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色彩2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填空题1、我国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两汉,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修辞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西晋陆机的《文赋》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
其中对修辞的方法、技巧也有较多的论述。
3、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4、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
修辞和语言的三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5、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具有制约作用。
6、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7、句子的格式简称句式。
8、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
9、严格的对偶上下两联要具备以下条件:意义相关,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没有重字,平仄,协调。
10、叠用和一般句子比较有以下修辞特点:整齐一致、集中突出、清晰醒目。
11、反问句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比一般句式具有更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12、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
13、比喻就是人们平时说的“打比方”。
14、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15、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字格”,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16、同样的意思既可以用肯定句也可以用否定句。
一般说来,肯定句的语气比较直率明确,否定句的语气比较委婉灵活。
17、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递下接。
南朝文学家沈约称之谓连珠。
18、1951年《人民日报》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名著《语法修辞讲话》。
19、现代汉语中,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20. 宋代陈骙的《文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修辞的著作。
22.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而完备的修辞学体系。
23.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
24. 语言环境包括社会时代、题旨情景、对象、场合、时间和话语的具体环境。
25. 长句化短的方法主要有:抽出修饰语、运用叠用句、合叙改分述。
选择题(1/20)、“员、祖、乡、分、妊、严”中包含的自由语素是________。
(2分)▪A、乡、分、严▪B、祖、分、严▪C、祖、乡、分▪D、员、分、妊(2/20)、下列四组词只有________组不是基本词。
(2分)▪A、恐怖电子捉刀▪B、你我他▪C、眼睛高兴鼻子▪D、一三五(3/20)、“沙哑”和“沙发”中的“沙”________。
(2分)▪A、都是语素▪B、都不是语素▪C、前者是语素后者不是语素▪D、前者不是语素后者是语素(4/20)、“红领巾”本义是红色的领巾,派生义指少先队,这种派生方式是________。
(2分)▪A、直接引申▪B、比喻引申▪C、借代引申▪D、其他引申(5/20)、“马上——立即”的差别在于________。
(2分)▪A、语体色彩不同▪B、词义轻重不同▪C、形象色彩不同▪D、搭配功能不同(6/20)、下列成语只有________不是主谓关系。
(2分)▪A、贼去关门▪B、飞黄腾达▪C、病入膏肓▪D、良药苦口(7/20)、下列结构不相同的一组成语是________。
(2分)▪A、毛遂自荐、胸有成竹▪B、中流砥柱、孜孜不倦▪C、天翻地覆、营私舞弊▪D、守株待兔、异想天开(8/20)、在各种合成词中,只有________以后一个语素为整个词的表义中心。
(2分)▪A、并列式▪B、限定式▪C、支配式▪D、后附式(9/20)、“时代——时期——时刻”的差别在于________。
(2分)▪A、范围大小不同▪B、词义轻重不同▪C、感情色彩不同▪D、词义着重点不同(10/20)、“激烈——猛烈”的差别在于________。
(2分)▪A、范围大小不同▪B、词义轻重不同▪C、感情色彩不同▪D、搭配功能不同(11/20)、下列四组词,只有________组是单纯词。
(2分)▪A、阳光蓝图白云▪B、秋色山峰艰苦▪C、苹果卡通蝴蝶▪D、联合大概文艺(12/20)、“反法西斯主义者”中的语素有________。
向日葵说课稿向日葵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向日葵》是法国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作品。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
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然而对于城市的大班幼儿来说,孩子缺乏对“向日葵”这种植物的真实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这种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
而这些恰恰正是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
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
”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
因此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另外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向日葵”这种植物,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经验。
那么我相信在幼儿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这个主题中包括: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认识。
然后认识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助幼儿建立对向日葵的完整认识。
还有一个种植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幼儿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
另外教师还通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二、设计理念:1、教学活动注重经验的构建和积累。
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
语言的三种色彩——没有用词的准确、鲜明和生动,就不可能产生表达上的精当贴切、简洁明晰、幽默风趣和含蓄深刻等效果。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一、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1)“聪明”:考的这么差,你也太“聪明”了。
