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主动配电网研究与示范(刘庆时)
- 格式:pdf
- 大小:11.18 MB
- 文档页数:48
“新型配电网真型试验及实证技术”专栏特约主编寄语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电力》
【年(卷),期】2022(41)12
【摘要】随着“双碳”目标的落实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配电网形态正在发生快速演变。
大量分散的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以及储能等新型源荷规模化接入配电网,配电网与用户智能互动的需求逐步呈现,传统放射型配电网正演变为多级、多态复杂配电网,用户供电可靠性与电能质量要求持续提升,这些都对新型配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配电网低碳环保装备、一二次融合设备、配电智能终端设备、配电物联网及数字化、配电网智能故障自愈等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发展,配电网呈现出低碳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发展趋势,技术获得不断发展与应用。
因此,智能配电网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配网真型试验与实证能力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配电网真型试验及实证技术对于配电网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7
【相关文献】
1."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专栏特约主编寄语
2.“能源互联网下的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储协同规划、运行和控制研究”专栏特约主编寄语
3.非煤矿山典型灾害致灾机理
和防治技术专栏特约主编寄语4.“电力市场运行与仿真关键技术”专栏特约主编寄语5.“电力市场运行与仿真关键技术”专栏特约主编寄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网北京电力公司“主动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国家
863课题取得重大进展
佚名
【期刊名称】《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年(卷),期】2015(013)009
【摘要】2015年8月26日,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项目"主动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顺利通过国家高技术中心组专家中期检查。
与会专家对课题组一年半以来在主动配电网规划、运行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实施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区别于传统被动配电网,主动配电网是内
部具有分布式或分散式能源且具有控制和运行能力的配电网。
【总页数】1页(P56-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715
【相关文献】
1.“主动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863课题正式启动 [J],
2.国家863计划“数字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通过评审 [J],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极端干旱区成龄葡萄微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 [J],
4.国家863计划课题“直流断路器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J], 本刊编辑部
5.国家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主题项目“高性能化学储能电池及示范电站关
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能用电小区综合用能评价
刘庆时;邹朋;赵贺;王渝红
【期刊名称】《电测与仪表》
【年(卷),期】2016(053)021
【摘要】为了评价智能用电小区综合用能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指标体系的智能
用电小区综合用能评价方法。
该方法首先结合智能用电小区发展特点,围绕居民用户、电网和环境三个方面建立初选智能用电小区综合用能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Delphi法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优化,保证了指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应用层
次分析法主观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改进熵权法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克服了单一赋权法局限性,最后建立了用于客观评价用能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
算例分析表明,该评价方法可有效的客观评价智能用电小区用能水平,可靠性高、可操作性强,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总页数】6页(P59-64)
【作者】刘庆时;邹朋;赵贺;王渝红
【作者单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100031;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成都610065;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100031;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76
【相关文献】
1."四网融合"智能家居——南方电网首个"互联网+智慧用能综合示范小区"项目试点广州投产 [J], 帅泉;何靖治;许苑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能用电小区客户信用价值评价 [J], 魏巍;艾欣
3.浅析智能用电小区的宽带无线综合业务系统 [J], 卢汉平
4.浅谈智能用电小区宽带无线综合业务系统的设计分析 [J], 王钧立
5.智能用电小区的宽带无线综合业务系统设计 [J], 庄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动配电网计划孤岛与日前调度方法研究一、概述随着能源转型和智能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主动配电网已成为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和电网灵活运行的关键环节。
主动配电网具备对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和可控负荷的主动管理能力,通过协调控制这些资源,可以实现电能的优化分配和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主动配电网可能面临计划孤岛的情况,即部分区域因故障或检修而与主网断开,形成孤岛运行状态。
计划孤岛是主动配电网运行中的一种特殊模式,它要求配电网在失去主网支持的情况下仍能维持一定范围内的供电可靠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计划孤岛进行精细化管理和优化调度。
日前调度作为主动配电网运行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电、用电和储能进行预测和规划,为计划孤岛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旨在研究主动配电网计划孤岛与日前调度方法,通过分析计划孤岛的形成机理和运行特性,建立基于日前预测的主动配电网优化调度模型,提出有效的调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主动配电网在计划孤岛情况下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
这对于推动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和实现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主动配电网的发展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和电力消费模式的持续升级,主动配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主动配电网的发展背景与意义,可以从能源结构转型、电力需求增长、分布式能源接入以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能源结构转型是推动主动配电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全球范围内正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为电力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间歇性、随机性等挑战。
