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2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后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237.00 KB
- 文档页数:9
[随堂检测] [学生用书P59]知识点一多聚酶链式反应程序1.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
PCR过程一般经历30多次下述循环:90~95 ℃下使模板DNA变性、解链→55~60 ℃下退火(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70~75 ℃下引物链延伸。
下列有关PCR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变性过程中被切断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B.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C.退火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D.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较高解析:选B。
变性过程的目的是解链,与解旋酶的作用相同,所以变性过程中被切断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A项正确;PCR技术是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进行的,该过程需要热稳定Taq DNA聚合酶,且由于该过程的产物是DNA,所以需要的原料是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故B项错误;退火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的,C项正确;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较高,D项正确。
2.下图是PCR反应过程中哪次循环的产物()A.第一次循环B.第二次循环C.第三次循环D.第四次循环解析:选A。
在PCR反应中,以引物为标记,第一次循环时加入的DNA为模板,两条DNA链可分别由引物Ⅰ和引物Ⅱ与其结合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伸,所以形成的每个子代DNA中只有一种引物。
知识点二目的DNA片段的体外扩增与鉴定3.下列关于DNA双链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将DNA的羟基末端称为5′端,而磷酸基团末端称为3′端B.通常将DNA的羟基末端称为3′端,而磷酸基团末端称为5′端C.通常DNA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D.通常DNA不能从5′端延伸DNA链解析:选A。
通常将DNA的羟基末端称为3′端,磷酸基团末端称为5′端。
4.下列关于操作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PCR反应中使用的微量离心管、枪头、缓冲液以及蒸馏水等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高压灭菌B.PCR缓冲液和酶应分装成小份,在-20 ℃储存C.PCR所用缓冲液和酶从冰箱拿出之后,迅速融化D.在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反应成分时,每吸取一种试剂后,移液器上的吸液枪头都必须更换解析:选C。
姓名,年级:时间:[随堂检测]知识点一DNA分子的结构1.如图为某同学在学习DNA的结构后画的含有两个碱基对的DNA片段(“○"代表磷酸基团),下列为几位同学对此图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甲说:“物质组成和结构上没有错误"B.乙说:“只有一处错误,就是U应改为T”C.丙说:“至少有三处错误,其中核糖应改为脱氧核糖”D.丁说:“如果说他画的是RNA双链则该图应是正确的"解析:选C。
DNA中含有的五碳糖应为脱氧核糖,而不是核糖,同时DNA不含碱基U,而是含碱基T,A错误;图中有三处错误:①五碳糖应为脱氧核糖,而不是核糖;②DNA不含碱基U,而是含碱基T;③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不正确,应是前一个核苷酸的脱氧核糖与后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B错误,C正确;如果是RNA双链,磷酸二酯键的连接不正确,D错误。
2.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之间最可能相同的是( )A.脱氧核苷酸的种类B.磷酸二酯键的数目C.碱基对的排列顺序D.错误!的比值解析:选A。
DNA分子中含有4种碱基,则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是4种,A正确;等位基因上脱氧核苷酸数目不一定相同,则脱水聚合形成的磷酸二酯键的数目不一定相同,B错误;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基因可能是相同基因,也可能是等位基因,所以二者碱基对排列顺序可能不同,C错误;不同DNA分子中(A+T)/(G+C)的比值可能不同,说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D错误。
3.如图为DNA测序仪显示的某真核生物DNA片段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图片。
其中图1的碱基排列顺序已经解读,其顺序是:GGTTATGCGT,那么图2显示的碱基排列顺序应该是( )A.GCTTGCGTAT B.GATGCGTTCGC.TAGTCTGGCT D.GCTGAGTTAG解析:选B.图1为DNA测序仪显示的某真核生物DNA片段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图片。
图1的碱基排列顺序已经解读,其顺序是:GGTTATGCGT,所以图中碱基序列应从下向上读,且由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是ACGT,所以图2中碱基序列为:GATGCGTTCG,A、C、D错误,B正确。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技术1.标准的PCR过程一般分为变性、退火、延伸三大步,这三大步需要的温度依次是( )A.94 ℃、55 ℃、72 ℃B.72 ℃、55 ℃、94 ℃C.55 ℃、94 ℃、72 ℃D.80 ℃、55 ℃、72 ℃解析:当温度上升到94 ℃(90~96 ℃)以上时,双链DNA解聚为单链,称之为变性;当温度下降到50 ℃(40~60 ℃)左右时,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当温度上升到72 ℃(70~75 ℃)左右时,溶液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A、T、C、G)在Taq 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称为延伸。
答案:A2.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 )A.可加快DNA的复制速度B.引物可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C.引物的5'端有助于DNA聚合酶延伸DNA链D.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解析: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为了明确地表示DNA的方向,通常将DNA的羟基(—OH)末端称为3'端,而磷酸基团的末端称为5'端。
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
