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油田安全生产事故案例
分析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
油田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摘要: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
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前提、基础和保障。
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
要把安全生产纳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总体战略布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安全发展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关键词:油田安全事故原因解决措施
1.1事故地震勘探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简介
1988年10月30日早晨,某物探公司268地震队,民工余某从充电房领取两块充好电的爆炸机电池放在1015号汽车的驾驶室内(其中一块电源接头无安全盖),接着又带到炸药、雷管库领取炸药876kg,电雷管216发。
将炸药全部装在车厢内,散雷管放进帆布工具包带入驾驶室。
驾驶室内右边为民工余某、左边为司机吴某、中间为爆炸工张某,车箱上面坐有15名施工人员。
当汽车行至距离县城关6km处,由于汽车颠簸,致使雷管脚线。
某油田钻井工程公司物体打击事故案例分析2004年9月17日22时59分左右,某油田钻井工程公司第二钻井公司50648钻井队在进行下套管作业中,发生一起物体打击事故,造成1人死亡。
一、事故经过2004年钻井工程公司通过议标的方式获取某油田公司官69-46井的施工权,官69-46井位于河北省沧县王官屯乡何官屯村东。
承钻该井的50648队于7月22日搬迁,7月28日开钻。
该井于9月10日完钻,完钻井深3368米,2004年9月17日10时30分起钻完,之后作下套管准备工作,至13时15分开始下油层套管(?139.7mm)作业。
下套管前由对队长谢某主持召开了特殊作业安全会,并对班组人员进行了分工,即当班人员分成两组,由司钻孙某和副司钻李某各带一组,大班、队部人员插入到两个小组当中,轮流下套管。
司钻一组由孙某操作刹把,副司钻一组由副队长董某操作刹把。
当副司钻一组下套管作业进行到22时35分左右时,开始向套管内灌泥浆(套管下深1859.04m,入井套管189根)。
这时,副队长葛某、技术员刘某、司钻孙某、大班司钻赵某等6人上钻台接替副司钻一组人员。
副司钻李某走到钻台前端左侧小绞车处与操作小绞车的钻台大班赵某闲聊了几句,便走下钻台。
此时,已灌满泥浆,时间在22时50分左右,钻台人员继续下套管作业,由司钻孙某操作刹把,技术员刘某和井架工张某负责井口操作,副队长葛某和钻工康某负责卸护丝和小鼠洞操作。
在游车将第190根套管提出小鼠洞后,赵某操作小绞车将第191根套管放入小鼠洞内。
此时因游车摆动较大,井口操作人员感觉第190根套管越来越倾斜,这时就听到有人喊了一声“吊卡开了”,葛某急忙抬头看,发现第190根套管向钻台坡道口方向倒下,随即喊了一声“快跑”,井口操作人员马上向钻台两侧躲开。
第190根套管在倾倒的过程中,先砸在左侧钻台盒的钻杆立柱上,又砸在坡道左边防护链桩的左侧,在侧向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套管改变了下落方向,以左侧防护链桩和钻台护栏端面为支点,迅速滑向钻台左侧的梯子,在向前滑落的过程中,套管的前端冲击到梯子的外侧挡板,在梯子挡板的作用下,套管又改变方向,顺着钻台梯子向下滑落,直至套管的母扣戳在地面。
典型输油生产事故案例及分析案例1、1977年7月29日,秦京线进行正输时,上级调度通知秦皇岛管理处、北京管理处调度,秦京线11:00全线停止正输,12:00由石楼站启泵反输。
北京管理处调度接到调度令后,认为白天电压低,要求推迟到20:00启泵反输。
由于问题没有落实,秦京线11:00没有停止正输。
但是石楼泵站职工认为12:00启泵反输,积极作了准备,站领导请示北京处调度同意,于11:45通知操作工关闭秦京来油阀门,造成秦京线憋压达到5.4Mpa,将石楼站反输泵房过滤器憋漏,三组换热器垫子憋刺。
由于当班工人及时发现采取泄压,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发生。
案情分析:该事故发生的关键点在于石楼站领导请示北京处调度要关闭秦京来油阀门时,北京处调度没有请示上级调度或和秦皇岛处调度落实是否秦京线已停输完毕,必须双方确认后方可执行操作;其次,秦皇岛管理处、北京管理处调度对上级调度令有疑异,应对上级调度提出,上级调度给予明确答复,做好记录,按上级调度令执行;三,石楼站操作工在关闭秦京来油阀门过程中,如有专人监视进站压力变化,发现压力异常升高,停止关阀并紧急打开该阀,事故可终止。
案例2、1980年2月15日晚,秦京线滦河东阀室,自1995年投运后(阀室压盖垫子使用的是石棉垫,耐压不耐油),经过5年运行,老化突然刺油,使迁安泵站出站压力下降。
迁安泵站向管理处调度汇报检查原因,处调度误判断是提温后结蜡情况好转,未能进一步检查原因和进行过细参数分析,直至社员报告阀门漏油后,才采取措施处理。
由于延误了发现漏油时间,结果造成跑油480吨。
案情分析:该事故发生的关键点在于阀室压盖垫子使用的石棉垫老化;但管理处调度判断失误造成事态扩大。
一般管道漏油计算机显示压力历史曲线有以下3种情况:停输再启动、提量、提温运行后,管道内原油结蜡情况逐步好转,由于腐蚀等原因造成的小的渗漏,这两种情况通过压力参数变化很难确定是那种,一般压力历史曲线都出现图A情况,遇到这种曲线,没有把握确定,只能安排人员巡线,该种情况,一般基于“负压波”原理的泄漏检测软件也很难准确判断;原油管道出现较大量的泄漏或者盗油造成跑油,一般压力历史曲线出现图B情况,该种情况,一般基于“负压波”原理的泄漏检测软件能够较准确判断漏油点,确定漏油点位置后,调度人员立即通知巡线人员对该位置巡线,并根据经验扩大巡线范围;管道被打孔盗油成功,一般压力历史曲线出现图C情况,与图B情况明显不同的就是压力下降一段时间(取决于盗油现场压力、被盗原油量等,一般持续10-20分钟)后,盗油分子装完一车,关闭盗油阀门,压力又回升至正常运行压力。