(褒词贬用)(2)“偷偷地”: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贬词褒用。
)(3)“包袱”:不听话的学生往往是班级的“包袱”。
(中性词贬用)(4)给我一个作文题,我会写下一段富有感情色彩的优美句子:二、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文学语体、应用语体;普通用语、专业术语等等)(1)同样是表达“死亡”的意思,“作古”用于文言,“老了”用于口语;“遇难”表示庄重、严肃(用于应用文体),“仙逝”具有宗教色彩(用于文艺体裁)。
(2)盐,它的化学名称是“氯化钠”。
前者是普通用语和,后者是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一般不会用在日常生活对话中。
(3)给我一个作文题,我会写下一段富有语体色彩的优美句子:三、形象色彩(色感、形感、动感、声感等)(1)色感: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红胜火、绿如蓝”,明丽的色彩塑造了鲜明的形象。
(2)形感:喇叭花、鹅卵石,灯笼裤、斑马线、斑马、驼背、白头翁……它们的突出的特点是,让人们很容易地联想到所指事物的外在形状,所以称之形感。
(3)动感:有些词的意义能让人产生特殊的动感。
如席卷,会让人联想到用席子卷的这样一系列的动作,从而给人一动作快,范围大的感觉。
而蚕食则让人们想到蚕不分昼夜沙沙吃蚕叶这样的动作行为,从而给人一种连续不断地侵食这样一种动感。
一些带如字的词常带有动作感:暴跳如雷、血流如注、泪如雨下、不绝如缕等。
像点头哈腰、东倒西歪、俯首帖耳等词也是对存在事物的动作状态的直接的描写。
(4)声感:有些词能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觉。
这些词多为拟声词如呵呵,哈哈,嘻嘻,啧啧,喔喔,咩咩,嘀嘀、嗒嗒等。
看到这些词自然会联想到自然界的一些声音,这也是其形象色彩的特点之所在。
前言1.语宣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古希腊-罗马3.古代中国一一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古代印度:巴尼尼的《巴尼尼经》,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语法专著。
古代希腊一罗马:瓦罗的语法巨著《论拉丁语》4.古代的语文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
5.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先驱:威廉•琼斯奠基人:拉斯克、葆朴、格里木6.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7.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其《语言论》被称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圣经”,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
8.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问世,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
9.功能语言学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10.语言交际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编码一一发送一一传递一一接收一一解码第一章1.语言的社会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人际互动功能2.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再编码形式。
3.聋哑人是能够思维的。
4.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第二章1.符号由形式和意义组成,二者之间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2.征候和它反映的事物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符号和它所标记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4.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5.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6.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的结构。
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的成分。
第四章词汇“词汇”思考和练习一三、用“替代法”证明“驼绒”是两个语素,“骆驼”是一个语素。
“驼绒”中的“驼”跟“绒”都可为已知语素所代替,也可跟已知合,如:(1)驼绒平绒呢绒鸭绒(2)驼绒驼毛驼峰驼铃(1)组说明“驼”被“平、呢、鸭”替换,“绒”可跟上述语素组合,(2)组说明可以被“毛、峰、铃”替换;所以“驼”、“绒”是两个语素。
“驼绒中”的“驼”不能被替换,也就是说“骆”不能跟任何其他语素组合,它不具备语素的资格。
由于语言中同一层次的单位才能组合,语素不能跟非语素组合,所以在这里“驼”也不是语素,“骆驼”只能算一个语素。
四、分别指出下列字中的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单独作语素的字。
柿素眉蜻狗羊鸭习鹃祝闪平虎狼自由语素:狗、羊、学、祝、闪、平、狼半自由语素:绩、柿、素、眉、虎、鸭、习没有不自由语素。
不能单独作语素的字:蜻、鹃五、划分出下文中的词(在词下划一横线,成语不划,不分析)。
如果是合成词就注明它的构成方式。
(略)六、指出下列的双声词、叠韵词、音译词。
仓促灿烂沙发孑孓恍惚婆娑铿锵扑克涤纶秋千踟蹰拮据婀娜腼腆双声词:仓促孑孓恍惚秋千踟蹰拮据叠韵词:灿烂婆娑腼腆音译词:沙发扑克涤纶’七、指出下列复合式合成词的类型。
痛快认真抓紧房间革命飞快解剖石林开关领袖工人碰壁戳穿司令雪崩动静无论烧饼粉饰体验奶牛牛奶功用用功(一)联合型:人民解剖开关领袖美好丝毫伟大动静衣服功用(二)偏正型:痛快飞快石林雪白工人烧饼粉饰(三)补充型:抓紧房间照明戳穿(四)动宾型:认真革命碰壁司令无论用功(五)主谓型:雪崩体验八、试举出yi音的五个同音语素,用每个语素各造三个合成词,同时注明其结构类型(一)一一定(偏正) 一律(偏正) 统一(补充)(二)衣衣服(联合) 大衣(偏正) 衣领(偏正)(三)依依靠(联合) 依赖(联合) 依然(附加)(四)医医院(偏正) 医术(偏正) 医疗(联合)(五)揖揖让(联合) 作揖(动宾) 拜揖(联合)十、下面句子里加着重点的词中间也插进了其他成分,你认为对吗?①为了完成全年计划,昨天厂里又动了一次员。
第二次形考任务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是语素。
答案:正确
2.从不同的角度,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语素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语素在与其他成分组合时位置是否固定,语素可以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答案:正确
3.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答案:正确
4.单纯词又叫单语素词,是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单纯词有单音节的,也有多音节的,但都只含一个语素。
答案:正确
5.合成词与单纯词相对,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答案:正确
6.外来词具有异域色彩,应该大量使用。
答案:错误
7.基本词式词汇的基础或核心部分,指生命力较强、适用面较广、使用频率较高的那部分词。
答案:正确
8.“电”和“灯”都是词,所以“电灯”不是词。
答案:错误
