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采区设计前专项辨识
- 格式:docx
- 大小:32.25 KB
- 文档页数:4
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新工作面设计前)一、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小组按照采掘接续计划,我矿***年计划开采 ***工作面。
为了确保***工作面掘进、回采期间的安全生产,在 ***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刘湖亭组织相关部门参加,成立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小组。
组长:副组长:主要成员:职责:1、收集 ***工作面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2、开展 ***工作面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
3、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并转化应用。
4、补充年度风险清单及管控方案。
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范围本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覆盖了与 ***工作面相关的井上和井下所有区域、自然灾害、相关生产系统。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前,地测部门收集了与 ***工作面相关的以下资料和信息。
1、地质地形资料2、自然灾害情况3、相邻采区和工作面的情况4、工作面设计三、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参数***工作面包括 ***皮带顺槽、 ***轨道顺槽。
1、 ***皮带顺槽巷道设计全长**m,施工方位:317°,开口坐标为:X=***,Y=***。
巷道沿5号煤层顶板掘进,必须保证巷道设计断面,高度不够时起底。
采用“锚索+锚杆+梯子梁+菱形网”联合支护,巷道掘进断面为4500mm(宽)×2600mm(高)。
支设工字钢棚架段,棚梁之下净高度不小于2.4m;2、 ***轨道顺槽巷道维护全长**m,巷道沿5号煤层顶板维护,必须保证巷道设计断面,高度不够时起底。
采用“锚索+锚杆+梯子梁+菱形网”进行补强支护,巷道掘进断面变为4500mm(宽)×2600mm (高)。
保证巷道断面;***切眼长*m,可采走向*m,可采储量*万吨。
(二)井上下位置和四邻关系对应地表位置为**村西北方向的山坡、山梁沟谷地段,其地表多被荒坡、耕地覆盖。
地表切割强烈,属于典型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地表对应无村庄、无河流通过,也无高压线敷设,掘进对地表无影响。
该工作面位于5号煤层,上部为***采空区、***采空区,东南部为三采区三条下山**,东北部为***采空区,西南部为***采空区,西北部、东南部为实体。
城山煤矿新工作面设计前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会议纪要会议时间:2017年7月31日会议地点:矿机关五楼会议室主持人:总工程师高长富、参会人员:各专业副总工程师、掘进科王国庆、地测科于成武、通风段李金达、安全监察部焦启龙、掘进一段吴喜昌、瓦斯抽排段石荣峰、机电段庞书纬、运输段田忠山、803队队长李玉友、601队队长王德刚风险辨识环节:二水平中部区36#右一面设计会议内容:2017年7月31日,在矿办五楼会议室,总工程师高长富组织掘进科、地测科、安监科、掘进一段等相关业务科室及区队,针对二水平中部区36#右一面工程设计前,开展专项辨识评估,相关内容如下:1.根据地质预报分析,601队施工上巷拉门施工100m处可能于断层或者煤层出现褶曲,断层带围岩破碎,可能冒顶危险。
2.803队运输巷施工到位后,变向施工风道设计全岩80m坡度4‰,预揭露29#层煤后,变向沿29#施工风道,根据该区域已知瓦斯参数资料,该煤层瓦斯含量及压力均不超过规定,但仍存在突出危险,仍需做瓦斯参数检测。
风险评估:常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法、因果分析图法、事故树分析法、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等,本次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逐项评估。
该方法采用与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估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计算公式为D=L×E×C。
其中:L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表示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表示可能造成的后果、D表示危险性。
安全风险评估按危害程度、控制能力和管理层次将安全风险划分为重大安全风险和一般安全风险两个等级。
D值大于270,确定为重大风险,小于270确定为一般风险,评估参数详见表1。
通过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共辨识出D值大于270的重大安全风险2项,详见表2。
表1 评估参数表表2 重大安全风险评估表针对地质条件的变化,经过充分讨论,共辨识安全风险2项,经评估分级,重大安全风险2项,具体详见附表:设计前专项辨识重大安全风险清单”。
**煤矿***工作面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2020年10月8日一、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小组按照采掘接续计划,**煤矿2022年计划开采***工作面。
为了确保***掘进工作面掘进、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在***掘进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部门参加,成立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小组。