油田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近年来,由于油田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或不严格,导致了一系列的生产事故。
本文将通过分析典型的油田安全生产事故案例,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加强措施来提高油田安全生产水平。
案例一:胜利油田油井火灾事故事故概述:2024年,胜利油田的一口油井发生火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原因分析:1.安全管理不到位:油井的日常巡检和维护不及时,安全隐患未发现及时消除。
2.操作人员不合规范操作:在作业过程中,在剩余气体未充分排除的情况下进行钻井操作,导致了油井发生火灾。
改进措施: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相应的操作指导和安全流程。
2.加强安全培训:必须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考核,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
3.定期巡检和维护:油井的巡检和维护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案例二:海上油田漏油事故事故概述:2024年,海上油田发生漏油事故,给周边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原因分析:1.配套设施不完备:油田的漏油监测和报警系统存在故障,未及时发现和处理漏油现象。
2.人为操作失误:操作人员在采油过程中疏忽大意,未及时发现并处理油井漏油情况。
改进措施:1.完善漏油监测和报警系统:建立可靠的漏油监测和报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漏油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加强操作人员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
3.加强油井巡检:定期对油井进行巡检,发现漏油等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避免事故发生。
总结:油田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多是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和操作人员疏忽大意所致。
因此,加强安全管理和操作人员培训是预防和减少油田安全生产事故的关键。
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的安全培训以及定期的巡检和维护将有助于提高油田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只有保证油田安全生产,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石油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姓名:向芳学号:2010443611 专业:社会工作摘要:油田安全生产出现事故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以达到安全生产的母的。
关键词:地震事故、钻井生产、防止、原因、分析0.引言:任何生产进行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多时候是因为人为,工作人员的粗心和不负责,会出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出现事故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出现事故后,我们要认真的分析其原因,加强防范意思,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真正做到安全生产。
1.地震事故案例分析1.1事故简介1998年1月10日11时50分,尚义以东地区发生6.2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当年中国大陆地区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
地震灾区涉及张北、尚义、万全和康定县的19个乡镇,灾区人口近17万。
地震中有49人死亡,11439人受伤,其中重伤362人,伤亡人数占全国当年总数的83.9%。
由于当地居民房屋的结构和选址不合理,房屋的建筑质量和抗震性能不强,有些房屋本身就已经危险,因此,房屋破损较为严重,破坏面积达到650多万平方米,其中完全毁坏175.4万平方米。
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94亿元,占当年总数的44.6%。
与该县相邻的山西大同高天镇县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达到587.9万元。
震后政府和各方面共投入救灾款项8.36亿元。
1.2原因分析①房屋的结构和选址不合理,房屋的建筑质量和抗震性能不强,有些房屋本身就已经危险②人没有防灾减震的意识和知识③自然不可预测因素1.3防止事故发生措施①改进房屋的结构建设②加强人对抗灾的认识和技能训练③加强对房屋安全的检查2.钻井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2.1事故简介南方石油公司打2号预探井,该井位于我国南方某市郊区,周边地势平坦,该井口周边2 km 范围内有居民7 800余人,井口与周边居民住宅距离不足60m。
