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2015临床5年图文
- 格式:ppt
- 大小:874.50 KB
- 文档页数:103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4.红细胞比积(容)【Hct】:抗凝全血经手工法离心沉淀后测得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或经血液分析仪法计算所得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指全血中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为计量单位。
6.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全血中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以飞升为计量单位。
7.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指全血中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量,以g/L为计量单位。
2实验诊断(laboratory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9.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低于4×10的九次方每升。
10.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10的九次方每升。
11.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的九次方每升。
12.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3.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由多种原发病因引起的外周血液白细胞明显增高并出现幼稚细胞,即类白血病表现的反应,原发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即随之消失。
14.血液常规检查:对血液中两种主要有形成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量和质进行的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等四个检验项目。
第一章概论1.实验诊断: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生必须紧急处理,这些检测界值称之危急值。
实验诊断的基本概念:指医师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包括实验室前、临床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临床血液学检验2²体液与排泄物的检验3²生化检验4²免疫学检验5²病原体检查实验诊断学发展的五方面变化:自动化标准化分子化个体化床旁化个体化诊断:是指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个体的预防.诊断.治疗上。
验诊断质量体系和影响因素1)完善质量保证体系:①室内质量控制②室间质量控制③实验室质量控制2)影响实验诊断的因素:①实验室前因素②实验室因素③实验室后因素3)标本的采集与处理★(重点!!)基本要求:完整-保持标本与刚离开人体时的质量和数量、新鲜-及时检测才能“完整1)血液标本种类:全血血浆血清采血部位:毛细血管(婴儿,指端/耳垂/足跟)静脉(大部分)动脉(血气分析仪)严禁从输液管中采血-采血时间:空腹采血(禁食8小时,临床生化)特定时间采血(激素、药物)随时采血(急诊)采集后处理:真空采血管①抗凝剂草酸盐:与钙离子结合2mg/ml血液;枸橼酸钠:与钙离子结合 5mg/ml;肝素:抑制凝血酶原—凝血酶0.1-0.2mg/mlEDTA-Na2:1-2mg/ml与钙络合②及时送检和检查③微生物检验的血标本: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样并立即注入血培养皿保存:40C,血清分离后冻存,-300C,3-6个月,-800C,2-3年。
(不可全血冻存) 冰浴标本-血氨保温标本-冷凝集素避光标本-B122)骨髓标本:形态学检查(立即制片-干燥)培养(无菌操作,立即送检)3)排泄物体液标本中段尿标本(女性尤为重要)粪便标本痰标本5.实验诊断的应用和评价1)正确选择检查项目确定诊断辅助诊断鉴别诊断遵循四个原则:针对性有效性经济性及时性2)常用的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诊断准确度、连续定量数据分析敏感性=a/(a+c) 与金标准一致的%特异性=d/(b+d) 真阳性准确性=(a+d)/N 真阴性⏹阳性预测值= a/(a+b) 检测结果中真阳性⏹阴性预测值= d/(c+d) 检测结果中真阴性抽血时试管的顺序无菌培养管的采集1、红帽管(普通管)2、黄帽管(凝胶管)3、蓝帽管(枸橼酸钠)4、黑帽管(肝素)5、紫帽管(EDTA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