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5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一、概述工作面掘进地质是矿山工程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和分析,为工作面的合理布置和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档将对工作面掘进地质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解析,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二、工作面掘进地质类型工作面掘进地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岩层类型:工作面所在地区的岩层类型和性质对工作面掘进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岩层类型包括煤、矿石、岩盐等,需要根据不同岩层类型采取相应的工作面掘进方法和工艺流程。
2. 地层构造:地质中的断层、褶皱等地层构造对工作面的掘进和支护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对地层构造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选择合适的掘进方案和支护措施。
3. 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对工作面的掘进和支护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对地下水的含量、流动方向等进行调查和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作面掘进地质分析1. 地质调查:在工作面掘进前,对工作面所在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了解地质构造、岩层类型、地下水等情况,为后续的掘进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 工作面掘进方案选择:根据地质调查数据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工作面掘进方案。
考虑工作面的布置、掘进方法、支护措施等因素,确保工作面的安全和高效。
3. 地质灾害预测:根据地质调查数据和工程经验,对工作面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评估。
如煤层赋存、煤与顶板间的结构、断层活动性等因素,预测可能发生的冒顶、片帮、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灾害,提前采取安全措施。
四、工作面掘进地质安全措施1. 工作面支护:根据地质条件和工作面掘进方案,选择合适的支护措施。
常见的支护方式有钢支架、木支架、锚杆、锚网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瓦斯抽放:对于存在瓦斯的煤矿工作面,需要采取瓦斯抽放措施,减少瓦斯积聚,确保工作面的安全。
3. 通风管理:合理的通风管理可以降低煤矿工作面的煤尘浓度和瓦斯浓度,减少火灾和爆炸的风险,确保工作面的安全。
五、结论工作面掘进地质是矿山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工作面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XXXXXX回采⼯作⾯地质说明书XXXXX回采⼯作⾯地质说明书⼀、⼯作⾯的位置及四邻关系XXXXX⼯作⾯位于⼀采区的东部,665⽔平⼤巷的南侧,西部为⼆采区,现正在掘进,东部、南部未开采。
⼆、地表情况地表全部为第四系黄⼟覆盖,多为耕地,地势平坦,呈南⾼北低状。
⼯作⾯的地表南部有雁阳路通过,北部有朔南⼤道经过,均未留设煤柱。
三、埋藏深度1、基岩厚度:最⼤500.0⽶,最⼩258.41⽶,平均369.52⽶。
根据钻孔资料,⼯作⾯的北部J-3孔,基岩最薄258.47⽶,中部37219孔最厚,达到500.0⽶,⼯作⾯的南部3819孔,为350.17⽶。
(见附图)2、松散层厚度:最⼤277.45⽶,最⼩250.05⽶,平均265.22⽶。
⼯作⾯北部较薄,J3孔揭露厚度250.05⽶,南部较薄,37219孔揭露厚度277.45⽶,总体为南厚北薄。
3、埋藏深度:最⼤654.7⽶,最⼩494.21⽶,平均574.456⽶。
⼯作⾯的北部埋藏最浅,南部最深,由北⾄南逐渐变深。
四、煤层及顶底板岩性1、煤层:煤厚最⼤11.00⽶,最⼩4.00⽶,平均9.15⽶,稳定可采。
⼯作⾯的北部350⽶内,由于受古河流冲刷的影响,最薄为4.00⽶,⼯作⾯其它地段⼤部分厚度为9.00—11.00⽶。
煤层结构较复杂,常含2—3层夹⽯,夹⽯⼀般为炭质泥岩。
厚度变化⼤,常呈透镜状分布。
2、煤层顶底板特征1)伪顶:粉砂岩,厚度0.--0.30⽶,局部分布,实见于顶回风巷的650-800⽶段、1450-1510⽶段、2480-2540⽶段。
2)直接顶;粉砂岩,⽔平层理,断⼝平坦,性脆,最厚17.68⽶,平均11.2⽶。
3)⽼顶:中粗砂岩,平均厚度5——7⽶。
⼯作⾯北部的西侧,南部的东侧及1800——2200⽶处,中细砂岩,成份以⽯英为主,长⽯次之,含云母及其它暗⾊矿物,夹⿊⾊炭质条带(见附图)4)底板:泥岩,厚度0.10-3.31⽶,平均1.38⽶。
2127综采工作面开采设计说明书1 工作面地质概况2127工作面位于吕家屯村南约1公里处。
井下位置:位于F19断层和主暗斜井延伸之间,西2123工作面650m,工作面运输巷紧靠近矿区边界线。