9.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类很受关注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的生命力是迥然不同的,归根结底,网络词语的生命力如何,也主要取决于是否有社会需要和语言基础两个条件。
答案:正确
10.成语的结构已经约定俗称,不能随意改变。
答案:正确
11.下列选项中不是语素的是()。
A.蝴蝶
B.床
C.哗啦
D.跳绳
答案:D
12.按构造方式的不同,可将合成词分为单纯词和()两大类。
第二节语义一、语义的性质(一)什么是语义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因此,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便成了语义的基本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语言以外,人们还利用一些非语言的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等)来传递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海军士兵靠手中的旗子(白天)和舰上的灯光(晚上)来传递意义等等,这些手段虽然可以传递一定的意义,但它们都不是语言形式,它们所表达内容也就不是语义。
只有语言形式表达的意义才是语义。
语言形式又包括“语汇形式”和“语法形式”两类,所以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语义也有两类:一类是词汇意义,即由语汇形式表达的意义;一类是语法意义,即由语法形式表达的意义。
如汉语“买的书”,“买”表示拿钱换东西,“书”表示装订成册的著作,这些意义均是通过语汇形式——词来表达的,所以都是词汇意义。
而“买”同“书”之间存在的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意义则是通过虚词“的”和语序(有别于“书买的”)等语法手段来表达的,所以是语法意义。
人类通过语言形式,除了传递思想外,还常常表达感情,所以语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思想内容,即理性意义,情感内容,即非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是语义中反映思想的部分,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
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也叫色彩义。
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有一般与个别、稳定与临时的分别。
在通常的情况下都能够存在的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在特定的上下文、特定的交际场合中或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才能出现的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
比如“他”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某个人”,这是这个词的一般的和稳定的意义;“他”在不同的上下文或交际场合中又可以具体指称张三、李四、王五或赵六,这种意义一旦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就会不复存在,因而是这个词的个别的和临时的意义。
语境意义(言语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个别的、临时的意义。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二)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柴静新作《穹顶之下》播出,使公众对其热议程度大有高过今年两会的势头;同时,这几天有关雾霾的话题以及对于视频内容是否客观的探讨,引发了多方热议。
B.“路遥热”的出现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好事情,它说明文学需要有大情怀和大境界,朴实无华而充满道德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不会过时的。
C.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加快农业先导区建设,把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环境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尤其要解决好农用机械和农用设备的配套问题。
D.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A项,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删去“随着”或者“使”;C项“农用机械和农用设备”种属不清;D 项不合逻辑,否定混乱,应将“免遭”改为“遭到”。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B.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主要看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使用范围、适合语境等等。
踽踽,形容独自走路孤零零的样子。
B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句中说的是“黄灿灿的橙子”,使用对象有误。
一、语言的功能1.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2.语言三大发源地:印度、希腊罗马、中国。
3.我国传统语言学包括文字、英韵、训诂。
4.语言系统大致可以分为语音、语法、语汇等几个子系统。
语言与符号1.语言是符号系统,这句话概括了语言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2.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3.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的结合才构成符号没有无意义的符号形式。
4.符号的形式和意义都是一般性的。
5.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
6.语言符号的第一性的形式是人类发出的声音,用声音作为语音符号形式的物质载体,有其自然属性的优势。
7.语言符号由音和义结合而成,音和义不像烟和火那样有自然属性上的联系,而是像烟和烽火那样因社会的约定而联系在一起的。
语言符号的音和义是社会约定关系,这叫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线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德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的。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3.线条型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语素、词、词组、句子构成大小不同的一套单位,语言学上称为语法单位。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1.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的成分。
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成为组合关系。
成分一旦组织为结构,就不再仅仅是个体,还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组合关系,增加了属于结构整体的意义。
例子:红花,花红2.通过结构成分的替换和可替换成分的聚合关系。
