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发展区位讲解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2.37 MB
- 文档页数:40
新-郑西新区规划分析“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当郑东新区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带动郑州飞速发展的时候,郑州西部地区发展的相对滞后似乎让郑州“飞”得不那么平衡。
昨日,郑州市城乡规划局网站公示了郑上新区空间布局规划,荥阳和上街成为郑上新区的主体,在郑州西部与郑东新区一起成为郑州经济社会腾飞的两翼。
郑州市城乡规划局网站公示的规划名称为《郑上新区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属于总体规划。
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公示是依据《城乡规划法》、《行政许可法》、《河南省城市规划公示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的批前公示,仅公示了郑上新区有关区位分析图、概念性用地规划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图、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图等。
该负责人拒绝提供规划文本,他表示,规划具体文本还有待完善,随后还有各种专项规划的工作要做。
2012年10月,郑州市将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西部新区名称暂定为“郑上新区”,并成立了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编制完成了《郑上新区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初稿)》,从建设规模、功能定位、起步区选址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证。
据了解,行政区域规划调整,需要由市、省逐级报批,最后由国家民政部门批准后才能实施。
仅比郑州市区小38平方公里郑上新区规划范围包括荥阳和上街全境,面积约972平方公里,仅仅略低于郑州市区1010.3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规模约120万人。
在《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中,郑州提出了“一心两翼”城市发展建设思路,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着东、西两个方向均衡发展,并明确提出“将荥阳、上街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大力推进郑州新西区发展”的思路。
目前,郑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全域“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空间布局规划,对全市进行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区四组团”的郑州都市区空间布局。
从郑州都市区的版图也可以看出,以郑州主城区及周边郑东、惠济、高新城、城南组团为核心,被东部、西部、南部三个新区包围其中。
郑州市地理环境及农业发展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黄淮平原。
全区介于东经112°42′~114°14′和北纬34°16′~34°58′之间;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
现辖1个县、5个市、6个区。
全市总人口70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1.1万。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
一、郑州地质地貌条件:(一)、地质、地理环境概况从大地构造看,本区处于华北地台之南缘,其地壳形成大约是从46亿年开始的,大致经历了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5个地质时代,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今日地貌各种形态。
整个古生代总的气候温和湿润,早期节肢动物大量繁殖,中后期成为鱼类世界,植物从低等藻类逐渐演变进化为灌木和乔木,异常茂盛。
郑州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就是这一时期生成的。
中生代,系从距今2.3亿年至距今约7千万年。
一次大规模造山运动,形成了郑州地区的嵩箕二山和西高东低的地貌雏形。
炎热干燥是这一时期气候总的特点,中期也曾有过一个温和湿润的时段,在这一时段一些高等哺乳类动物相继出现,统治本时段的恐龙也曾踏足郑州东部地区。
新生代,系从距今7千万年开始至今,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也波及到郑州地区,其早期下沉,大部没入海底,嵩箕二山成为海中之岛;后来西部逐渐上升,海水后退,成为山地,东部仍被海水淹没;大致在距今1.4万到1.2万年期间,由于黄河淤积,海水后退,东部露出海面成为平原。
其后,又经过1万余年的地壳演变与发展,不仅造就了郑州地区可供人类生息繁衍的优美地貌环境,同时,也形成了郑州地区优越的地质条件和丰富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从我国三大地势台阶看,郑州地区横跨在第二和第三台阶上,西部的嵩箕山地属第二台阶的东部前缘,东部平原是第三台阶的上部,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低山丘陵地带,则构成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过渡的边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