因此,DNA复制需要引物。
当引物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DNA聚合酶就能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DNA链,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
答案:D3.下列有关PCR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PCR反应所需要的引物只是RNAB.PCR反应所需要的材料是核糖核苷酸C.PCR反应所需要的酶在60 ℃会变性D.PCR反应需要在一定的缓冲溶液中进行解析:PCR反应需要的引物是DNA或RNA,反应所需要的材料是脱氧核苷酸,PCR所需要的酶是耐高温的,在60 ℃不会变性。
答案:D4.有关PCR技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于PCR的引物长度通常为15~40个核苷酸B.在用PCR技术扩增DNA时,DNA的复制过程与细胞内DNA的复制类似C. PCR反应只需一定的缓冲溶液、DNA模板以及四种脱氧核苷酸D. PCR一般经历三十多次循环,每次循环分为变性、复性、延伸解析:PCR反应中需要的条件有模板(DNA分子)、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酶(耐高温Taq DNA 聚合酶)、引物(一段DNA或RNA)和一定的缓冲液等。
《分子生物学技术》同步练习张建尚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使用PCR 仪的安全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PCR 仪运行的过程中不能打开池盖B.仪器运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反应,应切断电源后进行检查C.可用蘸有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棉签擦拭相关部位D.可将PCR 仪放在教室做演示实验1.D 仪器必须放置在PCR 实验室里。
2.下列哪项不是PCR 所必需的 ( )A.DNA 聚合酶B.引物C.解旋酶D.四种脱氧核苷酸2.C DNA 在体外复制时利用一定的高温进行解旋,不需要解旋酶。
2.DNA 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 ( )A.可加快DNA 的复制速度B.引物可与DNA 母链碱基互补配对结合C.引物的5′端有助于DNA 聚合酶延伸DNA 链D.DNA 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 链2.D DNA 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 ,只能从3’端开始合成,所以需要引物提供3’端。
3.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内DNA 复制与PCR 的共同点 ( )A.都需要引物B.都必须是TaqDNA 聚合酶C.都需要解旋D.都需要模板3.B PCR 需要TaqDNA 聚合酶,细胞内DNA 复制必须有DNA 聚合酶,但不一定是TaqDNA 聚合酶。
4.下列哪项是PCR 技术与转录过程的相同之处 ( )A.都需要在DNA 解旋后才能进行B.都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C.都以相同的酶催化反应D.都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4.A PCR 技术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解旋,转录是在RNA 聚合酶的作用下解旋,A 项正确,C 项错误;PCR 与转录的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B 项正确;PCR 是以DNA 的两条链为模板,转录是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D 项错误。
5.DNA 分子经PCR 反应循环一次后,新合成的那条子链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应与( )A.模板母链相同B.模板母链的互补链相同C.两条模板母链相同D.两条模板母链都不相同5.B DNA 复制后形成的子链和模板链互补而和模板链的互补链相同。
1.引物的作用是( )A.打开DNA双链B.催化合成DNA子链C.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复制D.提供模板解析:选C。
引物的作用是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复制。
2.有关PCR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PCR反应所需要的引物只是RNAB.PCR反应所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C.PCR反应所需要的酶在60 ℃时会变性D.PCR反应需要在一定的缓冲液中进行解析:选D。
PCR反应所需要的引物是DNA或RNA;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变性是在高温下进行的,所用Taq聚合酶的特点是耐高温,即在高温下不变性。
3.PCR技术扩增DNA新链之前必须合成( )A.DNA解旋酶B.引物C.新的脱氧核苷酸 D.核苷酸解析:选B。
DNA复制时,合成DNA新链之前必须合成引物。
4.标准的PCR过程一般分为变性、退火、延伸三大步,这三大步需要的温度依次是( )A.94 ℃、56 ℃、72 ℃B.72 ℃、50 ℃、92 ℃C.50 ℃、92 ℃、72 ℃D.80 ℃、50 ℃、72 ℃解析:选A。
当温度上升到94 ℃时,作为模板的双链DNA解旋成为单链DNA,称之为变性;当温度下降到56 ℃(40~60 ℃)左右时,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两条单链DNA结合;当温度回升到72 ℃左右(Taq聚合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在单链上4种脱氧核苷酸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连接在引物之后,使引物链延伸,形成互补的DNA双链,称为延伸。
5.(2012·徐州高二检测)下列关于DNA复制和PCR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只能从5′端延伸DNA链B.DNA复制不需要引物C.引物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进行结合D.PCR扩增的对象是氨基酸序列解析:选C。
由于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故DNA复制需要引物,而且它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
2019-2020学年度高中生物《生物:遗传与进化》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苏教版课后练习二十七第1题【单选题】用TMV型和HRV型病毒分别感染烟草,都会使烟草得花叶病,并都能从染病的烟草叶中分离出各自的子代病毒.将TMV型病毒的蛋白质与HRV型病毒的RNA结合到一起,组成一个组合型病毒,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则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子代病毒为( )A、TMV型蛋白质和HRV型RNAB、HRV型蛋白质和HRV型RNAC、TMV型蛋白质和TMV型RNAD、TMV型RNA和HRV型蛋白质【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④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