设计井深550m,目的层为上第三系上新统茨营组第三段气层,不含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该井由北方石油勘探局钻探公司660钻井队承钻。
大港油田“3.25”物体打击事故案例分析2007年3月25日9:35左右,大港油田集团第一钻井工程公司40538队,在官34-10井进行钻机拆卸起重作业时,发生一起物体打击事故,造成一人死亡。
一、事故经过2007年3月25日上午,大港油田集团第一钻井工程公司40538队,在官34-10井进行钻机拆卸作业,大约9:30分,大港运输公司港狮分公司吊车司机桂恒金,操作车牌号为冀J-13117的轮式起重机进行钻台右前角梯子吊卸下放过程中,与放臵在地面上的另一梯子护栏刮碰,钢丝绳套从梯子吊装耳板上脱出,梯子迅速砸下,将站在现场进行辅助作业的钻工梅仁虎砸伤,当场死亡。
大港运输港狮分公司吊车司机桂恒金在吊装过程中速度过快且边扒杆边放绳,造成被吊梯子底端与地面事前放臵的梯子护栏刮碰,承重钢丝绳失去受力载荷,绳套从梯子吊装耳板中脱出,致使被吊装梯子迅速坠落,钻工梅仁虎来不及躲闪,被梯子砸伤,当场死亡。
二、事故原因(一)直接原因1、在作业前的班前会上,没有具体明确指挥人员,吊车司机在无现场指挥的情况下进行吊装作业。
2、吊装摆放物件的顺序不合理,没有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摆放,且现场面积狭窄,给吊装摆放作业带来困难。
3、事前放臵在地面的梯子、液压大钳阻挡吊车操作人员的视线,在未采取措施进行吊装作业时,造成被吊装梯子与事前放臵在地面上的梯子护栏发生碰撞。
(二)间接原因1、钻井队未对进入现场作业的吊车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没有对吊车操作人员的资质证件进行审验,致使吊车操作人员在资质证件已超过复验有效期的情况下,仍然进入现场进行吊装作业。
2、施工作业前,钻井队没有按要求对吊装现场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全面排查、识别,对吊装物件摆放位臵不当、吊装现场面积狭窄等可能造成的伤害认识不足,且作业摆放程序不当。
3、第一钻井工程公司对钻井队的司索、指挥人员配备不足,40538钻井队只有4名人员经过培训取证,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且没有明确指挥人员。
石油天然气工程事故案例第一节生产安全事故案例一、起重伤害事故(一)某钻井队“12.16”吊装套铣筒起重伤害事故1、事故经过:1997年12月16日,某油田某井,某钻井队工程一班准备进行下套铣筒作业,凌晨零点许,黄某带领一班四名职工准备下套铣筒(筒长10m),一班四名职工在钻台上(其中司钻周某在司钻操作台),黄某在场地拴绞车小钩绳,当吊套铣筒于半空时(前头超出钻台三米)钢丝绳突然开扣,这时,套铣筒前头压到钻台上,后头弹起,正弹到站在跑道前端低头观察套铣筒下部的黄某的面部及上额部。
凌晨 1:30,井队人员将黄某送至油田职工医院,诊断为前额骨、鼻骨、口腔上牙骨发生骨折。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吊套铣筒的吊装绳套拴法不正确,当套铣筒上提时,小钩绳开扣。
(2)间接原因:①黄某作为井队兼职安全员,不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违章指挥。
②黄某安全意识淡薄,个人防护能力不足,风险分析不到位,在被吊物下危险区域停留。
3、安全知识点:(1)《中国石化起重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2)根据起重作业“十不吊”规定:吊索和附件捆绑不牢,不符合安全要求不吊;起重机械运行时,禁止人员上下,不准从事检修工作。
禁止在轨道上或走台上行走;钻具提升时,禁止人员在其下面走动或停留。
(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增强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严格按《作业安全规程》组织现场作业。
加强现场作业的协调,指挥手势要标准,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现象。
(5)制作规范统一的吊索并进行定期检测。
(二)某钻井队“4.10”吊拆喇叭口起重伤害事故1.事故经过:1998年4月10日,某钻井公司某钻井队队员在完井拆喇叭口作业时,司钻李某用钢丝绳直接将喇叭口缠上后便发出指挥信号,这时站在钻台上的安全员朱某用手势指挥内钳工赵某操作气葫芦上提,由于钢丝绳套拴的位置太靠下,喇叭口倾斜,上端打在司钻李某头部,导致其抢救无效死亡。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起吊喇叭口时,由于绳套拴挂在喇叭口位置下端,导致喇叭口吊起后突然倾倒。
油田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姓名:翟艳艳学号:2010444696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
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前提、基础和保障。
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
要把安全生产纳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总体战略布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安全发展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关键词:油田安全事故原因解决措施
1.1事故地震勘探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简介