该工作面周围无采动情况,工作面南侧有两条巷道,即二水平轨道下山和皮带下山。
2 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2.1 地质构造情况:由于邢东矿下水平钻孔稀少,所以在2003年初在下水平搞了三维地震勘探,从首采区的地震资料来看可靠性不大,下水平地震资料可靠性怎样?有待揭露验证。
工作面涉及的断层共3条,以下列表说明:2.2 工作面回采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2127工作面大部分储量在大色庄村庄保护煤柱内,通过矿与唐山研究院合作,计算得2127工作面在不同长度下回采完毕后对村庄的影响如下表所示:说明:⑴从水平变形来看,各个方案对大色村的影响均小于规程所指的Ⅰ级破坏。
⑵Ⅰ级破坏:水平变形≤2.0mm/m;倾斜变形≤3.0mm/m;曲率变形≤0.2×10-3。
⑶表中《2100及2300开采》是指2127、2125、2126及2321、2322、2323六个工作面全部开采对大色村影响的初步计算结果。
(此时的2127面宽度约155m)结论:2127工作面宽度可以取为150m,对大色村的地表破坏小于Ⅰ级破坏,因此可以正常回采,不用迁村。
2.3 煤层赋存及地质构造2#煤层结构简单,厚度稳定(构造影响除外),煤层厚度来源于相关钻孔煤厚资料和主暗斜井算术平均值。
2#煤为深黑色,玻璃光泽,块状构造,节理发育,参差状断口,主要由亮煤组成,并夹有镜煤暗煤条带,属半光亮型煤.具有三低一高之特点,即灰份低,磷份低,硫份低,发热量高等特点,其煤种为气肥煤类。
煤层顶底板情况:2.4 水文地质简介2127工作面是二水平一采区第四个生产工作面,采深大,水压大,开采标高下限达到-1200多米。
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2#煤顶板砂岩水尚未得到疏放,在掘进过程中主要受到2#煤顶板砂岩水的影响。
第一部分矿井概况第一章编制依据1、二○一一年版《煤矿安全规程》2、二0一零年版《采矿工程设计手册》3、《同生树儿里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4、《同生树儿里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地质报告》5、3#煤层西盘区8101综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6、同煤集团矿井采掘生产技术管理办法7、3#煤层西盘区8101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图第二章矿井概况一、矿井简介树儿里井田位于大同市左云县境内小京庄乡树儿里村南部,距大同市城区西南87公里。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7′54″~112°39′18″,北纬:39°48′28″~39°48′47″。
西部8Km处有右玉至山阴的柏油路,距山阴县岱岳镇45km,在岱岳镇交于大(同)—运(城)公路及北同蒲铁路,北距109国道约23km。
井田内地形平坦,村与村之间有公路相通。
井田位于洪涛山脉的西侧,非梁峁状黄土丘陵区。
为缓坡丘陵,是黄土覆盖在波状起伏的丘陵古地形上而成。
地势总体为东北部较高,西南部较低。
最高点位于井田东部边界处,海拔1480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部,海拔,相对高差为。
井田内主要河流有酸茨河,为季节性河流,平时干涸无水,只在雨季才有短暂洪流,向西注入原子河,原子河向东南归入桑干河。
井田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流。
井田形状为一不规则多边形,东西长,南北宽,井田面积。
地质资源量为,工业资源储量为。
设计资源储量为,设计可采储量为。
矿井设计规模为a。
矿井服务年限为,本矿井为单水平开采,水平服务年限为。
二、井田开拓方式本井设计按照调整后井田开拓方式为:新掘主斜井、将原副斜井改为回风斜井、原主斜井调整为副斜井,三个井筒位于一个工业场地内。
原有主斜井坡度25°,斜长428米,砌碹,半圆拱断面,净断面,兼并重组后,将其功能调整为副斜井,由于原有井筒采用砌碹支护,受井筒断面的制约也无法对提升设备进行改造,在确保井筒墙体稳定性和满足支架宽度与提升高度的前提下,拆除井筒内原有胶带,对原主井井筒进行扩刷,铺设30kg/m单轨,提升方式为单钩串车提升,主要担负全矿井提矸、下料等任务,兼做进风井及安全出口。
3307B综采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目录第一章概况――――――――――――――――――――――1第二章工作面地质――――――――――――――――――――1第三章开采技术条件―――――――――――――――――――2第四章水文地质―――――――――――――――――――――3 第五章资源储量估算―――――――――――――――――――4 第六章存在问题及建议――――――――――――――――――6 附图―――――――――――――――――――――――――――63307B综采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和任务3307B工作面属综采工作面,编制回采说明书是为工作面回采服务的,是工作面生产管理与施工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工作。
编制回采说明书的目的旨在指导安全生产,为施工单位编制作业规程提供依据,解决回采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工作面安全回采。