以上4个实验,经短时间保温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分是( )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B、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C、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促使R菌转化为S菌的“转化因子”是( )A、S菌蛋白质B、R菌蛋白质C、R菌的DNAD、S菌的DNA【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关于肺炎双球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基因的表达离不开核糖体C、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D、遗传信息不能从DNA流向DNA【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20世纪30年代之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但通过实验充分证明了,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DNA的实验发现的表述,正确的是:A、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有:烟草花叶病毒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B、要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必须设法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单独、直接观察它们的作用C、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D、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A、达尔文利用琼脂和胚芽鞘为实验材料,揭示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B、萨克斯利用斐林试剂证明植物在光下可以合成淀粉C、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D、沃森和克里克通过物理建模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答案】:第7题【单选题】S型肺炎双球菌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却无致病性。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XT 1学习目标:1.DNA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2. DNA分子的主要结构特点3.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及特点4•米西尔森和斯塔尔证明DNA分子复制方式的实验设计1 ——自主填一填,理清本节主于知识I I 1I! 设计2 —尝试樹一做•发现预习中的薄剧环节■[教材梳理]一、DNA分子的结构1. DNA分子结构的探索历程时期科学家成果20世纪30年代后期瑞典科学家证明DNA是不对称的1951 年查哥夫(美)定里分析DNA分子的碱基组成,发现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也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1952 年富兰克琳(英)确认DNA为螺旋结构,而不是由一条链构成的1953 年沃森(美)和克里克(英)提岀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2. 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如图所示:预习导引区iiiAtlJLhitl /fluf 1 ftJUJfl:* 白主学习梳用王千'⑴组成:①磷酸;②脱氧核糖;③含氮碱基。
(2)碱基:A :腺嘌呤;G:鸟嘌呤;C :胞嘧啶;T :胸腺嘧啶。
3.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1) 整体: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2) 外侧——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
(3) 内侧碱基对:由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是按碱基互补配对厘则连接而成的,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4.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1) 多样性: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
⑵特异性: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二、DNA分子的复制1. DNA复制的概念、时期、场所及条件(1) 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⑵时期: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的间期。
(3) 场所:细胞核(主要)。
⑷DNA复制的条件:①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
②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分子生物学》课后习题第1章绪论1.简述孟德尔、摩尔根和Waston 等人对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他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别为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摩尔根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是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
于 1933 年由于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W atson于1953年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_(包括中心法则),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D N A之父”。
2.写出 DNA、RNA、mRNA 和 siRNA 的英文全名。
DNA:d eo x yr i bo nu cl ei c ac i d脱氧核糖核酸RNA:ri bo nu cl eic aci d核糖核酸mRNA:m e ss enge r RN A信使RNA tRNA:transfer RNA 转运 RNA rR NA:r i bo s o ma l RN A核糖体RNA s i R NA:s ma lli n terf erin g R NA干扰小RN A3.试述“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生物学本质。
其生物学本质是基因遗传。
子代的性状由基因决定,而基因由于遗传的作用,其基因的一半来自于父方,一般来自于母方。
4.早期主要有哪些实验证实 DNA 是遗传物质?写出这些实验的主要步骤。
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外表光滑的S型肺炎链球菌(有荚膜多糖→致病性);外表粗糙R 型肺炎链球菌(无荚膜多糖)。