组长:总工程师副组长:采掘副总、通风副总主要成员:各科室、区队负责人职责:1、收集与新工作面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2、开展新工作面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
3、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并转化应用。
4、补充年度风险清单及管控方案。
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范围本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覆盖了与***工作面相关的井上和井下所有区域、自然灾害、相关生产系统。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前,相关人员收集了与新工作面相关的以下资料和信息:1、地质地形资料。
2、自然灾害情况。
3、相邻采区和工作面的情况。
4、工作面设计。
三、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参数***掘进工作面沿煤层走向布置。
工作面辅运顺槽长度1585.2m,主运顺槽长度1586.8m,开切眼长度200m。
可采走向长度1524.5m,综采可采储量35.38万t。
(二)井上下位置和四邻关系***工作面位于井田东南部。
工作面对应地表属风积沙所覆盖的黄土丘陵区,呈黄土梁和风积沙丘相间的地貌,沟壑纵横。
***掘进工作面对应地表无水库、居民区。
在***工作面顺槽上部但有一季节性河流穿过,其流向为东南方向。
***掘进工作面北部为431盘区巷道,西部、东部均为实煤区,南部为井田边界,距离井田边界留设22米保安煤柱。
(三)煤层赋存及顶底板情况煤层赋存和顶底板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煤层赋存情况表2 煤层顶底板情况(四)地质构造***工作面辅运顺槽上覆地表大部分为第四系风积沙覆盖,煤层整体为平缓单斜构造,局部表现为宽缓的波状起伏。
无断层、陷落柱等不良地质构造,更无岩浆岩入侵现象。
根据***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可知:***工作面沿巷道走向煤层底板标高逐渐升高,沿倾向煤层倾角变化较小,整体为近水平状态,倾角约为0~1°。
1202 工作面设计前专项辨识评估xxx 煤矿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 1202 工作面设计前)xxx煤矿二〇一七年六月1202 工作面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第一章 专项辨识评估对象概况1.工作面概况1.1 工作面位置、周边关系及开采情况1.2 面煤层赋存特征2.42 结构 半亮型、局部半暗型煤 倾角 36°工作面所采煤层为 17#煤,半亮型局部半暗型煤,厚 0.9m ~4.8m ,平均 2.42m 条带状结构中下部含 1~2 层 0.03~0.05m 片状结晶高岑土岩夹矸, 含硫高厚度大煤层稳定在测井曲线反映高阻与 20 号煤组成良好的电性标 。
Mad (%)32.01Qnet.d(MJ/kg)35.998煤层厚度( m )煤层情况煤质指标St (%)1.46ST (℃)Ad (%)18.23 煤类QMVdaf (%) CaO (%)1202 综采工作面 采区名称 一采区+1980m ~ +2100m 工作面标高该工作面对应地表为农田,附近有村庄该工作面相对应的地表多为山地、灌木和荒山,无村庄等重要设施, 掘进区域内无小窑或者其他巷道。
1202 综采工作面以 111 运输石门位置为界,以北为 20#煤层采空区; 以 11 运输石门位置为界,以南为20#煤层未开采区域;以东为 1172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以西为 22#煤层未开采区域;邻近的采掘巷道 对 1202 综采工作面影响不大。
357m ~370m 面积( m 2 ) 162.5(真倾斜) ( m ) 5工作面名称地面标高地面位置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井下位置及与四邻关系倾向长度( m )160 ~ 165 走向长度 58987.+1521.6m ~+1623.7m 平均 363m志1.3 煤层顶底板1.4 地质构造该采面煤层倾角 33°~40°,平均 36°,煤层厚度 0.9~4.8 米,平均 2.42 米。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会议纪要34╳╳工作面设计前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编制:审核:总工程师:二○二○年╳╳月╳╳日目录第一章专项辨识评估对象概况 ................. - 1 - 第二章专项辨识评估责任体系 ................. - 2 - 第三章安全风险辨识、评估 ................... - 3 - 第四章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 - 6 - 第五章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 9 -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 - 9 -附件:新工作面设计前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清单... - 10 -34╳╳工作面设计前专项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第一章专项辨识评估对象概况一、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位置、周边关系及开采情况工作面位于二采区的东部,西部隔25m煤柱为13203工作面采空区;南部到二采区回风大巷;北部到本工作面切眼,东部隔25m煤柱为矿井边界,上部8、9号煤层均不可采。
地面的相对位置是砖窑沟东南,武家庄西南,地表为荒坡及耕地,34╳╳工作面对应地面为沙坪村东北,(二)地形地物地面标高1022 m~1104 m,井下标高,965 m~972 m(三)工作面参数、开采技术条件及煤层赋存特征1.工作面几何参数走向长度1126/1146,倾斜长度180,面积204480。
2.工作面煤层赋存特征开采煤层13#,煤层厚度平均13.22m,煤层结构复杂,有1~4层夹石,煤层倾角为2~6°,煤层硬度3~44°,煤种长焰煤,稳定程度较稳定。