如果一些语言符号或更大的单位,在组合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和结构关系不会改变,那么这些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他们自然地聚集成群,他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大班语言课语言教案《美丽的色彩》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教材第四章《多彩的世界》,详细内容围绕“美丽的色彩”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各种颜色,了解颜色的基本特征,学会用颜色描绘事物,以及通过颜色表达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各种颜色的名称及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颜色描绘事物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颜色表达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颜色描绘事物,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颜色的基本特征,学会用颜色描绘事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色图片、画笔、颜料、画纸、挂图等。
学具:画笔、颜料、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彩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发现生活中的色彩。
2. 教学新课(10分钟)(1)教师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颜色。
(2)讲解颜色的基本特征,如红、橙、黄为暖色,绿、蓝、紫为冷色。
(3)举例说明如何用颜色描绘事物,如红色的花朵、蓝色的天空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出示例题:“请用颜色描述一下你的心情。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示范回答。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指导。
4. 随堂练习(10分钟)(1)用颜色描绘自己喜欢的季节。
(2)用颜色表达自己在学校的一天的心情。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美丽的色彩2. 板书内容:(1)颜色的分类及基本特征(2)用颜色描绘事物(3)用颜色表达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颜色描绘一下你的家人,并简单描述他们的特点。
2. 答案示例:爸爸:蓝色,因为他很稳重,像大海一样深邃。
妈妈:红色,因为她很热情,像太阳一样温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颜色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用颜色表达情感方面还需加强引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尝试用颜色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颜色描绘事物,表达情感。
小班颜色在说话教案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颜色基础知识•生活中颜色运用•艺术创作中颜色表达•儿童心理发展与颜色教育•实践活动与互动环节PART01课程介绍与目标教案背景及目的背景颜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于幼儿来说,颜色的认知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幼儿能够认识基本颜色,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颜色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表达。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能够准确指认和描述基本颜色;培养幼儿对颜色的兴趣和好奇心。
0302 01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基本颜色的名称和特征;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时间:30分钟;课程安排:导入(5分钟)、新课呈现(10分钟)、巩固练习(10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
PART02颜色基础知识颜色定义及分类颜色定义颜色是光作用于人眼后所引起的一种视觉经验,是人眼对光的视觉效应。
颜色分类颜色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
无彩色包括黑、白、灰等,有彩色则包括红、黄、蓝等。
基本颜色认知基本颜色红、黄、蓝是基本颜色,也称为三原色。
它们可以混合产生其他所有颜色。
颜色名称和对应物品例如,红色对应苹果、草莓等物品;黄色对应香蕉、柠檬等物品;蓝色对应天空、海洋等。
颜色搭配原则对比度原则01高对比度的颜色搭配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如黑白配、红绿配等。
类似色原则02类似色搭配可以产生柔和的视觉效果,如红橙配、黄绿配等。
色彩心理学原则03不同的颜色可以传达不同的情绪和氛围,如红色代表热情、黄色代表快乐、蓝色代表平静等。
在搭配时应考虑色彩心理学的原则,选择与主题和情感相符合的颜色。
PART03生活中颜色运用不同颜色能传达不同情绪和氛围,如红色代表激情和自信,蓝色代表冷静和稳定。
了解色彩心理学有助于更好地选择服饰颜色。
色彩心理学掌握基本的色彩搭配技巧,如对比色搭配、类似色搭配和同色系搭配等,可以让服饰更加和谐统一。
色彩搭配技巧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的服饰颜色来衬托氛围,如正式场合多选择黑、白、灰等中性色,休闲场合则可以选择鲜艳的色彩。
语言的色彩
设计理念: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以我观物”,对于第三学段的孩子,可以这么理解:带着自己的感官知觉,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带着自己的喜好憎恶,带着自己的一切来观察对象(世间万物)。
相对于当前作文普遍存在的“格式化、脸谱化、沙漠化”现象,“以我观物”将着力点放在孩子的感受力之上,致力于开启孩子的思维。
只有心灵思想的自由,才有言说与表达的自由。
只有从自我出发,养成纯正的作文趣味,再辅以些作文技巧之说,才能产生积极而持久的作文热情,才能让作文真正陪伴孩子成长。
安排此次习作,意在为苏教版第十一册习作一——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有趣的图片、经典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捕捉独特的感受,丰富内心的力量,学习从自我出发,观察事物;
2、通过习作片段赏评,渗透写法指导,学会创造性的表达,提高习作能力,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指数,并能感受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事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句话聊心情,寻觅语言的色彩
1、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你的心情如何?(紧张)请你把“我很紧张”这句话写在黑板上。
(孩子上台板书)
2、说句实话,走进课堂之前,老师也有点紧张,不过,我刚才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是上课前一个同学递给我的,瞧——(师出示一块巧克力)她凑到我耳边轻轻对我说:“老师,加油!”