① 活的 S 型→注射→实验小鼠→小鼠死亡② 死的 S 型(经烧煮灭火)→注射→实验小鼠→小鼠存活③ 活的 R 型→注射→实验小鼠→小鼠存活④ 死的 S 型+活的 R 型→实验注射→小鼠死亡⑤ 分离被杀死的 S 型菌体的各种组分+活的R 型菌体→注射→实验小鼠→小鼠死亡(内只有死的 S 型菌体的DNA 转化R 型菌体导致致病菌)*DNA 是遗传物质的载体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①细菌培养基 35S 标记的氨基酸+无标记噬菌体→培养 1-2 代→子代噬菌体几乎不含带有 35S 标记的蛋白质② 细菌培养基 32N 标记的核苷酸+无标记噬菌体→培养 1-2 代→子代噬菌体含有 30以上 32N 标记的核苷酸*噬菌体传代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技术一、选择题1.关于PCR技术的应用,错误的一项是()A.古生物学、刑侦破案、DNA序列测定B.诊断遗传病、基因克隆、古生物学C.DNA序列测定、基因克隆、刑侦破案D.诊断遗传病、合成核苷酸、DNA序列测定2.下图是PCR反应过程中哪次循环的产物()A.第一次循环B.第二次循环C.第三次循环D.第四次循环3.下列关于DNA双链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将DNA的羟基末端称为5′端,而磷酸基团的末端称为3′端B.通常将DNA的羟基末端称为3′端,而磷酸基团的末端称为5′端C.通常DNA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D.通常DNA不能从5′端延伸DNA链4.PCR利用了DNA的热变性原理,PCR仪实际上也是一种能自动调控温度的仪器。
下列对PCR过程中“温度的控制”的说法,错误的是()A.PCR反应需要高温,是为了确保模板是单链B.延伸的温度必须大于复性温度,而小于变性温度C.要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D.需要耐高温的解旋酶5.DNA体内复制和PCR分别利用了DNA的哪种特性原理来控制DNA的解聚与结合()A.酶催化、特异性B.热变性、稳定性C.酶催化、热变性D.热变性、多样性6.DNA扩增过程中,DNA片段经若干次扩增,与其数目的理论值变化相符的图是()7.复性温度是影响PCR特异性的较重要因素。
变性后温度冷却至40~60 ℃,可使引物和模板发生结合。
PCR的结果可不考虑原来解旋开的两个DNA模板链的重新结合,原因不包括()A.由于模板DNA比引物复杂得多B.引物和模板之间的碰撞结合机会远远高于模板互补链之间的碰撞C.加入引物的量足够多而模板链数量少D.模板链加热解旋已经变性不可能再次结合8.如图为DNA变性和复性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向右的过程为加热(80~100 ℃)变性的过程B.向左的过程是DNA双链迅速制冷复性C.变性与在生物体内解旋过程的条件、实质都相同D.图中DNA片段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4个3′端9.PCR实验中用到微量离心管、缓冲液和蒸馏水,使用前必须进行的关键步骤是()A.反复洗涤B.用酒精擦洗C.高压灭菌D.在-20 ℃保存10.在PCR扩增DNA的实验中,预计一个DNA分子经过30次循环后,应该得到230个DNA分子,但是结果只有约210个DNA分子,那么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A.Taq DNA聚合酶的活力不够,或活性受到抑制B.系统设计欠妥C.循环次数不够。
2019-2020学年度苏教版生物《生物:遗传与进化》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课后练习四十五第1题【单选题】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②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鸡蛋清稀释液中含有蛋白质③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
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有关“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都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B、都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都巧妙地设置了对比实验进行验证D、都选用了结构简单、繁殖快的生物作实验材料【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正确的是(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关于格里菲思和艾弗里完成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内,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B、R型菌转化后出现荚膜,反对者认为可能是突变所致,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C、艾弗里提取的DNA掺杂有非常少量的蛋白质,实验中没有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D、艾弗里无法使DNA与蛋白质完全分开,故该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研究人员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进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中含^32P的成分是磷脂分子和DNA分子B、经保温培养、搅拌、离心后,放射性全部集中在沉淀物中C、在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不会检测到放射性D、本实验可以证明T2噬菌体DNA可侵入大肠杆菌【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对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让其中一个已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最后释放出100个噬菌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最后释放出的100个噬菌体中,有98个噬菌体的DNA含^32PC、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D、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盐酸的目的是使蛋白质和DNA分离B、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染色体变异C、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D、用酸性中落酸钾溶液检测酒精时会由蓝变绿再变黄色【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应选择同位素标记的方案是( )A、用^14C或^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B、用^18O或^15N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能说明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步骤是( )①T2噬菌体只将自己的DNA分子注入到大肠杆菌体内②T2噬菌体的DNA利用大肠杆菌内的成分复制出自身DNA和合成蛋白质外壳③新合成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组装成子代T2噬菌体④释放与亲代完全相同的子代T2噬菌体.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说明( )A、DNA是遗传物质B、DNA能自我复制C、DNA能控制性状D、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对于病毒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 )A、烟草感染烟草花叶病毒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发挥作用B、用普通培养基进行病毒培养时,应适当添加动物血清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它的遗传物质仍为DNAD、经过灭活或减毒处理的病毒可以作为免疫学中的抗原【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