13#煤层顶底板情况是伪顶、直接顶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厚度1.5~3m,老顶岩性为粗粒砂岩,厚度5~14m。
底板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厚度平均0.6m。
二、地质构造该区域煤炭层整体呈向斜构造。
向斜轴向北东方向仰起,工作面位于向斜轴南翼,走向在36~70°之间,倾向约在306~340°之间,煤层倾角较平缓,约在0~4°之间,平均2°。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会议纪要34╳╳工作面设计前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编制:审核:总工程师:二○二○年╳╳月╳╳日目录第一章专项辨识评估对象概况 ................. - 1 - 第二章专项辨识评估责任体系 ................. - 2 - 第三章安全风险辨识、评估 ................... - 3 - 第四章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 - 6 - 第五章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 9 -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 - 9 -附件:新工作面设计前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清单... - 10 -34╳╳工作面设计前专项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第一章专项辨识评估对象概况一、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位置、周边关系及开采情况工作面位于二采区的东部,西部隔25m煤柱为13203工作面采空区;南部到二采区回风大巷;北部到本工作面切眼,东部隔25m煤柱为矿井边界,上部8、9号煤层均不可采。
地面的相对位置是砖窑沟东南,武家庄西南,地表为荒坡及耕地,34╳╳工作面对应地面为沙坪村东北,(二)地形地物地面标高1022 m~1104 m,井下标高,965 m~972 m(三)工作面参数、开采技术条件及煤层赋存特征1.工作面几何参数走向长度1126/1146,倾斜长度180,面积204480。
2.工作面煤层赋存特征开采煤层13#,煤层厚度平均13.22m,煤层结构复杂,有1~4层夹石,煤层倾角为2~6°,煤层硬度3~44°,煤种长焰煤,稳定程度较稳定。
13#煤层顶底板情况是伪顶、直接顶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厚度1.5~3m,老顶岩性为粗粒砂岩,厚度5~14m。
底板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厚度平均0.6m。
二、地质构造该区域煤炭层整体呈向斜构造。
向斜轴向北东方向仰起,工作面位于向斜轴南翼,走向在36~70°之间,倾向约在306~340°之间,煤层倾角较平缓,约在0~4°之间,平均2°。
3107工作面设计前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陕西兴旺煤矿有限公司2018年10月20日3107工作面设计前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会审签字表依据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体系及工作制度》,在新水平、新采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业务科室进行1次专项辨识,主要辨识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并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2018年10月20日,在公司三楼会议室,总工程师江国庆组织技术科、生产技术科、安全健康环保科、通防科、机电科等相关业务科室,针对3107工作面设计前进行安全风险专项辨识。
会议内容主要是根据我公司《矿井地质报告》,对3107工作面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识别重大安全风险,制定管控措施,10月20日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人员对报告进行了审核,修改后形成陕西兴旺煤矿有限公司3107工作面设计前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报告。
一、3107工作面重大灾害因素和地质条件的概况如下:1.顶板:3107工作面位于3#煤东翼集中大巷的南侧,3107工作面运输、回风大巷均开门于东翼集中运输巷。
煤层采用厚度0.7~0.84m,平均厚度0.77m,属薄煤层。
煤层底板标高1040,含较稳定的1层夹矸,单层夹矸厚度5~10cm,夹矸为粉砂岩及泥质粉沙岩,结构较简单。
煤层顶板岩性大多为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的油页岩,局部为灰色厚层状的粉砂岩;底板多为灰黑色泥岩或粉砂质泥岩,根据邻近工作面揭露,3107工作面回风顺槽预计650m处、运输顺槽645m处揭露落差为0.5-0.6的正断层。
2.瓦斯:根据2016年度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测定结果,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 5.56m³/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198m³/t,经延安市煤炭工业局矿山救护队鉴定矿井属低瓦斯矿井。
XXXXX工作面设计前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依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在调度一楼会议室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业务科室,针对XXXXX 工作面设计前进行专项辨识,通过经验判断法主要对工作面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并制定管控措施。