第二节工作面的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地表的关系3307B工作面位于我矿三水平三采区,该工作面东以抽采风巷为界与33091底抽巷相邻,南以切眼为界与3307(煤巷)切眼相邻,西以抽采机巷为界与三水平轨道暗斜井相邻,北以设计停采线为界与3307抽采联络巷相邻。
地面标高+192.2m~+196.3m, 一8煤底板标高-418~-451m,埋藏深度平均为628.2m,地面有杜贺驼村庄请有关部门考虑。
第二章工作面地质第一节工作面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建设重要的地质因素,也是其它地质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将直接影响工作面的生产和管理。
该工作面前段为向斜构造,后段为单斜构造,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过11条断层,4F3307-1走向150°~177°倾向60°~87°∠66°落差H=2m、4F3307-2走向12°倾向102°∠66°落差H=2.2m、4F3307-3走向170°倾向54°∠60°落差H=2.2m、4F3307-4走向144°倾向54°∠60°落差H=1m、4F3307-5 走向130°倾向40°∠60°落差H=1.1m、4F3307-6 走向198°倾向288°∠67°落差H=2.5m、4F3307-7 走向167°倾向257°∠63°落差H=1m、4F3307-8 走向186°倾向96°∠55°落差H=0.5m、4F3307-9 走向183°倾向93°∠60°落差H=1m、4F3307-10 走向205°倾向115°∠56°落差H=0.5m、4F3307-11 走向23°倾向113°∠60°落差H=0.5m。
采区地质说明书第一章采区概况第一节、采区位置及范围:第二节、自然地理与井上下对照关系1、地形地貌1264.9m整合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地区,全区大部被黄土覆盖,区内地势总体是东部高,西部低,最高处位于井田东部梁峁,标高为1229.2m,最低处在井田西北部小板兔川深沟,标高1007.4m,区内最大高差为221.8m,一般标高在1040~1150m左右(见地形地质图)。
2、地表水系区内主要水系为小板兔川,由东北流向西北,横贯整合区北部,年平均流量为3.52m3/S。
其次有南沟、正沟等较大支沟,从南向北纵贯整合区中部,注入小板兔川。
这些沟川的流量严格受降水所控制,夏秋季雨季流量较大,冬春季枯水期流量甚微或断流.3、气象本区为典型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春季多风,夏季酷热,秋季凉爽,昼夜温差悬殊,四季冷热多变。
常年干旱少雨,年蒸发量较大。
全年无霜期较短,一般10月初上冻,次年4月初解冻。
多年平均气温8.4℃(1957~1990年),极端最高气温38.9℃ (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8.4℃ (58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435.7mm(1957~1991年),枯水年降水量108.6mm(65年),丰水年降水量819.1mm(67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712.0mm,多年平均风速2.2m/s(1957~1989年),极端最大风速25m/s(70年7月18日),年最多风向西北,多年最大冻土深度146cm(68年2月),多年平均气压910毫巴(1974~1989年),全年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8%。
不同年份降水量变化明显。
4、地震本区地壳活动相对微弱,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区。
据记载,公元1448年,榆林地区曾发生过4—5级地震,1621年在神木县孤山地区发生过5级地震,烈度6.7度,此后再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小震也很少。
山西高平科兴龙顶山煤业有限公司15106综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科长审核:_____________探水助理审核:_____________总工程师审核:_____________提交时间:______________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22507回采工作面防治水措施审批:总工程师:安检科:调度室:机电科:生产科:编制人:2010年10月30日22507回采工作面防治水措施22507工作面位于二水平二采皮带下山东部,南部与22506采空区以30m煤柱相隔,北部为实区。
工作面走向长910m, 倾斜长114m, 面积103740m2;工作面底板标高在+255~+273m之间,开采煤层为5#煤,煤层顶板为K4细粒砂岩,在工作面西部发育少量“五尺渣”,煤层直接底板为泥质砂岩或泥岩,老底为K3石英砂岩或粉砂岩;在工作面西部煤层发育完整,厚约 1.5~4.0m左右,工作面东部煤层较薄约1.5~3.5m,平均煤厚3.1 m;工作面内煤层总体发育较平缓,倾角00~80;在巷道掘进中运输巷揭露断层8条,预计对回采有一定影响。
该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属承压开采工作面,5#煤层底板距奥灰岩顶面间距约27~40米左右(铝土厚度2.97~7.02m),存在奥灰水突水的可能性。
在对切眼附近400米范围内注浆后,对其注浆效果做了电法测深初次验证结果,验证结果,在该切眼附近400米范围内,5号煤层底板下10~35米,仍有两处明显的富水异常区域,现在针对富水异常区域,仍继续进行补充注浆封堵工作,在工作面回采之前必须进行电法复测验证,直至整个工作面底板注浆效果良好方可回采。