2019-2020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2教学案:第四章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含答案)一、解开DNA 分子结构之谜[填表] 时期 科学家 成果20世纪30年代后期 瑞典科学家证明DNA 分子是不对称的1951年 查哥夫 定量分析DNA 分子的碱基组成发现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1952年 富兰克琳 确认DNA 分子为螺旋结构,并且不是由一条链所构成1953年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二、DNA 分子的结构 1.基本组成单位 (1)名称:脱氧核苷酸。
(2)结构图示:[填图]1.DNA 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 的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 连接成碱基对。
3.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 与T 配对, G 与C 配对。
4.特定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构成每一个DNA 分子的特 异性;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 分 子的多样性。
5.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分子的过程 称为DNA 复制。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2.DNA 分子的平面结构[填图]3.DNA 分子的立体结构及特性(1)立体结构:DNA 分子呈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特性:①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②特异性:每个DNA 分子都有其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③多样性: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
三、DNA 分子的复制1.DNA 复制的概念、时期、场所及条件(1)概念: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分子的过程。
(2)时期: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的间期。
(3)场所:细胞核(主要)。
(4)DNA 复制的条件: ①模板:DNA 分子的两条链。
②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苏教版生物必修2 4.2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跟踪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③发现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④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2.某同学制作一DNA片段模型,现准备了10个碱基T的塑料片,8个碱基A的塑料片,30组脱氧核糖和磷酸的塑料片,那么还需准备碱基C的塑料片数目是() A.14 B.8C.7 D.163.如图所示,b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a构成的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B.在禽流感病原体、幽门螺杆菌体内b均为4种C.在人体细胞质中,b只有4种D.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6种4.下列关于DNA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大多数DNA分子由两条核糖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为螺旋结构B.外侧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C.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间以氢键相连,且A与T配对,C与G是配对D.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5.不同的基因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的原因不包括()A.(A+T)/(G+C)的值不同B.磷酸和核糖排列顺序不同C.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D.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6.如图表示DNA复制的过程,结合图示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DNA复制过程中首先需要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两条链解开B.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C.从图示可知,DNA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缩短了复制所需的时间D.DNA分子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催化合成子链7.在DNA复制开始时,将大肠杆菌放在含低剂量3H标记的脱氧胸苷(3H—dT)的培养基中,3H—dT可掺入正在复制的DNA分子中,使其带有放射性标记。
几分钟后,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含高剂量3H—dT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
课时分层作业(十)(建议用时:45分钟)[基础达标练]1.下列有关PCR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PCR技术利用的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 PCR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判断亲缘关系等C. PCR技术需在体内进行D. PCR技术可能为变性、退火、延伸三个阶段C [PCR技术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称,是在体外快速大量复制DNA片段的一种新技术。