3.知道此时的我什么心情吗?(感动)我也想把这句真情表白写上黑板。
(师板书:我的心里好甜)
师:看了黑板上这两句话,我想未见你者不能明白此刻你的心情,未见我者不能真切感受我的澎湃,如何通过文字准确地表达你的心情呢?此刻我想到了一句老话: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
为了巧妙传达出人物不同的感情,我们有时候要借助一些有色彩的语言。
(板书:语言的色彩)
二、品读文字悟心情,感受语言的色彩
1.你们看,这是什么?(神秘地从袋子里掏出)
2.这是个什么样的西红柿?
3.听得出你们挺喜欢它,想不想看看赵老师很欣赏的大作家毕淑敏,她笔下的西红柿有什么不一样的色彩?请看屏幕,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出示:(1)摘下的西红柿红得灿烂辉煌,宛如玛瑙雕成,晶莹剔透,光彩照人。
(2)西红柿宛如一个雾中太阳般浑圆黯淡的红球体,默默与他对视。
4.你们感觉这两句话中出现的西红柿是同一个吗?
5.老师得告诉你们,这两句话描写的是同一个西红柿,它诞生自短篇小说《西红柿王》。
它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退休后亲手种出来的,后来自信的将军想把这个象征胜利的果实卖掉,不料无论如何也没人要。
说说看,在这两句话里你体会到将军面对这个西红柿不同时刻心情一样吗?
6.师:有什么不同?可句子中并没有直接描写将军心情的语句,你又是如何看出来的?
(第一个句子用到了“晶莹剔透”、“光彩照人”来形容西红柿,这些词原来都是描写宝石这一类的最漂亮的东西,现在居然用在西红柿身上,可见将军现在心情很好。
第二个句子中的“浑圆黯淡”也能看出将军心情不太好,可见将军要卖掉西红柿时的不舍与难过。
)
7.句子中把什么比作“黯淡的太阳”?
8.第一句话中作者也用到了比喻的手法。
知道玛瑙是什么吗?(名贵的宝石,无价之宝。
)
9.小结:你们瞧,心情不同,看同一个事物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带上语言色彩的描写果然能巧妙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你们都当了一回作家的知音,真了不起!
(修改说明:究竟用哪一个例子渗透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斟酌了又斟酌。
原来教学设计中的两段话虽然也能为实现目标服务,但句子似乎有些拖沓冗长,以至于学生读了之后不能准确感受遣词造句之妙处。
此环节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贴切与生动,并感受贴切、生动的用词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因此,借助经典段落引导孩子细读细品,让孩子切实感受到语言是有色彩的,感受到有色彩的言语,也许会对表达产生特殊的作用。
读读品品说说设计之巧妙,省去了教师生硬的“布道”,使得写作知识的传授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同时,经典文本给了孩子非常鲜活的视觉体验,让其印象深刻。
这些教学实施也为孩子们紧接下来的主体表达尝试做足了准备,使其达到一触即发的愤诽状态。
)
10、咱们今天懂得了两种表达方法,是——生齐读(出示“用上贴切、生动的词语;带着鲜明色彩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这样就能让语言文字产生不同的情感温度,使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一起喜怒哀乐,名家之所以能成为名家,我想,这就是其中的原因吧!