考虑到切眼位于初次来压区,在回采时,煤层底板遭到破坏,底板K3若受底部和奥灰水补给,存在奥灰水突水的可能性。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回采前已对该面做了电法探测和底板打孔验证及注浆加固工作。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一、引言工作面掘进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对于工作面的进展和生产安全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说明书旨在对工作面掘进过程中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说明,以便矿务人员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地质特征和隐患,做好掘进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地质条件概述1.矿层情况工作面所在矿层为X煤井的**层,地质年代为**。
X煤井属于自然形成的**煤层,发育程度适中,具有一定的厚度和稳定性。
煤层倾角约**,层间角度平均为**,层间无明显断裂和滑移。
2.煤层岩性描述煤层主要岩性组成为煤、泥岩和砂岩。
煤的岩性特征为块状,质软,燃烧性能良好。
泥岩层岩性为黏土质,黏性较大;砂岩层岩性为细粒砂质,具有一定的硬度。
3.地质结构工作面所在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主要为斜坡和褶皱构造。
局部地区存在少量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倾角为**,存在一定的断层活动性。
三、地质隐患分析1.顶板隐患顶板岩层较为稳定,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松散岩体和节理带。
在掘进过程中,顶板可能存在局部坍塌和冒顶的风险。
因此,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需要加强顶板支护和巷道支护以确保安全生产。
2.底板隐患底板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整体相对坚硬。
然而,由于地质活动和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应力释放,底板可能存在局部断裂和滑动的隐患。
因此,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需要加强底板支护,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提高巷道的稳定性。
3.煤层隐患煤层倾角和层间角度适中,但在掘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煤与顶板、底板之间的错动和滑移。
煤层的块状特性也可能导致掘进过程中的坍塌和落石风险。
因此,需要对煤层进行定时检测,采取及时的支护措施,确保工作面的安全稳定。
四、应对措施1.顶板支护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顶板支护措施是防止顶板坍塌和冒顶的关键。
可以采用锚杆、喷浆、支撑架等支护技术,确保顶板的稳定性和安全。
2.底板支护对于底板的支护,可以选用钢架、木材支撑或者矸石填充等措施,提高底板的承载能力,防止底板断裂和滑动。
一、地质说明书(一)、工作面境界、范围(二)、煤层特征(三)、煤层顶底板特征(四)、工作面储量(五)、简要说明(构造、赋存、水文、煤与瓦斯突出、假顶等)1、采区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本区工作面位于三水平南部3、4区,西自-181.6T~-191.6T标高轨道起,东至-241.9~-246.3T标高为界,北自切眼起,南至设计停采线为界,工作面走向长239米,倾斜长110米,平面积26290平方米。
本工作面西部由综采一队于2005年采完,冒落充分,块度不大,东部未采,北部已由综采一队于2002年采完,南部为F1断层,本层上部18层煤变薄0.8米,未采,下部23层煤尚未开采。
2、地质构造情况:本区构造简单,通过机、轨两道及切眼实见看,只见几条小断层,落差均小于0.8米。
在本区轨道上部有一F14断层,至本区北部已尖灭,本区下部为F13反向正断层,落差大于40米,走向近NS,倾角10°~30°。
3、煤层赋存情况及顶底板岩性:本区21煤层赋存相对稳定,煤层整体走向NW,倾向NE,厚度最大5.05米,最小4.2米,(含夹矸),一般厚度在4.4米左右,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有2~3层夹矸,距顶板1米左右有一层厚度为0.2米左右的粉砂岩夹矸,比较稳定,距底板0.8米左右的粉砂岩夹矸,厚度不稳定,煤层倾角为26°~29°,一般为28°,本煤层有0.3~0.8米厚的深灰色粉砂岩伪顶,较破碎,随采堀而下落,直接顶为灰白色细砂岩,局部较破碎,底板为灰色细砂岩,较坚硬。
该层煤距上覆18层煤层间距一般为75米,其间以中细砂岩为主,下覆23煤层间距一般60米,其间以中砂岩为主。
4、水文地质情况本区水文地质情况简单,局部顶板淋水,开采时注意上覆老空积水及顶板淋水。
5、本区煤层无岩浆侵入体及古河床冲刷等现象,亦无陷落柱等。
6、本煤层属局Ⅰ类发火煤层,发火期为10个月。
7、建议:⑴、由于本煤层顶板破碎,所以回采时必须加强顶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