]2 .下列有关PCR技术中引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引物是一小段DNA分子或双链RNA分子B. 扩增一个DNA分子至少需要的引物数目等于新合成的DNA子链数目C. 两种引物之间能够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 DNA聚合酶只能从引物的5'端连接脱氧核苷酸B [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分子或单链RNA分子;在DNA分子扩增时,需要两种引物,由于新合成的子链都需要引物作为复制的起点,则扩增一个DNA分子至少需要的引物数目等于新合成的DNA子链数目;两种引物分别与DNA母链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并不是两种引物之间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NA聚合酶只能从引物的3'端连接脱氧核苷酸,从而使子链DNA 分子的复制方向只能是5'端T 3'端。
]3 .下列属于PCR技术的条件的是()①单链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引物②目的基因所在的DNA片段③脱氧核苷酸④核糖核苷酸⑤DNA连接酶⑥耐热的DNA聚合酶⑦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A. ①②③⑤B.①②③⑥C.①②③⑤⑦D.①②④⑤⑦B [PCR技术的条件:模板,本题为第②项;引物,本题为第①项;原料,本题为第③ 项;酶,本题为第⑥项。
]4 .使用PCF仪具体实验操作顺序应为()①设计好PCR仪的循环程序②按配方准备好各组分③用自动取液器在微量离心管中依次加入各组分④进行PCR反应⑤离心使反应液集中在离心管底部移液T混合T离心T反应,因PCR仪是一种自动控制温度的仪器,设计好循环程序就可以进A. ②③⑤④①B.①⑤③②④C.②③⑤①④D.④②⑤③①C [PCR反应的操作步骤一般分为准备器材(包括配制配方及将各配方放于实验台上)TC [只有解开DNA 双链,才能进行碱基配对,进行DNA 的复制。
2019-2020学年度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生物苏教版课后辅导练习
第1题【单选题】
在人体内细胞正常分化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
A、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B、细胞器数量的改变
C、细胞内mRNA的种类数目不同
D、细胞核遗传物质的改变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关于细胞癌变、衰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含量比正常细胞多
B、细胞的衰老不等同于机体的衰老
C、衰老的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缩小
D、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遗传物质不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虚线表示纺锤丝),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变化顺序应该是( )
A、(2)(1)(2)(3)(4)(5)
B、(2)(3)(1)(4)(5)
C、(2)(1)(5)(4)(3)(2)
D、(1)(5)(4)(3)(2)(1)
【答案】:
【解析】:。
2019-2020学年度高中生物《生物:分子与细胞》苏教版课后练习八十四➢第1题【单选题】处于正常细胞分裂后期的某细胞内含有10个DNA分子。
下列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产生该细胞的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是5条或10条【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比较某一癌症患者体内的癌细胞、造血干细胞和神经细胞,这三种细胞( )A、细胞核中DNA含量始终相同B、始终在进行蛋白质的合成C、具有长短不一的细胞周期D、核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是相同的【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变化,图4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B、处于图3中B﹣C段的是图1所示细胞;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d所示的情况D、图4中a可对应图3中的B→C段;图4中c对应图3中的A→B段【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一项新研究发现,海带的提取物—海带多糖因抑制免疫细胞凋亡而具有抗辐射作用。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海带多糖是一种抗体,参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B、免疫细胞的凋亡是与遗传机制无关,而与糖类的多少有关C、对放疗的癌症患者,可利用海带多糖进行辅助治疗D、免疫细胞凋亡是一种病理现象,患者可服用海带多糖进行治疗【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在人体细胞正常分化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细胞形态发生改变B、细胞器数量发生改变C、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D、细胞核DNA发生改变【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图解是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关系的图像。
精选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第四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践第二节分子生物学技术课后练习第二篇第1题【单选题】PCR技术扩增DNA,需要的条件是( )①目的基因? ②引物③四种脱氧核苷酸④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等⑤mRNA? ⑥核糖体.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⑥【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应用PCR技术扩增DNA,需要的条件是( )①目的基因②引物③四种脱氧核苷酸④DNA聚合酶等⑤mRNA ⑥核糖体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⑥【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在PCR扩增前,需要将下列哪些物质加入微量离心管中?( )①模板DNA②模板RNA③DNA解旋酶④耐高温的DNA聚合酶⑤引物⑥PCR缓冲液⑦脱氧核苷酸贮备液⑧核苷酸贮备液A、①④⑤⑥⑦B、①③④⑤⑥⑧C、②③④⑤⑥⑦D、①④⑥⑦⑧【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其原理与细胞内DNA复制类似(如下图所示)。