11、现在,咱们把这两个方法都用上,改造一下黑板上这句话,更好地表达你们的情感。
跟你们的语言相比,老师刚才的这句话似乎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你们能帮帮我吗?
12、孩子们,你们的语言在生动的词语以及修辞方法的帮助下充满了感情色彩,真是太好了!
13、我们学校也藏龙卧虎,这不,老师今天就从隔壁班发现了一位,让我们去欣赏一下他的大扫除的经历吧!自由小声读这段话。
(屏幕出示)吸尘器的“嘴巴”伸向各个方向,东南西北“四处游览”,这里有半张纸,“消灭”它;那里有一片叶,“吃掉”它。
我哼起了摇滚曲,再来个“华尔兹大旋转”。
歌曲结束了,卧室里变得一尘不染。
我一个立正,向镜子里的我划一个手势“OK”,又扩大了吸尘器的“清扫根据地”,打响了“第二战役”……说时迟,那时快,我来了个“沙丘落雁”的姿势,接住了花瓶,可头上却鼓起了一块“高原”……
14、很多同学嘴角上扬,甚至笑出声来,为什么?
15、小主人公心情如何?你们怎么读懂他的心情?
(修改说明:如果说前面的名家作品的赏析把孩子们引领到了一定的高度,是一种欣赏,一种感悟,那么,这一个环节的前移则把孩子们带到了属于他们的天地,同样年龄,差不多写作水平的学生,又是如何使自己的语言文字贴切、生动的,这样的安排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觉到原来要像作家一样出色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从一个个细小的环节开始就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学生一下子自信满满,为下面一个环节畅所欲言埋下了伏笔。
)三、创设情境写心情,描绘语言的色彩
师:你们学会表达自己的心情了吗?下面该是同学们一试身手的时候了。
1、欣赏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寻找感觉,捕捉心灵的真实。
2、捕捉独特感觉,定格于纸上,完成片断练习。
四、收获成功话心情,提升语言的色彩
1、沉浸在不吐不快的创作时空里,这种感觉太棒了!来,先拿出自己的佳作,在小组中和同学分享,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有色彩的语言表现独特的心情的。
每组推选一位最佳写手,上台争夺一份的重量级大奖。
小组合作讨论、推选。
2、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评委们,你认为哪份大作能获得重量级大奖?谁的作品语言的色彩最浓烈,就叫出他的名字。
3、大奖是什么,猜一猜。
(故作神秘状)师从讲台下抱出一个超级大南瓜!
4、如假包换的“重量级”大奖。
大奖不能白拿,说说自己的获奖感言,能用上充满色彩的语言表达你此刻真实的情感吗?
师:我笔写我心,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语言色彩的魅力,记录下我们眼中的大自然,愿我们的笔跟随着我们的心神采飞扬!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第三学段作文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这要求是立足于第二学段“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的基础之上的。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乐于表达”且表达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呢?
一、改变习作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古语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何况小孩子都是“兴趣至上”的。
如果习作教学总是按着“审题、选材、构思、作文、修改、定稿”这个这套老模式来进行,恐怕是难以激发孩子的兴趣的,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吸引孩子的“眼球”,让每个孩子“怦然心动”,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因此,教学中,我安排了一句话聊心情,品读文字悟心情,创设情境写心情,收获成功话心情等
几个环节,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孩子们在兴趣盎然中收获了习作的方法,尤其是最后,当学生手捧大南瓜站在讲台前领奖的时候,这种情感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孩子们在捧腹大笑中感悟了语言色彩的魅力,在表达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激活思维,表达、习作成了乐趣,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了。
二、创设情境,关注儿童情感体验
对于习作,学生多数是心情紧张,怕字当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理安全和心理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最敏锐,最活跃。
为了使学生处于心理放松的状态,在作文教学中,创设一种生活的情境,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表达、学会作文,不失为一条有效的作文训练途径。
此次习作指导课旨在运用语言的色彩写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因此,我始终把学生置于平等中的首席,时刻聚焦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坐了那么多听课的老师,你心情如何?这是昨天发试卷后两位同学的心情日记,你读懂了吗?这是一幅有趣的场景,你走进去了吗?当你手捧这一份沉甸甸的奖品时,你的心情如何……一个个缩小了的生活情境豁然呈现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在轻松、真实的情境中收获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也感悟了语言的色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