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964.50 KB
- 文档页数:11
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红星照耀中国,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胜利的充分肯定。
自1949年以来,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下面,本文将从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民生改善和综合国力四个方面介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之一在于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从上世纪的闭塞与贫困逐渐迈向现代化。
中国连续40多年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4.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9%。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得益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
中国相继进行了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企业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实现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高度契合。
中国全面开放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此外,中国还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投入,引进和培养一批顶尖科学家和科研团队。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
在航天事业上,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登陆月球和火星等。
中国还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三、民生改善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中国在民生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将数以亿计的人民从贫困中解放出来。
中国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了全民受教育的目标。
中国的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一、专题一: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1.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就。
(2)掌握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及其影响。
(3)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2. 教学内容:(1)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起与发展。
(2)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等。
(3)古代文明交流的影响:文化的融合、科技的传播、宗教的传入等。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
(2)难点:古代文明交流的影响及其对后世的作用。
二、专题二:中古时期的世界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古时期的世界格局及其主要特点。
(2)掌握中古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2. 教学内容:(1)中古时期的世界格局: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的历史发展。
(2)重要历史事件:欧洲的封建社会形成、伊斯兰教的传播、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中国的唐朝和宋朝等。
(3)中古时期的历史特点:封建制度的巩固、宗教的影响力、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古时期的世界格局,重要历史事件。
(2)难点:中古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专题三: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1.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及其主要成就。
(2)掌握近代化的主要标志:科技、经济、政治、文化。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2. 教学内容:(1)近代化的探索: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美国的独立战争等。
(2)近代化的实践: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殖民主义的扩张等。
(3)近代化的成就: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政治的进步、文化的影响。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近代化的主要标志。
(2)难点:近代化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专题四:20世纪的世界格局变动1. 教学目标:(1)了解20世纪的世界格局变动及其主要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步与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
作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追求幸福的意愿,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成就。
一、经济建设方面的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济建设始终是发展的核心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成长迅速,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经济改革,为中国经济的起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推动国有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中国积极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经济组织体系。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仅带动了数以亿计的人民脱贫致富,也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的经济崛起。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为全球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社会建设方面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还在社会建设方面实现了显著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教育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偏远地区的学生也有机会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得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专题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等方面。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国家在发展生产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得国家能够有效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成就包括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大规模的农村工业化、基本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重点发展重工业和新兴产业、建设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网络等。
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制度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推动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社会主义国家注重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免费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普及文化和科技知识,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并使广大劳动人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福利。
在国际舞台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和声誉。
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正义,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权利。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也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和支持。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在经济、社会和国际方面都非常显著。
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为其他国家在建设中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引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阶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卫生、环保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全球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济领域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7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4.7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2%。
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不足2%增长到17%以上。
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不断升级。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制造业国和外汇储备国。
科技领域的伟大成就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例如,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成为世界第三个在火星着陆的探测器;中国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实现了独立组网和全球最大规模商用。
此外,中国还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生物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教育领域的伟大成就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截至202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4182.1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4.4%。
中国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率均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网络,为全民学习提供了便利。
卫生领域的伟大成就近年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迅速增加。
2019年,中国的卫生总费用达到7.2万亿元,人均卫生费用达到534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85.7%和78.9%。
此外,中国还成功防控了多次重大疫情,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手足口病、2013年的H7N9禽流感等,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环保领域的伟大成就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中国社会主义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
1. 经济发展:中国实现了长期高速经济增长,成功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大幅增加,减贫成果显著。
2. 教育与科技:中国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更多机会给广大学生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
同时,中国也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强国之一。
3. 社会保障:中国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福利保障。
此外,还实施了农村扶贫政策,帮助减轻农民的负担和改善生活条件。
4.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包括高速公路、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提升了交通和物流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 生态环境保护: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污染、治理环境问题,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和推动绿色发展,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消除贫困: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的历史性终结,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3. 社会保障: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 教育发展: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全民教育水平和素质。
5. 文化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 生态文明: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生态环境。
取得这些重大历史成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为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 坚持改革创新: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5.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在推进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
总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中国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原因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全面依法治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2023春期]国开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线形考专题检测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3年5月13日,适用于2023年春期国开电大学员在线形考考试;学员必须刷完该课程视频才能进行在线形考考试;考试截止时间2023年7月2日23:59。
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判断题1.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A.对B.错[答案]B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
A.对B.错[答案]A3.党的十九大科学地把握住了中国发展的脉搏,作出了一个重大政治判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A.对B.错[答案]A4.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明确提出和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把这一思想当作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
A.对B.错[答案]A5.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A.对B.错[答案]B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对B.错[答案]A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取得的重大
历史成就和原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成就,其中的一些成就和原因包括:
1. 脱贫攻坚: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成功实现了亿万人口的脱贫,通过实施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开展产业扶贫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
2. 经济增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通过市场化改革、吸引外资、推动科技创新等手段,实现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
3. 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这得益于对科研的大力支持和创新政策的实施。
4. 社会治理:中国在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方面取得了成功,通过强化法治建设、加强社区服务、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措施,提升了社会稳定和治理水平。
5. 文化软实力:中国通过文化交流和传播,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这些成就的实现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改革开放的决策、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环境问题、社会结构调整等,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方面:
经济发展:中国实现了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中国的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扶贫减贫:中国成功实现了绝对贫困的消除。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和产业扶贫计划,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水平。
教育发展: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
基础教育覆盖率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大幅增加。
中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并成为全球领先的研究和创新中心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做出了巨大投资,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高速公路、高铁、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构建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保障等,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健康、安全和稳定的社会保障。
这些成就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体现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和发展道路。
然而,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比如环境保护、收入分配问题、社会公平等。
中国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专题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名师指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迅速发展。
经济建设、民族、外交、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本部分知识点,在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多有体现,试题形式多样,选择、材料分析、时政结合问答等,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解: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取得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次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
2.、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农业、农村政策:
(1)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农业合作社:1953年开始农业改造,促进农村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农村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失误。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农业产量连年丰收。
认识:从农民利益出发,是党制定农业、农民政策的出发点。
3.、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比较:
都是成功的改革,都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大胆创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启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专题知识综述: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2.内容:
思想上: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伟大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农村:
1 时间:从1978年开始
2.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开端: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农民喜获丰收。
4.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市:
1.时间:从1983年开始。
2.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2.对外开放:
⑴.时间:1980年开始。
⑵.目的:为了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⑶.第一批开放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深圳在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⑷格局:后来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三)“一国两制”的构想:
1.目的:谋求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
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评价:这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4.香港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5.澳门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6.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四)新中国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防与外交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2.、国防建设
⑴海军
海军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成立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海军建设: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了导弹驱逐舰。
不久,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海军军种:90年代后,海军以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⑵人民空军:
成立时间和方式:建国初期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空军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战绩辉煌。
空军英雄:蒋道平。
空军建设:1956年,成功仿制歼5型歼击机
⑶导弹部队:
成立时间:1957年
主要任务:进行战略威胁,担任核反击任务。
发展: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实验成功,1966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
主要装备:多种型号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战斗力大大增强。
(五)、外交成就
1.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50年代外交成就:
⑴.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印、中缅领导人会见时,周恩来再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⑵.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3.70年代外交关系:
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⑵.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⑶.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4.新时期外交成就:
⑴.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为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⑵.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⑶.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六)新中国的科技:
1.两弹一星;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6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2005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2008年9月27日4点30分,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飞船把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并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灿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灿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