图中引物为单链DNA 片段,它是子链合成延伸的基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时不必知道基因的全部序列B、设计引物时需要避免引物之间形成碱基互补配对而造成引物自连C、退火温度过高可能导致PCR反应得不到任何扩增产物D、第四轮循环产物中同时含有引物A和引物B的DNA片段所占的比率为15/16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关于PCR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需的酶为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B、温度不能超过80℃,以免DNA结构被破坏C、需要根据已知序列设计引物D、原料为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数量呈指数方式增加【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各种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复制时只有用解旋酶才能打开DNA双链B、DNA连接酶能使不同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连接C、RNA聚合酶能够与mRNA结合从而使游离的核糖核苷酸连接D、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使用热稳定DNA聚合酶【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有关PCR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PCR技术需要特殊的DNA解旋酶B、PCR技术体外复制DNA以指数形式扩增C、PCR技术的原理与DNA复制的原理相同D、PCR技术的前提是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有关PCR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作为模板的DNA序列必须不断的加进每一次的扩增当中B、作为引物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必须不断的加进每一次的扩增当中C、反应需要的DNA聚合酶必须不断的加进反应当中D、反应需要的DNA连接酶必须不断的加进反应当中【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2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后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11.标准的PCR过程一般分为变性、退火、延伸三大步,这三大步需要的温度依次是( )A.94 ℃、55 ℃、72 ℃B.72 ℃、55 ℃、94 ℃C.55 ℃、94 ℃、72 ℃D.80 ℃、55 ℃、72 ℃解析:当温度上升到94 ℃(90~96 ℃)以上时,双链DNA解聚为单链,称之为变性;当温度下降到50 ℃(40~60 ℃)左右时,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当温度上升到72 ℃(70~75 ℃)左右时,溶液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A、T、C、G)在Taq 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称为延伸。
答案:A2.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 )A.可加快DNA的复制速度B.引物可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C.引物的5'端有助于DNA聚合酶延伸DNA链D.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解析: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为了明确地表示DNA的方向,通常将DNA的羟基(—OH)末端称为3'端,而磷酸基团的末端称为5'端。
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 链。
因此,DNA复制需要引物。
当引物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DNA聚合酶就能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DNA链,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
答案:D3.下列有关PCR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PCR反应所需要的引物只是RNAB.PCR反应所需要的材料是核糖核苷酸C.PCR反应所需要的酶在60 ℃会变性D.PCR反应需要在一定的缓冲溶液中进行解析:PCR反应需要的引物是DNA或RNA,反应所需要的材料是脱氧核苷酸,PCR所需要的酶是耐高温的,在60 ℃不会变性。
答案:D4.有关PCR技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于PCR的引物长度通常为15~40个核苷酸B.在用PCR技术扩增DNA时,DNA的复制过程与细胞内DNA的复制类似C. PCR反应只需一定的缓冲溶液、DNA模板以及四种脱氧核苷酸D. PCR一般经历三十多次循环,每次循环分为变性、复性、延伸解析:PCR反应中需要的条件有模板(DNA分子)、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酶(耐高温Taq DNA聚合酶)、引物(一段DNA或RNA)和一定的缓冲液等。
答案:C5.PCR技术扩增DNA,需要的条件是( )①目的基因②引物③四种脱氧核苷酸④DNA聚合酶等⑤mRNA⑥核糖体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⑥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解析:PCR技术需要目的基因作为扩增的模板,耐高温DNA聚合酶催化反应的进行,而引物是满足DNA聚合酶起作用的需要,四种脱氧核苷酸是该过程的原料。
答案:C6.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
PCR过程一般经历下述三十多次循环;94 ℃下使模板DNA变性、解链→55 ℃下退火(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72 ℃下引物链延伸(形成新的脱氧核苷酸链)。
下列有关PCR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也可利用解旋酶实现B.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依靠互补配对原则完成C.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D. 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较高解析: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也可利用解旋酶实现;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依靠互补配对原则完成;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较高。
答案:C7.下面关于DNA对高温的耐受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DNA对高温的耐受性一般要比蛋白质强B.超过80 ℃后DNA将变性,即使恢复到常温,生物活性也不能恢复C.不同生物的DNA“变性”温度不一定相同D.深海热泉附近生活的生物的DNA对高温的耐受性更强,其DNA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更高解析:蛋白质一般不能忍受80 ℃以上的高温,一旦达到此温度,其结构往往会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而DNA一般在80 ℃以上情况下才会变性,一旦温度降低,其在高温下解开的两条链又会重新结合成双链,恢复其活性。
由于G—C碱基对通过三个氢键相连,所以更稳定。
答案:B8.关于PCR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PCR是体外复制DNA的技术B.Taq聚合酶是一种热稳定的DNA聚合酶C.模板DNA只能来源于人工合成D.PCR利用的是DNA双链复制原理解析:模板DNA既可来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也可来源于人工合成。
答案:C9.PCR操作中,从第二轮循环开始扩增的DNA片段( )A.长度固定B.一端固定C.都不固定D.不能确定解析:PCR扩增产物可分为长产物片段和短产物片段两部分。
