泥岩或粉砂岩,为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该组为本矿区的主要隔水层,富水性弱。
2.地表水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本区地表水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
矿区所处地形起伏大,为构造侵蚀、溶蚀、剥蚀中高山地貌。
矿区内地表水系发育,有大的地表水体阿勒河存在,阿勒河最大流量为27.353l/s·m(1967年6月16日观测),最小流量为0.29l/s·m(1967年4月6日观测),其余的是小规模的地表冲沟,其流量受大气降水控制明显,地表水排泄条件较好。
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为矿区北部阿勒河,海拔高程为1585m,而开采煤层最低标高为1150m,低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煤矿开采后,在深部开采时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将增加煤矿矿坑涌水量。
4.老窑水文地质特征因区内老窑开采历史较久,特别是一些以斜井方式开采较深,形成了一定的采空积水。
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实际测量,煤层开采时有滴水、淋水现象,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但在今后开采浅部时应加强对采空区积水的监测,确保生产安全。
应加强对老窑的调查工作,将其测绘到井上下对照图上,以利于指导井下防排水工作。
三、主要水害威胁状况(1)大气降水:是主要的充水水源。
含煤地层裸露,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充水强度和降水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有着密切联系。
区内气候潮湿多雨,大气降水的渗透作用是矿井充水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浅部开采时,影响更甚。
经对矿区范围内的老窑调查,其雨季与非雨季的涌水量幅度很大。
(2)地表水:主要表现为阿勒河和地表溪沟。
对于阿勒河,从地表水的地下水的关系来看:7线以南较简单,7线以北则由阿勒河纵横煤系地层之上,且伴随F17、F18、F19断层,因而促成矿区7线以北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为了查明地下水关系,六盘水地区地勘公司队首先在6线附近阿勒河横切煤系地层和F17、F18、F19断层的位置上选择三个断面,用流速仪观测,由下而下流量分别为1.778m3/s、1.898m3/s、1.914m3/s,可以看出在该段地下水补给河水,同时在河水两岸常见有风化壳潜水露头出露,也进一步说明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为了更慎重起见,在河床两岸又布置了两个专门水文孔和一下观测孔,对其进行了解。
6-4号孔距河水16m,孔深175m,揭露至M14煤层底部,在抽水实验中,水位降低94.61m,单位涌水量1.898 L/S·m,涌水系数0.0009m/昼夜;6-1号孔距河水55m,在该孔西边15m处,尚有孔深30m的观测孔一个,主孔孔深365m,揭露全部煤系和F18断层,经抽水实验,水位降低203.8m,单位涌水量0.000315 L/S·m,渗透系数0.000351m/昼夜,观测孔潜水位在抽水前后都是6.19m。
(6)断层带水:本区断层构造较为复杂,且多为正断层,以拉裂隙为主,通过对其断层水文地质工作,断层带富有一定断层水,且断层为张性断裂,能够导通各含水层之间水力关系,因此应引起注意。
特别在在矿区北部(原鑫发煤矿矿界),断层发育,开采时更应引起注意,必须留设好断层保护煤柱,穿断层时必须加强探放水工作。
(7)采空区积水:本矿井属整合矿井,由原3个合法生产的矿井组合而成。
但原3个矿井均为各自独立的生产矿井,各自有自己的开拓、开采系统,经过多年生产形成有大量的采空区,但由于小煤矿管理的不规范以及技术力量较弱,因而采掘不规范,采煤工艺不完善,巷道布置过于随意,因此采空区范围亦较为随意,因而整合后对原有各个矿生产巷道布置、采空区范围调查均较为困难,这是今后采掘工作的一个重大安全隐患,应引起充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