1988年10月30日早晨,某物探公司268地震队,民工余某从充电房领取两块充好电的爆炸机电池放在1015号汽车的驾驶室内(其中一块电源接头无安全盖),接着又带到炸药、雷管库领取炸药876kg,电雷管216发。
将炸药全部装在车厢内,散雷管放进帆布工具包带入驾驶室。
驾驶室内右边为民工余某、左边为司机吴某、中间为爆炸工张某,车箱上面坐有15名施工人员。
当汽车行至距离县城关6km处,由于汽车颠簸,致使雷管脚线接触到座位下的爆炸机电极,导致216发雷管全部爆炸,当场将余某炸死,将吴某、张某两人炸伤。
1.2原因分析:
①违反爆炸物品运输规定,未将雷管放入专用的雷管箱内;
②违反雷管不准与电池和炸药、人混装运输的规定。
1.3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
测量员在登高或经过河流、沟渠、陡坡等危险地段时,测量工作应在监护下进行;钻机在搬运途中,应先装大件,后装小件,要摆放整齐,固定牢靠,防止坐在钻机平台上的人员受伤;钻机起升、下放时,前后及井架和平台上不准站人,非操作人员退出5米以外;钻机运转期间严禁离人,不得保养运转部分;爆炸人员除认真执行自己的任务外,不得乱岗操作;要加强对临时工、民工的管理,不得乱跑,乱动仪器或工具;放线人员在作业中要阻止闲杂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工作间歇不能躺在车下或庄稼地里、草丛中或其他地方,以防被汽车撞伤。
二、钻井生产安全事故分析
2.1 事故简介
1996年12月22日10:00钻至井深4303米准备接单根,因井下掉块多,故循环至11:00方上提钻具,当提至4301米时悬重由原悬重145吨上升至155吨,随即下放至100吨、80吨、60吨无效,后逐渐上提145吨、160吨、170吨、180-260吨均下压至60吨反复活动无效,转动转盘蹩也无效,至12:00钻具卡死,上击器工作,下击器失灵。
2.2 原因分析
现场分析认为是掉块卡钻;因为在井段4099-4126米出现27米火成岩,与岩灰胶结处很破碎,此处取芯一筒,刚刚钻过该段时曾划眼多次,现返出的掉块中有灰岩也有火成岩。
2.3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
1.对卡钻的原因分析要正确的.
2.对掉块卡钻在活动钻具时,要以下压为主.
3.在泡解卡剂时要对症下药.
4.在钻塞过程中对套管附件处理的不够彻底,导致硬卡。
5.对于硬卡,处理起来的难度非常大,完井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往往都是大事故,严重的可能导致一口井的报废,尤其对于总包井来说,更应该注意。
三、采油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1984年12月10日11时44分,某石油管理局采油三场发生油气爆炸事故、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5.19万元。
当日上午,该场油泵房1、2、4、6号泵照常运行,当班两名工人坚守岗位。
大约在11时42分,化验工谭某跑到会议室(距油泵房40米远)喊叫“油泵房出事了,快去。
”正在午休的4人闻讯后立即向泵房跑去。
大约过了二、三分钟,油泵房突然爆炸起火,将6名工人当场炸死,另一名工人受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油站泵房全部摧毁,机水、汽油泵10台全被烧毁,还造成174口油井和9座中转计量泵站不同程度地中断生产,影响原油产量4930吨。
2.2 原因分析
1.这起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大量油气在油压作用下自球型扫线阀门的阀体裂纹喷出,在短时间内形成达到爆炸极限的爆炸混合物,通明火而爆炸。
2.明火火源的问题,经调查分析有3种可能性:
①电气火花。
油站泵房属于一级防火防爆单位,但泵房内电器除启动开关是防爆型外,电机、磁力开关(交流接触器)都是非防爆型,当泵房有大量油、气,电器设备产生电弧,引爆混合物。
.
②金属撞击火花。
扫线阀阀芯在系统中油区作用下(有17—21公斤压力),阀芯从有裂纹的阀体内飞出,撞击到泵体或金属管线上产生撞击火花。
③静电放电、扫线阀与输油管线之间没有安装静电泄漏设施。
3.3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
1.改进油站泵房的电气防爆措施,改进泵站建筑设计结构,使其符合Q—Z级危险场所对建筑物结构设计的要求,要有足够世压面积,以避免因爆炸事故造成的严重伤害。
2.设计、施工、验收要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在整个输油系统的管线和机泵部件之间,要采取有效的防静电措施,在所有油泵房、液化气罐库、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场所配备可燃气体报警器。
并派专人负责。
五、结论
从2000年到2006年12月底,无论是事故次数,还是事故经济损失,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率基本上已降为零,这一成绩反映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
广大职工珍惜生命,追求健康文明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已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安全生产责任制、教育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投入和隐患治理的力度逐年加大、同时,在管理方法上已逐步从经验型或事后型管理进入到理性的预防型管理阶段。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种种问题:
1、生产现场不同程度的存在“三违”现象;
2、安全责任制在个别岗位落实不到位;
3、设备设施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的整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