短产物片段的长度严格地限制在两个引物链5'端之间,是需要扩增的特定片段。
进入第二轮循环后,引物除与原始模板结合外,还要同新合成的链(即“长产物片段”)结合,引物在与新链结合时,由于新链模板的5'端序列是固定的,这就等于这次延伸的片段3'端被固定了终点,保证了新片段的起点和终点都限定于引物扩增序列以内,形成长短一致的“短产物片段”。
答案:A10.使用PCR仪的具体实验操作顺序应为( )①设计好PCR仪的循环程序②按配方准备好各组分③用微量移液器在微量离心管中依次加入各组分④进行PCR反应⑤离心使反应液集中在离心管底部A.②③⑤④①B.①⑤③④②C.②③⑤①④D.④②⑤③①解析:使用PCR仪进行DNA扩增前,首先按照PCR体系配方,依次将各组分加入微量离心管离心,使反应液集中于试管底部,然后再设计好PCR仪的循环程序进行PCR反应。
答案:C11.(xx·山东高考理综)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深加工可生产酒精、玉米胚芽油和果糖等。
流程如下:(1)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经充分水解后的产物可被酵母菌利用发酵生产酒精。
培养酵母菌时,该水解产物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
发酵过程中检测酵母菌数量可采用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2)玉米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法或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
(3)玉米淀粉经酶解形成的葡萄糖可在葡萄糖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化成果糖。
利用技术可使葡萄糖异构酶重复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利用PCR技术扩增葡萄糖异构酶基因时,需用耐高温的催化。
PCR一般要经历三十次以上的循环,每次循环包括变性、和三步。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相关的实验操作。
(1)纤维素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可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碳源。
酵母菌计数时,如果种群密度较小,则可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如果种群密度较大,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2)易挥发的芳香油主要采用蒸馏法提取,而提取不易挥发的玉米油,可采用压榨法或萃取法。
(3)将葡萄糖异构酶固定化,可使其重复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PCR技术中,需在高温下将DNA分解成单链,因而需耐热的(Taq)DNA聚合酶;PCR技术中的每次循环都包括三个步骤:变性→复性→延伸。
答案:(1)碳源显微镜直接计数(2)压榨萃取(注:两空可颠倒)(3)固定化酶(4)(Taq)DNA聚合酶复性(或退火) 延伸12.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
请回答下列有关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问题。
(1)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通常将的末端称为5'端,当引物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DNA聚合酶就能从引物的开始延伸DNA链。
(2)PCR利用DNA的热变性原理解决了打开DNA双链的问题,但又导致了DNA聚合酶失活的新问题。
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从一种Taq细菌中分离到,它的发现和应用解决了上述问题。
要将Taq细菌从其他普通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所用的培养基叫。
(3)假设在PCR反应中,只有一个DNA片段作为模板,请计算在5次循环后,反应物中大约有个这样的DNA片段。
(4)简述PCR技术的主要应用。
解析:(1)DNA聚合酶只能把新的核苷酸加到已经存在的核酸的3'羟基上,与DNA母链结合的RNA引物就提供这个羟基。
(2)因PCR利用了DNA的热变性原理解决了打开DNA双链的问题,所以用于催化DNA复制过程的DNA聚合酶要具有耐高温的特性。
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微生物,只有耐高温的微生物才能生存,其他微生物因高温下酶变性而死亡。
用这样的选择培养基可将Taq细菌从其他普通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3)DNA复制两条链均作为模板,进行半保留复制,所以复制5次后得到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5=32个。
(4)PCR技术可以对DNA分子进行扩增,所以可用于遗传疾病的诊断、刑侦破案、古生物学、基因克隆和DNA序列测定等方面。
答案:(1)磷酸基团3'端(2)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选择培养基(3)32(4)病原体鉴定、遗传学诊断、免疫学研究、癌基因探索及治疗、刑侦破案、古生物学、基因克隆和DNA序列测定等13.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PCR方法被不断改进。
到目前它从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发展到定量测定;从原先只能扩增几个kb(千碱基对)的基因到目前已能扩增长达几十个kb的DNA片段。
现在PCR技术已有十几种之多。
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等基础研究,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等。
PCR需要模板DNA、引物、脱氧核糖核苷酸和DNA聚合酶、ATP等条件,其简要过程如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PCR技术能把某一DNA 片段进行扩增,依据的原理是。
PCR与体内DNA复制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环境温度的不同,在PCR中先用94 ℃高温处理的目的是,而这一过程中在细胞内是通过实现的。
(2)通过分析得出新合成的DNA分子中,A=T,C=G,这个事实说明DNA分子的合成遵循。
(3)若将1个DNA分子拷贝10次,则需要在缓冲液中至少加入个引物。
(4)DNA子链复制的方向是,这是由于。
(5)PCR技术不仅为遗传病的诊断带来了便利,而且改进了检测细菌和病毒的方法。
若要检测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你认为可以用PCR扩增血液中的。
解析:PCR技术又称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过程中遵循的原理就是DNA复制;分析得出新合成的DNA 分子中,A=T,C=G,这个事实说明DNA分子的合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PCR中选用94 ℃高温处理的目的是在解旋酶的催化下将DNA分子中的氢键断裂,两条链解开,使DNA分子变性。
引物是一种单链DNA或RNA分子,它能与解开的DNA母链的3'端结合,为DNA聚合酶提供吸附位点,使DNA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糖核苷酸,从而决定了DNA子链复制的方向是从5'端到3'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