一、XXXXX工作面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井上情况1、工作面位置该工作面位于井田的中南部,地表无村庄、河流,地表以侵蚀性黄土梁卯为主,其次为林木和沟谷,有少量耕地。
地面标高为+940 - +1080,工作面标高为+876 - +930。
2、地表主要构造物地表无村庄、河流,地表以侵蚀性黄土梁卯为主,其次为林木和沟谷,有少量耕地,西部为矿区公路,对采掘存在一定影响。
3、工作面采动影响XXXXX工作面地表无村庄、河流,地表以侵蚀性黄土梁卯为主,其次为林木和沟谷,有少量耕地,西部为矿区公路,对采掘存在一定影响。
XXXXX工作面回采会对地面造成一定影响,形成裂缝、塌陷,并破坏地下水流通,应增设取水设施解决附近村庄用水问题。
第二节工作面井下情况1、工作面井下四邻关系及邻层空间关系XXXXX工作面位于矿井中南部,为我矿设计下一个接替工作面,工作面东部为实体煤,西部与二采区南运输巷、南回风巷相连,北部为实体煤,南部为实体煤。
设计长度833.8米,共布置三条巷道,包括进风顺槽、回风顺槽及开切眼,均沿煤层顶板布置。
回采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2、工作面周边开采情况XXXXX工作面为二采区第一个回采工作面,经调查,区域内无其他老窑分布。
3、工作面内及附近地质构造情况XXXXX工作面煤(岩)层产状:煤(岩)层总体构造为一向东倾斜单斜构造,走向近南北NE20°~NE30°,倾向NE,倾角0-4°,平均2°。
第三节工作面煤层情况1、工作面煤层性质15#煤层结构:煤层为黑色,条痕褐黑色,似金属光泽,中—宽条带状结构,断口贝壳状、阶梯状,内生裂隙发育,层状构造。
XXXXX工作面设计前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依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在调度一楼会议室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业务科室,针对XXXXX 工作面设计前进行专项辨识,通过经验判断法主要对工作面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并制定管控措施。
一、XXXXX工作面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井上情况1、工作面位置该工作面位于井田的中南部,地表无村庄、河流,地表以侵蚀性黄土梁卯为主,其次为林木和沟谷,有少量耕地。
地面标高为+940 - +1080,工作面标高为+876 - +930。
2、地表主要构造物地表无村庄、河流,地表以侵蚀性黄土梁卯为主,其次为林木和沟谷,有少量耕地,西部为矿区公路,对采掘存在一定影响。
3、工作面采动影响XXXXX工作面地表无村庄、河流,地表以侵蚀性黄土梁卯为主,其次为林木和沟谷,有少量耕地,西部为矿区公路,对采掘存在一定影响。
XXXXX工作面回采会对地面造成一定影响,形成裂缝、塌陷,并破坏地下水流通,应增设取水设施解决附近村庄用水问题。
第二节工作面井下情况1、工作面井下四邻关系及邻层空间关系XXXXX工作面位于矿井中南部,为我矿设计下一个接替工作面,工作面东部为实体煤,西部与二采区南运输巷、南回风巷相连,北部为实体煤,南部为实体煤。
设计长度833.8米,共布置三条巷道,包括进风顺槽、回风顺槽及开切眼,均沿煤层顶板布置。
回采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2、工作面周边开采情况XXXXX工作面为二采区第一个回采工作面,经调查,区域内无其他老窑分布。
3、工作面内及附近地质构造情况XXXXX工作面煤(岩)层产状:煤(岩)层总体构造为一向东倾斜单斜构造,走向近南北NE20°~NE30°,倾向NE,倾角0-4°,平均2°。
第三节工作面煤层情况1、工作面煤层性质15#煤层结构:煤层为黑色,条痕褐黑色,似金属光泽,中—宽条带状结构,断口贝壳状、阶梯状,内生裂隙发育,层状构造。
新采区安全辨识评估
新采区安全辨识评估是指针对新采区进行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过程。
该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或组织了解新采区的潜在安全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来保护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
新采区安全辨识评估可以根据特定的行业要求和标准进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收集信息:收集新采区的地理、气象、地质、环境等信息,并了解矿区的功能、操作流程、设备和人员情况。
2. 辨识风险: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如自然灾害、火灾、爆炸、意外事故等。
3. 评估风险:对辨识到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可以使用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如风险矩阵法、定性分析法等。
4. 确定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如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设备维护、配备防护设备等。
5. 实施措施:将确定的控制措施付诸实施,并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其有效性和持续性。
6. 定期检查和更新:对新采区的安全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的修正措施。
总之,新采区安全辨识评估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旨在识别和评估新采区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确保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
这对于保障生产安全和减少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