主动配电网通过智能化、自适应性和交互性等特征,能够实现对分布式能源的灵活接入和优化调度,从而适应新能源的发展需求。
电力需求持续增长对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策划S p e c i a l F e a t u r e供用电 供用电 DISTRIBUTION & UTILIZATION2014.01年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配电与分布式发电专委会(C6)的C6.11项目组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主动配电网(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s,ADN)的运行与发展”研究主题, 并对主动配电网给出了定义:“是可以综合控制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发电、柔性负载和储能)的配电网,可以使用灵活的网络构架实现潮流的有效管理,分布式能源在其合理的监管环境和接入准则基础上承担对系统一定的支撑作用。
”围绕主动配电网的主要理念、基本理论、关键技术与实际应用分析等方面,国内各高等院校与相关研究机构对此展开了研究,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都在进行试点,已取得初步有成效的成果。
理论研究进展主动配电网规划方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范明天教授在其论文中分析说明了分布式能源(DER)接入对传统配电网的影响和主动配电网的发展必要性,比较了传统配电网与主动配电网的差异,并探讨了主动配电网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笔者提出了基于供蓄能力指标的主动配电网储能优化配置方法。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与优化方面,湖南大学曹一家教授对含分布式能源的辐射状配电网最优潮流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在负荷不平衡配电网短期运行中考虑分布式能源预测误差的基于机会约束优化的多目标最优潮流模型。
笔者提出了基于馈线控制误差(FCE)的主动配电网协调控制方法以及多时间尺度的主动配电网分层协调控制方法。
主动配电网故障处理方面,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刘健教授、东南大学陆于平教授以及山东理工大学的徐丙垠教授等研究团队研究了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保护问题以及故障定位、隔离与恢复供电问题。
对分布式电源的故障电流特性和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短路电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根据故障电流信息和传统故障定位规则,对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进行故障定位的可行性分析,取得进展。
主动配电网文献综述摘要:分布式电源( 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和电动汽车的大量接入、智能家居的普及、需求侧响应的全面实施等显著增强了配电系统规划与运行的复杂性,同时,未来的配电网对规划与运行的优化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未来配电网的一种发展模式,主动配电网(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ADN)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总结了主动配电网的国内外现状,主动配网网工作原理,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标准、对应的国内外指标及计算方法以及主动配电网的算法研究。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分布式发电,潮流算法,粒子群算法,混合算法0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及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诸多因素中,人类过度排放温室气体被认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1,2]。
为应对上述挑战,英国政府于2003年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发展低碳电力系统的根本任务是要形成稳定的低碳电能供应机制,其关键在于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对此,一种解决思路是从配用电环节入手,建立协调关联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配电网络与终端用电的集成供电系统,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与利用。
分布式配用电系统优点有建设周期短、投资成本低、运行灵活,且抗风险能力更强[3,4]。
传统配电网中,电力潮流一般由上端变电站单一流向负荷节点,其运行方式和规划准则相对简单。
然而,分布式能源的规模化接入与应用将对系统潮流分布、电压水平、短路容量等原有电气特性造成显著影响。
而传统配电网在设计阶段并未考虑上述因素,因此难以满足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与高效利用的要求。
与主要关注用户侧的微电网(Micro-Grid, MG)不同,ADN 主要面向由电力企业管理的公共配电网。
它是一种兼容电网、分布式发电及需求侧管理等多类型技术的全新开放式配电系统体系结构。
ADN 的技术理念将系统运行中的信息价值及电网-用户之间的互动能力提升至一个新高度,强调在整个配电网层面内借助主动网络管理(Active Network Management, ANM)实现对各类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消纳及多级协调利用,最终促进电能低碳化转变及电网资产利用效率的全方位提高[5]。
2021年12期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研究视界主动配电网规划研究与综述邓正臣(上海电力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201306)近年来,我国的电网规模快速扩大,分布式电源(dis 原tributed generation ,DG )、柔性设备大量并网,传统配电网正逐步向主动配电网方向过渡,配电网的规划方向出现了巨大变化,相关理论被不断提出,推动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
配电网分为辐射型配电网和非辐射性配电网两种,其作为电网的最后一环,体现着电力系统的配电作用。
配电网规划是一个多元、非线性、多目标的求解问题,它涉及到线路规划、变电站规划、DG 的选址定容等问题。
在传统的配电网中,电源与负荷较为集中、密集,电源多为大型火电站、大型水电站等发电机组,通过远距离输电系统将电能输送到负荷,完成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
随着网络规模的继续扩大,传统的配电网弊端也逐渐显露,比如,传统的配电网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局部区域发生的事故极易扩散到其他区域,同时,随着需求侧电能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配电网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并且其运行方式较为固定单一,无法满足灵活性的运行需求,对电网内的资产使用率不高。
还考虑到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的逐渐提高,配电网中的柔性负荷逐渐增加,DG 的渗透率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甚至可以达到70%以上,这些改变都严重影响着配电网的运行稳定性。
配电网的规划设计方案将直接影响未来配电网的运行能力、对负荷的承载能力,也深刻影响着配电网运行的经济性、稳定性[1-2]。
图1传统的辐射型配电网为了解决以上各种问题对配电网的运行影响,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主动配电网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ADN 具有主动控制和自我管理的特点,可以加大配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提高用户的用电质量、加强供电可靠性、节约未来电网投资。
ADN 为解决配电网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思路,相比于传统配电网,它摘要:配电网规划理论正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快速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